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词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词鉴赏

1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一 古代诗歌鉴赏 类型 1 课标篇目 七年级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19·徐州] 古诗词鉴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 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 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 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 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 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答案】C 【解析】A 项,“观”字统领全篇;B 项应该是由近及远;D 项,“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 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说法不当,诗歌中没有体现历史兴衰 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2019·淮安]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 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诗首句用的是比兴手法,“杨花”(柳絮)既是写景,又点了时令(农历二三月出 现),流露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子规”使人想到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常叫着“不 如归去”,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恨。其次,可从结构上分析这两个意象与题目及下句的关系。 2.[2019·淮安]《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 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 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2 【解析】这两句诗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 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 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据此分析诗人情感即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2019·襄阳]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B.“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对这首诗的 理解不恰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 可看到旭日初升。“鸡鸣见日升”仅仅是“闻说”而已。 2. [2019·襄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 要说明。 【答案】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 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理解诗句大意后,结合生活实际或社会背景 解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说,不怕浮云层层遮蔽视野,是因为我 登高望远、心胸开阔。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 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 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表现了诗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 游山西村 【注】①枥:同“栎”,一种乔木;②茗:茶的稚称。 1. [2019·永州]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答案】C 3 【解析】A 中“箫鼓追随”体现不出村民的热情好客;B 中对“闲”字理解不当,整句应有 “能不时”造访之意;D 中不是入山采药,而是有归隐之意。 2. [2019·永州]【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 括分析。 ①都描绘出了一幅恬然的山村居图;(答“恬然”“幽静”或意思接近即可) ②“山重水复”“暗花明”青林深”,鹿群竟奔等写出山村的深幽; ③“箫鼓““古风”“蒸”“操”等表现了村民生活恬淡舒适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两首诗的相同的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写景之处有 何共同点”,再结合两首诗有关写景的诗句来分析。先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写的都是山村之 景,表现出恬然、幽静的特点;再从山水风光上去分析,甲诗中的“山重水复”“柳暗花 明”,乙诗中的“青枥林深”“鹿群竞跑”等,表现出山村的深幽;还可从民风民俗上去分析, 如甲诗中的“箫鼓”“古风”,乙诗中的“蒸茗”“缲丝”等,表现出生活的恬淡舒适。 3. [2019·河池]《过故人庄》中“过”的意思是:   。首联一个“邀”字尽显老友的 热情,尾联一个“   ”字表明诗人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率真地表示重阳节再来 相聚。 [答案]拜访 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 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过故人 庄》中“过”的意思是:拜访;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 菊花和品菊花酒。一个“还“字表明诗人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率真地表示重阳节再来相 聚。 4. [2019·河池]请简要赏析《过故人庄》这首诗的颔联。 [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 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 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 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 画面感特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某句诗,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炼字,修辞和 感情等方面来进行。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 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赏析。颔联的意思是:翠绿的树 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绿水”对“青山”,“村边”对“郭外”。 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 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 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19·新疆)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既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也表达立志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立意高远, 4 感情充沛。 B.诗的前两句议论、抒情。“浩荡”写“离愁”之大,“白日斜”指离别的时间,也渲染出 惨淡哀伤的气氛。 C.“浩荡离愁”的黯然神伤与“吟鞭东指”流露出的暂时的放松相互映衬,是诗人复杂心 情的真实写照。 D.诗的后两句展开联想,用“落红”比喻朝廷,借此表达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依旧甘愿奉 献的爱国热忧。 E.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受生活中“落红”“春泥”“护花”等现象的启迪,写出打 动人心的名句。 【答案】B D(答对其中一个得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B 项,"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 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 ",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白日斜”不是指离别 的时间。D 项,“落红”比喻诗人自己,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八年级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2019·黄石]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 塞的神奇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古诗的能力。B 项,“候骑”指“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不是自然景物。 2. [2019·黄石] 有人说“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 分) 【答案】示例一:同意。作者身处“胡天”,借“归雁”寄托自己的思亲之情;作者出使边 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示例二:不同意。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形象的能力。本题具有开放性特点,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都 要阐明理由。要紧扣原诗来回答理由。(1)同意,原诗“问边”表明自己远离故土故人,人 各天涯,自然思念之情情不自禁,而“征蓬”的比喻,更是诗人孤独漂泊的写照,言外之意 就是回归故乡,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依恋之情。(2)不同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如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是边塞的自然景物,是实写,没有作者自比的意 思。 3. [2019·鄂州]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 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5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炼句)的能力。要按照题目的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 度赏析”。