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化学专题复习习题课件第三部分第3节碳和一氧化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必备化学专题复习习题课件第三部分第3节碳和一氧化碳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第三部分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3节 碳和一氧化碳 课程标准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碳单质,知道其性质及用途。 2. 知道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掌握化 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1. 碳的单质 (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碳单质 物理性质 用途 金刚石 ________ 作钻探机的________、作装饰品 石墨 ________ 作电池的电极 黑、质软细腻、 有滑腻感 作________、润滑剂 活性炭 ________ 作吸附剂 硬度大 钻头 导电性强 铅笔芯 吸附性强 碳单质 物理性质 用途 C60 ________色的微小晶体 ________ 注意事项: ①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但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变为金刚石属于________变化; ③活性炭(包括木炭)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的, 属于混合物 深红 作导体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化学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 质 原理(用方程式表示) 用途 稳定性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变质 墨水用于书 写档案、作 画 可燃性 氧气不足: _________________ 作燃料 氧气充足: _________________ 还原性 碳还原氧化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用于冶炼金 属,作还原 剂 2C+O2 2CO C+O2 CO2 C+2CuO 2Cu+CO2↑ 3C+2Fe2O3 4Fe +3CO2↑ C+CO2 2CO 物理 性质 ________色____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化学性质 (用方程式 表示) 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性:极易与___________结合,造成人体 ________ 用途 利用可燃性,可作________;利用还原性可作 ________ 2.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无 无 略小 难 2CO+O2 2CO2 3CO+Fe2O3 2Fe+3CO2 血红蛋白 缺氧 燃料 还原剂 考点精炼 考点1 碳的单质 (5年3考:年第8、16题,2018年第 4题,2017年15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 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   ) A. 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 金刚石、石墨和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 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A 2. 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 学和力学特性。图3-3-1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 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 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 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 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 金属相似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B 3. 化学物质中有一种由多个五边形和六边形组成的 形似足球的笼状分子,称为“足球烯”(如图3-3- 2),化学式为C60,下列关于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B. 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g C. 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 C60是一种单质碳 D 4. 在“一带一路”实施中,代表中国制造的高铁走 在了前列。高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没有用到 石墨的性质是 (   ) A. 稳定性 B. 滑腻感 C. 还原性 D. 导电性 C 5.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 A. 石墨做电池电极——导电性 B. 焦炭冶炼金属——可燃性 C. 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D. 活性炭除异味——吸附性 B 考点点拨 本考点主要考查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记住几种碳单 质的特性,如金刚石硬度最大;石墨是硬度 最小的矿物,有导电性和润滑性;活性炭吸附性强等。 注意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因此同种元素组 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考点2 碳的化学性质(5年1考:2018年第4题) 6. 下列有关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都有可燃性 B. 都有导电性 C. 都是黑色固体 D. 都有滑腻感 A 7. 浙江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碳海绵。“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 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下 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具有吸附性,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B. 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C. 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D.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B 8. 已知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化铜发生反应,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2↑,其 中碳在该反应中作为 (   ) A. 还原剂 B. 氧化剂 C. 助燃剂 D. 催化剂 A 9. 试管中有黑色粉末,高温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 同时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黑色粉末可 能是 (   ) A. 木炭粉 B. 铜与木炭粉 B. 四氧化三铁与木炭粉 D. 氧化铜与木炭粉 D 考点点拨 本考点主要考查碳的化学性质,碳在不同条件下显示 出不同的性质。如常温下碳具有稳定性,高温下具有 还原性,碳还具有可燃性,在O2充足时燃烧生成CO2, O2不充足时燃烧生成CO。 考点3 一氧化碳(5年4考:年第13题,2018年第9题, 2016年第11、19题,2015年第13、22题) 10. 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 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 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 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D 11. 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 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 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C2O3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C. 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 D. 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3价 A 12. 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它是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B. 它能与氧结合而具有还原性 C. 它能降低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有剧毒 D. 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紫色火焰 D 13.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不正确 的是 (   ) A. 组成: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性质:CO2、CO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用途: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气体可作 燃料 D. 危害: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 会引起中毒 B 考点点拨 本考点主要考查CO的三大化学性质:有毒性、可燃性、 还原性及其相应的用途。生活中要防范CO中毒,提高 安全意识。 重点实验 木炭或CO还原氧化铜 (5年2考:2016年第19题,2015年第22题) 木炭还原氧化铜 CO还原氧化铜 实验 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装置 C+2CuO 2Cu+CO2↑CO+CuO Cu+CO2 操作 步骤 查(气密性)→装(药品)→定(固定 装置)→点(酒精灯,加热)→撤 (导管)→熄 查→装→定→通(CO)→点→ 熄(左灯)→通(CO)→熄(右灯) 实验 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 事项 (1)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时,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网 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反应结束时,先把导管从石灰 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加热前先通一会儿CO,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 继续通CO至玻璃管冷却的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CO有毒,尾气必须进行 处理,通常采用________ 法,防止污染空气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提高温度 防止试管中液体倒流, 炸裂试管 排尽 管中空气,防止加 热时发生爆炸 防 止灼热的铜重新被 氧化 点燃 【例】某研究小组利用图3-3-3所示装置探究碳的氧化 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 钙的分解反应。 (1)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 化学方程式表示)。 MgCO3 MgO+CO2↑ (2)装置C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装置D的作用: _____________。 (3)装置E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 示)。 (4)图中装置F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考虑, 本实验还应在装置________之间添加装置F。 吸收二氧化碳 干燥气体 红色固体变成黑色 Fe2O3+3CO 2Fe+3CO2 B、C 广东中考 1. (选择题节选)判断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里 打“√”,错误的打“×”。 (1)()金刚石硬度大,可制造钻头。 (   ) (2)()将无色气体通入装有CuO粉末的玻璃管一段时 间后,加热,黑色固体变红,说明无色气体一定为 H2。 (   ) (3)(2018)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性质相同。 (    ) √ × × (4)(2018)知识归纳:在封闭房间内烧含碳燃料,要 防CO中毒。 (   ) (5)(2016)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是化学变化。 (   ) (6)(2015)类推: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CO 与空气混合点燃也可能爆炸。 (   ) √ × √ 2. (广东节选)焙烧硅藻土、活性炭都具有 ____________的结构,能起到吸附作用。 3. (广州)实验室有如图3-3-4所示装置,回答下 列问题: (1)连接装置时,需根据导管 的高度调节_____处的高度, 再确定______处的高 度。(均填“甲”或“乙”) (2)结束实验的操作是:先 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 疏松多孔 乙 甲 移出导管 熄灭酒精灯 4. (2017广东节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活性炭净水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5广东节选)如图3-3-5为某同学制作的微型 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1)甲酸与热的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 X+CO↑,则X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氧化铜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其化学反 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环保,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点)。 H2O 黑色变红色 CO+CuO Cu+CO2 一氧化碳被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并且 节约能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