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中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中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这段史料反映了西周的(  )‎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土地国有制 2.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 A. 诸侯争霸 B. 变法运动 C. 百家争鸣 D. 民族交融 3.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君主,他“南取百越之地……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指边界、屏障)……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他是(  )‎ A. 秦孝公 B. 秦穆公 C. 秦始皇 D. 汉武帝 4. 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 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 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5.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段史料反映了当时(  )‎ A. 南方荒蛮落后 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 科技领先世界 D. 政治重心南移 6.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度 7.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 等级森严 B. 商业繁荣 C. 重农抑商 D. 重文轻武 8. 某同学在浏览历史网页时,找出了几个古代著名人物的画像。将画像人物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④②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②③‎ 9. 下列史实与“中外交流”主题不符的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游 C. 文成公主入藏 D. 郑和下西洋 10.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 图①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B. 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C. 图③反映了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平 D. 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1. 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中央集权弱化 C. 地方权力加强 D. 社会秩序动荡 12. 下表史料可以充分证明哪一地区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 ‎ 朝代 史料 汉朝 设西域都护府 第9页,共9页 唐朝 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 设伊犁将军 A. 西藏 B. 新疆 C. 台湾 D. 南海 1. 我国的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 A. 集权统治面临危机 B. 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C. 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 诞生象形文字与金字塔两大文明成果的地区是(  )‎ A. B. C. D. ‎ 3. ‎“她诞生了伯利克里、荷马、索福克勒斯等一批杰出人物,还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 先河。”“她”是指(  )‎ A. 古希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古埃及 4.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打破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状态,世界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该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  )‎ A. 历史背景 B. 必备条件 C. 主要过程 D. 重要影响 5. 如图是《17 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关系示意图》,对比图二与图一,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是通过哪部法律文献得以实现的?(  )‎ A. 《权利法案》 B. 《罗马民法大全》 C. 《1787 年宪法》 D. 《国家工业复兴法》‎ 6. ‎《拿破仑时代》中评价到“拿破仑个人的影响诚然是可贵的,但是只有顺应正在推进欧洲文明的那些潮流,他的影响才能起作用。”最能体现拿破仑“顺应了欧洲文明潮流”的措施是(  )‎ A. 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B. 制定《法典》,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 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D. 发动对外战争,征服欧洲许多国家 7. 无尽的轰炸使法国大量农田变得寸草不生,近百万只羊、无数头牛和约50万匹马被消耗;近100万栋建筑物及难以计数的铁路和公路、许多桥梁、大部分工厂等被破坏。上述材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的影响是(  )‎ A. 国际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 B. 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C. 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 D. 经济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8. 如图是对1801年-1911年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统计,图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 对外加强殖民掠夺 C.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 D. “电气时代”的到来 9. 冯绍雷在《普京和俄国政治》一书中说:“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在这两位强人的光环之下,俄罗斯实行开明专制,面向欧洲,跨入现代化进程,俄国由此疆域扩大、国力增长,成了打败瑞典等列强的欧洲大国。”“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的出现与俄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有着重要联系(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 列宁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开创苏联模式 10. 某学生的历史课堂笔记中出现如图所示知识提纲,据此判断其学习的内容很可能是(  )‎ A. 俄国农奴制改革 B. 匈牙利改革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日本明治维新 11. 如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 第9页,共9页 A. 英国宪章运动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法国巴黎公社 D. 俄国十月革命 1. 如图,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对希特勒打击最大战役是(  )‎ A. 日本偷袭珍珠港 B. 中途岛海战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莫斯科保卫战 2. 旅游拍照发发朋友圈,逛街付款扫扫二维码。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得益于(  )‎ A. 航天技术的进步 B. 生物技术的突破 C. 网络技术的发展 D. 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一包含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根据材料分析他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群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具有什么特点?‎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请你概括归纳两人的观点。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这样,通过一场举国大辩论催生的新宪法,结束了 13 个州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克服了邦联体制下国家政治权力高度分散的弊端,使美国成为了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肖德甫《大国之道》‎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宪法”指什么?它是如何“使美国成为了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的? 材料二:美国在过去的岁月中曾遭遇过若干次危机,有经济的、社会的,也有政治上的。……有意义的是,人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经济、社会或政治危机,美国每次都能安然度过--或者通过国家制度的弹性和适应力化解危机,或通过国家制度的创新来化解危机,并且在危机过后愈发强大。所以对美国而言,危机也往往是转机。 --肖德甫《大国之道》‎ 结合材料二中的文字及图片,举例说明美国在历史上都曾遇到过哪些“危机”?它又是如何化“危机”为“转机”的?