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试卷
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分)考察距今约5000年的半坡遗址,有助于我们了解( ) A.长江流域的文明 B.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C.原始农耕生活 D.尧舜禹的禅让 2.(1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1分)“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4.(1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在地方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1分)如图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1分)180年前的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这场战争使得( ) 第27页(共27页) A.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劫掠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C.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7.(1分)19世纪中期,在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中国发生了( ) A.李自成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8.(1分)下列有关《时务报》和《民报》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 B.致力于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是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 D.为了推翻清政府而创办 9.(1分)陈独秀等人领导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倡导( )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10.(1分)国民革命时期,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的培养得益于孙中山创办了(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11.(1分)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召开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 B.是党的历史上﹣﹣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D.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第27页(共27页) 12.(1分)日本人在长春留下了很多建筑,伪满首都警察厅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音像史料 13.(1分)“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这首歌谣描述了(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14.(1分)如图地图可用于研究( ) A.甲午中日战争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 D.伊拉克战争 15.(1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她( ) A.提出“治未病”理论 B.发明了麻沸散 C.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发现了青蒿素 16.(1分)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第27页(共27页) A.伯里克利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7.(1分)“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改变了英国的政体。”这一改变是因为颁布了(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1787年宪法 18.(1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描绘的社会各阶层生活场景主要是在( ) A.法国 B.德国 C.俄国 D.美国 19.(1分)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几十座水坝、水电站,不仅发展了水电,还增加了就业。这反映了美国政府( ) A.推行“以工代赈” B.调整农业政策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整顿金融体系 20.(1分)关于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都是区域性国际组织 C.都制止了国际军事侵略 D.都以解决贸易争端为目的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21.(10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涂“√”,错误的涂“×”。 第27页(共27页) (1)图一中的器物体现了商鞅在经济上的改革措施。 (2)图二中由氏族统治者进行的迁都促进了民族交融。 (3)图三中日本的社会变化源于明治维新的开展。 (4)图二、图三所反映的改革都有对先进文化的借鉴。 (5)与上述图片相关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汉高祖和唐太宗的哪些统治措施符合这一思想?(各举一例) 材料二:秦始皇发动了若干次大规模战争,进行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工程,为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赋役非常繁重,刑法非常严酷。隋炀帝时期赋役过重、刑法严苛,其本人骄奢淫逸、不恤民力,修东都、修驰道、开运河、建行宫……对高丽发动战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第27页(共27页)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位帝王的相同做法(三点即可)。这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材料三:(全面内战时期)当前线士兵在反共战场上遭受巨大牺牲之时,却知道了在农村的家庭的饥饿和不满,“就会产生疑问,他们正在为之战斗的东西是否值得以生命去冒险?”国民党既未给农民(士兵的载体)以任何利益与好处,又未解释战争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面对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予以农民千百年梦寐以求的实惠。土地,由此激发起千百万农民保卫胜利果实的积极性,此……“为谁而战”就成为关键了。 ﹣﹣摘编自忻平《南京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探析》 (3)根据材料三,比较国共两党在对待农民需求上的不同之处。从这场战争的结局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材料四: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提供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列举在此期间工业领域的成就两例。 材料五: 第27页(共27页) ﹣﹣(数据来源:《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人民日报》) (5)对材料五的两幅图表进行解读。 (6)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请你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一点即可) 23.(10分)观察下列图示,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题,撰写历史短文。 要求: 第27页(共27页) (1)结合图示信息,任选其中六例史实加以论述,并谈谈你的认识。 (2)史实准确,表述成文,字数260字左右。 第27页(共27页) 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分)考察距今约5000年的半坡遗址,有助于我们了解( ) A.长江流域的文明 B.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C.原始农耕生活 D.尧舜禹的禅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文明。题干关键信息“半坡遗址”。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半坡遗址”可知考查的是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的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时期我国开始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文明时期,半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选项C符合题意;A项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不是长江流域,排除;B项半坡居民时期属于新石器时期,不是旧石器时期,排除;D项尧舜禹的禅让时期属于远古人类时期,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 2.(1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第27页(共27页) 3.(1分)“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重点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4.(1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在地方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巩固统一。重点掌握元朝行省制的设立。 【解答】抓住关键词“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可知,此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元朝的行省制度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D项符合题意;A项分封制实行于西周,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朝,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5.(1分)如图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第27页(共27页)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掌握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措施。 【解答】根据图片涉及的史实可知,戚继光抗倭是明朝时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的抗争;设置驻藏大臣,是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的机构;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清朝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政权进行的战争;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所以图片史实均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关,D项符合题意;A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的时期,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戚继光抗倭、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相关知识。 6.(1分)180年前的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这场战争使得( ) A.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劫掠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C.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第27页(共27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英双方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领土主权开始受到侵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答】根据180年前的战争可以推算出这场战争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B项符合题意。A项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劫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终结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鸦片战争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时间、影响等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判断材料的能力。 