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9年级上册教案 23隆中对
学 科 语文 课 题 23、隆中对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过程 方法 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2、结合当时的天下形势,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情感 态度 了解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教学重点 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详略精当的选材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三国志》、陈寿简介及背景介绍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 卷,记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的历史。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回顾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三国的故事 了解作家作品常识《三国志》、陈寿及 诸葛亮的介绍 了解本文的文体常识 由人们熟知的故事引入本课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乐毅 诣 猖獗 沔 吴会 殆 民殷 存恤 胄 箪 食 度德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3、归纳整理,积累文言字词 ★通假字 “信”同“伸”,shēn;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已”同“以”,yǐ;表示时间的界限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曰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箪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自由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整理归纳文言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结合文中例句学习常见文言词的用法 初步了解诸葛亮和刘备的相关故事 丰富学生在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积累,熟悉本文的通假字、多义词和活用词 。 学习文言文,对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整体分析能力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3、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其他的关键人物的?(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6、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8、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师生整理前面内容,并板书: 条件: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找出文章对相关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 思考分析课文内容 可以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得出相对统一的答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理解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策 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深刻分析,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对照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隆中对策的高明之处。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赏析人物,学习写法 1.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2.作为历史人物传记,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第一,选材精当,详略分明。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 第二,语言高度精练。传记叙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精练。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就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 三、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文章写法 从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进一步深化本课所学。 让学生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刻画人物方法。 学习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通过教师的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更深刻地认识。 作 业 设 计 诸葛亮受遗诏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1)必能安国 (2)若嗣子可辅 (3)事之如父 2.翻译句子。 (1)“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诸葛亮为汉室复兴贡献了毕生精力,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填一成语) 板 书 设 计 问计:三往乃见 计将安出 隐居躬耕 隆中对策 徐庶荐贤 一论曹操 不可争锋 对策 二论孙权 可以为援 三论荆益 钳形攻势 四论刘备 箪食壶浆 赞赏:先主称善 情好日密 抱负不凡 不可屈致 远见卓识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修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袜(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