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40课-人教部编版(共20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40课-人教部编版(共20张PPT)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三年级下册 第 40 课 内容一 《 孝经 》 第十章 — 第十二章 内容二 定风波 内容一 《 孝经 》 第十 章 — 第十二章 温故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 孝经 · 圣治章第九 》 ,知道了周公行孝而使天下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 孝经 》 。 尝试初读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 yàng )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第十章)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 yāo )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第十一章 ) 子 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yuè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第十二章 ) 分步练读 纪孝行章 第十 · 文白对读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 翻译: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日常起居要极尽敬爱,奉养饮食要尽量愉悦欢乐,父母生病了则万分忧虑,父母去世则极尽哀痛,祭祀逝去的父母要极尽崇敬肃穆。这五个方面都做到了,才算是尽了孝道。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翻译 : “有父母在的人,身居高位不能骄纵,身处下位不能犯上作乱,身份低贱就不要和人相争。居高位而骄纵,就会败亡;处下位而作乱,就会遭到刑罚;身份卑贱而与人相争,就会遭到杀戮。这三个方面做得不好 ,就算 每天奉养父母的饮食极为丰厚,也是不孝的。” · 素解文意 第一段主要 指出孝子侍奉双亲时,在起居、饮食、疾病、丧事、祭祀这五个方面需要怎样做 。百姓 这样人民才能孝敬双亲,履行道义,和睦相处,明辨是非 。 第二段 指出孝道的“三戒”,并强调如果无法遵守这“三戒”,就会给自己和父母带来灾祸,即使将父母供养得再好,也是不孝之人。 “三牲” 即猪、牛、羊,古人宴会或祭祀时用这三种供品,称为太牢,是最高等级的供奉 。 链接 : 《 孔子论孝 》《 周王行孝 》 五刑章 第十一 · 文白对读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翻译 : 孔子说:“应该处以五刑的罪行有三千条,但最大的罪行就是不孝。要挟君王的人目无君长,诋毁圣人的人目无礼法,诽谤别人孝行的人没有亲近爱戴父母的心。这三者都会引起大祸乱。” · 素解文意 上一章论什么是孝行,这一章就从反面入手论述什么是不孝的行为。本来不孝是指在家中对待父母的行为,这里将之推广至社会的各方面,包括对待国君、圣人言论和他人孝行的看法,从而突出了孝道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定中的作用 。 “五刑”指古代的五种刑法,据说是帝舜设立。 链接: 《 不孝有五 》 广要道章 第十二 · 文白对读 子曰 :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 翻译: 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最好的方式是君王自己行孝道。教导百姓懂礼、顺从长者,最好的方式是君王自己敬爱兄长。要改变风气习俗,最好的办法是用音乐去陶冶感化。要安定统治、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礼法 。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翻译: “ 礼的含义,主旨就是敬。所以礼敬一个人的父亲,他的儿子就会高兴;礼敬他的兄长,他的弟弟就会高兴;礼敬别国的一个国君,他的千万臣民就会高兴。所礼敬的人很少,但取悦的人却很多,这就是我说的‘要道’(最重要的道德)。” · 素解文意 本章第一段针对君王如何教化民众、定国安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做法,这四条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为下一段的内容作铺垫。礼的本质是“敬”;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是:“所敬者寡,而悦者众”。 孔子在 《 孝经 · 开宗明义章 》 就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本章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发。“礼”说到底就是“敬”,文章由此将“礼”和“孝”联系起来,并得出敬人之父、兄、君,然后才能实现天下太平这一观点 。 链接: 《 玉树后庭花 》 多形式熟读文本 熟读成诵 ·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 镂空记忆背诵 本课总结 内容二 定风波 温故揭题 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风为宗,而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大放光彩,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就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 《 定风波 》 也是苏轼的作品,一起来看看这首词作又有怎样的特点 。 解 诗题 北宋元丰五年三月七日,在沙湖路上遇上大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定风波”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定风流”。 正诗音 · 标注易读错字词 同行( xíng )、蓑 ( suō ) · 标注入声字 明诗意 · 文白对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用管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不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行走。竹杖和草鞋轻便得胜过骑马,谁会害怕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安度一生。 微凉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略微感到一丝寒意,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刚才风吹雨打那段路途,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 字词释义 ①沙湖:在黄州城东南三十里 。 ②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③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④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⑤吟啸:吟咏长啸 。⑥ 芒鞋:草鞋。 ⑦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⑧料峭:形容微寒 。⑨ 斜照:斜阳。 ⑩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品诗味 首句从侧面表现了大雨突降的场景,尽管如此,作者却还要强调“莫听”,与小序中提到的同行人的狼狈相比,他洒脱不羁,独自“吟啸且徐行”,以下词情都是由此二句生发 。 竹 杖芒鞋固然是轻便的,然而在雨中行走还是会拖泥带水,比不上骑马便捷,所以作者此处说的“轻”应该是暗指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风雨亦处之泰然的心态。 链接 : 《 吟啸作诔 》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就像一首歌曲中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终于雨过天晴,“相迎”透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最后作者用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此行遇雨的顿悟:自然的风雨阴晴都是寻常天气,没有什么差别,那么人生的风云际遇、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回顾人生经历的种种风波,不如潇洒地放下一切,归去吧。 链接: 《 乌台诗案 》 背诗句 · 复沓式读诗 ·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 镂空记忆背诵 想诗境、悟诗情 这首词以道中遇雨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的情怀,体现了一种无喜无悲、豁达超脱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