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

‎ 《记叙文阅读——标题含义及作用》教学设计 ‎【考点分析】‎ 记叙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难点,要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察。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培养学生能力。这节课就其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标题含义及作用,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复习。‎ ‎【教学目标】‎ 1. 熟记标题含义及作用有哪些。‎ ‎2 .读懂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向,是回答含义还是作用。‎ ‎3.牢记易错警示,准确答题。‎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选文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针对性答题,力求完整。‎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明确考点:‎ 从近几年中考和《中考指南》上对于概括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 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2. 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 3. 为什么以此为题?‎ 4. 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这节课我们就针对记叙文“如何概括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这些题型学习如何答题。‎ 三. 课内复习:‎ ‎1.熟记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 含义: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标题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主旨情感。‎ 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揭示文章中心,点明文章中心思想;③文章线索;④一语双关;⑤具有象征意义;⑥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⑦新颖,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⑧确定描写对象或感情基调 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易错警示。‎ 理解标题含义:(1)能够写出表层含义,但对深层含义的分析欠缺。(2)曲解比喻义或象征义。(3)答案要点不全。(4)语言组织不规范。‎ ‎ 概括标题的作用:(1)标题作用记不全。(2)死记硬背标题作用,不能够灵活应用。(3)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出现一股脑写出标题所有作用的情况。‎ ‎3.以已学文章为例,引导学生如何概括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 ‎ ‎ (1) 叙事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可以概括文章内容,表明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智取生辰纲》。‎ (2) 标题含有一定的哲理或具有议论特点,一般是直接揭示或形象的暗示文章的主旨,有的问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再塑生命的人》。‎ (3) 标题含有人物或者事物,一般是作为文章的线索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如《藤野先生》《背影》既指线索又饱含感情。‎ ‎(4)标题中出现矛盾现象,一般是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标题中出现修辞手法主要是揭示文章的中心,有时候也是文章的线索。‎ 四. 迁移训练:‎ ‎ 1.阅读《父亲是一盏灯》,引导学生做题,教师归纳方法。‎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21‎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连黑,选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着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于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了,说:“爸,志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于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跟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1“没事、被了=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1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速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踩。‎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解题指津:‎ ‎(1)本文将“父亲”与“灯”连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2)把握“灯”的内涵。通篇阅读,从内容上看,本文写的是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帮助和影响,即父亲犹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了儿子的成长之路,以此为标题更能讴歌父爱的伟大。(3)围绕上述分析结合文章内容组织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了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1‎ ‎2.阅读《雪一化, 就有路了》 ,学生自我检测。‎ 雪一化, 就有路了 张抗抗 ‎①每年下的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怒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时已深秋,树叶在寒风中一片片坠落,如我失望而悲凉的心情。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我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然后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换乘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只见马路边的屋顶和地面上已是厚厚一层白雪。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昏黄的路灯照着银色的雪地,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远处有人影匆匆而过,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又试着来回走了一会儿,可是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那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⑥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然后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⑦“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⑧“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⑨我心里咯愣一下。亲戚?朋友?病人?还是读者?……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⑩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⑾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⑿“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⒀“不碍事,不碍事”。