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括号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丨苏教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括号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丨苏教版 (2)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用括线,问号和一些图形组成的形式来呈现信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加、减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列式解决,体会加、减法的应用。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在此基础上,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识读能力比较薄弱,所以整节课以学生说为主。这节课虽然内容不多,只有两个知识点。但毕竟是新课,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而且对于学生来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新知的接受主要是靠第一次信息的接受、理解,如果在第一次讲解时,学生没有抓住要领,没弄清楚,以后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习、辅导,有时还难以完全纠正过来。所以教学时要层层递进,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能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简单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列式解答图画表示的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实际问题、思考交流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的特点,初步理解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的算法;感受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和简单推理等能力。‎ ‎3.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活动中,感受加、减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发展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重点】‎ 解决图画表示的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2+6= 7-2= 4+3=‎ ‎ 8-5= 3+2= 6-3=‎ 说说2+6=8,7-2=5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的数,要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几,求还剩几用减法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 ‎10以内加减法时,已经初步了解了加、减法的实际含义,这是本节课的基础。让学生结合口算加、减法,重温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的含义,可以激活学生头脑里关于加、减法含义的认识,为新内容学习做准备,使学生在面对新形式的实际问题时,能联系已有认识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算法。‎ 二、 新课授予 ‎1、加法问题 ‎ 引入:今天我们就用加减法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1)学习例8‎ ‎ 出示例8‎ ‎ 引导:妈妈买来苹果,怎么放的呢?看图引导学生回答:盘子里有几个?盘子外有几个?‎ ‎ 生: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 ‎ 这是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的,我们称它为条件,有几个条件?2个。‎ ‎ 提问:看,老师在下面加了一条括线,这个就是括线,跟老师一起读一读。(用手势表示括线)括线怎么画呢?拿出手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在黑板上画括线)‎ 提问:这条括线把盘里的5个苹果和盘外的3个苹果括到了一起。想一想,括线就表示什么?(手势)‎ 生:表示合起来。师:那合起来可以用哪个词?一共。(黑板板贴“一共”)。‎ ‎ 再在括线下面加个“?个”(用手势表示问号,黑板上画“?个”),你们知道问号是什么意思吗?表示多少。所以“?个”就表示“多少个”。(黑板上板贴“多少个”)‎ ‎ 在这里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谁来提一个问题?你来说,你来说,谁再来说一遍?(指着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揭题:很好,像这样用括线,问号和一些图就可以组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板贴题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是什么?‎ ‎【设计意图】: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是一种新的问题形式,其表示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一年级学生而言,需要先认识这种新的形式所表达的意思,才能进入问题情境。针对学生的现实,先让学生试着说说题目的意思,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对问题的初步感受;接着向学生说明图意,明确括线和问号的含义,用三句话说明题意,组织成简单的加法实际问题。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破解学习难点,使学生能主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提问:刚刚我们在这幅图上找到了2个条件和1个问题,你能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吗?请一个同学说,我们大家再一起说一遍。(教师手势出来)‎ 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说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提问:那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打开数学书到60页,先在括号中填好盘里有几个,盘外有几个,再在方框中算一算。请学生回答。‎ 板贴5+3=8并出示算式 提问:怎么想到用加法计算的?‎ 引导:只要怎样,才能算出什么问题?(指着课件,并用手势引导)‎ 生:因为只要把盘子里的5个苹果和盘子外的3个苹果合起来,才能算出一共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所以用加法做。‎ 追问:所以这个8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是的,8就是我们要求的一共的个数。(指着问题的板贴)‎ ‎【设计意图】:在按教材要求说出图画表示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思考数量间的关系,感悟算法,通过交流理解为什么要用加法算,再写出加法算式。这样,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数量间的关系,主动表达交流;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数量间的关系,联系加法含义来理解算法,形成解题思路,初步感受分析简单问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回顾图画表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使学生对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初步积累经验,并从中体验学习的收获与成功的快乐。‎ ‎(2)“想想做做”第1题 ‎ 出示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我们来练一练 ‎ 引导:我们到操场上看一看,这些小朋友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跳绳,踢毽子的有几人?跳绳的有几人?可以提什么问题呢?‎ ‎ 生:踢毽子的有4人,跳绳的有3人,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那怎么列式呢?