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共9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共96页)

第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教材第2~3页的内容。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加以识别。2.使学生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实物投影仪,相关几何贴图。师:小猴就要过生日了,朋友们送来了各式各样的礼物,同学们看看这些礼物,你们能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吗?文具盒 魔方 课外书 笔筒96  三角形蛋糕生:文具盒、课外书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笔筒是圆柱。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继续来看这些礼物,我们会发现,这些礼物本身都是由许多的面组成的,你们认识这些面的形状吗?(生可能回答有困难,只能用简单语言形容是方方的面,长长的面,圆圆的面等)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面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礼物,先让学生说说各个物体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再说说什么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1.在“放风筝”这一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生:(齐答)喜欢。师:(出示几个不同形状的风筝图片)下面有好多漂亮的风筝,你们喜欢哪个?(让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风筝,并选择一个长方形的风筝)这个风筝是什么形状的?生:(齐答)长方形。(教师展示长方形的贴图并板书“长方形”)(同样,再由正方形形状的风筝引出正方形,略)(教师展示正方形的贴图并板书“正方形”)2.通过三棱柱积木认识三角形,并感受面在体上。师:(高举一块绿色三棱柱,其朝天花板的面已经涂成黄色)这是一块积木,谁能猜出这块积木上面的面是什么颜色?生:绿色!红色!……(教师慢慢把积木放低,将那个面转向学生)师:看清楚了吗?到底是什么颜色?生:黄色!师:这个黄色是什么形状?生:是三角形!师:很好,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三角形”。(教师贴上三角形贴图,板书“三角形”)3.通过圆柱形的饮料罐认识圆,继续感受面在体上。师:(将一圆柱形的饮料罐放在桌上,某底部的面已涂成橙色)这个饮料罐是什么形状?生:圆柱体。师:很好!谁能猜出这个饮料罐底部是什么颜色?生:绿色!黄色!红色!……(教师慢慢将饮料罐底部的那个面转向学生)96 师:看清楚了吗?到底是什么颜色?生:橙色!师:这个颜色的面是什么形状?生:是圆形!师:很好!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圆。(教师贴上圆的贴图,板书“圆”)4.说一说身边的例子,进一步体验面在体上,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师:老师的积木和饮料罐都是生活中的物体,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含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生1:空调机的外面是长方形的。(边说边指着教室的空调机)师:很好,你真会观察生活,空调机的这个面是长方形的。(边说边指着空调机的表面)生2:黑板是长方形的。师:真棒!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的。生3:一块天花板是正方形。师:你真善于观察!(指着一块天花板)这块天花板是正方形的。生4:墙壁上的挂钟是圆形的。师:很好,墙壁上的挂钟的表面是圆形的。师:同学们,平时你们留意到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吗?(出示课件)师:下面这幅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呢?它表示什么意思呢?生:三角形。表示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师:你真棒!同学们要注意啦!以后过马路一定得走……生:斑马线!(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渗透)1.完成教材第3页上方的做一做第1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入,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学过的平面图形,一方面可以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2.完成教材第3页上方的做一做第2题。学生小组活动,老师组织展示,展示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图案,这个图案用了什么图形,分别用了几个。3.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3题。(1)第1题,先让学生分别数一数每种平面图形的数量,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涂色的练习。(2)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进行汇报。(3)第3题,学生进行独立填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别汇报。96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新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新知识?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学生的好奇心由具体情境引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立体图形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另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第3页的内容。1.通过有趣的拼一拼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并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交流的能力。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96 重点: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描述图形之间的关系。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各种平面图形、剪刀。师:大家喜欢看魔术吗?表演者一个转身就会把一个东西变成另外一个东西,让人惊叹不已。其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本领。同学们想学习吗?生:想。师:那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让我们做数学领域的魔术师!1.探究三角形的拼组。师:你能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图案呢?动手试试看。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你用了几个三角形?拼出的是什么图案?生1:我用2个这样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正方形。(边说边投影展示,教师板书学生拼出的图形)生2:我用2个这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边说边投影展示,教师板书学生拼出的图形)生3:我用2个这样的三角形(一般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边说边投影展示,教师板书学生拼出的图形)生4:我用6个三角形拼成了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投影展示,教师板书学生拼出的图形)生5:我用8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边说边投影展示,教师板书学生拼出的图形)……(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作品,适时补充教材拼一拼中的其他图形)2.探究长方形的拼组。师:刚才我们用三角形拼出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同学们接着想一想,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平面图形?请同学们试着拼一拼。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互相交流。96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生1:我用2个长方形左右接在一起拼成了一个更长的长方形。生2:我用2个长方形上下接在一起拼成了一个更宽的长方形。生3:我用2张长方形纸拼成了正方形。(这种情况不多见,教师可告诉学生,只有当长方形纸的宽是长的一半时,才可以拼出来。教师板书学生拼出的图形)师:刚才我们是用两个长方形拼成的平面图形,如果用更多个长方形来拼,你又能拼成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完成教材第3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自由操作,展示汇报。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能继续做一个更加优秀的魔术师吗?平面图形的拼组    这节课是平面图形的拼组,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是本节课的一个主题。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悟平面图形的特征。它无论从内容的选择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人以全新的体验。本节课始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第3课时 七巧板教材第4页的内容。1.通过拼摆七巧板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96 了解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通过用七巧板拼摆图形和生活中的图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美感。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重点:认识七巧板,并能用七巧板拼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难点:在了解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七巧板。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不知道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它们,记不记得它们的名字。(教师出示图形,学生辨认)出示图形并画在黑板上。2.欣赏图形。师:同学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拼了许多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多媒体出示多种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3.揭示课题。师:这七块图形叫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由7块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七巧板》。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用七巧板拼成的漂亮的图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认识七巧板师:你想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说说七巧板有几块?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七巧板有什么奇妙之处?谈话:同学们每人都有一副七巧板,请大家拿出来。1.分一分:一副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呢?2.数一数:每一种图形有几个?3.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有三种图形,分别为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有5个,还有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2个大三角形一样大,2个小三角形一样大。(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1.组织竞赛。师:你们想不想也用七巧板来拼一拼?今天我们就分8个小组来比一比,举行一次夺星大赛,哪一小组得到的合作星最多,那个小组就是今天的冠军组,老师也会给这个小组相应的奖励。2.用两块拼。(1)谈话:拿出七块中的两块拼出一个我们认识的正方形。(2)学生拼图。(3)师:刚才我们用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96 你还会用这两块拼成其他的图形吗?(4)指名回答。(5)师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3.用三块拼。(1)谈话: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2)学生操作,小组长统计并汇报结果。(3)在黑板上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拼成了什么图形。(4)师小结:用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4.用四、五、六块拼。(1)谈话:拿出七块中的四块、五块、六块分别拼出一个我们认识的图形。(2)小组合作拼图。(3)小组长记录本组拼成了什么图形,是用哪些图形拼成的。5.用七块拼。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中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指名说说这四个图案各代表什么。(1)师:你喜欢哪一个图案?或者从中选一个你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拼一拼。(2)创新。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用里面的七块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形,然后全班同学开展一场展览会。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师:你能用一套七巧板拼几个长方形?小组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巧板七巧板:正方形1个  平行四边形1个  三角形5个          本节课通过动手拼图形,使学生感受到相同数量由于拼接的方法不同,拼出的图形不同,初步感受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单的图形背后还有不简单的内涵,把图形之间的转化道理融入到学生的拼摆之中。通过运用七巧板拼摆图案,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量相同、形状相同的图形由于不同的组合,会创建出形态各异的图案、文字、字母。让学生在自己创造出的一幅幅作品中感受图形之间的组合美、感受图形的神奇,并体验动手操作创造图形之美带来的成功乐趣。“七巧板”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第1课时 十几减996 教材第10页的内容。1.通过学习活动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重点: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十几减9。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挂图。1.9+5=  9+2=  9+4=  9+8=9+6=9+9=9+3=9+7=2.9+(  )=14  9+(  )=11  9+(  )=169+(  )=129+(  )=139+(  )=17设计意图:新授课之前,复习前面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新课作好铺垫。1.教师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1图。师:大家会经常去游乐园玩吗?游乐园里除了有许多好玩的东西,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意儿卖。你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向小丑买气球呢!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并巧妙地引出新课。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之间互相说图片上的内容,并提出数学问题: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气球图列算式:根据这张图,怎样列算式求出还有多少个气球?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列式:15-9=。2.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1)师:“15-9”,你想怎么算?用学具圆片摆一摆,96 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2)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圆片,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并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①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②因为9+6=15,所以15-9=6。③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3.比较、优化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汇报的几种计算方法:说一说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学生个别汇报,全班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但是学习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即优化算法。4.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汇报:减数都是9。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的都是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在计算时,可以用“破十法”,把被减数分成10和几,先算10减9等于1,再把1与几相加求出最终的得数;也可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出示菠萝图和苹果图,让学生在图上圈一圈,并把算式补充完整。3.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3题。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几个小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个别汇报。4.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强调“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巩固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相关十几减9的计算题,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体验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并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十几减9①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破十法)②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算减)③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96 “十几减9”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减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算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例1的“15-9=□”时,由具体情境引入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算法多样化,并注意及时用学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破十法”。在后续的巩固练习中,继续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第2课时 十几减9的练习课教材第11~12页练习二的内容。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并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2.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不同方法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难点:提高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口算十几减9的能力。多媒体课件。1.复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师:谁能任意说出一个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算式?生:14-9=师:谁能回答用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突出“破十法”与“想加算减”)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2.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式有什么联系。9+(  )=14  9+(  )=17  9+(  )=15  9+(  )=1896 14-9=(  )17-9=(  )15-9=(  )18-9=(  )(一)教学互动练习1.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2题。以游戏形式进行,每组派代表当“小鸽子”,黑板上贴着鸽子窝,让“小鸽子”飞回自己的窝。2.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3题。说明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写出得数。3.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4题。组织学生先说出得数,再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4.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5题,第12页第7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比赛。设计意图:以游戏形式进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连线、比赛、游戏等各种形式复习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6题。(1)提出要求:仔细看图,在小组内说图意。(2)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算式?(3)组织学生独立完成。2.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8题、第9题。(1)提问:仔细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算式?(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3)师: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这两道题。3.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思考题。(1)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用不同学具分别表示男女生摆一摆。(2)组织讲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经验和学具的操作,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十几减9的练习课16-9=7(个)    14-9=5(个)破十法想加算减在教学十几减9的练习课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重点回顾十几减9的两种计算方法:“破十法”与“想加算减”,接着通过两个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掌握十几减9的算法。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注重启发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讲道理、说理由,对于合理的算法,我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又领会到要在众多方法中选择最简便的方法。第3课时 十几减896 教材第13页的内容。1.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获取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初步的联想和合理推理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重点:掌握十几减8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突出“破十法”和“想加算减”。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小黑板。(口算比赛)15-9=  11-9=  18-9=  14-9=  10-9=12-9=17-9=16-9=13-9=19-9=设计意图:通过口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1.教师出示教材第13页的例2图。