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 课时 1~5的认识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1~5的基数的含义。‎ 难点:1~5的书写。‎ 教师准备: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的数字卡片5张、计数器每人一个、点子图及实物图片等。‎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野生动物园”图的课件或挂图(最好是带动态的),边出示边叙述,引导学生观察: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又飘来了几朵白云,你们心里数一数有几朵白云;一头大象从左边缓缓走来,右边的大树旁有两头犀牛在休息;你们看,又跑来了几只羚羊,几只长颈鹿;几只小鸟自由地飞翔;绿色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游玩。‎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画中有什么。‎ ‎2.数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面,说说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多少?‎ ‎(2)然后把观察到的人或物的数量在小组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 数量稍微多的,让大家齐数一遍。‎ ‎3.认、读数字1~5。‎ 教师注意引导按一定的顺序,先数数量少的,再数数量多的。‎ 当学生说“1只蜜蜂、2只鸭子”时,老师便将1只蜜蜂、2只鸭子图移到主题图下面(如教材所示),说明:像这样1只蜜蜂可以用数字“1”表示。并在蜜蜂图下面贴上数字“1”,同时让学生找出数字“1”的卡片,摆放在桌上。‎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的个数可用数字1来表示?‎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能有许多答案。(2、3、4、5的教学过程可仿照1的教学)‎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物以后,出示5张数字卡片,学生看着这5个数字认一认,并说说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什么。先在小组里说,然后集体交流,教师把学生说的进行归纳整理,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1像小棒单个摆,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挂东西。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各数的记忆,并通过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1~5各数的基数含义。‎ ‎(1)教师指着“l”问: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1个)‎ 请你拿出小棒来表示这个数的多少,并要求放在数字“1”的下面,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可以摆出你最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察看。‎ 集体交流,展示自己摆的图形,并说说各用了几根小棒,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先互相说,再集体交流。‎ ‎5.做一做。‎ 老师端出了3个苹果,并提问:不出声,在心里说老师拿了几个苹果,请你用其他物体或数字表示,要和老师的苹果数同样多。(学生上台交流展示)‎ 有多种方法表示,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数的基数含义的理解。‎ ‎6.学习数序。‎ ‎(1)依次感知1~5的数序。‎ 老师在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后,师板书:1。‎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先拨1颗珠子,然后老师让学生再拨上1颗,看看是几颗。“1添上1是几?”学生拨完后回答。‎ 老师动态展示“1颗添上1颗是2颗,即1添上1是2”的过程,并板书2。‎ 在2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依次拨3颗,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清楚地展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过程。‎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每个学生将“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然后老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 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发现了什么,然后老师再提问。‎ ‎7.学习1~5各数的写法。‎ ‎(1)学习1、2的写法。‎ 先展示1、2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学生在纸上(或在桌子上画)写1、2。‎ 最后在书中的写字格中写1、2。写字时提醒学生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书写要工整、干净、美观。‎ 老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要表扬、展示,写得不正确的及时给予纠正。‎ ‎(2)学习3的写法。‎ 方法与1、2的学法相同。写3时提醒学生,3是两个半圆组成的,开口向左。‎ ‎(3)学习4、5的写法。‎ 方法同1、2、3,这两个数都是两笔写成的。‎ 三、例题剖析 ‎1.典型例题讲解。‎ ‎【例1】 数一数,连一连。‎ ‎【分析】 先分别数一数各种水果有多少个,然后在下面的数字卡片中找到与之对应个数的数字,将物体和相应的数字连起来。‎ ‎【解】 和连,和连,和连,和连,和连。‎ ‎【要点综述】 根据1~5各数的基数含义,每种物体的个数有多少个,‎ 就可以用这个数来表示它的多少。如:通过数数,可知道它有3个,便用数字来表示有3个。也就是说,物体的个数是几个,就用数字几来表示。‎ ‎2.技巧与方法题。‎ ‎【例2】 认一认,读一读,说一说每个数字像什么,并用手画一画。‎      ‎【分析】 此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模仿能力,让学生先看,再说,并动手画一画,这样可直接感受数的特点。‎ ‎【解】 1像小棒单个摆,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挂东西。‎ ‎【要点综述】 只有认真观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形象,然后说一说,动手画一画,全方位学习,才会看清、认清、写好。