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2020年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1.(1分)如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代科技的演进 B.农业文明的发展 ‎ C.中外文明的交融 D.中原文化的辉煌 ‎2.(1分)在某市中小学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王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混乱初期,需要严明制度,严格执行。还要强化德育教育,辅之以仁爱。最终达到无为而治,学生自我管理。与他的管理理念分别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 A.法家、儒家、墨家 B.法家、儒家、道家 ‎ C.墨家、儒家、道家 D.墨家、法家、儒家 ‎3.(1分)在中国古代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朝政府做出的努力包括(  )‎ A.雅克萨反击俄国 B.郑成功收复台湾 ‎ C.戚继光抗击倭寇 D.设置西域都护 ‎4.(1分)“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上述论断针对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1分)李鸿章、梁启超分别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是中国人进行近代化探索的重要表现。梁启超的改革比李鸿章的改革进步的最主要表现是(  )‎ 第30页(共30页)‎ A.开始向西方学习 B.主张创办新式学堂 ‎ C.开始顺应世界潮流 D.主张改组军事组织 ‎6.(1分)老照片能够折射历史。从下面一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的共同历史内涵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 B.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C.工人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 D.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7.(1分)九一八事变后,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党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主要依据是(  )‎ A.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反共的立场 ‎ B.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 C.国共政治立场没有分歧 ‎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1分)“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是指(  )‎ A.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暂时使用《中华民国宪法》 ‎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第30页(共30页)‎ D.制定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1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连衣裙布拉吉和列宁装流行一时。70年代欧美风的蛤蟆镜、喇叭裤横扫一代青年。今日中国民族风服饰蔚为壮观。可见影响服饰潮流的关键因素是(  )‎ A.国际关系的发展 B.审美情趣的变迁 ‎ C.民族独立的需要 D.强权政治的压迫 ‎10.(1分)今年的小岗村旧貌换新颜。如图两幅图片真实地再现了该村的今昔面貌。这样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城市改革的开展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C.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 ‎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11.(1分)2020年初,一场新型的冠状病毒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在疫情的防控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下列科学家与他们同属于一个领域的是(  )‎ A.袁隆平 B.牛顿 C.达尔文 D.屠呦呦 ‎12.(1分)“古埃及文化的光辉成就,是在与周边文明的交往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养分,得益丰富充实和壮大的结果。这一过程促使埃及文化的外向辐射与传播。”以下史实能够体现“埃及文化的外向辐射与传播”的是(  )‎ A.阿拉伯数字 B.儒略历 C.楔形文字 D.种姓制度 第30页(共30页)‎ ‎13.(1分)从阿拉伯自然科学的书籍中能发现大量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成就;从阿拉伯哲学中能找到希腊哲学的影子;从阿拉伯的文学、音乐、装饰画中也能看到拜占庭的影响。上述材料主要表明阿拉伯文明的(  )‎ A.落后性 B.统一性 C.扩张性 D.包容性 ‎14.(1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在此,托克维尔(  )‎ A.认为大革命是偶然事件 ‎ B.强调大革命是法国社会演进的结果 ‎ C.主张革命应该循序渐进 ‎ D.批评大革命给法国造成了严重破坏 ‎15.(1分)观察如图图片,为了完整体现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两幅图片之间可以补充的图片是(  )‎ A.蒸汽机 B.三角贸易 ‎ C.甘地 D.《共产党宣言》‎ ‎16.(1分)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理论“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的史实是(  )‎ A.攻占巴士底狱、印度民族大起义 ‎ B.英国宪章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 ‎ C.俄国十月革命、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第30页(共30页)‎ D.巴黎公社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7.(1分)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 A.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 ‎ B.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 ‎ C.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 D.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 ‎18.(1分)学习历史需要将历史概念用层次化的方法组织起来。与“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层次结构相一致的是(  )‎ A.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 B.《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 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美国冷战政策 ‎ D.英国议会﹣﹣欧洲共同体﹣﹣联合国 ‎19.(1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2013年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建立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复兴西欧经济 ‎ B.马歇尔计划顺应了经济全球化 ‎ C.一带一路意在实现合作共赢 ‎ D.一带一路仅限社会主义国家参与 第30页(共30页)‎ ‎20.(1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评价19世纪某一事件时说:“它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同时又对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关于这一事件评价正确的是(  )‎ A.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 ‎ B.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 C.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 D.沉重的打击了宗教“神创论”学说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4分)(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特式建筑无疑体现了“人们彼岸”和“灵魂不朽”的执着观念,极尽宗教的狂热。他们是当时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城市解放和富强的纪念,是城市公民自我意识的呐喊。从希腊柱式到罗马拱顶,从哥特的神性到文艺复兴的人性。都呈现出一种批判与否定性的继承关系。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住宅具有严格的轴线对称的格局。极尽强调尊卑、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幼以及内外秩序,带有强烈的封建伦理色彩。四合院的构成呈现一种“和合”精神的群体艺术,以个体的建筑个性牺牲换取整体环境和谐。与西方相比,中国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确实存在缺少否定的事实。