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

‎20 创造宣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 ‎1.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难点 理解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有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都难免会丧失自信心。那么,如何重树自己的自信,如何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辉煌的人生?这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这篇文章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1.解题。‎ 这是一篇驳论文。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从而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结论。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证据充分,论证深刻,透过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创造意识会大大增强。‎ ‎2.议论文的种类。‎ ‎(1)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2)驳论: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1.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自然段):先驳后立,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自然段):进一步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 第四部分(16自然段):发出创造宣言。‎ ‎2.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发出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2.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本文是驳论文,所以以驳论为主,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结构文章。作者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点。‎ ‎3.读4~10段,回答:本部分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主要用了例证法。‎ 借口     反驳论据 ‎4.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缺乏自信 它们的共同点是缺乏自信。‎ ‎5.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很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文章主旨。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6.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反驳的五种错误观点和作者的宣言,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精彩语言。‎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3.读了本文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如何创造的感受。‎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4.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中的修辞及其作用。‎ 品味语言——排比 ‎(1)“有人说……”五个句子。‎ 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总结了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品味语言——比喻 ‎(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品味语言——反问 ‎(9)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开头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接着驳斥了几种错误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然后以东山樵夫为例,进一步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最后发出关于创造的宣言。‎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汗水,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宣言。‎ ‎1.运用例证法,逐一反驳。‎ 作者运用大量古今中外颇具影响的人物事例,反驳种种错误观点。人是创造活动的主宰,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也就最具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本文引例丰富,例证生动、感人,极具教育性。‎ ‎2.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文中的系列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 ‎3.反驳之后,水到渠成地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人人能创造。使文章论证全面,观点鲜明,结论真实可信,极具感召力。‎ 教学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总之,整堂课的构思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感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体现分层教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