‎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3】 数一数,花儿有几朵?‎ ‎【分析】 要知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就应该认真去数花儿的朵数,尤其是不能重复或漏数。‎ ‎【解】 一共有4朵花儿。‎ ‎【要点综述】 数数要讲究方法,注意数序。‎ 四、活动总结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 ‎(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 五、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第18、19页“练习三”第1、2、4、5、8题。‎ ‎2.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按从1~5的顺序,画出走出迷宫的线路图。‎ ‎【答案】 略 第2 课时 比多少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理解“>”、”<”、“=”的含义。‎ 难点:学会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师准备:课件、相关图片、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学具盒。‎ 一、复习导入 ‎1.认读1~5各数。‎ ‎2.排序。‎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课件演示)‎ 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有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2.教学“比多少”。‎ ‎(1)引导学生明确比的标准,即“谁与谁比”。‎ ‎①让学生将准备好的图片动手摆一摆。比较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实物投影仪展示摆的结果)‎ ‎②根据摆的结果提问题,明确“谁与谁比”。‎ 师:同学们,从我们摆的结果来看,桃子是多还是少?(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谁和桃子比。)‎ ‎③让学生观察、讨论,哪两种水果可以比较?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 a.梨与桃子比;香蕉与桃子比。‎ b.桃子与香蕉比;梨与香蕉比。‎ c.桃子与梨比;香蕉与梨比。‎ 师:梨与桃子比反过来就是桃子与梨比;梨与香蕉比反过来就是香蕉和梨比;桃子与香蕉比反过来就是香蕉与桃子比。‎ ‎④指导学生看图:先是梨与桃子比,后是香蕉与桃子比。说明这两次的比较都是以“桃子”为标准,如梨子和桃子比的时候,我们要一个梨对着一个桃,多出了一个梨没有桃子和它对,所以梨比桃子多一个。(香蕉与桃子的比较方法跟梨与桃子的比较方法一样,可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 ‎(2)教学“>”。‎ ‎①结合具体的数量:桃子有3个,梨有4个,梨的个数比桃子的个数多,也就是4比3多或4比3大。我们可以写成:4>3,“>”叫做大于号,读作:4大于3。观察“>”的写法:大口朝左,小尖朝右。‎ ‎②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梨与香蕉的比较情况。‎ a.以哪种水果为标准?‎ b.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c.全班反馈。(一个梨对一根香蕉,有两个梨没有香蕉和它们对应,所以梨比香蕉多,多2个。)‎ d.用式子表示:4>2,读作:4大于2。‎ ‎(3)教学“<”。‎ 哪种水果的个数是三种水果中最少的呢?请学生按上面的研究方法和顺序进行分析。‎ ‎(香蕉的个数比桃子的个数少,香蕉的个数比梨的个数少,所以三种水果中最少的是香蕉。)‎ 如果我们也用式子来表示,该怎样写呢?香蕉2根,桃子3个,梨4个,我们可以写成2<3,读作:2小于3。“<”叫做小于号,读作:小于。那么大家想一想香蕉的个数比梨少,用式子该怎样表示?(2<4)‎ 小结:“>”与“<”非常相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的开口都朝大数;不同点:一个大数在左,一个大数在右。)‎ ‎(4)教学“=”。‎ ‎①让学生将猴子的只数与桃子的个数进行比较。‎ ‎②让学生说说在比较中的发现。‎ ‎(3只猴子和3个桃子,一只猴子对一个桃子,没有多余的桃子,也没有多出的猴子。也就是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③用式子表示:3=3,读作:3等于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7页“做一做”第1题。‎ 这是一道比多少的问题。此题的解法与例题的解法类似。‎ ‎2.完成课本第17页“做一做”第2题。‎ 此题是比大小练习。这是一道使用关系符号“<”、“>”、“=”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关系符号的含义,能在中填入正确的关系符号。‎ ‎3.完成课本第18页“练习三”第3题。‎ 做此题时,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中填上正确的符号。‎ ‎4.完成课本第19页“练习三”第7题。‎ 做此题时,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个数来比大小,明确“<”、“>”的含义,最后在“<”、“>”两边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四、例题剖析 ‎1.典型例题讲解。‎ ‎【例1】 看图填“>”、“<”或“=”,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4     43      45‎ ‎【分析】 第一组图,一只兔对着一个胡萝卜,4只兔对着4个胡萝卜,兔的只数和胡萝卜的个数同样多,可用“=”表示;第二组图,一只兔对着一个桃,兔有多余的,桃没有多余的,说明兔的只数比桃的个数多,也就是说4比3大,就用“>”来表示;第三组图,兔和梨也是一个对着一个,兔没有多余的,梨却有多余的,说明兔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也就是说4比5小,可以用“<”来表示。‎ ‎【解】 = > <‎ ‎【要点综述】 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可发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就是比较多少;谁和谁同样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少,就用“<”表示。‎ ‎2.技巧与方法题。‎ ‎【例2】 数一数,填一填。‎ ‎○○○○‎ ‎△△△△△‎ ‎○比△________‎ ‎(  )>(  )‎ ‎(  )<(  )‎ ‎【分析】 要知道○与△谁多谁少,必须先数一数各自有多少个,再对数进行大小比较。在比多少、比大小时绝不能受视觉干扰,而是要认真点数或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数数,再比大小。‎ ‎【解】 少 5>4 4<5‎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3】 数一数,填一填。