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9 发布 |
- 37.5 KB |
- 7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一年级上数学综合备课
133 (4)学生汇报交流 (5)引导学生反思:在画图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以上通过解决问题,我们感受到了画图解决问题带给我们的好处,希望同学们能灵活使用这 个法宝。在读题时一定要细心,读懂每句信息,只有图画对了,才能解决问题对。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节课亮点如下 (1)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画图的必要性。 课堂上学生在“猜一猜”,“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有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想到“8 只”,借机让他 给其他同学讲清楚为什么?在他说不明白,其他学生听不明白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想个办法”怎样能讲 明白,产生了“画直观图”的需要。画图后,借助图“讲”得清楚,“想”的明白,再次验证了画图解决 问题的优越性,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灵活主动使用。 (2)通过“质同形不同”的练习题练习,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做练习题后,引导学生反思“本题与 x 题有什么不同点,在画图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在对 比中体会“认真读题”“读懂每句信息”的必要性,逐渐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2.使用建议 不要把画图的方法“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产生需要再”给”。 3.需要破解的问题 红点 1 问题中,画图的过程两种情况需要侧重引导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去画吗? 11-19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11-19之间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1—19各数。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19各数的组成。 3.在建立数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环保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及10个一是1个十,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方块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见过海鸥吗?它们翱翔蓝天大海,是海上的精灵。十几年前,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美丽 的海滨城市青岛很少见到海鸥了。1994年,人们为了留住海鸥,开展了“挽留海鸥”行动,经过十几年的努 力,美丽的海鸥终于飞回来了,(出示海鸥图片,渗透环保教育)。你们知道吗,有许多小朋友也参加到 保护海鸥的行列中了,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看情景图(多媒体课件展示), 134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对学生找出的数学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2.根据你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板书: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引导孩子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 探究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这个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找数学信息,并会利用数学信息提出 简单的数学问题,注意多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并及时进行鼓励评价。)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 谈话:同学们真会提问题!可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少呢? (1)你能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吗?(初步感知估算) (2)数一数。 我们数一数沙滩上的海鸥有多少只好不好?(多媒体课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吧。 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呢?你是怎么数出来的,数给大家听一听。 一只一只的数、两只两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 (单个数和群数都是有序的数法,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并引导学生把数过的做上一个标记,这样就不 容易数错了。) 3.学习11的组成,认识数位 (1)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鸥,我们应该用多少只小棒来表示呢?请你赶快用小棒摆一摆吧。看 谁摆的最快? 学生摆弄小棒。 (2)同学们摆的真快!可是你们摆的到底是不是11根呢,老师看不出来。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一 眼就看出是11根呢?同桌讨论讨论。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摆法?你和他摆的一样吗? (3)数形结合,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同学们真聪明!伟大的数学家和你们想的一样: 教师引导:像这样一根一根的数,一根就是一个一(跟老师说“1个一”)。 数出十个一,把它捆成一捆,就变成了一个十(跟老师说“1个十”)。 135 也就是说,10个一就是1个十 .(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跟老师读。 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学生回答“11”。 反过来说就是,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学生回答或跟读。 (请同学们把小棒放到收纳盒里。) (4)借助计数器加深认识。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你认识吗?(实物展示计数器)。 ①学生先说一说对计数器的认识。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计数器。老师告诉你,这是计数器,上面有许多数位,今天我们先认识 其中的两个。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跟老师说一遍) 我们可以在计数器上表示11。 学生先说一说怎么拨,然后尝试拨一拨。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介绍拨的方法:11里面有1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1个一,我们就在 个位上拨一个珠子。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你能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1吗? (5)总结概括:真棒!伟大的数学家告诉我们: 1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写1,表示1个十。 1个一,我么就在个位上写1,表示1个一,这个数就读作11. 请同学们看,11这个数中,十位和个位上都是1,那么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同桌讨论讨论再 回答。 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 会读、会拨11,并且知道了它的组成,你会写11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展示)11的写法。 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上写一个11,学生在田字格纸上写十一,教师进行指导。 小组展示,比一比哪位同学写的最漂亮。 4.看老师又做什么了(加小棒),现在是多少了?(12、13) 请你在计数器上拨出13,指学生回答。 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继续加小棒,14、15、16、17、18、19,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你会 写吗?请你写出11到19。学生在田字格纸上书写,教师指导,并比一比哪位同学写的最漂亮。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呢? 对,从11-19,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板书课题11-19的认识。) (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产 生碰撞,并适时借助课件及计数器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计数单位“个”和“十”及数位“个 位”和“十位”。对于一年级的同学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及时性的评价鼓励。) 5. 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呢?请同学们快速数一数。引导学生按从左向右 的顺序数一数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得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6.游戏中巩固。 136 同学们一下子认知了这么多数,现在一定累了吧。下面我们就来放松放松,跟着老师一起做一个拍 手游戏。(课件展示拍手歌) 一个十,一个一,合起来是十一(11) 一个十,二个一,合起来是十二(12) 一个十,三个一,合起来是十三(13) 一个十,四个一,合起来是十四(14) 一个十,五个一,合起来是十五(15) 一个十,六个一,合起来是十六(16) 一个十,七个一,合起来是十七(17) 一个十,八个一,合起来是十八(18) 一个十,九个一,合起来是十九(19) 噢,真棒!游戏结束了,下面同学们身体坐正,小手放好,眼睛向前看,我们来做几个练习题吧。 三、展示交流,拓展练习 1.课本78页第一题: (1)让学生观察图,交流引导理解题目要求。 (2)然后独立尝圈一圈,教师及时鼓励。 (3)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通过不同的圈法。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新课堂56页第二题: 按顺序写数 12 14 16 19 17 15 (1)引导学生读懂题意。 (2)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交流做法。 (3)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反馈。注重生生互动。 3.课本78页第二题:写一些,画一画。 (1)重点让学生说说数位上的珠子表示的意义。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订正小结。 137 4.课本78页第五题: (1)学生可先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再独立完成填空。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这样填的。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和数位的理解。 5.新课堂56页第六题:比一比。 (1)引导学生复习对“>”、“<”、“=”的认识。 (2)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的方式进行,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对又快。 (3)教师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及时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渗透了做题技巧和方法,主要让 学进行在生生互动中快乐的学习。) 6. 拓展提升:课本79页第十一题: (1)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看数找规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仔细观察给出的数并尝试找出规律并填数。 (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指导,如“先观察前两个数的变化”等。 (借助交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找数的变化规律的方法,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来谈收获。(一年级的同学不会总结,先引导学生,从“学 到了什么知识”;“学的开不开心”等方面进行引导。) (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 喜悦。) 五、板书设计: 11-19各数的读、写 数一数 摆一摆 拨一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个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一 10个一就是1个10 138 20 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77 页信息窗 1,第 2 个红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 20 的物体的个数,掌握 2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学生充分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在进行直观操作的基础上深刻认识 20,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 “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并能正确地读、写。 3.让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快 乐。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海鸥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 20,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教学难点:知道 20 是由几个一和几个十组成的。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依然有我们的好朋友——小海鸥和我们一起学习。看,它们来啦! 师:十几年前,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那里很少见到海鸥,1994 年,人们为了留住海鸥,开展了 “挽留海鸥行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美丽的海鸥终于飞回来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认识数字 20 教师:现在海鸥们可以悠闲地在海滩上散步、休息了(出示情境图)。 139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数出海鸥的数量。 学生自己数数。 学生汇报数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 1:礁石上共有 20 只海鸥,我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学生 2:礁石上共有 20 只海鸥,我是两只两只数出来的。 学生 3:礁石上共有 20 只海鸥,我是三只三只数出来的。 教师:同学们数数的方法真多。你认为哪种方法数的既快又准? 学生回答。 教师:数数的方法有很多种,最适合你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多个多 个数。数数时应注意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数,这样不容易漏数或错数。 教师在用课件演示有序数的方式,强调有序数数的重要性。 (二)深入学习认识 20 1、摆一摆:理解 20 个一是 20;2 个十 也是 20.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鸥, 应该用多少根小棒来表示? 学生思考后动手操作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 20 根呢? 学生讨论后修改自己的摆法。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上台汇报交流 学生 1:一根一根地数,数出 10 根,捆成一捆。一捆就是 10 根。再一根一根数出 10 根,又捆成一 捆。两捆就是 20 根。(如果学生说的不到位,只要意思正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 教师小结: 像这样一根一根地数,1 根就是 1 个一 。数出 10 个一,把它捆成一捆,就变成了 1 个十 。也就是说,10 个一就是 1 个十。(板书:10 个一是 1 个十。)20 个一呢?就是 2 个十。让学生理解: 20 个一就是 20;同样,也可以看成两捆,一捆是一个十,两捆就是 2 个十,2 个十就是 20.让学生理解:2 个十就是 20; 让学生看着自己摆的小棒说一说。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把小棒推到桌子的右上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拨一拨:结合数位顺序认识20. 让学生介绍计数器。并随意拨出几个数。例如拨出11. 找学生上来试拨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拨的。 教师小结: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先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一。 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 表示1个十;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教师依次让学生拨出12,13,14,15,16,17,18,19。并说出各个数字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思考: 在计数器上20怎么拨? 学生:20就是在十位上拨两个珠子,个位上不拨珠子。 进一步引发思考: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刚才19,个位上9个珠子,十位上1个珠子。19后面就是20。在个位上再加一个 珠子,就是20.个位上有10个珠子,就全部拨去,在前一位上再多拨一个珠子。 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所以, 20,个位上是几,表示?十位上是几,表示? 3.写一写 教师:你会写20吗? 140 一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在田字格中工整的写出数字 20。 教师:小海鸥休息了,我们不要打扰它。我们也安安静静地身体坐正,小手放好,眼睛向前看吧! (休息 20 秒)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教师:这节课小朋友听的都非常认真,下面到了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看看老师的题目你都会做吗? (一)基本练习 巩固新知 1.先照样子圈一圈,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 (这道题目是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群数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让学生感受到群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到讲台展示,解说自己的解题步骤,说清楚是按照从左往右还是从上往下的顺序来数的。其余学 生提出质疑、补充、评价。 2.写一写,画一画 (这道题目主要是借助计数器巩固数的组成,考查学生对数位的认识。) 教师出示完这道题目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思考,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其他学生补充、评价,然后写 出答案。教师小结:计数器上从右边数第一个是个位,第二个是十位,个位满十进一,也就是如果个位有 10 个珠子,就把个位上的珠子去掉,然后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 3.按顺序把各点连接起来。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 1-20 之间各数顺序的掌握情况。对于这种题目孩子是非常喜欢的,能够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41 学生读题之后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二)提高练习 拓展提升 教师:看来同学们这节课听的都非常 认真,老师的题目都难不倒你们,那请看下 面这道题,你能快速的回答出来吗? (这道题目相对来说比较难,涉及到数 位以及位置的知识。前面、后面、相邻这三 个词语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 学生抢答完毕后,教师要借助实物解释 题目中的这三个词语,帮助学生弄清前后左 右、相邻等位置关系。 