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同步检测碳和碳的氧化物(附答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同步检测碳和碳的氧化物(附答案新人教版)

2020-2021 学年初三化学上册各单元同步检测: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2020·本溪)下列关于金刚石与石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能导电 B.都是黑色固体 C.硬度都很小 D.都由碳元素组成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干冰人工降雨 B.CO2 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CO 使人发生煤气中毒 D.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3.吸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A.CO2 B.N2 C.O2 D.CO 4.( 2019·重庆 B)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2 的水溶液使石蕊显红色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紧闭门窗用木炭烤火易使人中毒 D.金刚石导电性能良好 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的排放会污染空气 B.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 C.二氧化碳可以用作气体肥料 D.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6.(2020·河北)2020 年世界环境日中国宣传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 的是( ) A.垃圾分类投放 B.野炊明火烧烤 C.控制汽车鸣笛 D.坚持绿色出行 7.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证明 1 体积水能溶 解 1 体积 CO2 证明 CO2 密度大于空 气 证明通入的气体 是 CO2 证明 CO2 能灭火 8.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9.(2020·鸡西)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 ) A 组成:CO2、CO 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性质:CO2、CO 都有可燃性 C. 用途:CO2 可用于灭火;CO 可用于人工降雨 D. 危害:CO2 会导致酸雨;CO 会引起中毒 10.分析下列化学反应,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相同,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不同时,生成物不同 B.三个反应均能放出热量 C.三个反应都是化合反应,且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C→CO→CO2 的转化都只能通过与 O2 反应来实现 11.下列除去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合理的是 选项 混合物 实验方案 . A CuO(C) 隔绝空气加强热 B CO(CO2) 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 CO2(CO) 点燃混合气体 D N2(O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12.如图是 CO 还原 CuO 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先加热 CuO,再通入 CO ②玻璃管中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③玻璃管中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④既防止 CO 污染空气又充分利用能源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3.(2020·德州)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装置图。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时可观察到玻璃管中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B. 反应后玻璃管中固体物质的质量较反应前增加 C. 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 为了防止污染空气,该实验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14.“碳足迹”(见图)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一般情况下,人们消耗的能源越多,排放的二氧 的 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 消耗品。下列做法不能有效减小“碳足迹”的是( ) A.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 B.绿色出行,多采用自行车和步行方式 C.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D.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个小题,共 58 分。 15.( 12 分)(2019·连云港)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 CO2。 (1)分类角度,CO2 属于______(填字母)。 A.单质 B.氧化物 C.有机物 (2)微观角度,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 CO2 和 H2 转化为甲醇(CH3OH)和 X。若用“○”表示 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碳原子,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画出 X 分子的微观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质角度,三百多年前,人们发现一些洞穴内有一种能使燃烧的木柴熄灭的气体,后来该气体被 证实是 CO2。据此推测 CO2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变化角度,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物质间转化图。 实验室中常用 CO2→CaCO3 检验 CO2 气体,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应用角度 Al-CO2 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 电池的工作原理:在 O2 的催化下,Al 与 CO2 生化合反应生成 Al2(C2O4)3。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环保角度,全球参与控制 CO2 的排放量是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根本对策。下列限制 CO2 排 放量的做法不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 A.制定旨在限制 CO2 排放的国际规定 B.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 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含 CO2 的废气 16.( 9 分)(2020·金昌)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 A 来制取氧气,但装置 A 有明显错误,请你指出错误___________,若按该装置操作的 后果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常用装置 B 来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收集装置选__________。 实验室选用装置 B 或装置 C 还可以制取 CO2,其反应药品是____________,与装置 B 相比,装置 C 的一个 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 17.( 10 分)将下列有关性质、变化、现象不同的原因填写在横线上: (1)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 不同。 (2)CO 和 CO2 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化学性质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分 不同。 (3)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_________________性;C60 属于_________________(填“单质” 或“化合物”)。 (4)石墨烯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制得,它只有一层原子厚度,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制得的最薄 材料。它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和其他奇特性质正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去探索。下列关于石墨烯的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C.石墨烯具有还原性 18.( 8 分)A、B、C、D、E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之间 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有些转化关系的反应条件和其它反应物等已略去)。 