‎ ‎(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中的建筑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发展阶段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种建筑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30页(共30页)‎ 材料一: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惨痛的失败;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以实现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梦想,换来的却是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镇压;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换来的依旧是四分五裂、战乱频仍、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旧中国。‎ 材料二:正是他们洞察国内外风云,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使根据地获得长足的发展,引导中国革命在危难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三个“他们”分别代指哪些阶级?‎ ‎(2)材料二中的“他们”怎样引导中国革命在危难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他们”探索的不同结果,谈谈你的感悟。‎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年到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人,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从1953年到1957年,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累计净流入人口为243.1万人。‎ 材料二 进入80年代后,全国的流动人口数量骤增。从1984年开始,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流入中小城镇打工获取收入。此后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开始主要流向上海、广东等地区。1989年南下珠三角寻求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形成了第一次民工潮,四年流动人口的数量达到3750万人。‎ 材料三 2007年的一号文件中,国家开始关注农民工返乡问题,提出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2015年流动人口数量首次出现下降,在箱内就地就近就业农民工增长了0.9%.而外出进城的农民工则减少了204万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我国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的原因有哪些?‎ 第30页(共30页)‎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人口流动出现了什么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24.(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隔绝的状态,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一步步加强,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世界史至此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在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世界经济与生产力发展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 材料二:世界各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但进步是与列强对其他国家侵略和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矛盾。因此1900年以后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解决这个矛盾:消灭这种不公正的现象,逐步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 材料三:中国倡导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经济全球化,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是对21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有力推动,是对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积极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曾在推动全球化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请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为建立所谓的正义、公正的国际秩序,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当今世界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为建立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所做的努力。‎ ‎25.(10分)对比如图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至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比较。)‎ 第30页(共30页)‎ 第30页(共30页)‎ ‎2020年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1.(1分)如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代科技的演进 B.农业文明的发展 ‎ C.中外文明的交融 D.中原文化的辉煌 ‎【分析】本题考查中原文明,知道三幅图片都体现了中原文化的辉煌。‎ ‎【解答】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笛子;甲骨文是河南殷墟出土的我国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世界佛教的集大成者。三幅图片都体现了中原文化的辉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原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分)在某市中小学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王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混乱初期,需要严明制度,严格执行。还要强化德育教育,辅之以仁爱。最终达到无为而治,学生自我管理。与他的管理理念分别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 A.法家、儒家、墨家 B.法家、儒家、道家 ‎ C.墨家、儒家、道家 D.墨家、法家、儒家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第30页(共30页)‎ ‎【解答】班级混乱初期,需要严明制度,严格执行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强化德育教育,辅之以仁爱反映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无为而治,学生自我管理反映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与他的管理理念分别对应的思想学派是法家、儒家、道家。‎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分)在中国古代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朝政府做出的努力包括(  )‎ A.雅克萨反击俄国 B.郑成功收复台湾 ‎ C.戚继光抗击倭寇 D.设置西域都护 ‎【分析】本题考查为安定边疆清朝政府做出的努力。题干关键信息“安定边疆”“清朝政府”。‎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安定边疆”“清朝政府”并所学知识可知,A.雅克萨反击俄国是为安定边疆,清朝政府做出的努力,符合题意;B.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清政府的努力,是郑成功的个人行为,不符合题意;C.戚继光抗击倭寇在明朝,不符合题意;D.设置西域都护在西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4.(1分)“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上述论断针对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解答】‎ 第30页(共30页)‎ 由材料“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可知,这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甲午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极大地震撼了国人,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 故选:C。‎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5.(1分)李鸿章、梁启超分别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是中国人进行近代化探索的重要表现。梁启超的改革比李鸿章的改革进步的最主要表现是(  )‎ A.开始向西方学习 B.主张创办新式学堂 ‎ C.开始顺应世界潮流 D.主张改组军事组织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梁启超的改革比李鸿章的改革进步的最主要表现”。‎ ‎【解答】据所学知,梁启超的改革指的是戊戌变法、李鸿章的改革指的是洋务运动。梁启超的改革比李鸿章的改革进步的最主要表现是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ABD三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掌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6.(1分)老照片能够折射历史。从下面一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的共同历史内涵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 B.