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7课《聆听 海上风暴(片段)》教学设计
海上风暴 教学内容:聆听欣赏《海上风暴》 教材选编意图: 通过聆听学习管弦乐曲《海上风暴》,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变化给音乐形象塑造带来的不同效果,进一步积累学生的音乐经验,培养良好的听辨能力。围绕“大海”这一主题设计的“编创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热爱自然,并巧妙地把生活经验运用于音响效果的探索实践中。 教材分析: 管弦乐《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该曲是根据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戏剧配乐选编而成。诗剧《培尔·金特》以挪威民间传说为题材。《海上风暴》为第二组曲的第3曲,《培尔·金特回故乡》,又名《海上风暴之夜》。这一曲选自戏剧第五幕间奏曲。描写培尔·金特在美洲淘金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爱护自然,并能将生活经验运用于音响效果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2.感受力度变化给音乐形象塑造带来的不同效果,并能初步记住和表现海上风暴的音乐形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感受,听辨乐曲声音、模仿、律动、声势互动、打击乐器、生生合作的方式,表现《海上风暴》。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听辨力度的变化,并根据力度的变化想象其塑造出的不同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用人声、律动、自制声源、声势、打击乐器模仿大海的声响,分角色随乐曲完成表演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用具 激趣导入 2’ 1. 导入新课 ①聆听海浪声,感受平静的大海。 ②开启航海之旅。 根据海浪声较弱的力度,感受风平浪静的大海。 多媒体 课件 聆 听 感 受 35’ 1. 新课教学聆听全曲,感受作品。 ①聆听管弦乐《海上风暴》(片段),思考音乐的力度是强、弱还是时强时弱的,想象海面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刻是怎样的场景? ②观看视频,感受风暴来临时的场面,请学生谈谈心情的变化。 根据和海浪声的力度对比,初步领会音乐描绘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画面,对音乐有整体的感知。 3.分段学习 (1) 学习第一乐段,学唱主题旋律。 ①揭示第一乐段主题——风暴来临。 ②聆听第一乐段,思考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 ③配合拍手和向上握拳的动作,模仿教师用短促有力、轻巧的声音用创编的歌词学唱主题旋律的第一乐句,表现出风暴来临时恐怖紧张的氛围。 ④聆听并观察教师范唱主题旋律第二乐句前两个小节,思考老师在哪个字上唱的重音并做了拉的动作? ⑤感受乐句第3、4小节节奏的变化,反复练习解决节奏难点。 ⑥ 学习乐曲的主题旋律,运用手势感受音高的高低变化,通过聆听,感受乐句的强拍。 音乐课件 图形谱 完整哼唱主题旋律。要求用短促有力的声音配合紧张的情绪,表现出风暴来临的神秘和恐怖。 ⑦随音乐片段哼唱主题旋律。 ⑧师生合作,学生表现风暴来临部分,教师表现拉绳索的部分,合作表现第一乐段。 聆 听 感 受 (1) 学习第二乐段,感受音乐力度的变化。 ①聆听第2乐段,提问:你感觉音乐是在慢慢变强还是慢慢变弱? ②联想海上的画面,天空上乌云变大,天色变暗,海浪变高。揭示乐段主题——风暴靠近。 结合图形谱感受风雨交加的场景,感受音调变高,力度变强,速度变快表现风雨越来越大的画面。 聆 听 感 受 (3) 学习第三乐段,表现风雨交加的场景。 ①聆听第3乐段,思考两个问题:你觉得音乐是在慢慢变强还是慢慢变弱?它的音高和速度又是怎样在变化? ②分辨聆听音乐中出现的两种声音,思考哪一种明亮?哪一种低沉? ③教师用声音模仿两种旋律,配合手势模仿“龙卷风”和“雨”的形象,学生感受并思考两种旋律分别像在模仿什么? ④揭示乐段主题——风雨交加。 ⑤教师出示塑料袋和自制沙蛋,请学生用其根据教师的要求,模仿风和雨的形象,用动作表现出旋律音高和力度的变化。 ③ 结合图形谱感受风雨交加的场景,感受音调变高,力度变强,速度变快表现风雨越来越大的画面。 塑料袋、自制沙蛋 (4)学习第四乐段,师生共同表现电闪雷鸣的场景。 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指挥下,分别用塑料袋和自制沙蛋练习风和雨的音高和力度变化。 ④结合图形谱,师生合作表现第三乐段。 ①师提问:你觉得第三乐段最后出现的一声“巨响”像是什么? 生:像是打雷,闪电。 ②聆听第4乐段,感受音乐表现的画面是否和猜想的一样在打雷闪电,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数一数雷声一共出现了几次? ②教师出示镲,介绍打击乐器镲及其演奏方式,请学生试着演奏。③教师随音乐的进行,结合图形谱,用镲表现雷声,揭示雷声共出现5次。 ④结合图形谱,师生合作。师指挥,请一个同学使用镲,其他同学向上拍手,配合用人声“轰”模仿雷声,共同表现第四乐段。 在聆听中感受、体会音乐的力度、听辨镲的音色及雷声出现的次数。 镲 (4) 学习第五乐段。 ①聆听第5乐段,提问,你觉得音乐是在慢慢变强还是慢慢变弱的? ② 联想海面上的画面,揭示乐段主题——风暴远去。 通过与第4乐段的对比,感受力度由强到弱的变化,想象风暴渐渐远去的场景。 (6)学习第六乐段。 ①想象风暴远去后的海面景象,有翅膀的同学举起翅膀,其余同学和老师一起用动作模仿海鸥,思考你觉得这段音乐是强还是弱呢? 感受旋律平稳进行,力度越来越弱,感受音乐描绘的平静祥和的画面。 翅膀的道具 ②揭示乐段主题——归于平静。 1. 完整聆听,表现音乐。 结合图形谱,随音乐的进行,用人声、律动、自制音源、声势、打击乐器表现音乐作品《海上风暴》。 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拓展音乐知识。 多媒体课件、塑料袋、自制沙蛋、镲、翅膀道具。 拓展延伸 1’ 2. 观看微课,揭示课题。 观看微课视频——管弦乐《海上风暴》作品介绍,了解作曲家格里格(挪威)。 多媒体课件 反馈小结 2’ 3. 知识回顾,小结课堂。 ①回顾本节课我们用了哪些方式表现音乐作品《海上风暴》。 ②鼓励学生去发现、探寻大自然中更多的声响,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模仿更多的自然声音。 激发学生对音乐喜爱,同时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创编的兴趣。 板书设计 海上风暴 【挪】格里格 管弦乐 强 强 渐强 渐强 渐弱 弱 风暴来临 风暴靠近 风雨交加 电闪雷鸣 归于平静 风暴远去 强 强 渐强 渐强 渐弱 弱 风暴来临 海上风暴 风暴靠近 风雨交加 电闪雷鸣 归于平静 风暴远去 强 强 渐强 渐强 渐弱 弱 风暴来临 海上风暴 风暴靠近 风雨交加 电闪雷鸣 归于平静 风暴远去 强 强 渐强 渐强 渐弱 弱 风暴来临 海上风暴 风暴靠近 风雨交加 电闪雷鸣 归于平静 风暴远去 强 强 渐强 渐强 渐弱 弱 风暴来临 海上风暴 风暴靠近 风雨交加 电闪雷鸣 归于平静 风暴远去 教学反思: 音乐新课标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音乐特点,强调音乐实践活动,鼓励音乐创造”。结合本课所要欣赏的作品管弦乐《海上风暴》,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感受力度变化给音乐形象塑造带来的不同效果,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并能将生活经验运用于音响效果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记住和表现海上风暴的音乐形象。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我将教学重点设计为: 感受音乐的情绪,听辨力度的变化,并根据力度的变化想象其塑造出的不同音乐形象;难点是用人声、律动、自制声源、声势、打击乐器模仿大海的声响,分角色随乐曲完成表演活动。 一、以听为主,感受作品。 整节课以聆听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学会安静地用耳朵聆听,边听边想象音乐描绘的画面。如开课时的“海浪声”,运用聆听感受平静的大海,体会舒适平静的心情。之后完整聆听管弦乐《海上风暴》,感受音乐带来的紧张、恐怖的情绪。运用完整聆听、分段聆听、对比聆听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学习用耳朵找寻问题的答案。 二、 紧紧围绕音乐要素欣赏作品。 本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力度变化。结合提问法去听每一段音乐,根据音乐中力度、速度、音高、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去感受音乐作品,想象音乐描绘的场景,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结合力度强、渐强、渐强、强、渐弱、弱感受风暴来临、靠近,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风暴远去、归于平静的六副海上画面。 三、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通过观看视频,视觉上感受画面的冲击,创设了海上遭遇风暴的紧张氛围。结合每一乐段精心设计的图形谱,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的学习每一乐段的结构。运用精心编创的歌词,引领学生感知主题旋律,降低学习难度。 四、丰富的教学方式和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 运用演唱、模仿、人声、律动、打击乐器、自制乐器的表演等方式,结合音乐和图形谱去表现每一个乐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 由于本节课课程设计的内容较为丰富,不仅要聆听学习六个乐段,还设计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包括用各种表现形式模拟音乐场景,十分饱和。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时间的把握上是较大的难题,一个乐段没有把控好时间就容易造成拖堂。因此,在预设和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做更好的准备,有更多的思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