她说, “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⒁“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⒂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⒃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⒄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2分)‎ ‎ ‎ ‎ ‎ ‎2.文章第五段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 ‎ ‎ ‎ ‎ ‎3.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老妇”的形象(2分)‎ ‎ ‎ 21‎ ‎ ‎ ‎4.下面的句子有何深刻的含义。(2分)‎ 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 ‎ ‎5.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以“雪一化,就有路了”为题目有何作用?(2分)‎ ‎ ‎ ‎ 答案:‎ ‎1、我去陌生城市质问一个人, 但遭遇大雪迷路,一位大娘冒雪把“我”领到这个人家附近(1分)。“我”受大娘行为的感动并没有进去,而是返回了火车站(1分)。(共2分 )‎ ‎2、自然环境描写(0.5分)作用:①点明天气的恶劣,衬托“大娘”的热情、乐于助人②烘托“我”内心的怨恨之情③为下文“我”迷路,老妇人引路等情节做铺垫。(三点各0.5分)共2分 ‎ ‎3、从文中“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看出她是一位乐于助人、热情质朴的人;从文中“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说:‘不碍事。’”可以看出她是内心世界充满关爱和温情的人(至少两点)(每点1分,共2分) ‎ ‎4、不要被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更开阔。(2分) ‎ ‎5、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与文中大娘的话相照应(答出两点得1分) ③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覆盖在路上的雪融化了,道路就通了,实际上指人与人之间的嫌怨一旦消除,心灵就会相通,生活的天地就会变得开阔,点明文章主旨。(1分)本题共2分 )《记叙文阅读——欲扬先抑》教学设计 ‎【考点分析】‎ 记叙文阅读是最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所选的文章内容丰富,注重文字兼美,能给人美的感受和深刻的教益,但记叙文阅读是一个不易得分的考点,每次学生得分率较低。这节课就其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欲扬先抑,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复习。‎ ‎【教学目标】‎ ‎ 1. 体会叙事波澜起伏的效果 ‎ 2.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圈点批注,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 活动一:回忆《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 回忆《朝花夕拾》中有关描写长妈妈的片段导入新课。‎ 活动二:‎ ‎1.默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丛书第127页《敬爱的“号兵”》《范爱农》。梳理文本内容:文章分别写了谁的哪些事情?概括出来,批注详略。‎ ‎2.师生交流。‎ 二.明确欲扬先抑的写法 活动三:摘录词句悟写法。‎ ‎1.摘录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视角转换和情感的变化。‎ ‎2.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师生共读 。‎ 明确:“欲扬先抑”的写法就是指想要褒扬某人或某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从反面的贬抑处落笔。‎ ‎“欲扬先抑”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画出作者抒发情感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 这节课我们就针对记叙文“欲扬先抑”的这些题型学习如何答题。‎ 三 课内复习:‎ 21‎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有用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你觉得白杨树还可以象征我们身边的那些人物?请举一例并阐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对黄土高原景色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对高原的赞美是本文的重点。‎ B.“力争上游”、“笔直”点出白杨树的特质,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内在的精神美。‎ C.“单调”一词从正面为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说明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 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那贵族化楠木的憎恶之情。‎ 答案:‎ ‎1.不矛盾。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的,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1分);说它'实在是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就是作者赋予它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等美好的精神品格(1分)。(只答不矛盾不给分)‎ 21‎ ‎2.(共2分)“扑”与“奔驰”相照应(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迎面扑来的情景,准确地表现了汽车行驶的速度之快(1分)。‎ ‎3.(2分)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1分),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肯定的是“伟丈夫”(0.5分)。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风格与个性,很自然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0.5分)。‎ ‎4.(2分)开放性试题。示例:白杨树还可以象征中国航天人,因为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埋头苦干,他们乐于奉献,追求卓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的奇迹。‎ ‎5.B 四.迁移训练:‎ 最美的善举 阅读答案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1.选问题目中的“善举”指什么事情?为什么说它是“最美”的?(2分)‎ 21‎ ‎2.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3分)‎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3..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4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2分)“善举”指“络腮胡子”通过收买蝉蛹暗中帮助1号床病友的事情;(1分)因为“络腮胡子”既帮助了身处困境的人,又使被帮助的人得到尊重,所以说他的善举是“最美”的。(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示例:用“啃”和“啧啧”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的不雅,用词准确而生动;“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络腮胡子”脸面油腻的特点。画线句子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从用词或修辞方法角度赏析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2分)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意思对即可)‎ ‎4.(3分)示例一: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的善举。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示例二: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络腮胡子”的粗俗与他的细心善良对比。(“我”的施舍与“络腮胡子”的善举对比;“络腮胡子”的大大咧咧与1号床母子的安安静静对比。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指出写法并举出例子2分,分析作用1分)‎ 五.