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

‎《捕蛇者说》‎ ◆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疏通课文内容;‎ 2. 研讨第2、3段文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 结合书下注解,疏通课文内容;‎ ‎2.研讨第2、3段文字。‎ ‎【教学难点】‎ 12‎ ‎1.体会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课前准备 ◆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熟读课文;‎ ‎3.尝试翻译课文;‎ ‎4.背诵。‎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文导入:‎ 本文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家,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 从他的那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他如此大的情感波动?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部作品,从《小石潭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 ‎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 ‎3.体裁简介:‎ ‎ “说”‎ 12‎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章显其志”。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啮(niè) 腊(xī)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 ‎ 疠(lì) 当(dànɡ) 嗣(sì) 几(jī) 数(shuò)‎ ‎ 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ó) 藉(jiè) ‎ 曩(nǎnɡ) 隳(huī) 恂(xún) 缶(fǒu) 食(sì)‎ 熙(xī) 俟(sì) 夫(fú) ‎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阅读,要求能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读,不断读,不漏读。‎ ‎2.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相互讨论交流,疏通课文,理解课文。‎ ‎3.默读、疏通理解课文第一节。‎ 教师指名学生逐句翻译课文;集体帮助修正、补充注解、翻译课文。‎ 教师指点,让学生划出重点字词,记录讨论理解的内容。‎ 明确:‎ ‎(1)重点字词。‎ 可以:可以用来; 已:治愈; 赋:征收; ‎ 当: 抵; 入:交纳; 焉:指捕蛇这个差事; ‎ 啮: 咬; 腊:把蛇晾干; 以为:把……制成(以之为)‎ 12‎ ‎(2)译文: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方法。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准许用蛇来抵他的赋税。永州的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 讲析课文第一段:‎ ‎1.本段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蛇的哪几方面内容?‎ ‎2.文中作者用一个字突出了蛇的特点,是哪一个字呢?‎ ‎ 明确:外形异毒性异疗效异 ‎3.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呢?它给我们暗示了什么?‎ 明确:蛇可以“当其租入”。它暗示租税比蛇还要毒。‎ ‎4.问:第一段可分几层:‎ ‎ 明确:(1)第一层: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异”;‎ ‎(2)第二层:写永州人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的原因(当其租入)。‎ ‎5.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一个“争”字反映了什么?‎ 明确:暗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 ‎6.“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反映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永州人冒死去捕蛇,为免受苛政重赋之苦;因为捕蛇能“当其租入”‎ 结构上:承上启下,引起蒋氏血泪控诉。‎ 五、课堂练习:‎ 12‎ ‎1.翻译句子。‎ (1) 以啮人,无御之者。‎ ‎(2)得而腊之以为饵。‎ ‎2.简答:“永之人争奔走焉”原因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1)当其租入;(2)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的毒还要厉害;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蒋氏的悲惨诉说。‎ 六、课堂总结:‎ 本段学习理解必须抓住“异”和“争”就行了。“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1.整理课文第一段的翻译;‎ ‎2.归纳文中的重点诗词和虚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 ‎1.指名朗读或背诵课文第一段;‎ ‎2.解释重点的词语或句子。‎ 二、深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2、3段 12‎ ‎1.自由阅读第2、3段;‎ ‎2.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第2、3段;‎ ‎3.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4.检查自学效果;‎ ‎5.明确下列重点字词的意思。‎ 于是:在这件事上; 嗣:继承; 戚:悲伤 ‎ ‎ 悲:同情;毒:怨恨; 更:更换;‎ ‎6.第2、3段的译文:‎ 有个姓蒋的人,独自享受这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已有十二年了,险些送命也有好多次了。” 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个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看怎么样呢?”‎ ‎7.问:怎样理解“专其利三世矣”这句话?‎ 明确: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好像祖孙三代人因捕蛇这件差事而独享好处,令人你羡慕。可是捕蛇者说出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中连出三个“死”字,却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悲。三个“死”字,揭示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的代价换来的。‎ ‎8.问:“甚戚”可见蒋氏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甚戚”写捕蛇者答话时的神态。可见触及了他的内心痛处,内心极度悲伤而流露在外貌上。‎ ‎9.问:“余悲之”且提出“更若役,复若赋”,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 ‎ 12‎ ‎ 明确:写作者听了蒋氏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反映了他对农民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指导学习课文第4段文字 ‎1.借助注释明确下列重点字词的意思。‎ 涕:眼泪; 生:使……活下去; 之:我;  向:从前   ‎ 蹙:窘迫; 病:困苦不堪; 殚:用尽; 竭:用完  ‎ 犯:冒; 往往:到处; 曩:从前; ‎ 东西、南北:到处; 食:饲养; 齿:年龄 ‎2.结合注解,口头翻译这段文字。(学生相互翻译,教师指名翻译,集体纠正补充)‎ ‎3.