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9寓言两则教案1新人教版
寓言两则 课 题 9、寓言两则 课 型 精读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4、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5、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6、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主 体 设 计 备注 6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X k B 1 . c o m 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一、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定让学生加强意识,在初读课文时必须把字词问题解决。 教 主 体 设 计 备注 6 学 流 程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讲。 (6)指名讲述方法。(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讲述第5节。 四、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表演有利于学生课文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掌握。 6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六、写字指导 1出示要求书写的汉字 2.组织学生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提示“窟、窿、叼”的记字方法。 3.示范书写:窟、窿(笔画紧凑) 第二课时 一、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2、学写“盘缠、硬”。 A、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B、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加强写字姿势的指导。 二、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指导写字的过程要落到实处,难写的字可以依据情况教学生一些记字方法。让学生认识并牢牢记住。 精读部分是整篇课文的重中之重,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感悟, 6 课件出示: A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B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C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4、学生分组辩论。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升华认识与感受。 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将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理解课文,通过课文指导生活。 作 业 设 计 小灵通及课后字词 板 书 设 计 南辕北辙 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往北驶←——————————楚国(南) 离楚国越远 6 教 学 后 记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