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第9页,共9页 对比一战前后的欧洲版图,说说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哪些变动?确立一战后欧洲版图的国际新秩序是什么? 材料二: ‎ 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和文字,简述这一国际格局形成的过程。 材料三:如图为冯特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绘制的20 世纪 90 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特点?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说明这种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 第9页,共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可知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建立了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和奴隶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故选:C。 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答案】C 【解析】‎ 根据“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可知,战国时期的思想领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思想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南取百越之地……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指边界、屏障)……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可知,这与秦始皇有关。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命蒙恬休修筑了万里长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故选:C。 本题以“南取百越之地……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指边界、屏障)……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为切入点,考查秦始皇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4.【答案】B 【解析】‎ 题干给出的结构示意图表明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5.【答案】B 【解析】‎ 据“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手工业发达,江南地区人民非常勤劳。这表明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故选:B。 本题以《宋书》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解析】‎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它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故选:C。 本题以“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7.【答案】D 【解析】‎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措施与影响。‎ ‎8.【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李世民是唐朝著名皇帝,忽必烈是元朝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皇帝,赵匡胤是宋朝皇帝,所以画像人物按先后顺序排列是①④②③。 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皇帝出现的顺序。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李渊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1368年,朱元璋称皇帝,建立明朝。 掌握我国古代政权更替的顺序及著名皇帝。‎ 第9页,共9页 ‎9.【答案】C 【解析】‎ 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解析】‎ 图③是纸币铜版拓片,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所以C选项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ABD选项都是对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A 【解析】‎ 题干给出的图片信息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由六部分理朝政、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它们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皇权高度膨胀,应把握隋唐明清君主集权加强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12.【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文字“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设伊犁将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都是证明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故选:B。 本题以题干框表信息为依托,考查中国不同时期对新疆的管辖。 考查中国不同时期对新疆的管辖,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D 【解析】‎ 秦、西汉、元朝、清朝四个朝代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实现了民族融合,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我国的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有关内容。‎ ‎14.【答案】C 【解析】‎ 诞生象形文字与金字塔两大文明成果的地区是C尼罗河流域。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大约,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象形文字,它用图形表示事务,通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古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象形文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成果--象形文字。‎ ‎15.【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给出的“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可知“她”是指古希腊。古代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雅典民主开民主政治的先河。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地位。‎ ‎16.【答案】D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所以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影响。 故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封闭和孤立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整体。 混搭神剧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 ‎17.【答案】A 【解析】‎ 对比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是通过《权利法案》得以实现的;它的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故选:A。 本题以“《17 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关系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了《权利法案》相关知识点。 考查了《权利法案》相关知识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B 【解析】‎ 第9页,共9页 据材料“《拿破仑时代》一书这样评述:‘拿破仑个人的影响诚然是可贵的,但是只有顺应正在推进欧洲文明的那些潮流,他的影响才能起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最能体现拿破仑“顺应了欧洲文明潮流”的措施是制定《法典》,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机构,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措施。特别是1804年制定的《民法典》成为帝国的丰碑,以法律的形式肯定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还发动战争,领导军队击溃了“反法同盟”的进攻,进一步将革命的火花传播到欧洲大陆,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滑铁卢战败后,拿破仑帝国覆亡,拿破仑退出历史舞台。 故选:B。 本题以“拿破仑个人的影响诚然是可贵的,但是只有顺应正在推进欧洲文明的那些潮流,他的影响才能够起作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拿破仑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拿破仑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事迹并对其进行评价。‎ ‎19.【答案】D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材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无尽的轰炸使法国大量农田变得寸草不生,近百万只羊、无数头牛和约50万匹马被消耗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 ‎20.