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内蒙古包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品解析:内蒙古包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20 年初中升学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座位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 置。请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再选涂其他答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严 格按题号所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损坏。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 胶带纸、修正带。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 1—7 题,共 2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话茬.(chá) 闭塞.(sè) 膳.食(shàn) 空穴.来风(xuè) B. 恬.静(tián) 矜.持(jīng) 舵.手(duò) 浑身解.数(xiè) C. 美髯.(rán) 舟楫.(jí) 笔砚.(yàn) 怅.然若失(chàng) D. 糜.子(méi) 锡箔.(bó) 国殇.(cháng) 杳.无音信(yǎo) 【答案】C 【解析】 【详解】A.空穴.来风(xué); B.矜.持(jīn); D.国殇.(shāng); 故选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派遣 造访 密匝匝 格物致知 B. 镌刻 睦邻 三缄其口 言不及意 C. 谛造 蔓延 目眩神迷 德艺双馨 D. 萦绕 搏弈 循规蹈矩 直抒胸臆 【答案】A 【解析】 【详解】B.“言不及意”的“意”应写作“义”; C.“谛造”的“谛”应写作“缔; D.“搏弈”的“搏”应写作“博”; 故选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阅读经典具有一定的难度,你若真正读懂了,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豁然..。 B. 内蒙古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初步遏制..了巴丹吉林等五大沙漠的扩展态势。 C. 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一样,二者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 D. 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们翻山渡河,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沛流离....,才到达那个山村。 【答案】D 【解析】 【详解】A.“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使用正确; B.“遏制”意思是制止、控制。使用正确; C.“厚此薄彼”意思是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使用正确; D.“颠沛流离”意思是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不能用于“翻山渡河”, 与此处语境不符; 故选 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研制、运行和发射了多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 B. 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C. 马头琴的起源传说是把酸奶勺子蒙上牛皮,拉上马尾演奏,被称之为“勺形胡琴”。 D. 在体育测试前,老师再三提醒我们要注意各项动作要领,切忌不要违规和失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语序不当。将“运行”和“发射”调换位置; C.句式杂糅。在“被称之为”前加上主语“马头琴”; D.否定不当。将“不要”删掉; 故选 B。 5.下面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 想象力。 B.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 会现实。 C.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此曲被誉为“秋思之 祖”。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呐喊》,文章批驳了“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人对抗日前途的悲 观论调。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不是《呐喊》,故本题选 D。 6.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照鉴中国以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胸襟和气魄。惟人民和生命为重,中华儿女无畏而 坚韧,谱写了一曲抗疫之歌。有对联赞云: 上联:异域同天,守望相助,抗疫留佳话;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举国一心,防控互联,驱瘟赞英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仄起平落。本题要求对联 以赞美祖国及人民在抗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为内容。示例:医患同心,无畏坚韧,战场展英姿。 7.默写(请用正楷书写)。 (1)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2)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4)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6)《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同舍生皆被绮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 实和强大。 (7)王绩《野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 闷和怅惘之情。 (8)《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傍晚时的景象,画面灵动,给 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答案】 (1). 百般红紫斗芳菲 (2). 乱花渐欲迷人眼 (3). 竹杖芒鞋轻胜马 (4). 望其旗靡 (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7). 相顾无相识 (8). 长歌怀采薇 (9). 夕日欲颓 (10). 沉鳞竞跃 【解析】 【详解】注意以下词语的字形容易写错:斗芳菲、渐欲、竹杖、靡、邑人、缊袍敝衣、采薇、颓、竞跃等。 二、阅读(本题包括 8—23 题,共 45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 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 (2)即.之也温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0. 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11. 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答案】8. (1)坚定(2)接近(走近,靠近) 9. (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10. 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 11. 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笃,坚定; 即,接近,靠近。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 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两个“而”均表转折,译为但、却;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讷,忍而少言;而,表转折,译为但、却;敏于行,做事要敏捷。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与之意思相近的一章是第③章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从中可 以看出君子的美德:不重名望,注重提高自身修养。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⑦章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看出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第⑧ 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这便是小人 和君子的不同之处。 