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三历史下册+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初三历史下册+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

初三历史下册 中考历史总复习 世界现代史 : 以十月革命为起点 1 、三条主线 : 社会主义国家 的政治和经济( 一战后 、 二战后 ) 资本主义国家 的政治和经济( 一战后 、 二战后 )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 二战后 ) 2 、三种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建立的世界格局 二战后 建立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后 的世界格局 3 、两个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 1 课 俄国十月革命 列宁 ( 布尔什维克党 ) 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 领导人: 地点: 结果: 性质: 意义 : 1917 年 11 月 列宁 彼得格勒 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 俄 苏 联 ( 1922— 1991 年)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社会主义革命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诞生了第一个 打击了 帝国主义 的统治,推动了国际 社会主义 运动的发展,鼓舞了 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的解放斗争 。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国家 不是 十月 教材经典材料解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 毛泽东 1 、十月革命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及历史意义? 2 、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及著作。 李大钊 《 庶民的胜利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3 、中国近代史上哪些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直接影响下发生的? 五四运动、中共成立等 第 2 课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 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 苏联的模式 僵化了。 —— 邓小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 ( 苏俄 ) 斯大林模式 ( 苏联 )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21 年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形成的标志: 1936 年新宪法的通过 特点: 时间 内容: 作用 : 评价:历史上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具有 严重的弊端。 “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经典材料解读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 列宁 1 、材料中的办法指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2 、认识错误后,列宁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3 、从中,我们得出怎样的启示? 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 第 3 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下面的词语所反映的历史史实有何联系 ? 一战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五四运动 想一想 会议 时间 地点 操纵国 重要条约 建立的体系 巴黎 和会 华盛顿 会议 1919 年 1 月 1921—1922 年 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美国 华盛顿 美 英 法 美 英 日 《 凡尔赛和约 》 (对德) 《 九国公约 》 (关于中国)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建立的 世界政治格局 )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欧洲 、 西亚 和 非洲 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东亚 、 太平洋地区 的统治秩序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教材经典材料解读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知识回顾 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领导人、地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及结果。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由哪一体系维系的? 列举这一体系的两个主要条约 如何评价这一体现。 第 4 课 经济大危机 经济大危机 1929 —— 1933 年经 济大 危机 地域 特点 影响 从 美国 开始, 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涉及 范围特别广 、 持续 时间比较长 、 破坏性特别大 ( 1 )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 2 )引发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各国资产阶级为此寻找出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 德、日: ) 罗斯福新政 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 “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也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 罗斯福的就职演说 ( 1 )罗斯福上台时,美国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 2 )罗斯福上台后,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 ( 3 )罗斯福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 4 )这一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评价罗斯福新政 ,判断对和错 ( 1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 ( 2 )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 ) ( 3 )彻底改变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 ) ( 4 )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可以完全消除。 ( ) 经济危机 新政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对工业的调整 《 工业复兴法 》 √ √ ×× 教材经典 材料解读 第 5 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国 别 建立时间 建立标志 法西斯势力 内外政策 影 响 意大利 1922 年 进军罗马 法西斯党 一党独裁 扩军备战 德 国 独裁统治 扩张侵略 日 本 “ 二二六” 兵变后 军部法西斯 专政建立 残酷镇压扩张强烈 希特勒 上台 纳粹党 军部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3 年 1936 年 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 1938 年 9 月 与会国 : 德 、意、英、法 内容: 割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影响: 慕尼黑阴谋把 “绥靖政策” 推向顶峰 慕尼黑阴谋 一战的导火线 慕尼黑阴谋 助长德国扩张野心,加速二战的爆发 第 7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 战争双方 :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 战争性质 : 重要事件 : 战争影响 : 两次大战的重要启示 : 1939 年 9 月 1 日 —1945 年 9 月 2 日 德、意、日 (轴心国) 反法西斯 联 盟 一战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彻底改变了 世界面貌 ,影响了世界 历史进程 。 珍惜 和平 反对战争 同盟国 协约国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1914----1918 年 第 8 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战的重大事件 全面爆发: 扩大: 进一步扩大: (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 的建立: 二战的转折: 第二战场开辟: 雅尔塔会议 二战全面结束: 重要人物: 德国突袭波兰( 1939 年 9 月) 德国突袭苏联 日本偷袭珍珠港 《 联合国家宣言 》 ( 26 国华盛顿会议) 日本签署投降书( 1945 年 9 月 2 日) 斯大林格勒战役 诺曼底登陆 决定成立联合国 一战 ( 国际联盟 ) 斯大林 罗斯福 丘吉尔 希特勒 等 教材经典材料解读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 联合国家宣言 》 1 、 《 联合国家宣言 》 签署的意义 ?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 、材料中的每政府指哪些政府? 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 3 、三国同盟指哪些国家? 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国家。 胜利的根本原因 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 和世界人民的支持 二战”胜利的启迪 ( 1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 2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 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 临的挑战。 ( 3 )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单元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十月革命 2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苏俄 苏联 3 、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1 、两次会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2 、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的构成及作用 3 、 经济大危机 美 国 : 德、日 : 建立法西斯专政 罗斯福新政 1 、慕尼黑阴谋: 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2 、二战 全面爆发→ 扩大→再扩大→转折→第二战场开辟 两次会议( 26 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 德、日投降,二战结束 二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经济全球化趋势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世界格局的演变 冷战中的对峙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 美国) (苏联)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美国 ( 20 世纪 ) 五六十年代 特点: 原因: 七八十年代 70 年代 特点: 原因: 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初 特点: 80 年代中后期 特点: 90 年代 特点: 新经济特征: 原因: 持续发展,全面繁荣 ( 1 )占据广阔国际市场( 2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3 )改进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4 )政府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 1974——1975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 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化和全球化 ( 1 )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3 )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西欧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建立时间: 使用单一货币: 欧盟内部政治、经济等的联系: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力求在 等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员国之间 。 欧盟是 日本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发展的 原因 : 1993 年 欧元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 1 )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 )美国的扶持;( 3 )朝鲜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4 )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5 )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外交和国家安全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 ,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这说明了“欧共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A 、二战结束后,各国都需要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 B 、当时形成了 美苏争霸 的格局,西欧各国需要密切互相之间的联系, 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发展的原动力。 材料反映出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重视教育、科技。 除此之外,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特点(失败原因):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冲击 了斯大林模式,但是并 未根本改变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后果: 1 、导致政治体制发生巨变:由一党制转变为 2 、 3 、 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民族分离主义侵害加剧 苏联解体 时间: 根本 原因: 东欧剧变 匈牙利改革 经济政治趋于稳定 捷克斯洛伐克 被苏联镇压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多党制 1991 年底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国家权力分散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亚非拉的奋起 印度独立 (亚洲) 独立时间: 方式: 非洲独立 开始: 全面爆发 结束: 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 时间: 运河原控制国: 动荡的中东 中东问题 (核心:巴以冲突) 犹太人以色列国家建立时间: 冲突原因: 1 、地理位置、战略位置及其重要 2 、石油资源丰富 3 、水资源的争夺 4 、大国的介入 5 、宗教矛盾和种族冲突 1947 年 印巴分治 埃及 非洲独立年: 1960 纳米比亚独立, 1990 年 五个世纪 的帝国主义在非洲的 殖民体系 最终 崩溃 。 1999 年底 美国 1948 年 (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 “ ------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在我的手中失落。” —— 阿拉法特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以色列领导人的战斗。它是我们所有国家和每一位公民的战斗。生活在和平之中是他们的权力 ----------” ——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 ( 1 )请分析巴以矛盾的原因有什么? ( 2 )你对解决中东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的及其重要、石油资源的争夺、 水资源的争夺大国的争霸与干涉、宗教的冲突、种族的矛盾 冷战中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 时间: 提出者 内容 “ 遏制共产主义 ” 、 、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 美苏冷战局面 开始的标志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美国建立了 ( 1949 年) 苏联建立了 ( 1955 年) 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 1 )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 2 )美苏意识形态不同造成的矛盾 美苏冷战局面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 1 )造成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不断; ( 2 )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947 年 3 月 杜鲁门 干涉别国内政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华沙条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根本原因) 1991 年苏联解体 美苏相对均势,两强对峙,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表现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暂时形成了 “ 一超多强 ” 的局面: 一超: 多强: 世界经济的 “ 全球化 ”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世界贸易组织 英文缩写: 成立时间: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挥的作用 ( 1 ) 2001 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 ( 2 ) 2001 年 11 月中国正式成为 理解影响 ( 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2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 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 , 也是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美国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 国家和国家联盟 WTO 1995 年 1 月 1 日 机遇 挑战 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 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中考复习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全册 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开国大典 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 : (1)制定 《 共同纲领 》 。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选举毛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确定国旗国歌国都,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内容 : 1949 年 9 月 全面准备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解放战争时期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近代史) 1949 开国大典(国庆节--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 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 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1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最后准备工作的是 A .三大战役                B .解放南京 C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是 A .取得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战争的胜利 B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C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D .中国人民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 西藏和平解放在那一年? 当时西藏政府派谁为代表到北京谈判? 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 1951 年 阿沛 . 