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知识点表格归纳
人教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知识点表格归纳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 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统治 (1)掠夺(2)屠杀(3)强迫劳动 3.拉美独立战争原因(背景) ①政治: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外部: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影响 ③思想启蒙的传播,激发了拉美人民的独立意识 4.独立运动时间 19世纪初 5.独立运动目的 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6.主力构成 印第安人、黑人和土生白人 7.独立运动领导者 (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 (2)南部地区:圣马丁 (3)他们被称为南美洲解放者 8.战争结果(事迹)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2)圣马丁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9.拉美独立战争特点 南北联合,协同作战 10.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1)拉美各国人民协同作战,南北夹击 (2)有统一的指挥,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3)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弱 11.独立运动性质 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2.独立的意义 (1)赶走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 (2)南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 基本上形成今天拉美的国家格局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3)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原因 (1)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36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导火线 涂油子弹事件 3、简要过程及结果 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杰出代表 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的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失败的原因 ①英国殖民者的分化政策 ②起义力量分散 ③缺乏统一指挥 7、拉美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有什么相同点 (1)根本原因相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 (2)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3)都有英雄人物出现 联系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851~1864年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比较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都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都显示了人民勇于抗争的反抗精神;都以失败告终,都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等。 不同点: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改革背景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 18世纪初 3、领导人 彼得一世 36 4、改革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改革方式 向西方学习 6、改革的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5)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6)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7、改革的影响 (1)积极: 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废除农奴制原因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内部矛盾。 2、废除农奴制时间和领导人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改革的实施者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改革的前提:维护地主利益) 3、废除农奴制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4、废除农奴制的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大量资本) 5、废除农奴制性质 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 36 、废除农奴制影响(意义)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1、方式: 购买、抢占、吞并 2、方向: 由东向西 3、结果: 美国成为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大国 二、美国内战 1.美国内战根本原因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制度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2.南北矛盾的具体表现 (1)原料、市场 (2)关税税率 (3)处理西部土地 (4)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 3.美国内战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4.美国内战爆发 南方7个州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5、美国内战时间 1861--1865 6.美国内战领导人 林肯 7.美国内战战争初期 北方失利。(原因在:由于准备不足和缺乏优秀将领。) 8.美国内战转折点 林肯政府在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重要法令 9.美国内战结果 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失败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 10.美国内战战争性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既是内战,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11.美国内战影响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2.林肯的贡献 (1)废除了黑人奴隶制;(2)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36 13、《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①《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作用:提高了林肯的威信,而且调动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14、对林肯的评价 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三 、美国内战中北方取胜的原因: ①北方力量占优势 ②林肯的杰出才能。 ③广大人民和黑人奴隶的支持。 ④维护国家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⑤战争的正义性 注意: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取得胜利的相同原因是在: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积极参加。 四、英法美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变国家的性质,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但三国在政治体制上表现又各不相同: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美国:联邦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倒幕运动 1、倒幕运动背景 内忧: (1)19世纪中期掌握日本实权的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2)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外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倒幕运动时间 1868年 3、倒幕运动主力 中下级武士 4、倒幕运动经过 (1)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倒幕运动 (2)1868年1月,倒幕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拥立睦仁天皇亲征 5、结果 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689年迁都到东京,成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为明治维新运动提供了政治保障 36 二、 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原因 (1)根本原因: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明治维新时间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 明治维新 ” 3、明治维新领导者 明治天皇 4、明治维新目的 巩固明治政府统治,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5、明治维新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3)经济上:推行地说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6、明治维新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明治维新影响 (1)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择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日本改革保留了大量的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8、历史启示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符合国情; (2)改革是强国之路; (3)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4)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科教兴国 三、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之处:(了解) 相同点: ①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危机情况下进行的 ②都是由统治阶级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③都使两国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6 ④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⑤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②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独立战争 ③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五、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 国家 面临的主要问题 解决途径 美国 奴隶制的废存问题不可调和 美国通过1861-1865年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日本 幕府统治危机 日本推翻幕府后,明治天皇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即明治维新 俄国 农奴制危机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即)1861年改革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条件) (1)前提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2)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含义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 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6 4、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电力和内燃机广泛应用 5、电的应用 (1)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在纽约建成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2)电车、电话、电灯、电报、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 6、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了第一台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勒姆研究成汽油内燃机。 (3)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4)1885年卡尔本次制造出了世界第一辆汽车 (5)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大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6)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7)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有什么影响: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 美国和德国 6、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1)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有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7、第二次工业革命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出现了垄断组织,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8、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我们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2)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要善于把科学转变为生产技术; (3)发展科技时,要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平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①政治 36 9、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②经济: “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兴起,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③科技: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大众教育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3.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4.社会问题 (1)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 牛顿 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代表作有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达尔文 英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代表作有《物种起源》。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2.列夫·托尔斯泰 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6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 德国天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梵高 荷兰(国籍)杰出画家,他的《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欧美近代科技的发明创造为什么能够获得累累硕果?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前提,也是根本原因。 ②人们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敢于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促进了科技进步。 ③科学家的实践和探究,在推动科技进步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形成原因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2、形成两大侵略集团 (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3、两大侵略集团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4、影响、后果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本句中的“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一粒火星”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德、美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具体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战争危机日益严重 3.一战目的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36 4.一战时间 1914 年 7月— 1918 年 11 月 5.一战导火索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6.一战爆发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7.加入国家 德国和英、法、俄很快卷入战争。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8.大战的规模 一战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9.一战转折点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交战双方共70多万人的伤亡,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10.一战发展 1917年,美国参战;而后中国也加入协约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11.大战的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12.一战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非正义) 13.一战的影响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 000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3)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14.如何避免战争 (1)提高综合国力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加强国家间友好合作 15.