教师:我们已经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我们也了解到数学 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池塘,看一看小蝌蚪在干什么。 2.小蝌蚪找妈妈 ( 这道题目主要有两个考查点。一是考查学生的读题能力,能够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弄清这道题的意思。二是考 查学生对 20 以内数字的大小比较。) 教师出示完这道题目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解决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非常热心,帮助小蝌蚪找到啦妈妈。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互帮互助,做一个乐于助 人的好孩子。 四、梳理总结 提高认识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练习,我们认识了数字 20,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个位”和“十 位”你有哪些想法和收获呢?请说一说。 教师总结:这节课小海鸥带着我们在沙滩上学习了数学知识。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鸥,通过摆小棒 进一步认识了 10 个一是 1 个十,20 个一是 2 个十,2 个十就是 20,也可以说 2 个十是 20。通过拨计数器 进一步认识了数位,知道了个位满十要在十位进一。知道了再计数器上拨 20 只要在十位上拨两个珠子就 可以了。这节课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注意我们一定要活学活用,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中,这才是真正地学会了。我们还帮小蝌蚪找到了妈妈,生活中同学们也要做乐于助人的孩子。 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14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十几加几(不进位)加法十和几减几“不退位”减法”80--83 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对 11——20 各数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加法减法意义”。 2. 结合现实情境,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 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较快、准确的进行计算。 3.让学生经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 言,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内在的学习品质。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我是填空小能手 (1)1 个十和 5 个一是( )。 (2)19 里面有( )个十和 ( )个一。 (3) 17=10+( ) 13=( )+3 12=10+( ) 2.青岛市政府发起了挽留海鸥的行动,号召市民们到海边投放饲料,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吸引 更多的海鸥喜欢到咱青岛来做客啦!瞧,星期天,小明跟着妈妈到海边来喂海鸥。 (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 注意引导:天空中有什么?(海鸥)数一数,这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谁能提个数学问题?(天空 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再看海里的海鸥: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海里有多少 只海鸥?) 还有哪些信息?提个数学问题。(还剩下多少桶海鸥食?) …… 课件展示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沿海的孩子特别喜欢大海,喜欢海鸥,用喂海鸥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既贴近学生, 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训练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图,并能提出数学问题,训练学生会提数学 问题。 143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我们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看,天空中有 12 只海鸥,又飞来 3 只,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预设:可能有学生数出 15 只。(肯定) 引导:刚才这位同学用的是数数的方法。怎样列算式来表示?你有什么发现? ( 板书 12+3= ?) 预设:可能学生直接列算式 12+3=15。(先把答案藏在心里,想想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 是多少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算。把你的想法和同位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算法,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 探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谁想把你的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 交流: (1)数数的办法。12——13、14、15。 (2)摆小棒, 请上来摆一摆。 适当引导:12 是由一个 10 和 2 个一组成的。先摆 1 捆+2 根,再摆 3 根,2 根和 3 根合起来是 5 根, 再和 10 根合起来是 15 根。(课件演示)。 (3)计数器 请一位同学上来拨算珠。说加的过程。(为什么要把 3 拨在个位上?) (摆小棒和拨计数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发现了什么? ) (4)口算的方法。先算 2+3=5 再算 10+5=15 (5)列式:12+3=15 或 3+12=15 【设计意图】:提供多种学具,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合作能力, 体现算法多样化。 6.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啊? 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这些算法都对!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其实这些算法都是相通的,都要先把个位上的数加 起来,再和一个十合起来。是吗?(板书算法过程) 四、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44 1.同学们真棒,十几加几的加法都能顺利口算啦!再来看看这个问题:还剩多少桶食物? 小朋友根据以前减法知识,能不能列出一个减法算式? 板书:17 – 4 = 这道题该怎样算呢?还是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自己想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加法教学,学生脑海中已经熟知了摆小棒、用计数器、口算等方法,并且 知道口算的方法快,应该能将这些方法迁移到减法计算中来。】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可能有多种方法,适时优化口算的方法。 (先用个位上的数减,再把得数与一个十合起来。) 2.学习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读一读咱们列的这几个算式。 (1)小朋友们可知道,算式中的每个数,也象每个小朋友一样,有自己的名字哦!猜一猜相加的这 两个数叫什么?(板书:加数),合起来的结果,叫做和。(板书) 减法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减出来的结果叫差。(板书名称)。 教读: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 =差 (2)说说 12+3=15 这个加法算式中,谁是加数?谁是和? 17-4=13 这个减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 (3)怎样计算十几加几的加法和十几减几的减法呢?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十几加几的加法和十几减几的减法,先用个位加或减,再合上十位的数。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加几的加法和十几减几的减法(板书课题),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1.自主练习 4 (小猫钓鱼) 看图,先编一个数学故事,再解答。独立列式计算,说出计算过程。 让学生说出两种加法算式。 2.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3= 5+4= 6+3= 7+2= 14+3= 15+4= 16+3= 7+12= 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 3.看图列式。 145 【设计意图】:数学,既要关注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取材, 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算法,提高熟练口算的程度。 4. 让学生看图,怎样求妈妈捉了多少只虫子? (让学生讨论如何求妈妈捉了多少只虫子.) 六、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找找生活中哪里有这样的问题,用你的本领去解决它! 板书设计 十几加几(不进位)和十几减几(不退位)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还剩下多少桶食物?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146 11—20 的认识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84 页,《新课堂》 61 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 11-20 各数的组成。能熟练地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 称。 2.在观察、分析、比较中,熟练地运用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 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 11-20 各数的组成,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熟练地运用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谈话:(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 20 个小红花。) 想不想要?(想!)想要没那么容易吆!先要回答我几个问题,谁回答的好就奖给谁。数一数一共有 几朵小红花?(生跟着投影一起数小红花,一共有 20 朵。) 师质疑:你能用计数器播出这些数吗?(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有重点的选择。 1.教师指名说一说 12 是几位数,是怎样在计数器上拨 12 的? 生:12 是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1”在十位上表示 1 个十,“2”在个位上表示 2 个一。 师生共同强调:10 个一是 10,12 是由 1 个十和 2 个一组成的。 (课件展示) 师:如果再拨 3 个一,是多少?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生 1:再拨 3 个一是 15,12 + 3 = 15,先用 2+3=5,再用 10+5=15。 师:从 15 里面再拿走 2 个一,是多少,怎样列式? 生 2:从 15 里面再拿走 2 个一是 13,15 – 2 = 13,用 5-2=3,再用 10+3=13。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里,你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抢答) 2.接着说一说 20 的组成,“2”和”0” 各在什么位上,分别表示什么。 师质疑:你认为 20 和 12 哪一个数大?20 中的“2”和 12 中的“2”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预设学生回答: 生 1:20 大,因为 20 排在 12 的后面,后面的大于前面的数。 生 2:20 是 2 个十,12 是 1 各十,2 个十大于 1 个十。 生 3:两个 2 意义不同,20 中的“2”表示 2 个十,12 中的“2”表示 2 个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适时板书) 3.教师多媒体展示数的组成,再一次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总结: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学会了数数、写数,还学会了数的组成,并能正确的计算十几加几(不进 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成为了数学小勇士。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勇士们准备好了吗?(准 备好了!)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47 第一关:(一)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1.我会填(课外资料)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 (2)1 个十和 2 个一组成( )。12 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16 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2 个十是( ),20 里面有 20 个( )。 (5)18 的 8 在( )位上,表示( )个( );1 在( )位上,表示( )个( )。 (6)3 和 10 合起来是( )。 本题重点考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理解和掌握。 展示方法: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展示做全对的学生作品,也要展示有错题的学生的作品,当 场改正并追问:为什么会错题? 2.《新课堂》第 61 页第 1 题。 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这些数的组成。 本题主要训练学生有关数的组成和数位、计数单位方面的知识。 处理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逐题汇报。关键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3.课件展示《新课堂》第 61 页第 3 题。 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计算能力。 处理方法: 逐个展示,先让学生看懂图的意思,谈谈是怎样想的,然后再做题。可以提示学生第(2)和第(3) 小题中的 18 朵和 14 个是什么意思。 第二关:(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教材第 84 页《我学会了吗?》 处理方法: ⑴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然后完成第(1)题。 ⑵第(2),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题,组员解决,最后组内交流。 2.课件展示《新课堂》第 62 页的第 7 题。 本题主要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知识,感受数与日常 148 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处理方法: 逐个出示,保证每个学生都达标。其中第(4)小题主观性较强,让学生说一说你想买什么,为什么? 师:勇士们你们又顺利的闯关了第二关,离胜利仅仅还差一步,勇闯最后一关吧! 第三关: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教材第 84 页“聪明小屋”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综合性比较强,训练本单元数的组成,数位,计算,大小等各方面的知识。 友情提示: (1)第一组的思考关键点:单数和双数。 (2)第二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圈出不一样的数。 学生可能先从数位上去思考,选择 5,关键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其次,引导学生先完成: 是如何变化的?然后再找出不同的数。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小勇士们你们胜利了,下面让我们来清点一下你们的的胜利果实吧!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11—20 的认识自主练习 10 个一是 1 个十,12 是由 1 个十和 2 个一组成。2 个十是 20,20 由 2 个十和 0 个一组成。 5 10 15 20 是 1 2 表示 2 个一 表示 2 个十 149 智慧广场—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85~86 页智慧广场——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及自主练习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借助直观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 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主线,同时渗透“移多补少” 及数学“符号感”的思想。 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几何图形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读懂信息 师谈话:芳芳和晶晶正在进行做纸花比赛,想知道比赛结果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提问:仔细看图,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芳芳做了 14 朵,晶晶做了 10 朵花。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1)芳芳比晶晶多做了几朵纸花? (2)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第 1 个问题,提出后即可解决,对于第 2 个问题,学生一般提不出来,可由老师来提。)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学生猜测 师:同学们先来猜一猜,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学生独立思考后猜测。 预设:(1)14-10=4(朵) (2)芳芳给晶晶 2 朵,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 2.操作验证 师:刚才是同学们猜测的结果,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可 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练习本画一画。(小组活动) 学生在摆、画的过程中,师巡视,给学生指导帮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猜想,芳芳可能给晶晶几朵花?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里要为学 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找到正确答案。】 150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展示,交流想法 (1)列算式法 师提问:刚才有同学列出算式 14-10=4,这样做对吗?14 是芳芳做的小花数,10 是晶晶做的小花数, 那么 14-10 求的是什么? 生:14-10 求的是芳芳比晶晶多做的小花数。 师提问:那么如果芳芳给晶晶 4 朵花后,她还剩几朵?晶晶加上芳芳给她的 4 朵花,她的小花又是几 朵? 生:如果芳芳给晶晶 4 朵花后,她还剩 10 朵,晶晶加上芳芳给她的 4 朵花,她的小花就变成了 14 朵。 师:芳芳还剩 10 朵花,晶晶现在有 14 朵,那么她们两人的小花数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 师:看来芳芳给晶晶 4 朵花是不对的。 (2)借助实物学具摆一摆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们小组是用小花摆出来的。 生展示摆法。 芳芳: 晶晶: 生:芳芳给晶晶 2 朵花,两人的小花数就一样多了。 (3)画直观图解决问题 ①展示画法,体验符号简洁的好处 师:刚才我们用摆一摆的方法帮助芳芳和晶晶找到了答案(板书:摆),那如果我们现在手中没有小 花了,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生可能会想到用画一画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画的话,需要几朵就画几朵,大家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想不想动手试一 试? 请拿出练习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芳芳的 14 朵花和晶晶的 10 朵花表出来吧! 展示不同学生的画法,对比不同的画法,体验符号简洁的好处。 