7.(1分)19世纪中期,在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中国发生了( ) A.李自成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题干关键信息是“19世纪中期”。 【解答】本题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世纪中期”并结合选项事件的时间进行判断。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到1864年,属于19世纪中期,C项符合题意;A项李自成起义时间是1627到1645年,属于17世纪,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时间是1899到1900年,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武昌起义时间是1911年,属于20世纪初,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8.(1分)下列有关《时务报》和《民报》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 第27页(共27页) B.致力于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是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 D.为了推翻清政府而创办 【分析】本题考查《时务报》和《民报》的作用。《时务报》和《民报》是资产阶级宣传维新变法的刊物。 【解答】题干中的《时务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报刊,《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所以两种报刊代表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观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运动,所以《时务报》和《民报》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C项符合题意;A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排除;B项《时务报》宣传的是维新变法思想,《民报》宣传的是三民主义的思想,排除;D项《民报》为了推翻清政府而创办,排除。 故选:C。 【点评】掌握维新变法的宣传及影响。 9.(1分)陈独秀等人领导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倡导( )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 【解答】题干中“陈独秀等人领导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是民主和科学,选项C符合题意;A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君主立宪是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排除B;D项实业救国是张謇提出的主张,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情况、内容以及意义。 第27页(共27页) 10.(1分)国民革命时期,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的培养得益于孙中山创办了(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埔军校的创立。题干关键信息“国民革命时期”“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的培养”。 【解答】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国民革命时期”“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的培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D项符合题意;A项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专门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的学校,清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于福州马尾设船政局,次年在局内设立船政学堂,又名求是堂艺局,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912年5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国民革命的重大事件﹣﹣黄埔军校创立和北伐战争的情况以及意义。 11.(1分)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召开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 B.是党的历史上﹣﹣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D.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第27页(共27页) 【分析】本题考查对遵义会议的评价。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历史评价对选项内容进行分析,区分哪些内容属于历史史实,哪些内容属于历史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对遵义会议产生的历史意义的阐述,属于历史评价,B项符合题意;A项召开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是对遵义会议召开时间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D项都是对遵义会议内容的表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故选:B。 【点评】掌握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2.(1分)日本人在长春留下了很多建筑,伪满首都警察厅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音像史料 【分析】本题考查的史料相关史实。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解答】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人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东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在长春留下了很多建筑,这些保存下来的建筑是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实物史料,选项A符合题意;B项建筑不属于文献史料,排除;C项建筑不属于口述史料,排除;D项建筑不属于音像史料,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把握史料的相关知识。 13.(1分)“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这首歌谣描述了(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第27页(共27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团大战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破公路”、“控铁路”。 【解答】根据题干中“破公路”、“控铁路”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历时数月,有力打击了日军,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D项符合题意;A项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由李宗仁领导的,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平型关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百团大战以及意义。 14.(1分)如图地图可用于研究( ) A.甲午中日战争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 D.伊拉克战争 第27页(共27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解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图片,把握图片文字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志愿军”。 【解答】根据图片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可以推断出该战争为抗美援朝战争,选项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西藏和平解放与图片反映的地域不符,排除;D项伊拉克战争与图片反映的地域不符,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15.(1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她( ) A.提出“治未病”理论 B.发明了麻沸散 C.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发现了青蒿素 【分析】本题考查屠呦呦的成就。题干关键词“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2年,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提取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解答】抓住关键词“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提出“治未病”理论与张仲景有关,排除;B项发明了麻沸散与华佗有关,排除;C项中国科学院在1965年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屠呦呦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第27页(共27页) 16.(1分)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A.伯里克利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分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题干关键信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解答】抓住题干关键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成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其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伯里克利是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时期的执政官,排除;B项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排除;C项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7.(1分)“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改变了英国的政体。”这一改变是因为颁布了(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1787年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权利法案》。题干关键信息“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英国”。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英国”可知,该题主要体现的是英国的最高权力发生了转移,由国王转到贵族手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所以A项符合题意;BD项都与美国有关,排除;C项与法国大革命有关,排除。 故选:A。 【点评】 第27页(共27页)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权利法案》的颁布、内容和历史影响。 18.(1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描绘的社会各阶层生活场景主要是在( ) A.法国 B.德国 C.俄国 D.美国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近代文学成就。掌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列夫•托尔斯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19.(1分)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几十座水坝、水电站,不仅发展了水电,还增加了就业。这反映了美国政府( ) A.推行“以工代赈” B.调整农业政策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整顿金融体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几十座水坝、水电站,不仅发展了水电,还增加了就业”可知,该题干主要表述罗斯福新政在增加就业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推行“以工代赈”。就是通过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A。 