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必刷题01选择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必刷题01选择题

2020-2021 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备考必刷题专练 01(选择题) (基础)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酒精挥发 C.食物腐烂 D.胆矾研碎 【答案】C 【解析】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 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化学变化;D、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C。 (易错)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文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答案】D 【解析】A、爆竹声中一岁除,涉及燃烧反应,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 春风又绿江南岸,有新的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C、蜡炬成灰泪始干,有新的物质生成,不符合题 意;D、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没有新的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 本题选 D。 (基础)3.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水的净化 C.燃料的燃烧 D.风力发电 【答案】C 【解析】A 冰雪融化,B 水的净化,D 风力发电,均属于物理变化。 C 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C。 (基础)4.小东同学在试管中加入两块石灰石,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了大量气泡他 认为“可能生成了二氧化碳”,小华说“可以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检验”。对于“可以通入到澄清 石灰水中检验”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反思与评价 C.设计实验方案 D.进行实验 【答案】C 【解析】小东同学在试管中加入两块石灰石,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了大量气泡他认 为“可能生成了二氧化碳”,小华说“可以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检验”。对于“可以通入到澄清石 灰水中检验”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方案,故选 C。 (基础)5.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液体喷出 B. 污染试剂 C. 酒精溅出 D. 读数偏大 【答案】C 【解析】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1/3,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故 A 正确;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 质,所以能污染试剂,故 B 正确;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 生火灾,故 C 错误;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 D 正确;故选 C。 (基础)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凹液面最底处与刻度线相切,视线与凹液面最底处保持水平,A 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实验桌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 管口缓缓倒下,B 选项正确,符合题意;C、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C 选项不正 确,不符合题意;D、胶头滴管往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该垂直悬空,不能伸入到试管中,D 选项不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B。 (基础)7.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取用固体粉末 B. 熄灭酒精灯 C. 检查气密性 D. 连接仪器 【答案】C 【解析】A.取用固体,应用药匙或镊子,不可直接用手。故 A 错误。B.禁止用嘴吹灭。故 B 错误。 C.检查气密性。故 C 正确。D.试管底部不应接触桌面。故 D 错误。 (重点)8.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 管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 容积 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 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 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试管炸裂;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试 管炸裂;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1/3,会使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喷出,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⑤预热后不用再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⑥没有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 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引起试管炸裂;故选:C。 (重点)9.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签 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有两 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 其中( )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③正确 D.全部错误 【答案】D 【解析】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左手拿起量筒略倾斜,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倒入量筒 中;操作错误;②滴瓶中的滴管是专用的,使用滴瓶中的滴管滴加试剂后不用清洗滴管,操作错误; ③实验室里不可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操作错误。所有的操作中全部错误。故选 D。 (易错)10.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 为 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处液体的体积为 ( ) A.等于 9mL B.大于 9mL C.小于 9mL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 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高, 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 19 毫升;他倾倒液体后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实际体积应大于 10 毫升, 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 9 毫升。故选 C。 (基础)11.某同学在实验报告中,有以下几个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 A.用烧杯量得 91.0 mL 蒸馏水 B.用温度计测得某溶液的温度为 38.88 ℃ C.用托盘天平称得 11.7 g 食盐 D.用量筒量得 5.20 mL 盐酸 【答案】C 【解析】A.量筒的精确度为 0.1mL,但烧杯不能,不能用烧杯量得 91.0mL 蒸馏水,故选项 A 错误; B.温度计的精确度为 0.1℃,不能用温度计测得某溶液的温度为 38.88 ℃,故选项 B 实验数据错误; 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 0.1g,可用托盘天平称得 11.7g 食盐,故选项 C 实验数据正确;D.量筒的精确度为 0.1mL,不能用量筒量得 5.20mL 盐酸,故选项 D 实验数据错误。 故选 C。 (重点)1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 物质的质量为 10.8g(1 克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 ) A.9.2g B.9.8g C.10.8g D.10.2g 【答案】A 【解析】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码 反放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10.0" g-0.8 g="9.2" g。 (重点)1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 10g 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 KMnO4 并用排水法收集 O2 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答案】B 【解析】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 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 A 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 10g 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 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 B 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 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 C 错误;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 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 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 D 错误;故选 B。 (易错)14.小明准备用托盘天平称取 4.7g 食盐,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小明接下来 应该做的是( ) A.移动游码 B.添加砝码 C.加药品 D.减药品 【答案】D 【解析】称取 4.7g 食盐,则首先已确定好右盘中的砝码质量和游码总质量为 4.7g,再往左盘中加 食盐,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则说明左盘即食盐质量比砝码和游码总质量 4.7g 大,因 此只能选择减少左盘中食盐的质量;若改变砝码质量或移动游码,则会导致称量的质量发生改变, 故答案选 D。 (易错)15.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 O2 的含量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 1 处 D.水槽中液面下降 【答案】C 【解析】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B、瓶中液 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 1 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 1/5,正确;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 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故选 C。 (易错)16.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 1/5 【答案】B 【解析】A.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 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 项错误;D.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故选项错误。故选 B (重点)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2 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 B.O2 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CO2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答案】B 【解析】A、N2 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正确;B、O2 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 有可燃性错误,错误;C、 CO2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正确,正确;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正确。