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C.工人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 第30页(共30页)‎ D.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分析与理解。‎ ‎【解答】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五四运动中大批学生和工人游行示威,显示了力量。回民支队抗击外来侵略者,显示了人民的力量,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些事件都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推动者。BCD三项过于片面。‎ 故选:A。‎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7.(1分)九一八事变后,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党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主要依据是(  )‎ A.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反共的立场 ‎ B.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 C.国共政治立场没有分歧 ‎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知道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答】九一八事变后,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党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故选:D。‎ ‎【点评】‎ 第30页(共30页)‎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1分)“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是指(  )‎ A.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暂时使用《中华民国宪法》 ‎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D.制定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解答】通过题干,“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可知,因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题目简单。‎ ‎9.(1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连衣裙布拉吉和列宁装流行一时。70年代欧美风的蛤蟆镜、喇叭裤横扫一代青年。今日中国民族风服饰蔚为壮观。可见影响服饰潮流的关键因素是(  )‎ A.国际关系的发展 B.审美情趣的变迁 ‎ C.民族独立的需要 D.强权政治的压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服饰潮流的关键因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解答】‎ 第30页(共30页)‎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改变社会习俗的法令。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习俗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连衣裙布拉吉和列宁装流行一时。70年代欧美风的蛤蟆镜、喇叭裤横扫一代青年。今日中国民族风服饰蔚为壮观。”可见,影响服饰潮流的关键因素是国际关系的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影响服饰潮流的关键因素的相关史实。‎ ‎10.(1分)今年的小岗村旧貌换新颜。如图两幅图片真实地再现了该村的今昔面貌。这样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城市改革的开展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C.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 ‎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小岗村在全国最早进行包产到户,形成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故小岗村的变化主要利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故选:B。‎ ‎【点评】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30页(共30页)‎ ‎11.(1分)2020年初,一场新型的冠状病毒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在疫情的防控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下列科学家与他们同属于一个领域的是(  )‎ A.袁隆平 B.牛顿 C.达尔文 D.屠呦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屠呦呦最杰出的成就及其所属的科学领域。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解答】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在2020年初疫情的防控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与他们同属于一个领域的科学家是屠呦呦。‎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屠呦呦最杰出的成就及其所属的科学领域的相关史实。‎ ‎12.(1分)“古埃及文化的光辉成就,是在与周边文明的交往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养分,得益丰富充实和壮大的结果。这一过程促使埃及文化的外向辐射与传播。”以下史实能够体现“埃及文化的外向辐射与传播”的是(  )‎ A.阿拉伯数字 B.儒略历 C.楔形文字 D.种姓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儒略历。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 ‎【解答】能够体现“埃及文化的外向辐射与传播”的是儒略历。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凯撒改革历法,制定了儒略历。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即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1天。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儒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故选:B。‎ ‎【点评】‎ 第30页(共30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13.(1分)从阿拉伯自然科学的书籍中能发现大量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成就;从阿拉伯哲学中能找到希腊哲学的影子;从阿拉伯的文学、音乐、装饰画中也能看到拜占庭的影响。上述材料主要表明阿拉伯文明的(  )‎ A.落后性 B.统一性 C.扩张性 D.包容性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从阿拉伯自然科学的书籍中能发现大量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成就”“从阿拉伯哲学中能找到希腊哲学的影子;从阿拉伯的文学、音乐、装饰画中也能看到拜占庭的影响。”‎ ‎【解答】依据材料信息材料“从阿拉伯自然科学的书籍中能发现大量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成就”“从阿拉伯哲学中能找到希腊哲学的影子;从阿拉伯的文学、音乐、装饰画中也能看到拜占庭的影响。”可知,阿拉伯文化兼容并包了古代希腊、罗马和古代拜占庭的诸多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阿拉伯文化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1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在此,托克维尔(  )‎ A.认为大革命是偶然事件 ‎ B.强调大革命是法国社会演进的结果 ‎ C.主张革命应该循序渐进 ‎ D.批评大革命给法国造成了严重破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掌握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和对欧洲的影响。‎ 第30页(共30页)‎ ‎【解答】据“法国大革命‘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可知,在此,托克维尔强调大革命是法国社会演进的结果。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15.(1分)观察如图图片,为了完整体现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两幅图片之间可以补充的图片是(  )‎ A.蒸汽机 B.三角贸易 ‎ C.甘地 D.《共产党宣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英国的殖民政策,加剧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剥夺封建王公的权利,也导致封建王公的不满和抵制,最终激起了印度全民族的不满与反抗。‎ ‎【解答】两幅图片之间可以补充的图片是代表工业革命标志的蒸汽机。英属东印度公司是17﹣19世纪英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对东方主要是印度和中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事业的组织。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被英国侵占,剩下的一些地方在封建王公的统治之下,也岌岌可危。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所以进一步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这导致印度社会民不聊生,人民的反抗情绪也日益高涨。