【点睛】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为 政》) ②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 了。”(《子张》) ③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公》) ④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 苟。”(《子张》) ⑤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里仁》) ⑥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 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学而》) ⑦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⑧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卫灵公》) (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歌者 ①行走在天地之间,广袤的原野从我脚下延伸而去,一直到遥远的天际。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感 受到自己的渺小…… ②记得小时候在放牧的路上,当别人家的牧羊犬拽脱拴它的铁链,狂吠着向我冲来时,我心里充满了 恐惧。幸亏阿爸及时赶到,一把拽住正准备落荒逃去的我,我们定定地站立在原地。因为有了阿爸,我心 里的恐惧立刻减损下来。那牧羊犬冲到离我们大概十步之遥时停下来,不断地叫着,却没向前靠近。“不 要跑,要停下来,必要时要迎上去!”阿爸说。后来,阿爸的这句话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经验。 ③每次放牧,走上原野,我会在风中低吟某首歌的旋律,后来唱歌成了我消解孤独的一种方法。比如, 刚刚下过一场暴雨,一道弯弯的彩虹出现在天边,就唱:七色的彩虹搭起了帐篷..........。再如,盛夏时灿烂的野 花盛开在草地上,便唱:大地的头上插满了鲜花..........。渐渐地,我发现天地之间,我可以和任何一样东西对话: 原野上的花花草草、天上的飞鸟、河流里的小鱼,甚至一块石头。 ④我发现除了我,在原野上喜欢唱歌的还有百灵鸟,它们对唱歌的热情与执着,比起我来有过之而无 不及。我这个草原上的小牧童,常常听到它们婉转又悠长的歌唱,随性又自由。 ⑤小时候,我和堂弟共同喜欢的游戏是在草原上寻找鸟巢。最容易寻得的,是角百灵的鸟巢。它们用 干枯牧草搭建的圆形鸟巢,精致得就像人工所为。我们会在鸟巢附近做上记号,然后隔三岔五来探望,等 待鸟蛋一天天地孵化。当雏鸟破壳而出后,我们的探望就会频繁起来,俨然是痴心于野外观察的鸟类专家, 看着雏鸟的羽毛一点点丰满起来,直到它们的父母带着它们飞离窠巢。 ⑥百灵鸟的雏鸟在没有长出羽毛之前是不发出声音的。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面前,这有着“草原歌 唱家”之誉的精灵,把小小的鸟巢隐藏在广大的辽阔之中,以枯草般的毛色掩护自己,在雏鸟时代选择了 噤声,是为让自己有更多活下来的机会,为长大后能够更加自由、更加纵情地歌唱。 ⑦我曾看过一个视频,画面里是一只已经死了的角百灵雌鸟,当镜头慢慢推近时,出现了一个被它身 体遮掩的小小鸟巢,里面还有几只尚未长出羽毛的幼鸟,因为听到了动静,幼鸟像是忽然醒过来一样,个 个伸长脖子,把嘴喙髙高地升向空中。饥饿的它们等待着父母衔来吃食,却不知道当冰雹来临时,它们的 母亲用单薄的身体护住它们,一直到冰雹把自己砸死,也没挪动一下!看着这画面,我的泪水一下子涌出 眼眶。普天下的雌鸟啊,普天下的母亲啊! ⑧可如今我发现,身边一些人对鸟儿是视而不见的,由此我判断他们对其他事物,比如对野花也是同 样态度。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忽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 (作者:龙仁青 有改动) 12. 结合全文,简述题目“歌者”的含义。 13. 你如何理解第②段画线句所蕴含的人生经验? 14. 第③段中“我”吟唱的歌词很有艺术性,请品析。 15. 请简要分析结尾段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案】12. 放牧时,以唱歌消解孤独的“我”;草原上自由、纵情歌唱的百灵鸟;所有能勇敢顽强地面 对困境,唱出精彩的鲜活生命。 13. 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困境,不要畏惧、逃避,而应该冷静面对,思考解决的办法;必要 时迎难而上,甚至做出一些牺牲。 14. 歌词简洁生动,通俗易懂。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由“彩虹”联想到草原上常见的“帐篷”; 把“遍地鲜花”想象成是姑娘“头上插满了鲜花”。富有鲜明的民族和草原特点。 15. 结尾段写一些人对鲜活生命的漠视,与上文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了 文章主题。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题目“歌者”,意思是唱歌的。文中出现的唱歌的有:第③段“每次放牧,走上原 野,我会在风中低吟某首歌的旋律,后来唱歌成了我消解孤独的一种方法”,为消解孤独而唱歌的我;第 ④段中“我发现除了我,在原野上喜欢唱歌的还有百灵鸟,它们对唱歌的热情与执着,比起我来有过之而 无不及”,比我更喜欢唱歌的百灵鸟;文章第⑧段中写“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忽 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一群不会唱歌,不关心美好自然的人。那么与之相反, 关心热爱自然和生活的那些“许多鲜活的生命”,应该也是歌者。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示例:“不要跑,要停下来,必要时要迎上去!”这是父亲教育我面对恐惧 时的一句话。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困难,千万不要逃避,不要做把头埋在沙子 里面的鸵鸟,坦然面对,想法解决,最差的结果能够差到哪里去?只要生命还在,只要青春还在,任何可 能性都存在。人的生命力比你想象的要坚韧得多。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赋予“七色的彩虹”以人的动作,说它“搭起了帐篷”;用草原上普遍见到的帐 篷比喻彩虹的形状,又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大地”变得也会梳妆打扮了,像姑娘一样把自己的“头上插 满了鲜花”;说法生动富有情趣;形象的描绘张口就来,体现了草原地域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末段的作用。文章的前面部分都是写歌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结尾段却写“身边一些人 对鸟儿是视而不见的,……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忽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 有许多鲜活的生命”,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尤其是久居城市的人的思考,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 题。 (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夏津,有片古桑林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 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 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 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 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 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 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 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音编” 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 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 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 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 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 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 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教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 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 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 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 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 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 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 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 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作者:梁衡 有改动) 16. 