诗句中的“征蓬”和“归雁”是两个喻体,本体是诗人,两句运用了比喻(借喻) 的修辞手法。赏析的时候,可从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角度谈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4. [2019·益阳]《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从 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答案】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 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 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 苍凉孤寂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语言方面赏析注意赏析关键词“直”和“圆”,在广 袤的沙漠上,可以看到一缕轻烟在向上飘,没有一丝的风,烟也显得孤独无依。长长的河水 上方,是一轮圆圆的落日,让整个画面更加悲壮。这两句诗用排比的手法,描绘了一副壮丽 的山河图。一个“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把落日的浑 圆柔和描写得惟妙惟肖。表现手法方面这一联主要采用的是情景交融的方法,寓情于景物描 写中。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 [2019·鄂州]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 以描绘。 【答案】示例: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 平线上。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古诗句的意境画面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用优美 的语言描绘两句诗的画面。两句诗中的“大漠”“孤烟”“长河(黄河)”“落日”等形象 都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同时,“孤烟”的“直”和“落日”的“圆”两个特点也 要准确描绘出来。诗句中没出现的景象,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一些出来。语言表达上, 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增强其生动性。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2019·海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 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 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连三月 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烽火”借指战争,“烽火连三月”写 出战争的时间之长。全篇围绕“望”字展开,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前四句写春城败象,借 景抒情,情景交融。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 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2019·海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 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6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 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 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 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 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 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 差。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019·衡阳]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 别从______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答案】听觉 视觉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这里着重考查把握描写角度。“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 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 来写。 2.[2019·衡阳]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 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 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 君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C 项,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 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 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19·淄博]下面鉴赏有误的一项( ) A.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 的休闲行乐之处。 B. 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 “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 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 之感。 D. 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赤壁》一诗,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 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以小见大。选项 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本诗中表现不突出,故 D 说法错误。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2019·昆明]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取了 、 、 等景物, 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答案】夕阳 落花 归燕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依次列举即可 2. [2019·昆明]请具体分析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 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情感。答题时,可以结合诗意,抓住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进 行分析。因“花落去”而“无可奈何”;因“燕归来”而喜悦,但人已变,故“独徘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 2019·青岛]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 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我们是心心相连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 如同比邻而居”。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 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 头,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伴诗人远行”。 【答案】C 【解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 挥泪告别啊!表达乐观旷达之情,勉励朋友不要再离别的时候伤心,要乐观对待。因此 C 项 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8 2. [2019·青岛]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写友人即将离京赴任蜀州,诗人遥望蜀地,视线却为风 烟所遮,心头萌生淡淡的伤感。 B.《峨眉山月歌》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江而下所见之景,“峨眉山月”与诗人千里相随, 触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峨眉山月歌》后两句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旅程,表现了诗人离友人越远就越加思念 的情感。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峨眉山月歌》皆为离别而作,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 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 【答案】D 【解析】D 项“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理解时错误的。《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峨 眉山月歌》写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思 君不见下渝州”一句抒发了诗人月夜江行,初离蜀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 2019·北京]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 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 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一句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 惜和同情,采用拟入的修辞,表现出人李白内心对发人的关切与思念。“海内存知己,天江 若比邻”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和劝 勉,充满了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主旨赏析。该题为主旨赏析题,应结合诗句的写作手法赏析诗人抒发 的情感。 九年级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019·通辽]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衬托诗人愉悦、豪迈的情绪。