故选 B。 (易错)18.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 78%,氧气约 21% D.PM2.5 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答案】C 【解析】A.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正确;B. 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正 确;C. 按气体的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 78%,氧气约 21%,不正确;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臭氧、 可吸入颗粒物(如 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正确;故选 C。 (提升)19.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 40 mL 的 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 60 mL 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 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C.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直至停在 12 mL 刻度处 D.若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 12 mL 刻度处 【答案】C 【解析】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B、必须等实验结 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否则装置内气体还处于膨胀状态,使测定结果偏小,故 B 正确,不 符合题意;C、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由于气体受热膨胀,活塞首先向右移动;后冷 却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小,活塞再向左移动,白磷实际消耗掉的是试管 40mL 和注射器内 20mL 的氧气,   140mL+20mL =12mL5  ,活塞应停在 20mL-12mL=8mL 的刻度处,故 C 不正确,符合题意; D、若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白磷燃烧消耗掉的只是试管内的氧气为 140mL =8mL5  ,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 20mL-8mL=12mL 刻度处,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提升)20.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 压强、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 a 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压强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B.a 点处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C.a 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 D.a 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 【答案】B 【解析】A、反应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故 A 正确;B、由图中 信息可知,a 点处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故 B 错误;C、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冷却至室温再打 开止水夹,因此 a 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故 C 正确;D、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随着水的进 入,压强增大,因此 a 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故 D 正确。故选 B。 (重点)21.某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点燃红 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弹夹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 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 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红磷量不足,会引起测量结果偏小,而甲同学结果是偏小的,故①符合题意;②情况即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导致的结果也是偏小,而甲同学结果是偏小的,故②符合题意;③没夹紧弹簧 夹导致空气从导管逸出,结果会偏大,乙同学结果是偏大的,故③符合题意;④插燃烧匙太慢导致 部分空气逸出,结果会偏大,乙同学结果是偏大的,故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④都符合题 意,故选 D。 (重点)22.下列气体均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一组是( ) A.CO2、O2、N2 B.SO2、CO、NO2 C.NO2、N2、CO2 D.CO、O2、SO2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 A 不正确;B、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均 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 B 正确;C、氮气、二氧化碳均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 C 不正确;D、 氧气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 D 不正确。故选 B。 (易错)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21% B.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永恒不变的 C.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好 【答案】C 【解析】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21%,选项 A 错误;B、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固定 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空气中水蒸气就比较多,在工厂附近就存在有害气体 等,选项 B 错误;C、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最少有两种物质,空气中有氧气、氮气、二 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选项 C 正确;D、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差,选 项 D 错误。故选 C。 (重点)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答案】B 【解析】A、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红磷在空气中能燃烧,选项 A 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选项 B 正确;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 色固体,选项 C 错误;D、木炭燃烧需要点燃,选项 D 错误。故选 B。 (易错)2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蜡烛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答案】B 【解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的结论,不是现象,故错误;B、蜡烛燃烧过程 中放出大量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正确;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 是白雾,故错误;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剧烈燃烧,故错误。故选 B。 (重点)26.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有关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中,镁带要经打磨,用坩埚钳夹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要把红热的木炭迅速放入集气瓶底部 D.硫磺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沙,并在通风厨内进行 【答案】B 【解析】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错误;B. 镁带在 空气中燃烧中,镁带要经打磨,除掉表面的氧化物,用坩埚钳夹持,因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正确;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要把红热的木炭缓慢放入集气瓶底部,使氧气和碳充分反应,错误; D. 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气体,不需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沙,,但二氧化硫是污染物,需在 通风厨内进行,错误。故选 B。 (重点)27.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三瓶气体时的最佳方法是 ( ) A.测量三瓶气体的密度 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D.测量气体的溶解性 【答案】B 【解析】A、分别测定它们的密度,操作较为复杂,能鉴别但不是最常用的方法,故选项错误。B、 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木 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若带火星的木条熄灭,则是氮气和空气,无法鉴别氮气、空气,故选项错 误。D、测量气体的溶解性,操作较为复杂,能鉴别但不是最常用的方法,故选项错误。故选 B。 (重点)28.化学概念间有如右下图所示的部分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氧化物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C.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包含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D 【解析】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纯净物 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错误;B、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 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故错误;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 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并列关系,故错 误;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当氧化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时即为化合反应,当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中有氧气时即为化合反应, 氧 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正确。故选 D。 (重点)29.