师:昨天我们在游乐园买了许多漂亮的气球,今天我们再到游乐园里买些风车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观察图汇报:有12个风车,被小朋友买走了8个,还剩几个?师:根据这张图,怎样列算式才能求出还剩几个风车?学生汇报列式:12-8=。2.探究“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1)师:“12-8”,你想怎样算?和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说一说你的算法。(2)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3)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并板书。①12分成10和2,先算10-8=2,再算2+2=4。②8和4相加得12,所以12-8=4。……设计意图: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相结合,使算式更丰富,更自由,更灵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之所在。96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集体讲评。2.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小组交流,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此题体现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密切联系。3.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8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说在这节课上你都有哪些收获?十几减8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几个?      12-8=4想:10-8=2    8+(4)=122+2=412-8=(4)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地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教学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给其他学生以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机会。学生对站起来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有这种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很认真。第4课时 十几减7、6教材第14页的内容。1.通过“金鱼”的情境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7、6的计算方法。2.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及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7、6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96 重点:掌握十几减7、6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十几减7、6。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想加算减”的方法的运用。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小黑板。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钓鱼的小游戏。教师依次出示写有算式的小鱼图片,指名回答,答对者将获得小鱼。,16-9=),15-9=),17-9=),13-8=),16-8=),13-9=),14-9=),11-8=)),sdo5(12-8=))师:刚才你们得到了那么多小鱼,你们一定很喜欢小鱼吧。瞧,有两个同学正在公园的鱼池边看小金鱼呢!(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1.提出问题。(1)师:仔细观察图,谁来说一说,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能学生会反馈:①一共有13条金鱼。②黑金鱼有7条。③红金鱼有6条。(2)师:根据你们找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能学生会反馈:①黑金鱼和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②13条金鱼,黑的有7条,红的有□条。③13条金鱼,红的有6条,黑的有□条。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说说怎么解决,然后将后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2.列出算式。师:这两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解决呢?谁来说一说?学生列出算式:13-7=□,13-6=□,教师板书算式。师:红金鱼有几条,为什么用“13-7”?96 引导生说出:从总数里面去掉黑色的,就等于红色的,所以要用减法。师:黑金鱼有几条,为什么用“13-6”?同样引导生说出:从总数里面去掉红色的,就等于黑色的,所以要用减法。3.自主探究。师:请你们先自己算一算,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出得数呢?4.反馈交流。生1:我用的是破十法,计算13减7时,把13分成10和3,先用10减7等于3,再用3加3等于6;计算13减6时,把13分成10和3,先用10减6等于4,再用4加3等于7。(教师相应板书:10-7=3,3+3=6 10-6=4,4+3=7)生2:我用的是想加算减,因为6加7等于13,所以我想到了13减7等于6,也可以算出13减6等于7。(教师相应板书:6+7=13 13-7=6 13-6=7)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二位同学的想法,你有什么发现?师:你们看,这位同学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可以算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差。看来想加算减的方法很好。5.引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十几减7、6。(板书课题:十几减7、6)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2)由学生独立完成。3.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组织学生观察所填写的算式,说说上下两个算式的联系。设计意图:练习巩固层次分明,学生逐步从多样化的算法中充分体验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最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探究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体验“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今天我们所学的是十几减7、6,计算十几减7、6,你有什么好办法?十几减7、6,13条金鱼,黑的有7条,,红的有□条,13-7=6,想:10-7=3,3+3=6  13条金鱼,红的有6条,,黑的有□条。,13-6=7,想:10-6=4,4+3=7,    avs4al(6+7=13 13-7=6 13-6=7))本节课中我将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了改编,即出示没有文字的主题图课件,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列出13-6=□,13-7=□后,我把这两道题的计算抛给学生,使学生投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学生在交流不同的算法时,发现了新的知识,即一道加法算式可以解决两道减法算式,加深了对加、减法之间互逆关系的认识。第5课时 十几减8、7、6的练习课96 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利用“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6的题目,初步学会看图理解题意,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来计算十几减8、7、6。难点: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多媒体课件。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十几减8、7、6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一)教学互动练习1.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1题。以游戏形式进行,让学生快速根据卡片上的算式找到自己的座位。2.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3题。组织学生先说出得数,再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5题。由学生独立完成。4.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口算比赛。教材第14~15页练习三的第4题和第9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比赛。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口算比赛、连线等各种形式复习巩固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1)出示表格,提问:仔细看表格,你看懂了什么?(2)提问:怎样求还剩几辆车?(3)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2.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8题。96 (1)提出要求:仔细看图,在小组内说图意。(2)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算式?(3)组织学生独立完成。3.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0题。(1)求“右边有几只”。提问:怎样求“右边有几只”?该怎样列算式?(2)求“灰鸭子有几只”。提问:怎样求“灰鸭子有几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小结:从总数里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出另一部分。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以及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今天的练习课,同学们都熟练掌握了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了吗?会利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了吗?十几减8、7、6的练习课还剩几根:12-6=6(根)求右边:15-7=8(只)求灰鸭子:15-6=9(只)经过前面四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都是采用了“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来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当然也还有个别学生采用其他方法来计算,但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尤为重要的一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8、7、6的基础上的一节巩固练习课,我在课堂中注意以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巩固提高十几减几的计算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第6课时 十几减5、4、3、2教材第17页的内容。1.理解并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计算十几减5、4、3、2。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同学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意识。96 重点: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十几减5、4、3、2。难点:进一步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12-7=  13-6=  15-9=  14-8=  11-9=13-7=12-9=17-8=14-7=18-9=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任选两题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算的。设计意图:通过口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1.出示教材第17页的例4。12-5=   11-4=   12-4=11-3=   12-3=   11-2=教师提问:先观察,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点明减数都是5、4、3、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十几减5、4、3、2,你想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进行计算?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汇报,学生个别发言,说自己所采用的计算方法。2.完成例4。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例题4中的题目。设计意图:学生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自主选择计算,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习惯。1.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1)由学生独立计算。(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列上下两组算式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对比,使学生感知算式之间的规律和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2.完成教材第17页思考题。(1)教师讲解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小组讨论,试着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再填写算式。(3)组织学生汇报,板书算式。3.游戏。师:每个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十几减几的算式卡片,找出得数相同的卡片。小组活动。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分享给大家听听。十几减5、4、3、296 12-5=7   11-4=712-4=811-3=812-3=911-2=9破十法想加算减与学习十几减8、7、6时的情况相比,今天学习十几减5、4、3、2时,发现学生在用迁移方法解决新知的过程中显得大为轻松,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自主迁移、正确解答,就连平日里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也能顺利说出自己的想法,真是让我高兴。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同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渐渐熟悉并掌握了这类题型的思维方式;二是,重视学生对已学减法算法的口头表述;三是,加强了学生的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能力。第7课时 十几减5、4、3、2的练习课教材第18~19页练习四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利用“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初步学会看图理解题意,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来计算十几减几。难点: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多媒体课件。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十几减5、4、3、2?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来继续巩固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教学互动练习1.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1题。请学生观察图,并理解图的意思再列式计算。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2题。96 组织学生先说出得数,再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3题。请学生独立完成。4.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6题。5.口算比赛。教材第18~19页练习四第5题和第7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比赛。设计意图:通过激烈的比赛、有趣的连线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4题。(1)要求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2)师:怎样求还有几只?(3)让学生独立列式。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9题。(1)仔细看图,在小组内说图意。(2)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算式?(3)组织学生独立完成。3.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10题。(1)让学生说说“差是5”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独立连线,教师巡视。(3)组织汇报连线的结果。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看图并理解图意,学会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通过今天练习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十几减5、4、3、2的练习课12-5=7(只)13-9=4(个)13-4=9(只)这一堂练习课下来,每个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题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单运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分析上,学生能够简单地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获取,必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8课时 解决问题(1)96 教材第20页的内容。1.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判断并选择必要的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学会用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难点: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小黑板。师: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足球场上可真热闹,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还有几人没来?设计意图:解决问题的情景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想学的欲望。1.教学教材第20页例题5。教师提问:从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观察情境图。汇报:已知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要解决的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教师提问:怎么解答“还有几人没来”?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从总数里去掉已经来的9人,就能求出还有几人没来。教师接着提问: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汇报:用减法计算,16-9=7(人)。师:“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这个条件有用吗?学生思考,汇报:这是个多余的条件。师:为什么说这个条件是多余的?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想法。学生思考、交流、汇报:还要来的7人加上已经来的9人一共是16人,解答是正确的。设计意图:例题中提供给学生的已知条件有多余的,这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必要的信息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有序地进行分析、解决问题。2.练一练。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下列三个步骤,在小组内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1)读题,你从题中读懂了什么?(2)这里有三个已知条件,要求母鸡有几只,96 要选择哪两个条件来解答?该怎样求母鸡有几只?(3)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想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设计意图:为学生小组探究解题的过程列明解题步骤,逐渐使学生感受并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有序思考的解题步骤。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2题。(1)看图,你从图中读懂了什么?(2)这里有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另一组有几人,该选择哪两个条件来解答?该怎样求另一组有几人?(选择“两个小组一共13人,我们组有6人”这两个条件来解答;要求另一组有几人,即从两组的总人数中去掉已知小组的6人,就能求出另一组有几人,用减法来计算。)(3)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想法。学生汇报:可以将两个小组的人数相加,即6+7=13(人),求出的答案和题中的已知条件“两组一共有13人”数量一致,可以说明答案是正确的。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的解题过程中,你发现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个别汇报。教师小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多余的条件,大家都要学会判断,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排除多余的已知条件再进行解答。解决问题(1)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多余条件:我们队踢进了4个。16-9=7(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面对多个数学信息时,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有用的信息来解决数学问题。因为学生之前已经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因而,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在反馈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为什么有的信息不能用,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增加了练习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第9课时 解决问题(2)教材第21页的内容。96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用减法计算的道理。2.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热情。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减法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难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小黑板。教师出示“●●●●●”,提出要求:请大家在●下面摆一摆。(1)摆■,和●同样多。(2)摆▲,比●多3个。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直观的摆学具的过程中,加深对同样多和多几的思维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一一对应和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这样的新旧知识点形成连续,为新授课做好准备。1.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图。教师放课件录音:加油!加油!师:是什么事情那么热闹呢?(课件出示例6主题图)原来是小朋友们正在玩套圈游戏,我们一起去看看。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已知条件: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师: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交流、提问题,教师板书。2.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1)解决“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你动手用学具摆一摆小华和小雪套中的个数,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用课件演示: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小华套中的个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即从小华套中的个数里去掉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剩下的就是小华比小雪多的。