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灰雀》教案 (6)
26 灰雀 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是直接进行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课文语言简洁朴实,对话丰富,且能从中表现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以“读”贯穿始终,初读扫清字词障碍,默读梳理人物及故事情节,品读揣摩人物心理,研读探究人物品质,拓读扩展阅读视野,层层深入。要注重“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学到方法,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要借助具体的文本语境,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语言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3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与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重点: 1.了解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哪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 1.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并巩固“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出示列宁简介。 列宁(1870—1924) 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与俄国革命相结合的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公认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3.出示灰雀图,简介灰雀。 过渡:今天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关于列宁的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和一只美丽的灰雀有关。看,这就是灰雀。(出示灰雀图片) 红腹灰雀 灰雀的一种。常栖息于山区的白桦林和次生林区,以及冬季海拔8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边缘和平原的杂木林中。性活跃,不怕人,以家族为群游荡。食物主要为树木种子和一些野生植物种子。叫声类似一种柔和的笛声。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来和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5.出示“雀”字演变过程,识记生字“雀”。 “雀”本为象形字。甲骨文的“雀”字,像一个鸟头,鸟头顶上有一撮羽毛,本义指一种在居民区活动的体形小巧的鸟,喜欢在地面连飞带跑。后泛指雀形的小鸟。而小篆的“雀”字也变成从小从隹(zhuī),成为会意字,专指小鸟。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填空,教师过渡。 过渡:列宁和灰雀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老师先给大家出道题,请看大屏幕。(出示填空:列宁 灰雀。)横线上应该填什么字呢?先别着急听答案,我们先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再说。 2.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随文识字词。 (1)逐段读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圈出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3)小组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互助合作,识记生字词。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灰 外 病 红 孩 死 可 定 实 列 望 面包 人喜爱 转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2)指导归类识字。 ◆量词归类: 粒:一粒米 一粒谷子 一粒米饭 一粒糖果 ◆部首归类: 冫:冻(冰冻) 凉(凉快) 冷(寒冷) 决(表决) 冲(冲刺) 凋(凋谢) ◆部件归类: 昔:惜(珍惜) 借(借口) 错(认错) 猎(猎人) 宛:婉(委婉) 碗(碗筷) 惋(惋惜) 腕(手腕)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雀]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小”的竖钩变为短竖。“隹”的撇从右上格起笔,写到左下格,要舒展,托起上面的“小”。“隹”中的横间距要均匀,最后一横稍长。 [养]羊字头的3个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均匀。 [或]第一笔横要短,稍向上斜。斜钩要舒展。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 ◆易错提示: [或]不要少些第七笔撇或末笔点。 [男]“田”中间的一竖与“力”的一撇是分开的两笔。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大家读得更好。 2.默读课文,思考: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1)小组交流,梳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以及发生的事情。 (2)出示列宁、男孩、灰雀的图片,指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 主要人物:列宁、男孩 故事情节: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与男孩交谈→灰雀回来了 3.借助图示,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填空:列宁十分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一天,列宁发现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他着急得到处找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男孩,便跟他交流灰雀的下落,男孩向列宁保证灰雀会回来的。等到第二天,灰雀果然回来了。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4.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1)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过渡: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谁圈得又快又准确。 明确:课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有:“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2)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试着归纳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有一年冬天,列宁每天到公园里去看三只灰雀。他十分喜欢灰雀。