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年九年级名校各类考试记叙文阅读题汇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2021年九年级名校各类考试记叙文阅读题汇编

记叙文阅读资料(九年级)‎ 其实,我想要一双鞋 叶骑 ‎①这是雪后的第三天。‎ ‎②天空已经没有纷飞的雪花,地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这儿一块白,那儿一块白,四周成了家里的棉花地。‎ ‎③我出门的时候很早,天刚蒙蒙亮。走出家门那瞬间,自己不经意打了个哆嗦,天气很冷,比下雪的那天更冷,融雪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这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④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然后像一扇门一样,紧紧地关上,让你永远不知道山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而现在,我正走在这条道一路上,去乡里的小学上学。 ‎ ‎⑤然而,在今天的路途中,我却遇到了一点麻烦,我的胶鞋上有一条缝。‎ ‎⑥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双胶鞋应该是三年前买的,能穿到今天,我跟家人都很满意。但现在它的使用年限到了,鞋底也已经裂开了,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⑦融雪打湿了路面,没多久,混合着雨雪和黄土的泥水,通过裂缝渗进鞋里,我的噩梦就此开始。‎ ‎⑧起初,我觉得有很多蚂蚁在我的脚板和脚趾上叮咬,接着,这种感觉成了用母亲纳鞋底的锥子在脚上戳,再然后,这些感觉全部消失了,自己的脚跟鞋融为了一体,鞋即是脚,脚即是鞋。‎ ‎ ⑨当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所以我在中途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些干燥的枯草放进鞋底。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似乎踩在了家里的棉被上,但没多久,这些枯草也放肆起来,跟我的身体套起近乎,成了我脚掌的一部分。‎ ‎⑩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学校的,像是走,也像是飘。 但不管如何,当站在校门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于是,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 ‎⑪就在这时,我的眼前闪过一道白光,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对着我拍了一张照,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市里一家报社的记者,那天,他正好到学校采风,报道乡下学校在雪后坚持学习的情况。‎ ‎⑫一个乡村小孩,背着书包,赤着脚,提着胶鞋,走进校门,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 ‎⑬据说,这张照片一发布,就在网上引发了大轰动,很多人在新闻下面留言,说自己很感动,有的还打电话到报社,问这是哪所学校,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要捐款救助。‎ ‎⑭没几天,大批的新闻记者赶到我的学校,有这个社,那个社;有这个报,那个报。他们要采访我、报道我,问我那天上学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后长大了有什么梦想。‎ ‎⑮我的老师,还拿来一张报纸,对我说,这是全国很知名的报纸,上面发了我的照片,还配了一篇评论,评论说: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⑯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涨,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 ‎⑰“来,小朋友,你提着胶鞋上学的照片,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家很关注你,也很关心你,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有什么话想跟大家说?”‎ ‎⑱我抬起脑袋,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镜头。‎ ‎⑲我更紧张了,战战兢兢、一字一顿地说:‎ ‎⑳“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让我学会坚韧、学会坚强,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了,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1)这段话,是董老师写给我的,据说给我之前,还让校长看过。可说这段话的时候,我心里一直有个弱弱的声音:其实,我想要一双鞋。