总结收获。‎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教学设计 ‎【考点分析】‎ 记叙文阅读是最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所选的文章内容丰富,注重文字兼美,能给人美的感受和深刻的教益,但记叙文阅读是一个不易得分的考点,每次学生得分率较低。这节课就其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概括内容,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复习。‎ ‎【教学目标】‎ 1. 整合记叙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从众多事件中筛选出特有的事件进行概括。‎ 3. 能概括一两个段落的主要意思。‎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选文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对段意和文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明确考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是“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从近几年中考和《中考指南》上对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题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2019年《早起》第一题:“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空。放鹅-----_______—割牛草—_________”‎ ‎②《中考指南》81面《父亲那道坡》第一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中考指南》72面《细读的妙处》第一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这节课我们就针对记叙文“如何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这些题型学习如何答题。‎ 三. 课内复习:‎ 1. 学生阅读八上朱自清《背影》第六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1‎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教师提示:在概括时,自我提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先后做了什么事?然后从文中找出答案,也就是理出记叙的六要素,再把这些答案依次串联,拼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遇到限定了字数,强调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文段大意时,可以把句式简化成“某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的形式,简短作答。‎ 2. 学生回答:‎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 串联在一起,简洁的话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迁移训练:‎ ‎(一)阅读《转角遇到爱》,完成习题一,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①黄昏,居民楼下陆陆续续聚集了不少老人,一边摇着扇子纳凉,一边说说话唠唠嗑儿,十分热闹。‎ ‎②老人都是这里的住户。这是个老小区,楼房都是6层的,没电梯,住在上面的老人,上下楼就很不方便。以前,经常能看到住在楼上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小椅子下楼。椅子除了来到楼下坐坐外,主要的功能还是上楼回家的时候用,爬一层,放下椅子,坐一会,喘口气,养足了劲,再爬一层。有的住在楼上的老人嫌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③不知道从哪天开始,3楼的转角处,放了一把椅子,以为是谁忘记拿回家了,但很多天过去了,椅子一直在,显然,椅子是谁特地放那儿的。上下楼的老人,爬楼梯累了,走到3楼转角处,正好在椅子上坐一坐,歇歇脚。3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了楼上老人的中转站。下楼的老人,慢慢多起来了。不久,5楼、4楼、2楼的转角处,也都分别放了一把椅子。有的是木椅子,有的是竹椅子,2楼放的竟然是一张小型的旧沙发。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也许是哪位住在楼上的老人,也可能是某个家有老人的年轻后生。有什么关系呢。转角处的这几把旧椅子,给上下楼的老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纵使是住在最高的6楼的老人,现在也敢下楼来了。楼下有一小片开阔地,那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 ‎④楼梯转角处的椅子,成了这幢老居民楼的一道风景。可是,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⑤老楼房,楼梯本来就窄,又放了把椅子,上下楼就有点碍手碍脚,特别是搬动大一点的家具物什的时候。某天,一位住在4楼的中年男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把可以折叠收起的椅子,然后,在拐角处的墙壁上,钻了几个眼,将折叠椅安装了上去。需要坐的时候,将椅子放平,贴墙而坐,不需要的时候,就将椅子再靠墙折叠起来。一点不碍事。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更加热烈的欢迎。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⑥老人们开心极了,上下楼再也不那么艰难了。除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见面,聊聊天以外,最让他们开心的是,他们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上自己的家里做做客了。并且,他们在发出邀请的时候,不忘叮嘱老朋友一声,楼梯口都有一把折叠椅,可以坐下来喘口气,不着急啊。‎ ‎⑦这幢老式居民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⑧转角处的一把椅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对老人的关爱和温暖。有时候,爱就这么简单。‎ ‎(选自网络,有改动)‎ ‎1、通读全文,概括出事件的经过。‎ 起因: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经过:居民们为了方便老人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后来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的便利改放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的热烈欢迎。‎ 结果:老人们开心极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到家里做客。‎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教师强调: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答题格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 21‎ (二) 读《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完成习题一。‎ ‎①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 ②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 ‎ ③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 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我攒了满身的劲背起你,却没有想象中 那样沉.那一瞬,我有些怀疑:这个人,真的是我曾经健壮威武的父亲吗?你双手搂着我的脖子,在我的背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使劲弓起来,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 ‎ ④到小区门口,不过二十几米的距离。你数次要求下来,都被我拒绝。爸爸,难道你忘了,你曾经也这样背着我,走过多少路啊?‎ ‎ ⑤那一年我在工地被钢板伤,右腿险些被砸断,腰椎也被挫伤。在漫长而繁杂的治疗过程,你背着我,去五楼做脊椎穿刺,去三楼做电疗,上上下下好几趟。那年,你50岁,日夜的焦虑使你身心憔悴;我18岁,在营养和药物的刺激下迅速肥胖起来。50岁的你背着18岁的我,一趟下来累得气都喘不过来。在你的精心照料下,8个月后,我开始扔下拐杖能自己走了。‎ ‎ ⑥这次去在医院做检查,你不停地问我:“到底怎么样?不会很严重吧?”