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案3

‎ ‎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内容主要阐述了二战前夕,英、法为了自身的太平把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慕尼黑阴谋;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自食其果;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苏、美已经不能置身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认识到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给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世界各国和人民都有维护和平的责任。‎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史和战争史,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闪击波兰、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相关史实,学生更为熟悉。建议这部分内容做如下处理:借助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效果,指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对于绥靖政策的相关内容学生则比较陌生,很难理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希特勒上台后,不断扩军备战,并占领了欧洲一些小国。‎ ‎2.了解慕尼黑会议的内容,认识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3.掌握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了解德国在占领了北欧和西欧14国后开始进攻苏联。‎ 15‎ ‎ ‎ ‎5.掌握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慕尼黑会议的分析,培养透过历史现象看问题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初期战争的性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战争性质。‎ ‎3.通过运用历史地图、视频资料和文字材料等方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慕尼黑协定,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只有正义的力量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法西斯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其目的是为了瓜分和掠夺其他国家,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充分暴露出来。‎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面对强敌入侵,要不畏强暴、勇敢抵御,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际主义意识。‎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2)莫斯科保卫战。‎ ‎(3)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难点 理解绥靖政策。‎ ‎(二)解决方法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突发事件引发的,二战不同于一战,是逐步爆发的,对于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需要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理解战争开始的标志。‎ 首先,教师结合动画地图讲述战争爆发的经过,并观看德国闪击波兰的视频,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其次,提出探究题目:德国为什么要首先进攻波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战争全面爆发的理解。‎ 15‎ ‎ ‎ 最后,教师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例如,“奇怪战争”,这样可以与前面的绥靖政策呼应,也为分析大战初期德国为什么迅速控制欧洲做好铺垫。‎ ‎2.了解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发生之前,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集14个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突然袭击苏联,如果苏联战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场战役关系着世界的命运。教师不仅要结合动画演示,还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体会胜利的意义。‎ 例如,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之前的背景,需要教师讲述来铺垫;战役的经过观看视频即可;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则通过学生讨论完成,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文字或者图片资料。‎ ‎3.了解珍珠港事件,认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法西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外,还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学习这部分历史,必须弄清楚一战后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处理:‎ 首先,让学生观看珍珠港事件的视频,感悟战争的突然性以及给美国带来的灾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什么影响?‎ 这样学生经过思考、参与,既可以突出重点,还有助于理解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4.理解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不断侵略,西方大国采取的妥协纵容的政策。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来分散难点。‎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德、意、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西方大国的态度。‎ 第二步,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出绥靖政策的定义,便于学生理解。‎ 第三步,回归教材,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慕尼黑阴谋,体会绥靖政策的含义。‎ 第四步,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后果?