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小小中国文化节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冀教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小小中国文化节教学设计

二年级第八单元口语交际“小小中国文化节”‎ 第八单元口语交际“小小中国文化节”‎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时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 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元曲……‎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唐装……‎ 中国书法:隋唐书法、两汉书法、金文书法……‎ 中国字画:人物画、国画:(山水画、花鸟画、水黑画)‎ ‎ 名家书画: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吴道子……‎ 中国民间艺术:漆器、瓷器、中国扇艺、中国风筝、中国锦人、术版年画、中国剪纸……‎ 中国传统美食:‎ ‎1、中国八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微菜、、湘菜 ‎2、中国地方小吃:北京小吃:豆汁;天津小吃:麻花 ‎《小小中国文化节》的构思过程 因为做公开课,我把冀教版第三册教材从第一单元一直看到第八单元,逐个掂量,觉得这个“小小中国文化节”还可能有话可说,于是,就定它了。从我报了公开课的课题到我走上讲台之前,我始终没有停止过对这堂课的思索。‎ 首先,我在全年级做了一个调查,在二年级孩子眼里,究竟什么是“文化”,被称之为“文化”的都包括些什么。结果令我非常震惊,全年级四个班近240人,只给我拿来了几个中国结,一副对联,杂技图片。每个班收集上来的物品只有一两件!我突然意识到“文化”在孩子们眼里是那样的遥远。也许,“文化”对于成人来说并不难吧,后来我才意识到我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也曾问自己什么叫“文化”?我突然觉得也无从说起。于是我去查字典,上面只是抽象的解释“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对这句话,思量了半天,打算从这儿找到突破口,但这对于上课来说却没有什么意义。我又去请教同教研室的人来商量,都感觉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谈“文化”不是那么好讲的。我又开始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找呀,翻呀,胳膊累酸了,眼都看直了,也没找出个一二三来。于是我决定从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找“文化”,这样孩子们也许更容易接受,也会有话可说,他们不是收集了中国结吗,它属于民间艺术,还有剪纸,春联,还有什么呢?文学方面,唐诗,宋辞,孩子们不是出口成“诗”吗。艺术方面,有中国的国粹——京剧呀。饮食文化,茶文化,还有服装文化,这都是好理解的吧。范畴定了,我又开始在网上搜集资料,找图片,作课件。我也发动群众。‎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每小组一个“课题”去收集材料,了解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于是全班齐动员,展开“拉网式”大行动。有了具体的收集目标之后,孩子们便有内容可找了吧。‎ 这样一堂课的内容就顺理成章的组织起来了。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我亲自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还有古筝曲,京剧唱段,争取让孩子们能通过各种感觉来感知中国的文化。可是当我辛辛苦苦发把课件做好的时候,电脑却意外地死机了,课件丢了,设计的动画效果一点也找不着了,请教了好多人,都无法挽救了。得,重作。幸亏图片还都有,凭记忆又把一个个的画面再现,才算松了一口气。‎ 又把自己的设计教学内容、课件,一遍遍地让同事们提意见,一遍遍地推敲,修改。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我又腾出手来抓学生,了解他们掌握的信息情况。于是又利用闲暇,我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过筛子”,一个人一个人地指导。当然,我不会在整个班中“上演”,‎ 我打心眼里烦上回头课。就在我“检阅”的过程中,发现收集“服装文化信息”的小组出现了困难,他们只是说“我有唐装,特别漂亮。”我灵机一动,干脆就让他们来个时装表演得了。于是,我发动全班去找唐装。我又找来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这样一搭配,还满象那么回事的。‎ 教学内容定了,怎样把这七零八落的内容串起来,使它们融为一体呢?关键是怎样在课堂上实施呀?我开始大伤脑筋。“愚者千思必有一得”,因为天天琢磨这个事,突然发现11月12日,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诞生了,就让这五个小精灵串起来。再设计一个时间氛围——春节,这是文化浓缩聚焦的最好时机。于是。题目定为“小小中国文化节——福娃闹新春”。(1)中国结:同学们,我们过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瞧,咱们班为了举行这个小小的文化节,也把教室布置得非常漂亮,墙壁上挂满了中国结,福娃贝贝,特别想了解有关中国节的知识,(教师随机出示有关图片)下面请第一小组来简单介绍一下。