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 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 心的迷惆、痛苦,作者描绘丰盛的宴会场面,旨在反衬内心失意、痛苦的情绪。故 A 项错误。 2.[2019·通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2 分) 9 【答案】示例: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垂钓碧溪上讲的是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乘舟梦日边讲的是 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 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2019·黄石]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 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 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 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内容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属于理解错 误。没有点明酬答谢意,而就是表明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2.[2019·黄石]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 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 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 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本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 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交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中的句子赏析。赏析句子要从运用了怎么的修辞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 点,表现了什么情感方面考虑。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突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千 帆过”“ 万木春”突出前景是好的,也就告诉诗人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 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同时也可看出诗 人的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的襟怀。答案综合即得。 水调歌头 苏轼 10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2019·河北]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 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 惘怅。 【答案】C 【解析】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能力。C 项,“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错误, 人世间有太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 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并未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 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 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 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2019·河北]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答案】(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 色。(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 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解释诗句的含义,“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 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 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再分析其精妙之处,“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 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最后 分析寄寓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以及诗人乐观豁达的情 怀。 3. [2019·郴州]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片: 下片: 【答案】上片:望月 下片:怀人 【解析】此题是对本词上下片内容的概括。上片主要写作者月下望月及产生的联想,可概括 为:望月。下片由景转入情,是对人的怀念和祝福,可概括为:怀人。 4. [2019·郴州]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2 分) 【答案】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 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 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 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分析,如主题、语言、情感、 11 写作手法。本词流传千古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 极富哲理与人情。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 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 有哲理;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语言如行云流 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2019·河南]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牵黄”“擎苍”的行为。②“锦帽貂裘”的装束。③“千骑”狂奔的场面。④ 自比孙权的语气。 【解析】本题考查对“狂”字的理解。“狂”是这首词的词眼,上阕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举止、 神态、衣着、场面等着手回答。举止上,作者“左牵黄,右擎苍”体现了行为之狂;衣着上, 作者“锦帽貂裘”体现了装束之狂;场面上,“千骑卷平冈”体现了气势之狂;情态上,“亲 射虎,看孙郎”中作者自比孙权“乘马射虎”,体现了语气之狂。据此回答即可。 2.[2019·河南]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 示例 二:运用“射天狼”的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可从修辞、描写、炼字等方面入手进行赏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涉及比喻、用典多种修辞,任选一种回答即可。其中,以满 月比喻拉满的弓,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天狼”指天狼星,传说天狼星“主侵 掠”(《晋书·天文志》)。《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词 中借用天狼星的典故,以“射天狼”抒发了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 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 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 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 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 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于南渡之际。 12 1.[2019·云南]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 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 题,首先要明确这句诗的意思是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 然后可以抓住诗句从“四面楚歌”这一典故的角度赏析,或者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角度赏 析,从中体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019·云南]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情感。【解析】本 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一句的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 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 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出作者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3.[2019·安顺]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 【答案】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 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首先在心中先把这两句话翻译出来,然后加入合理的想象, 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描绘的画面不能直白的翻译出来。注意词句中的意象“黄花” “秋容如拭”的描述。 4.[2019·达州]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 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解析】先要理解“青衫湿”,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为什么会青衫湿呢?从 诗歌内容上看,前面有“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句,也就是因为知音难遇。再结合上片“四面 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所暗示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 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 5.