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资源:幻灯片出示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问:‎ ‎1.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的标志是什么?‎ 15‎ ‎ ‎ ‎2.法西斯上台后都做了些什么?英法等国有什么反映?‎ 提示: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德、意、日结成轴心国集团开始疯狂向外侵略扩张,然而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却对此置之不理,纵容侵略,导致世界大战的乌云笼罩着欧洲。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还有其他的方式。例如:‎ ‎1.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比的方式。教师过渡: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世界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萨拉热窝事件引起的,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呢?‎ ‎2.创设情境的方式。请同学们观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然后教师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慕尼黑阴谋 资源:动画地图、慕尼黑会议图片、张伯伦回到伦敦图片、文字材料──慕尼黑协定内容、视频──德军占领布拉格。‎ ‎(1)慕尼黑会议 出示德国在欧洲扩张的地图,指出希特勒上台后就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不仅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它南部的奥地利,这些行为并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抵制和制裁,尤其是欧洲的英法两个大国对此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德国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介绍苏台德地区:苏台德地区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人聚居区,与德国接壤,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对于德国政府来说,是一块非常有营养的补品,这里是高密度工业区,兵器产量是英国兵工厂年产量的4.6倍,吞并它就能间接为德意志国防军挖掘到了一个宝藏,那就是斯柯达兵工厂,这里设计的T系列坦克十分优秀。所以希特勒提出要占领这一地区。‎ 面对德国的要求,英法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求得一时太平。这样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商讨此问题(插入会议首脑图片),最终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插入协定内容的文字材料:“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再插入张伯伦回到伦敦的图片,出示文字:“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张伯伦”‎ 教师过渡:对此,希特勒并没有满足,不久德国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上也把这一事件称为慕尼黑阴谋。请学生观看德军占领布拉格的视频。‎ 15‎ ‎ ‎ ‎(2)绥靖政策 教师过渡: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不断侵略,西方大国采取的妥协纵容的政策,历史上称绥靖政策。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德、意、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西方大国的态度。‎ 补充绥靖政策的定义: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 学生探究: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后果?什么事件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提示:实质是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直接后果:A. 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B. 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C. 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提示:英法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是出自仇视社会主义苏联的原因,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首先,英法尽管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针锋相对,而是试图通过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部分贪欲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其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使一部分人谈战色变,鼓吹不惜任何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再次,30年代的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还有英、法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视。而希特勒投其所好,竭力造成一种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所有这些都是促成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2.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战争全面爆发 资源:动画地图;视频──德国进攻波兰、占领北欧和西欧;图片──丘吉尔及丘吉尔视察英国伦敦被炸地区;文字资料──幻灯片。‎ 教师结合动画地图讲述,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在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再也无路可退,只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学生观看视频,德军闪击波兰。‎ 问题探究:德国为什么要首先进攻波兰?‎ 提示:①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之前,已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从地理上看波兰处于德国的半包围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希特勒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便下达了“‎ 15‎ ‎ ‎ 永远消灭波兰”的命令。②波兰和英法是盟国,德国处于法波之间,而波兰实力不如英法。所以希特勒决定先攻占波兰,然后再来解决英法。