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 17. 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 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19. 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6. 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引出 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的介绍。 17. 列数字。“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古桑数量之多说明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 常兴旺。 18. 不能。“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就过 于绝对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 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 桑原貌: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第一段作用。作答此题,要结合文体特点。说明文第一段由事例或现象说起,目的是为了 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题第一段“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 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说明黄河搬运泥沙 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 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说明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由此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 由具体情况说起,更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7 题详解】 本特纳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和作用的分析。“百年”“千年”“两万余株”“两百余株”判断为列数字的 说明方法。“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两万余株”“两百余株”准确地说明了古桑 数量之多,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先表达观点,不能删去。再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作用。“几乎”是差不多的 意思,在句中起限制作用。带入句中理解,“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 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后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③段“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 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⑥段“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 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这些语句概括为: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 献;③段“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 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概括为:夏津县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 史上的农桑原貌;⑦段“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 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概括为:留存的清代 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四)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谈美感教育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美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 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 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 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 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有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 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 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 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有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 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 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 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国为他们误认为美有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 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 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 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 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 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 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说》《左传》诸书所记 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 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 有改动) 20. 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21. 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22. 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23. 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案】20. 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 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21. 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 22. 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 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23. 示例:央视“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 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第①段论述“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第②段“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 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阐释全面教育对 造就全人的功用;③④⑤段分别论述美感教有是一种情感教育,诗人和艺术家教给了我们更多的美,这种 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概括为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第⑥段论述“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 从而发出“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的呼吁。