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这场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许多封建王公也因不满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加入到起义者的队伍中来,并且成为起义的领导者。‎ 第30页(共30页)‎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英国的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 ‎16.(1分)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能够印证这一理论“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的史实是(  )‎ A.攻占巴士底狱、印度民族大起义 ‎ B.英国宪章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 ‎ C.俄国十月革命、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D.巴黎公社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 ‎【解答】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的具体是史实巴黎公社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辞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 ‎17.(1分)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 A.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 ‎ B.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 ‎ 第30页(共30页)‎ C.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 D.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 ‎【分析】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解答】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题干材料强调了“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和“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8.(1分)学习历史需要将历史概念用层次化的方法组织起来。与“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层次结构相一致的是(  )‎ A.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 B.《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 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美国冷战政策 ‎ D.英国议会﹣﹣欧洲共同体﹣﹣联合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用层次化的方法来学习历史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掌握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解答】‎ 第30页(共30页)‎ 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出现了严重危机,农奴暴动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摆脱农奴制危机,沙皇被迫进行了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俄国1861年你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体现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即国家对工业的调整,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题干选项中与“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层次结构相一致的是选项B,选项ACD层次结构与题干的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不一致。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19.(1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2013年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建立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复兴西欧经济 ‎ B.马歇尔计划顺应了经济全球化 ‎ C.一带一路意在实现合作共赢 ‎ D.一带一路仅限社会主义国家参与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解答】“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一带一路意在实现合作共赢,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第30页(共30页)‎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一带一路战略,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0.(1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评价19世纪某一事件时说:“它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同时又对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关于这一事件评价正确的是(  )‎ A.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 ‎ B.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 C.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 D.沉重的打击了宗教“神创论”学说 ‎【分析】本题以史料评述切入考查的是《物种起源》的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和“它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同时又对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的评论,可知这里评述的是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思想。该理论指出一切物种都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变化之中,是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发展的。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4分)(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30页(共30页)‎ 哥特式建筑无疑体现了“人们彼岸”和“灵魂不朽”的执着观念,极尽宗教的狂热。他们是当时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城市解放和富强的纪念,是城市公民自我意识的呐喊。从希腊柱式到罗马拱顶,从哥特的神性到文艺复兴的人性。都呈现出一种批判与否定性的继承关系。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住宅具有严格的轴线对称的格局。极尽强调尊卑、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幼以及内外秩序,带有强烈的封建伦理色彩。四合院的构成呈现一种“和合”精神的群体艺术,以个体的建筑个性牺牲换取整体环境和谐。与西方相比,中国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确实存在缺少否定的事实。‎ ‎(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中的建筑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发展阶段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种建筑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南卫辉小店清代四合院、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共同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两种建筑的不同点及造成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河南卫辉小店清代四合院、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的异同点。‎ ‎【解答】(1)根据材料一“哥特式建筑无疑体现了‘人们彼岸’和‘灵魂不朽’的执着观念,极尽宗教的狂热。他们是当时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城市解放和富强的纪念,是城市公民自我意识的呐喊。”“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住宅具有严格的轴线对称的格局。极尽强调尊卑、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幼以及内外秩序,带有强烈的封建伦理色彩。”可知,两幅图中的建筑共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状况。‎ 第30页(共30页)‎ ‎(2)根据材料二“哥特式建筑无疑体现了‘人们彼岸’和‘灵魂不朽’的执着观念,极尽宗教的狂热。他们是当时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城市解放和富强的纪念,是城市公民自我意识的呐喊。从希腊柱式到罗马拱顶,从哥特的神性到文艺复兴的人性。都呈现出一种批判与否定性的继承关系。”