[2019·达州]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 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 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 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 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 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 纸背。 【答案】B 【解析】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本诗不是与其婉约词 风一脉相承的。 13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 [2019·福建]下列对甲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答案】C 【解析】 “坐断东南战未休”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 “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 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而非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 弥漫的战斗场景。 2.【2019·福建】“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答案】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 情。(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 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生儿子,豚犬耳。” 即生儿子应当像孙权一样,而刘景生儿子就像猪狗一样。从词人的这一典故看,希望南宋有 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也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3.[2019·孝感]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 。 【答案】思绪之绵长(无穷) 【解析】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而且也 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4.[2019·孝感]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写法上的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 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 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了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 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甲词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 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乙诗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故甲乙 两首诗词在写法上的共同点在于借古讽今。甲词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 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乙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14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 《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 [2019·黄冈]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 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 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 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 气冲云霄的威武。 【答案】D 【解析】D 项中颔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运用的是对偶的手法。这两句字面上是写物,实际 是写人。白天,原野上太阳照耀着横戈的战士,日光分开了戈影;夜晚,天上的星星辉映着 持剑的勇士 ,星光与剑文聚合。这两句诗描绘出两幅静态的剪影,使英武的守边战士的形 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2. [2019·黄冈]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 析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 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 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的赏析。解答时着眼关键词“抱”“践”,明确是描写将士们的动 作,“抱”是描写将士们拉开弓弦的情形,“践”是描写将士们纵马奔驰马踏尘土的情形,很 显然,描绘的是激烈的战斗场面,然后结合画面体味诗句包含的情感。 3. [2019·黄冈]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 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情感的赏析。按要求着眼于两首诗的尾联,先分析抒情方式,两 首诗都是直接抒情。然后结合尾联的内容,具体地把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概括出来。 类型 2 教材其他古代诗歌篇目鉴赏 野望 (2019·广东广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15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 分) [答案]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 安逸、闲适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依据“描绘画面题”的 “找 景物+串景物+修辞”这一答题思路作答,比如该题要求答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就应在翻译古诗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修辞,还原并串联起景物,归结出所描绘的画面特点 ——“安逸、闲适”等。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 分) [答案]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唯能长啸高歌,想要隐居在山岗。运用伯夷、叔齐的典 故,抒发了自己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之感以及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本题考查体悟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中的“采薇”,即采食野菜。据《史记》记载, 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 薇”比喻隐居不仕,颈联描绘了美好热闹的乡野之景,作为对比,凸显了作者心中的茫然若 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而作者身边却没有一个朋友来分担他的这份寂寥,只好拉来远去 的伯夷、叔齐,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渡荆门送别 (2019·天津)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2 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写思乡之情并非直 抒胸臆,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借写故乡之水依依不舍万里送别自己来表达诗人自己浓浓的思 乡之情。故选 D。 如梦令 5.(2019·四川凉山)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16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案]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 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 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 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 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平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据此作答即可。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稿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鹭”惊起的豁然开朗, 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中情感变化的理解分析能力。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 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 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 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 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争渡,争渡” 体现了她“误入藕花深处”之后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最后“惊起一滩欧鷺” 由焦灼转向了豁然开朗。据此作答即可。 晚 春 (2019·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2 分) [答案](1)拟人的修辞,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 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 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运用和诗人情感的把握。根据“知春”“斗”“无才思”“惟 解”等描写人的词语判断原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感情。