生 1: 生 2: 师小结:用简单图形代替小花,画起来容易又简单清楚。所以在数学上画图的时候不求画的漂亮,只 要画的清楚简单就好。 ②对比画法,体会一一对应的好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A: 151 B: 生 1:第 2 幅字好看。 生 2:第 2 幅对得齐。 师评价:第 2 幅作品,芳芳的每朵小花和晶晶的每朵小花都对齐了,不但能看出同样多的部分,还能 看出多出来的部分,在数学上我们可以说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比较整齐清楚。那你能不能也加上一条小 竖线更清楚地看出多出来的部分呢?教师课件演示一一对应。 谈话:请同学们也按照一一对应的方法重新画图,并用虚线表示出多出来的部分。 ③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揭示“移多补少问题” 师:图已经画好了,那芳芳要给晶晶几朵花,两人就一样多了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图上清楚的表示出 来。(学生自主完成) 展示学生想法。 师:这次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板书:画)知道了芳芳给晶晶 2 朵花两个人就同样多了,那你觉得画图 的方法好吗?看来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师总结:其实啊,不论是摆还是画,我们都是从多的里面拿了一些给少的,让两个人变得一样多了, 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问题) 2.看图思考,总结“移多补少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及图。 问题一:芳芳比晶晶多出 4 朵花。 问题二:芳芳给晶晶 2 朵花,两人的花就同样多。 师提问:刚才我们移动的是哪部分?(芳芳比晶晶多出的 4 朵花)这 4 朵花我们是怎样计算得来的? 晶晶 芳芳 晶晶 芳芳 晶晶 芳芳 多出的4朵 152 (14-10=4)我们移动了几朵花给晶晶?(2 朵)这 2 朵花是 4 朵花的多少?(一半)也就是说我们把多 出的 4 朵花分成 2 和 2,2 朵给芳芳,2 朵给晶晶。 师追问:如果芳芳比晶晶多 8 朵花,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就一样多了? 10 朵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初步体验几何直观的作用。再通过引导学 生对比思考,总结出解决“移多补少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追问,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移多补少”的方法你学会了吗?那你会用“移多补少”来解决问题吗?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 题,比一比,看谁有更出色的表现。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 1 题 分析:本题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分风车的情境:你给我几支,咱俩就一样多? 建议:本题相对比较简单,风车已经画出来,很形象很直观,直接在图中移多补少,给对方 2 只就一 样多。 2.自主练习第 2 题 分析:本题需要学生自己画直观图,独立解决问题。 建议:(1)让学生独立读题,借助直观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交流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清楚移动的哪部分,移动了多少。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第 3 题 分析:此题是移多补少的基本题,可以让学生借助画直观图帮助解决。 建议:(1)学生读懂题意,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重点展示学生的直观图,让学生明白移动的是哪部分,怎样列出算式。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自主练习第 5 题 分析:本题是移多补少问题的变型题。 建议:(1)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让学生明白兔哥哥有 9 个胡萝卜,给弟弟 1 个就一样多了,说明两只兔子现在都有 8 153 个胡萝卜,而兔弟弟有 1 个胡萝卜是兔哥哥给的,所以兔弟弟原来有 7 个胡萝卜。 【设计意图: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设计,让学生在巩固本课知识点的同时,思维得到较好的发散。】 (四)全课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几个问题用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多的里面拿 出一些给少的,让两人变得一样多。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要先找到什么呢?(生:先找到多出来的部分) 师:怎样能把多的部分看得更清楚呢?(加上一条小竖线) 教师总结方法:我们在画图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画,然后加上一条小竖线看清楚多出来的部分。然后 把多出来的部分分成一样多的两部分,拿出一部分给少的就一样多了。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 决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一系列的练习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加深对“移多补少问题”的理解, 并在头脑中形成“移多补少问题”的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 移多补少问题 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87-91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4 种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辨 认和区分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感知其特征。 2.在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类、抽象等数学思维能力。 3.从直观到抽象,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 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 4 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 4 种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一些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状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老师这儿有一些用特殊积木拼搭的作品,请大家一起欣赏。 1. 作品欣赏 晶晶 芳芳 晶晶 芳芳 154 师:你们想不想也用准备好的物体来拼一拼、搭一搭? 2.自由拼搭 小组合作要求: (1)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拼搭什么,再动手拼搭。 (2)你们是怎样搭的?用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3.展示作品 预设: 现场采访“小设计师”:在拼搭作品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 ① 这些球到处滚,总是放不稳。 ② 易拉罐立起来可以做柱子;放倒能做车轮。 ③ 这些盒子放在桌子上比较稳,不乱跑。 …… 4.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仔细观察“小火车”,它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搭积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引出对所用物体进行分 类的必要。】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分一分 问题引领:如果我们把它拆开,然后按形状分一分,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组? 为什么这样分? 预设: (1)分成两类:像这些盒子能站稳,不能滚动,分为一类;像易拉罐、球,能滚动,分为一类。 155 (2)分成三类:像易拉罐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分为一类;像球往哪个方向都能滚动,分为一类。 (3)分成四类:我们把能站稳的又分成两类,把方方正正的分为一类;把长长的,不是方方正正的 分为一类。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充分展现从“物” 到“形” 的思维过程,渗透了分类比较的数学思想。】 2.揭示图形的名字。 介绍:像这种长长方方的叫长方体;正正方方的叫正方体;直直的,像柱子的叫圆柱;圆圆的叫球。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四种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3.进一步探究图形的特征 探究要求: (1)摸一摸,滚一滚,你有什么发现? (2)想一想,每种图形各有哪些特征? (3)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与它们形状相同?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说发现 提问: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预设: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 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 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滚动。 质疑: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 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预设: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 滚动。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经历空间表象的建立过程,初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2.想特征 过渡:的确,每种图形都有它自己的特征。谁愿意填一填? 预设: 图形 特征 长方体 长长方方的,面是平平的,角很尖。 正方体 正正方方的,面是平平的,每个面都一样大, 角很尖。 156 圆柱 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能直立, 也能滚动。 球 圆圆的,能四处滚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原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抽象,加深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引导 学生初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各类图形的特征。】 3.找物品 提问: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状的? 小结:这些同学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大家都要向他们学习。当然,除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还有许多地方会用到这些形体,课后我们一定要认真去观察。 【设计意图:一方面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后,适时引导学生辨认实物,使学生再 经历从“形” 到 “物”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图形,还探究出了它们的特征。电脑 小博士现在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辨认口诀: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过渡:你记住口诀了吗?勇闯智慧岛,你有信心吗? 1.连一连 温馨提示:注意茶壶的形状。 口诀: 长长方方长方体,正正方方正方体, 球面曲,像皮球,圆柱像根大柱子。 157 过渡: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抓紧时间数一数吧! 2. 先数一数,再填一填。 温馨提示:注意有顺序的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在数的时候还可以做上不同的标记。 3.猜一猜 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 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 4.分享收获 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积木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 92 页综合实践——分积木。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分类需要确定分类标准,能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序地对物品进行分类,对 分类后的结果能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2.经历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多角度思考问题 的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158 学生准备:附页中的贴画、胶水或双面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出示谜语) 有的圆,有的方,五颜六色真漂亮。 平时不用盒中放,能搭长桥能盖房。 ——(打一玩具)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是积木,那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到积木的世界里探究数学 的奥秘。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 一理念,通过 “猜谜语”自然引入积木这一学生都很熟悉的活动素材,这样也比较容易地把数学和生活 建立起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2. 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 谈话:同学们 瞧,老师给 大家带来了各种各 样,五颜六 色的积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把图形特征说完整一点,如:红色的圆柱;绿色的正方体;黄色的球体…… 看,现在这些积木这么乱,你想说点什么吗? 预设:把这些积木分分类整理一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积木,也就是把积木分分类。(板书课题:分积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积木入手,让学生观察积木的摆放情况,逐步引导学生产生分类的愿望。 激发学生想亲自分类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看一看。 谈话: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些积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积木,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你 的同位听。 学生班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 生 1:颜色不同,有红色、蓝色、绿色、橙色、黄色。 生 2:形状不同,有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 生 3: 有的能滚动,像圆柱和球;有的不能滚动,像正方体和长方体。 2.想一想。 谈话:同学们的小眼睛真亮,有这么多的发现。现在请你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给这些积木分类呢? 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预设: 生 1:按形状分类。 生 2:按颜色分类。 生 3: 按能不能滚动分类。…… 小结: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想出了这么多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的方法就是分类标准。(板书: 分类标准) 159 3.分一分。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活动要求,从这么多的方法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分一分。 出示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1)小组同学先商量,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确定按什么标准分,然后动手用课前剪下的附页中的实物 贴图分一分。 (2)分完后,组内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3)观察分的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学生中不同的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动手操作活动之前,教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 让学生经历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启发和引导每个学生先明确分类的标准,从 而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组织学生汇报,先说是按什么分的,再说分类结果。 预设一:我是按形状不同来分的,长方体有 5 个,正方体有 4 个,圆柱有 7 个,球有 6 个。 问题跟进:按形状分的同学,你们分的结果和他分的 一样吗?同学们真了不起,分的结果和数学家分的一模 一样。按形状来分积木,哪一类最多?哪一类最少? 预设:圆柱最多,正方体最少。 引导: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预设二:我是按颜色不同来分的,绿色的有 8 个,蓝色的 4 个,橙色的有 4 个,红色的有 4 个,黄色 的有 2 个。 问题跟进:按颜色分的同学,你们分的结果和他分的一 样吗?在这个分类结果中,哪一类最多?哪一类最少? 预设: 绿色最多,黄色最少。 引导: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预设三:我还能按照能不能滚动分的。圆柱和球能滚动,作为一类;其他的不能滚动,作为一类。 能滚动: 不能滚动: 160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给积木分好了类,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分类结果,你有什么问题要 问吗? 提问:为什么分的是同一堆东西,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预设:因为想法不一样;因为分的标准不一样;分法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发现,你们不仅有一双巧手,还有一个聪明的小脑袋。看来分类是要 根据标准来分的,分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 (完善板书: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 因为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的,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所以才有了不同的结果。(指板书和屏幕小结) 所以我们在分类的时候,必须先确定好标准。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汇报分类的结果,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展示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对分类过程 的回顾梳理、分析比较,很好的发展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分类结果的观察发现,培养学生发现 信息以及根据信息作出判断的能力,很好的渗透了统计的意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分树叶。(大屏幕出示) (1)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①按形状分 ②按颜色分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2.分食物。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分类结果如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演示分类结果。 3.分小脸。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分类结果如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演示分类结果。 4.对比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分类之前与分类之后,感觉有什么不同。 预设:更清楚了;更条理了;一看就明白…… 谈话:同学们说的真好。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非常大。