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一天,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他看见一个小男孩,并与他交流灰雀的下落。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第二天,列宁又见到了那个小男孩,也重新见到了灰雀。 (3)尝试把三个时间段的意思连起来,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拓展: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既可以根据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梳理表述,也可以串联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还有我们以前总结出的“六要素法”,都不失为概括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四、朗读段落,把握要点 过渡:在刚刚我们总结的课文内容中,列宁和男孩因为什么产生了交集?(灰雀。)是呀,灰雀也是我们这个故事的小主角呢!同学们,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呢?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惹人喜爱。)它们是怎么惹人喜爱的呢?我们一起来读第1自然段。 (一)可爱的灰雀。 1.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描写灰雀的语句。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合相关词句,体会灰雀的“惹人喜爱”。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1)这句话写出了灰雀哪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颜色(粉红、深红);动作(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 (2)出示灰雀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其颜色的美丽。 过渡:看,这两只胸脯是粉红的,这一只胸脯是深红的,颜色美不美?(美。)是呀,多么美的羽毛呀!像什么?(学生自由表述。)就像一件红衫子裹在鸟儿身上,真惹人喜爱! (3)创设情境,想象“来回跳动”,感受灰雀的活泼可爱。 过渡:想象一下,公园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又从那边再跳回来,这边那边,那边这边,来来回回地轻盈跳动,多么活泼!多么有趣!难怪这么惹人——(喜爱)呢! (4)播放记录鸟鸣的音频,感受“婉转地歌唱”。 过渡:你们听!这鸟叫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抑扬顿挫,不断变换着调子,真像唱歌一样呀!这就是“婉转”。鸟儿的歌声好听吗?(好听。)是呀,真好听,难怪这么——(惹人喜爱)! 3.指导朗读。 过渡: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树下,看着那三个小巧玲珑的红色身影,在树枝间欢快地跳来跳去,聆听着它们美妙的歌声,怎能不喜欢上这三只小灰雀呢?一起来读一读。 4.课堂小练笔。试着运用“跳动”“欢快”等词语写一写窗外的小鸟。 提示:我们也可以从颜色、动作、声音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示例:校园的大树上,常常能看到小麻雀欢快的身影。小麻雀的羽毛是棕色的,带着些灰白色的斑纹,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小的嘴。它们很调皮,总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灰黑色的小爪子牢牢地抓住树枝,从不担心会掉下去。它们也很爱唱歌,总是呼朋引伴地开音乐会,尤其是在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似乎想和我们一比高下。那叫声清脆响亮,引得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立刻到外面去撒个欢儿。 (二)列宁喜欢灰雀。 1.再次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过渡:这三只活泼可爱的小灰雀,不止我们喜欢,列宁也十分喜欢。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呢? 2.指名学生汇报朗读,出示句子。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每次”“都”“仰望”“经常”。) (2)仰望着灰雀的列宁,会在心里对灰雀说些什么呢? 示例:多么可爱的小东西啊!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呢!养病的日子有了它们的陪伴,似乎不那么枯燥无聊了。 3.出示这两个句子,教师引读,全班齐声朗读。 引读:寒冷的冬天,郊外空旷又安静,远远望去,一片枯黄,只有这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学生齐读。)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引读:养病的日子,孤独又无聊。于是,列宁总爱到公园里,去看三只灰雀,这是他生活中不多的乐趣——(学生齐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4.完成填空“列宁 灰雀”。 过渡:这么可爱的灰雀,怎能不叫人喜欢呢?尤其是在养病的时候,这三只小灰雀对列宁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了。同学们,中间的横线上可以填什么词?(喜欢、爱、亲近……) 五、总结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是呀,列宁爱灰雀,对它们就像对待自己亲密的伙伴一样。可是,三个亲密的小伙伴,竟然少了一个。这可急坏了列宁。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见的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会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生字的读音、书写,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学到了两种不一样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同学表现得非常棒, 让我们用掌声再一次祝贺他们!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灰雀去哪儿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3.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与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5.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教育。 1.引导学生通过勾画、品读相关语句,比较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两种不同的爱。 2.揣摩人物的语言,领会人物的心理,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灰雀 列宁 郊外 养病 胸脯 粉红 婉转 仰望 谷粒 男孩 或者 冻死 可惜 肯定 诚实 面包渣 惹人喜爱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2.出示情节图,引导学生选用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应该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了吧?