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课 藤野先生 鲁迅 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 第二部分:在仙台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 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 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 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 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所以……当然……:用来强调,作者有意以反语的方式揭示“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虽然……:倒装转折复句,强调了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伟大。‎ 注释:1选自《朝花夕拾》 2烂熳(man):即烂漫 3富士山:日本第一高峰,日本人奉为“圣山” 4油光可鉴: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5兼以:加以 6斗乱:飞腾杂乱。斗通“抖” 7芦荟(hui) 8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9模糊:指马虎、不讲究 10落第:考试不及格 11《新约》: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的简称,记载耶稣和他的门徒的言行 12托尔斯泰:指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3不逊(xun):无礼。逊,谦逊 14匿(ni)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14犹言:如同说 15诘(jie)责:质问并责备 16托辞:借口 (鲁迅弃医从文的一段话选自《呐喊》自序) 18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19适值:正好遇到 美其名曰: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 第二课 我的母亲 胡适 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本文分层:‎ 一、(1-4) 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 三、(13) 母亲对我的影响 第二部分:‎ 对我学习上的督促 严厉的管教的方法 犯错的严厉惩罚 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除夕打发债主 与嫂子们的相处,及如何处理她们的矛盾 母亲受到人格侮辱的反应 前三段内容并非闲笔,既为下文写母亲做了铺垫,又于文末相呼应。‎ 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 教子:严格 ‎“与嫂子们的相处”:写了母亲的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仅写了言传,更写了身教。‎ 如果……如果……如果……:用假设表现自己已经具备的美德,表现了他不溢美,不自夸的品质,也符合自传的语言特点。‎ 不能不:双重否定来肯定“打了一点底子”,既表明态度,又不是很绝对。‎ 注释:1选自《胡适自传》。胡适(1891-1962),字适之,原名胡洪骍,安徽绩溪人,学者。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 2文绉绉(zho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3翳(yi) 凡:总共 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构成。‎ 动词主谓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做谓语 形容词谓语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做谓语 名词谓语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做谓语 主谓谓语句由主谓短语做谓语 非主谓句是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 ‎ 动词非主谓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 ‎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构成 ‎ 名词非主谓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七月诗派)‎ ‎ 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 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 ‎ 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上学的乐趣 快乐和梦幻:1跟小动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 2跟父亲相处(父子之情)‎ ‎ 3同学朋友之情 父亲摸摸我头上的“马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听到儿子取得好成绩的欣慰 父亲深深叹着气:一方面对儿子的做法表示赞同,也为乔元贞家的贫困表示同情 人不能忘本:双关,字面意思指书本,更是指人生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基础最初的东西。‎ 人物:“我”、父亲、祖母、乔元贞、冯百成、“狗”‎ 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 父亲: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 注解:1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 第四课 列夫·托尔斯泰 ‎ 茨威格 本文结构:一(1-5)托翁的外貌特征(比喻和夸张联用,使得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多用抑笔)‎ ‎ 二(6-9)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高度赞美)‎ 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段落大意:‎ ‎1须发特征 2脸部轮廓结构 3面容表情 ‎4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拜访者对他的外貌表示失望 ‎6犀利的目光 7富有感情 8眼睛的威力 ‎9缺少幸福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有深刻的洞察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 眼皮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的追寻其猎物来:表现托尔斯泰用眼睛观察社会、人生、时代,并揭示其本质。‎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事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指戳要害,真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勇于自我解剖,自我批判。‎ 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因为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黑暗、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尽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但事与愿违,医生处于痛苦之中。‎ 介绍眼睛: 精细深刻 进步思想 ‎ 广阔高远 腐朽思想 比喻:眼睛(本体) 喻体:珠宝、探照灯、猎鹰、晶体、匕首、猎人 ‎ 目光(本体) 喻体:刚刀、手术刀、X射线、枪弹、金刚刀、黑豹、磁铁 注解:1节选自《三作家》 2髭(zi) 3髯(ran) 4鬈(quan) 5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6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7器宇:气概,风度 8禁锢(gu):束缚,限制 9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10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11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12颔(han)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13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14锃(zeng) 15广袤(mao)无垠:广阔无边。 