举例说说生活中都在哪里见过分类现象。 预设:商场物品的摆放;垃圾分类…… 161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分类的多种标准后,及时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内化知 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理解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的 数学思想,直观感悟分类所带来的好处。) 六、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梳理自己的收获。 预设: 知识方面:学会了怎样分积木;学会了怎样分树叶;学会了分类的方法。 方法方面: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一旦标准确立了,就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分类,以避免因分类标 准交错,造成分类的重复和遗漏。 感受方面:学的很愉快、很有意思……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回家后,请同学们用你学会的分类 方法,动手把自己的书桌整理一下。找找其中藏着的数学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环节,让学生全面地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了反思意识,全面 提升学生的数学修养。 ) 板书设计: 分积木 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按能不能滚动分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 9 加几的加法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 9 加几的加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 9 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比较,体验 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 9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9 加 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凑十法"计算 9 加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十加几的口算卡片,课件 学生:每人 2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个加法题,看哪位小朋友算的快,并举手告诉老师。 教师出示卡片:10+4,生迅速举手,师请平时较差学生回答。生回答后,教师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接 162 着教师陆续出示:10+8,10+3… 卡片按顺序贴:10+1 10+2 … 10+8 小朋友们为什么能这么快算出这些加法题呢?(因为 10 加几就等于十几。) 这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我们发现 10 加上一个一位数,就等于十几,而这个得数的个位数字就是所 加的这个一位数。 谈话:10 加几小朋友们掌握的很好了!那么 9 加几你能不能很快的算出来呢?这节课老师领大家学 习 9 加几。(板书课题:9 加几。) (设计意图:9 加几的知识基础是 10 加几,设计口算环节,题目虽然简单,但是节奏快,既做到了 有效组织教学,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咱们学校秋季运动会已经结束了,你还记得咱们运动员参加了哪些项目吗?(跑步、赶小 猪……)看来大家对运动会还是挺感兴趣的啊。那从今天开始,咱们就通过“小小运动会”的参观,来学 习一些新的数学知识吧! 参加运动会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比赛前需要先报名。下面,我们先到报名场地去看看。(出示课 件) 1、教师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 1:从图上可以看到参加赛跑有 9 名同学。 学生 2:从图上可以看到投沙包有 6 名同学。 …… 2.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试着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预设: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采用运动员进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学生学会在书 中找数学信息,数一数,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之间交流能力,说话表达能力,从而能进一步把话说完整。 使学生自主的萌发探究的欲望,参与学习。) 三、你说我讲,探究新知 1.教师质疑 :我们先来看看有多少名运动员?谁来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9+6 还可以怎样列式?6+9 2.探索 9+6 的算法 (1)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算法 9 加 6 等于几?大家自己来算一算,可以使用学具帮助,摆一摆,算一算,再和同位说一说你的想法。 (2)展示汇报。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算的?指生在投影仪上边演示小棒边说算法。(学生想的方法可能有 163 1、用数一数的方法 2、先把 6 分成 1 和 5,9+1 得 10,10+5 得 15。 3、把 9 看成 10,10+6=16,16-1=15) ○1 “接着数”法 预测:先摆 9 根小棒,再摆 6 根小棒,数一数,一共是 15 根小棒。 教师进一步质疑:说说你是怎么数的?为什么这样数?师展示课件 学生汇报,10、11、12、13、14、15,因为前面已经有 9 根了,接着数就行。 引导全班学习这种方法,一起接着数。 教师小结:这种方法很好理解,我们叫这种方法“接着数”。 ○2 “凑十法” 教师提出:还有别的方法吗? 预测:生边展台演示边说:“我把 6 根小棒里的一根拿到这 9 根里面,就成了这边是 10 根,加上剩 下的 5 根,就是 15 根”。 质疑评价:这个想法很独特,为什么要从 6 里面移走一根到 9 里面呢? 生汇报:因为 9+1=10 ,10+5=15 教师课件演示,进一步巩固,加深印象。 进一步提出疑问:那为什么只移出了 1 根而不是 2 根小棒呢? 生汇报:因为只要移动 1 根,这样 9 和 1 合起来就够 10 了。 教师小结:对!移动 1 根就把 9 凑成 10 了,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 教师课件演示 教师疑问:为什么非得凑成 10 呢? 引发学生汇报:因为 10 加几,学过了,都会算。 ○3 “推算”法 教师激励语:小朋友们真棒,通过移动一根小棒就把不会做的 9 加几的加法变成了会做的 10 加几了! 你们真了不起!那除了这些还有其它想法吗? 预测:把 9+6 看成是 10+6=16,16-1=15。 质疑:10 哪里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 9 离 10 近,10 加 6 我会算。 再次质疑:为什么减 1? 生:因为把 9 看成 10 多算了一个,所以再减掉 1 就行了。 教师小结: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会做的 10 加几的问题,真是太厉害了! (3)优化算法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想出来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预测:喜欢“凑十法”。这时教师进一步疑问:为什么喜欢? 小结:“凑十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方法,今后还会经常用到,就是想办法把数凑成 10 再计算。 生 2:喜欢推算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多样化的算法过程后进一步优化算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探索 6+9 的算法 (1)探索算法。 师:刚才我们用凑 10 法计算出了 9+6=15(个),那么你能再用凑 10 法,计算一下 6+9 吗? (2)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有把 9 分成 4 和 5,6 加 4 等于 10,10 再加 5 等于 15. 师:同学们有问题要问他吗? 老师有个问题想问这位同学,刚才我们都是移了 1 个圆片,你为什么要移 4 个呢?他是把 6 凑成 10,所以 要移 4 个。你能把你的想法象这样用式子写出来吗?也有学生可能把 6 个中拿 1 个和 9 个凑成 10 个。 164 师:这个同学是把 9 凑成 10.看来,在计算 6+9 时,既可以把 9 凑成 10,又可以把 6 凑成 10。你喜 欢哪种方法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老师认为把 9 凑成 10 更简单些, (3)小结 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用凑十法计算的;得数都是 15)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总结: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 6+9 的方法,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个性 化的学习提供宽松、开放的空间, 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索 9 加几的加法计算,学 会了“凑十法”,“推算法”,“接着数”等方法,你们表现的真的很棒了!接下来看看你们能不能更棒一些! 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2、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几名志愿者? 一生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操作计算一思考算理一交流算法一优化算法”的探索过程的机会, 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和创新 意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出示课件)自主练习第 2 题:圈一圈,算一算。 谈话:怎样算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 ①老师圈了几个小蝌蚪?圈外还剩几 个?所以 9+2 得多少? ②你能这样把剩下的题目也来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吗? ③学生独立看图填写,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第 5 题 谈话:比较一下,观察上面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提示学生把凑十的过程放在脑子里,直接写得数。 ②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结果。 ③组织分析,比较:大家观察一下每组中的几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的得数是怎样依次变化 的?学生思考、比较,同桌之间互说想法。 刚刚发现的规律能不能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计算时怎样想?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时,9 加几直接 想十位是 1,个位的数比 9 加的数小 1。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对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算法多样化不是 教学的最终目的,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交流,感受不同算法的特点和优劣,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进 而选择最佳的算法与自我检查的好方法。) 2.圈一圈,算一算。 9+2= 9+4= 165 3、自主练习第 6 题 教学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从图中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预设: 第一组图左边有 3 个西瓜,右边有 9 个西瓜,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西瓜? 第二组图左边有 7 个菠萝,右边有 9 个菠萝,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菠萝? 学生分析 1:求一共的要用加法,算式为 3+9=12(个),利用凑十法算出的结果。还可以列算式 9+3, 计算时可以用凑十法,也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算出结果也为 12(个)。 师质疑:9+3 用哪种算法更简单?(利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计算方便。) 学生分析 2:也是求一共的也要用加法,第一个算式为 7+9=16(个),利用凑十法得出结果的;第二 个算式为 9+7=16(个),直接利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得到结果的。 教师评价:看来我们做题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能利用规律的计算就方便多了。 (设计意图:本题为综合性题目,首先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的算理,也 为学生利用数学规律提供了较好的练习机会。) 4、自主练习第 8 题 教师提示:这些题目大多是有关 9 的加法,哪种方法最快最方便你就用哪种方法做。 (1) 学生们先独立算出每封信上的得数。 (2)集体交流:圈出送错的那封信。 (3)引导学生思考:信送错了,会怎么样?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一 定要学好数学知识。 5、自主练习第 10 题 【温馨提示】 ①认真看图,你能讲个故事给同学们听吗? 166 ②根据故事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式、计算。 此题是带有故事情节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它不仅训练学生列式计算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时要重点让学生结合题意解释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本题是一道用“9 加几”的加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练习时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 在这里可以重点进行转化训练,即由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以及由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算 式的训练。 六、谈谈收获 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共同归纳凑十法: 板书设计: 9加几的练习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95—97 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9 加几的计算方法,理清“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2.熟练地计算“9 加几”与“几加 9”题目。 3.通过找规律,逐步培养学生探索事物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规律计算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4.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的计算“9 加几”的题目,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再现新知。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 9 加几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个比赛,看看哪些小朋友学得 最好? 九加几 9 + 6 = 15 凑十法 1 5 10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167 还记得那场精彩的运动会吗?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它吧! 能提出哪些问题? 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出示:9+6= 9+7= 师;还记得这两道题吗?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从而再次加深对凑十法的认识和巩固。 9 + 6 = 15 (板书) 1 5 10 9 + 7 = 16 (板书) 1 6 10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肯定每种合理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这既对旧知进行了复习,又 能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已 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顺利将所学知识应用到 9 加几的学习上。 二、发现规律,拓展思维 1、口算。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68 【要求】(1)学生“开火车”口答。 (2)抽几题说说计算过程。 (3)全部答完,出齐算式,请学生找找 9 加几算式的小秘密? (学生可能的回答:都是 9 加几的进位加法;都用凑十法计算;与上一个算式比较,第一个加数都是 9, 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 1,和也一个比一个大 1……;和的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少 1 等。) 师:小组讨论,和的个位上的数怎么会比第二个加数少 1 的呢? 师:我们在“凑十”时,是把第二个加数分成 1 和几,9 和 1 凑成 10,10 加几得十几,这样和的个位上的 数就比第二个加数少 1 了。 2、你会算吗? 9+8= 9+5= 9+4= 8+9= 5+9= 4+9=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依次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算式,使学生直观地看到 9 加几与几加 9 得数相同。让学生 进一步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 圈 一 圈 , 算 一 算 (1)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算式与得数一一对应) (2)独立完成,观察图在算式后写出正确答案,看一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3)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是如何计算的。 2.看图写算式。 【设计意图】在谈话中引导学生自然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要注意学生的收 集信息能力以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思想。 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看图列式。 169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经历凑十法形成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将凑十法以算式的方式表示出来,帮 助学生实现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1)仔细观察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从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编一道数学题。 (2)独立填写算式,再计算。反馈。 (1)认真观察美丽的画面,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口答。 (2)看清楚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交流反馈。 (3)你还能看着这幅图提出数学哪些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 2、哪封信送错了?请圈出来 170 ) 哪封信送错了?请圈出来。 (1)说一说图意。 (2)你是怎样找到送错的信的? (3)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说明】根据一年级学生的阶段特点,我设计了层次分明的梯度练习题,将“9 加几”的练习有层次的 融入课堂教学中。