其中,A、B、C、D 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生成 E;A 和 B 都是黑色固体,且 A 为氧化物,B 为单质,两 者也能反应生成 E;C 是常见的补钙剂中的主要成分;D 与 E 的组成元素种类相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 E 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2)写出 A 和 B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 D→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物质 D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4 分)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是初中化学中两个重要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1)如图 1 实验,实验开始时,先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加热”或“通一氧化碳”),目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的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__。 (2)①如图 2 实验,实验开始时先预热,盛有石灰水的试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 因是____________。 ②对图 2 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编号)。 a.C 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 b.实验结束时先熄灭 C 处酒精喷灯,再将导管移出 D 中试管 c.D 中增加的质量一定等于 C 中固体减少的质量 d.实验结束后待 C 中固体冷却后再倒出粉末,目的是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 (3)图 1、图 2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A、C 装置中相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A、C 中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反应中氧化铜都失去氧元素,发生了_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4)对比两实验的加热仪器可知,图 2 实验比图 1 实验所需温度相对要_______(填“高”或“低”)。 20.(5 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 CO2 并对它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按要求回答: (1)图 A 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2)若要图 B 中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则气体甲可能是 (填序号)。 a.空气 b.氧气 c.氢气 (3)向图 D 塑料软瓶中倒入一定量的 Ca(OH)2 溶液,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可观察到 塑料瓶变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D A D D A B A B A D D D B C 1.【答案】D 【解析】A、金刚石不能导电,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 B、石墨是灰黑色固体,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是自然界中最软的物质之一,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CO2 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CO 使人中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等,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A。 3.【答案】D 【解析】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尼古丁等,其中一 氧化碳有毒,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体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死亡。故选 D。 4.【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正确; B、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正确; C、紧闭门窗会导致室内缺氧,木炭发生不充分燃烧而生成的一氧化碳这种有毒气体,故正确; D、金刚石没有导电性,故错误。故选 D。 5.【答案】A 【解析】A.在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未把二氧化碳作为空气污染物。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会污染 空气,故 A 错误。 B.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用来灭火。故 B 正确。 C.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在塑料大棚内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的 产量,所以 CO2 可用作气体肥料。故 C 正确。 D.由于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故 D 正确。 6.【答案】B 【解析】A、垃圾分类投放,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野炊明火烧烤,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空气污染,符合题意; C、控制汽车鸣笛,可以减少噪音污染,不符合题意; D、坚持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A、向盛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是不能证明 1 体积水能 溶解 1 体积 CO2,故 A 达不到目的; B、向烧杯中燃着的阶梯蜡烛倾倒二氧化碳,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 B 能 达到目的; C、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 C 能达到目的; D、将盐酸倒入小苏打中,盐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能灭火, 故 D 能达到目的。故选 A。 8.【答案】B 【解析】A、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 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正 确; 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 气;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生成,不仅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错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故选 B。 9.【答案】A 【解析】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 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B 错误; C、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但 不能用于人工降雨,C 错误; D、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酸雨的是二氧化硫,D 错误; 10.【答案】D 【解析】A.反应物相同,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不同时,生成物不同,如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氧气不充足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 A 结论正确; B.碳、一氧化碳和天然气都具有可燃性,燃烧时都放出热量,故 B 结论正确; C.上述反应都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且生成物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且含氧元素,即都是氧化物,故 C 结论正确; D.C→CO 还可以通过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实现;CO→CO2 还可以通过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来 实现,故 D 结论不正确。 11.【答案】D 【解析】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时不能引 入新的杂质。A、氧化铜中有碳隔绝空气加强热时碳会还原氧化铜,得到铜与二氧化碳,原物质中的氧化铜 的量减少,且引入新杂质铜,故该方法不合理;B、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二氧化碳 不反应,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使一氧化碳被消耗,故该方法不合理;C、二氧化碳中含有一氧化碳,因 一氧化碳少量点燃时有可能不会燃烧,所以达不到除掉杂质的目的,故该方法不合理;D、氧气与铜反应生 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会和铜反应,能够除去杂质,故该方法合理。故选 D。 12.【答案】D 【解析】①若先加热 CuO,再通入 CO,玻璃管内形成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受热会发生爆炸,故选项 说法错误。 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 错误。 ③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故 选项说法正确。 ④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燃烧的热量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 CO 对空气的污染, 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3.【答案】B 【解析】A、一氧化碳还原红棕色氧化铁生成黑色铁和二氧化碳,实验时可观察到玻璃管中红棕色粉末逐渐 变黑,正确。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固体由氧化铁失去氧元素被还原为铁,反应后玻璃管中固体物 质的质量较反应前减少,故 B 错。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变浑浊,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正确. D、一氧化碳有毒,为了防止污染空气,该实验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正确。 14.【答案】C 【解析】A、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能减少资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符合减少“碳足迹”的理念, 故选项错误。 B、绿色出行,多采用自行车和步行方式,能减少燃油、燃气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符 合减少“碳足迹”的理念,故选项错误。 C、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减少“碳足迹”的理念,故选项正确。 D、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符合减少“碳足迹”的理念,故选项错误。 15.【答案】(12 分) (1)B(2 分) (2) (2 分) (3)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 分) (4)CO2+Ca(OH)2 CaCO3↓+H2O(2 分) (5)2Al+6CO2 2 O 2Al2(C2O4)3(2 分) (6)C(2 分) 【解析】(1)CO2 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 B。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氢、氧、碳原子的个数分别为:6、2、1,4、1、1。反应前后相差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故 X 分子应为水分子,微观示意图为: 。 (3)三百多年前,人们发现一些洞穴内有一种能使燃烧的木柴熄灭的气体,后来该气体被证实是 CO2。据 此推测 CO2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5)在 O2 的催化下,Al 与 CO2 生化合反应生成 Al2(C2O4)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6CO2 2Al2(C2O4)3。 (6)A、制定旨在限制 CO2 排放的国际规定,符合题意;B、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 符合题意;C、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含 CO2 的废气,不能减少 CO2 的排放,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6.( 9 分)【答案】 (1). 试管 (2). 锥形瓶 (3). 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部 (4). 冷凝水倒流,试管 炸裂 (5). 2H2O2 2MnO 2H2O+O2↑ (6). E 或 F (7).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8). 可控制反应 的发生和停止 【解析】(1)由图可知①为试管;②为锥形瓶。 (2)试管口需低于试管底部,否则容易造成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3)过氧化氢制氧气,不需要加热,可用 B 做发生装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M n O 2H2O+O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 气法收集;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在装置 C 中,固体药品放在多孔隔板上,液体 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开始后,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 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 应进行。实验室常用装置 C 代替装置 B 制取气体,装置 C 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17.( 8 分) 【答案】(1)碳原子排列(2 分) (2)分子构成不同 (3)吸附(2 分) 单质(2 分) (4)B(2 分) 【解析】(1)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由于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CO 和 CO2 分子的构成不同。所以,CO 和 CO2 化学性质不同。 (3)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吸附性;C60 属于单质。 (4)A、石墨烯是从石墨上一层层剥离出来,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则石墨烯是碳的单质,说法正 确;B、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不是新型金属材料,说法错误;C、石墨烯是从石墨上一层层剥离 出来,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则石墨烯具有还原性,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B。 18.【答案】(8 分) (1)CO2(2 分) (2)C + 2CuO 2Cu + CO2↑(2 分) (3)2CO + O2 2CO2(2 分) (4)做燃料或冶炼金属(其他答案合理即可)(2 分) 【解析】黑色固体单质为碳,氧化铜、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氧化物,能与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 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E 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组 成元素相同,且能相互转化,故 D 为一氧化碳;碳还原氧化铜的方程式为 C + 2CuO 2Cu + CO2↑;一 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为 2CO + O2 2CO2,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做燃料,有还原性可用于 还原金属氧化物。 点睛:要想顺利解决推断题,就要熟练掌握物质的特点、用途,即常发生的化学反应,甚至反应条件。如; 反应条件高温的初中就两类反应:碳酸钙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被还原。 19.【答案】(14 分) (1)通一氧化碳(1 分) 排装置中的空气(1 分) 防止石灰水倒流到玻璃管,使玻璃管破裂 (1 分) 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1 分) 将尾气点燃或收集(1 分) (2)①开始时排出的是空气(1 分) ②ad(1 分) (3)黑色粉末变红色(1 分) CO+CuO Cu+CO2(2 分) 2CuO+C 2Cu+CO2↑(2 分) 还原(1 分) (4)高(1 分) 【解析】(1)如图 1 实验,实验开始时,先通一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和氧气混合高温 下爆炸;实验结束后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倒流到玻璃管,使玻璃管破裂; 该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改进的具体措施是将尾气点燃或收集。 (2)①如图 2 实验,实验开始时先预热,盛有石灰水的试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 开始时排出的是空气;②a、C 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正确;b、实验结束时先将导 管移出 D 中试管,再熄灭 C 处酒精喷灯,错误;c、D 中增加的质量一定不等于 C 中固体减少的质量,因 为生成的部分一氧化碳不溶于石灰水,错误;d、实验结束后待 C 中固体冷却后再倒出粉末,目的是防止灼 热的铜被空气氧化,正确。故选 ad。( 3)图 1、图 2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A、C 装置中相同的现象是黑色粉 末变红色, A、C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O+CuO Cu+CO2,2CuO+C 2Cu+CO2↑,两反 应中氧化铜都失去氧元素,发生了还原反应。(4)对比两实验的加热仪器可知,图 2 实验比图 1 实验所需 温度相对要高。 20.(5 分)【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2 分) (2)C (2 分) (3)Ca(OH)2+CO2=CaCO3↓+H2O。( 2 分) 【解析】(1)图 A 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2) 若要图 B 中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密度需和空气密度接近,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则气体甲的密 度需比空气密度小,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故选 c。 (3)图 D 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将塑料瓶压瘪,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