绺(liu)‎ 第五课 我的童年 季羡林 分段:‎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 ‎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 ‎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 ‎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 ‎①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第二单元 第六课 雪 鲁迅 散文诗 ‎ 青春的消息,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江南的雪(1-3):滋润美艳 冬花杂草 柔美 雪罗汉的洁白明艳 美丽且富有生机和活力 蜜蜂 ‎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孤独的雪 北国的雪(4-6):壮美 随旋风蓬勃奋飞 死掉的雨 ‎ 在日光中旋转升腾 雨的精魂 江南的雪:一方面作者惋惜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另一方面暗示如江南的雪的美好事物经不起环境外了的打击,不能过于眷恋。‎ 北国的雪:用了一连串动词,展现出北国的雪的奋斗和向上,决不妥协的个性,以及铺天盖地、横扫千军的气势。‎ 北国的雪的环境:“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象征了当时极度黑暗和严酷的社会现实。‎ 向上:指人身上向上的精神 但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提示全文重点,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相较于优柔的江南的雪,作者更赞颂壮美的北国的雪。‎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摒弃柔弱的部分,剩下坚强的部分,凝成雨的内核。‎ 注解:1选自《野草》‎ 鲁迅诗:天地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第七课 雷电颂 郭沫若作品《女神》白话诗 ‎ 《屈原》《高渐离》《棠棣之花》历史剧 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分段1(1-8)诗人呼唤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 2(9-13)借指斥神鬼木偶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拟人、夸张、反复、比喻、排比、呼告 呼告:在叙述描写所涉及的人或物时,采用直接对话呼唤的方式 象征: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 注释:‎ ‎1风雷电:象征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 ‎3有形的及无形的剑:屈原的佩剑(陆离),斗争的精神,坚定的信念 ‎4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 ‎5小岛:象征一个理想的社会 本文的艺术特色:‎ ‎1运用了象征手法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想象瑰丽奇特,富有浪漫主义光辉 哭,苦有什么用?……:揭示了统治者的外强中干的怯懦本质 鼓动吧,风!……毁灭呀!:表现了屈原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的邪恶力量的顽强的斗争精神,体现它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呼唤风雷电:表达了摧毁黑暗社会的强烈希望,对光明未来的强烈追求。‎ 抒情方式分为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注释:1节选自《屈原》‎ 第八课 短文两篇 巴金 ‎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追求和向往,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黑暗、寒冷、死亡,要使民族得到解放 巴金,现、当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巴金作品:长篇《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 《雾》《雨》《电》(爱情三部曲)‎ ‎ 中短篇《将军》《神·鬼·人》《复仇》‎ ‎ 散文《龙·虎·狗》《还魂草》‎ 注释:1选自《巴金选集》,原载散文随笔集《龙·虎·狗》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日 灯火和太阳都能发光,都能发热 本文叙述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表达了作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奉献一切的人生追求 月 月光冰冷,是死了的光 本文写了嫦娥奔月,她获得了寒冷寂寞的生 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表达了对生者的期盼,希望他们担负起拯救民族的重任 第九课 海燕 高尔基 高尔基作品:《母亲》‎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 本文线索:暴风雨的逼近 本文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复 ‎ “暴风雨将要到来”,海燕高傲的飞翔,渴望暴风雨的来临 海上暴风雨的图景 “暴风雨逼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         “暴风雨即临”勇敢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的呼唤暴风雨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写出了海燕矫健的姿态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写出大海强大的力量,浩大的声势 它在大笑,他又在号叫……:表现海燕的乐观自信、坚强勇敢、慷慨豪迈 他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他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反动派是纸老虎,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强化海燕兴奋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革命的到来。‎ 海燕是: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艺术形象,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了 企鹅:蠢笨,胆怯 以上三者象征害怕革命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不革命假革命者。‎ 海燕与以上三者对比,突出了海燕的形象。‎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 环境描写(渲染烘托)‎ 乌云、狂风、雷声、闪电: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暴风雨象征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本文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 ‎2.丰富多彩的修辞 ‎3.圆熟精湛的技巧:对比,烘托 ‎4.句式灵活多变 ‎5.用词准确生动 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表达了作者期盼经受革命风暴的洗礼,及召唤革命者奋起反抗,赢得解放的豪情,同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注释:1《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三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俄国大革命爆发于1905年 第十课 组歌 纪伯伦 ‎ 艺术特色:‎ 美在:1表达上富有诗韵和节奏,语言上的佳词丽句 浪之歌 彻夜不寐:守护世界,让世界更和谐,更美丽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海浪和作者的形象已经融为一体,这句话既是海浪的倾诉,又是作者自己坚定的声音。‎ 雨之歌 ‎ 1洒落如银线泻地 珍珠 散落的雨(造福他人)‎ 雨  2伴随雷而来的雨(滋润万物的雨)‎ ‎   3敲击窗户的雨(启迪心扉的雨)‎ 雨的形象:奉献着、使者 注释:1选自《泪与笑》,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 第十一课 敬畏自然 严春有 议论性散文 ‎ 作者在议论上层层推进 一、引论 1人类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论历史、论关系、论智慧 二、本论 2-4人类的智慧不值得骄傲:从航天事业来讲 ‎ 从人类的认识史 ‎ 从矿坑成为陷阱 ‎ 宇宙中存在智慧高于我们的生物 ‎ 5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6-7 进一步阐述两者的关系 ‎8-10 宇宙有生命 ‎ 三、结论 11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散文:语言富有文学色彩,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设问 自问自答 反问 答案在问句本身 第十二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报道文学:新闻/文学 本文主题: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注解:1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西域水道记》:清代徐松撰。