从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说算理巩固凑十法的理解应用;并将加法交换律知识渗透在练 习中,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一种方法:最后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与 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通过今天的练习,相信大家对 9 加几的计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 孩子们今天的练习你们表现的都很出色,请说一说你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9加几的练习 凑十法 9 + 6 = 15 (板书) 1 5 10 9 + 7 = 16 (板书) 1 6 10 8 加几的加法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本第 98—100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自主探究“8 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8 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体会“8 加几”算法的多样化,并学会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主动参与、交流和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 8 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凑十法”。 教学难点:掌握 8 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凑十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71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运动会已经正式开始了,有比赛项目的同学正忙着准备比赛,那没有比赛项目的 同学都在干什么呢?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小小运动会)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并把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其中,这样的 创设自然而然,学生最容易接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课件出示主题图: 1.观察情境图。 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在忙些什么?他们的表现让你想到什么呢?认真观察,把你的发现讲给同位听。 同位交流完后,教师指名一至两名同学讲一讲他们的发现。(对学生进行集体意识和同学间合作意识 的培养。) 2.找信息提问题。 (1)仔细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 1:一组领 6 瓶 ,二组领 8 瓶 。 生 2:一组领 8 瓶 ,二组领 7 瓶 。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 1: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 ? 生 2: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 ?(师板书) 同学们不仅有乐于助人的品质,还有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你们是好样的!你有信心解决这些问 题吗?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解决红点问题: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 ? 提问:怎样列式?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8+7 。 小组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摆一摆小棒,(学生操作,探 求结果)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 预设: 生 1: 我是把 7 分成 2 和 5,先算 8 加 2 等于 10,再算 10 加 5 等于 15。 生 2:我是把 8 分成 5 和 3,先算 7 加 3 等于 10,再算 10 加 5 等于 1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分 别师板书。) 172 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凑十法”计算 8+7 的过程,并追问:为什么要把 7 分成 2 和 5,不分 成 1 和 6 呢?为什么把 8 分成 5 和 3,不用其它的分法呢?从而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分法都是为“凑十” 作准备。 【设计意图:设计摆小棒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摆小棒和语言表达相结合,使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更加清 晰的呈现。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讨论交流中,探索出多种算法。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并能达到条理地、清晰 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的效果。】 2.比较观察。 (1)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算法,他们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归纳:一个同学是将 8 凑成十,另一个同学是将 7 凑成十,他们都运用了“凑十法”。 (2)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比较简单,因为 8 和 7 离 10 都比较近。如果一个数离 10 比较近而一个数离 10 比较远。你打算将哪一个数凑成十呢?为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凑十法中究竟将谁凑成十更简便,一方面要因学生而异,这要根据学生自己的计算习惯 或者熟练程度决定。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算法的多样 化。】 (3)这个算式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在计算方法上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 同点呢?(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进位加法,仍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重点学习的 8 加几 (师板书课题)。你能将这种方法用到其他题目的计算上吗?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对算理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深化知识,感悟凑十运算的方法。】 3.解决绿点问题:“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 ”? (1)同学们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摆学具,再列式。 (2)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运算顺序。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 6+8。 提问:知道了 6+8 等于几,你能很快说出 8+6 等于几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懂红点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绿点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 练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比较归纳,总结算法。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例题的计算方法,把自己的收获和同学们分享吧?! 生:我们都是用“凑十”的方法进行计算的。 2.小结:“凑十”的方法并不难,见到数字先找十,合在一起我最棒! 3.看来合作学习的威力可真不小,同学们在遇到难题时可以相互探讨,共同解决,你认为呢?(找生 说一说)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今天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凑十”的方法解决问题,你们真是了不起!那你们 到底学习的怎么样呢?敢不敢接受以下的挑战! 1.自主练习第 1 题。(课件出示) 173 (1)观察此图: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如何移动? (3)学生独立完成,把算式补充完整。 (4)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移动?你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自主练习第 2 题。(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圈,完成列式和计算。 (2)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圈的? 3.自主练习第 3 题(课件出示) 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独立完成。 4.自主练习第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汇报。(可以把右边的一组加法写成和左边一样的形式,比一比,再计算。) 板书设计: 小小运动会 ——8 加几的进位加法 两 组 一 共 领 了 多 少 瓶 ? 两 组 一 共 领 了 多 少 瓶 ? 8 加几的加法练习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99~100 页“8 加几的加法”部分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练习,进一步巩固 8 加几的计算算理和计算方法。 2.在熟练计算 8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多 样化,并为后继知识“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做好铺垫。 3. 经历利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分析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 验,提高计算能力。 4.通过练习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8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不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174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学生“领饮料”情境,学习了“8 加几的进位加法”。现在我们以 8+6 为例,回顾一下怎样计算 8+6=?。 出示练习题目:8+6= 2.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计算 8+6=?,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整理交流 8+6 的口算过程。 3. 质疑: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 8+6 这个算式得数的? 预设: (1)接着数的方法:第一个加数是 8,接着往下数 6 个数,9、10、11、12、13、14。 (2) 凑十法: 预设 1:把 6 分成 2 和 4,先用 8 加 2 得 10,再用 10 加剩下的 4 得 14。 预设 2:把 8 分成 4 和 4,先用 6 加 4 得 10,再用 10 加剩下的 4 得 14。 (3)假设法:把 8+6 看成 10+6,10+6=16,16-2=14。因为把 8+6 当成 10+6 多算了 2 个,所以要减去 2。 (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欢的计算方法,教师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说说“凑十”的方法) 4.依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完善展示。 质疑:观察这两种算法,一个分 6,一个分 8 分有什么异同? 预设:相同点:都运用“凑十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给 8 凑成十,需要从 6 里拿出 2 个;另一个给 6 凑成十,需要从 8 里拿出 4 个。 小结: 无论是分大数还是分小数,都是用“凑十法”计算。在利用“凑十法”计算时,一般情况下 要对较小的数进行分解,与较大的数凑成 10,当然如果同学们对方法掌握的特别熟练,分大分小就无所 谓了。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5. 再次追问:刚才我们计算了 8+6=14,那么 6+8 等于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凑十法得出 6+8=14;(2)8+6=14,所以 6+8=14。 师引导小结:在加法里,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6.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 8 加几和几加 8 的计算方法,其中“凑十法”是一种特别 重要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它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8 加几的加法 练习) 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谈话:小羊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不过它有一个小挑战----口算闯关,如果你既会算题目、又会 说方法,才能顺利过关,我们一起看一看! 1.笑脸后躲着几。(课件出示课本第 99 页自主练习第 3 题 ) 8+6= 14 8+6= 2 4 10 14 8+6= 4 4 10 14 11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2 13 14 15 16 你发现了什么? 175 分析:本题是 8 加几的计算练习,巩固 8 加几的口算方法。 建议:(1)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我发现:8 加几的加法得数个位数总比加的这个数少 2。如:8+3=11,11 个位上的 1 比所加的 3 少 2。8+4=12,12 个位上的 2 比所加的 4 少 2。…… 追问:为什么少 2 呢? 预设:因为 8 加几加的这个数要拿出 2 个给 8 凑成 10,10 再加剩下的数得十几,所以 8 加几的加法 得数个位数总比加的这个数少 2。 (依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展示学生发现的规律。) (2)我还发现:相邻两个加法算式之间,当一个加数没有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加数多 1,得数也多 1 的变化规律。 (依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展示学生发现的规律。)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不仅发现了 8 加几的加法得数的个位总比加的这个数少 2。还发现了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 1,和就多 1 的规律。 2. 比一比,算一算。(课件出示课本第 100 页第 6 题) 分析:本题是一道“9 加几”、“8 加几”以及相应的“几加九”、“几加 8”的对比练习,目的是 让学生通过循环练习,进一步深化对“几加 9”、“几加 8”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教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 的策略。 温馨提示: ① 比一比: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预设:每组上下两个算式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 算一算: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第一行加法的计算方法,重点交流第二行的加法是怎么想的? 预设:计算 8+9=( ),想 9+8=( )。因为 9+8=17,所以 8+9=17。…… 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大数”时,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提高计算本领! ③总结规律:再观察每组的算式和计算结果,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生讨论、交流的规律是:竖着的每组算式的特点是“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不变”, (依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完善展示)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2 13 14 15 16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1,和就多1。 1.笑脸后躲着几。 11+1 +1 不变 +1 +1 不变 +1 +1 +1 +1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小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7 17 12 12 15 15 12 12 2. 口算我最棒!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2 13 14 15 16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8加几的加法得数个位数总比加的这个数少2。 1.笑脸后躲着几。 11 少2 少2 176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 “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不变”,这个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的 了不起! ④运用规律:自己试着写出 2 组这样规律的算式。(先写大数加小数,再写小数加大数) 【设计意图】在口算挑战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意识。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 解决问题,体会计算的应用价值。(课件出示课本第 99 页第 5 题) 谈话:看!聪明的小鸭子也来欢迎你们。(课件动画演示) 分析:这是一道一图两式的题目,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 道理。 温馨提示:认真观看课件的演示过程,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吗?并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预设:左边有 8 只灰鸭子,右边有 7 只白鸭子;以及问题:一共有几只鸭子?算式:8+7﹦15 或 7+ 8﹦15。 质疑: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预设:这两个算式“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小结:大家不仅能从图中找到条件和问题,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正确的用“一图两式”解 决了问题,而且进一步体会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道理。 2. “比较大小”我能行!(学生拿出课本第 100 页第 7 题的练习题纸) 分析:本题将 8 加几的计算练习与比较大小知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学生先说清左边式子的得数,再与右边的数字比较大小。 3.提升练习:你会比较下面两道小题的大小吗? 8+8○9+5 6+8○9+7 提出要求: (1)独立完成。不会的同桌可以互相帮助。 (2)完成后同桌要及时交流对不对,以及你是怎么比较大小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了解哪些学生比较大小的时候还有困难,重点指导。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 填数游戏。(出示课本第 100 页第 8 题) 分析:本题是一道填方框练习,为今后学习 20 以内退位减法中的“想加法算减法”作铺垫。 建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 质疑:8+□﹦14,方框里应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1:第 1 小题我是这样想的,因为 8+6﹦14,所以方框里填 6。 预设 2:第 1 小题我是这样想的,8+2﹦10,10+4﹦14,2+4﹦6,所以方框里填 6。 师生小结:解决这样的填方框题目,仍然可以用“凑十法”。 【友情提示:本题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度较大练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题目的要求, 177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与探究。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借助学具操作来完成。练习时,注意不 要作统一要求。】 2.用数学。(出示课本第 100 页第 9 题) 分析:本题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此题只含有一个数量信息,另一个数量信息隐藏在“我的支 数和你的同样多”里面。 建议:练习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发现隐含的信息,理解“同样多”指的是男孩有 8 支铅笔,女孩也有 8 支铅笔。 质疑:女孩说“我的支数和你的同样多”里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预设:“同样多”指的是“女孩也有 8 支铅笔”。 3.我会圈。