战争的启示 (1)应该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的支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 (2)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36 一、二月革命 1.原因 (1)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过程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二月革命临时政府。 3.结果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但临时政府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4.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1)一战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促使俄国国内矛盾空前激化。 (2)二月革命没有解决俄国的社会矛盾,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公开镇压革命群众。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2.时间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 3、领导人 列宁 4.起义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5.主要参加者 工人、士兵 6.结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7.主要特征 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8.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主要内容 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 ,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9.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 (1)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国家机关 (2)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家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6 (5)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等条约 (6)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7)经过三年内战,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10.十月革命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先进的革命理论。 三、根据俄国革命的发展进程分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分别指哪次革命?性质分别是什么?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对德和约) 巴黎和会 1、召开 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 2、参加国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27个国家) 3、参会目的 分赃和瓜分世界 4、操纵国 美、英、法 5、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6、性质 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7、奉行的原则 大国强权政治;有条件的妥协 《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1、签订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2、主要内容 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还法国开采。(解决普法战争的后果) 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③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36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本质) 3、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及影响 ⑴处理方式:无视中国是战胜国,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⑵说明的道理:弱国无外交。 ⑶影响: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凡尔赛体系的确立 战胜国还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与其他和约共同构成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这就是“凡尔赛体系”。 5、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1)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 (3)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二、《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 1、目的 协调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2、时间 1921—1922 3、地点 华盛顿 4、与会国 美日中等九国,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5、中心议题 中国问题 《九国公约》 1、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2、《九国公约》的影响 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6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矛盾和隐患 (1)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矛盾和隐患: A.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 B.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 C.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5.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相同之处 (1)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2)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又种下新的矛盾 (3)两次会议都无视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 (4)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三、两次会议对中国问题的处置及影响 (1)巴黎和会: 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引起中国的五四运动,北洋军阀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华盛顿会议: 归还中国在山东的主权,但《九国公约》又使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四、历史认识: 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实力外交,半殖民地的中国实力弱小,外交上无独立可言,任人摆布。“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要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时间及领导人 1921年 、列宁。 2.新经济政策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36 ⑵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3.新经济政策实施 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4.新经济政策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业);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商业);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工业)。 5、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市场) 6、计划+市场的发展措施 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在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新经济政策意义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8..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在: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9、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 (1)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苏联的成立及历史沿革 1.苏联成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 (1) 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3) 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36 (4)俄罗斯:1991——现今 三、苏联的工业化 1.时间、领导人 从1926年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工业化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怎样评价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四、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1、背景 1927年到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时间 从20世纪30年初代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措施 (1)消灭富农运动 (2)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建设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3)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三、苏联模式 1、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2、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3.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6 4.影响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积极)。 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消极)。 4.教训启示 ⑴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⑵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过渡压榨;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2.领导人 甘地 3.过程 第一阶段: (1)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第二阶段: (3)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4.结果 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5.意义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 ①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36 ②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领导 札格鲁尔(资产阶级代表) 3、经过 ①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华夫脱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广泛支持。②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点燃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绪。 4、结果 1922年,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5、意义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 ①1917年,墨西哥宪法。未得到有效的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②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 2、目的 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障宪法的施行。 3、内容 (政治)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经济)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教育)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4、意义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生产过剩、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等巨大的危机。 2.经济大危机 36 (1)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时间: 1929至1933年 (3)经济大危机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低下之间的矛盾。 3.经济大危机表现 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4.特点 (1)波及范围特别广(2)持续时间特别长(3)破坏性特别大 二、罗斯福新政 1.时间、人物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 2.目的 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 3.手段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罗斯福新政“新”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 5.主要内容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36 (3)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6.罗斯福新政影响 (1)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7.罗斯福新政局限性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8.经济危机的启示 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9.罗斯福的精神 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有什么经验值得吸取的?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2、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36 2.建立标志 1922年,墨索里尼组织的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3.统治措施 (1)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2)对外:侵略扩张。 4.意大利法西斯暴行 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5.大国态度 英、法、美等国对意大利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沉重打击了德国。 2.德国法西斯形成标志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德国法西斯暴行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②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进步书籍。 ③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数以千计的优秀犹太科学家被迫流亡国外。 ④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日本法西斯政权背景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2、日本法西斯形成标志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日本法西斯暴行 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36 法西斯的暴行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1)法西斯主义不得人心,我们要反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捍卫人权。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原因、性质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直接原因 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步步侵略 3、加速因素 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 4、二战性质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非正义——正义) 二、二战爆发: 1.主要战场 (1)东方战场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2)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二战扩大 (1)1940年4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 (2) 苏德战场爆发(扩大):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 (3)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36 1.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的正式形成。 (2)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增强,逐渐扭转战争形势。 2.二战转折 (1)二战转折点: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3.二战反攻(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四、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的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2)时间、人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3)雅尔塔会议内容: ①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4)雅尔塔会议影响:协调了盟国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对战后成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雅尔塔会议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2.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3.二战结束 (1)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3)二战结束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4.二战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36 (2)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6.