第27页(共27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特点以及影响。 20.(1分)关于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都是区域性国际组织 C.都制止了国际军事侵略 D.都以解决贸易争端为目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是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 【解答】本题可根据“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分析归纳它们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都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B排除;制止了国际军事侵略与世界贸易组织职能不符,C排除;解决贸易争端为目的是世界贸易组织,D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意义。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21.(10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涂“√”,错误的涂“×”。 第27页(共27页) (1)图一中的器物体现了商鞅在经济上的改革措施。 √ (2)图二中由氏族统治者进行的迁都促进了民族交融。 √ (3)图三中日本的社会变化源于明治维新的开展。 × (4)图二、图三所反映的改革都有对先进文化的借鉴。 √ (5)与上述图片相关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所以商鞅铜方量能体现商鞅在经济上的改革措施。本题涂√。 (2)根据图二中的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可知,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本题涂√。 (3)根据图三中的信息“大和变为日本国”“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可知,这些变化体现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本题涂×。 第27页(共27页)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吸收了汉族的文化,日本大化改新借鉴了中国唐朝的文化制度。所以本题涂√。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本题涂√。 故答案为: (1)√。 (2)√。 (3)×。 (4)√。 (5)√。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明治维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汉高祖和唐太宗的哪些统治措施符合这一思想?(各举一例) 材料二:秦始皇发动了若干次大规模战争,进行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工程,为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赋役非常繁重,刑法非常严酷。隋炀帝时期赋役过重、刑法严苛,其本人骄奢淫逸、不恤民力,修东都、修驰道、开运河、建行宫……对高丽发动战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位帝王的相同做法(三点即可)。这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第27页(共27页) 材料三:(全面内战时期)当前线士兵在反共战场上遭受巨大牺牲之时,却知道了在农村的家庭的饥饿和不满,“就会产生疑问,他们正在为之战斗的东西是否值得以生命去冒险?”国民党既未给农民(士兵的载体)以任何利益与好处,又未解释战争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面对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予以农民千百年梦寐以求的实惠。土地,由此激发起千百万农民保卫胜利果实的积极性,此……“为谁而战”就成为关键了。 ﹣﹣摘编自忻平《南京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探析》 (3)根据材料三,比较国共两党在对待农民需求上的不同之处。从这场战争的结局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材料四: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提供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列举在此期间工业领域的成就两例。 材料五: 第27页(共27页) ﹣﹣(数据来源:《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人民日报》) (5)对材料五的两幅图表进行解读。 (6)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请你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一点即可)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民本思想、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措施。 (2)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和隋朝的灭亡。 (3)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 (4)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5)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 (6)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 第27页(共27页) (1)根据材料一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内容体现的是民本思想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五六十年,自汉高祖刘邦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的措施,体现了民本思想的主张;唐太宗时期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等,体现了民本思想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秦始皇发动了若干次大规模战争,进行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工程,为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赋役非常繁重,刑法非常严酷”和“隋炀帝时期赋役过重、刑法严苛,其本人骄奢淫逸、不恤民力,修东都、修驰道、开运河、建行宫…对高丽发动战争”,可以归纳出秦始皇和隋炀帝相同的做法包括: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大肆兴办工程;征收赋税;刑罚严苛等。这些做法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国民党既未给农民(士兵的载体)以任何利益与好处,又未解释战争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和“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予以农民千百年梦寐以求的实惠。土地,由此激发起千百万农民保卫胜利果实的积极性”可知,国民党没有给予农民任何利益的需求,共产党给予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从国共两党对于农民利益的态度上可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根据材料四的内容“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可以归纳出,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有: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支持;根据“有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提供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还可以归纳出苏联的援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有:长春一汽的建成、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建成、鞍山钢铁公司的建成等等。 (5)根据材料五中的两个图标的数据可以看到1978年以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步提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得益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6)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等等。 故答案为: 第27页(共27页) (1)民本思想的主张;汉高祖刘邦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的措施,体现了民本思想的主张;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2)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大肆兴办工程;征收赋税;刑罚严苛;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3)国民党没有给予农民任何利益的需求,共产党给予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支持;苏联的援助;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建成、鞍山钢铁公司的建成。 (5)1978年以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步提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得益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6)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依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民本思想、国共十年对峙、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等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3.(10分)观察下列图示,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题,撰写历史短文。 要求: (1)结合图示信息,任选其中六例史实加以论述,并谈谈你的认识。 (2)史实准确,表述成文,字数260字左右。 第27页(共27页) 【分析】本题以示意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方式以及重大事件以及影响,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本题根据和平与暴力方式中提供的示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即可。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的方式,如公元前2世纪的商路的开辟即丝绸之路的开辟;13﹣﹣14世纪中国发明的外传即四大发明的外传;18﹣19世纪技术的飞跃即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理论的诞生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种是暴力的方式,如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的扩张;15﹣﹣18世纪欧洲国家的野蛮掠夺;20世纪40年代世界正义力量的胜利即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暴力冲突往往以战争的形式展开,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平交流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和主要途径。 故答案为: 题目: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论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的方式,如公元前2世纪的商路的开辟即丝绸之路的开辟;13﹣﹣14世纪中国发明的外传即四大发明的外传;18﹣19世纪技术的飞跃即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理论的诞生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种是暴力的方式,如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的扩张;15﹣﹣18世纪欧洲国家的野蛮掠夺;20世纪40年代世界正义力量的胜利即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暴力冲突往往以战争的形式展开,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平交流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和主要途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5 6:43:47;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7页(共27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