(出示课本第 100 页第 10 题) 分析:本题解决具体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选购物品”的题目,题中分别标出了不同物品的价钱,由 解决小朋友提出的“13 元正好可以买哪两样东西?”引出。里面蕴含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进一步增 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时,可分以下几步完成。 (1)先读题,理解题意。例如,“13 元正好可以买哪两样东西?”就是计算( ) +( ) ﹦13。 (2)列出算式,再判断选择出要买的东西。 (3)圈出符合条件的物品。再检查所圈的物品的钱数加起来是否符合条件。 友情提示:独立完成或小组交流。完成后还可以继续让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增加练习,如“14 元 可以买哪两件?17 元呢?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对 8 加几的计算知识进行了练习巩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概括总结: 1.计算 8 加几,无论是分大数还是分小数,都是凑十法,再计算算式的和。 2.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 1,和就多 1。 3.还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在计算“小数加大数”时,可以 转化成已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方法。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值得表扬得是有的同学还能解决 这些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喜欢它。 板书设计: 8 加几的加法练习 8+6= 2 4 10 14 8+6= 4 4 10 14 小结:无论是分大数还是分小数,都是 凑十法,再计算算式的和。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78 无论是分大数还是分小数,都是凑十法。 计算 小数加大数 大数加小数 6、7 加几的加法 教学内容: 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 3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探索“7 加几和 6 加几”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口算。 2.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体会“7 加几和 6 加几”口算方法, 并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趣 味和快乐,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弄清算理,学会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了运动会上领取饮料的场景,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同学们在运 动场地的精彩表现。(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1:1 号运动员投中 7 个,没投中 4 个 。 生 2:2 号运动员投中 6 个,没投中 5 个。 生 3:3 号运动员投中 5 个,没投中 7 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将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 1:“1 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生 2:“2 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生 3: “3 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提出研究问题,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小结:“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17 17 12 12 15 15 12 12 “交换两个加数 的位置,和不变” 转化 179 二、解决问题,探索方法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1 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怎样列式呢? 生 1:7+4 生 2:4+7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投中的 7 个,没投中的 4 个,合起来就是一共多少个? 师:说的真不错,我们先来看看“7+4”怎样计算呢?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7+4”。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可能会想出以下方法: 生 1: 10+4=14 14-3=11 生 2: 7+3=10 10+1=11 【设计意图】因为前面已经学过“9 加几”、“8 加几”,学生很自然的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 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三、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1.算法交流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 1:我先想“10+4”, 10+4=14 ,那 14-3=11,“7+4”就等于 11 师:这个想法很独特,你们有问题要问他吗? 生:为什么要减 3? 生 1:因为我们要算“7+4”, “10+4” 比“7+4”多了 3,所以要减去 3。 师:刚才你问的很好,回答的也很好,老师想问问,为什么想到“10+4”呢? 生 1:因为 10+4=14 14-3=11 很好算。 师:原来他借助好算的“10+4”帮助计算“7+4”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 2:我是用凑十法,从 4 里面拿出 3 个给 7,就凑成了 10,10 再加上 1 就是 11。 师:说的太好了,老师把这种方法记下来:7+3=10 10+1=11 师:谁也是这么想的?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 3:从 4 里面拿出 3 个给 7,就凑成了 10,10 再加上 1 就是 11,7+3=10 10+1=11 谈话:还有想说的吗?(多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这些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凑十法。 师:老师也喜欢凑十法,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现在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7 吗?你是 怎么想的? 生 1:先想 7+4=11,所以 4+7=11 生 2:因为“4+7”和“7+4”交换了位置,都等于 11 180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老师考考你,你会计算“7+5”吗 生:12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7+3=10 10+2=12 师:说的真好,你也是这么想的吗?谁再来说说你的想法? 找几个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计算“7+6”“7+7”吗 生自己计算,全班交流想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你能自己解决“2 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吗? 教师放手给学生,学生自己探索,全班交流。 生:6+4=10 10+1=11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用凑十法,从 5 里面拿出 4 个给 6,就凑成了 10,10 再加上 1 就是 11, 也就是 6+4=10 10+1=11。 生: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谁再来说一说?谁还想说? 多找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6+6”吗? 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2.沟通联系 引导学生比较黑板上的两组板书,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 “7 加几”都是把小数拆成 3 和几;先计算 7+3=10,再把剩下的数加上,“6 加几”都是 把小数拆成 4 和几,先计算 6+4=10,在把剩下的数加上。 生:这就是今天学习的“7、6 加几”。(板书课题) 3.反思总结 引领学生回顾:我们是怎样利用“凑十法”口算“7 加几”和“6 加几”的? 小结:拆小数,留大数,凑成十,再相加。 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利用凑十法来口算“7 加几”和“6 加几”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7 加几”和“6 加几”的过程中,感受迁移的数学思想,将“7 加几”和“6 加几”口算对比分析,沟通了“7 加几”和“6 加几”的内在联系,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起到了很好 的支撑作用。将“7 加几”和“6 加几”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运算技能。 四、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想和大家分享?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计算“7 加几”和“6 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口算“7 加几”和“6 加几”的进位加法? 学生可能回答:利用“凑十法”。 教师追问:你是怎样利用“凑十法”口算“7 加几”和“6 加几”的进位加法? 学生可能回答:拆小数,留大数,凑成十,再相加。 谈话:同学们的收获有很多,课下把你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181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形成对“7 加几”和“6 加几”口算方法的完整认识,培养学生的反 思意识和回顾梳理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谈话: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1.基础练习(教材 102 页——自主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引导 全班同学评 价、质疑,加深对“7 加几和 6 加几”口算算 理的理解。 2.提高练习(课件出示) 7+( )=12 6+( )=11 7+( )=11 6+( )=12 5+( )=14 9+( )=15 让学生观察每一个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拓展练习(教材 104 页——自主练习 11)(课件出示) 通过学生看图讲故事,提出“两队少先队员有多少人” 、“小 鸭一共有多少只”、“荷花一共有多少朵”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该环节让每位学生亲身经历了“7 加几”和“6 加 几”的口算过程,通过经历、体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 深“7 加几”和“6 加几”凑十法算理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实 际需要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使原来模糊的经验得以提升,进一 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6、7 加几 “1 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2 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3 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拆小数,留大数,凑成十,再相加 回顾整理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105 页回顾整理,第 106 页综合练习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计算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并提高口算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整理、认真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所有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加法表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算式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82 一、 激发学趣、揭示课题。 1. 师出示动物课件(或卡片) 谈话: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你最喜欢这里的哪个小动物?想和它们做好朋友吗? 它们每人手中都有一道算式,小朋友要答对它们手中的算式,它们肯定会和你做好朋友的。师出示 动物课件(或卡片) 9+4 9+5 9+7 9+8 9+6 9+2 9+9 9+7 9+3 6+9 2. 观察发现、引出课题。 提问:小朋友,这些算式我们学过吗?还学习了哪些几加几的进位加法呢?(学生回答)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像这样一位数加一位数和是两位数的,属于进位加法,都是我们第八单元学 习的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板书课题:回顾与整 理——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回顾单元知识,突出重点 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一下,在这个单元中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多媒体出示电子课本:老师把课本搬到屏幕上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 哪些内容? 提示:我们先学习了……,然后又学习了……,还学习了……,最后学习了……。 同位交流,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预设: 生 1: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 9 加几、 8 加几和 7 加几、 6 加几。 生 2:我学会了“凑十法”。 生 3:我还会完整的说出问题,一个完整问题要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解决时要根据题意来完 成。 根据回答板书: 9 加几 8、7、6 加几 5、4、3、2 加几 2.游戏碰碰碰。 同学们课前都准备了 0~9 的数字卡片,下面请同学们来玩个游戏,同位一组,每人从自己的卡片中 拿出一张,和你的同位要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 学生玩游戏,师巡视指导。 3.方法整理。 预设:拿出 5 和 9,一个同学列式为 9+5,把 5 分成 1 和 4,9 加 1 得 10,10 加 4 得 14,另一生列式 5+9 结果也是 14,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板书: ……….. 小结:大家通过游戏对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再学习和再巩固,需要注意的是做题时一定要细心和 认真吆! 3.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抢答并说出计算的过程,对凑十法进行巩固。 183 4. 整理“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表” 过渡:刚才我们做的都是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对于这么多的算式,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你 们来把这些算式整理一下好吗?想怎么进行整理呢? 同位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好吗? (1)同位讨论。 (2)汇报交流。 预设: a.根据算式是 9 加几、8 加几、7 加几……的整理 b.按得数一样的进行整理。 (3)整理算式。 提示:9 加几的算式有哪些?能按顺序说说吗?8 加几的呢?…… 质疑:能不能像 10 以内的加减法表那样,把这些算式也整理成一张表?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观察发现 经过咱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整理出了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表。(板书:20 以内进位加法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加法表,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汇报 预设: 生 1:竖着看:第一列是 9 加几,第二列是 8 加几…… 每一列的第二个加数依次增加 1,和也增加 1 生 2: 横着看:每一行的和相同 生 3:斜着看:第二个加数没变,第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 1,和也增加或减少 1 …… 质疑:为什么和会增加 1?为什么和相等? (5)小结。你们都是很细心的孩子,发现了这张表中的很多规律,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如 此。掌握好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规律,在平时的计算时就会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过渡:我们已经发现了进位加法表中的很多规律,接下来你们会有更好的表现吧。 1.说一说 师任意指表中的一题。 生说出得数。 师任意指算式。 生说出是怎样算的。 师从表中找出两个相同 数相加的式题,并说出得数。 如生:8+3、3+8 等于 11 师说出得数是 11 的加法算式。生:9+2、8+ 3、7+4、6+5、5+6、4+7、3+8、2+9。 184 把和是 11、12、13……的加法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2.试一试,我会算。 任意从盒子里抽出两张卡片让学生说出算式和得数,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教材第 106 页综合练习第 2 题。 教师先学生分工,然后让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师进行评价。 4.综合练习第 3 题 提示: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说一说两幅图的意思,再找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5.教材第 106 页综合练习第 4 题。 提示:先让学生算出每个式子的结果,再画出标记,最后全班订正。 6.我点算式你抢答 (1)师点算式,生迅速报出得数。 为什么你们可以答这么快? (2)生小组内抢答:一人点算式,其余三人抢答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生 1:我知道了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可以用凑十法。 生 2:我知道了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表的排列规律。 : 生 3:掌握好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规律,计算时还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 概括总结: 1.计算 20 以内的加法,无论是分大数还是分小数,都是凑十法,再计算算式的和。 2.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表的排列规律中发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 1,和就多 1。 3.还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在计算“小数加大数”时,可以 转化成已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方法。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棒,能正确计算,还能发现摆列中的规律。数学是非常有趣的,相信你 们会越来越喜欢它。 板书设计: 回顾与整理——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185 凑十法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总复习—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112 页回顾整理、114-115 页的部分相关练习。 1. 通过复习 20 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 2.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 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20 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计数器等。 