我紧紧握着你的手,你厚实粗糙的大手在我的掌心里不停地颤抖。我第一次发现,你其实是那么害怕。是骨质增生,必须手术治疗。医生说,真想象不出,你如何能忍得了那样的疼?‎ ‎ ⑦那天护士为你输液,那个实习的护士,一连几针都没有扎进血管。我一把推开她,迅速用热毛巾敷在你的手上。一向脾气温和的我,第一次对护士发了火:“你能不能等手艺学好了再来扎?那是肉,不是木头!”护士尴尬地退了下去, 你看着暴怒的我,眼睛里竟然有泪光闪烁。我猛然记起,几年前,你也曾这样粗暴地训斥过为我扎针的护士。‎ ‎ ⑧手术很成功。你被推出来时,仍然昏睡着。我仔细端详着你,你的脸沟壑纵横,头发白了大半,几根长寿眉耷拉下来……我想起你年轻时拍的那些英俊潇洒的照片,忽然止不住地心酸。‎ ‎ ⑨几个小时后,你醒了,看见我在,又闭上眼睛。一会儿,又睁眼,虚弱地叫,“尿……尿……”我赶紧拿出小便器,放进你被窝里。你咬着牙,很用力的样子,但半天仍尿不出来。你挣 扎着要站起来,牵动起伤口的疼痛,巨大的汗珠从你的额角渗出来。我急了,从背后抱起你的身体,双手扶着你的腿,把你抱了起来。你轻微地挣扎了几下后,终于像个婴儿一样安静地靠在我的怀里,那么轻,那么依恋。‎ ‎ ⑩出院后你就住在我家里。每天,我帮你洗澡按摩,照着菜谱做你喜欢吃的菜,绕很远的路去为你买羊肉汤。阳光好的时候,我带你去小公园听二胡,每天早上催你起床锻练,你在前面慢慢走,我在后面紧紧跟随……所有的人都羡慕你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而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传承给我的爱的方式。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详写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 ‎  (1)‎ ‎  (2)‎ ‎(3)‎ 教师提示:‎ ‎【答题方法】用“从众多事件中筛选出特有的事件进行概括。”和“概括一两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答题。‎ ‎【答题思路】读懂题意要求一要“简洁”,二要是“详写”的,三要是“儿子爱父亲”的。那么,首先筛选出关键信息,再从关键信息中找出最关键的语句。我们不难发现,文章③④⑦⑨段是关注对象。第③段中的“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和第⑦段中的“我猛然记起,几年前,你也曾这样粗暴地训斥过我为我扎针的护士”,这些话都隐含着重要信息。如何简洁呢?最后一段中“我帮你洗澡按摩,照着菜谱做你喜欢吃的菜,绕很远的路去为你买羊肉汤……”这些略写的句子就很简洁,我们可仿写答案。‎ ‎【答题模板】什么人做什么事 学生归纳回答。‎ ‎【自主阅读检测】‎ 21‎ ‎  2.根据语境,解释文中第①段、第③段加点词的意思。(2分)‎ ‎  (1)轻描淡写:‎ ‎  (2)纠缠:‎ ‎  3.围绕句中加点内容,赏析下列精彩语句。(4分)‎ ‎  (1)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 ‎  (2)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 ‎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3分)‎ ‎  5.读了此文后,也许你会有一些肺腑之言要对文中的父子或自己的亲人说,请敞开心扉,说出你的心里话吧。(2分)‎ ‎  参考答案:‎ ‎  1.(1)背父亲去打车;(2)训斥护士;(3)抱父亲尿尿。‎ ‎  ‎ ‎  2.(1)轻描淡写:文中的意思是父亲怕我担心,故意把病情说得很轻(或故意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2)纠缠:文中指父子俩因为对方着想而引起争执,体现出相互的关心。‎ ‎  ‎ ‎  3.(1)句中加点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生病后行动的痛苦,暗示父亲病情之重,为“我”背父亲埋下伏笔。(2)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父爱的宽阔辽远、纯粹透明(伟大、宽广、无私)。‎ ‎  ‎ ‎  4.本文写父亲因病到医院做手术,“我”精心照料父亲,回报父亲当年对“我”的关爱,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揭示了爱的传承性。‎ ‎  ‎ 1. 略。开放性试题,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流畅即可。‎ 五.总结收获。‎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考点分析】‎ 记叙文在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在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所以我们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并体会它的作用。这节课就记叙顺序,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复习。‎ ‎【教学目标】‎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及解析课内外记叙文顺序题,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明确考点:‎ 综合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记叙的顺序考点)”试题来看,主要对该知识点的考查,直接或间接考试题常有。‎ 三. 课内复习:‎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及其作用 顺叙一一叙事最基本的方式。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来叙写。分为按时间顺序叙事,按地点转换叙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按故事事情内在逻辑联系叙事三种。 顺叙的作用: (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21‎ ‎2、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倒叙的作用: ‎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续性。 例如:朱自清一一《背影》 运用倒叙,开篇点题,用最难忘的是父亲“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致的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使文章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及作用 插叙一一在叙述中为子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 (1)内容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内容更充实;‎ ‎(2)结构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3)突出人物的形象;‎ ‎(4)避免故事情节的平淡,让文章内容更加跌宕起伏。‎ 例加.《爸爸的花落了》-文中“有一天下大雨…… 运用插叙 作用: (1)交代六年前“我”迟到的原因,以及父亲对我的严厉。‎ (2) 是故事的情节的补充交代,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3) 为下文“我”逐渐成长做铺垫。 (4)突出爸爸严中有爱的性格。 4、补叙及其作用 补叙一一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做某些补充叙述。‎ 补叙的作用 对主要人物或事物起补充交代作用,以利于读者更全面的了解人物或事件,使人物形缘更丰满、突出。‎ ‎【插叙与补叙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课内选段练习 秋天的怀念(选段)‎ ‎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2分)‎ 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一. 迁移训练:‎ 阅读《在岁月面前认输》,回答问题。‎ ‎①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多得你吃不了的。”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阳光里。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 ‎②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的一套紫砂壶。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 21‎ 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③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④“呵呵,老啦,真的老啦。”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碴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⑤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⑥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他“刷”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我让他试衣。