阿旺晋美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950.10 1953.7 抗美援朝 --- 保家卫国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中国参战的原因: 1 、 1950 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入侵朝鲜,打到中国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2 、美帝国主义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干涉我国内政。 3 、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彭德怀 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经过: 黄继光、邱少云、 A 、 1950 年 10 月,彭德怀 中国人民志愿军 B 、五战五捷; C 、上甘岭战役: 英雄人物: 蒋道平、罗盛教 最可爱的人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我们要学习他们: 他们被誉为: 克拉克的哀叹: 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司令 彭德怀的壮语: 这场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 1 、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 2 、保卫了朝鲜和中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3 、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三课 土地改革 《 中和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的颁布 土地改革的意义 1950---1952 时间: 必要性 ( 原因 ) 经过 A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 B 农民受尽剥削,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 、 1950 年颁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土地改革的依据) 1.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3.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意义 2 、 1952 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1. 此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什么运动? 2. 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 农民拔除地界碑的依据是什么? 4. 这一运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 》 1950 年 废除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实质: 都是私有制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 .大批工业基地出现 : 东北形成,沿海加强,华北西部新建。 1 、一批基础工业及新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 2 、交通运输业取得巨大成就 成就: 意义: ① 1953 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 工程建成投产。 ② 1956 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⑤ 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具体成就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大型轧钢厂 鹰厦铁路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新藏公路 宝 成 铁 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主要成就 武 汉长江大桥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 、制定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内容)。 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 ( 1954 年;北京) 第五课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 改造为 公有制 农业改造的方法(形式)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 产合作社 ,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1 、进行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 、通过赎买政策(创举)过渡为完全公有制。 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结果(意义): 1 、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基本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4 、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谓 “ 三大改造 ” 是指对什么的改造 A .工业、农业、商业 B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C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D .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 “ 三大改造 ” 的时间是 A . 1949 年至 1952 年底     B . 1950 年至 1953 年 C . 1966 年至 1976 年     D . 1953 年至 1956 年底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 6 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共八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共产”风 “左”的错误的标志: 失误的原因 : 对国情认识不足,缺少经验;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启示: 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脚踏实地。 石油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第 7 课 “ 文化大革命 ” 的十年 动乱和灾难 粉碎反革命集团 一、什么是 “ 文化大革命 ”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 领导者 错误发动,被 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 严重灾难 的 内乱 。 4、林彪和“四人帮”一伙的利用。 1、毛泽东对党和国家、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 2、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 3、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原因: 指挥机构: 中央文革小组 九一三事件 林彪反革命集团 二月抗争 四五运动 周恩来、邓小平恢复整顿工作 2 、工作重点要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1 、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3 、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启 示 第 8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与法制建设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作用 / 意义 / 影响: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经济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③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第四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时间: 1982 年 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 的局面。 宪法 有法可依 第 9 课 改革开放 农村 : 城市 : 经济特区 5 个 —— 沿海开放城市 14 个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建国后我国在农业(农村)政策上有哪些变化? 土地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 1 、开始: 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2 、内容: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 、意义: 4 、原因: 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经济特区 最早: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最大: 海南省 根本目的: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和 一夜崛起之城) 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了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国有企业的改革 第一阶段: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二阶段: 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从1985年起,主要有: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党的十四大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中国在前进道路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及三位伟人: ① 孙中山 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毛泽东 领导人民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邓小平 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讨论: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 2 、实行改革开放后, 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中共十二大上,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中共十三大上,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中共十三大上, 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说,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巡讲话, 2、党的十四大 3、党的十五大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真理标准 问题讨论 十二大特色理论 逐步 发展 走向 成熟 十三大 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十四大 市场经济体制 完 善 十五大 邓小平 理论 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 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奠定 基础 第11课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发展 1 、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分布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 民族 自治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 —— 孔繁森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1997.7.1 1999.12.20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两岸的交往 同根源 卫温赴夷洲, 隋通流求岛, 元设巡检司(琉球), 清置台湾府, 本是同根源, 自古皆中华。 “一国两制”的构想 邓小平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 间 政 策 新中国成立初 50 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 以后 武装解放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八项主张 四点意见 《 反分裂国家法 》 毛泽东 1995 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九二共识 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 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第1 4课 钢铁长城 军队种类 武器装备 新中国成立前夕华东军区建立第一支 海军 。 海军兵种: 水面舰艇部队 潜艇部队 海军陆战队 海军航空兵 20 世纪 50 年代: 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空军 。 1 966 年: 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1971 年: 研制出导弹驱逐舰 1974 年: 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战略导弹部队的装备: 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第1 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标志着我国 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5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 和平共处 修改后 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 和平共处 领土主权 惠 主权和领土完整 利 1 、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2 、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提出来的? 3 、其它国家领导人如何看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 1953 年底,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答 : 万隆会议 1 、万隆会议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议? 2 、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1955 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参加国主要是一些亚非独立国家。 讨论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各国发展问题。 周恩来的贡献: 提出 “ 求同存异 ” 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 、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 、 “ 求同存异 ” 中的 “ 同 ” 应如何理解? “ 存异 ” 又指的是什么? 3 、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同时面临着国内发展问题。存异指各国可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走不同的建设道路。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基本立场 基本准则 基本国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 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 “ 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入一分钱 ……” —— 联合国秘书长 瓦尔德海姆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 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 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 1954 年日内瓦会议 D 、 1955 年万隆会议 2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3 、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第1 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外交事业的发展 70 年代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日建交 改革 开放 以来 2001 年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 (2) 1971 年7月: (3) 1972 年2月: (4) 1979 年: (1)1971年4月: 基辛格 秘密 访华,同周总理举行会谈。 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长期的努力和斗争; 亚非国家的大力支持。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承办 APEC 会议( 2001 年上海): 意义: 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 7 、 18 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科技成就 863 计划 两弹一星 -- 原子弹( 1964 年 10 月) 导弹( 1964 年 6 月) 人造地球卫星( 1970 年) 两弹元勋(原子弹和氢弹) --- 邓稼先 继承研制“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的精神: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 成就: 1973 年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 中国高科技计划 ---- 863 计划 《863 计划纲要 》 内容→领域 1 、生物技术 2 、航天技术 3 、信息技术 4 、激光技术 5 、自动化技术 6 、能源技术 7 、新材料技术 8 、海洋高技术( 1996 年) 第 19 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 1986 年颁布了 为教育改革指明方向,邓小平提出了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 90 年代以来 在基础教育方面,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什么? 我国从何时开始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 九年义务教育 1956 年,中共提出了 “ 百花齐放,百家齐鸣 ” 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双百方针 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要求的是谁? 毛泽东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是谁? 容国团 新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是谁? 许海峰 创造了世界体操界神话的中国运动员是谁? 李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市场出现哪些新鲜事物? 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完善. 图3反映了社会保障体系中哪一方面的 内容 A.教育保障 B .养老保险 C.失业保险 D.医疗保障 D 会 议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 年 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 年 9 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底 中共十二大( 1982 年)、十三大、十四大、 十五大 1954 年日内瓦会议 1955 年万隆会议 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1971 年 2001 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制度/政策/原则/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的方针 双百方针 四项基本原则 内容/任务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 年 9 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 年 第一部宪法 中共八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底 对外开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 年 法 律/文 件 《 共同纲领 》1949 年 9 月 第一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年 9 月 第四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 年 意义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香港、澳门回归 人物 毛泽东 阿沛 . 阿旺晋美 十世班禅 彭德怀 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蒋道平 克拉克 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林彪、江青 邓小平 汪道涵、辜振甫 周恩来 基辛格 尼克松 乔冠华 袁隆平 精 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 “铁人”精神 研制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的精神 一五计划期间 工业的成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农村的变化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