用减法来计算,12-7=5(个)。(2)解决“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师:你现在会解决“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这个问题吗?请你先想想怎样列式,然后像刚才那样动手摆摆学具,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动手操作,并列出算式,教师巡视指导。96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12-7=5(个)。(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师:同学们读读这两个问题,再看看列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回答。师小结:这两个问题说法不一样,但是意思一样,都是求小华和小雪套圈的个数相差多少,所以都要用减法来解决。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1)解决“兔比羊多几只”。(2)解决“羊比兔少几只”。教师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学具代替兔和羊,动手摆一摆、比一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5题。(1)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并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谁多?多的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2)教师提问:要求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个别汇报。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解决问题(2)小华:12个    小雪:7个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   12-7=5(个)         12-7=5(个)本节课中,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要用减法来解”。因此我带着学生一起操作学具,一边摆一边观察,一边说,抓住问题的本质,即从12个里面去掉7个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多出来的部分,去掉就要用减法来解决。学生在动手、动口、动眼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明白了道理。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24~26页的内容。1.通过对20以内的所有退位减法算式的整理以及相对应的练习,96 引导学生发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复习各种形式的解决问题的类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学会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多媒体课件。1.知识梳理。师:这一单元结束了,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小组先回忆、讨论一下。学生分组整理解决。汇报、交流,小结。板书:20以内的退位减法2.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单元所学习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一、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1)找规律,填表。出示下表。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2)学生汇报填表结果。(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4)讨论:看一看表里的减法算式竖着、横着各是怎么排列的,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竖着看:11-9  12-9  13-9  14-915-916-917-918-9第一列的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多1(十几减9)。第二列的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多2(十几减8)。……第五列的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多5(十几减5)。96 生2:横着看:11-9  11-8  11-7  11-611-511-411-311-2第一行都是11减几的题,可以先想10减几的差,再加1就可以了。第二行都是12减几的题,可以先想10减几的差,再加2就可以了。(5)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2.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算术卡片重新排一个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脱离口算表,把得数是2、3、4、5、6、7、8、9的算式分别一组一组地说出来。3.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师: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学生可以说出: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哪些是以后要学的?(2)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都能说出来吗?(3)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二、复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出示教材第24页第2题。2.讨论: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3.交流汇报。4.小结:要求“小丽比小林多得了几朵”,就是求12朵和9朵的差,用减法计算。算式:12-9=3(朵)三、课堂练习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1题。学生完成后,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复习和巩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方法。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2题。这一题是借助找差是6、7、8、9的算式,熟悉退位减法表。完成后,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从减法表中能看出什么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20以内退位减法表”。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3题。本题是计算的混合练习,题量多、综合性强,目的是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练习时让学生集中精力,独立完成。订正时,可让算错的同学找一找算错的原因。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4题。本题有两个小题,左图木盒里放着小鹿玩具,图中给出了小鹿的总只数和可看见的小鹿,求看不见的小鹿的只数。右图给出了粉笔的总支数,盒外放着一部分粉笔,求粉笔盒内粉笔的数量,都是用减法计算。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5题。本题是情境题,通过水盆里放纸船和两个小朋友看着水盆里的纸船对话,让同学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6.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7.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8题。先让学生看图说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个别汇报。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谁愿意来说说,通过今天的复习,96 你在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整理和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表12-9=3(朵)14-8=6(只)将退位减法作为主要内容来复习,充分让学生练习,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算理,经过课堂上的归纳整理,有效地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发现减法表的排列规律交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对学生的表述特别是小组交流汇报的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梳理。第1课时 分类与整理(1)教材第27页的内容。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体验简单的分类的标准,学会简单分类的方法。2.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统计意识。重点:让学生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初步掌握分类方法。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并会对图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漂亮的气球来装饰我们的班级,请看。(出示情境图)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气球。96 教师揭示课题:是的,为了能更加明确每种气球的数量,我们先把大家买来的气球进行分类,整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设计意图: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每种气球的数量更加明确。学生在领悟分类的含义后,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分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都融入到活动中并体现出来。1.分一分。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学生思考,汇报:可以按形状、按颜色……师:那我们就选按气球的不同形状分一分。谁来说说看,该怎么做呢?学生汇报:把相同形状的气球放在一起。师:动手试试吧。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2.汇报交流分类的结果。(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类的结果:你是怎么分的?(2)师:每种气球各有几个?你是怎么数的?学生汇报:①先分再数;②边数边画。教师展示每种气球的数量,随后提问: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学生汇报:(  )最多,(  )最少。3.交流其他分类方法。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学生汇报其他分类的方法:按颜色分。教师组织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动手分一分。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气球进行分类。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方法和作用,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分类概念的理解。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七第1题。学生动手涂色,再汇报。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3题。师:按照树叶的种类分一分、涂一涂,再填一填每种树叶的片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分类与整理(1)按形状分:长气球3个,心形气球4个,球形气球5个。球形气球最多,长气球最少。按颜色分:红色气球3个,黄色气球6个,绿色气球3个。黄色气球最多。把同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叫做分类。本节课从内容上看,没有太大的难处,学生都知道是怎样分的,但最难的地方就是让他们说出是按什么标准分的。例题中出示的各种气球图,学生都清楚每个同学手上拿的是什么,96 但当问他们这些气球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学生们就不知道了,通过教师的点拨,同学们能很好地说出可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2)教材第28页的内容。1.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难点: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结果的多样性。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师: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分类的知识,学会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1.分一分,做游戏。师:一年级(1)班的几个小朋友参加了一次户外亲子活动,请看。(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师:他们要分两组做游戏,你能给他们分分组吗?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想怎么分?分成了几类?并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表格中。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探究不同的分法。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1)按大人和孩子分。(2)按男、女分。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的分法。2.教师小结: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类。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全班同学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使学生了解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96 3.讨论:还可以怎样分?学生思考汇报。4.练一练。(完成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么分?在表格中把分组的结果表示出来。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活动后个别汇报。1.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4题。(1)按形状分一分、涂一涂,并说说每种图形的数量。(2)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结果填入表格里。(3)同桌间根据分的结果互相提问题。学生小组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七第8题。尝试整理自己的书包。(1)学生动手分类整理。(2)老师组织学生展示整理的成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标准让学生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分类的过程不断地细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给书包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切实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养成按照分类的方法收拾书包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分类与整理(2)大人小孩人数84男女人数66这节课最大的特色是以一个生动、形象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来贯穿全课,实现了将数学思考融入生活情境中、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索、潜移默化地将习惯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教学理念。我先由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例引发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和兴趣,接着让学生在同桌、小组的合作实践活动(操作、讨论、交流等)中主动体验、理解“分一分”的概念,弄清按什么标准分、可以怎样分,掌握一定的分类方法。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同时,也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到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96 第1课时 数数 数的组成教材第33~35页的内容。1.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100。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能力。重点:能够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难点:数到接近整十数时,想一想整十数是多少的数法。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小棒。师:大家去过大草原吗?今天,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吧。(出示教材第33页情境图)师:你能估一估草原上大约有多少只可爱的小绵羊吗?学生个别估计、汇报。教师揭示课题:草原上有100只绵羊。100只要比我们之前学的20只多得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注意创设让学生估数、数数,建立数感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教学例1。师:刚才同学们估计羊的只数还是挺准的,老师还准备了一些东西,也请你们估计数量。瞧(出示课本的例1图),估计一下这里学具数量大约有多少呢?把你估计的结果悄悄告诉同桌。(先让学生估一估,猜一猜,再让学生数一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师:数一数,每种学具分别有多少个?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操作: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师:你是怎样数出100的?个别学生汇报。96 教师引导学生: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一百。2.教学例2。数小棒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师:请你从学具中拿出70根小棒,边数边思考,如何数可以又快又准确。学生独立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教师指出:数的时候可以每10根捆成一捆。70根就是7捆小棒,也就是7个十。师:你能很快地拿出46根小棒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学生汇报,说明:46里面有( 4 )个十和( 6 )个一。设计意图:提供多种有趣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数数的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建立数感。1.完成教材第35页上面的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利用小棒来数一数,同桌互动,教师巡视指导。2.完成教材第35页上面的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试着数一数,然后让个别学生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怎样数会更快一些?引导学生可以十个十个先圈起来,最后按几个十和几个一来快速数出小猪吹的泡泡的数量。3.完成教材第35页下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先看图,然后引导提问:图上有多少跟小棒?35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师:今天学习了什么?谁来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100以内的数?学生独立总结,个别汇报。设计意图:生活中有很多100以内的数,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数 数的组成10个十是一百七十是7个十4个十和6个一是四十六教学“数数 数的组成”时涉及“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十位是几就代表几个十,个位是几就代表几个一的内容,为之后初步学习“数位和计数单位”作了铺垫。巩固应用也是针对这几个重点内容进行设计的。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就数数而言,学生能口头数到一百多,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100以内数的概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第2课时 读数 写数96 教材第36~37页的内容。1.使学生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用几颗珠子表示,几个一则是在个位上用几颗珠子表示。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能正确地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和顺序。3.使学生掌握数、读、写100以内的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难点: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计数器、小棒。师:这是什么?你知道每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吗?(出示教材情境图)学生汇报:黄色纽扣有四十粒,绿色纽扣有二十七粒,粉色纽扣有三十三粒。师:你知道这些数该怎样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数纽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例3。用学具摆40根小棒。1.师:先说一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4捆小棒(即40根)应该摆放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呢?生:试着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40,边拨边说:4个十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师:你能对照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吗?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学生汇报:十位上有4颗珠子,对着十位写“4”,个位上没有珠子,就对着个位写“0”。师:大家一起来读出这个数。学生齐读。(读作:四十)教师说明:读数时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师:27和33又该怎么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拨珠?写法与读法又是怎样的呢?小组内试一试。96 学生小组尝试探究,完成学习活动。教师讲解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33中的两个“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交流汇报:不一样。左边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右边的“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教师小结:相同的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相同。设计意图:将同一个数里同一个数字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让学生进行区分,更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难点。2.师:三种颜色的纽扣一共是多少粒呢?(100粒)100用小棒怎样摆?学生汇报:摆10捆小棒。教师出示教材第37页情境图。师:10个十在计数器上该怎样拨珠?学生个别汇报,教师课件演示。3.师:请学生对着数位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二、三位分别是什么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写数和读数是从哪边开始的?引导学生概括: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设计意图:通过“数具体实物的数量——用学具小棒摆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尝试数的读、写”这样的模式来进行读数、写数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了学习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出示数位表,任意在数位表上写数字,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数是多少。2.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数。3.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5题。4.