(出示情节图: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与男孩交谈→灰雀回来了)你能从刚才我们听写的词语中选出几个,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学生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发生在列宁、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播放灰雀休憩、嬉戏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教师过渡,引导学生探究灰雀的下落。 (1)出示第2自然段。 过渡:看,多么活泼俏丽的身影!听,多么婉转悦耳的歌唱!灰雀多么惹人喜爱啊!在郊外养病的列宁,每天都到这里来和它们打招呼。可是这一天,当列宁拿着精心准备的面包渣和谷粒来到树下的时候,却发现——列宁发现了什么?(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请大家齐读第2自然段。 (2)出示第11自然段。 过渡:等到第二天,列宁再一次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了什么?(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请大家齐读第11自然段。 (3)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过渡:灰雀去哪儿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自由表述)有同学说,灰雀被男孩儿抓走了,又放回来了。文章中有没有写男孩捉灰雀、放灰雀?(没有。)既然课文中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好吧,那就请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一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好不好? 3.出示默读要求,学生勾画句子,教师巡视。 (1)自读课文第3~10自然段,找出能推断出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句子,说一说你是怎么推断的。 (2)和同桌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品味男孩的话。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1)你是从哪儿推断出灰雀是男孩捉走的?(省略号。省略号表示他说谎,灰雀就是他捉走的。) (2)想象一下,平常你们如果说谎,会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心里很紧张。)心里会怎么想?(很犹豫,想说真话,又不敢说,怕被批评,怕被责怪。) (3)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补白提示语,指导朗读句子。 填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 过渡: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学生自由补充,可以填“吞吞吐吐、脸红、惭愧、小声、紧张” 等。)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试一试?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1)你们还从哪些句子推断出灰雀就是男孩捉走的?(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的句子) (2)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灰雀就是被男孩捉走的,要不然,他怎么会知道灰雀没有死呢?) 过渡:是呀!说得有道理!所以,男孩才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可是,这还只能推断出男孩肯定知道灰雀的下落,但到底是不是他捉走的呢?老师还是有点疑惑。谁找到了表达更充分理由的句子?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两句话里都有“一定会飞回来”,你推断出了什么?(男孩知道灰雀还活着,又说它一定会飞回来,我觉得灰雀就是男孩捉走的,而且他还准备把灰雀放回来。) 过渡:你真是个小侦探!不但体会出灰雀就是男孩捉走的,还体察到男孩准备放回灰雀的暗示呢!他是真心想放回灰雀吗?(是真心的。)从哪个词语体会出来的?(“一定”“肯定”。) (2)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读看。(学生试读)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重音“一定”“肯定”和语气的变化。 (4)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补出提示语,指导朗读句子。 填空:男孩看看列宁,( )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过渡:从不敢说到看着列宁说,这当中肯定有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老师刚刚怎么读的?想一想,可以怎么填?(可以填“鼓起勇气、勇敢、诚恳、认真”等,体会男孩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心理变化。) (5)“肯定”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坚定。)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5.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1)同学们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 (2)是呀!三只颜色美丽的灰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所以,小男孩抓走了其中一只灰雀。这样做对吗?(不对。)为什么?(不能伤害小动物。喜欢不是自私地占有,真正的喜欢就是让小动物能够自由快乐地生活,不能以喜欢的名义,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3)那男孩知道自己做错了没有?(知道了。)是的,因为他下定决心,要放回灰雀了。是谁叫他放的?(列宁。)列宁直接对他说“请你一定要放回灰雀”了吗?(没有。)那他怎么下定决心要放回灰雀的呢?(学生自由表述)看来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好好研究研究列宁的话。 6.出示默读要求,引导学生品味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再读第3~10自然段,把列宁的话画出来,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2)跟同桌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自己对列宁心理的猜测。 7.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集体品赏相关语句。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1)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补出提示语,指导朗读句子。 填空: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 )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你补充的是什么?(焦急。)