(2)剪纸:福娃晶晶,(出示福娃图片)发现过春节的时候,有的人家的窗户上还贴着窗花呢,这是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对此你有什么要说的吗?(让孩子们把自己动手剪的图案拿出来,说说为什么能剪出这么漂亮的图形来。)老师小结;剪纸艺术是智慧的结晶,人们由原来单一的颜色发展到现色彩鲜艳的剪纸艺术品,技艺是多么高超呀。(随机出示图片,给学生以感观刺激。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一艺术的发展过程。)(3)春联:福娃欢欢还发现过春节的时候,有的人家的门框上来贴着字呢。那是春联,春联又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呢?你还知道哪些精彩的春联呢?教师出示两对春联,作为提示。(4)唐诗;福娃迎迎发现春联和我们学的唐诗差不多,有的是五个字,有的是七个字。一说到唐诗,从三岁的小孩到七旬老翁都能随口说出几首来,可见古诗对人们的影响之深,诗文化浸润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不信,大家就来欣赏一下吧。跟唐诗齐名的是宋辞。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配乐朗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回味无穷。(5)茶文化:唐诗,宋辞中的名句,有的还被刻在茶具上呢。(出示图片)福娃妮妮,就特别喜欢祖国的茶文化。(6)唐装:过春节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贴春联,贴窗花,挂中国节,还要装新衣服呢。(看图片)这是江总书记和美国总统布什,他们身着唐装,显示出我们祖国浓重的服装文化气息。(看我们班小小时装表演队上场了。)我们再来欣赏一件古代的服饰,(出示图片)做工非常精美,袖口上还刺着一条条长龙呢。一个民族的服饰与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是这个民族的历史缩影。(7)京剧:有的同学说了,古代的衣服怎么跟唱戏的差不多呀。一说起唱戏,我就想到的中国的国粹——京剧。(出示图片,从京剧的行当,脸谱,原唱《包龙图》三个方面来了解)‎ 为了更清晰地体现教学内容,我要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座位。把桌子拉出去,围成七个小“集体”,再组成一个“大集体”。正好可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顺序回答也能体现教学环节的层次性,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便于孩子们对教学内容的合作,交流与探究。‎ 学生表达的方式也要灵活多样,便于激起学生表达的兴趣。(介绍中国节时,采用一人一句或一人几句式。)(了解剪纸艺术时,讲解+演示)(欣赏春联时,采用问答式。)(唐诗背诵,采用接龙式。)(介绍茶文化的时候,故事+各抒已见式)(唐装采用时装表演)(从京剧的行当,脸谱,原唱《包龙图》三个方面来了解京剧艺术。)‎ 我又再想,为了拉近学生和“文化”的距离,我把教室做了精心的布置,让学生置身于文化气息浓郁的教室里,好让学生感觉,“文化”就在我身边。说干就干,我把教室的玻璃都擦得干干净净,贴了孩子们的“剪纸杰作”。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中国结,正好一面墙。又把黑板报换成 “小小中国文化节”,主题画就是奥运会会徽,并介绍了会徽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孩子们受着这样的熏陶,再说起来,可能就不会感觉“文化”是那么“遥远”了吧。‎ 临上公开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一切也算准备停当。明天该上场了,脑子里还在不自觉地过着“教学流程”。突然,我又想出一个好点子,应该告诉学生,“这些内容只是中国文体长河 中的几朵浪花,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还需我们用一生去体会。”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课上的内容只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点点”。于是我连夜修改了“教师小结”。该上场了,一切“按部就班”地下来了,当然其中也不乏细小的改动,如根据时间,我在最后又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文化,你能用具体实物说明,或用你的行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有的孩子跳了个民族舞,有的同学练了武术…….铃声响了,我的课也结束了。课上完了,我浑身是汗,说心里话,一开始有些紧张,临到最后是兴奋,是激动,因为我的“成果”展示完了,我的“任务”完成了,心里有说不出的轻松。可脑子里的这些内容一时半会儿地就是走不出去。我又再想,我的这次课成功吗?“内光点”是哪儿?不足呢?我马上意识到的并不是“闪光点”而是这节课的“好多遗憾”。如果再让我做这次课,我会让学生说得再多些,我会让课堂节奏再放慢些,舒缓一些,我的紧张情绪不能传递给学生……这样也许会更好些。“课堂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总是这样面对课上的“遗憾”,也希望在一次次的“遗憾”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