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6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读数 写数    百 十 个写作: 40读作:四十  百 十 个写作: 33读作:三十三      百 十 个写作: 2 7读作:二十七  百 十 个写作: 1 00读作:一百96 本节课运用了实物与计数器相结合的方法,形象地学习读数和写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单纯的只通过数字学习读数和写数更加直观,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之间互帮互练,练习得更到位。在读数和写数的同时,也要说出每个数的组成,加深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理解。最后通过对应的巩固应用进一步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专项的强化训练,以查缺补漏,进行巩固和深化。小结虽然在一堂课中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本节课的要点。第3课时 数的顺序教材第41页的内容。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的规律,巩固数的读写法。2.运用操作活动,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规律的能力。重点: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难点: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100以内的数目表。教师出示:五十七、六十六、八十九、二十三、七十、一百、三十八,要求学生写出这些数字。学生写数。师:这些都是100以内的数,那么100以内的数还有哪些呢?它们之间的顺序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100以内的数的顺序及相关的知识。(板书课题)1.引出百数表。师:瞧,100以内的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阵(课件出示百数表),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娃娃们是怎样排队的?96 24681011131517192228333744465564667382889199  学生观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2.填写百数表。师:还有些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还有哪些数娃娃没有来吗?试着把它们填写出来。生:小组进行数数、填写完整百数表的学习活动。3.探究百数表的排列规律。师:从刚才填好的表中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行数的个位上分别是1、2、3……0;每一行数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相同(除第一行外),最后一个数的十位上比前九个数多1;每一行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等等。师:从刚才填好的表中竖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列数的个数上都相同;每一列数从第2个开始,十位上分别是1、2、3……9(最后一列除外);每一列数中,下一个数总比上一个数大10,上一个数总比下一个数小10等等。数一数:在1~100中,个位上是0的数一共有多少个?个位上是1的数呢?个位上是9的数呢?十位上是8的数呢?涂一涂: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涂上粉色。师: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生小组交流,然后指名汇报。设计意图:探索并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数学思维,增强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横行和每个竖排中数的排列规律,也适当渗透了“百数表”中数的其他排列规律。同时运用“数一数、涂一涂”等方式充分引导学生感受“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百数表”的规律,根据横着看的规律,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根据竖着看的规律,每列下一个数总比上一个数大10。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1题。学生独立按数的顺序连线。3.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学生填数后,教师提问:所填的数中,哪个数最接近100?77是更接近70还是更接近80?72呢?96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能说说数的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数的顺序百数表横着看,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竖着看,每列下一个数总比上一个数大10,上一个数总比下一个数小10。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填写百数表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去独立填写,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通过对百数表横、竖等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4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教材第42页的内容。1.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顺序。2.能正确运用“>”“<”或“=”比较两个数的大小。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与人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或“=”。难点:探索并总结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板书课题)教学例5。96 1.出示小棒图。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生:可以通过摆小棒比较两数的大小,42里面有4个十,37里面只有3个十,所以42>37。生回答后教师做补充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42>37)2.出示计数器图。   师: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生:左边的计数器表示23,右边的计数器表示25。师: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生:这两个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同,那么可以比较个位上的数字,通过计数器拨珠,很明显发现23个位上是3,25个位上是5,3比5小,所以23<25。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了十位上数字不同和十位数字相同这两种情况下两位数的比较方法。3.小结。师: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字,十位上哪个数的数字大,那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字一样,就比较个位上的数字。师:这些知识将同样用于以后学到更大数的比较。接下来我们一起用这些知识来开启智慧之门,看谁最聪明,能顺利过关!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3题。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在课本上独立完成。4.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个别汇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掌握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比较数的大小    42>37    23<25①比数位  ②比最高位  ③接着往下比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采取的是“直观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于是在比较42与37的大小时呈现小棒图,比较另外一组数时出现了计数器,让学生借助相同数位珠子数量进行比较。相信学生的能力就等于相信自己的实力,96 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与讨论,让他们或多或少地从合作中学会分析,学会求知,于是设计了多处的合作学习,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我们在反馈后要善于做好小结工作,从小结中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技能。在学生探讨其中的方法后及时巩固训练更有利于学生检测自我能力,教师也能在学生反馈后可以及时补救。开展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运用知识,体现“愉快学习”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学习的乐趣。肯定学生的成绩始终是促使学生乐于学习的良方,在课堂上表扬学生能够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并且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第5课时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材第43页的内容。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渗透估计的思想,发展估计意识。重点: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能根据文字提示选择合适的数。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豆子、杯子。师:今天老师来和你们玩个装豆子的游戏,分别往两个杯子里装豆子。请听清楚要求:1.第二个杯子里的豆子要比第一个杯子里的豆子多一些,应该怎样装?2.再装第三个杯子,要比第一个杯子里豆子少得多,应该怎样装?学生按要求在小组内进行操作。师:换一种说法说一说:第一个杯子里的豆子比第二个杯子里的怎么样?(少一些)第一个杯子里的豆子比第三个杯子里的怎么样?(多得多)96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100以内数的比较——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装豆子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初步在游戏中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1.教学例6。师:请看,这里有3瓶不同颜色的球。请大家像刚才比豆子那样,把这三种颜色的球进行比较,看能得出哪些结论。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师: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生1:红球58个比黄球10个多得多。(师板书:多得多)生2:黄球10个比红球58个少得多。(师板书:少得多)生3:蓝球15个比黄球10个多一些。(师板书:多一些)生4:黄球10个比蓝球15个少一些。(师板书:少一些)2.小结。师:你们说得很好。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仅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相关的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熟悉的事,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建立数感。1.完成教材第43页做一做。(1)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各说一句话。(2)学生小组内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4题。(1)教师出示题目,组织学生观察画面,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选择答案。(2)学生思考,个别汇报。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学生交流汇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蓝球比黄球多一些  黄球比蓝球少一些红球比黄球多得多  黄球比红球少得多本节课先通过实物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数量关系的区别,使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然后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来加深对上述词语的理解。学生很感兴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第6课时 解决问题96 教材第46页的内容。1.结合数的组成来解决一些问题。2.根据不同的数目圈一圈,找出圈起几个,需要几个盒子,或者穿多少串等。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重点:熟练运用数的组成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难点: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师:大家玩过穿珠游戏吗?(出示例7的情境图)这里有一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1.教学例7。教师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个别汇报。师: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学生汇报:可以在图上10个10个地圈,能圈出5个十,即能穿5串。师:你是用画图的方法知道可以穿几串的。(出示画图)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10个穿一串,那么能穿5串,还剩8个。师:你是利用数的组成判断出能穿5串。是否正确呢?我们来验证一下。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还有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是正确的。2.想一想。师提出问题:刚才是10个珠子穿成一串,如果5个珠子穿成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能穿11串,还剩3个珠子。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96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想知道可以装满几袋,该怎样解答?小组内互相说一说。(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①可以在图上画一画,10个10个地圈起来,能圈出8个圈,还剩2个,即可以装满8袋,还剩2个。②可以想82里面有8个十和2个一,那么能装满8袋,还剩2个。(4)组织学生验证:1袋装10个,8袋就是8个十,即为80,还有剩下的2个,正好是82个。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的第1~3题。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96 解决问题能穿几串?方法一:圈一圈方法二:借助数的组成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因此,课前安排小调查,课堂上利用生活中常用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1)本节课的教学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上安排的四人小组合作分类、数数,在活动中让学生试着与他人分工、合作。当学生独自未数清画面数量时,自发产生小组分工、合作的需要,从而再次数数。(2)本节课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数珠子、数饼干等活动中,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自己巧数的方法,其他学生可对其随机发问,了解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第7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材第48页的内容。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2.会用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解决实际问题。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能准确计算。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计数器、小棒。96 40是(  )个十。70是(  )个十。57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6个一和3个十组成(  )。8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组成,为下面新课内容的学习进行必要的铺垫。1.教学例8。师:陈老师到商店里买了一些写字本,你看。(出示例8情境图)(1)你能根据这张图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一共有几本写字本?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汇报:30+2、2+30。师:30+2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引导学生说出:3包写字本是3个十,加上2本(2个一)一共是32本。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2)师:你能根据例8的这张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试一试。学生汇报:32-2、32-30。师:该怎样计算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小组交流,个别汇报:32-2,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32-30,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3个十,还剩2个一,就是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交流算法,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2.练习。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引导学生根据所摆的小棒写出相应的算式。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学具进行操作,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辅助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情境创设:熊妈妈正在野外烤熊宝宝们最喜欢的玉米呢!熊宝宝们可爱吃玉米了,但是熊妈妈要求熊宝宝们开动脑筋,找出结果和玉米前数字相同的算式,才能吃到玉米,这可难倒了熊宝宝们。同学们,你能帮助它们吗?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汇报,展示。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4题。以竞赛形式进行。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4.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5题。96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到了有关计算的一些知识,你认为在计算这类加减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30+2=32    32-2=302+30=32    32-30=2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让他们回忆100以内数的组成,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结合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此外还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小棒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第8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教材第51页的内容。1.通过“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并结合前面所学数的分解组成,直观形象地熟悉和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数位和位值的概念。2.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探究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以及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让学生在愉悦的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奥秘,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计数器、数位表、百数表、汇总表、圆片。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它表示多少?(1个一)96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1个十)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意义,可以表示1个一,1个十,1个百……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96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4.如果是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5.小结。教师提问:(1)2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3个)(2)3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4个)(3)4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5个)(4)谁能说一说5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6个数)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8+1=9)如果用9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1=10)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通过表格表示出来。(投影出示)圆片数表示数的个数2334455667……1.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圆片,自己单独摆一摆,可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2.用10颗棋子你能摆出几个数,摆出的数分别是什么?请你试一试。用11颗、12颗……18颗棋子来摆呢?能用19颗棋子摆出一个两位数吗?为什么?96 1.同学们,请你们谈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想法和收获。2.本节课学了在数位上摆棋子,得出数的个数比棋子数多1;所写出的数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的和正好是棋子数。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索,别忘了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圆片的个数表示的数的个数表示的数121、10232、11、20343、12、21、30454、13、22、31、40565、“摆一摆,想一想”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本节课,我注意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摆,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规律,去归纳整理。学生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尤其是学生在数位上摆圆片、探索摆数规律的活动片段,学生边摆边说,然后我问:怎样摆才能摆全?这样摆有什么好处?你更喜欢谁的摆法?……为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有序思考做铺垫。学生用4个圆片摆数,教学中我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然后我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说出用5个圆片可以表示出哪些不同的数吗?使规律自然而然地被发现。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材第52~53页的内容。1.认识面值为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认识1分、2分、5分的硬币。2.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懂得1元=10角、1角=10分。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96 重点: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难点:小面值人民币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硬币。1.教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回来的?学生个别回答。2.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到钱?学生个别汇报。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主题图:说说看,里面的小朋友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做什么?3.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的最后一幅(一位小朋友存钱)。问:你有零用钱吗?是否会将零用钱存起来?大家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钱,不要乱花钱。