‎ 有(  )只,有(  )只。‎ 比少(  )只,<;‎ 比多(  )只,>。‎ ‎【分析】 要比较生活中的多少与大小,必须养成细心点数的好习惯,分别数出母鸡、小鸡各有多少只,再比较。‎ ‎【解】 3 5 2 3<5 2 5>3。‎ ‎【要点综述】 细心点数是比多少的前提。‎ 五、课堂小结 ‎1.小朋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此时仍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六、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2.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用1、2、3、4、5说话,并找出两种物体比比大小。‎ ‎【答案】 略 第3 课时 第几 ‎1.通过情境体验和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重点:理解序数的含义。‎ 难点:正确区分基数与序数。‎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圆片。‎ 一、情境导入 ‎1.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 ‎(1)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2)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共有多少个。‎ 如果穿红衣服的阿姨排第一,再说一说谁排第二,聪聪后面的解放军阿姨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4)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1)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人在买票?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的两位阿姨呢?让学生再一次在具体环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3.巩固练习,强化对自然序数的理解。‎ ‎(1)出示第20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共寻规律,完成填空。‎ ‎(2)多媒体演示:全家福照片(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思考,然后汇报结果。‎ 二、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1.学生拿出4个正方形学具片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把摆的结果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 ‎2.教师说要求,学生摆学具。‎ ‎(1)让学生试试把圆片放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放。‎ ‎(2)学生摆,教师观察、巡视。‎ ‎(3)对学生的以下两种摆法提出讨论:为什么把放在第2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摆法?‎ 引导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三、寓教于乐,拓展应用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开火车。‎ 选出几名学生跟在教师身后,组成一列“火车”,围绕教室内的过道缓慢“行驶”。‎ ‎1.其余学生观察组成“火车”的人数以及教师和每位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并与同桌交流。‎ ‎2.“火车”改变前进的方向,“火车头”变为“火车尾”,观察并说出这时老师和每个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 ‎3.引导学生明白:数数时,数的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四、例题剖析 ‎1.典型例题讲解。‎ ‎【例1】 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 从左起,排第(  ),排第(  ),排第(  ),排第(  ),排第(  )。‎ ‎【分析】 此题是在认清方位的同时,理解数的另一种含义——序数。小动物排第几,实际上是按一定的方位数数,数到几,这个小动物的位置即是排第几。根据题意和序数的含义,要知道每个小动物排在第几,就是从左往右数一数,它在数字几的位置它便排第几。‎ ‎【解】 小兔排第1,小猴排第2,公鸡排第3,小鸭排第4,小狗排第5。‎ ‎【要点综述】 根据序数的含义,我们应须知道“第几”是表示一个物体按一定的方位来说,它所占据的位置是第几,就填几。‎ ‎2.技巧与方法题。‎ ‎【例2】 把右边的3朵花圈起来,并将从左起的第3朵花涂成红色。‎ ‎【分析】 做此题关键是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明白“右边的3朵”和“从左起的第3朵”的区别。“右边的3朵”是从右边的第1朵开始数,一直到第3朵为止,一共有3朵花,它表示数量是3朵;而从左起的第3朵,是指从左往右数,排列顺序是第3朵的那一朵花。圈起右边的3朵花,圈中应该有3朵花;而将从左起的第3朵花涂成红色,只有1朵花是红色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3】 数一数,填一填。‎ 图中有(  )只小动物,从左起,大象排在第(  ),小兔排在第(  ),排在第1的是(  )。‎ ‎【分析】 要知道括号中填的既有物体的个数,也有第几个。‎ ‎【解】 5 2 3 小鹿 ‎【要点综述】 细心读题,了解要填的到底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2题。‎ ‎2.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左边有3人,右边有1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请你把小红找出来。‎ ‎【答案】 5人 从右数第2位是小红。‎ 第4 课时 分与合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合作互助、创新和评价意识。‎ 重点: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难点:理解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教师准备:红花图、圆片、三角形、小棒、数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小棒、数字卡片。‎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数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数给大家听?‎ ‎2.复习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4的组成。‎ ‎(1)出示课本第21页的图。