在数学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自己算一算。‎ 出示算式:4+3=7‎ 为什么用加法算?‎ 引导:只要怎样?才能算出什么问题?手势引导 生:因为只要把踢毽子的4人和跳绳的3人,合起来,才能算出是一共多少人。‎ 追问:所以这个7表示什么?表示一共有7人,是的,7就是我们要求的一共的人数。(指着问题)‎ 比较:小朋友们看一下,刚刚我们做的两道题都用了加法,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两幅图 ‎ 小结:这两道题都是告诉了我们一部分是多少,另一部分是多少,求一共有多少。也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做。‎ ‎【设计意图】:‎ 两道加法的求同对比,让学生发现两题都用加法做的原因是:都是知道了条件是一部分与另一部分是多少,要求的问题是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通过对比,从而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 ‎2、减法问题 ‎ (1)试一试 ‎ 再来看看这幅图。出示试一试 ‎ 引导:这张图可以知道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谁能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点图引导)。‎ ‎ 生:一共8个苹果,篮子外一个苹果,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 师:你是怎么看出一共有8个苹果的?是的,括线下面有8个,就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出示板贴 ‎ 还知道了篮子外有一个苹果,就可以求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出示板贴。 ‎ 那要求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该怎样列式呢?在书上自己算一算。‎ ‎ 出示板贴8-1=7‎ ‎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呢?‎ ‎ 指出:只要怎样?就可以算出什么问题?请2个同学说。‎ ‎ 因为只要从一共的8个苹果里,去掉篮子外有1个苹果,就可以求篮子里剩下几个苹果,所以要用减法计算。‎ ‎ 追问:所以这个7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篮子里的7个苹果,就是我们要求的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指着问题)‎ ‎ (2)“想想做做2”‎ ‎ 提问:看,小兔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一共有几只兔子,房子外有几只兔子,要求什么?谁能用三句话完整说说?‎ ‎ 生:一共有6只兔子,房子外有3只兔子,要求房子里有几只兔子。‎ ‎ 那可以怎么列式?先自己在书上算一算。6-3=3‎ ‎ 为什么用减法算?只要从一共的6只兔子里,去掉房子外的3只兔子,才能求房子里几只兔子。‎ ‎ 追问:所以这里3就表示什么?是的,3就是要求的房子里的3只兔子。那前面这个3表示什么?‎ 比较:为什么都用减法算?学生回答 小结:这两道题都告诉了我们一共有多少,一部分是多少,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 ‎【设计意图】:有了学习加法的初步经验,减法问题可以让学生有稍微大一些的空间。除了理解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作必要的引导外,问题的解答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说明,使学生感受数量关系,理解解题方法,明白像这样从一共的数里面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要用减法算。同时两道减法的求同对比,发现两题都用减法的原因是:都是条件是一共的总数和一部分是多少,要求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后剩下的另一部分。对比后,从而对减法的数学模型有更进一步认识。‎ 三、总结:刚才我们解决的都是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先从图上找到2个条件和1个问题,想想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计算。如果知道了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如果知道总数和一部分,要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四、学生练习 出示两道题放一块 ‎ 1、先做做“想想做做”第3题第一幅图和第4题第一幅图,先做左边一列。‎ 你会看图列式计算吗?‎ ‎ 这题怎么列式计算的?‎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只要把左边的4棵树和右边的4棵树合起来,才能算出一共有几棵树。)‎ 怎么列式计算的?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因为只要从一共的8颗葡萄里去掉3颗,才能算出剩下几颗葡萄)‎ 比较:这两道题都是有括线和问号,为什么一个用加法算,一个用减法算?学生回答 小结:这两题都是“?”位置不同了?‎ 第一题“?”在括线下面,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算。‎ 第二题告诉了我们一共有多少,“?”在一部分上,就要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要用减法算。‎ ‎【设计意图】:此次对比是加减法的求异对比,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左边两幅图放在一块比较,发现问号位置变了,条件和问题也就相应变了。两幅图中的“?”位置不同,通过探索研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在括线尖角下,求的是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就要用加法做;“?”在一部分上面,告诉了我们总数和一部分,就要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要用减法做。通过对比,学生对有括线和问号的加法和减法的两类实际问题,从图的表达到数量关系的建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2我们做做3,4两题右边部分。、交流:怎么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减法?‎ ‎3变题拓展: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编题游戏。‎ (1) 这个花瓶有几朵花?5朵,这个花瓶有几朵花?2朵。要求一共有多少朵。5除了可以表示花,还可以表示什么呢?5只鸟可以吗,5本书,5个苹果。。。。。。你能用5,2,?来编一个实际问题吗?谁能用三句话说一说。老师来编一个:原来有5只鸟,又飞来3只鸟,一共有多少只鸟。‎ (1) 一共有几个羽毛球,7个,盒子外有1个羽毛球,问盒子里有多少个羽毛球。7除了表示羽毛球,还可以表示什么?你能用7,1和?来编一个实际问题吗?谁用三句话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去除具体情境,抽象成只有数字、括线和问号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情境,编制各种各样的题。这一环节是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很好体现,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编题拓展练习后,他们会发现图的本质属性:第一幅图是两部分合起来,第二幅图是表示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设计的题,也就学会了怎样解题列式计算。‎ ‎【效果说明】‎ 本课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看懂图意,了解图片中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能够将图片中所包含的信息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在练习中不断感受符号特点。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着重让学生多说一说图意,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让他们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会了加法和减法计算的含义,在此基础知识经验上,本节课需要学生结合括线,问号和一些图,根据图意来判断和选择用加法的模型解决问题还是减法的模型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决问题里的数量关系,体会加减法的应用。