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难点化难为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如何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难点化难为易

如何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难点化难 为易 对于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我来说,只能 是班门弄斧,浅谈而已。以下是我较为浅薄 的意见,望改者多多指正。首先,我认为应 从两方面看,即古诗阅读和古文阅读。不论 是古诗还是古文,初中生由于生活在一个高 度发达的传媒社会,流行词汇和网络词汇成 为潮流,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学生难以理解 古代先贤的情感及志向,导致初中语文古诗 文教学难度较大。其次,从古诗来看,学生 对诗歌的意象和蕴藉理解难度较大。所以, 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 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 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 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 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 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 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 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 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 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 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 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 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 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可见, 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 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 (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 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 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 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 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 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 懂为何而写。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 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 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 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 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 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 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 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 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 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 “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 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 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 “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 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 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 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 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 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 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 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 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 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 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 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 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6、强化 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 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 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 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 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 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 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 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 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 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 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组 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 “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 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 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 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 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 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歌表 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 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 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 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 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 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 具体来说,就是要: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 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 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接着,从文言文 阅读来看,文言文教学难:难在于古今表达 相差甚远,难在于虚词用法繁复,难在于语 义精炼。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 学效果不甚理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很 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文言文教学 中把古汉语语法放在不适当的位置,太强调 所谓语法规律的掌握。在课堂上,教师把“宾 语前置”“定语后置”“使动”“意动”颠来 倒去,一个虚词归纳出了十几种不同用法, 让学生机械记忆,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 握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有多快好省的效 果。 而这样的文言文教法只会让学生更害 怕文言文,更不用说感兴趣了。文言常识的 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 能力。文言文学习当然有自己的规律,但什 么是规律?根据我们的认识,要解决文言文 教学中的难点,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 力,有三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读学习语言 的基础。自古以来,背诵就是培养书面语语 感的好方法。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 “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 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古人 也提倡吟咏,社同视诵读的作用。韩愈曾说: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古代教育抓 住儿童语言习得的黄金时期,以吟诵作为主 要教学方法,先背记住,打下文言语感的基 础,以后再慢慢理解,使背记内容的意义逐 渐清晰起来。今天的中学生在释读文言课文 后进行背诵,虽说比古代学童起步晚,背诵 量也很少,但对于学生初步获得文言语感仍 然是富有意义的。所以,要求中学生背诵课 文中一部分名家名篇,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必 须坚持的做法。这种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 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在语音、词汇、 语法三者中,词汇是重点。因为语音对于文 章内容的理解影响不明显,语法古今差异不 大,而词汇古今变化是最大的,词汇要靠积 累。尤其是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用法 极其繁复。假若对虚词的用法理解不清楚, 就会造成理解文意的困难。其后阅读文言课 文,凡遇有关虚词难以释读的,便将它纳入 相应的常见用法系统中加以审视,考虑能否 确定它的用法,加以正确释读。三是语言的 学习必须从感性着手,而不是从抽象的所谓 语法规律着手,记住一条条语法要领,并不 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应该在阅 读中提高对语言的感受。中考文言文阅读必 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 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 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 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 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 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 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 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 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 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 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 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 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 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 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 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 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 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 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 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 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 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 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 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 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 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 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 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 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 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 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 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 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 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 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 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 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 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 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 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 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 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 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 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 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 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 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 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 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 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 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 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 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 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 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 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 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 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 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 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 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 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 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 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 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 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 较高。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 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 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 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 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 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 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 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 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 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 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 “……者……也”、“……者也……”;用 “非”、“乃”、“悉”、“为”、“则”等,表示 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 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 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 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 “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 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 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 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 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 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 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 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 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 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 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 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 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 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 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 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