‎ ‎4只小鸡跑向两个食盒,有几种情况?同桌互相交流。‎ ‎(2)集体交流展示,指名说出不同的方法,并写成分析式。‎ ‎(3)引导学生把这些小鸡有序地分一分:4只小鸡,先往左盘分1只,说明1和3组成4;按着再往左盘分1只,说明2和2组成4;最后再往左盘分1只,说明3和1组成4。‎ 板书:‎ ‎  ‎ ‎(4)引导学生观察这3个分析式,看看有什么特点。‎ 提问:看到3和1组成4,你能想到什么?‎ ‎(想到1和3也能组成4)‎ ‎   ‎ 也可以写成:‎ ‎        ‎ ‎(5)练习4的组成。‎ ‎①先自由读4的组成,再同桌互相读。‎ ‎②做猜数游戏。(课本第21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师生共同进行。‎ 师:我一共有4个,右手拿1个,猜猜左手拿了几个?‎ ‎(左手拿3个,因为1和3组成4。)‎ 学生进行猜数游戏,两人一组进行,游戏中掌握2、3、4的组成,同时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 ‎③师生对口令。‎ 师:我说2。‎ 生:我说1。‎ 师生齐:2和1组成3。‎ ‎2.学习5的组成。‎ ‎(1)请同学们拿出5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分分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帮助总结出把5分成两堆的几种不同分法。‎ ‎(2)根据自己的分法填空。‎ ‎(3)集体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将5的组成进行有序地分,再加以整理。‎ 怎样才能很快记住5的组成?‎ ‎(只要知道1和4组成5,马上想到4和1组成5。同样,只要知道2和3组成5,马上就想到3和2组成5。)‎ ‎(4)练习2、3、4的组成。(课本第21页“做一做”的第2题)‎ ‎①教师先出示卡片、、,提问:几和几组成2、3、4?请用学具表示出来,然后交流展示,找不同方式组成的同学到前面表演。‎ ‎②让学生在书上做2、3、4的组成的连线练习,边连边说,加深对2、3、4的组成的理解与掌握。‎ 三、例题剖析 ‎1.典型例题讲解。‎ ‎【例1】 把4枝铅笔放进两个盒子里,可以怎样放?把你分的结果填一填。‎ ‎【分析】 分一分,放一放,我们能很清楚地发现:可以左边盒子放1枝,右边盒子放3枝;也可以左边放3枝,右边放l枝;还可以各放2枝。也就是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有三种情况,也可以说有三种情况可以组成4。‎ ‎【解】‎ ‎【要点综述】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感知一个数可分成“几和几”,换句话说就是“几和几”可以组成这个数。‎ ‎2.技巧与方法题。‎ ‎【例2】 分一分,填一填,比一比,说说你的两种分法相同吗?‎ ‎【分析】 通过动手分苹果,你会发现1个盘中放1个苹果,另一个盘中便是放2个;反过来这一盘如果放2个苹果,另一盘便只放1个。3可以分成2和1,还可以分成1和2,‎ 两种分法实际上一样,只是换了位置。‎ ‎【解】   ‎ 两种分法一样,只是互相反过来了。‎ ‎【要点综述】 此题在学习数的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动手、观察,让我们明白: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我们还应该想到反过来的一种,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如:3可分成2和1,还可分成1和2。‎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3】 妈妈买回5个苹果,想装在两个盘子里,你能帮妈妈分一分吗?一共有多少种装法?‎ ‎【分析讲解】 这是一道“几和几”在生活中的应用的问题。要想知道可以怎么装,我们可以根据5的组成来思考。从5的组成中可以知道有2种分法,即分成1和4或者分成2和3。‎ ‎【要点综述】 5个苹果怎么分要根据5的组成思考,我们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添上几能组成5呢?在正方形内填上数字。‎ ‎2.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可提问:4还可以分成几和几,那5还可以分成几和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说在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3、4题。‎ ‎2.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移动两个水果,使草莓和香蕉间隔开。‎ ‎【答案】 移动第2、第3颗草莓,放入每两把香蕉的中间;或移动第1、第2把香蕉,放入每两颗草莓的中间。‎ 第5 课时 加法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2.认识“+”和“=”这两个符号。通过摆学具,理解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知道加法的含义以及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小棒等。‎ 学生准备:小棒。‎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  ) 3 (  ) 5‎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感知:把3只气球和1只气球放到一起。‎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感受与体会。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只气球和1只气球放到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师边说边演示)‎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师: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师在3和1中间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3和1合起来是多少,用几表示?‎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读、认:“+”加号,“=”等于号。‎ ‎(4)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3+1=4,读作:3加1等于4。‎ 师:3+1表示什么意思?‎ 生:3+1表示把3和1合起来。‎ 师:3+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3和1合起来是4。‎ 师:“+”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二)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的折纸鹤,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1)通过演示和观察让学生感知到: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起。