③波兰又与苏联接壤,占领波兰就有了进攻苏联的跳板。④为了避免攻占波兰后可能引起英、法和苏联同时出来干涉,所以法西斯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8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切准备妥当,为了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德国便于9月1日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 补充:“奇怪战争”。‎ 尽管英法对德宣战,但是,英法既不在德国西线发动攻势以减轻波兰的负担,也不进行其它任何援助措施。他们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按兵不动数月之久,这场战争因此也被称为“静坐战争”。波兰人民孤军奋战,在德国闪击战的打击下,仅20多天波兰就灭亡了。波兰人民惨遭法西斯的践踏,在整个战争中,被杀害的波兰人多达600万。‎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奇怪战争”?提示:这一行径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体现。他们认为波兰灭亡了,希特勒会继续东进攻打苏联,可德国却把战火烧向北欧和西欧,法国灭亡再次证明绥靖政策使他们自食恶果。‎ 教师过渡,占领波兰后,并没有象英法所想的那样,德国不但没去进攻苏联,反而直接向北欧和西欧挺进,很快就控制了这些国家。教师结合动画地图演示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被德军占领的经过,以及英国遭到德军空袭。请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插入图片丘吉尔和他视察英国伦敦被炸地区,文字资料:“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丘吉尔”‎ 学生思考:张伯伦和丘吉尔对法西斯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实行绥靖政策和坚决抵抗,结果前者使英国遭遇德军的空袭,给英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后者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补充:马奇诺防线,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体系。以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命名。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15‎ ‎ ‎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现在用来意指看似表面坚固,实际毫无价值的东西。‎ ‎(2)苏联卫国战争 资源:动画地图、莫斯科战役视频、斯大林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过渡:由于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坚决抵抗,希特勒在不列颠之战中不能取胜,就转移目标到巴尔干和地中海,以切断英国的远东航线。从1938年至1941年5月,希特勒侵占控制了欧洲14国,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下一步将发动争霸世界最狂妄的战争,进攻社会主义苏联。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开始了。教师结合动画地图演示苏联卫国战争,突出莫斯科。学生观看视频莫斯科战役,之后出示材料“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斯大林”并插入斯大林的图片。‎ 请学生讨论: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提示:原因A、苏联进行的是自卫的正义战争;B、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举全国的力量支援前线;C、斯大林亲自到莫斯科前线指挥,鼓舞了军队的士气;D、苏联军民坚决抵抗的精神等。意义:这场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破产。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的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苏联人民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该战役也改变了英美对苏政策,促进了此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3)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资源:视频珍珠港事件、动画地图日本偷袭珍珠港。‎ 教师过渡: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现在让我们把视线暂时从欧洲转移到东亚太平洋地区,看看日本法西斯在干什么。当苏德战场上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日本正在全力准备进攻美国,一场新的战争正在悄悄酝酿。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什么影响?‎ 提示:回忆一战后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以及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事基地,日本要向美国开战,珍珠港就成为日本攻占的首要目标。珍珠港事件发生的第二天,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11日德意也对美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世界大战的规模扩大到最大范围,法西斯的侵略势力达到了“顶峰”。‎ ‎3.问题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战争的性质 15‎ ‎ ‎ 提示:二战初期,英法和德意之间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德意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瓜分世界,英法则纵容侵略者。但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卫国战争也是被迫进行的为捍卫社会主义祖国和苏联各民族生存权利的战争,所以也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随着英美等国支持苏联和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势力的联合,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慕尼黑协定简介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4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的关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又称《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 背景: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加紧推行统治全欧、称霸世界的扩张战略。