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⑦他先出去的。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的。”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手。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他“唔”一声,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1.第⑤段说“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文中哪几件事表现了父亲的老去?(写出三件即可)(3分)‎ 2. 对下列的句子或词语进行赏析。(3分)‎ ‎(1)自选角度赏析句子。‎ 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碴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2)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 ‎3.第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联系文章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3分)‎ ‎(1)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一套紫砂壶。‎ ‎ (2)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 ‎ (3)我嘱咐他关汤锅,结果汤溢得满煤气灶都是。‎ ‎ (4)和我聊天,话却很少,只是傻笑、点头。‎ ‎ (5)他去买盐,到了小店却忘了买什么。‎ ‎ (6)他买衣服后,在商场门口转圈儿,根本辨不清方向。‎ ‎2.(3分)(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衰老,表现了作者看到父亲老去时内心的伤痛,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爱怜之情。‎ ‎ (2)一“牵”,一“缩”两个动词,写出“我”对父亲的疼爱以及父亲的不习惯,非常真实,打动人心。‎ ‎3.(2分)‎ 运用插叙,描写了父亲昔日的意气风发、精力充沛,与父亲现在的衰老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老去的哀伤。‎ ‎4.(2分)‎ 父亲是一个勤劳质朴、热情善良、关爱子女的人。“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 21‎ 说明了他的勤劳质朴;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写春联等说明了他的热情善良;不愿让我花钱买衣服说明了他关爱子女。(意思对即可)‎ ‎《记叙文阅读——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考点分析]‎ 在记叙文阅读中,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占有一席之地。本节课就针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进行探究,通过课内到课外进行训练。‎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出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和解析课内外记叙文中景物描写题,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明确考点:‎ 从近几年中考和《中考指南》上对于记叙文中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考察来看,主要有以下 题型:1、能准确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出其作用 作用:可从六个方面理清答题思路: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奠定情感基调;   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三、课内复习  以已学典型文章为例,引导学生如何解答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变色龙》中“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三)、展示人物性格。   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①“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   如《智取生辰纲》中 ‎“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 ‎ 21‎ ‎  “众军汉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六)、用景物描写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到了五月节,石榴花没有开得那么红,那么大。”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四、课内选段练习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 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 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景物描写一:“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 作用: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冬水,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烘托了一家 四口散步的愉悦心情。 ‎ 景物描写二: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 鱼塘。” ‎ 作用: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交代了走小路原因,烘托了一家四 口愉快的心情。 ‎ 五、 ‎[迁移训练]‎ 雪一化, 就有路了 张抗抗 ‎①每年下的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怒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 21‎ 时已深秋,树叶在寒风中一片片坠落,如我失望而悲凉的心情。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我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然后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换乘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只见马路边的屋顶和地面上已是厚厚一层白雪。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昏黄的路灯照着银色的雪地,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远处有人影匆匆而过,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又试着来回走了一会儿,可是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那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⑥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然后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⑦“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⑧“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⑨我心里咯愣一下。亲戚?朋友?病人?还是读者?……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⑩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⑾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⑿“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⒀“不碍事,不碍事”。