‎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 ‎(1)由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就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引导学生交流1和2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读加法算式。‎ ‎1+2=3,读作:1加2等于3。‎ 提问:1+2表示什么意思?‎ ‎(1+2表示把1和2合起来。)‎ ‎1+2=3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1和2合起来是3。)‎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3.拓展:图中你还发现了表示加法的事例吗?(引导说出:1个男生和2个女生合起来也是加法)‎ ‎4.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生活中还有哪些能用1+2=3来表示呢?‎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可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算式是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算式是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算式是2+1=3。‎ 三、巩固练习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的含义。‎ ‎1.第24页“做一做”的左上图。‎ ‎(1)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2)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第24页“做一做”的右上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1)教师说明要求:用5枝铅笔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2)学生操作。‎ ‎(3)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四、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还认识了加号、等号。‎ 五、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第28页“练习五”第1、2题。‎ ‎2.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数一数,你能看出第三个盘子要画几个苹果吗?画一画。‎ ‎【答案】 5个 第6 课时 5以内的加法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的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能根据数的组成算出得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重点: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难点: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教师准备:课件、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学具卡。‎ 一、学前准备 ‎1.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 ‎ 几和几组成4,几和几组成5有多种填法,可按顺序说全。‎ ‎2.看图说图意,列算式计算。‎ ‎   △△   ○○○‎ 有2个△,3个○,△和○一共有5个,算式是2+3=5。‎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算式。‎ 多媒体课件显示:3只小松鼠在树上玩,又来了2只小松鼠。‎ 思考: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抽出与本节课教学相吻合的问题“树上共有几只松鼠?”‎ 思考:求树上一共有多少只松鼠,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3+2=‎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说出:要求一共有几只松鼠,就是把3只和2只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 ‎2.交流各自的算法。‎ 提问:3+2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自己说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教师巡视,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 集体交流不同的算法。‎ ‎(可以数数,可以从3开始往下数2个,可以用手指算,可以利用数的组成……)‎ ‎3.总结提炼。‎ 提问:不看松鼠图,不用数手指,你会计算3+2等于几吗?引导学生说数的组成。‎ 点名说说3+2=5是怎样得出来的。‎ ‎(因为3和2组成5,所以3+2就等于5。)‎ 三、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1.游戏一:贴苹果。‎ 要求: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 评价方式:请学生当“小法官”。‎ ‎2.游戏二:红花配绿叶。‎ 要求:从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红花”答案多。‎ 评价方式:给找到正确答案多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智慧星”。‎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5页“做一做”第1题。‎ ‎(1)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让学生在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算式:4+1=5,1+4=5。‎ 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完成课本第25页“做一做”第2题。‎ 要求学生边摆边列算式。‎ ‎3.完成课本第25页“做一做”第3题。‎ 此题是巩固学生对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练习此题时先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再说出得数。也可以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说得数。‎ 五、例题剖析 ‎1.典型例题讲解。‎ ‎【例1】看图写算式。‎ ‎【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图画的意思是:花丛中有1只蝴蝶,又飞来了1只,求一共有多少只蝴蝶。