1938年3月,法西斯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以民族统一为借口,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对苏台德地区的领土要求,遭到捷克政府拒绝。英国和法国欲避免与德国发生迫在眉睫的正面冲突,同时企图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促使希特勒向东进攻社会主义苏联。同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前往德国,与希特勒密谈,全盘接受希特勒的无理要求,并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范。9月29日希特勒、张伯伦、达拉第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的领土;由签约国组成国际委员会,决定以公民投票确定领土的归属,由国际委员会确定最后的边界。英、法、德、意“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新疆界不再受侵犯。英、德两国首脑还签署了一项共同宣言,声称采取协商的方法处理有关两国关系的一切其他问题,排除两国纠纷的根源,继续努力确保欧洲的和平。在英法的压力下,9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慕尼黑协定》。另外在德国的支持下,波兰和匈牙利也分别割据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领土。‎ 危害:《慕尼黑协定》的签定是法西斯德国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标志着英、法政府推行绥靖主义政策达到了项峰。它不仅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破坏了苏联的集体安全体系,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而且使英国和法国自身也深受其害。英国政治家丘吉尔曾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在英国和法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9月大举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5‎ ‎ ‎ 此后,凡企图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纵容侵略,以达到自身苟且偷安的政策,被泛称为“慕尼黑政策”。1973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和联邦德国签定相互关系条约,宣布:鉴于根据本条约建立的相互关系,《慕尼黑协定》已经无效。‎ 2.德军侵略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军航空兵突然袭击了波兰各主要机场和交通枢纽等战略目标,同时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波军防线。当时,德军的快速兵团在优势航空兵的支援下,从南北两个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力求迅速歼灭波军主力,在波兰的西方盟国英法作好进攻准备之前一举消灭波兰。侵波德军包括两个集团军群,共62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和4个摩托化师,总兵力达160万人,武器装备有 ‎2800辆坦克、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大约2000架飞机。“北方”集团军群辖第3、第4集团军,由博克上将指挥,部署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由第1航空队负责支援;“南方”集团军群辖第14、第10、第8集团军,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部署在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由第4航空队负责支援。面对强大的德军,波兰仍以陈旧的战略战术应战,企图以国境防御战牵制德军,掩护军队总动员,并为英法完成进攻准备争取时间。当时,波军可以出动的总兵力大约有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和80个民防营,共约100万人,主要装备有870辆轻型或超轻型坦克、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0余架老式的作战飞机。波兰统帅部把主力部署在波德、波捷边境纵深不大的地区内,幻想由英勇的波军骑兵对付德军的坦克,同时寄希望于盟军的援助。战争开始后,波军的动员和调动陷于困境,而英法对德宣战后,又迟迟未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波军骑兵虽然作战勇敢,但血肉之躯毕竟难以抵挡德军的坦克。德军长驱直入,直逼华沙,波兰政府流亡罗马尼亚。9月17日,苏军进占波兰东部地区,波兰失去了可以坚持抗战的后方。被德军围困的华沙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顽强战斗20天。28日,华沙失陷。10月初波兰军队停止抵抗。在德波战争期间,波军亡6.63万人,伤13.37万人,被俘近42万人;德军亡1.06万人,伤3.03万人,失踪3400人。在这次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使用了闪电战术,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快速突击的威力;后来,德军在侵略西欧、北欧以及苏联的战争中屡屡采用闪电战术。‎ 3.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15‎ ‎ ‎ 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绥靖政策一度破产。‎ 4.莫斯科保卫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会战。希特勒企图消灭红军主力,占领莫斯科,在入冬以前打败苏联。他调集了80个师180万人,由包克指挥进攻。苏联集中了125万人的兵力,斯大林坐镇指挥。10月2日,德军总攻开始。希特勒狂妄宣称10天内攻下莫斯科。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竟令柏林各大报留下10月12日头版重要位置准备登载“特别重要消息”。苏联红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紧急动员。45万人参加修筑首都周围防御工事320多千米,市民纷纷组织国民警卫营、摧毁坦克组、巷战班。10月12日,德军尚未接近市郊。10月14日,德军北面只攻占加里宁城,南面只逼近土拉,中路只攻占波罗的诺,但旋即受阻。莫斯科会战中,斯大林始终坐镇首都指挥。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4周年。莫斯科红场照例举行阅兵式。斯大林威严地站在列宁陵墓上,检阅了红军队伍,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这一壮举增强了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11月15日,德军51个师开展新攻势,企图南北合围,中间突破。红军三个方面军顽强抵御,德军最突出的部队进至距莫斯科30千米处。1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希特勒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德军无棉衣,无保暖设备,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枪栓拉不开,武器失灵。