“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住宅具有严格的轴线对称的格局。极尽强调尊卑、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幼以及内外秩序,带有强烈的封建伦理色彩。四合院的构成呈现一种‘和合’精神的群体艺术,以个体的建筑个性牺牲换取整体环境和谐。与西方相比,中国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确实存在缺少否定的事实。”可知,哥特式建筑突出宗教信仰;四合院突出封建伦理。哥特式建筑体现个性自由意识;四合院强调整体意识。哥特式建筑强调变化,否定自我;中国建筑缺少自我否定意识。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两种建筑的不同点的原因是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在精神领域凌驾一切;中国儒家思想主导社会秩序;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经济发展,倾向自由;中国强调农业经济基础,政治上专制集权。‎ 故答案为:‎ ‎(1)都处于封建社会。‎ ‎(2)不同点:哥特式建筑突出宗教信仰;四合院突出封建伦理。哥特式建筑体现个性自由意识;四合院强调整体意识。哥特式建筑强调变化,否定自我;中国建筑缺少自我否定意识。原因: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在精神领域凌驾一切;中国儒家思想主导社会秩序;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经济发展,倾向自由;中国强调农业经济基础,政治上专制集权。(不同和原因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南卫辉小店清代四合院、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共同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两种建筑的不同点及造成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惨痛的失败;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以实现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梦想,换来的却是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镇压;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换来的依旧是四分五裂、战乱频仍、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旧中国。‎ 第30页(共30页)‎ 材料二:正是他们洞察国内外风云,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使根据地获得长足的发展,引导中国革命在危难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三个“他们”分别代指哪些阶级?‎ ‎(2)材料二中的“他们”怎样引导中国革命在危难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他们”探索的不同结果,谈谈你的感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惨痛的失败”“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以实现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梦想,换来的却是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镇压”“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换来的依旧是四分五裂、战乱频仍、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旧中国。”可知,材料一中的三个“他们”分别代指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他们”充分发动群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或井冈山道路),引导中国革命在危难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要积极向先进者学习,更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等。‎ 故答案为:‎ ‎(1)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2)“他们”充分发动群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或井冈山道路)。(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3)要积极向先进者学习,更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等。(写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第30页(共30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史实。‎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年到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人,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从1953年到1957年,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累计净流入人口为243.1万人。‎ 材料二 进入80年代后,全国的流动人口数量骤增。从1984年开始,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流入中小城镇打工获取收入。此后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开始主要流向上海、广东等地区。1989年南下珠三角寻求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形成了第一次民工潮,四年流动人口的数量达到3750万人。‎ 材料三 2007年的一号文件中,国家开始关注农民工返乡问题,提出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2015年流动人口数量首次出现下降,在箱内就地就近就业农民工增长了0.9%.而外出进城的农民工则减少了204万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我国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的原因有哪些?‎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人口流动出现了什么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分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一五计划、80年代我国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的原因、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等知识。‎ ‎【解答】(1)由材料一“第一个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年到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人,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从1953年到1957年,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累计净流入人口为243.1万人”并结合所学知,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的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劳动力。东北地区是一五计划的重点区域,形成了工业基地,所以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地。‎ 第30页(共30页)‎ ‎(2)由材料二“从1984年开始,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流入中小城镇打工获取收入。此后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开始主要流向上海、广东等地区。1989年南下珠三角寻求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形成了第一次民工潮”可知,80年代我国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的原因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需要大量劳动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需要大量劳动力。‎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2007年的一号文件中,国家开始关注农民工返乡问题,提出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可知,人口流动从进城务工到返乡创业。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有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引导;经济利益的驱使。‎ 故答案为:‎ ‎(1)一五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劳动力;东北地区是一五计划的重点区域,形成了工业基地。(言之有理即可)‎ ‎(2)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需要大量劳动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需要大量劳动力。(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从进城务工到返乡创业(言之有理即可);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引导;经济利益的驱使。(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一五计划、80年代我国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的原因、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等知识。