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本段的“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 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可知本题答案。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道理论证及其作用。第④段对比“我们通常”和“诗人和艺术家”对美的不同感受,从而表明诗 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进一步用道理论证第⑤段开头的句子:“这种眼界的解放 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迁移能力。示例:在认知的眼光里,朝阳和夕阳不过是地球自转的不同阶段与太阳所处的不 同空间关系;而在审美的眼光里,喷薄欲出的旭日令人振奋,洒满晚霞的落日显得色彩斑斓,令人陶醉; 无论是朝阳还是夕阳,都让人觉得生活有无限美好。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美育的价值体现。 三、写作(本题包括 24、25 题,共 50 分) 24.根据漫画(如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2)写一段话解说漫画的创作意图。 要求:不能以“都是手机惹的祸”为标题;解说的字数不少于 15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地名等。 【答案】(1)示例:保护视力,远离手机 (2)示例:画面有一大一小两只老鼠,每只老鼠手里拿着一部手机,说明手机已经在生活中普遍应用。两 只老鼠的中间,是一幅视力检测表。上边有清晰醒目的大大的“E”。大老鼠手拿指示棒,指向最大的“E”, 测试小老鼠的视力,小老鼠则前倾着身体,努力识别,却依旧吃力。说明小老鼠的视力已经很差。画面上 方是一行文字“都是手机惹的祸”。此漫画意在告诉我们:保护视力,远离手机,已经成为孩子和家长都 要认真对待和努力去做的事。 【解析】 【详解】(1)为漫画拟标题,要理解漫画所表达的中心意思。由图和文字可知,漫画意在反映手机对孩子 视力的影响,目的是唤起家长和孩子对保护视力的重视。因此可以拟以下题目:手机之祸;保护视力,远 离手机;约束自己,控制用手机等。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图文转换,先观察漫画。画面有两只老鼠,一大一小,每只老鼠手里拿着一部手 机。中间是一幅视力检测表。大老鼠手拿指示棒,指向最大的“E”,测试小老鼠的视力,小老鼠则前倾着 身体,努力识别,却依旧吃力。画面上方是一行文字“都是手机惹的祸”。此漫画意在告诉我们,在互联 网普及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备品。随着手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它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 尤其是对孩子视力的影响。长时间使用手机,使孩子们的视力急剧下降。而保护视力,远离手机,已经成 为孩子和家长都要认真对待和努力去做的事。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回乐烽前沙似 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月,高挂空中,亘古不变。月光里映照着历史的兴衰与更迭、抗争与期待,月光 里还映照着我们的欢聚与离别、温馨与痛苦…… 月下,你有哪些回忆?又有哪些思索?请以“明月来相照”为题,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 600 字。(2)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3)文 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范文: 明月来相照 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月光洒向壮美的河山。那一轮明月,经朝历代,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青山万 里,是游子追寻的脚步;长河百代,是慈母织补的衣衫。流淌的月华,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展开一轴无边 的温婉画卷。人间万户,在桂花香影的轩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圆月高挂的良夜佳辰。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 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离合悲欢的故事,依 然以纯粹清绝的风姿遥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着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将明净无尘的灵韵付与人间大 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依稀记得乡间村落,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焚香拜月,对着篱畔的菊花, 吃上团团圆圆的月饼。到如今的城市人家,亲友良朋相聚在楼台窗下,饮酒望月,细数着宁静温馨的流年。 丝丝缕缕的记忆,如同菊花的幽香,在月光下轻浅地浮动。 今夜,谁停下幽雅的琴弦,在花间月下,独酌一壶佳酿,相期在缥缈的云汉。谁在风清露白的中宵, 空闻凄清的雁声,遥忆故乡的明月。谁在那玉宇琼楼,乘风而舞,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 千古词章。 月光下晶莹的霜露,打湿了远方匆匆的步履。那涉水而来的是仗剑江湖的李白吗?他飘逸浪漫的诗心 在长风万里的云海遨游。那飘蓬辗转的是寄身他乡的杜甫吗?他忧国忧民的情愫在天地之间纵横驰骋。那 乘风而去的可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他轻盈灵动的思绪在天上宫阙恣意挥洒。还有吟咏“海上生明月,天 涯共此时”的张九龄,还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带着天南地北的风物人情,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月亮点 染得千姿百态,留给后人旷达温婉的诗篇。 秋水般明净的风,自悠长的小巷吹来,轻轻拂过沿街高挂的红灯笼,像一片片流动的红云。清凉的院 落围坐着欢聚的家人,洁净的桌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与精致的月饼。他们品茶赏月,感受着团圆的幸福, 一种简单平实的幸福。轻盈的桂花飘落在石阶上,弥漫着幽淡的芬芳。不知是谁,临着高楼,唱起了满月 的歌,一轮清澈,一轮明朗,徐徐地向幽蓝的天幕舒展。 那一轮明净如水的白月光,从远古到今朝,从乡村到城市。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守候清 风,又静待白云。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抵达了清秋的人间,将祥和与宁静,团圆与 温馨留给天涯的旅人,留给纷纭的众生。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题目新颖,难度较大。“明月来相照”出自王维的《竹里馆》,意思是“只 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写作。月是一种文化,从“月光里映照着历史的 兴衰与更迭、抗争与期待,月光里还映照着我们的欢聚与离别、温馨与痛苦”可知,我们的写作思路有两 个。我们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写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自己带来过怎样的憧憬,与家人、朋友有过哪些月 光下珍贵的回忆,某次赏月的经历给了自己哪些启示;还可以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出发,结合学过的古诗 词名句,写亘古不变的月亮记载着民族的发展与荣辱,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慨与期望,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承载着人民的美好愿望。现在,月球仍是我们想要明白的谜,可以探讨月亮与地球 的关系,特别是月亮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还可以写成写景的散文,描写月夜下的乡村美 景,突出环境的宁静和人物的轻松、惬意。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 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 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 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