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案](2)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思考: 这首诗作者借助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 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 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 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 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写出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17 类型 3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1.(2019·随州)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苏幕遮①·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苏幕遮: 词牌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C 项“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是说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 才能留人入睡。这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 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 (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 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 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 怀念家园的深情。 2.(2019·长沙)阅读下面的古词,完成题目。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 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 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 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 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 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 18 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 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 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答案】B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 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误。这是一首咏暮 雨的送别诗;B 项正确;C 项正确;D 项“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错误,改为: 营造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 项“间接抒情”错误,改为:“直抒胸臆”。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 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叠词,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 起来朗朗上口。然后结合“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 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分析: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 雨,振翅不速的景象。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3.(2019·镇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过李处士山居 姚合① 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萧洒②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注释】①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②萧洒: 同“潇洒”。 (1) 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 【答案】春季(春天)。【解析】此题考查诗句意象的理解能力,诗中“门柳荫蔬畦”“时有燕 衔泥”门前柳条成荫,田地长满蔬菜,燕子纷纷叼着泥巴,飞归南方,和着枝草筑巢栖身。 因此称之为“春燕衔泥,描写了的景色都是春天的景色。 (2) 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从门前柳树成荫、菜畦成行可以看出李处土热爱田园生活:②从白天关门、少有 人来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或:从有病在身迫不得已才接受别人馈赠的药可以看出 李处士不喜与人住来);③从愿与僧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土超脱(或“厌”)尘世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诗词中人物形象。题干要求结合前三联分析,首联“闲”“昼”二字说明 李处士不与人交往,因病收药、寻僧度溪,可见不喜走动;但能种菜、与燕共处,可见其为 人平和,热爱田园,乐与僧交往,可见其有隐世之志。 (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蕴含了诗人对李处士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李处土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身无事”。说明无牵挂,“名高孰与齐”名声之高有谁 能相比,赞誉之情自然流露,可见作者对李处士的生活态度的认同。 4.(2019·南通)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9 野 渡 [清]张赛 野静河流间,芦梢一向风。船趋①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②雁鹜丰。但无沧海警③,安乐是吾通。 【注】①趋:疾行。②菰:生长在水里的一种草本植物。③沧海警:海上传来的倭寇侵 扰的警报。 (1)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颔联中的“啮”字用得好,在这里是侵蚀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水流湍 急的状态。(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是对炼字能力的考查。本诗颌联中“啮”字,原意是“吞噬”“咬”的意 思,这里和“水”结合在一起,意为“被水侵蚀”。生动形象地写出两岸被湍急河水冲刷而 空的情景,解答时,围绕此意组织语言,意思对即可。 (2)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首联:表现诗人在寂静的河面上迎风野渡时的轻松愉快之感。尾联:表 现诗人渴望无倭寇侵扰,享受安乐自由生活的情感。 【解析】本题是对诗人情感体会能力的考查。首联中的“静”“一向风”等,说明诗人 排除了侵扰,一人野渡在河面上轻松愉快。再如尾联中的“无沧海警”“安乐”,不难看出诗 人渴望自由的情感。 5.(2019·无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 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1)请概括本诗首联包含的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尾联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 【答案】(1)首联点明时令,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 句的意思。首联的意思是“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李副使将离 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 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答案】(2)《送李副使赴碛西》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也表现了边 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整首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 的情感,然后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比较。本诗结尾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 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 20 空留马行处”,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6.(2019·连云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凤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释】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 理淮北盐务。 ② 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 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 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 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 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解析】从颔联的两句所描写的画面看,是写云台山的景色的。上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的, 从“晴犹挂”看出,上句写的是白天,且是晴天;“瀑”是看到的景物,根据“犹”(像) 可知,“蛟龙”是用来比喻瀑布的形态的。下句重点从听觉的角度描景,“鸡犬”“有声”描 写的是鸡鸣狗叫的情形,描述时,注意时间是“夜”,环境为“云中”。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 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逄)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 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从首联和颔联看出诗人对云台山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从颈联看出诗人与朋友重逢 时的欣喜(“喜”)之情;从尾联中的“三年”“髯雪已盈”看出诗人感叹岁月易逝的情感。 7.