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 B C D 实 验 装 置 硫在氧气中燃 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 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 释 集气瓶中的 水: 吸收有害气体 SO2 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 O2 体积 集气瓶中的 水: 吸收溅落融 熔物 集气瓶中的水: 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 于观察 H2 何时收集满 【答案】C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 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因此,该选项体 现水的主要作用;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水 的主要作用是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 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因此,该选项没有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D、用 排水法收集氢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主要是为了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 的主要作用。故选 C。 (基础)3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 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 A.①⑦③②⑤④⑥ B.⑦②③①④⑤⑥ C.⑤⑦③②①④⑥ D.⑦③①②④⑥⑤ 【答案】B 【解析】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移→熄,可知操 作顺序正确的是⑦②③①④⑤⑥。故选 B。 (提升)31.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下图为 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 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答案】B 【解析】A、观察图示可知,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高锰酸钾,故 A 错误;B、因相同质 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得氧气较多的是氯酸钾,所以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 选择氯酸钾为原料较好,故 B 正确;C、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与生成氧气的多少无关,故 C 错误;D、 通过观察图示可知,氯酸钾用时较长,故 D 错误。故选 B。 (重点)32.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O2 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 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 O2 的收集装置 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答案】C 【解析】A、当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①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当用高锰 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②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做法正确,故 不符合题意;B、O2 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 O2 的收集装置,做法正 确,故不符合题意;C、装置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才可收集气体,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做法 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重点)33.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热立即收集 C. 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 结束时停止加热 【答案】A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插入水槽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 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 A 正确;B、加热时排出的气体很大一部分是试管和导管中的空 气,故加热后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 B 不正确;C、氧气的密 度大于空气,故收集满氧气后应在水槽中将玻璃片盖好再和集气瓶一同取出水面,故 C 不正确;D、 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中再移去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故 D 不正确。故选 A。 (易错)34.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减少 D.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且反应速度慢 【答案】B 【解析】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反应的催化剂,只能加快氯酸钾分解的速率,不改变生成 氧气的质量,所以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实验的结果是反应速率减慢,生成氧 气的质量不变,故选 B。 (重点)35.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气密性检查:连接装置,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说 明装置不漏气 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C.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D.收集: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即可开始收集 【答案】D 【解析】A、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放手后导管中形成水柱, 说明装置不漏气,故 A 正确;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 裂,故 B 正确;C、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会倒流,可能引起试管炸 裂,故 C 正确。D. 收集:应等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才开始收集气体,故错误;故选:D。 (基础)36.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应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B.二氧化锰只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C.二氧化锰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速率 D.加入二氧化锰可以增大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 【答案】C 【解析】A、其它的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如硫酸铜溶液、氧化铁也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 A 不正确;B、二氧化锰也可以作其它物质反应的催化剂,例如做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故 B 不 正确;C、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二氧化锰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速 率,故 C 正确;D、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 生成物的量,加入二氧化锰不能增大过氧化氢分解的氧气的质量,故 D 不正确。故选 C。 (重点)3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 KClO3 并用排水法收集 O2 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小的砝码,后加质量大的砝码 D.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答案】D 【解析】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故选项错误;B、加热 KClO3 并用排水法收集 O2 实验结束,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故选项错误;C、用托盘天平称 量物质时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故选项错误;D、加热试管时,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故选项正确。故选 D。 (重点)38.小华采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 结果与只加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B.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C.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D.高锰酸钾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 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单纯加热氯酸钾相比,质量增加,选项 A 错误;B、高锰酸钾分解可生成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单纯加热氯酸钾相比,质量要增加,选项 B 错误;C、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反应速率加快,生 成氧气质量增加,选项 C 正确;D、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选项 D 错误。故选 C。 (提升)39.某同学误将少量 KMnO4 当成 MnO2 加入 KClO3 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 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 代表氧气 B.t2 时刻,O2 开始产生 C.t1 时刻,KMnO4 开始分解 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二氧化锰可以做催化剂,同时生成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 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判断图中 a:氯酸钾,b:高锰酸钾,c:氯化钾;t1 时刻,KMnO4 开始分 解产生氧气;起催化作用物质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随着加热反应进行其质量先增大, 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质量保持不变。故选 C。 (提升)40.实验室用装有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的试管 a 和 b 分别加热制取氧气过程中,某同学误 把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 b 试管,下面是试管 a、b 中产生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 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质量相等的两份氯 酸钾 a 和 b,b 中再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将药品分别加热到完全,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 二氧化锰和氧气,故 b 产生的氧气比 a 多,且生成的二氧化锰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所以反应 时间短;且均需要加热一段时间才能分解产生氧气,观察图象,C 符合变化过程。故选 C。 (提升)41.