‎ ‎(22)记者们满意地离开了。放学时,我逃一般跑出了学校。‎ ‎(23)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天,上学的情景,想着蚂蚁,想着锥子,想着那些放肆的枯草,它们让我不寒而栗。‎ ‎(24)我不喜欢它们,我不愿意赞美它们。‎ ‎(25)“其实,我想要一双鞋。”‎ ‎(26)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1期,略有改动)‎ ‎22.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地点 ‎ ‎ 情节 ‎“我”的感受 ‎“我”的做法 上学路上 鞋底裂开,雨雪泥水渗人 感觉很难受 ‎ ‎1‎ 校门口 ‎ 艰难恍惚地走到 ‎ ‎2‎ 决定脱鞋光脚去教室 教室里 ‎ 有人对着“我”拍照 ‎/‎ ‎/‎ 学校里 ‎3‎ ‎4‎ ‎ 照老师写的话接受采访 ‎2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2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天 上学的情景,想着蚂蚁,想着锥子,想着那些放肆的枯草,它们让我不寒而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②段的景物描写,交代了自然环境,“棉花地”的比喻,也写出了“我”的天真。‎ B.第③段“融雪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这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可见“我”是一个学习认真的孩子。‎ C.一路上,“我”能战胜困难、苦难,就是因为老师讲的人生信条“走出大山激励了“我”,支撑着“我”。‎ D.“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这句话文中出现了两次,前后呼应,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所指的是“我”上学途中所遇的困难。‎ E.本文从孩子的视角构思,叙述了“我”克服困难上学而接受采访的小故事,思想内容能引起成年人对待儿童教育的反思。‎ ‎25.请说说你对标题“其实,我想要双鞋”的理解。 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孩子需要成年人怎样的引导”这一问题的认识或感悟。(共6分)‎ ‎[链接材料]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卢梭 ‎[链接材料二]著名作家曹文轩叙述往事,初中时,许多老师都夸他作文写得很好,但语文老师却批评了他文风的浮夸、臃肿,教育他要真诚朴实地写文章以及做事做人。‎ ‎22.①找枯草放进鞋底②感觉承受力到了极限③大批记者来采访④迷迷糊糊,脑袋发涨 ‎23.心理描写(1分),写出了“我”接受采访后内心对“苦难”的真实想法(1分),"我”内心对途中遭遇的恐惧(1分),与成年人教"我"说的话形成对比(1分)。‎ ‎24. CD ‎25.理解:“其实,我想要一 双鞋'是“我”上学 ‎ 途中胶鞋破损艰难行走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则强调和成年人的想法不一样,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认识: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真实的想法,不让孩子过早地成人化;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客观真诚地指出问题,助其成长。‎ ‎(一)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发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地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 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辰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子然一身的到来。 ‎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 ‎(选文有改动)‎ ‎2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语段 事情 ‎“我”的心理 ‎①‎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C             ‎ ‎②‎ A                            。 ‎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③‎ B                             。‎ D            ‎ ‎④‎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痛苦深重 ‎2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 B.选文深情地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C.