二战胜利原因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根本原因)(3)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坚决斗争 通过学习两次世界大战,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应重演(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2)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3)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4)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第五单元:冷战及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1.冷战定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原因 (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2)美国妄图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3.冷战序幕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冷战开始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它标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5.实施冷战表现 (1)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1949年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6、冷战局面基本形成 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36 7.两极格局形成标志 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8.两极格局结束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9、冷战的影响 (1)是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2)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0.冷战的教训 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情况 1、西欧经济发展情况 (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西欧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西欧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2)马歇尔计划的援助(3)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4)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欧洲的联合 1、目的 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2、欧洲联合的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2)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 (3)为了提高西欧国际地位。 3、欧洲的联合过程 (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4)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欧洲的联合特点 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36 5、欧洲的联合作用 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各国的国际地位。 6、欧共体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是将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军事领域 三、美国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发展的原因 (1)第二次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2)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3)政府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二战后美国发展的阶段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日本的崛起 1、日本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扶持; (2)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大量军需订单; (3)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日本崛起的表现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日本崛起的影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五、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有哪些相同原因?对中国有什么借鉴? 1、共同点: 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借鉴: 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36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背景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2.目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3.表现 英、法、联邦德国相继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4.发展 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5.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其可以缓和阶级矛盾。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的建立及苏联模式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斯大林按照“苏联模式”(苏联计划经济)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中苏关系 (1)、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接,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结盟: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改革原因 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弊端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2、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但是,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3、勃列日涅夫改革 36 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建设,使一些重工业居世界首位,军事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4、巴尔戈乔夫改革 1988年,巴尔戈乔夫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三、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严重问题; (2)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80年代受戈尔巴乔夫各国的影响,政局激烈动荡。 2、东欧剧变表现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四、苏联解体 1、背景 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2、时间 1991年底,苏联解体。 3、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 4、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 5、实质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6、影响 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7、教训 改革要关注民生,符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易错点: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参会国家 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36 3.特点 (1)成员广泛,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 (2)由亚非国家自己组织举办,无帝国主义国家代表参加。 4.会议内容 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5.“万隆精神” 指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6.意义 (1)万隆会议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它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3)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1、概况 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开始)。 2.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3.1952年,埃及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4.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5.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6.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结束)。 2、影响 ①实现了非洲的独立与自由,为非洲国家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③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部分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四、列举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三个阶段。 1、二战后初期 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36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非洲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30多个国家获得新生。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独立运动向纵深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背景 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 1.成立 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2.地位 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3.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1)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3)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5、职能 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以联合国名义派出的武装力量,被人们称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5.作用 联合国对减少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 1.背景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2、根本原因 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 36 3、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 影响日益强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1)贸易全球化(2)市场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3)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4)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大力提高本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6、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1)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2)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加速深化 三、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时间 1995年1月1日 (2)宗旨 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3)主要职能 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4)影响 ①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附:四个重要国际组织 四个重要国际组织的比较 名称 参与国 主张/宗旨 特点 意义/影响 36 创立时间 国际联盟 1920年 美国倡导但没有参加,英法主导 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 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二战全面爆发后打破并解散 欧洲联盟 1993年 德、法、英、意等欧洲国家 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联盟 加速了欧洲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欧洲走向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联合国 1945年 五大常任理事国与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在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 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通过市场开放、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的贸易的自由化 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世界格局的特点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 2、霸权主义及地区冲突的表现 1.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如:1999年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轰炸;2003年伊拉克战争等。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如:“9·11”事件等。 3.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 (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恐怖主义。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多极化趋势表现 36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决定因素 经济实力 3、多极化趋势影响 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易混易错:当今世界格局尚未定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 (1)发起: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2)成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3)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决定因素与中国的努力 (1)决定因素: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中国的努力: ①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②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④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概括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化。 1、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 36 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影响 ①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现代社会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②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③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1、选举权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 (3)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2、就业权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 3、平等权 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三、生态环境与人口问题 1.环境恶化与资源危机 (1)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污染和浪费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3)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36 (4)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2.人口问题 (1)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2)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构成了新的挑战。 3.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生态环境危机、核战争威胁、人口爆炸性膨胀、资源日益匮乏、国际恐怖主义和贫富差距拉大等等。 4.如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问题; (2)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大禁毒和反恐的力度,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定。 四、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 (1)英国工业革命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方面) (2)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经济方面) (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思想方面) 第二次: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思想上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 第三次: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