实验室使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各物理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正 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是生成物,刚开始加热时,温度 还没有达到高锰酸钾分解的温度,没有氧气生成,当加热至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时,氧气质量由 0 开 始增大,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氧气质量不再改变,不符合题意;B、刚开始加热时,温度没有达到 高锰酸钾分解的温度,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不变,当加热至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时,因反应有氧气 生成,剩余固体质量减小,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钾元素质量分数增大,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 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不再改变,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刚开始加热时,温度还没有 达到高锰酸钾分解的温度,没有二氧化锰生成,当加热至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时,二氧化锰质量由 0 开始增大,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质量不再改变,不符合题意;D、反应生成氧气,随着反 应的进行,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小,钾元素和锰元素质量始终不变,因此固体中钾、锰元素的质量 比不变,符合题意。故选 D。 (提升)42.如图表示的是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 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 是氯酸钾 B.b 是氧气 C.d 是二氧化锰 D.t1 时反应开始 【答案】B 【解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A.氯酸钾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分解, 在反应中质量逐渐减少,最后完全反应,质量为零,a 是氯酸钾,正确;B. 在氯酸钾分解的过程中, 氧气、氯化钾的质量逐渐增多,反应结束,质量达到一定数值,不再改变,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比 为 149:96,所以 b 是氯化钾,c 是氧气,错误;C. 二氧化锰是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反应中质量 不变,d 是二氧化锰,正确;D. t1 时,氯酸钾的质量开始减少,生成物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开始增 加,可知 t1 时反应开始,正确。故选 B。 (提升)43.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Ⅱ中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代替 B.装置Ⅰ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C.装置Ⅱ、Ⅳ组合可制取氧气 D.装置Ⅲ、Ⅳ可用于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差距较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 【答案】C 【解析】A、根据长进漏斗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添加液体,而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具有同样功能,故 A 不符合题意;B、根据Ⅰ装置是给固体加热的装置,故 B 不符合题意;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 密度,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 C 符合题意;D、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小于空气密度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重点)44.对以下反应归纳正确的是 ①2H2O2 2 MnO 2H2O +O2↑ ②2H2O 通电 2H2↑+O2↑ ③2KMnO4 Δ 2K2MnO4+MnO2+ O2↑ A.都是分解反应 B.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 C.都是实验室制取 O2 的常用方法 D.①③中的 MnO2 都是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A 【解析】A.三个化学方程式都符合“一变多”特点是分解反应,故 A 正确;B.化合物中元素的化 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 H2O、K2MnO4、MnO2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O2 中氧元素的价为 0 价,故 B 错误;C.2H2O 通电 2H2↑+O2↑制取氧气要消耗大量电能,不用于实验制 取氧气,故 C 错误;D.在①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③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 D 错误。故选:A。 (重点)4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比较活泼的气体是氮气 ②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是因为它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③ 空气中的氧气用于炼钢,因为它具有可燃性 ④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熔点不同将它们分离 ⑤出现雾霾天气是因为空气中增加了污染物 SO2、CO、可吸入颗粒物的缘故 ⑥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量会造成温室效应,但它不是空气污染物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 C.⑤⑥ D.只有⑥ 【答案】D 【解析】①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但不活泼,错误; ②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 泼,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错误; ③ 空气中的氧气用于炼钢,因为它具 有助燃性,错误; ④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错误 ⑤出 现雾霾天气是因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的缘故,错误; ⑥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量会造成温 室效应,但它不是空气污染物,正确。所以正确的只有⑥,故选 D。 (基础)4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A、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选项说法错误;B、分子间和原子间都有间隔,选 项说法错误;C、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质量大,如氢分子质量小于氧原子质量,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选项说法正确;故选 D。 (基础)47.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 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 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解析】A、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正确,故 A 正确;B、水烧开后易 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而非分子变大,故 B 不正确;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解释正确,故 C 正确;D、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 化学性质相同,解释正确,故 D 正确。故选 B。 (重点)48.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Ⅱ和Ⅲ B.A、B、C 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C.该变化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分子 D.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过程Ⅰ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Ⅱ和Ⅲ是分子间隔发生了变 化,是物理变化,故 A 错误;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A 中的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表示的是 混合物,B、C 是由同种的分子构成的,都是纯净物,故 B 正确;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中 一定不变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故 C 错误;D、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一氧化碳  氧气 二 氧化碳,故 D 错误。故选 B。 (基础)49.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隔 B 100mL 酒精和 100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答案】B 【解析】A、给篮球充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B、 100mL 酒精和 100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 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C、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 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D、水通电分解可得到 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 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 项解释正确。故选 B。 (提升)50.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 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①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 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A、①是水蒸气状态,③是冰的状态,故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故错误;B、状态①的 温度较高,在状态①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状态②,故正确;C、状态③的水分子仍在运动,故错 误;D、①→②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错误;故选 B。 (重点)51.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 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答案】D 【解析】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B.④ 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 Mg2-,是错误的表示,应该为 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是错误的叙述, 因为二者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 D (基础)52.碳 12 是指含 6 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 16 和氧 18 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 和 18 表示原子个数 【答案】A 【解析】A、氧 16 和氧 18 两种氧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正确;B、氧 16 和氧 18 两种氧 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错误;C、氧 16 和氧 18 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电子数相同,错误;D、16 和 18 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错误。故选 A。 (重点)53.甲原子与乙原子的质量比为 a:b,而乙原子与碳原子的质量比为 c:d,则甲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为( ) A. 12ac bd B. bc 12ad C.12bd ac D. ad 12bc 【答案】A 【解析】因为甲:乙=a:b,所以,甲= a b ( 乙) ,又因乙:碳原子=c:d,所以,乙=  c d 碳原子 。 所以,甲= a c b d    ( 碳原子) ( ) 。