她说, “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⒁“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⒂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⒃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⒄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2分)‎ ‎ ‎ ‎ ‎ ‎2.文章第五段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 ‎ ‎ ‎ ‎ ‎3.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老妇”的形象(2分)‎ ‎ ‎ ‎ ‎ ‎4.下面的句子有何深刻的含义。(2分)‎ 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 ‎ ‎5.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以“雪一化,就有路了”为题目有何作用?(2分)‎ ‎ ‎ ‎ 答案:‎ ‎1、我去陌生城市质问一个人, 但遭遇大雪迷路,一位大娘冒雪把“我”领到这个人家附近(1分)。“我”‎ 21‎ 受大娘行为的感动并没有进去,而是返回了火车站(1分)。(共2分 )‎ ‎2、自然环境描写(0.5分)作用:①点明天气的恶劣,衬托“大娘”的热情、乐于助人②烘托“我”内心的怨恨之情③为下文“我”迷路,老妇人引路等情节做铺垫。(三点各0.5分)共2分 ‎ ‎3、从文中“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看出她是一位乐于助人、热情质朴的人;从文中“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说:‘不碍事。’”可以看出她是内心世界充满关爱和温情的人(至少两点)(每点1分,共2分) ‎ ‎4、不要被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更开阔。(2分) ‎ ‎5、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与文中大娘的话相照应(答出两点得1分) ③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覆盖在路上的雪融化了,道路就通了,实际上指人与人之间的嫌怨一旦消除,心灵就会相通,生活的天地就会变得开阔,点明文章主旨。(1分)本题共2分 )‎ ‎ 记叙文阅读小技巧系列2——怎样理解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 在记叙文阅读特别是小说阅读中,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是必考内容之一。‎ 常设问题有——‎ 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文中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的外貌描写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找出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分析描写的好处等等。‎ 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一是用了什么(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二是这些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和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用图表示就是——‎ 人物描写作用=人物描写方法+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结构上的铺垫、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一、人物描写方法 ‎ 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怎么区别呢?‎ 1、 外貌描写包括——‎ ‎ 对容貌(五官)的描写,如:浓眉大眼、樱桃小嘴、满头白发、高高的鼻梁......‎ ‎ 对服饰(衣着)的描写,如:上身穿.....,下身穿......,脚踏......,头戴......‎ ‎ 对体态的描写,如:弯腰曲背 身材魁梧 瘦高个......‎ ‎ 对神态的描写(如下)‎ ‎ 2、神态描写。指脸部表情(借脸、口、鼻、目、眉的情态变化流露喜怒哀乐等情感),如:瞪着眼睛、皱着眉头、噘着小嘴、喜悦的神情、愤怒的目光、忧郁的眼神......‎ ‎ 两者区别: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但外貌主要指长相(容貌、服饰、体态),一般是静态的,稳定的;而神态描写则是专写人物表情,是动态的,变化的。‎ 2、 心理描写。是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通俗地说就是描写人物想了什么。就阅读而言,主要有三种形式:‎ a. 用“想”“觉得”“感到”“思量”作为语言标志。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都德《最后一课》)。‎ b.内心独白。如“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都德《最后一课》)‎ c.从旁描述。从旁描述不是从“我”的角度去描写,而是从读者的角度描述人物心理,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的描写:“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想起当年那个晚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 其它动作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容易辨识,这里从略。‎ ‎ 提醒注意的是, 以上这些描写常常是综合运用的,如果让你回答“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千万要找全,不要遗漏。 ‎ 二、 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 人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现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 ‎【人物心理】‎ ‎ 所谓心理,是指文章中的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内心活动。概括时可以根据语境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高兴、喜悦、欣喜、愉快、快乐、幸福 悲哀、悲伤、悲切、哀愁、伤心、痛苦 忧愁、忧伤、郁闷、焦虑、孤独、寂寞 愤怒、愤慨、愤恨、憎恶、怨恨、痛恨 吃惊、惊愕、惊讶、惊诧、惊异、惊奇 害怕、惊恐、惊惧、惊慌、恐怖、慌张 21‎ 紧张、激动、感动、感激、思念、想念 希望、渴望、盼望、期望、愿望、志向 内疚、愧疚、懊悔、悔恨、后悔、自责 ‎【人物性格】‎ ‎ 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对现实和个人的态度方面:热爱人民、孝敬父母、诚实守信、 谦虚、骄傲、虚伪、憨厚、善良......‎ b.个人意志方面:坚毅、勇敢、艰辛、怯懦、果断、优柔寡断......‎ c.个人情绪方面:热情、冷漠、开朗、抑郁......‎ d.理智特征方面:思想敏捷、思维迟缓、冲动、沉稳......‎ 三、人物描写对表现心理、揭示性格的作用要点 ‎1、外貌描写作用要点 a.交代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 b.暗示生活处境;‎ c.表现心理状态;‎ d.揭示思想性格(精神品质、思想感情)‎ e.用外在的“丑”或寒酸衬托心灵的美或反衬内心的善良。‎ 例一:《一面》三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 “坐在南边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 ‎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精神却是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书‘一’字”‎ ‎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书‘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 作用:展现了鲁迅先生“瘦”的外貌特点,突出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要点b)‎ 例二:“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作用:写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的经济状况以及极其懒惰的性格特征。(要点b.d)‎ 例三、“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间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都德《最后一课》)‎ 作用:穿礼服表示对最后一课的纪念,写出了韩麦尔先生悲愤的心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要点c、d)‎ 例四、“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种春风》)(注:文章写的是老人在邮局给贫困山村孩子寄善款的事)‎ 作用:用外表的寒酸衬托老人心灵的美好,欲扬先抑,为后文作铺垫(要点e)‎ 2、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要点 a. 