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列宁很“焦急”?(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是呀,列宁多喜欢灰雀啊,每次走到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它们,还经常喂它们,可是现在怎么找都没找到,心里该多焦急啊!你能读出这种语气吗?(学生朗读) (3)看到列宁这么焦急的样子,男孩是怎么回答的?(吞吞吐吐地说他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1)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补出提示语,指导朗读句子。 填空:列宁( )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2)你从这句话里体会出了什么?(对灰雀的担心,对不见灰雀的惋惜,对灰雀可能死亡的难过……) (3)把词语融进句子里去,再读出你的感受来。(括号里可以填“担心、担忧、惋惜、难过”等。)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1)列宁多么担心灰雀的处境呀,不知道灰雀去哪儿了,是生还是死。那么惹人喜爱的鸟儿,从此再也回不来了,真让人——(学生接着回答:难过、伤心、可惜、悲痛……) (2)“多好的灰雀”,从这句感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列宁是发自内心地喜爱灰雀。)“可惜”表明列宁对灰雀的失踪或死亡感到怎么样?(失望、难过、叹惋……) (3)分角色朗读。现在老师就是小男孩,你怎么读这句话才能打动我呢?指导学生朗读。 (4)小组讨论:列宁真的是在“自言自语”吗? 明确:列宁的“自言自语”是有意为之。他从男孩的表现中大概猜到了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并没有直接问男孩,也没有批评他、指责他,而是很担忧地猜测灰雀的去向,就十分难过、失望地“自言自语”,借此感染、启发男孩,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假设列宁一开始就指出男孩在撒谎,批评他,命令他把灰雀送回来,结果会怎样?(男孩会很不服气,不承认自己捉走了灰雀,也不会送回灰雀,灰雀甚至可能遭遇不测。或者即便在列宁的命令之下,男孩送回灰雀,但他心里也会留下阴影。) (6)如果你是小男孩,列宁的态度会让你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呢?(他没有大人的架子,很尊重我,也很注意保护我的自尊心。我知道自己做错了,我会把灰雀送回来的。) (7)所以男孩看看列宁,鼓起勇气告诉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1)听到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列宁原本还替灰雀感到难过呢,这下子心情会有什么转变?(高兴、意外、惊喜、喜出望外……) (2)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补出提示语,指导朗读句子。 填空:列宁( )地问:“会飞回来?”(可以填“高兴、意外、惊喜、喜出望外、故作疑惑”等,引导学生读出列宁喜出望外的心情和对男孩的慈爱之情。) 8.重点朗读对话,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读到这儿,你们明白了吗?到底是什么让小男孩放了灰雀?(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是呀!说到底,男孩心里也很喜爱灰雀,只不过一开始他并没有意识到捉灰雀是不对的。现在从列宁那里知道自己做错了,当然要改正过来。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刚刚我们体会得这么好,相信我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 (1)教师做列宁,请一位“男孩”配合,师生合作朗读。 (2)两人分工,一人读列宁的话,另一人读男孩的话,把句子读好。 (3)教师读提示语,全班既读“列宁”的话,也读“男孩”的话,合作朗读。 三、质疑内容,课堂练笔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真不错!看!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果然回来了。 1.自由默读第11~13自然段,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疑问。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疑问,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1)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去问灰雀? 明确:一方面,列宁故意问灰雀,表达了他重见灰雀的高兴、惊喜之情;另一方面,列宁知道男孩已经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说到做到,是诚实的,不用再去追究或是直接拆穿,显示出列宁对男孩的宽容、爱护。 (2)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你还向我撒谎,真是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列宁没有这样做,体现了什么?(对男孩的爱。) (3)指导朗读。从“果然”“欢蹦乱跳”“微笑”等词语,读出列宁的欣喜之情;从“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一句,体会男孩的愧疚之情。 3.想象说话,出示小练笔。 (1)如果灰雀会回答列宁,它会怎么说? 灰雀说:“ 。” “ 。”灰雀说。 (2)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列宁说句什么话? 我想对男孩说:“ 。” 我想对列宁说:“ 。” (3)用“诚实”“知错能改”“勇气”等词语写一写身边的某位同学。(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你怎样评价他?) 4.学生自由表述,教师相机评价。 5.出示列宁和小男孩观赏三只灰雀的画面,教师小结。 小结: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因此我们才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四、课堂回顾,情感升华 1.试着完成课后题第3题,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过渡:列宁喜爱灰雀,男孩也喜爱灰雀。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你们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和同学交流。 2.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表现人物喜爱灰雀的语句。 提示:喜爱一个事物时人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有时还想把它据为己有。要找出人物各个方面的表现。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梳理总结。 明确:第1自然段中描写列宁经常看灰雀、喂灰雀的语句,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第2自然段中描写列宁到处找灰雀的行为,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第3~10自然段中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显示出列宁想感化男孩、找回灰雀的愿望;男孩先是把灰雀抓走了,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时,又把灰雀放回来了,他的言语和行为都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 4.