设计意图:人民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学生对人民币的价值并没有概念,教材的主题图已经举例向学生说明了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4.揭示课题。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课题)1.识别人民币。课件出示全套人民币。师:瞧,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有这么多呢!有些是纸做的,叫纸币(课件突出显示纸币),有的是金属做的叫硬币(课件突出显示硬币)。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起学习兴趣,突出知识增长点。2.特征辨认。师: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出示面值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师:(拿出装着人民币的篮子)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们,(举起一张1元的纸币)这种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生:1元。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上面写着数字“1”。(回答不确切,结合其他特征说明)师:可能是1角、1分啊。(启发补充,还要看单位)师:对,有“壹圆”的字样。(每说出一个就把方法归纳出来)师:辨别(认识)人民币,咱们可以看字样、颜色、图案。师:这一张呢?(举起1角)生:1角。(教师问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让个别学生说说他判断的依据)师:对了,同学们说得很好,认识人民币可从图案、字样、颜色、数、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那么,关键是看什么呢?(用手指着,结合人民币小结每一种方法)3.认识其他的人民币。(1)小组认识活动。师:你们表现得都很棒,96 我要请小组长考考大家。首先请小组长把信封里的人民币全倒出来,考考你的小伙伴:你们知道是多少钱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答对了就放回信封里面,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最先把所有的人民币都认完。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活动,教师巡视,调控活动方法,适当给予赞扬鼓励。(2)以抢答方式小组汇报。反馈小组活动的学习效果。师:看,有一只不服气的跳跳熊要考考你们了。跳跳熊跳到哪张人民币旁边,就请你快速说出它的面值是多少,看谁答得又对又快!课件演示跳跳熊,学生抢答。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同学们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按质地分:纸币、硬币。按数的大小分。5.元、角之间的进率。师:人民币就像一家人,它们有不同的面值,而且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间还有一些有趣的关系。师:(举起1元纸币)看,这是多少?生:1元。师:你能拿出和我一样价值的人民币吗?生1:一个1元的硬币。师:对,1元有纸币,还有硬币。生2:两张5角的纸币(硬币)。师:为什么两张5角和1元一样多呢?生:因为两张5角合起来就是10角,10角就等于1元。师:可见,1元就等于10角。(板书:1元=10角)6.角、分之间的进率。师:同学们学得很好,小明也认识这些人民币。妈妈想考验一下小明,于是让小明拿一些一分硬币去买一块橡皮。小明来到商店一看,橡皮上只写着“1角”,他为难了。谁能帮帮他?生:拿10个1分就可以买一块橡皮。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角是10分,10分就是1角。(板书:1角=10分)设计意图:本次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动手到动脑,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注意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并逐步做到独立操作,并进行归纳总结。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说明理由,教师集体讲评。2.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进行集体订正。教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对自己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认识人民币(1)96 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元:1元       1元=10角角:1角 5角    1角=10分分:1分 2分 5分教学认识人民币(1)这节课时,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使学生明白认识人民币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教学面值不同的人民币。师生在教学中进行了等价的换钱游戏,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材第54页的内容。1.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通过“换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5元、10元可以换几张1元;20元、50元、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的等价兑换货币等。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教育。重点: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难点: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等价兑换。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人民币。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教师出示人民币,请学生认。师:今天我们还要来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看看同学们会不会用人民币。(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全套人民币,特征辨认。师: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出示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96 师:(拿出装着人民币的篮子)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们,(举起一张5元的纸币)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5元。生:上面写着数字“5”。(回答不确切,结合其他特征说明)师:可能是5角、5分啊。(启发补充,还要看单位)师:对,有“伍圆”的字样。(每说出一个就把方法归纳出来)师:辨别(认识)人民币,咱们可以看字样、颜色、图案。师:这一张呢?(举起新版100元)生:有毛主席的就是100元。(教师注意纠正)师:(举起新版50元)这一张也有毛主席啊,也是100元吗?生:不是,是50元,因为它是绿色的,写着“伍拾圆”……师:对了,同学们说得很好,认识人民币可从图案、字样、颜色、数、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那么,关键是看什么呢?(用手指着,结合人民币小结每一种方法)2.认识其他的人民币。(1)小组认识活动。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我要请小组长考考大家。首先请小组长把信封里的人民币全倒出来,考考你的小伙伴:你们知道是多少钱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答对了就放回信封里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把所有的人民币都认完。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活动,教师下组巡视,调控活动方法,适当给予赞扬鼓励。(2)以抢答方式小组汇报。反馈小组活动的学习效果。3.大面值人民币的换算。师:小明和妈妈买完东西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的钱包里只有这些钱(出示大额人民币,如5元、10元的人民币)。没有1元,怎么办?生:可以换成1元1元的。师:谁能帮小明换一下?学生用学具人民币边摆边说。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  )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  )张1元。学生口答。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回答?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  )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  )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  )张10元。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呢?设计意图:在这一应用环节中,充分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96 2.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同学们,今天我们对大面值的人民币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认识人民币(2)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一张20元可以换(2)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5)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各种大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地认识了一些大面额的人民币,但比较零散、肤浅、缺乏系统性。在教学中,我借助学具,通过小组合作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从人民币的数字和各种图案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再通过“认一认”“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大面值人民币的特征。最后通过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兑换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各种不同的拿钱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加深对人民币币值的体会。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1)教材第57页的内容。1.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知道物品价格,通过简单的加减解决问题。2.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3.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难点:掌握单位不相同时进行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钱袋。96 师:聪聪、明明他们俩今天也来了,他们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大家。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2.按质地分有哪些?3.换算关系是什么样的?1元=( )角  1角=( )分一张2角可以换( )张1角……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简单的计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地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人民币的单位及1元=10角,1角=10分的换算关系),然后出示几道单位换算的题目。意图是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1.师:现在聪聪和明明遇到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看一看具体的情况。(课件出示聪聪与明明的对话)明明:我去买把尺子,我拿了12个1角。聪聪:拿那么多,要是丢了怎么办啊?明明:那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能帮我吗?师:我们该怎么帮明明呢?你们有什么办法?生:可以去换钱。师:那该怎样换呢?学生讨论:(1)可以用10个1角换2张5角。(2)还是多。可以用10个1角换1张1元。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2.师: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18角=(  )元(  )角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个别作答。3.出示教材例6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师:你们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师:从图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怎么解决,不合理之处,教师纠正,最后,教师根据教材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三个问题:(1)买一个圆形气球和一个心形气球,要多少钱?5+8=13(角)  13角=1元3角师:13角=1元3角,你是怎么想的?生:13角可以分成10角和3角,因为10角=1元,所以13角就是1元3角。(2)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气球贵多少钱?1元=10角  10-6=4(角)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所以要把1元换成10角。(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鹅形气球,要多少钱?1元+3元1角=4元1角96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上1角,所以等于4元1角。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简单的计算(1)12角=1元2角  想:10角=1元18角=1元8角  想:10角=1元5+8=13(角)  13角=1元3角1元=10角  10-6=4(角)1元+3元1角=4元1角教学例6时,在学生们充分发散自己思维,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可以把教学指导思想放开些,不要拘泥于例题本身。课堂上尽量给所有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不太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购物方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此情况下,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对于“离奇”的回答不能因为不符合自己的预设就轻易否定,而是要相信学生,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切实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坚持下去,学生就会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第4课时 简单的计算(2)教材第58页的内容。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2.能根据一定金额的人民币正确选择相应价值的物品。96 3.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热爱学习的好习惯。重点: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难点:通过购物活动,解决简单的购买物品的问题。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口算。1元8角=(  )角12角=(  )元(  )角1元3角=(  )角15角=(  )元(  )角教学例7。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师: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汇报四种杂志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师:这里的“正好”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个别汇报。教师强调指出:“正好”的意思是两本杂志加起来的价格等于13元,既不能比13元少,也不能比13元多。师:那我们该怎样从4本杂志中选出2本呢?接下来请你跟同桌一起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同桌互相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组织学生看教材中的解决方案:方案1:随便选两本,6元+8元=14元,比13元多了一点,所以随便拿一本换成便宜的,一直试到6元+7元=13元,8元+5元=13元。方案2:先从5元一本的开始选起,然后一本一本地试,5元+6元=11元,5元+7元=12元,5元+8元=13元,6元+7元=13元,6元+8元=14元,7元+8元=15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案,哪种更好、更不容易出错?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汇报。教师点明第二种方案更不容易出错:以后我们遇到这类问题时有顺序地考虑,这样不容易发生重复或者遗漏的错误。师:一共找出几种?(2种)5元+8元=13元  6元+7元=13元设计意图: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目的不在于满足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在于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有效策略,并提升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96 (1)提出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解题过程。(2)同桌进行学习互动,教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这一节课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简单的计算(2),avs4al()  5+6=11(元),5+8=13(元)    (正好),5+7=12(元),6+7=13(元)    (正好),6+8=14(元),7+8=15(元))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它给了我们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有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通过创设买杂志这一现实情境,再探究“正好可以买哪两种杂志”这一生活问题,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又将节约用钱、喜爱读书、热爱学习的情感教育渗透于无形。第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材第61~62页的内容。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数的组成知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和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小棒。96 师:同学们,开学的时候老师要给你们发什么啊?生:发新书。师:今天有一个班的老师就正在为学生们发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出示教材第61页的主题图。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整十数加整十数。教师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1的情境图。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桌上放着书,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师:看到这些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本书,怎样计算?学生个别发言,师板书:10+20。师:那它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交流,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班交流。(1)数的方法:10、20、30。(2)数的组成: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3)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师: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你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左边摆10根,右边摆20根。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2.整十数减整十数。师:如果老师从这30本书中拿走20本,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指名回答)生:还剩下多少本书?师:怎么求还剩下多少本书呢?可以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师板书:30-20。师:它的结果又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同桌之间说一说。请个别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师进行板书。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设计意图: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想通过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在情境之中创设开放性的活动,巩固学生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1.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四第2题。4.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四第3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96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0+20=30   30-20=10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相似,只是计算单位不同,10以内的加、减法是几个一加、减几个一,得几个一;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得几个十。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具有了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课本中创设的情境,将学生引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接下来,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知道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可以先想一想,题中的整十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生兴趣高涨,基本掌握了本课内容。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教材第64页的内容。1.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难点: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口算。40+3=  30+6=  20+5=  60+4=40+30=30+60=20+50=60+40=96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师: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么?你们能读一读吗?学生回答,分角色读读图中小林和小红的对话。2.探究算法。师:书上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学生读题)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请个别学生来回答。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板书课题)师:“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设计意图: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探讨算法,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1)学习“25+2”的计算方法。学生汇报想法。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师生共同探讨几种方法。生1:接着数:26、27。生2:用摆小棒的方法:先算5根加2根等于7根,再算2捆加7根等于27根。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来认识算法,既形象具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师:为什么要先算5根加2根呢?生:5表示5个一,2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再与2个十合起来就是27根。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算出了25+2=27。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为什么5和2可以加在一起呢?大家能说一下理由吗?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师生共同总结: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现在我们来做练习。