(2019·盐城)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长寿山居元夕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統治者日趋 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 堆积在门外。 【解析】题目要求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 物“灯火”“荒村”“黄叶”“山”“雪”“门”等,抓住修饰语“微茫”“荒”“漫”等关键词, 21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将这种的情景描写出来即可。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所渲染的氛围 “孤”;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 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 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一般情况下,感悟诗人的情感,一看标题,“长寿山居元夕”, 此诗既作于元夕, 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二看写作背景,从注释中可知,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 去世,居丧于长寿山,且当时統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三看关键词,“荒村”“孤影”, 借助意象,即可得出诗人表达的情感:母亲去世,蒙古军入侵,在此佳庆之际,家不团圆, 国也破,由此可知作者对亲人的怀念,想到远山之外的金朝廷越来越受到来自蒙古铁蹄的威 胁,作者虽身居山野,但忧国之思未断,同时也有对战争中百姓的同情,对敌军入侵的愤恨 和痛心。最后总结即可。 8.(2019·扬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答案】“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 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 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解析】此题主要从三个角度赏析,一是“萋萋”的基本意思,二是从形式上或修辞角度理 解运用“萋萋”这个词的作用,三是对诗或作者的情感影响。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 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 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赠别”说明本诗是送别诗,自然有不舍这情;写“萋萋秋草”“残阳”荒凉的秋色, 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同醉”“各东西”可见诗人对前途的迷然与忧患。 9.(2019·成都)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答: 【答案】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 情谊。 【解析】本题解答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及所描绘的意境来回答。“寒夜”指寒冷的夜晚。 “不寒”是因为有酒、有炉、有火、有月,有温情。解答从这两个方面,结合诗意解答即可。 (2)诗中口口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菊花 答: 22 【答案】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 来客。 【解析】首先通过“寒夜”“炉”判定这是冬天,排除 C,菊花在秋天盛开。其次文中没有 交代下雪,所以“雪花”也不应考虑。B 项梅花,凌寒绽放,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同时 又具有象征意义。所以应选 B。解答先做出判断,然后说明理由。 10.(2019·菏泽)阅读下面古词,完成题目。 柳桥晚眺 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注】此诗是诗人晚年在山阴家居时作。 (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小溪之滨,能听到鱼儿跳水的声音,纵横交错的树林,静候着白鹤飞回。写自己赋 闲无聊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把诗句翻译出来,然后分析写 的内容。“闻”是“听见”的意思,“待”是“等待,静候”的意思,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 手法,写出了山阴家居时的所看见的景色,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以静写动。秋天的郊原傍晚,是幽静的。丛林、碧山是无声息的,而鱼则是动的。 这种动态,越加衬托出整个秋晚的宁静。诗人在河边听着鱼在水中跳跃,眼前的树林正等待 着鹤鸟的归巢。悠闲的云儿不愿化作雨滴落下来,因此便在青山绿树之间飘来飞去。恬静的 环境反映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运用和诗人情感的把握。诗人在河边听着鱼在水中跳跃, 眼前的树林正等待着鹤鸟的归巢。悠闲的云儿不愿化作雨滴落下来,因此便在青山绿树之间 飘来飞去。恬静的环境反映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11.(2019·德州)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灞上①秋居 顾况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门致此身③。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地处 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 和 ,渲染了 的氛围。 【答案】风雨 雁群 凄清(阴冷 孤独) 【解析】本诗一、二两句的大意为:灞原上已经风停雨定,傍晚时只见雁行频频。“白日斜” 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以及当时夕阳西下的黄昏景象,渲染了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雁群之多, 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所以首联的景物渲 染了秋天悲凉萧瑟及思乡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3 【答案】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仕途渺茫的无奈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 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所以尾联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 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12.(2019·金华)古诗阅读,回答问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 蜀人,报本禅院方丈。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③搜句:作诗。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 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 【答案】吴音渐已变儿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思的理解能力。诗人离开家乡并没有直说,而是从侧面表达的, 句子“吴音渐已变儿童”意思是今天已如儿童学语般地掌握了吴音软语,我们知道语言需要 较长的时间,这就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多年离开故乡,才逐渐熟悉了吴音,而诗中的 其他句子都没有离家多年的含义。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 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揣摩能力。揣摩作者的情感,首先要先明了诗句的含意,第 三四联的意思是:将文及与自己作对照,长老不用说话已表明他佛法高深,而自己则仅能拟 句写诗。明年将效法僧人外出漫游,去深山采药,当然也保留兴趣继续写诗。 【古诗大意】诗中洋溢着与文及相见的喜悦。前四句写的是:尽管我离家万里,今天已如儿 童学语般地掌握了吴音软语,但家乡总在我的梦中,因此,我每遇到蜀人,都畅谈终日,都 觉得家乡峨嵋山仍如昔日之美——把天空都映绿了,今天跟文及长老晤谈也是如此。五、六 句,将文及与自己作对照,说长老不用说话已表明他佛法高深,而自己则仅能拟句写诗。末 二句,写此次与长老见面的收获是,产生了明年将效法僧人外出漫游,去深山采药的想法, 当然也保留兴趣继续写诗。 13.(2019·苏州)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①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字、书籍、 文章等,②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丹东南,泛指友人将 要赴任之地。 24 (1)一二两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 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人物的鉴赏。“知君书记本翩翩”,“书记”“翩翩”一词可以总结 对方有风度和才华。“为许从戎赴朔边”乍看很突然,似乎不着边际。其实这里诗人故意使 用了先答后问的曲笔,正因为苏绾书记有风度和才干,才被元帅聘为书记。由此可以总结出 苏绾的特点。同时即可得出这样的写法即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突出了友人的风度与 才干;而诗人对友人的的倾慕与留恋也就蕴含其间了。 (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绾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 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情感的概括能力。诗的第三、四句的“应计日”“莫经年”,婉 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希望友人在边庭不要逗留太久,而要早作归计。 14.(2019·岳阳)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蓟(jì)庭,地名。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 【答案】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 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 ,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 出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中重点词语赏析。解答此题,可从作者注重炼意着眼,“暂”有“暂 且”之意。暂且只管饮酒,不想别离。诗人和朋友经历相似,都是失意之人,意外相逢,有 喜悦,也有明日别离的忧伤,各种复杂的情感都在芬芳的菊花酒中发酵。最后都化作了开怀 畅饮。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答案】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 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 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这个句子从全诗上看,是诗人情感的充分表达。