明确下列重点句子的翻译。‎ ‎(1)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您要哀怜我, 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赋税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呢。假使从前我不干这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2)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译文:从前和我祖父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二三家;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现在十家剩下不到四五家了。‎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 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译文:我一年当中冒死威胁只是两次,其余时间,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 四、课堂小结:‎ 12‎ ‎ 学生自己总结本课内容,主要明确“利”的深层含义。‎ ‎ 集体讨论:‎ 蒋氏在诉说“专其利”时,为什么“貌若甚戚者”?‎ 答:所谓的“利”,表面上是指蒋氏捕蛇可以不纳税;但这个“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我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利”隐含着蒋氏无限的辛酸和悲苦。‎ 五、 课堂练习:‎ ‎1.翻译句子 ‎(1)言之,貌若甚戚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简答:蒋氏在诉说“专其利”时,为什么“貌若甚戚者”?‎ 答:所谓的“利”,表面上是指蒋氏捕蛇可以不纳税;但这个“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我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利”隐含着蒋氏无限的辛酸和悲苦。‎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本文2-4段;‎ ‎2.熟记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 12‎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准确、流畅。‎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 生 病 蹙 殚 出 入 犯 藉 ‎ 恂恂 弛然 熙熙 齿 食 毒 徙 有 ‎ ‎3.指名翻译第二、三段。 ‎ 二、 深读课文:‎ ‎(一)继续研讨文章第4段 ‎1.问:第四段可分为几层,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指名上黑板展示答案)‎ 明确:第一层: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 第二层: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苛政重赋的罪行。‎ ‎2.问:蒋氏血泪陈述的中心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3.问:蒋氏的“熙熙而乐”,你是怎样理解他的“乐”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蒋氏的“乐”是用“一岁之犯死者二”的代价换来的,包含着太多的心酸、痛苦,“乐”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惊慌和无奈。这哪里是真正的快乐,只不过是稍得安宁,苦中作乐而已。‎ ‎(二)研讨第三部分(第5段)‎ ‎1.教师点出重点字词,让学生讨论后明确:‎ 于:比; 乎:对于; 孰:谁; 俟:等待,希望; ‎ 夫:那些; 人风:民风(避讳);    焉:这篇文章;‎ 12‎ ‎2.问:最后这节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明确:‎ ‎(1)这部分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交代写作动机。‎ ‎(2)中心意思:“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 ‎(3)写作动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3.问: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概括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2)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3) 表达了作者对苛酷的政治无比愤慨之情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问: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 明确:(1)交代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2) 表达了对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关切和同情;(3)作者希望改变现实,他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讨论:蒋氏的两次“戚”,各是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各是为了什么而“悲”?(小组讨论,再点名交流,并相互补充。)‎ 明确: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的“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是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第二次“悲”,为了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悲伤。‎ ‎2.文章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的对比句,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尔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 乡邻:虽鸡狗不得宁焉 12‎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 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3.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说意义何在? ‎ 明确: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时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4.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 明确:“鸡犬不宁”可见悍吏来乡索租的骇人气势,而“鸡犬相闻”则体现桃花源的宁静美好,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五、课堂练习:‎ ‎1.你认为赋税之毒甚于蛇的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唐代才有的吗?你从哪句话得出这样的结论? 明确:这是自古以来就危害百姓的,从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可以看出。 2.温家宝总理一再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说”?‎ 六、作业布置:‎ ‎1.课后归纳出本课中一词多义的词,并写出每个词语的意义;‎ ‎2.表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2‎ ‎ 略。‎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