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2列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说说计算过程。(2)学习“25+20”的计算方法。师:25+20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动动小脑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算法:①计算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先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再加个位上的数。②用摆小棒的方法: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根就是45根。(3)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而“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再加上个位上的数。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个一。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算式的比较,既加深了学生对各自算法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避免今后在学习中出现计算错误,巩固本节课的新知。1.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2题。96 2.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第1题。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第3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avs4al((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avs4al((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课堂教学中,首先温习旧知,为探求新知作铺垫,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自由发挥、主动探求、明确算理、总结口算方法。然后通过对25+2和25+20这两道题的比较,让学生弄懂它们之间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教材第65页的内容。1.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讨论,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竞争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理。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96 1.口算。(1)6+5=  9+7=  6+6=  8+4=(2)30+25=17+80=4+60=26+50=2.口答。24+5=(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24+5=29,并分析计算的过程。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板书课题)1.观察教材中主题图画面,提出问题。(1)出示主题图。师:我们班准备下周召开一个联欢会,有两位小朋友帮我们买了矿泉水。请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是什么。(2)学生说说图上的内容。(3)师:图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学生齐读问题)师:谁会解答?请个别学生回答,师板书:28+5。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师:28+5的结果是多少呢?该怎样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摆小棒:先摆28根小棒(2捆零8根),再在28根的旁边摆出5根。师演示:(1)从5根中先拿2根小棒和8根小棒凑成十,捆成1捆,和2捆放在一起就是3捆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小棒。(2)8根小棒加5根小棒是13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是一个十,和2捆放在一起(表示进位)。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摆小棒演示,可以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后,怎样向十位进“1”,进而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3.指名学生到前面展示并表示操作过程。4.出示课件展示计算过程,内化表象。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把这个过程说出来?学生叙述。为了突出“进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追问学生结果为什么多了一个十。5.抽象概括,弄清算理。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演示了28+5的计算过程,现在请同学们看着算式说出计算28+5应怎样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后,再来说清算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指名由学生表述,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追问:我们班每个学生一瓶水够吗?为什么?小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再用十几和整十相加,这样十位上的数就比原来的数多1。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1.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汇报。2.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2题。96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回答,说说每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28+5=33(1)把5分成2和3,先算28+2=30,再算30+3=33。(2)先算8+5=13,再算20+13=33。这节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前面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计算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我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的比较,突出计算方法上的共同点,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对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对比练习,突出两者在方法上的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第4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练习课教材第66~68页练习十五的内容。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熟练而且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会利用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提问: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96 学生活动,然后个别汇报。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1.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第2题和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两道题的计算。2.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第6题。让学生判断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3.教材第67页练习十五第10题。让我们都来当回邮递员,好吗?你能把信件放进相对应的信箱里吗?4.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15题。让学生说说这些是什么样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5.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第4题。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是什么,思考一下,该怎样列式?6.教材第67页练习十五第8题。让学生先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再计算。7.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12题。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连加运算。8.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16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知道谁的得分多。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题巩固算法,在练习的过程中若发现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应适时给学生进行讲解、纠正,通过改正错题,更能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避免今后自己出现同样的错误。通过今天的练习课,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练习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1)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2)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就要向十位进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外,还要组织好练习。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练习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1)讲究练习的形式;(2)多进行口头练习;(3)突出难点,讲究实效。第5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96 教材第69页的内容。1.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的算理。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计算器。1.填一填。72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个十和(  )个一组成53。2.算一算。70-50=   60-30=   80-50=   90-60=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的口算。(板书课题)1.出示例1主题图,教学“35-2”。(1)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中小朋友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回答。(2)师:怎样求还剩多少本故事书呢?请个别学生回答,师板书:35-2。(3)在小组内探讨如何计算35-2。(4)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做的。生1:用数数的方法(从35往前再数两个数:34、33)。生2: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算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展现了此题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5)师:为什么先用5减2?用十位上的3减2行不行?为什么?学生思考,说说理由。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6)教师出示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学生边看边说。(7)学生动手操作计数器,巩固新知。2.教学“35-20”。(1)师: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个别学生汇报:还剩多少本动漫书?96 师:怎样求还剩多少本动漫书?学生汇报,老师板书:35-20。(2)师:你会计算35-20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这道题,算好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互相交流。(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师:这道题为什么要用30减20,而不用个位上的5去减呢?学生说明理由。教师使用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再让学生说一说。3.比较:35-2和35-20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1)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说一说这两道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要求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做这样的题目要注意什么?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35-2=33     35-20=15本节课主要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力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有的学生达到了每分钟计算5~6题的速度。可见,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以外,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第6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教材第70页的内容。1.掌握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基本思维方法,96 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难点: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个位不够减时,应该向十位借“1”的计算方法。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小棒。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体育课吗?生:喜欢。师: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呢?学生纷纷回答,说出自己的爱好。师:今天,有个班级的小朋友也要上体育课,请看体育老师为他们做了什么准备。(出示教学情境图)师: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谁愿意来说说?学生说说图中所看到的数学信息。师: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呢?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问题:还剩多少个足球?师:你能列出算式来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6-8。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学会从图中捕捉所需要的数学信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问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探究学习“36-8”的计算方法。(1)学生自主探究。怎样计算36-8?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3)全班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方法,如:①先算36-6=30,再算30-2=28。②把36分为20与16,先用16-8=8,再将20与8相加,即20+8=28。设计意图: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活动,淡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96 师:计算36-8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那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2)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时,教师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3.小结。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36-8=K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减法有什么不同?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知道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36-8=28①先算36-6=30,再算30-2=28。②把36分为20与16,先用16-8=8,再将20与8相加,即20+8=28。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体现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2)利用摆小棒的提示作用,让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退位减法计算问题的突破口,并从中总结出计算方法。(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时,教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遇到问题首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课上,由于对学生摆小棒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学生无法顺利地从摆小棒中得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作10再减”,因此在这一环节花了很长时间。应该把摆小棒作为一种手段,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说算理。第7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练习课教材第71~73页练习十六的内容。96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能力。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小黑板。师:谁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学生个别汇报。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1.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6题。让学生判断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2.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然后列式计算。3.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10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4.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让我们来进行一个“夺红旗”的比赛,看看谁先夺到红旗。5.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2题。让学生说说2个小题的题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6.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3题。让学生说说从图上可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是什么。思考一下,该怎样列式?7.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4题。让学生先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再计算。8.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5题。学生小组讨论,说说题意,然后再完成题目。9.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参加跳绳比赛的还包括自己,总的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应比握手次数多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练习课22-7=15(只)        50-8=42(元)96 本课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练习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要体现“参与式”“生活化”“探索性”,教师就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发展又能被学生接受的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组成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方法的组成形式方面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创设各种情境或采用游戏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8课时 小括号教材第74页的内容。1.了解小括号的意义,认识它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重点: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使用小括号。难点: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图上的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1.教师出示例3主题图。师: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生:两个小朋友在剪纸。师:对呀,这两位小朋友在剪星星。现在,图上出现了这些信息。(课件出示对话:有10个星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96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会懂得从题目中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几个星星?2.小组讨论。(1)应该怎样解决“现在还剩几个星星”这个问题。(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生发言,教师板书。(1)10-2-3=5(2)2+3=5  10-5=54.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内讨论,并且派代表说说。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拓展学生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5.提问:老师想把第二种计算方法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学生很可能会说出10-2+3)师:能不能列成10-2+3呢?小组讨论一下。师:哪组的同学想出来了?说说你们组的看法。分别请觉得能和觉得不能的小组派代表说说,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发现10-2+3的式子是不正确的。6.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在数学中我们一般用一种小括号的形式来把这个算式写成两步式:10-(2+3)=5,小括号像两扇门,把2和3这对好朋友关在一起,在计算时,我们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2+3=5,再算10-5=5。设计意图:教师用有趣的语言来说明“小括号”的作用,形象生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7.师:带上“(  )”,这样列式合理了吗?8.小结。师: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生: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1.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七第1题。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七第2题。4.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七第3题。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集体反馈,请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种不同的做法。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它是谁呢?你还学到了什么?小括号96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认识小括号,知道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本课让学生从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列式计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剪五角星的形式引出,通过讨论交流探究时,教师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讲述,然后再全班汇报。