总结谈话,升华情感。 小结: 同学们,故事到这里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样是爱灰雀,列宁和男孩的爱是不同的。爱,不是占有,不是伤害。在一捉一放之间,男孩懂得了自己该做什么,我们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更让人感动的是,整件事情当中,我们没有听到哪怕一句指责,没有受到任何一丝埋怨。错,却没有批评;没有人被批评,却有人主动改正了错误。多好啊!老师始终相信,微笑比愤怒更有力量,也一直在努力,用尊重代替训斥。也希望你们不仅能做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也能做一个以宽容之心包容别人的孩子。 五、拓展阅读,作业设计 1.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 2.搜集、阅读列宁的其他小故事,或是其他名人的小故事。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师:同学们,怎样才能读好列宁和男孩的这段对话呢?这需要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揣摩一下他们说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先来读读这些句子,看看括号里能填上一些什么词语。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 )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列宁( )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列宁( )问:“会飞回来?” 生:第一句话可以填上“着急地” ,因为那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心里一定很着急。 师:体会得非常好!那你能带着着急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吗?(生朗读) 生1:第二句话可以填“伤心地”,因为列宁认为那只灰雀冻死了,所以他非常伤心。 生2:我觉得还可以填“难过地”,灰雀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一定非常难过。 生3:我觉得可以填“担忧地”,因为列宁说“天气严寒,它怕冷”,他在担心这只灰雀怎样过冬。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都能联系具体的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来读好这句话。(生朗读) 生1:第3句话可以填“高兴地”,因为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 生2:我觉得可以填“疑惑地”,因为列宁对于男孩的话将信将疑。 生3:我想填“喜出望外地”,因为列宁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现在男孩告诉他一定会飞回来的,所以有点“喜出望外”。 师:理解虽然不同,但都符合当时的情境。请你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好这句话。(生朗读) 师:刚才我们朗读了列宁说的三句话。那么,男孩说的话又该怎么读呢?我们运用刚才的方法去揣摩一下。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男孩( )说:“没……我没看见。” (2)男孩看看列宁,( )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生1:第一句话可以填“吞吞吐吐地”,从省略号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男孩说话时一定是支支吾吾、断断续续的。 生2:男孩说这句话时一定是小声的,而且心里是七上八下、怦怦直跳的,所以读这句话要小声点,表现出害怕的样子。 师:你揣摩得真仔细! 生:男孩说这句话时一定是担心的,他怕列宁发现灰雀是被自己抓走的。 师:从“没……我没看见”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男孩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他当时一定很矛盾,想把灰雀放回来,但又不好意思。不放回来吧,他又不想看到列宁因失去灰雀而惋惜、难过的样子。 生2: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却又不知该怎么去面对,所以不知所措。(生朗读) 师:这个“不知所措”用得非常恰当!谁能带着这种语气来读一读男孩说的话? (几名学生试读) 生:第二句话可以填“坚定地”,因为他决定将灰雀放回来。 师:此刻,男孩的心里会怎么想? 生1:男孩会想:我一定要把灰雀放回来,做一个爱护小鸟的好孩子! 生2:男孩会想:我错了,我不应该把灰雀抓回去,大自然才是它的家。 师:请你们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好这些句子。(生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好列宁和男孩的对话。 赏析:要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品味描写人物的语言的语句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这个教学片段,教师抓住列宁和男孩的几次对话,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受人物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感受到的语气去朗读,学生便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逐步学会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实现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讲授《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爱”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那么,如何通过品味描写人物语言和行动的语句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动物的思想教育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请学生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在反复朗读之后,让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再进行提问:“ 灰雀可爱吗?你们喜欢吗?还有谁喜欢?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灰雀的爱;第二,请学生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让学生换位思考,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为什么又放了灰雀?那是怎样的心情?”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第三,在课文最后,我一方面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升华情感。从学生的表达中,我感到他们不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对生活有了一些启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