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数学《周长的练习课》
图形的周长练习课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85页信息窗1的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描一描、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经历由“物体表面”到“图形”的抽象过程,来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2.借助具体的情境学会估算、测量和计算实物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 3.能灵活运用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并能进行适当地优化,培养学生初步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估计图形的周长和利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1元硬币、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的周长,谁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同学口答。 课件出示: 教师引导并总结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师板书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你们看过‘墙来了’这个节目吗?我们这节练习课的口号是:‘问题像堵墙,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首先请看单人墙” 。)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单人墙”来了。 (1) ①号“单人墙”来了! (课件出示) A. 先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找三名学生板演。 B.板演的学生分别讲解解题过程,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师生集体订正。 C.让学生说一说并指一指,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分别在哪儿。 预设:计算中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如: A.7×2+6+11=31(厘米) B.9×2+6+6=30(厘米) 6×2+9+9+30(厘米) 9×2+6×2=30(厘米) (9+6)×2=30(厘米)(最后一种计算方法出现的可能性很小) C.4+4+4+4+4=24(厘米) 4×6=24(厘米) 友情提示:教师不要急于优化算法,让有不同做法的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让其他学生在比较中有优化算法的意识,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周长埋下伏笔。 (2)②号“单人墙”来了!(课件出示) 1 A.让学生独立读题,然后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一些。说出自己估计的理由。 B.让学生在课本上用尺子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来验证自己的估测结果是否正确。 C.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并让学生在投影仪上指一指这三个图形的周长。 友情提示:1.估计时可以凭借手指宽度或心中的一厘米大约有多长做标准来估计围成图形的线段长度,量时要对准刻度尺的“0”刻度。 2.让学生在书上做,不要再准备题卡,一是麻烦,二是不准确。 (3) ③号“单人墙”来了! 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更长一些?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3dm 9dm (A) (B) A.先让学生估一估,形成认知冲突。 B.开展辩论活动,不同观点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质疑。 C.引导学生时行计算验证。并展示在黑板上。 D.提问:为什么两个图形的的周长一样长?如果不给你具体的数据,你能知道结论吗? 友情提示:这道题属于拓展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处理的过程由浅入深,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认知冲突,最后的提问从本质上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本质意义。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双人墙”来了。 (“双人墙”总体要求:同学们可以同位合作。) 我们的口号是:“我比‘墙’更强” ! (1)“双人墙”来了! 走进生活(课件出示) 逢年过节,为了把我们学校大门装扮得更漂亮,学校给大门安装上霓虹灯。 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我们的大门一共需要多少米霓虹灯线? A.出示题目。同学们仔细看图,认真读题,让学生说说此题霓虹灯线在哪儿?并指给大家看看。 B.学生独立完成,找两生板演。 C.汇报交流,班内质疑。 对于学生的多种算法,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哪种算法更简便? D.提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米霓虹灯线,其实是求哪些线段的长度? 师生点评小结: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米霓虹灯线,实际是求除了地面以外大楼四周的长度。 (2) “双人墙”来了!(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A.独立读题、观察、思考。 B.找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质疑。 C.提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周长,可以怎么办? 总结: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周长,可以估一估,也可以量一量,还可以测一测。 友情提示:这是一道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题目,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确认同一个物体的周长。体会遇到的物体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求周长的方法就不同。 (3)“双人墙”来了!(课件出示) A.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答。(可以让2名学生板演。) B.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质疑,师生集体订正。 C.最后师生总结算法:先要算出5个灯罩需要多少金线,再与2米比较一下。提示学生单位不统一,应该怎么办。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智慧墙”来了。 (“智慧墙”的总体要求:同学们一定小组合作,此题老师一定要做精典点拨) 我们的口号是:“我比‘墙’更强” ! (1) “智慧墙”来了!(课件出示) 请画出一个周长是18厘米的图形。 (1)让学生先独立画,然后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画的图形,这些图形画得对不对?怎么样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确只要图形一周边线的总长度和是18厘米就可以了。 (2) “智慧墙”来了!(课件出示) A.让学生观察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做。 B.集体订时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明确花坛1和花坛2都有一个共有的边。 (3) “智慧墙”来了!(课件出示)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周 长 长方形名片 五角星纸片 1元硬币 1. 思考: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预设: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2. 汇报:如,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 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2) 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 比较: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测量五角星的周长,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友情提示: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 梳理。 2. 谈话:认识了周长,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请欣赏短片:周长在北京奥运会主赛场的应用。 3.总结: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更应用于生活,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周长的练习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使用说明: 1.设计说明: (1)联系生活,感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为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习题的内容上我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霓虹灯,测量大树的周长,五个灯罩的线够不够,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2)练习课,往往枯燥无味。这节课设计采用了学生喜欢的综艺节目“墙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在“单人墙”、“双人墙”、“智慧墙”的栏目中,巩固了周长的练习,他们在呼号中,乐此不疲,在练习中受益匪浅。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活动中学到知识。 2.存在困惑: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在本节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生活中的估算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