第③段中加点的“无限地拉长”用词精妙,描绘父亲深情凝望女儿远嫁他方的背影,突出父亲目送“我”时内心的不舍与难以释怀的落寞。 ‎ D.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抑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 E.第⑥段化用柳永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好地表达情感,揭示文章的主旨。‎ ‎25.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第⑧段龙应台这番话的理解和感悟。(6分)‎ ‎【链接材料】初三,因为学习紧张,我寄宿了,每周日下午爸爸把我送到校门口,每走到学校门口铁棚旁边,总能听到身后熟悉的喇叭鸣响数声,回头,父亲高声道:“有事打我电话!”我习惯性地“哦”了一声,走进校园内。走得慢慢的,身旁立刻满是学生,拐角处回头,总能见父亲白色的车仍伫立在校门口,在诸多学生身影中,父亲隔着挡风玻璃和铁棚的眼睛是否可以看见女儿消失在路的拐角?我隐约可以感受到父亲担忧的眼神,这就是目送吧。‎ ‎ ‎ ‎ ‎ ‎ ‎ ‎ ‎ ‎22. (共4分)A.十七岁时的夏末秋初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1分)‎ B.六年后的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1分)C.无奈(1分)  D.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1分)‎ ‎23. (共4分)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痛苦”比喻成“又重又黑、深不见底的铅海” (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目送父亲离世的悲痛之情(2分)。 ‎ ‎24. BC。 (共4分)‎ ‎25. (共6分) ①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点明叙事线索,表明我由目送经历中生发的人生感悟;把人生比作一场场目送,富有哲理,引人思考。(2分)‎ ‎②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在生命成长、独立、逝去的过程中,从不舍、落寞、痛楚转为正视、坦然、勇敢放手,体现作者对生命与亲情的理性思考。(4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2分)‎ ‎(二)长在树上的国旗 ‎①汽车在唐古拉山北侧的一个洼地里抛锚后,我鼓捣了近三个小时也没有排除故障。这时天近暮晚,四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涂上了一层绚丽的晚霞,天地间罩着一天中最后的灿烂。我这才很不情愿地从汽车底盘下钻出来,搓掉了两手的油腻。我看到山根下的某一个角落,耸立着两尊雕塑般未归去的野牦牛,沉稳,厚重,如同一幅藏区的油画。‎ ‎②我对还趴在引擎上苦苦修车的助手昝义成说:“别折腾了,省些力气今晚当山大王吧!”‎ ‎③当山大王,是指我们汽车兵遇上车子抛锚,在荒原野岭守山看车,忍饥挨饿受冻,这是很苦涩的差事。听我这么说,小昝笑着回敬我:“今晚还真轮不到我们当山大王,你没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 ‎④我顺着小昝指的方向望去,不足百米处的路边,类似小方桌一样的石头堆上,端端地放着一个铁皮暖水瓶。啊,格桑旺姆阿妈的拥军爱民茶水站!汽车抛锚后,我只是急头巴脑地顾着修车,竟然没有留意到了什么地方!格桑旺姆阿妈,一提到她的名字,高原军人滚烫的心就仿佛回到了故乡!这时,我再抬头望了望稍远处的山坡下,一棵不算很高的白杨树举着一面红旗,卷着高原的风一声高过一声地飘荡着。对于来往唐古拉山的人,特别是军车的司机们而言,那面红旗是插在他们心中的锁眼上的呀!就在红旗的后面,阳光充足的山洼里,有一顶黑色的牦牛绳编织的帐篷,那是阿妈的家。心不在这,肯定在那。阿妈的帐篷不仅能歇身,更是心灵的安歇之处。我们在高原跑车,千里万里,阿妈无处不在,好似从未离开。‎ ‎⑤我几个小时忍饥耐渴只顾修车,此刻口干舌燥,接过小昝递来的一杯酥油茶,一仰脖子,满口生津,每个毛细孔都充满了甘露。我知道,总有不少路人不忍心在阿妈的帐篷里落脚投宿,端起酥油茶只是抿一口,浑身上下便充满了力量。真的,那个小小的铁皮暖瓶强壮了多少高原军人山峦般的筋骨,滋润了他们儿女情长的胸怀。白杨树上的五星红旗,还有那顶留下岁月厚茧的小小帐篷——这里像家,这才是与时间共存的、真实的家,它曾经也必将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深刻地影响一代又一代高原人的精神世界。‎ ‎⑥往事引我回望,那是故事的起点……‎ ‎⑦从山中延伸至公路边的那条并无野草掩盖、只有砂石蹭脚的崎岖小路上,一老一少两位藏家妇女背着一大一小两个酥油桶,心急腿慢地匆匆而来。格桑旺姆和她的女儿卓玛每天都会数次往返于这条路。公路边终年厚积着冻雪冰碴,然而却坦露出一块光溜溜的地面,那就是母女俩放置酥油桶及她们容身的露天茶水站。当然,有时候遇上风雪天,或是盛夏烈日的曝晒,她们的头顶也会撑起一把伞,那是汽车兵心疼母女俩,留下来的一块无风无雨的天地。过后,她们总会千寻万找地把伞捎给主人。有什么办法呢,领了情绝不欠债,她们祖辈都是从风风雨雨中走出走进的硬硬朗朗的实诚人!‎ ‎⑧公路在茶水站旁突然变得平缓,前面不远处便是下山的陡坡了。