学生准备:彩笔、数字卡片、计数器 复习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 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186 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数学方面,你都有哪些收获?请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呢? (学生观察并相互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2.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预设:学生从以下 4 个板块的内容汇报。 我学习了 20 以内数的认识:学会了读数,写数,数的组成……。 我学会了 20 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了“凑十法”。 我认识了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和球。 我学会了辨别前后、左右和上下。 …… 总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课件出示:归纳知识点。)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来对整本教材的知识进行回顾 和整理,希望同学们发挥出最佳状态,学会整理的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整理《数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好不好?(板书课题: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教材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形成了学生的归 纳思想,有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3.出示雪山乐园第一幅图。 提示:(1)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这些信息中你想到了哪些有关数的知识? (2)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再次整理。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数数。(随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回答:“一共有几只小鸟?”可以列式计算(9+4=13),也可以数一数。 187 (2)质疑:如果数一数,你会怎样数? 预设:我是按顺序一个一个的数的,即:1、2、3、4、…… 我是 2 个 2 个的数的,即:2、4、…… (3)拓展提高:你还想数什么?自己一边数,一边作记录。 想一想:怎样数能做到:既不漏数,也不重复数?同桌交流自己数的方法,派代表回答。 预设: 方法展示:①用铅笔尖有序点数。 ②标数字数。 ③用笔圈着数(2 个 2 个,3 个 3 个……) 2.数的顺序。 (1)引导学生说说这学期我们都认识了哪些数? 预设:认识了 0~20 的数字 (2)教师出示 0~20 的数字卡片。 ①质疑: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数出来吗? 预设: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20。 从后往前数:20、19 ……2、1、0。 ②追问:你能按顺序数出 20 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吗? 预设 1:0、2、4、6、8、10、12、14、16、18、20。 预设 2:1、3、5、7、9、11、13、15、17、19。 ③继续质疑:你会一个一个地数,从 7 数到 15 吗?两个两个地数,从 20 数到 8 吗? …… 3. 比较大小。 质疑:按照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2)一位数比两位数小。 (3)相邻两数之间相差 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 1,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 1。 4.数的组成。(出示数字卡片) (1)同位互相说出 1~10 每个数的(0 和 1 除外)组成。 质疑:说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是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的。如:10 是由 9 和 1、8 和 2……组成的。 (2)说出 11~20 每个数的组成。 质疑:说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十几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 是由 2 个十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表示数。 ①引导学生观察: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预设: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②找学生在计数器拨出“13”,让学生说出怎样拨?并说出十位上的 1 个珠子表示什么?个位上的 3 个珠子表示什么? 预设:在十位上拨 1 个珠子,表示 1 个十,在个位上拨 3 个珠子,表示 3 个一。 ③我说你拨:教师说数(11~20),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表示。说出每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的。 ④我拨你写: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边读边在练习本上写数。 质疑:读数和写数都是从哪一位开始? 预设: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5.基数和序数。 188 (继续观察情景图,引导学生理解“我走到第 10 个台阶了”这句话的意思。) 质疑:10 个和第 10 个意思一样吗? 预设: 10 个是指物体数量的多少,指多个物体。 第 10 个表示的是物体的位置和顺序,指一个物体。 总结:在数学里,数字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的顺序。 【设计意图: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时间较长,学生有些遗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结合具 体情境在观察的同时引发学生的回忆,能够让学生顺利的复习数的相关知识。巩固知识点。】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课本综合练习第 1 题 分析:这是一道巩固 20 以内数的认识练习。 建议:(1)按要求读出卡片上的数。 练习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与活动规则,然后组织学生一人举卡片解读卡片上数字 的含义,众人评议的方式进行。 此要求练习时,进一步检查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和对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认识。 (2)给数字卡片排序。 (3)任意抽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 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 我是由 1 个十和 2 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2) 我是 19 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3) 我是 10 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4) 我比 9 少 1,我是几? (5) 我是比 6 少 5 的数,我是几? (6) 我是 12 和 14 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7)我是由 2 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分析:这道题通过游戏,猜猜我是几进行数的顺序、大小和数的组成练习。 建议:练习时,先由教师说,学生猜想。然后让学生当小老师来出题其他学生来猜想,复习巩固数的 组成。 学生完成练习后,鼓励学生课下同学之间可以继续玩猜猜我是几的游戏。 3. 比较数的大小:在○里填“>”、“<”或“=”。 7○8 13○10 15○10+5 4+2○5 9○9-2 8○12 10○20 建议:练习时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 过程,建立数感。同时学生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协作,建立起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不仅巩固了知识,还 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 出示课本综合练习第 2 题。 189 分析:这道题既是通过“连一连”进行数数、估计的练习,又是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行设定排列 规律的练习。 建议:练习时,先不要让学生数,先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和花生串的长短,估一估应该和谁连,连完之 后再数一数确认验证。 涂一涂时,让学生先观察已涂色的 8 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按自己的想法设计排列规 律,然后涂上颜色,涂完后在交流自己的想法。 交流时,重点交流所涂颜色的排列规律,而非颜色本身,并比较不同的排列方法,最后再谈一下自己 的发现和感受。 2. 出示课本综合练习第 8 题。 分析:这是一道复习基数、序数及左右的题目。 建议:练习时,当完成第一问后,可以问学生:这里的“9”表示什么意思?最后一只小动物用数字 几表示?这里的两个“9”一样吗?为什么? 完成第二问时,要让学生知道这里的左右是以观察者为标准,并问:这里的第 3、第 8、第 4 是什么 意思?让学生知道它们代表的是排列的顺序。 友情提示:学生填写第二问时,先分辨左右,并在图上标出来。交流时,学生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的 意思。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出示课本综合练习第 3 题。 分析:这是一道找规律的练习题,通过探索规律进一步加深对 20 以内数的认识。 建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的数,发现它们的规律,然后依照此规律把剩余部分 圈完。还可让学生按自己想的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交流学生按自己想的规律圈一圈时,只要学生圈的合理,具有一定的规律,都要给予认可和表扬。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组织讲解。】 四、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又有哪些新收获? 190 (学生谈收获说体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点。) 数数:①用铅笔尖有序点数。 ②标数字数。 ③用笔圈着数(2 个 2 个,3 个 3 个……) 数的组成: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十几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基数和序数:数字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的顺序。 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 写作:1 3 读作:十三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在数学里数字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的顺序。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总复习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 理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内容。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3.通过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敏捷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方 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及敏捷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情景导入:雪山乐园好玩吗?(好玩)想不想继续去玩?(想)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我们一起看 一下雪山乐园的左下角,有什么重要信息?怎么样,有兴趣吗?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 个位十位 191 师:同学们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用完整的话说出来吗? 大树:左边有 8 棵,右边有 6 棵 小朋友:来了 10 个同学滑雪,看见了 6 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有几棵树?王飞的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 大家提出的问题真好,我们一起来解决吧! 先看“一共有几棵树?” 思考:要求“一共有几棵树?”需要哪些有用的信息?用什么算式? 结果是多少? 左边有 8 棵树,右边有 6 棵树;要求“一共有几棵树?”就是把左边的 8 棵树和右边的 6 棵树合起来, 用加法算式:8+6=或 6+8=来计算。 用凑 10 法解决: 8 + 6 = 14 6 + 8 = 14 2 4 4 4 真棒,想的太仔细了。 解决“王飞的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 哪位小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滑雪小朋友的情况? 今天一共来了 10 位小朋友滑雪,王飞是第 6. 请 10 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大家看看谁是第 6 个。(**是第 6 个) 讨论:要求出“王飞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需要怎样想? 学生汇报:需要从今天来滑雪的总人数 11 里面去掉我们从图上看到的(或王飞和前面的 5 人)6 人, 算式是:10-6 很好,真聪明。我们一起来算一下结果是多少? 10-6=4(人) 方法:想加算减…… 二、自主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训练基本功 6+5= 3+8= 7+8= 2+7= 4+8= 8+5= 9+0= 17-7= 7+5= 10+4= 9-3= 7+9= 8+5= 10-0= 9+9= 9-9= 设计意图:计时口算,检验学生对加减法掌握情况。运用凑十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能。 (2)比较大小 7+8 ○7+9 19-5○18-10 19-7○6+7 6+9 ○9+4 10+0○10-0 13+6○6+13 处理方式: ①比较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大小的练习,既复习了 20 以内的加减法,也复习了数的大小比较。 ②练习时,学生可通过计算比较,也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分析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如 13+6 和 6+13 10 10 192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教材第 115 页第 6 题 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有几人离开了球场? □ ○ □ = □(人) □ ○ □ =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此题主要检验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着重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处理方法: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材第 116 页第 7 题 此题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 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 9 题。给图中得数是 7 的部分涂色,看看像什么。 处理方式: 课件出示时一个一个题的出示,然后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是 7 的有哪些算式。也可以一块出示,然后 让学生慢慢找。 【设计意图】:这个开放性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学生 发散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 193 (1)一共有多少头 ? □ ○ □ = □(头)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本题考查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计算各方面的能力,综合拓展性较强。 板书设计: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共有几棵树?王飞的后面还有几个小朋友?10-6=4(人) 回顾整理——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112 页回顾整理、114-115 页的部分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 力。 2.通过分类整理、观察比较等活动,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与区 别,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通过整理加法隐性拓展减法的意义及计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样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加减法算式,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教学难点: 主动探究,发现加减法表中算式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实物展台 194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图片欣赏,导入课题 课件情景图,唤起学生对加减法知识回忆。 谈话:大家在欣赏图片,阅读图片内容的同时,能联想到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吗?(让生观察并相互交 流。) 预设: 滑道两边一共有多少棵树? 加法的意义。 王飞的后面还有多少个小朋友? 减法的意义。 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 谈话: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整理一下,关于《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这部分 知识,好不好?(板书课题: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质疑:对《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先在你的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2.让学生根据课前的整理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再次整理。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展示一下呢? 2.汇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汇报: (1)加法的意义: (随课件的出示,让学生在回答中逐步再次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 要求“一共有多少棵树”,就是把左边的 8 棵树和右边的 6 棵树合起来,从而再次体会加法就是“把两 部分合起来”的运算。 质疑:合起来什么意思?表示什么呢?怎样计算?(引起学生的思考,并让他们各抒已见。) 预设:8 和 6 合起来是 13。用加法计算。8+6=13 总结加法的意义:对,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 质疑:你们会计算吗?试试看: 6+4= 7+5= 2+9= 8+3= 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随后逐个完成。 重点突出用凑十法计算,进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能。 (2)减法的意义:(随课件的出示,让学生在回答中逐步再次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 195 要求王飞的后面还有多少个小朋友,需要从今天来滑雪的总人数 10 里面去掉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的 6 人 质疑:你看到了什么?表示什么呢?又怎样计算?(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并让他们各抒已见。) 预设:10 个去掉 6 个还剩 4 个。用减法计算。10-6=4 总结减法的意义:对,减法就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质疑:你们会减法计算吗?