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毫米、分米的认识10|人教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毫米、分米的认识10|人教版 (2)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分米、毫米。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重要意义。这部分教材分三段进行教学,先教学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分米的认识,最后教学单位的换算。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单位的换算主要是长度单位间的变换,这里限于单名数,目的是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但测量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的生活事件在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常见,该如何让孩子感知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让孩子有所体验?通过怎样的活动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1毫米的观念?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了本节课活动:在观察、测量等活动中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表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 在认识毫米的基础上,学习分米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在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 毫米、分米、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建立长度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估测能力、动手操作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4.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研究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教学米尺,课件。‎ ‎2:学具准备:直尺,一号学具袋内装光盘、银行卡或会员卡、一分硬币,二号学具袋内装吸管和米尺。‎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分米和米间 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尺子上认识1毫米和几毫米,会区分尺子上小格与格子线的不同含义,在测量中准确读刻度。认识1分米,能在米尺通过测量比较找到10个1分米,了解分米与米的进率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引出课题 ‎(一)回顾米和厘米 ‎1.谈话引出孙悟空和金箍棒。(课件出示:孙悟空——金箍棒)‎ ‎(1)师:瞧,变、变,变!在金箍棒有电子白板的宽这么长,请你估一估,大概有多长?‎ 预计:估计大约1米 ‎(2)老师用米尺比划验证,大约是1米。然后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米。‎ ‎2.二变金箍棒,使变短一些(约30厘米) ‎ 师:现在金箍棒变,变,变,变得怎样了?你估计大约是多长?‎ 学生再思考并估计其长度,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预计:50厘米,40厘米,30厘米 验证:你有什么办法证明谁的估计是比较接近的?‎ 学生会想到,用尺量 ‎3.三变金箍棒 使其变成约1厘米,再让学生估计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4.四变金箍棒 师:再变!现在呢?(1厘米不到)。金箍棒1厘米不到,那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呀?谁知道?‎ 预计:有的学生知道用“毫米”,有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 ‎(二)引出课题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老师肯定正确学生的思考,引入“毫米”。‎ 师:1厘米不到,为了能精确测量出这样的长度,我们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测量单位——毫米测量,毫米用字母mm来表示(读一读,记一记)。‎ 二、观察体验,培养量感 ‎1.观察学生尺,初步感知1毫米 师:你在哪儿见到过毫米,拿出你的尺子,指给同桌看一看,1毫米在哪儿?‎ ‎(1)让学生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学生用尺(厘米尺)寻找1毫米 ‎(2)同桌交流 师:你们找到1毫米了吗?你觉得毫米怎么样?‎ 预设:①学生会认为,1毫米太小了,看都看不清。‎ ‎②有的学生会认为,1毫米就是0到第一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③1毫米很难指,手指太粗了,不方便指,要铅笔尖点指才能指出1毫米。‎ ‎2.观察放大后的尺,找1毫米 ‎(1)集体观察,正确认识 课件出示米尺,老师边做边做操作说明: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尺子放大,把你找到的1毫米指一指。‎ 让找到1毫米的学生上台,在电子白板上去描述1毫米的位置(0至第一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再认识1毫米 师: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 毫米。谁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1 毫米吗?‎ 再找一段1毫米指一指?还有吗?(让部分学生到电子白板上来比划,描述不同位置的1毫米。)‎ 小结:大家在不同的位置找到了1毫米,原来尺子上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 1 毫米。‎ ‎(3)测量1毫米,加深理解 ‎①让学生在学具袋里找出长度或厚度约为1毫米的物品。(物品有:1分硬币、光盘、学校的银卡)测多少页数学书的厚度是1毫米。‎ 以小组活动形式,每人找出其中的一或两件物品,估计并测量。‎ ‎②汇报交流 预计:学生能找到:光盘厚约1毫米,1分的硬币的厚约1毫米、银卡 厚约1毫米。数学书8-10页的厚度约1毫米。‎ ‎③比划1毫米 教师示范: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做(边说边演示),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右手将光盘慢慢抽走。现在两个手指之间留下的缝隙的距离大约就是1毫米。感受到1毫米了吗?1毫米怎么样?‎ ‎④资料介绍 手指甲约每10天长出1毫米, 脚趾甲约每20天长出1毫米。‎ 冬天铁轨结冰如果超过1毫米,就会造成列车脱轨。‎ 三、建立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学习进率,进行测量。‎ ‎1.利用课件认识在生活中有毫米标识的物体,引入你还想认识几毫米。‎ 师:你还想认识几毫米?指生回答。‎ 你想认识几毫米就在你的尺子上找到几毫米。‎ ‎2、学生独立寻找,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大部分学生发现了在稍短于厘米刻度线的5毫米的刻度线(汇报交流时老师适时重点指导认识5毫米刻度线)‎ 师:这条较长的刻度线就是5毫米刻度线。有了5毫米刻度线,测量起来就更方便了。‎ 找到6毫米、7毫米、8毫米 预设:10毫米与1厘米是同样长的,即10毫米=1厘米,反之,1厘米=10毫米。‎ ‎4、小结:像这样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比较精确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毫米。‎ ‎5、完成数学书第2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交流测量方法 四、认识分米 ‎1、老师送给大家一样宝(打开二号学具袋,每人一个吸管。)‎ 引导好奇的孩子进行测量,发现吸管的秘密,吸管10厘米。‎ 师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小组活动:1分米的探究。‎ ‎(1).用吸管在米尺上比一比,能得出什么结论?‎ ‎(2).用吸管比一比周围的物体,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大约是1分米。‎ ‎(3).用吸管估测课桌面的长和宽大约是几分米,作出记录。 ‎ ‎3.活动汇报 ‎4.总结:给学过的长度单位排排序。‎ 五、课后延伸 师:小朋友,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毫米,知道毫米可以用来精确测量比厘米更短的物体长度或厚度,请你再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在我们的尺上,我们看到最小的是毫米,那么你知道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它们是什么?表示多少呢?‎ 资料介绍与交流 丝米 忽米 微米 纳米 ‎1毫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 1丝米 ‎1丝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 1忽米 ‎1忽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 1微米 ‎1米平均分成10亿份,其中1份 1纳米 六、课堂总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先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1毫米,从中激发了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刻度的愿望。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交流,并在认识几毫米中总结出“1厘米=10毫米”的结论。‎ 二、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 通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教学分米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建立分米的概念,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和宽,分小组进行测量活动,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光盘、吸管等等,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认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节课,学生始终在宽松的、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着丰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 ,但我仍有遗憾。‎ 一、对个别学生关注还是不够。当我要求学生小组量课桌时,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理会旁边的同学做得怎样。改进方法:交待任务后,我要注意营造氛围,鼓励合作。做得好的小组奖励,表扬懂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同学。‎ 二、对学生引导不够。当我问学生还发现了哪些1毫米的物体时,有些学生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我没有注意及时纠正。改进方法:表扬注意倾听的同学的同时提出要求,不论是老师讲还是同伴发言都要认真倾听,倾听别人的说话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有不同的意见,听完别人的意见后再补充。‎ 教研员点评 本节课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金箍棒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探讨打好了知识基础。‎ 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在操作中激发起探索新知的欲望。‎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大约长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提高估测的能力,是对过去只注重单位长度表象建立的局限性的补充。这时引入一些生活资料手指甲的长度等,更激发起学生下面学习的欲望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的例1.2.3是分开教学的,而学生对长度的感知、测量、运用却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所以在教学环节和内容的设计中,没有完全使用书中的例题,并把三个例题进行重新的编排,使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合理,这是实践与思考,了解学生与灵活教学运用的整合。‎ ‎3估测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