4 古诗三首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4 古诗三首 教案

‎4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3课时 ‎ 教学 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 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 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 咏柳 ‎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春日 ‎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小池 ‎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宋代)杨万里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秋夕 ‎【设计意图:交流四季古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秋思 ‎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唐代)刘长卿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 江雪 ‎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新课教学 ‎(  )分钟 ‎(课件出示10:生字)‎ hán jìnɡ xié shuānɡ ‎ 寒 径 斜 霜 ‎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 (课件出示11、12)‎ ‎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 ④石径:石头铺的小路。‎ ‎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 ⑦车:轿子。‎ ‎ ⑧坐:因为。‎ ‎ ⑨爱:真爱,留恋。‎ ‎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课件出示13)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 径 斜 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这是对会写字的识记和书写设计的环节。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 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这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词,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诵读古诗,锻炼了学生理解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课件出示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7):‎ ‎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 ‎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8)‎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板书 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山行》。‎ ‎ ‎ ‎ ‎ ‎ ‎ ‎ ‎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 ‎ ‎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 ‎ ‎ ‎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 ‎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 ‎ ‎【答案】‎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具 准备 ‎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受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设计意图按照“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 liú 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犹 傲 橘 ‎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 赠刘景文 ‎ 宋·苏轼 ‎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2. 指名说,板书:荷 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9)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 橘 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 ‎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 内容 ‎ 赠刘景文 ‎ 荷花荷叶图 ‎ 菊花图 ‎ 橙黄橘绿图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 赠刘景文 ‎ 宋·苏轼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 ‎ ‎ ‎ ‎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 ‎ ‎ ‎ ‎ ‎ ‎【答案】‎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第三课时 ‎ 教学 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设计意图:‎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 送 挑 ‎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3)理解“知”。‎ ‎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 (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 ‎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 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设计意图:朗读古诗,配乐唱诗,都是为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 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 ‎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 内容 ‎ 夜书所见 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 夜书所见 ‎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 ‎ ‎ ‎ ‎ ‎ ‎ ‎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 ‎ ‎ ‎ ‎ ‎ ‎【答案】‎ ‎1.(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景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 真德秀 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其他资料】‎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课后作业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石径斜( ) 霜叶( ) 犹有( ) 傲霜( )‎ ‎  擎雨盖( ) 萧萧( ) 篱落( ) 挑促织( )‎ 二、比一比,组词语。‎ 径( ) 寒( ) 赠( ) 盖( ) 残( )‎ 经( ) 赛( ) 增( ) 糕( ) 戏(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 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傲霜: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 ‎ ‎ ‎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吗?为什么?‎ ‎ ‎ ‎ ‎ ‎3.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 ‎ ‎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 ‎ ‎ ‎ ‎ 参考答案 一、xié shuānɡ yóu ào qínɡ xiāo lí tiāo 二、石径 寒冷 赠给 盖住 残疾 ‎ ‎ 经过 比赛 增加 年糕 唱戏 三、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头铺的小路。‎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四、1.“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改作“青”或“苍”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4.改句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五、如秋风之高爽清朗、秋月之皎洁清静、秋菊之傲霜怒放、秋叶之翩然从容等等皆可。重在个性感受。‎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