而苏军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12月6日,红军开始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到1942年1月中,红军共歼敌5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300公里。希特勒的闪电战被彻底粉碎。‎ 5.偷袭珍珠港 15‎ ‎ ‎ 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是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日本为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1年9月即开始入侵印度支那。美国认为这无异于日本的公开宣战,于是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压力。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所有日本在美资产,接着英荷两国政府也迅速采取了相同的行动。这样,三国就同日本停止了贸易,特别是石油贸易。日本消费的石油88%是进口的。在禁运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或是放弃扩张野心,或是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的油田,同美、英、荷等国开战。日美之间的谈判开始进行,双方都想以强硬态度压服对方。日本要求美国取消禁运,并停止向菲律宾输送部队。美国断然拒绝,并警告日本不得再行侵略。双方经过多次谈判,仍然达不成协议。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最后决定于12月8日开始对美、英、荷宣战。为了造成突然袭击,日本仍坚持与美国谈判到偷袭开始时刻。日本海军司令山本大将企图一举击溃美国太平洋舰队,决定对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 ‎1941年,夏威夷时间12月7日凌晨,日本的6艘航空母舰停泊在距离珍珠港320千米处,第一批偷袭的飞机183架于7时55分飞抵珍珠港上空。其中有战斗机43架、俯冲轰炸机51架,扫射和轰炸机场,粉碎美机迎击;鱼雷轰炸机40架和高空水平轰炸机49架攻击各类舰只,顿时浓烟烈火和爆炸声浪笼罩全港。8时25分,第一批飞机离去。8时54分,第二批日机171架继续轰炸至9时45分。日本以损失28架飞机的微小代价,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舰只。港内8艘美国主力舰,4艘被炸沉,4艘被重创,有188架飞机被击毁。当时美国的航空母舰不在港内,幸免于难。这次突然袭击是二次大战中继德军突然进攻苏联之后又一次举世震惊的进攻,它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政府的麻痹大意。‎ 6.丘吉尔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39年9月1日早晨,战争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9月3日,丘吉尔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大臣。由于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将矛头指向张伯伦。5月8日,张伯伦政府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到他无法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让出首相位置。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贯彻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但是无法得到丘吉尔的支持。张伯伦十分清楚,一旦丘吉尔离开内阁就要垮台。此外工党也向张伯伦施严,十分明确地向他表明,工党将不会再支持由张伯伦或其亲信所领导的内阁。于是张伯伦只得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 15‎ ‎ ‎ ‎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上任后丘吉尔首先访问法国,他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但是他向法国领导人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仍将继续战斗。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周围一小块地区的盟军奇迹般地撤出33万多人,政府号召英国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峡对岸的士兵,连海军部的军官们也亲自加入到救援行列。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通报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之后丘吉尔就发表了大概是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讲话:“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6月13日丘吉尔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以首相身份访问法国,他希望游说法国政府继续作战,但是很明显的法国政府已经决定投降。6月17日戴高乐将军抵达英国,次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了另一篇鼓舞士气的讲话:“让我们勇敢地承担义务,以致英帝国和她的联邦在1000年后人们也可以这么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8月,不列颠战役正式打响,英德空军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战,战役期间德军每天平均出动飞机1000架次,而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人数上处于劣势,一个人每天必须执行3次左右的任务。8月20日丘吉尔在下院赞扬英国空军飞行员的英勇表现:“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出过这么大的贡献。”到了9月7日,德国决定停止空战,改以轰炸伦敦,这给英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也是不列颠战役最重要的转折点。‎ 从9月7日到11月3日,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飞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仅头两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这期间丘吉尔几乎每周都亲自到被炸现场视察。虽然丘吉尔不止一次地在被炸毁的房屋现场流下热泪,他依然以钢铁般的意志继续带领人民战斗。9月19日,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延登陆计划,不列颠计划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15‎ ‎ ‎ 七、拓展资料 1.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国军界、经济界和纳粹党的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节录)‎ 德国人民的现实问题是保证自己拥有为他们的繁荣所必需的原料来源。此外,为了使德国人民享有这个繁荣,应当彻底消灭他们的敌人:犹太人、民主政体和“国际列强”。只要这些敌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还有一点儿残存的势力,它们也将威胁德国人民安然生存。