‎ 本课解决这种实际问题时,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指导学生有序识图。教学加法例题时,引导学生认识条件:让学生说说苹果是怎样放的?学生就会说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这时引导,像这样可以从图中直接可以知道的,我们称它为条件,发现这幅图中条件有两个。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在图中两部分苹果下面加一条括线, 学生从图中能直观地理解到“括线表示把两边的苹果括到了一起”,于是追问:括线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用“一共”表示括线的意思;接着在括线下面添一个“?个”,追问“?”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多少”后,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这里就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就会明白这里的数学问题是“要求一共多少个苹果”。在指导学生有序识图,明确了图中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后,再鼓励学生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用三句话来完整地表达图的意思。学生通过这样有意义的表达后,就会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有关于加法实际问题的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模型。在教学减法例题时,继续引导学生按照“先找条件——再找问题——最后用三句话完整表达图意”这样的逻辑循序展开,通过追问 “怎么知道一共有8个苹果的”,在交流中明确识图顺序:先看括线下面有8个,就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再看篮子外有一个苹果,就可以求出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有序识图,对比较难的减法问题的数学语言表述就逐步形成清晰的思路 。根据有序识图,学生能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会从括线和问号的表示的实际问题中收集信息,说清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能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列出算式,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是用肢体语言理清数量关系。在建立加法数量关系的模型时,引导学生回答括线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时,就指导学生做出合起来的手势,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括线表达的意思。同时在用三句话表述“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要求一共多少个苹果”时,指导学生“用左手和右手分别表示两个部分,两手合在一起表示合起来”的手势演示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这样借助直观地肢体语言,学生理清了数量关系:知道要把两部分合起来才能求出一共是多少,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加法数量关系的模型。在建立减法数量关系的模型时,指导学生把两手放在一起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去掉篮子外的一个苹果,才能算出剩下篮子里多少个苹果”时, 指导学生做出“去掉”的手势,从而把抽象的减法通过“去掉”的手势具象化,理解了减法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建构减法数量关系的模型。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调动了多种感官,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能够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具体化、形象化,较好地理解数量关系,建立加减法的数量关系的模型。‎ 新授环节中,学生在经历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回顾反思的解题过程后,对于如何用三句话完整表达图意,并对如何选择加法或减法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都很深刻。练习时也是层层递进,通过加法的模型对比,减法的模型对比扩展到加减法模型的对比,让学生对有括线和问号的加法和减法的两类实际问题,从图的表达到数量关系的建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特色简析】‎ 一、加强对比反思,建构数学模型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的过程需要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并讨论结果的意义。一年级学生在解决加法和减法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取出数学模型,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比求同和对比求异是建构数学模型最有效的手段。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三次对比环节:加法之间的求同对比,减法之间的求同对比,和加减法之间的求异对比 。‎ 第一次加法的求同对比: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两幅图都是用加法计算 ”,这样就把学生的观察视角引导到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上,通过交流讨论引导概括,帮助学生建立:这两幅图都是知道一部分的数量与另一部分的数量,要求总数量,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建立了加法的数学模型。‎ 第二次减法的求同对比:通过“为什么这两幅图都是用减法计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抽取共同点,从而建构减法的数学模型:这两幅图都是告诉了我们总数量和一部分的数量,要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数量,就要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 。‎ 第三次是加减法的求异对比:提出“这两幅图都是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为什么一道用加法一道用减法?”学生在寻找不同中发现:一题问号在括线下面,表示是要求一共有多少,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属于加法模型;另一题问号在一部分上面,是要求这一部分,就要从总数里去掉另一部分,属于减法模型。‎ 通过三次对比,层层递进,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学生对有括线和问号的加法和减法的两类实际问题,从图的表达到数量关系的建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较好地建构起加法和减法的数学模型。‎ 二、引导拓展编题,深化模型认识 数学模型的建立还必须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符号意识还不强,所以组织了编题拓展练习,渗透符号意识,深化模型的认识。‎ 把加法和减法的实际问题,去除具体情境,抽象成只有数字,括线和问号组成的问题,组织学生一起做编题游戏。这样引导:5和2除了可以表示花朵,还可以表示什么物体?学生会回答书本、苹果、蜗牛等等,接着学生试着用“5,2,括线和问号”来编一道题目。当学生出现只会用“左边和右边 ”表达图的意思时,又进一步进行引导根据生活情境来编题。如:原来5只蜗牛,又来了2只蜗牛,要求一共多少只蜗牛。这样就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制各种各样的情景题。‎ ‎ 这一环节是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很好体现,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编题拓展练习后,他们会发现图的本质属性:第一幅图两部分合起来,第二幅图是表示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设计的题,也就学会了怎样解题列式计算。他们对模型的认识就得到了提升。‎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