表现人物心理 b.反映人物性格(精神品质、思想感情)‎ ‎ 例一、《背影》(朱自清)中父亲仅说了五句话,请分析这些话的特点,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⑤“进去吧,里头没人。”‎ ‎ 答: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字一词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把伟大的父爱表现的淋漓尽致。(要点b)‎ ‎ 例二、《羚羊木雕》(张之路)中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试分析这句语言描写的作用。‎ 答:写出了奶奶此时的心理,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影响两家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要点a)‎ ‎ 例三、“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了一会儿,我才壮着胆子,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动作描写,真实地表现出小朋友刚学游泳时的害怕心理和小心谨慎。(要点a.b)‎ 21‎ ‎ 例四、《最后一课》(都德)“我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解析:神态描写,表现韩麦尔先生不忍离去时的悲愤心情(要点a)‎ 例五、“我到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的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解析:这段话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把一个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皇帝展现得淋漓尽致。(a.b)‎ ‎【专项训练】‎ 训练一、阅读选段回答: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 ‎ 他(注:吴孟超)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凌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弥漫开来。(《大医仁心》‎ 训练二、阅读《榜样》(选段),然后填空。‎ ‎ ......父亲见儿子回来了,远远的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怎么?”“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那怎么回咱这破村?”“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流着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 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_____和_____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流着泪......”则反映了他_________的心理。‎ 训练三 阅读《为我唱首歌吧......》(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 (1) 柔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进小小的病室,绿色的藤蔓爬上窗台,探头探脑地打量着病室里的7个孩子。‎ ‎ (2)在伦敦儿童医院,这7个小病人,除伊丽莎白外,全都患了不治之症。‎ ‎ (3)伊丽莎白热爱音乐,热爱唱歌,她的歌声圆润舒缓,婉转动听。但她耳朵后面做了一个复杂的手术,一个月后听力就会完全消失,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了,这将使酷爱音乐的她前景更加悲惨。不过在伙伴们面前,她从不唉声叹气,只是当她以为没有人看见她时,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渐渐地从充满两眼,扑簌簌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 ‎ (4)伙伴们为伊丽莎白的境况焦急不安,他们决定做一些事情使她快活。一天傍晚,孩子们带着一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科尔比。‎ ‎ (5)“你们想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还有三周的时间,来得及吗?”‎ ‎ ......‎ ‎ (11)音乐会获得了极大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我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 (12)谁都知道,这些患不治之症快要死去的孩子,要成功举办这次音乐会,得忍受多大的病痛啊!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碎了。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听过,也从不希望再听到的无比动人的音乐。即使到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仍然能够听见那每一个震撼人心的音符。‎ ‎1、第(12)段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2、请用横线在(3)、(11)两段中画出描写伊丽莎白神态描写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文字反映出她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训练四 阅读《牵挂》中的一个段落,回答问题。‎ ‎ 我想起去年发生在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天格外冷。因为放了寒假,睡了个懒觉,快到9点了,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父亲。父亲搓着手,劈头就问,怎么没人接电话。我说电话在客厅里,卧室门又关得严实,睡得死没听见。父亲缓缓地说,电话半天没人接,担心你们怕是煤气中毒,就赶过来看看,没事就好。说完就走了。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睛一片朦胧。‎ ‎ 本段中的“劈头就问”和“缓缓地说”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发挥想象,对其表情进行描写。‎ 21‎ 训练五 阅读《那无法忘却的眼神》结尾一段,回答问题。‎ ‎ 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方向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的心里一直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问:郑光奇的眼神有什么特点,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参考答案】‎ 训练一 神态描写有:“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态”。作用:表现出吴孟超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投入工作时的精神抖擞,自信沉着,全神贯注。‎ 训练二: 惊愕 失望 激动。‎ 训练三 ‎1、听着身患绝症孩子的歌,我的心都要碎了,表现“我”内心的无比痛苦。(或听着身患绝症的孩子的歌,“我”到今天仍然感到震颤,表现出我极为感动的心境。)2、“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 由忧伤痛苦变得欣喜若狂。‎ 训练四:“劈头就问”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子全家煤气中毒;“缓缓地说”是因为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子全家平安以后,内心感到轻松释然。神情描写要抓住眼神和脸色,答案略。‎ 训练五:平静、纯净,没有任何奢求,让人感动,给人面对生活的力量。‎ 记叙文阅读小技巧系列3——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 人物形象不等同于人物性格。人物性格是文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特征;人物形象是向读者展示出来的有关这个人物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性格特征、人物的身份地位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心中的具体反映。人物性格是人物形象的一部分,人物形象还包括身份地位等元素。