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是“断蓬”,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 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表达了和友人即将别离,又不知前景在哪里的悲 伤。 15.(2019·泰州)读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①》一诗,完成题目。 25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 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② 簪:插戴。③ 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 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的“羞”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说花不愿上老 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从而增添了不少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和炼字。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了解其内容,通过分析具体 句子,把握“羞”的含义。注意赏析时要落脚到诗歌所表达的情趣上来。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头戴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走起路来东倒西歪,引得路人哄笑。②与民同乐。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解答本题时,应先着眼于全诗,整体理解诗的內容。 然后具体分析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6.(2019·济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 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1) 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答案】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解析】本题中“松篁”和“桃李”作为意象,主要是用来点缀、衬托兰花,这一点应弄清 楚。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 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解析】该句的特点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凤簪斜倚”状写兰花悄然开放的情状;“笑 傲东风里”把兰花虽无人在意,独自在东风里傲然开放的神态,从这个角度入手,加以赏析, 便于揭示出兰花品质的高贵。 17.(2019·娄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送凌十一⑨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食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6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 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概括能力。首联“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句中的关键词“微雨”“残秋”“落叶”,表现出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情景。然后结合诗歌 的感情基调,可分析出句子给人以凄凉伤感的感受。再结合诗题“送凌十一归长沙”,可分 析出作者的与友人的不舍之情。最后用简要的语言将这些内容归纳一下即可。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 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含义时,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根据诗 歌的主题、作者的情感甚至写作背景来分析。“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句子字 面的意思是劝君一杯酒,快乐起来吧,大丈夫历来都是看轻万里漂泊。“轻万里”,指对于四 处漂泊的处境,应振作精神,坦然面对。由此延伸开去,可分析出大丈夫志在四方,以饱满 的精神奔赴目的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8.(2019·枣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答案】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等)。(2 分。意思对即 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具体事件和环 境衬托等方面思考,根据“孤舟”“独钓”可以看出渔翁的孤独、寂寞;根据“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环境可以看出渔翁顽强、不畏严寒、孤标傲世的特点。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A(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漫画的赏析能力。前两句是写远望之景,属于白描手法,而不是细致而 具体的描绘。 19.(2019·株洲)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27 C.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诗人对僧人的这种特有的情感。并非感时,故 D 错。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 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 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先翻译,再写内涵。翻译:你如白云杳无羁绊,你如清 水流逝无心。衡岳苍茫千峰逶迤,你的禅房何处可寻。内涵: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率性飘 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诗人对他的赞赏。 【参考乙文】江上孤舟悠然飘荡,林中独卧魂惹梦牵。两岸青草伴你远行,一脉湘山隐你身 影。你如白云杳无羁绊,你如清水流逝无心。衡岳苍茫千峰逶迤,你的禅房何处可寻。 20.(2019·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 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作者愁:离京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细读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并结合 注释联系写作背景材料来分析“愁”的原因。此诗是作者自请外任,自长安赴钱塘途中所作。 所以“中宵起望乡”一句可知这忧愁里面有乡愁的成分;“沙明”四句是诗人中宵望见之景, 给人一种清冷、空旷的感觉。结尾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遥远,实质上隐含着诗人对未 来的担忧,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答案】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 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 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名句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如颔联运用了对偶,比喻等手法,然 28 后分析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的表现技巧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理解颔联如 何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深挚的: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 上都是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空旷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 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 接着逐一分析备选项,找到与之手法相同的一项即可。 21.(2019·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的氛围。 【答案】清幽恬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写作者独自泛舟西溪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写高鹤、 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抓住“高”“野”“秀”“静”“闲”“泛泛”“唯应共月还”等关键 词句,提炼出“清幽宁静”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 析。 【答案】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 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感情的理解。“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 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 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从诗句内容和上下文语境看,这两句都写月亮陪伴, 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22.(2019·兰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梦中作①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②天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答案】示例: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29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从关键词入手理解诗句,“花 动一山春色”中,“动”是个灵动的机关,由点及面,把“花”极度放大,本是一支红艳露 凝香,刹那间竟然被幻作“一山春色”。眼界骤然开阔,只见群芳摇曳、满目春光。其次描 写所展现的情景,要用形象的语言突出情景特点,意思对即可。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可着眼词的题目,由“梦中作”可 知,词的上片是写词人梦中看到的美景,而不是真实的见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