司机们总是会在这里停车检查一下车辆,尤其要看看刹车灵不灵,才能放心下山。这也是母女俩将茶水站设在此处的因由。一杯酥油茶,甚或一杯白开水,都会让人品味到人间的温馨,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⑨这么多年来,子弟兵给边疆的亲人创造着安宁幸福的生活,格桑旺姆和女儿每送别一个挥着手向她们告别的亲人,心里就像植入了子弟兵军帽上那颗鲜亮的红五星,亮堂堂的。有的战士得了高山反应,她们还会把他们领进自己的帐篷,熬中药、做藏医按摩。进家时的紧张、忧虑,最后变为分别时的不舍、祝愿。茫茫人海中,藏家母女和这些生龙活虎的兵们仿佛注定邂逅,依依惜别,将所有的祝福都深藏在时光的深处。‎ ‎⑩格桑旺姆记得很清楚,那天是藏历年的清晨,阳光少有的丰沛,她家的院子、水缸以及帐篷前的草场,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美好,汽车连的那位沈连长带着两个兵,把一面国旗送到了她和女儿手中。连长对她们说:“高原上有战士的家,家中有亲人。战士和牧民都是国家的好儿女。”随后,两个战士在帐篷前挖了个坑,将他们带来的一根木杆栽下,足有10米高。于是,那面国旗就神采飞扬地飘在了木杆顶端。‎ ‎⑪太阳照在国旗上,国旗闪射出光亮,照在藏家母女的脸上,照在她们每天跋涉的那条山路上——不是一家一户,散落在周围的许多牧民都赤裸着心灵迎着光亮。母女俩瞬间感觉到,生活了多少年的这个帐篷成了世界屋脊上的中心,脚下的草原和紧挨着帐篷的那片湖水,成了她们新的出发地。‎ ‎⑫奇迹发生在第二年夏天。那根旗杆原本是战士们从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挖来的一棵正在蓬勃生长的白杨树,他们的初心当然渴望这棵移栽的树能够成活,但是说句掏心窝的话,这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不是有句话,“树挪死,人挪活”吗?何况是把一棵好不容易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成活的树,移到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想成活?太难了!然而,天意遂人愿,白杨树旗杆在格桑旺姆摇着转经筒默念着“六字真言”的诵经声中,在卓玛勤快的浇水施肥中,居然抽出了嫩芽,一瓣、两瓣、三瓣……抽出了春天!好个有生命力的白杨树旗杆!霎时,整个唐古拉山都变得鲜亮鲜活起来!‎ ‎⑬国旗长在树上,树根深深扎入大地。杨树之根亦是国旗之根、人心之根。‎ ‎⑭清晨,格桑旺姆母女俩升起国旗,傍晚,她们并不降下国旗,而是在旗杆顶端挂一盏马灯,让灯光映亮红旗。随风飘扬的红旗,猎猎吹起号角,猎猎发出呼喊,拂动了公路上奔忙的各路目光,把他们招引过来——人们肯定不是为了一杯酥油茶,而是要把光宇藏家母女的美丽故事珍藏起来,诉说给世界。‎ ‎(选自《光明日报》)‎ ‎22.阅读文章⑦--⑫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将事件补充完整。(4分)‎ ‎(1)_______——汽车兵心疼母女俩,送遮风挡雨的伞——沈连长带着两个兵送母女俩一面国旗——(2)___________‎ ‎2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4分)‎ 那面红旗是插在他们心中的锁眼上的呀。‎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一段通过群山积雪、晚霞、野牦牛等,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美景图,引出了下文与之相关的人物和故事。‎ B.文中塑造了吃苦耐劳、善良实诚、知恩图报、信仰坚定的桑旺姆母女形象。‎ C.格桑旺姆阿妈感恩心疼她们母女的汽车兵,设立了露天茶水站,这个茶水站滋润了高原军人守疆卫土的胸怀。‎ D.画波浪线句子以“春天”来表示枝繁叶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E.文章的标题“长在树上的旗子”中“长”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传神地刻画出国旗鲜亮鲜活的生命力,凸显了作品主题。‎ ‎25.文章第⑬段为什么说“杨树之根亦是国旗之根、人心之根。”请结合文章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6分)‎ ‎【材料一】同济医院第二批志愿者报名已经满员,一封报名加入治疗病毒性肺炎治疗活动的申请书中写道:“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材料二】1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他们医治我们,我们守护他们》:是他们,以仁心仁术在我们与疾病之间筑起了一堵墙,以担当、付出、坚守载起了无数人的希望。我们不仅要对暴力伤医行为零容忍,而且当他们在手术台、医疗室心无旁骛、一往无前的时候,也要用制度、用理解、用关爱为他们筑牢守护之城。‎ ‎【参考答案】22.(1)母女俩设“拥军爱民茶水站”(2分);(4)战士们从纳赤台兵站挖来的白杨树旗杆奇迹般存活了(2分)。‎ ‎【参考答案】‎ ‎23.本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红旗”比作“钥匙”,把藏民的心房比作一扇门(两组本体和喻体,答了一组即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沈连长送给藏家母女的那面红旗打开了高原军人和藏家母女的心灵(1分),牧民生活的高原成了战士的家,牧民成了战士的亲人,战士和牧民都是国家的好儿女。