如图——‎ 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身份+地位+职业等)‎ 第一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 方法一:人物描写分析法 ‎ 方法步骤:在原文中划出主人公的外貌、神态、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语句→在每一划线处批注性格特点→整合归纳性格特征 ‎ (示例略)‎ ‎ 方法二:人物行为分析法 ‎ ‎ 方法步骤:从原文中逐一找出主人公做了哪些事→分别概括这些事情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整合归纳性格特征 ‎ 示例: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性格 事例:喜衣成癖,不理朝政 性格:荒唐昏庸 事例:轻易受骗,裸体参加游行大典 性格:愚蠢 事例:明明看不见衣服,却装模作样看了又看,并极力赞美“衣服太美了” 性格:虚伪 事例:在游行大典上故作姿态,让别人觉得确有新衣。性格:自欺欺人。‎ 归纳:昏庸、愚蠢、虚伪 ‎ ‎ ‎ 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 题型1: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 基本格式:______(人物)是一个__________(性格特点)的_________(身份地位等)的形象 ‎ 例:《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是一个昏庸、愚蠢、虚伪的封建统治者。‎ 题型2: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21‎ ‎ 基本格式:______(人物)是一个__________(性格特点)的_________(身份地位等)的形象,这一形象使我认识到(告诉我们、揭露了)_________(主题思想)‎ ‎ 例:《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是一位昏庸、愚蠢、虚伪的封建统治者形象,这一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和封建社会的腐朽。‎ 题型3:请结合事例概括某某的性格特点 格式:事例+事例+事例......+性格 性格+事例 ‎ ‎ 再以《皇帝的新装》为例,结合事例分析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 用前一种格式可以这样作答:《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喜衣成癖,不理朝政。他轻易受骗,让骗子给他“做”新衣。他明明看不见衣服,却装模作样看了又看,并极力赞美“衣服太美了。”他裸体参加游行大典,并故作姿态,让别人觉得确有新衣。通过这些情节,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昏庸、愚蠢、虚伪的封建统治者形象。‎ 用后一种格式可以这样作答:‎ 昏庸:喜衣成癖,不理朝政 ‎ 愚蠢:轻易受骗,裸体参加游行大典 ‎ 虚伪:明明看不见衣服,却装模作样看了又看,并极力赞美“衣服太美了” ‎ ‎【专项训练】‎ 训练一、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小弗朗士:‎ 韩麦尔先生:‎ 训练二(河南中考卷)‎ ‎ ‎ ‎ 前方遭遇塌方 ‎ 肖复兴 ‎ 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沟。路上,大家的情绪非常好,几乎一路都在唱歌,车厢里快成了音乐厅。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大轿子车,开车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 ‎ 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雨幕和暮色叠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样压来。走着走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我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长蛇一般停了好长一串的车子。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路因为大雨的缘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变窄了,而且非常滑。刚才,一辆运木材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滚进了道旁的江里,一眨眼的工夫就淹没在湍急的漩涡中,连影子都找不着了;紧跟着,另一辆卡车也掉了下去,幸好被半山腰的树卡住,人们正在搭救司机。大家都担心起来,今晚还能不能到达九寨沟呀?‎ 终于,前面的车子一辆辆蜗牛一样移动起来。等我们开到事故发生的地点时,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天彻底黑了下来,雨却没有停。车窗外,那辆卡车黑乎乎的,还卡在半山腰的树上。前面的路越发显得窄,大概只能够勉强过一辆车,又正好是一个拐弯,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难度。可怕的是靠近江边的一侧还有塌方,只要车轮稍稍打偏一点,车子就有可能一下子滑进江中。 ‎ 司机停住车,打开车门,回过头说:“大家都下车吧,先走过去,在前面等我。”‎ 满车的人都乖乖地下了车,撑起了雨伞,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只见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紧紧地握着方向盘,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雨刷使劲地刷着,车灯明晃晃地照着,前面的雨水、山石和树木,阴森森的,格外森人。‎ 车子在开动之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 ‎ 司机回头叫我:“快下车!太危险!” ‎ ‎ 我没下车,走到他的旁边坐下来。他看了看我,没再说话,只是伸出了手拉了拉我的手,他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我的手心也一样。‎ ‎ 车子又启动了。我看得很清楚,前面的路窄得像是鸡脖子,方向盘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急剧旋转着,脚不时地踩着刹车闸,车子像受惊的甲壳虫,不是在走,简直是在爬,在蹦,一步步小心谨慎地在蠕动,稍有参差,就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过江边塌方的地段,司机把车紧紧地靠在山的一侧,车轮紧紧压在路边,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的可恶的怀中。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儿,连看都不敢看它了,现在再想下车都来不及了,豁出去了吧!‎ ‎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过这危险一关的,只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然后是一个转弯,就飞快地加速,箭一般蹿出了好长一段路。就听他一连串地按响了喇叭,又听见地上一连串的欢呼声。‎ 21‎ ‎ 我不知道以后我还敢不敢冒险再充这个大尾巴鹰了,当时是一个劲儿地后怕。那一晚大雨中的山道和江水,还有那辆轿子车和司机,实在是让我终身难忘。我不知道他后怕不后怕,在当时他的果断沉稳,却是一车人所不具备的,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在平常琐碎的日子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现,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 那天夜里到达九寨沟,半宿没睡安稳,总好像还在颠簸的车上一样。第二天晚上,为了给大家压惊,在诺日朗旁边举办了晚会,大家的歌声又此起彼伏。不知谁看见我们的那个司机坐在角落里默默听大家唱歌,就喊了起来,请他说什么也得唱一个。大家热烈鼓起掌来。他走到台前,倒也没推辞,只是说:“可以,但我得请一个人和我一起唱。”我没有想到,他请的是我。那一晚,我和他一起唱了一首《草原之夜》,同时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唱得真是非常好听。‎ ‎ 问:文中的司机有哪些性格特点?(答出两点即可)请结合人物描写、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训练一 答案略 训练二 示例:①沉稳果断:遭遇塌方时,不慌乱,冷静处理。②有责任感,勇于担当:让大家下车,把危险留给自己。③富有行车经验:路况好时开车“平稳”,路况险时“小心谨慎”,过了危险地带“飞快加速”。④普通但又勇敢:尽管紧张得手心 里都是冷汗,但还是勇敢地面对危险的挑战。⑤稳重,不张扬:大家在车上唱歌时,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举办晚会时,他“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听大家唱歌”,其实他唱得非常好听。‎ 2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