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有余数的除法 北京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有余数的除法 北京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 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引发学生的数 学思考,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等活动过过程,并注重培养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有余数除法》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低段 年级 二年级 相关 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 年 1 月 学习内容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北京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例 1,通过 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并建立“余数”的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横式的写法和读法及有余数除法 算式的意义;第二个层次是例 2 和例 3,联系除法的含义,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 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算式表示的具体含义,初步学习试商的方法,理解“余数要比除 数小”的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例 1,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学习多 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它在除法运算中是不可或缺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也对比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是都通分一分或是撘一搭这样直观的动 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物时除了有正好分完的情况,还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从而形成 “剩余”的表象。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学习这一内容中的重要性。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知道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表内除法》,《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 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 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 导地位,对于“余数”这一概念仅从描述中很难理解其本质。因此,如何设计适当的教学环节使学 生理解“余数”的内涵至关重要。 学生具备根据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平均分,但在分的过程中会发现 “分不完有剩余” 的情况, 从而在原有认知上产生“冲突。”怎么办呢?并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方式多方位体验有余数除法的 含义。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 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 我的思考: 1. 学具直观操作 2. 制造认知冲突 3. 理解余数含义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观的动手操作,从而发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与 “平 均分分完” 这一原有认知产生冲突,从而获得鲜明的表象,建立“余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技能】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过程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 余数的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数学思考】 通过操作、观察、对比、交流,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初步 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 体验与组员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回顾和描述过程。 【情感态度】 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咱们经常在校园里见面,可是肖老师还是第一次走进我们二(3)班,知 道我来干什么吗?其实老师还想和你们显摆一下我的超能力,想见识一下吗? 生: 师:投影上有这么多水果,而且每个水果都对着一个数字编号,只要你说出水果的编号, 老师就能凭借这种超能力告诉你编号对应的水果!咱们试试看!(出示 PPT 带编号的 水果) 【游戏规则】学生说水果编号。(4 次) 师:厉害吧!你想有这样的超能力吗?其实呀,这是数学知识的秘密,只要你这节课仔 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感悟,甚至获得厉害的超能力。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超能力”猜水果,引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强 烈愿望,自然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二. 实物操作,初步感知 1.老师分,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师:老师手里有几块橡皮,想送给刚才勇敢举手给老师提编号的同学,其他同学也请 睁大双眼看仔细,记录老师的一举一动,成为我们班的最强大脑,你也有机会站 起来发言。 师:都看清楚了吗?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老师一共分了几个橡皮?分给了几 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个?分完了吗?剩余几个?现在睁开眼睛,拿出你的学 习单,填写学习单第一题的第一行。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想试着分一分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活动要求 进行活动: 活动一要求: 1. 请每个小组 1 号同学打开透明袋子,数出圆片个数 2. 将袋子中圆片的个数告诉组员们 3. 将这些圆片平均分给你和每个组员。 (如果有困难,请同组成员帮忙) 4. 请每个人将得到的数据填在学习单上, 然后将学具交给 1 号同学。 3.分享、交流,巩固过程。 (1) 平均分 9 个圆片: 师:一共多少个小圆片?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到几个?全部分完了吗?剩余几 个? 生 1:9 小圆片,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分到 2 个,剩余 1 个 师:为什么不分了? 生 1:剩余 1 个,不够继续平均分了 师:分完后有剩余,这样的平均分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 1:8÷4=2 生 2:9÷4=2 生 3:用 9÷4=2……1 教师对比纠错。体会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可以用生 3 这样的算式来表示。 师:像这种平均分完后有剩余的情况可以用这样的除法算式表示。9÷4=2……1; 错误的同学赶快改正确,写正确的同学之间说一说每个数字的含义。 【指名说】“9”表示圆片个数;“4”表示分给 4 个人;“2”表示每人分到 2 个;“1” 表示剩余的 1 个 师:现在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完后有剩余的情况了吗?我们试一试。 活动二要求: 1. 请每个小组 2 号同学打开红色袋子,数出圆片个数 2. 告诉组员红色袋子中圆片个数。 3. 将两个袋子中的圆片合起来后,再平均分给你和每个组员。 (如果有困难,请同组成员帮忙) 4 . 请每个人将得到的数据填在学习单上后,将手中的学具交给 2 号同学。 (2)平均分 10、11、12 个圆片(每组情况不同) ○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说说算式含义 ① 10÷4=2……2 追问:两个“2”的含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 ②11÷4=2……3 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再添几个就没有余数了?(1 个) ③12÷4=3 【设计意图】开放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历分的过程,利用学具自主探索,感知余数的 含义,为“余数”概念的形成起到表象支撑的作用,为抽象出“余数”概 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分的结果填写在表格内,实现了由直观抽象到符号 抽象的过渡,达到知识的内化。 4. 学生分类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这是我们所有组平均分圆片的情况。观察每次平均分的 结果,你能根据不同特点,将这几个除法算式分成两类吗? 【思考】为什么这样分?有什么相同点或是不同点吗?两人之间互相说说。 【学生交流】分成哪两类,怎样分的?有什么相同点或是不同点。 【明确】我们发现,一类是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还有一类是带尾巴的除法算 式,这个小尾巴有个名字——余数。有余数的除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师:同学们还记得除法算式里每个部分的名称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可以读作:9 除以 4 商 2 余 1。(齐读)同桌互相把剩下的 两个算式读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巩固除法的意义,并为和 有余数除法作对比打好基础,有利于对平均分两种情况的理解。 三. 拼摆图形,深入感知 师:通过刚才分小圆片,我们认识了除法中的一位新成员:余数。接下来,我们动起手 来拼摆图形,继续加深对余数的认识。 1.摆一摆 师:老师先了解一下,你们都熟悉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边形……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拼摆我们熟悉的图形。 每人 9 根小棒,把这些小棒平均分,并拼摆图形,可以摆什么图形?摆几个? 预设 1:三角形 3 个 预设 2:正方形(菱形) 2 个余 1 根 2.作品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直观的学具验证活动, 摆三角形,无剩余;摆其他图形(正方 形),产生余数,既是对余数的巩固强化,也是拓展渗透,小 棒根数相同,但产生的余数会不同。 四. 巩固提高 1. 根据图式,写出对应的除法算式,并想一想:每个数字表示什么? 算式: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并能根据图示正确列式,理解每 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2. 根据算式 7÷2=3……1 编一个数学问题。(文字或画图表示都可以)。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读懂算式的含义,并能结合生活说一个符合算式的实 际问题,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关系。 五. 课堂小结 总结学习收获,呼应课前游戏, 蕴伏探索规律知识点。 教学特色及反思 一、 教学特色 1. 借助有趣的活动导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兴趣 2. 精心预设活动,凸显数学化过程 3. 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过程,实现直观抽象到符号抽象 二、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1. 在分圆片活动的分享交流过程中,应在板书中具体出示图示,你们是怎样分的? 随着学生的叙述,再次展示学生分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具备更加直观的映像, 再次感受余数的产生过程。 2. 本课的内容较多,而动手操作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和思考,导致检测习题 不能完成,是否可以把这种随堂检测安排在课后实施?这也是我的一个疑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