根据加法的含义可以这样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蝴蝶,就是把花丛中的1只蝴蝶和又飞来的1只蝴蝶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解】 1+1=2‎ ‎【要点综述】 根据加法的含义,可知: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 ‎2.技巧与方法题。‎ ‎【例2】 算一算,比一比,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分析】 算出得数,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个加法算式的加数完全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一下,但是得数都是5。因此可以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解】 5 5‎ ‎【要点综述】 通过观察和比较,可以发现加法有一个特殊的规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3】 看图写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哪种方法更简单。‎ ‎【分析】 根据图意,可利用加法的含义写出加法算式。而得数的算法会有多种可能:有从第1个数起接着数的;有用手指拨数的;有根据组成来算的……方法很多,能想想哪种方法最简单吗?‎ ‎【解】 3+2=5‎ ‎【要点综述】 根据图意,可用加法来算一共有多少只。而算得数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但根据“几”和“几”组成一个数,用想组成的方法来算更简单。‎ 六、课外作业 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画出盒子里串的珠子:‎ ‎【答案】 ‎ 第7 课时 减法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2.在具体的情景和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减号和减法算式的读、写法。‎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知道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难点: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或主题图的挂图、课件、磁性小棒5根。‎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5根小棒。‎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 ‎2.按顺序填数。‎ ‎3.口算。‎ ‎1+1=   2+1=   1+2=‎ ‎2+2= 3+2= 3+1=‎ ‎4+1= 2+3= 1+4=‎ 说说你是怎样想l+4=5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通过多媒体(或请几个同学)演示,让学生看演示后说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有4只气球,飞走了一只。‎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3)集体交流后,教师说明:4只气球中飞走了一只,求还剩几只,就要从4里面减去1。(老师边说边打手势)‎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数字4和1。‎ ‎(2)教师说明:从4里面减去1,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从4里面减去1,就在4和1中间写上“-”。(板书)减号“-”,读:“减”。‎ ‎(3)引导学生数一数,从4里减去1后还剩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读减法算式并板书:4减1等于3。‎ 教师范读,学生互读,自由读。‎ ‎(5)追问:“-”表示什么意思?‎ ‎(去掉的意思。)‎ ‎4-1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从4里去掉1。)‎ ‎4-1=3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从4里去掉1还剩3。)‎ ‎3.发散思维。‎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能用减法来表示的事例。如:妈妈给我买了2枝笔,我用了1枝,还剩1枝,算式是2-1=1。‎ ‎4.学习4-2=2。‎ ‎(1)可以把小孩放气球的题制成课件,也可以让学生亲手活动。让学生体验“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活动。‎ 如:桌上有4本书,小明拿走2本,请学生说说意思:桌上原来有4本书,小明拿走了2本,还剩2本,算式是4-2=2。‎ ‎(2)两人一组进行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减法的含义。‎ 三、操作交流 ‎1.师:请小朋友们看老师这儿,我先摆2个小圆片,然后拿走1个,谁能根据老师的操作说一个减法算式?(指名说)‎ ‎2.学生操作:一个同学摆学具,一个同学说算式,然后交换过来,看哪些同学合作得最好。‎ ‎3.师:从同学们的合作操作中可以看出,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都用减法计算。‎ ‎4.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减法来计算,说一说好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们认为自己棒不棒?夸夸自己。‎ 你认为我们这节课谁学得最认真,谁发言最积极,谁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五、课外作业 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用1、2、3、4、5这五个数写两道减法算式。‎ ‎【答案】 5-1=4 5-2=3‎ 第8 课时 5以内的减法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的减法的计算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重点:鼓励每个学生说出5以内的减法的计算过程。‎ 难点:使学生学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一、复习准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小刺猬背果子)‎ 课件显示:有5只松鼠,跑走了3只。(动态显示)‎ 教师引导: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同桌互相交流,使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组织交流:原来有5只松鼠,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 教师引导:要求还剩几只,就要求从5只中去掉跑走的3只之后,剩下的只数,用减法计算,列式是5-3。