试试看: 16-9= 17-7= 10-5= 15-8= 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随后逐个完成,回答时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3)加减法的联系。 看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 独自列式:6+4=10 4+6=10 10-4=6 10-6=4 师总结加减法的联系:可以从合起来的角度看,也可以从分开的角度看。 三、基础练习,巩固提高 谈话:我们做一个数学的游戏,好不好? 温馨提示:借助教材中提供的练习进一步巩固 20 以内的加减法练习。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题意,弄清活动的要求和规则,在小组内进行活动。 3.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与困惑? 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师:对于 20 以内的加减法这一部分所学知识,大家汇报总结得都非常好, 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下练习,好不好?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时间较长,学生有些遗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边 分析边解决边小结,逐步复习 20 以内的加减法中的重要知识点,巩固了知识点。)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96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课本 114 页综合练习第 4 题 分析:这是一道比较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大小的练习。 建议:练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也可以不计算比较,通过观察、分析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 此题练习时,要有意识地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完成题目之后,要让学生交流,开拓思路,增长智慧。 2.出示课本 115 页综合练习第 6 题 分析: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第一幅图重点训练加法的意义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二幅图通过与第一幅图踢球人数的变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和20以内的减法。 充分利用图中的信息让学生列算式,重点找学生说列式的理由和计算方法。 建议:给学生2分钟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多说。 3.出示课本115页综合练习第7题 分析:这是一道以表格的形式巩固用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建议:教学时,要让学生先看懂表格,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从原有的总数中卖出了一部分,求还剩 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二)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出示课本 116 页综合练习第 9 题 197 这是一道有关 20 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变式计算题。通过“给图中得数是 7 的部分涂色”涂出和平鸽的 趣味题,巩固 20 以内的加减法。 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涂出来的是什么。 2.出示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79 页解决问题第 1 题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图意,然后根据图中的信息,列出四个算式。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表 示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沟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出示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79 页解决问题第 2 题 这是一道加法计算的题目,教学时,要让学生先看懂图意,并用语言描述图意,再相应的列式解答。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 出示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79 页解决问题第 4 题 198 这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加减法内容的综合练习。练习时,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想 怎么计算、怎么提问题,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多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四、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同学们,对于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对于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新体会?(学生谈收 获说体会,教师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点) 在学完一部分知识后,要有意识的回过头来进行整理、复习,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 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分类整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掌握并应用这种学习 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加法: 把两个数合起来。 减法: 从一个数里去掉另一个数。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上第八单元总复习——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所学过的立体图形,加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建立图形表象, 形成空间观念。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 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难点: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1.谈话激趣,联系旧知。 199 小朋友们,前段时间我们这里刚刚下完一场大雪,大雪后大地一片雪白, 好像整个世界都是银白色的,闪闪发光,真美啊!(课件同时播放大雪的图片)这银装素裹的世界不仅美 丽纯洁,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打雪仗,堆雪人,人们玩得不亦乐乎。最重要的是人们不仅会玩, 还很善于思考,玩出了花样玩出了创意,看:(课件播放创意雪人图片)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也能堆出这么漂亮,有创意的雪 人啊?不要着急孩子们,我们再来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些漂亮好玩的雪人,想一想,要堆出漂亮的雪 人需要掌握我们学习过的什么数学知识呢? (如果生回答不出来,师继续引导:大家可以把目光聚焦在雪人各个部分的样子上,头?身子?) 2.整体回顾,引入课题。 (1)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你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小朋友们的声音真响亮!可是要想堆出漂亮的雪人,仅仅认识这些图形宝宝是不够的,还需要 我们掌握它们的什么呢?(图形的特征)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美丽的目标再来回顾一下认识图形的相 关知识吧!——板书课题:认识图形复习课 二、梳理归网,整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活动要求:打开课本87页,对认识图形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 行汇报。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1)小组汇报。(一个小组只汇报一个知识点) (2)教师引导建构。 小组在汇报时,教师课件上进行记录呈现,主要知识点为: 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特征(一个小组在汇报完毕后,教师可引导孩子们进行质 疑和补充) ②上述四种图形的联系(或者共同点)——立体图形(都可以立起来) 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构立体图形的概念形象。 ③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举例说一说)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老师为大家点赞!每个小组都积极地交流,大胆地表达出想法,而 且小朋友们还特别会倾听,会质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认识图形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和理 解。不过孩子们,在我们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时,还可以借助一些方法让你的思路更加地清晰明 朗,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呢? (课件展示,刚刚课件记录呈现的孩子们汇报的知识点,用表格法进行归纳、分类总结)课件表演示,教 师边解说: 图形 特征 共同点 生活中的它 长方体 长长的、方方的, 有六个平平的面,无法滚动。 铅笔盒,书 正方体 方方正正的,有六个平平的面, 大小一样,无法滚动。 魔方 圆柱 直直的,一样粗, 都可以 立起来 即都是 立体图 形 杯子,笔筒 200 上下都是圆形的,能滚动。 球 圆圆滚滚的, 能自由滚动。 足球,篮球 师:为了让表格更简洁直观,也可以用图形来代替,调整如下: 图形 特征 共同点 生活中的它 长长的、方方的, 有六个平平的面,无法滚动。 方方正正的,有六个平平的面, 大小一样,无法滚动。 直直的,一样粗, 上下都是圆形的,能滚动。 圆圆滚滚的, 能自由滚动。 都可以 立起来 即都是 立体图 形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数一数,填一填。 ( )个 ( )个 ( )个 想一想:怎样才能在数的时候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通过独立的分类数出各种形状,然后填写简单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汇报,共同 评价。 2.填空。 201 图形的认识与方向、认数等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评价。 3. 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围一个圆柱吗?试试看,你还能围成什么图形? 学生可以先猜想,然后动手操作,尝试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围一围,指导学生把纸的一边向另一边围 过去,再黏贴。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圆柱体的认识。结论: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围成一个圆柱。渗 透沿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为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建立初步的基础。 第二个问题:你还能围成什么图形? 先让学生思考、猜想,然后再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猜想。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展示。如学生没想出来, 教师提示,先把纸对折,展开后再分别把两边向中心对折,最后围起来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4.摆一摆,数一数。 通过摆方块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所要摆的图形的 样子,估一估所需方块的块数,再动手去摆。小组之间合作完成,一个说,一个摆,一个做记录。汇报时 学生可以把摆好的作品直接呈现。在摆大正方体时可能会出现用4个方块摆成的,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 察,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形状的不同。提示:数方块的时候不要漏掉压在下面看不见的哪些方块。学生如 果有不同答案的可以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出结论:要摆出一个长方体最少用2块方块,摆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用8块方块。 四、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小朋友们,这节课的你们特别爱动脑筋,不仅从漂亮可爱的雪人身上发现了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还 自己完成了认识图形知识的梳理过程,我相信肯定是收获满满,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1)梳理知识过程的心得?(重点突出表格梳理法) (2)对旧知识有哪些新认识或变化? (3)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只要你在生活中做到心中有数,那么你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就让我们带 着今天的收获等待下一场大雪吧,相信你们堆出来雪人肯定是最漂亮,最有创意的! 202 分类与比较、认识位置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110-111 页雪山乐园分类与比较、认识位置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分类与比较、认识位置的内容,能综合运用分类与比较、认识位置的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分类与比较、认识位置相关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概括、 整理知识的能力。 3.回顾与整理运用分类与比较及认识位置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运用这些策略来解决问题,在此 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心和成功感,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能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比较。 2.能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描述事物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分类与比较、认识位置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概括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谈话导入:冬天不但可以堆雪人,还可以做冰雕呢!我们一起去看一 看“雪山乐园”里的冰雕好吗?出示情景图。 引导观察信息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1.回顾整理分类与比较相关知识。 预设学生汇报: 汇报 1:有很多好看的冰雕:有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小鹿。 汇报 2:有 4 只小兔子的冰雕,3 只小猴子的冰雕,小兔子比小猴子 多。 汇报 3:冰雕园里小鹿比小松鼠高。 小结 1: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比较”的知识,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 重、高矮、长短、远近、粗细、厚薄等。 2.回顾与整理“认识位置”的相关知识。 再引导:图中除了冰雕还有什么?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小组活动。) 谁来大胆的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冰雕后面还有小房子,房子的烟囱往上冒出白烟,房子的后面还有雪山,冰雕右边有棵大 树,大树上面有只小鸟,小鸟的前面有只小松鼠,松鼠的下面有只小兔子…… 小结 2:刚才大家介绍情不自觉的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位置”的知识。在表示位置时我们经常用: 上下、左右、前后来表示。 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图中信息时不自觉的用到了“分类与比较、认识位置”的相关知识,可见数学与我 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分类与比较、认识位置”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 题吧!(板书课题)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分一分,地上跑的画“√”,天上飞的画“△”,水里游的画“○” 203 处理建议:对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先让学生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按题目 要求进行分类,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让学生体会同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同时渗透符号化的思想。 2.比一比。 在高的下面画“√”。 在长的下面画“○” 处理建议: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判断,说清楚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左边图中,女生站在板凳上才和男 生一样高,说明男生高;右边图是辘轳打水的场景,先引导学生明白图意,在粗细不同的滚子上都绕了 3 圈,说明粗滚子上的绳子长一些。 3.看图填“前后”。 明明在小芳的( )面,小芳的后面是( );红红在小华的( )面。 处理建议: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分清前后,然后在依据图中信息填空。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画一画。教材 30 页第 8 题。 204 处理建议:练习三个物体的比较,理解“最”字的含义,学会用“最”字来描述比较的结果。 2.圈一圈。把每行中不同类的圈出来。教材 118 页第 3 题。 处理建议:引导学生观察每一行中物品的特征,然后找出其中不同类的物品。 3.画一画。 在“○”的左边画“△”; 在“○”的右边画“□”; 在“□”的上边画“▲”; 在“△”的下边画“☆” 处理建议:先以“○”为观察点,确定上下左右,画出“△”和“□”,然后再分别以“△”和“□” 为观察点,画出别的图形。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填一填。教材 115 页第 8 题 处理建议:这是一道关于基数、序数及左右的题目。当完成第一问后,可以问学生:这里的“9”表 示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这里的“9”表示小动物的总数量,即一共有 9 只小动物。并问:最后面的一个 小动物用数字几表示?这里的两个“9”一样吗?为什么?在完成第二问时,要让学生知道这里的左右是 ○ 205 以观察者为标准,并问:这里的第 3、第 8、第 4 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它们代表的是排列顺序。 2.猜一猜,填一填。 如下图,欢欢住在乐乐的楼上,乐乐住在笑笑的楼上。( )住在最上面,( ) 住在最下面。 处理建议:可以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然后再回答本题。本题进一步加深了对“最”的理解, 并对相对位置有进一步理解的作用。 3.教材 117 页第 12 题 处理建议:本题练习有关分类和比较的知识。练习时,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玩具的“多、乱、杂”,产 生整理的需求;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打算怎样整理;最后再进行数数整理,并根据整理的情况回答题目中的 问题。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谈话:小朋友们,经过这节课我们共同的努力,想一想我们主要回顾和整理哪些知识呢? 分类、比较、认识位置。 在对物体分类、比较和确定位置时要注意什么呢? 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比较: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粗细、厚薄等。 认识位置:上下、前后、左右 板书设计: 分类与比较、认识位置 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比较: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粗细、厚薄 认识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