所以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 a c b d    ( 碳原子) ( ) 碳原子 =12ac bd 。故选 A。 (重点)54.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 x=17,则该粒子符号为 Cl- B.若 x=18,则该粒子是原子 C.若 x=19,则该粒子是阳离子 D.若 x=20,则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得到两个电子而形成 【答案】D 【解析】A、若 x=17,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 1 个单位负电荷的 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Cl-,故 A 正确;B、若 x=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故 B 正确; C、若 x=19,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 C 正确; D、若 x=20,质子数=20,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 子而形成的,故 D 错误。故选 D。 JD55.下列物质中, 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铁 B.氯化钠 C.二氧化碳 D.金刚石 【答案】B 【解析】A.铁 由铁原子构成;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C.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 D.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故选 B。 (重点)56.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一定不会引起改变的是( ) ①化学性质 ②粒子的电性 ③原子核 ④电子层数 ⑤最外层电子数 ⑥核外电子总数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③ D.①③⑤⑥ 【答案】C 【解析】当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时能影响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会发生改变;核电荷数、元素 种类、相对原子质量和电子的得失没有关系。当原子得电子时最外层电子数改变,电子层数、核电 荷数、元素种类、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故元素的化学性 质发生变化。①、化学性质:由分析知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而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故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②、粒子电性: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由 中性变成了带电的微粒,故电性一定变化;③、原子核: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只是电子数发生 了改变,而原子核没有变化;④电子层数: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当原子得电子时最外层电子数 改变电子层数不变,原子失电子后电子层数改变;⑤、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 子数一定发生改变;⑥、核外电子总数: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核外电子总数一定会发生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③一定不会变化。故选 C。 (基础)57.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碳原子 B.氧原子 C.氧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 【答案】D 【解析】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直接构成的,它的 化学性质就是由谁来保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 子是二氧化碳分子。故选 D。 (提升)58.X、Y、Z、Q 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为 a、b、c、d(均小于 18),若它们的离子 Xm+、 Yn+、Zm-、Qn-的电子层数相同,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a-b=n-m B.b-d=2n C.c-d=m+n D.a-c=0 【答案】B 【解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不再相等,就变为离子,其最外层 电子数是 8(H 是 2),所以离子 Xm+、Yn+、Zm-、Qn-的电子层数相同说明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等,故 a-m=b-n=c+m=d+n,整理得:a-b=m-n,a-d=m+n,b-d=2n,c-d=n-m,a-c=2m,故选 B。 (基础)59.下列各组粒子中,每一粒子所含的质子数、电子数都是 10 的是 A.He、Ne、Ar B.Na + 、Mg 2+ 、Al 3+ C.NH4 +、OH - 、F - D.HF、H 2 O、NH 3 【答案】D 【解析】A、He 质子数为 2,电子数为 2;Ne 质子数为 10,电子数为 10;Ar 质子数为 18,电子数为 18;不合题意。B、Na + 质子数为 11,电子数为 10;Mg 2 + 质子数为 12,电子数为 10;Al 3 + 质 子数为 13,电子数为 10,不合题意 C、 NH 质子数为 11,电子数为 10;OH -质子数为 9,电子数 为 10;F - 质子数为 9,电子数为 10;不合题意 D、Ne 质子数为 10,电子数为 10; H 2 O 质子 数为 2+8=10,电子数为 10;NH 3 质子数为 7+3=10,电子数为 10,符合题意故选:D (易错)60.有以下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图中第一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但是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化 学性质稳定,第二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8,同样属于稀有气体,虽然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但是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B、图中第一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但是其核外只有一个电 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第二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 2 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C、图中两 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 6、8,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D、图中 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 4、5,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故选 A。 (重点)61.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对①~④所示化学符号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Ne ②Mg ③Mg2+ ④H2O2 A.①②④都表示一个分子 B.③表示一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④表示 H2O2 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解析】A、①Ne 表示 1 个氖原子或氖气,②Mg 表示 1 个镁原子或金属镁,④H2O2 表示 1 个过氧化氢 分子,故 A 不正确;B、③表示一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的正电荷,故 B 正确;C、④表示 1 个 H2O2 分 子中含有 2 个氢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故 C 不正确;D、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它们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 D 不正确。故选 B。 (基础)62.某地蔬菜上市销售时检测出其中铅、铜、铬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这里提到的铅、铜、 铬是指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单质 【答案】B 【解析】在蔬菜中,铅、铜、铬等重金属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这里提到的铅、铜、铬是指元 素。故选 B。 (重点)63.图 1 是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部分信息,图 2 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铝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13 B.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g C.铝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D.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影响铝元素的化学性质 【答案】B 【解析】A、单元格左上角的 13 为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序数=13,不符合题意;B、在元素周期表 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 1,省略不写,故铝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 26.98,符合题意;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不符合题 意;D、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电子的得失,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B。 (易错)64.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答案】C 【解析】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 A 正确;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 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故 B 正确;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 不一定相等,故 C 错误;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故 D 正确。 (重点)65.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C.①单质、③化合物 D.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 【答案】B 【解析】由图示以及上述分析可以看出①应该是单质②应该是化合物,利用这些信息其中的并列与 包含关系可知:③是含氧化合物其包含氧化物,故④是氧化物,选项中只有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重点)66.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电子数不同 B.原子是一切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钠原子和钠离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C 【解析】A、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 A 不正确;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最 小粒子,故 B 不正确;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 物质,故 C 正确;D、钠原子和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 D 不正确。故选 C。 (重点)67.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 LED)技术,已广泛 用于照明、显像等多个领域。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属于金属元素 B.镓原子核内有 31 个中子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69.72g D.