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语文九上楼德一中星星变奏曲学案
3 星星变奏曲 楼德一中 张静 审核人 范书颖 教师寄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基础知识: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理解探究: 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合作释疑: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课内精读: 1、本诗的作者江河是80年代 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诗派其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二至三个) 2、这首诗歌用 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 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 3、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4、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拓展迁移: 呵,有一只鹰┅┅(曾卓) 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 有一只鹰在飞翔 它飞得那么高呵 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 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 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 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 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呵,鹰,蓝天的骑士 你也有你的歌么 更高更高地飞吧,鹰 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 呵,有一只鹰在高飞 怀着真正的鹰的心 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 1、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3、说说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1)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2)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4、全诗押什么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参考答案: 理解探究: 1、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合作释疑: 1、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课内精读 1、舒婷《致橡树》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2、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3、(1)这句话运用了暗语的修辞手法,表明写“苦难的诗”时所受到的束缚和不自由使人心灵颤抖,感到寒冷孤寂。(2)燃烧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所作的牺牲,寂寞则突出了这种寻求过程的孤独。 4、第一节和第二节用了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语气已从肯定变为否定;内容又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意境又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课外美文赏读] 1、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2、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3、(1)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2)“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 4、全诗押“an、ang”韵。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生命状态。 拓展迁移: 1、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2、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3、(1)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2)“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 4、全诗押“an、ang”韵。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