它表明了高原军人对边疆藏族同胞的满腔热爱以及祖国对藏地神圣疆土的深情信赖(1分)‎ ‎【参考答案】CE ‎24.C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格桑旺姆阿妈先设立了茶水站,汽车兵心疼她们母女,有时会留下一把伞,为他们遮风防晒E运用拟人的修辞。白杨树有根,深植中华大地,长在白杨树上的国旗亦有根,它深植于藏族同胞乃至整个国人心中,成为激情和生命点燃的信仰,屹立不倒。‎ ‎【参考答案】‎ 理解:杨树之根是国旗之跟是指国旗长在树上(或者说国旗的旗杆就是杨树根)(1分);人心之根是指军人对边疆藏族同胞(或者人民)的满腔热爱、藏族同胞乃至整个国人心中对军人的爱(答到互相的爱即给1分)‎ 感悟:用真心能够换取真心(观点表述1分)高原子弟兵为藏民运输物质、送伞、送国旗,不仅带给藏族同胞丰足的物质生活,还送去精神信仰。(联系原文1分)如链接材料中志愿者医生们的请战书上的决定换来了人们对于他们的守护(联系链接材料各1分)无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都不能忘记爱的信仰(具体做法1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漫记导师冯骥才 段 茵 ‎①毕业后留在导师冯骥才先生身边做事,在我,感觉真正的学业才刚刚开始。在先生身边,看着他待人接物,听他有关文学、文化的夫子自道,跟着他的思维理路做事,解读他的艺术人生,静观他的思想明灭……那真是人生的学业,茫茫没有止境的。‎ ‎②说起先生,可说的很多,不必再说的似乎更多。他是知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有这么一大堆文化身份围着,自然是时间的穷人啦。一天天被协会、媒体、生生熟熟的各界来访者追着、问着、拉着、绑着,不停地考察、开会、论证、演讲、采访,生命的马驹都给时间的栅栏困住了,可他居然在时间的碎片上也开出写作的花来,比如新近获了鲁迅文学奖的《俗世奇人》,比如《西欧思想游记》《俄罗斯双城记》《意大利读画记》都是这样的奇花嘛,这便不得不令人真诚感佩了。我们理解他的忙,理解他常常系错扣子或是穿了下摆破了洞的衬衣,尽量避免打扰他,他居然不领情,常常倒打一耙……你得成长啊,要自信啊;对着电脑能做什么学问,那都是死的;得下去跑啊,民间文化要跟大地接地气啊……‎ ‎③他常常朴实地把学生们比作他的树。或许他不介意我们是花树果树还是藤树,能长成乔木灌木或是檀木,但他绝对介意我们在他的园圃里天天伸胳膊饮日喝风。想想他说的话吧,“我七十五岁了,我还有理想!”先生的话让我们心生惭愧,我们不去追求“理想”还想怎样啊!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眼高手低,“理想”就像树尖上摘不到的桃子,这又是先生极其看不过的。‎ ‎④先生是经历过基层的人,练就一身硬邦邦的生活本领,什么泥瓦活儿木工活儿,生活中的煤、水、电、修车、套炉子样样都通,当年在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借调写作时赶上社里盖楼,他还抬沙拌灰给帮过忙。于是,他便用心良苦地以他的方式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希望我们能承担起自己的生命重量。我记得有一次自己身体不大舒服,偏偏先生要交给我一堆书和资料,他可以让别人转交的,省事省力,可他不这样。他费了很大的劲儿从自家楼上找出一只“风尘仆仆”的拉杆箱,把资料打包装箱,亲手交给我拉着,并且拒绝在场的人伸手帮忙。我想,这样用心的导师,当今社会怕是真的不多了吧。‎ ‎⑤下午,走进先生的大画室。那儿的光线总是压得低低的。老式唱片机有时缓缓淌出一段肖邦、柴可夫斯基或是约翰·斯特劳斯。四壁自然都是书、画、老箱柜和来自民间的各类生动造型——佛头、菩萨、罗汉,天王、民窑青花、布老虎……几捧绿萝静静吮吸着透过窗幕的天光。迎面是一张拥挤不堪的大画案,上面总是堆满了大部头的杂书和民间的物件儿。土陶瓶里插有几只上了锈斑的铁青色老莲蓬,笔架上笔筒里胡乱挂着、塞着各式毛笔,青花笔洗和大大小小的碟碟罐罐散落一旁。唯一的空白处露出小半幅旧毡子,地界儿也就只能写写书法或是做小幅的画。‎ ‎⑥每每得了一点空闲,先生就退回到画室角落里的一张藤椅上,就着矮矮的木桌喝一杯牛奶吃一角面包。身后的荆条纸篓个头大得足像个柴筐。凝望着先生,唯有内心的肃然起敬。这时,我们是真的很少打扰他了。‎ ‎(摘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22.阅读全文,填写下表。(共4分)‎ 所漫记的先生的事例 ‎“我们”的感受 在时间的碎片上开出了写作的花 ‎①‎ ‎②‎ 惭愧 用心良苦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 ‎③‎ 工作、创作繁忙,难得空闲休息 ‎④‎ ‎23.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为文中第③段画线句作一份批注(从句子内容、表达情感或个人的心得体会等角度皆可)。(4分)‎ 他常常朴实地把学生们比作他的树。或许他不介意我们是花树果树还是藤树,能长成乔木灌木或是檀木,但他绝对介意我们在他的园圃里天天伸胳膊饮日喝风。‎ ‎ ‎ ‎ ‎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标题为“漫记导师冯骥才”,选取的事例看似平常细小,实际上更加真实亲切地展现了先生的形象。‎ B.