氮化镓的化学式为 GaN 【答案】D 【解析】A、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属于金属 元素,故不符合题意;B、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内有 31 个质子,故不符合题意;C、 由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69.72,故不符合题意;D、由镓原子结构示 意图可知,镓的最外层有 3 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 价,由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的最外层有 5 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 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氮化镓的化学式为 GaN, 故符合题意 (易错)68.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比原子质量大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所以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解析】A、 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故 错误;B、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含氧元素,但它 是盐,故错误;C、分子由原子构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质量大,分子只能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 大,故错误;D、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所以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根据 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说法正确。故选 D。 (易错)69.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则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D.分解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但只有一种反应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A、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这里的氧指的是氧元素不是指氧气的单质,所以物质与氧 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错误;B、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 构成,例如金刚石属于纯净物,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错误;C、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 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和水分子,错误;D、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 如氧气→臭氧,正确。故选:D。 (易错)70.某同学梳理归纳了以下知识,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①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 18 个族 ②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与正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1:2 ③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④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⑥镁原子和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2,因此镁元素和氦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答案】A 【解析】①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 14 个族,该选项说法错误,因为第八、九、十三列是一族;② 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与正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2: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③具有相同质子数的 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例如 1 个水分子和 1 个甲烷分子都含有 10 个质子,不属于同种元素, 该选项说法正确;④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磷元素可以组成红磷和白磷,白磷和 红磷混合组成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 中含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⑥镁原子和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2,但是 镁元素和氦元素化学性质不同,这是因为氦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极不活泼,该选项说 法不正确。故选 A。 (基础)7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某化学小组的同学经过调查和搜集资料得知,可以通过①化学 沉降(明矾)②杀菌消毒(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过滤等几个步骤对黄河水进行净化。合理的操 作顺序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①化学沉降:明矾溶于水后会形成胶体,能吸附水中的固体小颗粒,使悬浮水中的小颗粒 凝聚成较大颗粒而加快悬浮物的沉降,此操作是把不能自然沉降的固体颗粒沉降下来,且并未进行 彻底分离,故此操作应是自然沉降后、过滤前的操作;②杀菌消毒:使用漂白粉在水中生成氯气杀 死水中病菌,应该为过滤后的净化操作;③自然沉降:静置,使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在重力的作用 下而沉降下来,由于不需其他操作,故应为最先进行的操作;④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 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可除去水中沉降下来的固体颗粒,因此应排在沉降后。合理的操作顺序是③① ④②。故选 B (重点)72.某同学模拟自来水厂将黄泥水净化,并最终制得蒸馏水。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明矾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促进悬浮杂质的沉降 B.加活性炭是利用了它具有吸附性的化学性质 C.证明液体 B 是硬水可采用加肥皂水的方法 D.操作 a 是利用了水与其他物质的沸点不同 【答案】B 【解析】A、明矾可以吸附较大颗粒,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促进悬浮杂质的沉降,故正确;B、活性炭 具有吸附性,吸附性是物理性质,故错误;C、证明液体 B 是硬水可采用加肥皂水的方法,泡沫多的 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正确;D、操作 a 是蒸馏,蒸馏利用了水与其他物质的沸点不同,故正 确;故选 B。 (重点)73.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正确的个数是( ) ①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②滤纸边缘要高于漏斗边缘 ③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④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⑤过滤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 A.2 个 B.3 个 C.4 个 D.5 个 【答案】A 【解析】①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可以避免滤液飞溅,选项正确;②过滤时,滤纸的边 缘要低于漏斗边缘,选项错误;③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玻璃棒不能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否则会戳破滤纸,造成浊液流进烧杯使滤液浑浊,选项错误;①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 边,避免玻璃棒戳破滤纸,选项正确;⑤过滤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 架台是金属材料制作的,选项错误;正确选项是①①,故选 A。 (重点)74.小明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长江水,拟定如图所示的净化流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 I 中加入的试剂 X 可以是明矾 B.Y 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高铁酸钾消毒杀菌发生了化学变化 D.得到的净化水是纯净物 【答案】D 【解析】A、由于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所以步骤Ⅰ中加入的试剂 X 可以是明矾,以 加速悬浮颗粒的沉降,选项正确;B、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所以 Y 试剂可以是活性炭,选项正确;C、高铁酸钾消毒杀菌是高铁酸钾与细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使细菌死亡,选项正确;D、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物,选项错 误,故选 D。 (基础)75.有关电解水实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 C.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是 1∶2 D.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可增强导电性 【答案】C 【解析】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在电源正极一端产生氧气,在负极一段产生氢气,而且正极一端的氧 气体积是氢气的一半,这个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纯水不导电,加入少量稀硫 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使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易错)76.推理与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不可供呼吸,故可用做粮食瓜果的保护气 C.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变色等现象,则有发光、变色等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则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 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B 【解析】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 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 A 推理错误;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 活泼且不可供呼吸,无毒,可用做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故选项 B 推理正确;C.有发光、变色等现象 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霓虹灯通电发光、变色,是物理变化,故选项 C 推理错误;D.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则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不一定是 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化学反应,故选项 D 推理错误。故选 B。 (提升)7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足量红磷在装满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 C. 将水通直流电一段时间 D.