(板书:5-3)‎ 师提问:5减3等于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2.交流各自的算法。‎ 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 然后集体交流,说出各自不同的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看着图数出还剩2只。(1,2,3)‎ ‎(2)减3,就是从5里往下数3。(5,4,3)‎ ‎(3)用数的组成计算,想:2和几组成5,因为2和3组成5,所以5-3=2。‎ ‎(4)做减法想加法。‎ 因为2+3=5,所以5-3=2。‎ 把算式写完整,5-3=2。‎ ‎3.总结提炼。‎ 提问:不看松鼠图,不数手指,你会算5-3等于几吗?‎ 引导学生想数的组成来计算减法,或想加法算减法,同桌互相说说5-2=3的思路。‎ ‎(因为2和3组成5,所以5-3=2;或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3=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7页“做一做”第1、2、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说说题意和列式,以加深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方框里填上数,并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课本第28页“练习五”第3题。‎ 此题是巩固学生认识减法含义的练习。练习此题时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和同桌相互说题意,最后在方框里填数。‎ ‎3.完成课本第28页“练习五”第4题。‎ 此题是巩固学生对5以内的减法的计算。练习此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从数的组成方面来思考,独立完成计算。‎ 四、例题剖析 ‎1.典型例题讲解。‎ ‎【例1】 看图写算式,说说怎样算出得数。‎ ‎【分析】 观察图画,可知图意是:有5只小鸟停在树枝上,飞走了2只,求剩下多少只。结合减法的含义可写出减法算式,而怎样算出得数呢?也许你会看图去数,也许你会想组成……方法很多,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哪一种又是最简单的呢?‎ ‎【解】 5-2=3。算得数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想组成最简单,即5分成2和几,5减2就剩下几。‎ ‎2.技巧与方法题。‎ ‎【例2】 小明和小方各有5颗糖,小明吃了3颗,小方吃了2颗,谁剩的糖多?多几颗?‎ ‎【常解】 利用减法的含义,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方各剩几颗糖,再比较谁剩得多,多几颗。即:5-3=2(颗) 5-2=3(颗) 2<3,所以小方剩的糖多。3-2=1(颗),因而多1颗。‎ ‎【巧解】 直接用3和2来比较大小,谁大就表示谁吃得多,自然剩的就少;相反,3和2谁小,就表示谁吃得少,自然就剩得多。而“多几颗”,则需看各人吃的相差几颗就是多剩的。即:3>2,所以小方吃得少剩得多;3-2=1,所以多1颗。‎ ‎【点评】 解这类题若先求出剩的,再用剩的来比较谁多谁少,就过于麻烦。因此通过生活常识吃得多就剩得少来推理既快又准。‎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3】 红红有5张画,想送给两个朋友,每人可能得到几张?‎ ‎【常解】 利用动手操作来分一分,从直观上知道到底每人可能得到几张。‎ ‎【巧解】 由“分画给两个朋友”可联想到数的组成,即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所以每人可能得到1张、2张、3张、4张。‎ ‎【点评】 动手分可以,但过于麻烦,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题既省时又准确。‎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说在这节课上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第29页“练习五”第6~8题。‎ ‎2.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一根绳子,妈妈剪一次变成了(  )段,剪2次会变成(  )段。‎ ‎【答案】 2 3‎ 第9 课时 0的认识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知道“0”和1~5各数一样,也是个数,借助直尺图进一步认识数的顺序。‎ ‎3.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地书写“0”。‎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重点: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写“0”。‎ 难点:能正确地写“0”。‎ 教师准备:课件,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1~5的数字卡片和一张空白卡片。‎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一张空白卡片。‎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同学们看看是谁?看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探究新知 师:(图片表示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猴子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1)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 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 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象1。‎ ‎①教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②师:老师握起拳头,这时一个指头也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请学生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2.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1)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的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与跳远起跳的“0”起点对齐。‎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0”表示起点?‎ ‎3.教学书写“0”。