这一数学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时的喜悦。第9课时 用连加解决问题教材第77页的内容。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抽象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过程,并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意义。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师:同学们,你们会折星星吗?生:会。师:瞧!(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三个新朋友好吗?我们一起说出他们的名字吧!生:佳佳、浩浩和小芳。96 师:他们在做什么呢?生: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个。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1.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师板书有用的数学信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获取数学信息,学会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师: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呢?小组内讨论一下吧。学生交流后汇报。学生回答,师板书:6+6+6=18(个)。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2.分析解题思路。师:这道题为什么要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多说分析的过程,无形中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拓展应用。师:佳佳、浩浩、小芳三人去快餐店点餐,他们每个人都点了一个汉堡和一杯可乐。(课件出示汉堡、可乐图片)师: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他们三个人买汉堡一共花了多少钱?买可乐又花了多少钱?同学们能算一算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请个别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师给予指导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师:同学们都很不错,回答得很好。佳佳、浩浩、小芳三个人买三个汉堡需要:10+10+10=30(元),买三杯可乐需要:4+4+4=12(元)。设计意图: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情境题,让学生能从连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中,加深对连加算理的理解,并学会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1.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小组交流,集体汇报。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八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请个别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用连加解决问题人数123☆数612186+6+6=18(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主动观察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各抒己见,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归纳,初步统一认识。在操作中,学生的方法很多,都能很快找到相加的那部分,并顺利地得出算式。学生对连加的实际问题的理解也很透彻,并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很快领悟到“连加”的真谛,“一共”96 当然就用加法,从根源上明白了为什么“求一共有多少”要用加法做。第10课时 用连减解决问题教材第78页的内容。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运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连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减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难点:用连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出示课件图片)1.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师板书有用的数学信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师:怎样求可以装满几袋呢?是不是能全部装完?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巡视。学生回答,师板书:每次都减去9。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用连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2.分析解题思路。师:这道题为什么要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呢?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师板书:28-9-9-9=1。师:说明什么呢?生: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说说分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96 3.验证做法。师:我想知道这样做对吗?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小组内讨论一下。师生共同得出方法:9+9+9+1=28。4.拓展应用。师:(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来看一张图,图示为小朋友们在帮农民伯伯搬西瓜。他们要将这批西瓜每8个一箱装进纸箱中,现在有26个西瓜,可以装满几箱?还剩多少个西瓜?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请个别同学汇报他们组的讨论结果,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指导学生正确解题。26-8-8-8=2(个),26个西瓜每8个装一箱,可以装满3箱,还剩2个西瓜没装箱。师生共同验证:8+8+8+2=26(个),解题正确。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小组交流,集体汇报。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八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请个别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连减解决问题28-9=19(个)19-9=10(个)10-9=1(个)2819101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连减”“小括号”和“连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是用连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通过“装橘子”这个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用多种方法解决连减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了解连减问题的结构,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构筑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是一项基本要求。验算不仅是检验答案正确与否的主要方法,更是反思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还是养成严谨学习品质的重要基础。第11课时 整理和复习96 教材第81~84页的内容。1.引导学生归纳100以内的加、减法算理和算法。2.形成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熟练性和准确度。多媒体课件。师: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位及进(退)位的计算,以及解决问题等知识。为了使大家进一步地掌握这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1.整理100以内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师: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加法计算?生: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师:两位数加一位数又分哪两种类型?生:两位数加一位数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两种类型。师: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减法计算?生:整十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小结:整十数也是两位数,我们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归纳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那么本单元所学知识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图。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2.复习加法。(1)出示教材第81页第1题。57+2=   57+20=   57+9=75+2=75+20=75+9=(2)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①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算的。②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加?为什么?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96 (3)突出进位加法。师:(指75+9)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生1:5+9=14  70+14=84生2:75+5=8080+4=84……(4)练习。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类题?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3.复习减法。(1)出示教材第81页第2题。57-2=    57-20=    57-9=75-2=75-20=75-9=(2)比一比看谁算得快。①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算的。②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减?说明理由。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减。(3)突出退位减法。师:谁来告诉大家,“75-9”这一题是怎样算的?生1:15-9=6  60+6=66生2:10-9=1  65+1=66……4.复习连加、连减和含有小括号的计算。出示教材第81页第3题。13+7+54=    67-8-50=38+(46+4)=83-(27-20)=师:这几题是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和含有小括号的计算。你能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吗?生1:连加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生2:连减的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往右算。生3: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师:说得对!请按它们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学生独立计算,集中订正。5.复习解决问题。出示教材第81页第4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1:小朋友们在打乒乓球。生2:每张球台上有4个小朋友在打乒乓球。生3:有4张乒乓球台。生4: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在打乒乓球”。师: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请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随后全班汇报。生1:我用加法计算一共有16人。算式是:4+4+4+4=16(人)生2:我是4个4个地数的,一共有16人。师:数给大家看一看。96 生2:4,8,12,16。生3:我是2个2个地数的,一共有16人。师:你也数数看。生3:2,4,6,8,10,12,14,16。师:还有别的方法吗?生4:还可以用列表法,算出一共有16人。台数1234人数481216师:同学们真聪明!用我们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九第1、2题。第1题和第2题是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可适当选择一些题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2.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九第3题。此题是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含有小括号的计算练习。练习时可选取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特别是含有小括号的计算的顺序要重点强调,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3.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九第4题。(1)让学生读题,说说从题中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独立思考、列式解答。(3)交流、汇报解答方法,重点强调要注意多余的条件。4.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九第7题。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小结: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口算的时候应该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即个位数加、减个位数,十位数加、减十位数,要算得既对又快,必须分清不进位、进位及不退位、退位的计算。另外还复习了连加、连减和含有小括号的运算,计算时,要先想好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还复习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先弄清楚题意,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整理和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活的奥秘,体验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丰富感受,点燃智慧的火花,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整理和复习中归纳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个方面的知识不是教授理论的讲解,而是学生自己实践中的亲身感受,这种认识可以更加深刻地融入记忆深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96 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与认识实践中的各种知识。第1课时 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教材第85页的内容。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通过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图形的排列规律。2.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重点: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难点: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学具。师:学校买来红、蓝两种颜色的灯笼布置学校,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请你想想办法,看怎样排这些灯笼最漂亮。学生可能会把灯笼红的排一排,蓝的排一排,也可能会把红的蓝的交错排。师:大家排得都很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布置好了,同学们在学校里高兴地唱歌跳舞。(出示主题图)1.揭示课题。师:这些灯笼、小旗、小花等摆得真漂亮,它们可不是随便摆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的,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规律”吗?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规律都找出来。(板书课题)2.教学例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找找看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你能把规律找出来吗?学生汇报:我发现了彩旗是有规律的。师:它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呢?(电脑出示彩旗)生1:它是按照黄色、红色、黄色、红色的规律排列的。师:说得不错,谁还会说?(电脑展现彩旗规律)还有其他有规律的物体吗?96 生2:灯笼挂得也有规律。师:说说看。接着学生逐一汇报灯笼、小花以及跳舞小朋友存在的规律,教师用电脑加以辅助演示规律。设计意图:在逐步认识了什么是有规律的排列后,教师尝试让学生先找规律,以教材例题为主,让学生随机找出舞会现场中的有规律的排列。由于有了之前的引导,学生在汇报时,已能用上“规律”二字,能初步说清自己发现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为后面的环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3.联系生活,欣赏规律。师:通过仔细观察,我们找到了舞会现场中有规律的排列。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教师收集了一些图片,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最快找到图片中的规律。(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汇报发现的规律。设计意图:本课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找规律。在找规律的环节,教师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找教材中主题图的规律;第二层次则以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为主,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并找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这一设计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必须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二十第1题。师: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划去不符合规律的图形或文字,圈出正确的答案。指名个别学生汇报。2.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师:想一想,怎样涂出有规律的颜色?动手涂一涂。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选取个别作品展示,并请学生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涂色的。设计意图:教材的巩固练习,教师把它用多媒体做成闯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避免了纯粹练习的枯燥无味,所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完成圈、填、涂等一系列操作后,学生对规律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已经可以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环节,让学生意识到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为下一环节的“用数学”作了铺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朵红色的花、一朵紫色的花一个红色灯笼、两个蓝色灯笼一名男生、一名女生本节课通过涂一涂、摆一摆,引导学生一起发现规律存在于生活、学习之中。要将抽象的“规律”用形象的变化和活动去让学生感受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本节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对规律的探究主要落实在学生的活动中,让他们从玩中学,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第2课时 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96 教材第86页的内容。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初步认识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培养积极思考、善于与人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初步认识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难点:培养动手和观察能力、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力。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学具。师:上节课大家学习了“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你学会了找规律的方法了吗?生:首先要找出一组,再看是不是以这一组重复排列。师:原来图形是由一组图形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新授课之前,复习前面所学的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本次学习新课作好铺垫。1.课件出示第一组图。师:这个图形的排列有规律吗?教师出示图形卡片,让学生上台动手排一排。师:接下来,应该是哪个图形呢?同桌互相讨论:碗的个数排列有什么规律?交流:2 3 2 3 2 3接着排什么数?这列数字的排列规律是什么?师:原来不止图形有排列规律,数字也有排列规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设计意图:尊重教材,从碗的数量变化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进而初步感受数字的排列规律。利用我们熟知的生活中的物体,更能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数字上的排列规律。2.课件出示第二组图。组织学生观察思考。96 师:第二组图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生:按照1只母鸡、3只小鸡、1只母鸡、3只小鸡……的规律排列的。师:鸡的只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全班汇报)生:鸡的只数是按照1 3 1 3……的规律变化的。师:如果继续往后写,后面该写哪些数字?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动手摆一摆。学生拿出学具盒里的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出什么有变化的图形排列规律。师:你能说一说图形数量的排列规律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摆出有变化的图形排列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1.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进而感受小棒根数的变化规律。2.完成教材第89练习二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自主创造规律,激发一定的创新思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2个碗、3个碗、2个碗、3个碗、2个碗、3个碗…… 重复排列1只母鸡、3只小鸡、1只母鸡、3只小鸡……  重复排列由于情境图中的几组简单图形变化规律难度不大,学生已掌握图形规律,对数字规律比较容易掌握,在这里我首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入丰富有趣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其次,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理解规律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在这一环节中,我由“扶”到“放”,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第3课时 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教材第87页的内容。1.引导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96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3.