‎ ‎24.(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隔绝的状态,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一步步加强,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世界史至此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在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世界经济与生产力发展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 材料二:世界各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但进步是与列强对其他国家侵略和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矛盾。因此1900年以后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解决这个矛盾:消灭这种不公正的现象,逐步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 第30页(共30页)‎ 材料三:中国倡导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经济全球化,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是对21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有力推动,是对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积极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曾在推动全球化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请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为建立所谓的正义、公正的国际秩序,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当今世界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为建立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所做的努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在推动全球化方面的作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当今世界主要的任务、中国为建立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所做的努力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隔绝的状态,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一步步加强,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世界史至此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在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世界经济与生产力发展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曾在推动全球化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大以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掠夺之路,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经济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飞跃发展,客观上也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经济结构的发展壮大,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把落后国家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思想上,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思想,并且不断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第30页(共30页)‎ ‎(2)根据材料二“世界各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但进步是与列强对其他国家侵略和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矛盾。因此1900年以后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解决这个矛盾:消灭这种不公正的现象,逐步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分裂,美国实行冷战政策,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主要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的公平、正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根据材料三“中国倡导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经济全球化,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是对21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有力推动,是对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积极贡献。”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建立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所做的努力有中国积极倡导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提出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故答案为:‎ ‎(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大以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掠夺之路,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经济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飞跃发展,客观上也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经济结构的发展壮大,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把落后国家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思想上,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思想,并且不断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建立一个的公平、正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中国为建立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所做的努力有中国积极倡导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提出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点评】考查了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在推动全球化方面的作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当今世界主要的任务、中国为建立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所做的努力等知识,分析材料首先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第30页(共30页)‎ ‎25.(10分)对比如图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至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比较。)‎ ‎【分析】本题考查国际合作。理解掌握雅尔塔会议、万隆会议相关史实。‎ ‎【解答】雅尔塔会议、万隆会议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团结。因此题目:国际社会合作与团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就战后处置德国、苏联对日宣战,成立联合国,美英苏三国达成共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由帝国主义的破坏,与会各国矛盾尖锐,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世界舞台。因此国际社会合作与团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 题目:国际社会合作与团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论述: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就战后处置德国、苏联对日宣战,成立联合国,美英苏三国达成共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由帝国主义的破坏,与会各国矛盾尖锐,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世界舞台。因此国际社会合作与团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点评】本题以雅尔塔会议、万隆会议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8/11 7:31:22;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30页(共30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