‎ ‎(1)教师指导写法,边示范边讲笔顺要点:“0”是一笔写成,顺序是从上到左,再下往右,‎ 最后拐到上与起笔汇合。起笔要在上线偏右一些,向左下拐要与左线接触,向右上拐与右线接触,再继续向上与起点相连。写“0”时笔画要圆滑,不能有棱角,这样写出来的“0”略有些斜,显得灵巧好看。‎ ‎(2)教师指导后,请学生在书中第30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价优缺点。‎ ‎(3)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31页“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鱼缸里有几条金鱼就在括号里填几。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反馈。‎ 四、例题剖析 ‎1.典型例题讲解。‎ ‎【例1】 看图填数。‎ ‎【分析】 看图写数就是要求用数来表示图中物体的个数。第一幅图:盒中有2枝铅笔,用数“2”来表示;第二幅图:盒中有4枝铅笔,用数“4”表示;第三幅图:盒中一枝铅笔也没有,就用数“0”来表示。‎ ‎【解】 2 4 0‎ ‎【要点综述】 “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2.技巧与方法题。‎ ‎【例2】 在里填上数,并说说“1”前面的那个数表示什么?‎ ‎【分析】 从图中可知:直尺上的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那么“1”的前面该填一个什么数呢?自然是“0”。“0”在直尺的最前端,又表示什么呢?直尺上的“0”自然表示起点了。‎ ‎【解】 ‎ ‎(“0”在这儿表示起点。)‎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3】 看数字卡片图,回答问题并填空。‎          ‎(1)第一行一共有(  )张数字卡片。‎ ‎(2)数字卡片从左数排在第(  )个,要使它从左数排在第5个,应从第二行中移(  )张数字卡片放在它的前面。试着移一移。‎ ‎【分析】 要知道第一行一共有几张数字卡片,数一数便行了;要知道数字卡片从左数排第几,只要按顺序数一数也可知道;而要使从左数排在第5,则需知道它前面现在有几张卡片,要排第5又该有几张卡片,还差几张就移动几张。前面现有2张,要排第5前面必须有4张,所以需从第二行中移动2张数字卡片放在它的前面。‎ ‎【解】 (1)6 (2)3 2‎ ‎【点评】 此类型的题目是考查对“几个”和“第几”的掌握情况,只需知道“第几”的具体含义,并理解它的前面有几个便能很快做出这类题。‎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大家可以自由发言。‎ 另外,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六、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第31页“练习六”第3题。‎ ‎2.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想一想:有多少种填法?可以怎么填?‎ ‎(1)3>,中可以填(  ),有(  )种填法。‎ ‎(2) <5,中可以填(  ),有(  )种填法。‎ ‎【答案】 (1)2、1、0 3‎ ‎(2)0、1、2、3、4 5‎ 第10 课时 有关0的加减法 ‎1.会计算0的有关加减法。‎ ‎2.能看懂图意,表达图画意思。‎ ‎3.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0的加减法。‎ 难点:不借助图直接口算0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主题图、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若干小棒。‎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既可以表示什么都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 二、学习新知 ‎1.出示课本第30页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2)出示: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4)要求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板书:3-3=0)‎ 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课本第30页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板书:4+0=4)‎ 问: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3-3=0,4+0=4,你发现了什么?(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原数。‎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左手拿5枝粉笔,右手一枝也没有,两手一共有多少枝粉笔?(学生口答算式)‎ ‎2.完成课本第30页的“做一做”。(全班集体评价)‎ 评价要求:先同桌互评,再全班进行集体评价。‎ ‎3.完成课本第31页“练习六”第4题。‎ 此题是有关0的加法的练习。通过看图,使学生理解3+0和0+3的含义相同,结果一样。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4.完成课本第31页“练习六”第5题。‎ 此题是5以内的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四、例题剖析 ‎1.典型例题讲解。‎ ‎【例1】 看图写算式。‎ ‎【分析】 两幅图图意不同,算式自然也不相同。左图表示一棵树上有4个苹果,另一棵树上1个苹果也没有,求两棵树共有几个苹果,算式自然是4+0=4;而右图表示树上原有4个苹果,掉下4个,求树上还剩多少个苹果,根据减法的含义,算式是4-4=0。‎ ‎【解】 ‎ ‎2.技巧与方法题。‎ ‎【例2】 考考你:‎ ‎【分析】从题中可知和合起来是5,又比◎多3,那么我们可想想:几和几组成5,有1和4,2和3;那么这两组数谁又相差3呢,自然就是1和4了,也就是说:4-1=3,4+1=5,由此可知:是4,◎是1。‎ ‎【点评】 遇到这类知道两个数的和、差,求每个数是多少的题目,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想出两个数可能是谁和谁,再根据它们的差来选择其中的正确答案。‎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3】 看图列式。‎ KK=K ‎【分析】 图中前半部分表示有3杯水,后半部分表示喝光1杯,求还剩几杯。结合减法的含义,我们应该知道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 ‎【解】 3-1=2‎ ‎【点评】 本题考查了我们对减法含义的理解,突破点是知道什么时候用减法算。‎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外作业 完成《课时掌控》对应练习。‎ 小方和小明去买书,各用了4元、5元买了小人书,结果每人的钱都用光了。想一想:原来每人各有多少钱?‎ ‎【答案】 4元、5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