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答案】B 【解析】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装置内气体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故 A 不正 确;B、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随着反应进行,集气瓶内气体质量不断减小,当氧气完全 反应后,气体质量变为零,故 B 正确;C、将水通电一段时间,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 8:1, 故 C 不正确;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只改变反应的速率,不会改变 生成氧气的质量,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同,故 D 不正确。故选 B。 (易错)78.逻辑推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面是从小明同学学习笔记中摘录出来的一些 推理,你认为正确的一句是 A.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D.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 8 个电子时,元素的性质比较稳定,氖原子核外最层电子数为 8, 所以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答案】D 【解析】A、由元素的定义可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与氨气分子 质子数相同但不是同种元素,要说明的是同种元素须指明是原子做前提,故此选项错误;B、由同种 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铁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 故此选项错误;C、由氧化物的定义可知,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就是氧化 物,例如,氯酸钾中虽含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此选项错误;D、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达到 8 个电子时,元素的性质比较稳定,氖原子核外最层电子数为 8,所以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 定,此选项正确;故选 D。 (重点)79.分类、归纳等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归纳中正确的是 A.氧化物:SO2、C6H8O6 B.化合物:KNO3、Fe3O4 C.单质:水、铁粉 D.混合物:洁净的空气、液态氧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硫是由 S、O 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C6H8O6 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B、硝酸钾和四氧化三铁都是由不同 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C、水是由 H、O 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 物,铁粉是由同种元素(Fe)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D、洁净的空气是由氮气、氧 气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液态氧是液态氧气,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重点)8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A.Al(NO3)3 B.CaCO3 C.Al2(SO4)3 D.Fe(NO3)3 【答案】A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非金属元素是氮元素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三者组成的化合物是 Al(NO3)3 。故选 A。 (基础)81.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着不同 的含义。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A.Mg2+:一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 B.CO2: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氧原子 C.2H:2 个氢元素 D. +2 Ca O :氧化钙的化合价为+2 价 【答案】A 【解析】A、Mg2+中 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故选项正确;B、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 含有两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C、应该是 2 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D、应该是钙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故选项错误;故选 A ZS82.《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苏南民歌。茉莉花香气的成分有多种,乙酸苯甲酯(C9H10O2) 是其 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乙酸苯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苯甲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50g B.乙酸苯甲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乙酸苯甲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 9: 10: 2 D.乙酸苯甲酯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构成 【答案】B 【解析】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选项错误;B、由化学式 可知,乙酸苯甲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正确;C、乙酸苯甲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 质量比为(12×9):(1×10):(16×2)≠9:10:2,故选项错误;D、乙酸苯甲酯是由分子构成的, 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 B。 (重点)83.2018 年 2 月 9 日,冬奥会在韩国平昌如期举行,俄罗斯运动员受兴奋剂风波影响,诸 多名将未能参加。乙基雌烯醇 C20H32O 是禁止运动员服用的兴奋剂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基雌烯醇是混合物 B.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88g C.乙基雌烯醇中碳、氢、氧元素的个数比为 20:32:1 D.一个乙基雌烯醇分子由 20 个碳原子、32 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D 【解析】A、乙基雌烯醇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 质量为:12×20+32+16=288,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C、乙基雌烯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20:32: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能 论个数,不符合题意;D、由化学式可知,一个乙基雌烯醇分子由 20 个碳原子、32 个氢原子和一个 氧原子构成,符合题意。故选 D。 (提升)84.已知 NaHS、MgSO4、NaHSO3 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则混合物中氧元 素的质量分数为 A.a% B.2a% C.(100-1.75a)% D.(1-0.75a)% 【答案】C 【解析】由于 Na 和 H 的相对原子质量和(1+23=24)等于 Mg 的相对原子质量(24),所以可以从质 量角度将“NaH”视为一个与 Mg 等效的整体 A(即将“NaH”和 Mg 都换用“A”来表示,其相对原子 质量可作 24)。根据 A、S 质量比为 24:32 以及硫的质量分数为 a%,设 A 的质量分数为 x,则有 24: 32=x:a%,解之得,混合物中 A 的质量分数为 3 a%4 ,氧的质量分数为 1-a%- 3 a%4 =1-1.75a%= (100-1.75a)%;故选 C。 (提升)85.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 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 1.8g,则 另 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 A.Al2O3 B.CuO C.CaO D.Fe2O3 【答案】A 【解析】A. Al2O3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 3 100%102   =47.1%>45%,此选项符合题意; B. CuO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6 100%80  = 2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CaO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6 100%56  ≈28.6%<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Fe2O3 中氧元 素的质量分数为:16 3 100%160   =3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提升)86.已知某气体可能由 O2、CO、CO2 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实验测得其中碳、氧元素质量比 为 3:7,则该气体的组成情况不可能是 A.O2 和 CO B.O2 和 CO2 C.CO 和 CO2 D.O2、CO、CO2 【答案】B 【解析】CO 中 C、O 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3:4;CO2 中 C、O 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2)=3:8。 因为 3:8<3:7<3:4,所以该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混合物,还可能是一氧化碳与氧气 的混合物,该可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混合物。分析各选项可知,选项 B 不合题意。故 选 B。 (提升)87.等质量的 SO2 与 SO3 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5:6 B.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6:5 C.SO2 与 SO3 的分子个数比为 5:4 D.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5:4 【答案】B 【解析】A、设两种物质的质量都为 M,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M× 32 64 ×100%):(M× 48 80 ×100%) =5:6,故正确;B、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 M 64 ×2):( M 80 ×3)=5:6,故错误;C、所含分子的 个数比= M 64 : M 80 =5:4,故正确;D、所含硫元素的质量比=(M× 32 64 ×100%):(M× 32 80 ×100%) =5:4,故正确;故选:B。 (提升)8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相等的 CO 与 CO2 中碳元素质量比为 7:11 B.NO、NO2、N2O3 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二氧化氮 C.含氨质量分数为 16.8%的碳酸氢铵(NH4HCO3)化肥是纯净物 D.160g 的 Fe2O3 中含有铁元素的质量为 112g 【答案】D 【解析】A、设质量均为 A 那么 CO 中 C 的质量为:12A 28 ,CO2 中 C 的质量为:12A 44 ,则比值为:12A 28 : 12A 44 = 44 28 =11 7 ,故错误;B、NO、NO2、N2O3 中氮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 14 100%14+16  , 14 100%14+16 2  , 14 2 100%14 2+16 3    ,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一氧化氮,故错误;C、碳 酸氢铵(NH4HCO3)含氮质量分数为 17.7%,含氮质量分数为 16.8%的碳酸氢铵(NH4HCO3)化肥是混合 物,故错误;D、氧化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56 2 100%56 2+16 3 ´ ´ =70%,160g 的 Fe2O3 中含有铁元素 的质量为160g 70%=112g ,故正确;故选 D (重点)89.