因此,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另外,布拉格作为通向原料的门径也是必需的。据此,已经下达了命令,要求在几天之内──不晚于3月15日──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军事占领。‎ 然后轮到波兰。我们不必考虑那里会有猛烈的抵抗。为了保证以波兰的农产品和煤供应德国,德国对波兰的统治是必要的。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毋庸置疑,波兰的垮台和给予一定的压力将使它们就范。那时,我们就会完全控制它们大量的农业和石油资源。可以说,南斯拉夫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就是1940年以前将要实现的计划。到那时,德国将是不可战胜的。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对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这个国家将从欧洲的地图上抹掉。英国是一个遭到民主政体削弱的老朽而虚弱的国家。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并且得以支配英国在全世界的财富和领地。‎ 这样,在第一次按照新的观念统一了欧洲大陆以后,德国将着手执行整修历史上最伟大的战斗行动: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的“犹太金元大王”进行清算。我们将消灭这个犹太人的民主国家,而犹太人的鲜血将同金元混杂在一起。尽管今天美国人还能侮辱我们的人民,但是总有一天──尽管很晚──他们要为曾经针对我们而说的每一个字而痛苦地懊悔。‎ 2.马奇诺防线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以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命名。‎ 15‎ ‎ ‎ 法国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的研究始于1919年。1925年制定了在边境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1927年决定先在其东北边境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前两个筑垒地域在有的文献资料中也分别称为洛林、阿尔萨斯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由于德国重振武装,法国朝野强烈要求加强法德边境设防。1929年12月马奇诺任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于是,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个工程耗资达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鉴于希特勒德国1935年吞并了萨尔区,1936年占领了莱茵兰,法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E.达拉第遂于1937年决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达拉第防线,并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加强,工程一直进行到1940年5月德军对法国发起进攻时为止。‎ 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地构成的,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菜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工事之间都有通道连接,通电动车。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安装的。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弹两发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 现在用来意指看似表面坚固,实际毫无价值的东西。‎ 3.法兰西会战 德波战争后,德军主力西调,准备对法作战。其作战计划“黄色方案”规定,军事行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A集团军群司令为伦德施泰特大将,实施主攻,穿越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迅速推进至英吉利海峡,尔后在B集团军群协同下围歼英、法、比军队于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地区;B集团军群司令为博克大将,实施助攻,占领荷兰、比利时;C集团军群司令为勒布大将,实施佯攻,从正面牵制法军。第二阶段:德A、B集团军群调整部署后,向法国腹地推进,协同C集团军群围歼驻守马奇诺防线的法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德军总兵力为141个师、2445辆坦克、3960架飞机、7378门火炮。‎ 西线英法联军(总司令为甘末林)在敦刻尔克至瑞士的法国边境地区部署有108个师,组成东北战线,由J.‎ 15‎ ‎ ‎ ‎ 乔治任司令,下辖3个集团军群,与22个比利时师和10个荷兰师共同实施战略防御。其第1集团军群司令为比约特,部署在英吉利海峡至隆吉永一线,任务是增援比、荷军队,将德军阻滞在迪尔河一线;第2集团军群司令为普雷特拉,部署在隆吉永至阿格诺一线,坚守马奇诺防线;第3集团军群司令为贝松,部署在阿格诺至瑞士边界,任务是坚守马奇诺防线南段。英法联军拥有坦克3100辆、飞机2372架、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45万门。‎ 第一阶段(5.10~6.4)5月10日,德军发起进攻,对法、比、荷境内的72个机场及纵深目标实施航空突击,并在鹿特丹、海牙实施空降。在德B集团军群右翼,荷军在德军打击下迅速瓦解,于15日投降;在其左翼,德空降兵于10日凌晨偷袭扼守列日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成功,比军防御即告崩溃。盟军第1集团军群按计划驰援比利时。德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于12日越过阿登山区,次日下午在空军支援下强渡默兹河,14日占领色当、迪南并突破法第9、第2集团军防御,向英吉利海峡推进,20日占领阿布维尔,切断联军第1集团军群与索姆河以南法军的联系,尔后北上向被围联军侧后卷击。21日,新任联军总司令魏刚命令所部向阿拉斯方向德军翼侧反击,未果。24日,希特勒下令已进至艾尔运河的德装甲部队暂停进攻,使联军获得在敦刻尔克组织防御的时间。26日,英内阁下令实施“发电机”计划,组织敦刻尔克撤退。28日,比利时投降。至6月4日,英法军队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从敦刻尔克撤至英国。‎ 第二阶段(6.5~6.25)6月5日,德B集团军群突破法军沿索姆河和埃纳河仓促构筑的“魏刚防线”,直逼巴黎。10日,法政府迁至图尔(14日迁至波尔多)。同日,意大利对法、英宣战。14日,德军占领巴黎。16日,H. P. 贝当接任法国总理。17日,德军从侧后推进至瑞士边界,法第2、第3集团军群被围。同日,法政府请求停战,22日与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并宣布退出战争和解除法国舰队武装。25日,法国全面停火。‎ 此战,德军亡2.7万余人,失踪1.8万余人,伤11.1万余人;法军亡8.4万人,伤12万人,被俘190万人;英军损失6.8万人。法国失败主义泛滥,军事思想落后,对装甲部队快速突击认识不足,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是导致迅速败降的主要原因。‎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