【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工厂数量增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使得很多人口流向城市;187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取代蒸汽成为工厂的主要动力,促进了工厂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口流向城市,D项片面;1801-1911年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范围,C项符合题意;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业和重工业,纺织业等方面都迅速发展,不仅仅增加纺织工人,A项片面;对外加强殖民掠夺增加了原材料和市场,但不是城市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1.【答案】A 【解析】‎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据“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在这两位强人的光环之下,俄罗斯实行开明专制,面向欧洲,跨入现代化进程,俄国由此疆域扩大、国力增长,成了打败瑞典等列强的欧洲大国。”可知,“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的出现与俄国历史上的彼得一世改革有着重要联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彼得一世改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彼得一世改革握的相关史实。‎ ‎22.【答案】D 【解析】‎ 日本明治维新规定: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上,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努力发展教育。明治维新使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点. 本题以明治维新的内容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3.【答案】D 【解析】‎ 观察题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③处对应的时间是1917年,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24.【答案】C 【解析】‎ 通过题干内容“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像”结合两幅图片,可知:希特勒由1941年的骄傲到1943年的颓丧。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格勒战役。 重点识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内容与影响。‎ ‎25.【答案】C 【解析】‎ 旅游拍照发发朋友圈,逛街付款扫扫二维码。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电视、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 第9页,共9页 系,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故选:C。 本题以旅游拍照发发朋友圈,逛街付款扫扫二维码为依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 ‎26.【答案】【小题1】(1)由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的措施。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改革的原因为了便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根据材料“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群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可知,材料中提到胡人汉服、汉人胡服,这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民族交融的现象;根据“”根据材料“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群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可知,这种现象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根据材料“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观点一:赵翼认为“汉化”政策是北魏政权衰落和灭亡的原因。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4分) 根据“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迁都洛阳,讲汉语。(答出“讲汉语”也可)原因:为了便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现象:胡人汉服、汉人胡服,民族交融;特点:双向交流,相互学习。 (3)赵翼的观点:“汉化”政策是北魏政权衰落和灭亡的原因;黄仁宇的观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小题2】‎ ‎【小题3】‎ ‎ 【解析】‎ ‎ 本题以一幅图片、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对孝文帝改革的不同看法,掌握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重点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对孝文帝改革的不同看法,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7.【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就这样,通过一场举国大辩论催生的新宪法,结束了13个州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克服了邦联体制下国家政治权力高度分散的弊端,使美国成为了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宪法”指美国1787年宪法。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的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使美国成为了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三种权利相互制约但又平衡,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据材料二中的文字及图片可知,美国在历史上曾遇到过的“危机”有:南北面临分裂和经济大危机。面对南北分裂,林肯政府通过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面对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实行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缓和了危机,这些都是化“危机”为“转机”的。 故答案为: (1)“新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的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任一点即可) (2)危机:南北面临分裂;经济大危机。措施:通过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实行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缓和了危机。‎ ‎【小题2】‎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28.【答案】【小题1】(1)对比一战前后的欧洲版图可知,欧洲的政治版图中奥匈帝国瓦解,沙俄终结,土耳其帝国四分五裂,德国版图缩小等。确立一战后欧洲版图的国际新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形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这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和文字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二战中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德国分裂,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针对北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苏联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北约华约的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3)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故答案为: ‎ 第9页,共9页 ‎(1)变动:奥匈帝国瓦解;沙俄终结;土耳其帝国四分五裂;德国版图缩小等。(任两点即可)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过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德国分裂,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北约华约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3)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史实: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任两点即可)‎ ‎【小题2】‎ ‎【小题3】‎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出现的新特点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出现的新特点的相关史实。‎ 第9页,共9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