‎ 罗布泊:过去 生命绿洲 ‎ 现在 死寂荒漠 变化原因:1盲目地利用塔里木河水资源,导致河道下游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恶化 2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第十三课 旅鼠之谜 位梦华 科学小品 旅鼠三大迷:1繁殖能力惊人,是动物世界之最 ‎ 2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自杀现象 ‎ 3死亡大迁移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有一天 ‎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 人物:“我” 丹尼斯 ‎       起因:“我”抓到一只旅鼠 ‎ 经过:丹尼斯为我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 结果:丹尼斯发表感想 启示,教训:1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 2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研究的对象 ‎ 3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 ‎ 4自然界有许多未解之谜 注解:1选自《科技日报》‎ 第十四课 大雁归来 利奥波特 散文 ‎ 本文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 作者认为大雁是真正的春天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 ‎ 作者对大雁怀着喜爱、期盼、赞美的感情。‎ ‎ 回来的大雁是香蒲乃至万事万物摆脱了严寒的冬日,迎来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春天 ‎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叫声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地带来了生机和诗意。‎ 本文兼有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大雁人性化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注释:1节选自《沙乡年鉴》。利奥波特,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第十五课 喂——出来 星期一 题目是一个年轻人的叫声,以此为题,能吸引读者,更富哲理,揭示本文主旨。‎ ‎“洞”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警示了世人不积极彻底治理环境污染,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结尾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含蓄,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起的警示作用更强烈。‎ 注解:1选自《不速之客——星期一短篇小说选》。星期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2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3牟(mou)取 4众目睽睽(kuikui):大家的眼睛注视着 哂(shen)笑 第三单元 第十六课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三个方面:‎ 一、山野对歌(2、3):生面别开,才情智力大比拼——唱歌的人 二、山路漫歌(4):即兴的自由歌唱,内容发乎于心,纯朴本色——唱歌环境(开满杂花的小山坡、歌唱的鸟儿)优美的环境烘托优美的人,优美的歌 三、金满斗会(5):民革展览的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 唱得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1见景生情,即物起兴2提问3互嘲互赞)‎ ‎ 金满斗会:人多,齐;时间长;人们盛装出席;传歌;歌曲多;主角是百姓 注解:1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边城》《萧萧》。 2即物起兴(xing):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第十七课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本文结构: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语言:1恰当运用方言 ‎ 2口语色彩浓厚 ‎ 好用短剧穿插了朴素的大白话 ‎ 3古汉语的点缀 典雅和朴素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 4善于运用语言造型,用一两个字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文风:淡化主题,结构疏散,自有闲适 注解:1选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第十八课 吆喝 萧乾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具体内容;声调;合辙押韵(节奏)‎ 结构:器乐(1-3)引入 ‎ 声乐—吆喝:从早到晚 早上(5)晚上(6-9)‎ ‎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 吆喝的内容—吆喝的声调—吆喝的节奏韵律 对老北京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怀念之情,包含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这些口头的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的惋惜 写法:条理分明,秩序井然 ‎ 使用了一些具有连接上下文作用的过渡句及概括作用的总起句。‎ ‎ 将要介绍的事物分“类”‎ ‎   将“类”按内在的联系排列好先后顺序 注解:1选自《北京城杂忆》。萧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曾任大公报主编,获“抗战胜利作家纪念牌”‎ 第十九课 春酒 琦君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风俗、人情的赞美,对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 母亲:热情大方,勤劳善良 阿标叔:做事勤快,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分段:1农历新年的种种习俗与禁忌(1)‎ ‎ 2我最爱喝母亲酿的八宝酒(2-4)‎ ‎ 3乡亲之间互喝会酒(5-8)‎ ‎ 4炮制八宝酒(9-10)‎ ‎“我”:嘴馋,天真活泼(动作)‎ 母亲:热情大方,善良大度,勤劳,温柔,乐于助人(语言、神态、动作)‎ 阿标叔:做事勤快,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儿子:叛逆 道地的家乡味:甘醇的春酒味 ‎ 母亲亲手酿制的味道 ‎ 浓厚的人情味 ‎ 快乐的年味 注解:1选自《琦君散文》。琦君,台湾女作家,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细沙灯》《烟愁》 2家醅(pei)‎ 第二十课 俗世奇人 冯骥才 天津人 本文语言有浓郁的天津味,幽默传神,语句比较短小精悍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句式对称公整,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修辞,写出天津码头的世风 刷子李:行事奇,做派奇,规矩奇 泥人张:个性内敛,应对从容,一招制敌,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海张五:蛮横,粗俗,言语无味 那你是在骗自己:以自己的不足去怀疑别人的优秀,这是自欺欺人的心理。‎ 注解:1选自《俗世奇人》‎ 第五单元 第二十一课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文章,本文是骈体文 ‎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闲适恬静,飘逸的心情,旷达的胸怀)。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中心句)。