依据氯元素的化合价的不同,有关物质按照一定的规律可排列如下①NaCl,②Cl2,③ HClO,④R,⑤Cl2O7,则 R 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KClO3 B.Ca(ClO)2 C.HClO4 D.KCl 【答案】A 【解析】已知 Na 为+1 价、H 为+1 价、O 为-2 价,设①NaCl③HClO⑤Cl2O7 中 Cl 元素化合价分别为 x1、 x3、x5,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x1=0,解得 x1=-1;(+1)+x3+(-2)=0, 解得 x3=+1; 2x5+(-2)×7=0,解得 x5=+7;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②Cl2 中 Cl 元素化合价为 0。因此可得出:物质是按 Cl 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的,则④R 中 Cl 元素化合价应在+1 和+7 之间。A、设 KClO3 中 Cl 元素化合价 a,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a+(-2) ×3=0,解得 a=+5,Cl 元素化合价在+1 和+7 之间,正确;B、设 Ca(ClO)2 中 Cl 元素化合价 b,利 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2)+b×2+(-2)×2=0,解得 b=+1,Cl 元素化合价不 在+1 和+7 之间,错误;C、设 HClO4 中 Cl 元素化合价 c,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 得(+1)+c+(-2)×4=0,解得 c=+7,Cl 元素化合价不在+1 和+7 之间,错误;D、设 KCl 中 Cl 元 素化合价 d,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d=0,解得 d=-1,Cl 元素化合价不 在+1 和+7 之间,错误。故选 A。 (提升)90.现有 32g 某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后,测得生成 88g 二氧化碳和 72g 水,关于 该可燃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氧化物 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答案】B 【解析】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44g+36g﹣16g=64g,44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44g× 12 44 ×100% =12g,氧元素的质量为 44g﹣12g=32g,36g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36g× 2 18 ×100%=4g,氧元素的质量为 36g﹣4g=32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该 可燃物,该可燃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2g+32g﹣64g=0,则该可燃物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选 B。 (基础)9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 元素的种类一定不变;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故选 B。 (提升)9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 a、b、c、d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 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8 10 10 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1 2 2 A.该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 B.表中待测值应为 5 C.物质 a 与 b 变化的质量比为 3:8 D.物质 d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C 【解析】A、根据物质的质量变化,可知 a 和 c 反应生成 b,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则属于 化合反应,说法正确;B、因 b 质量增加 11g,c 质量减少 8g,则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 质量减少 3g,则待测值为 8-3=5,说法正确;C、由质量守恒定律及物质的质量变化可知,物质 a 与 b 变化的 质量比为 3:11,说法错误的;D、因 d 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 d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说法 正确。故选:C。 (重点)93.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二氧化碳和乙烯均属于氧化物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D.参加反应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4:1 【答案】C 【解析】A、碳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核外有 2 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 2 个电子、最外层上有 4 个电 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错误;B、二氧化碳是氧化物,乙烯的化学式为 C2H4,属于有 机物,不是氧化物,故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 不变,故正确;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 6:2=3:1,故错误。故选:C。 (重点)94.在反应 2A + B = 3C + D 中,A 和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5﹕1,已知 20 克 A 与一定 质量的 B 恰好反应,生成 5 克 D,则在此反应中 B 和 C 的质量比为( ) A.4﹕19 B.3﹕5 C.1﹕3 D.2﹕17 【答案】D 【解析】解:令 A 与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5 和 1,设恰好与 A 反应的 B 的质量为 x,则: 1 20 10 x g  解得 x═2g,则由 20g A 与 2g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5g D,生成 C 的质量为:20g+2g-5g═17g 则在此反应中 B 和 C 的质量比为:2g:17g═2:17。故选 D。 (重点)9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 CO2 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 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 B.反应前后 H 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1:3 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 和 H2 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A、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 是均为化合物,错误;B、反应前的 H 元素的化合价为 0,反应后水中 H 元素化合价为+1 价,反应前 后 H 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1:3, 正确;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故选 C。 (提升)96.A、B、C 三种物质各 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 D30g;若增加 10gA, 反应停止后,只有物质 C 剩余。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 9g B.反应中所消耗的 A 和 B 的质量比是 3:2 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 的质量为 50g D.反应中所消耗的 A 和 C 的质量比是 5:3 【答案】C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物的质量会增加, 反应物的质量会减少;若增加 10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 C,说明参加第二次反应的 A 的质量为 25 克,B 的质量为 15 克,A 与 B 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 5:3;A、B、C 三种物质各 15g,它 们化合时只能生成 30g 新物质 D,说明参加第一次反应的 A 的质量为 15 克,B 的质量为 9 克,根据 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第一次反应的 C 的质量为 6 克,则 A、B、C 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 5:3:2, 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 C 的质量为 10 克,生成 D 的质量为 50 克.A、参加第一次反应的 B 的质量为 9 克,剩余 6 克,故 A 不正确;B、反应中 A 与 B 的质量比为 5:3,故 B 不正确;C、第二次反应停止 后 D 的质量为 50 克,故 C 正确;D、反应中 A 与 C 的质量比为 5:2,故 D 不正确.故选 C。 (提升)97.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 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16 0 0 反应中质量(g) m2 1.6 反应后质量(g) m1 0 15.2 6.4 A.m1 的值是 4.4 B.m2 的值是 4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甲、丁间反应的质量比为 7:8 【答案】B 【解析】A、由质量守恒定律,甲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 15.2g+6.4g−16g=5.6g, 故 m1 的值是 10g−5.6g=4.4g,错误;B、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 16g:6.4g,当生成 1.6g 丁时, 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应为 4g,m2 的值是 16g−4g=12g,正确。C、甲和乙是反应物,错误。D、甲、 丁间反应的质量比为 5.6g:6.4g=7:8,错误。故选 B。 (基础)9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C.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故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D.1.2g 碳与 3.2g 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 4.4g 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此为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 A 错误; B、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但其质量守恒的原因却是由于反应前 后原子不变,故 B 错误;C、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遵循质量守 恒定律,故 C 错误;D、1.2g 碳与 3.2g 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 4.4g 二氧化碳,此为化学变化, 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 D 正确。故选 D。 (基础)99.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正确的是 A.4 Fe + 3O2 Fe2O3 B.2 P + O2 P2O5 C.2H2O 2H2↑+ O2↑ D.S + O2↑ SO2 【答案】C 【解析】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故 A 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4P+5O2 2P2O5,故 B 错误;C、该化学方程 式书写完全正确。D、该化学方程式反应物是氧气,二氧化硫的后面不需要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 式应为 S+O2 SO2。故选 C。 (基础)100.煤油中含有噻吩(用 X 表示),噻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表示为:X +6O2 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A.C4H4S B.C4H6S C.CH4 D.C4H8S 【答案】A 【解析】反应后生成物中,共有 4 个碳原子、1 个硫原子、12 个氧原子、4 个氢原子,根据质量守 恒定律,反应前物质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X+6O2 中已有 12 个氧原子,则 1 个 X 分子中含有 4 个碳原子、1 个硫原子、4 个氢原子,所以 X 化学式是 C4H4S。故选 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