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1框创新改变生活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创新改变生活 一、选择题 1.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2014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这表明( ) A.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B. 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居世界第一 D. 世界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中国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让我们感受到( )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③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④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3.古往今来,创新是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改变生活。感受创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活处处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7 B. 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C. 创新是个人的创意行为,它与任何团队、集体的力量无关 D. 创新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 4.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有( ) ①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③中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 ④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5.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推向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②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③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④改革开放能解决所有问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6.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工农业生产薄弱、只有两万人口的落后小镇。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成为特区,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生活率先进入小康。深圳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的事实说明( ) A. 我国已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C. 改革开放促进了深圳经济的发展 D. 要把改革开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地位 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开展精准扶贫( ) ①要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来抓 ②要坚持平均分配,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7 ④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②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④提高创新能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2017年11月17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南仁东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时代楷模”南仁东身上体现许多的可贵品质,集中体现的创新精神为( ) 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③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④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10.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我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 ①教育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7 ④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1.我国高铁历经“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已形成世界一流的高铁技术,不仅在国内“开花结果”,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快速,同时正走向世界。这说明了( ) ①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②科学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③科技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④科技创新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得出的评估结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我国1 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空间技术正广泛应用于通信、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 ) ①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已没有差距 ③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 ④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从2013年开始,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但仍不是贸易强国。贸易强国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在国际贸易交易当中具有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拥有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产品。要改变这种格局,就应该( ) 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②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 ③鼓励自主创新,科技创新 ④关起门来搞建设,拒绝依靠外国的支持和帮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 二、非选择题 14.从量子通信到体细胞克隆猴,从“墨子”到“天眼”,中国科学院近年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成果,我国科技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某校学生会准备开展“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培养开拓创新人才”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科技之果)2017年4月20日,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天舟一号”成功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并于2017年9月22日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烧毁。“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体现了我国在航天和深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请你再举两例我国近五年来取得的其他科技成就。 (扶贫之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的投入具有生产性,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投入产出比最高,是离农村贫困人口距离最近的教育类型。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像一道大坝,能够像拦住洪水一样阻断贫困,并使之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让贫困学生有学可上,有职可入。 (2)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我国为什么“更要注重教育脱贫”?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二五”时期,陕西获国家科学科技术奖163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45.3%提高到2914年55.81%。2015年受理专利中请量总计74904件,专利授权量总计33350件 材料二:“十三五”目标:到2020平,陕西量值将达到3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331万贫国口全部脱贫;实观“关中通城际、市市通高铁、快速通全的碧标,建成延安、安康新机场;建设秦岭、贵河、桥山国家园,建设山青、水净、坡绿的美丽陡西;普及学前3年教育,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新增就业220万人……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2)看到材料二中描绘的陕西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作为陕西省的小公民,谈谈你的感想。 7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C 6.C 7.B 8.A 9.B 10.C 11.A 12.D 13.A 14.(1)“神威·太湖之光”夺得世界超级计算机头名;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C919飞机首飞成功;导航卫星成功发射16颗,北斗完成亚太地区全覆盖;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等等。(两个即可) (2)①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② 7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5.(1)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积极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 (2)从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遵纪守法、保护环境、承担责任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就可。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