(总领全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分写异水,水之清澈,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表现了他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的赞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积极的影响,从侧面突出了富春江奇山异水险峰幽谷的魅力,说明了作者鄙弃过于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追求避世隐居的高洁志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分写奇山,山势高峻)‎ 本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奇山异水 语言:1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夸张,拟人)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 2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致,轻重有度 ‎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突出了奇山异水 ‎ 4随地点的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先俯看碧水,在仰观高山 注解:1选自《艺文类聚》,吴均(469-520),字叔庠(xia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见其他注释 第二十二课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过于清贫,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 注解:1选自《陶渊明集》 见其他注释 第二十三课 马 说 韩愈(昌黎先生)‎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基本观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心句)。‎ 作者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径的嘲讽和抨击。‎ 注解1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见其他注释。‎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第二十四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 ‎ 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注解: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好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见其他注解 第二十五课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七律 注释:选自《刘禹锡集·外集》 刘禹锡作品《秋词》‎ 表现了作者遭贬谪,被弃置的无限辛酸的愤懑不平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贬谪地之僻,被贬时间之长)‎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故,人事全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暗示政治上的新旧交替)‎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七绝 注释:选自《樊川诗集》杜牧作品《过华清宫》《山行》《秋夕》《泊秦淮》‎ 借赤壁之战的史实,抒发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心中的抑郁之气)‎ 过零丁洋 ‎ 注释: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表现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前两句写作者读书,如仕途,起兵抗元,经历四年战争)‎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国家风雨飘摇,危在旦夕,比喻身世一生坎坷,孤苦伶仃)‎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前者指地方,后者指作者的心绪)‎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死明志的决心)‎ 水调歌头 ‎ 注释:选自《东坡乐府笺》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表达词人由抑郁忧伤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阙:忧郁不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阙:超然豁达 山坡羊·潼关怀古 ‎ 选自《全元散曲》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六单元 第二十六课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游踪:发现小石潭: 移步换景 ‎ 近观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特写镜头 抒发了在贬谪独居的境况 远望小潭溪源:溪身岸势 贴切比喻 下孤寂凄凉的感情 ‎ 感受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 ‎ 记录同游者 本文抒发的是在寂寞处境中孤独凄苦的感情 文人的书名 ‎1以地名籍贯位名 ‎2以人名、字、号、官名、谥号为名 ‎3以皇帝的年号为名 注解1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下了“永州八记”‎ 见课后注释 第二十七课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事情缘起 二、岳阳楼大观及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心情 三、览物而悲者 四、览物而喜者 五、点明主旨 不描述岳阳楼的原因:1前人之述备矣 ‎2目的在于借景抒情,引发作者的观点 ‎ 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解1选自《范文正公集》‎ 第二十八课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乐”是本文文眼 第一段:山水乐 亭的环境 ‎ 亭的由来 第二段:四时乐 朝暮之景 ‎ 四时之景 乐亦无穷 第三段:游宴乐 滁人游 ‎ 太守宴 ‎ 众宾欢 ‎ 太守醉 第四段:太守乐 禽鸟乐 ‎ 游人乐 ‎ 太守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 本文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及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结构之美:金线串珠;曲径通幽;前后呼应 虚词之美:也(陈述/肯定/感叹)而(递进/并列/承接/转折)‎ 句子之美:骈散结合;长句为主 意境之美: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换四时交替之美;动静结合之美 注解:1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二十九课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段落大意:1作者想出门而不能的苦恼 ‎ 2作者郊游的所见所感 ‎ 3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作者心情变化:无奈,郁闷,烦躁——轻松喜悦——赞美感叹——寓情山水的兴致 注解:1选自《袁中朗集笺校》袁宏道,字中郎,好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   ‎ ‎ ‎ 第三十课 诗五首 ‎《饮酒》‎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 ‎4、《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要点: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节:写秋风破屋。‎ 第二节: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第三节:长夜沾湿的痛苦。‎ 第四节:写诗人的愿望,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灾难,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他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三句话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10句):咏雪。 ‎ 第一层(1—4句):风狂雪早、雪后美景。‎ ‎ 第二层(5—8句):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三层(9、10句):冰天雪地,阴云重重。‎ ‎2、(11—18句):送别。‎ 第一层(11—14句):军中设宴饯行。‎ 第二层(15—18句):辕门分手送别。‎ 全诗共十八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下面两句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寒冷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 接着诗人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句,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己亥杂诗》‎ ‎1、(1、2句):写浩荡离愁,写作者对京城的眷恋和离别情绪。 ‎ ‎ 2、(3、4句):表明心迹,要为国出力。‎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