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体验相应的图形变化规律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重点: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图形变化规律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难点: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图形吗?大家看看老师摆的这个图形(教材例3第(1)小题的图),你们能接着老师的后面摆出来吗?好!大家试试。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动手活动摆图形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教学例3第(1)小题。1.观察第一幅图。(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一摆。(2)师: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出示数字)师:那后面应怎么摆呢?根据学生的发言依次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请大家对着图形找一找数字变化有什么规律,接着排什么数?(出示图形与数字)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设计意图:经由学生的实践操作,从而探索出图形的数量变化规律,学生易于理解、接受。(3)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与我们以前找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来的,而是依次增加3个图形。师:相应的,图形的数量变化有规律,那数字的变化也有规律,谁能找出这个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计算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2.观察第二幅图。(1)出示第二幅图。(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跟第一幅图相比,这组图形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一样?(第一幅图是图形的数量慢慢变多,而这幅图是图形的数量慢慢变少)(3)师引导学生计算:那相应的,数字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一样?(第一幅图数字是慢慢变大,而这幅图数字是慢慢变小)96 (4)小结:看来数字的变化规律可以是每一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从而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设计意图:对比两个例题的差异,从而感受不同的数字排列规律。(二)教学例3第(2)小题。1.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观察。2.此题抽象为数字之间的关系及位置关系,要靠计算来找出规律。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并订正。4.总结找数字规律的方法。(三)教学例4。1.师:刚才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仅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而且还找到了找数字规律的方法。那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能填出空格里的数吗?学生先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2.师:谁找出了每幅画中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指名学生回答。(40+50=90 30+40=70 20+40=60)师:这样的规律你找到了吗?那相加的两个加数位置在哪里呢?和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教师动手示范:原来上右的数与下的数之和是上左的数。师:按照这样的规律,空格里的数应该是多少呢?你怎么算的?3.师:谁还能找出每幅图中各个数字之间的其他关系?(90-50=40 70-30=40 60-20=40)师:哦,原来上面的两个数相减等于下面的数,你们真了不起,还能找到这样的规律。那按照这样的规律,空格里的数应该是多少呢?你怎么算的?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订正。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难度比较大,主要是数字之间的关系还与各数字之间的位置有关,要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再引导观察各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将难点一分为二,最后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开放思维。1.完成教材第87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87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96 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_18_ _21_ _3_ _1_ _30_ _35_ _4_ _0_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因此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中去寻找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本节课讲授过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将找规律的全部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渐进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2)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不仅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第4课时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第88页的内容。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初步认识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做一定的猜想。2.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兴趣。重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难点:根据规律做出一定的猜想。96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师:我们认识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下面的规律你找得出来吗?试一试吧!课件出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会找规律了,真了不起!你们愿意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帮一帮小红吗?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图形排列规律相对于第一课时的图形排列规律稍复杂一点,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可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1.课件出示情境图。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2颗?师:小红遇到了一个难题,你知道她遇到什么问题了吗?(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而且她不知道是哪2颗)学生认真观察,并动手拿黄色和蓝色的学具摆一摆,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师:这是一条怎样的手链啊?(这条手链是由2颗黄珠,1颗蓝珠,2颗黄珠,1颗蓝珠……串成的)师:问题是什么?(掉的是哪2颗珠子)设计意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骤。2.师:要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应该要先做什么?(找出手链中珠子的规律)同桌先独立思考,摆一摆,再互相讨论。师:这条手链中珠子重复的部分有哪些?它的规律是什么?(珠子是按两黄一蓝的规律排列的)最后面只有一颗黄色的珠子,那少了什么颜色的呢?掉的是哪2颗珠子呢?师:谁会解答?说给大家听一听。指名个别学生回答。设计意图:明确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接下来就要找解决办法,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这里让学生独立思考,做出一定的猜想后再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3.师:要知道掉的到底是不是这2颗珠子,怎么检验呢?同桌间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师:我们可以把这2颗珠子穿上去,看看是不是符合规律。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把学具的头尾连起来,看看有没有规律。设计意图: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步骤:检验,这里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还让学生通过检验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4.师:同学们今天都很厉害,帮小红解决了一个难题。相对于我们第一节课认识的图形排列规律,今天的图形排列规律怎样?(稍微复杂一些)我们今天学的就是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板书课题)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解决问题,我们要先了解96 条件是什么,再去找解决办法,最后还可以验证一下结果是否正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你们遇到的问题。设计意图: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加深学生的印象,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1.完成教材第88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二十第4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黄、黄、蓝;黄、黄、蓝;黄、黄、蓝;黄……掉了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这部分内容既是对规律的运用,同时也是对前面找规律内容的巩固。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学习,围绕“帮助小红找掉的2颗珠子”开展教学,课堂结束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动手找出规律、解决问题,更引导学生经历“发现规律——运用规律——验证答案”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不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第1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第93页的内容及第9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1.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2.复习100以内的数的顺序,熟悉0~100各数的排列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重点:熟悉100以内的数的顺序,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难点:数位顺序以及数位上数的意义。96 多媒体课件。师:今天我们主要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1.复习100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数数的?并举例说明。生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的,如20、21、22、23……生2:我喜欢5个5个地数,如25、30、35……生3:我喜欢10个10个地数,如10、20、30…………师:同学们数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100以内的数是怎么组成的吗?请举例说明同时上黑板读写这个数。(小组合作交流)生1:例如69,它是由6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读作:六十九。生2:80是由8个十组成的,读作:八十。生3:99是由9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读作:九十九。2.复习比较数的大小,同时了解计数器。师:同学们,你们是如何比较数的大小的?生1:我是根据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的。生2:我是根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的,先比较它们都含有几个十,谁的十多谁就大。如果含有的十的数量相同,再比较它们含有几个一,谁含有的一多谁就大。生3:我是利用计数器上各个数位上含有珠子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的。生4:我是直接比较各个数位上的数,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那么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那么我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那么这个数就大。3.复习“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你是如何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的,然后进行汇报。1.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2.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3.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9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复习100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顺序以及大小比较。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学得比较扎实,但由于已经过去较长时间,有的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一些练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通过看图以及用计数器去拨一拨,巩固了他们对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可见,学习数学的一个基本方法依然是练习。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材第93页的内容及第9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4~6题。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认识和理解。2.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和熟练程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多媒体课件。师:今天我们主要来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出示教材第93页的表格。1.复习找规律。先让学生补充完整表格。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中的数,看看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生1:横着看,个位上的数字是按照从0~9的顺序排列的。生2:除第1行外,每一列十位上的数字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排列的。生3:表格中从左上角到右下角,除第一个是0外,后面的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都相同。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你能说说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找到规律吗?96 生1:要认真观察。生2:还要动脑思考。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规律填写教材第93页第1题的第(4)小题吧!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2.完成第(5)小题:从第1行任意选一个数,再从第8行任意选一个数,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和与差。3.完成第(6)小题:从第1列任意选一个数,再从第9行任意选一个数,求出两个数的差。学生活动:(1)选数字进行加法和减法。(2)选数字做减法。设计意图:复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包括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复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1.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2.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5题。3.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小括号——要先算整理和复习是我们平时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比较保守地进行教学,因为在第一学期的整理10以内加法表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就曾运用这样的整理方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根据学生的表现,再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学生对枯燥的计算练习并不是很感兴趣,这导致不管老师或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第3课时 图形、分类统计96 教材第94页的内容和第97~9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4、15题。1.复习常见的五种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图形的认识。2.通过给五种平面图形进行不同方法的分类,复习分类统计的有关知识。重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几何图形和分类统计的认识。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图形、分类统计的相关知识。一、复习“认识图形”1.师: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请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图形的名称。2.师:你能用学过的这些图形,拼出有趣的图案吗?动手拼一拼。出示教材第94页第2题。3.组织学生汇报:4个正方形能拼成什么图形?2个三角形呢?你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出了什么样的图形或图案?学生活动:(1)说图形名称。(2)动手拼图形。小组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3)个别汇报。设计意图:复习五种平面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复习“分类统计”教师出示教材第94页第3题。1.师:老师这也有一些图形卡片,你能按颜色把上面的卡片分一分,并统计出每种颜色的卡片数量吗?2.师:还可以怎样分类呢?试试看按形状给卡片再分一分类,并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卡片数量。3.师:刚才我们按颜色、形状给卡片进行了分类。再思考一下,你能自己定一个标准,把上面的卡片分成两类吗?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标准给卡片进行分类,并统计数量,让学生在分类统计的过程中,回顾分类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1.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4题。96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5题。同学们,有关图形、分类统计的相关知识你们都掌握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图形、分类统计图形名称: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圆分类整理:定标准、按顺序、记录好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活动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在图形拼组的过程中,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操作,一边欣赏自己的成果,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又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复习分类与整理时,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在活动交流中自我感悟,自我提高,形成知识的主动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探究,鼓励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营造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不足之处是教学素材的“生活性”不够丰富,不能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作用。第4课时 认识人民币和找规律教材第96~97页练习二十一的第9~13题。1.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元、角、分知识进行复习,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应用。2.让学生能更加熟练地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重点:加强学生对“人民币”和“找规律”的认识。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多媒体课件。96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复习认识人民币和找规律的相关内容。一、复习“人民币”的知识1.说一说:人民币的面值有哪些?2.填一填。4元=(  )角17角=(  )元(  )角30角=(  )元1元9角=(  )角3.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二、复习“找规律”的知识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2题。引导学生先观察,再找规律填数。设计意图:复习找规律的知识。1.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10题。2.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3.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我们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认识人民币和找规律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找规律本次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没有通过独立观察和思考,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水平,这样才会促使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材第95~99页练习二十一相关的练习题。96 根据情境图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1.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二十一第7题和第8题。(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式?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6题。(1)让学生说说从题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3.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7题。第(2)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4.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8题。5.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19题。组织学生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6.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20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小英和小平分别可能套中的是哪两个圈?1.39个月饼能装满几个盒子?2.小兰跳了36下,小芳比小兰多跳了20下,小芳跳了几下?3.还有几位客人没有到?4.小亮买了一个练习本用去8角,他付了1元,应找回多少钱?5.丽丽买文具用去9角,还剩4元1角,她原来有多少钱?96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有哪些收获?解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9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