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三首》教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三首》教案 (1)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诗题)‎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白居易的简介。‎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桌之间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课件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读。‎ 声母易读错字:暮(mù)、瑟(sè)。‎ ‎4.读诗题。‎ 提问:从“暮江吟”这个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暮”表明此时是傍晚。‎ 预设2:“江”表示诗人在江边。‎ 预设3:“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灰吟》)。‎ 小结:学会利用注释读懂古诗。‎ ‎5.指导书写“暮、吟”。‎ 点拨:“暮”字中的两个“日”,上面的“日”要扁,下面的“日”要写得瘦小。“吟”字右边是“今”,不是“令”。‎ ‎6.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指导朗读诗题。“吟”要读得舒缓。‎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学习第一、二句。‎ ‎1.课件出示夕阳西下时江上的景色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景物。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理解重点词语。‎ ‎(1)思考、交流:“铺”是什么意思?通过“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 ‎(2)学生看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句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何特点。(诗句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青绿半江红。)(板书:残阳 江水)‎ ‎3.江水为什么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 ‎(二)学习第三、四句。‎ ‎1.课件出示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思考:诗人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2.指导学生读诗句,理解词语。‎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九月初三”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板书:露珠 月亮)‎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比喻)为什么这样写?‎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圆润,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挂在空中。)‎ ‎5.齐声朗读后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2.谈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作一首新诗或画一幅简笔画吗?‎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板书诗题)‎ 课件出示苏轼的简介。‎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易读错字:缘(yuán)。‎ ‎2.学习生字、新词;指导“缘”字的写法。‎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诗题,知作者。‎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谁了解苏轼的生平?(学生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介绍苏轼的生平。)‎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雄奇壮观)(板书: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千姿百态)(板书:远近 高低)‎ ‎①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②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说一句话吗?‎ ‎(2)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识,认清)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板书: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指导学生用朗读来表现看山者在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色。教师通过点评,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看山的位置,如远看则要读音延长,读出远的感觉,看高处则以高昂的语调来表现。看山的远近高低都可用朗读来表达和体会。‎ ‎2.在朗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板书:明理)‎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课下搜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同学们读一读。‎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冬天,同学们最盼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今天,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雪景)有人把雪称为报春使者。在冬天,我们还经常会提到一种花,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梅花图)也有人把梅花称为报春使者。雪和梅争着报春,那么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钺写的一首诗——《雪梅》。(板书诗题)‎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示: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要有节奏地朗读。‎ ‎2.指名读诗。‎ ‎3.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拼读。‎ ‎(2)纠正读错的音节,提示易错的读音。‎ 骚(sāo) 逊(xùn) 输(shū)‎ ‎(3)学习多音字。‎ 在夜幕降(jiàng)临的时候,敌人投降(xiáng)了。‎ ‎4.指导书写生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体会梅雪争春。‎ ‎(1)读前两句诗,梅与雪在竞争,争出结果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2)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未肯降”“费评章”。‎ 提示:其中“降”在这里读“xiánɡ”,表示服输。引导学生通过梅雪的不服输,诗人的费尽心思,体会梅雪争春的难分高下。‎ ‎(3)请你读读这两句诗,读出它们的难分高下。‎ ‎2.朗读感受,各有优势。‎ 点拨:读后两句诗,为什么梅和雪争不出结果?读出梅和雪的不同特点。‎ 指导朗读:学生个性化朗读,教师点评指导。“逊”表示不及,比不上。梅的不足恰恰又是雪的优点,读好“三分白”。同样,也通过朗读体会最后一句中的“输”“一段香”。‎ ‎3.悟道理。‎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更白、梅有香。(板书:雪更白 梅有香)这首诗借雪梅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板书:各有千秋)正如《千字文》中所说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4.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小结。‎ 同学们,梅花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别的花大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也能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怎么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 暮 江 吟 残阳 江水露珠 月亮景色美丽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远近 高低从不同角度观察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雪  梅 雪更白梅有香各有千秋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次古诗教学,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有待改进。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同时,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想象古诗中描写的情境或理解古诗中蕴含的道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