本文在叙事中,多处引用了先生自己的话,不仅把先生的形象凸显了出来,同时也变换了叙事的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C.文中写冯骥才先生把交给“我”的资料亲自打包装箱,并亲手交给“我”拉着。写这件事是为了体现先生对“身体不大舒服”的“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D.本文在第⑤段细致地描述了先生的大画室,这些播述让读者更能了解冯骥才先生写作之外的生活、爱好,以及他的性情,这是对人物进行直接描写的手法。‎ E.文章最后一段写到“身后的荆条纸篓个头大得足像个柴筐”、这一笔含义深刻,映射出先生成功背后的艰辛。‎ ‎25.作者说“毕业后留在导师冯骥才先生身边做事,在我,感觉真正的学业才刚刚开始”。可见,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冯骥才先生是一位怎样的导师。我国有“严师出高徒,艺精靠磨练”的古训,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下列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严师”的理解和看法。(6分)‎ ‎【链接材料一】“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摘自《送东阳马生序》)‎ ‎【链接材料二】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不信,你看最近的新闻: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了6天,才将其找回。……老子管教孩子,老师管教学生,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初会学话的小儿都会念“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现如今,老师批评学生,怎么那么容易“惹祸上身”呢?‎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1月05日18版))‎ ‎【答案】‎ ‎22.①真诚感佩 ②年事已高仍心怀理想 ③感慨不已(感动、佩服) ④肃然起敬 ‎【评分说明:分点记分,每点1分。文字表述简练,主要的事例概括较完备,即可得满分。答案有缺陷,酌情给分。】‎ ‎23.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比喻为“花树果树藤树”,要求学生要成长,介意学生停滞不前,眼手低。表达了冯骥才老师对学生们有严格的高要求,但又接纳他们个性化成长。‎ ‎【评分说明:能根据所选取的角度进行批注,扣住关键字词,表述有层次,言之成理即可得4分。答案有缺陷,酌情给分。】‎ ‎24.CD(选对一项得2分)‎ ‎25.(1)冯骥才先生是一位全心投入事业的导师,关爱学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2分)‎ ‎(2)示例:所谓“严师出高徒”就是指对学生要求严格,时时督促,在多方面要求精益求精。冯骥才老师和宋濂的老师都是如此。事实上,人是有惰性的,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师的严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材料二中的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反而“惹祸上身”现象,实在是不应该。如果老师不能管教学生,那还需要老师做什么?不敢管教学生了,那岂不更悲哀!【评分要求:能结合文章和材料表达对“严师”的理解2分,能表明自己的观点,且言之成理2分。】‎ ‎(四)丑石 贾平凹 ‎①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②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③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④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⑤人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⑥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⑦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⑧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⑨“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⑩“真的,是太丑了”。‎ ‎⑪“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⑫“以丑为美?”‎ ‎⑬“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⑭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⑮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22.阅读上文,理清文脉,填写下列表格。(4分)‎ 时间 情节 情感 ‎①‎ 奶奶看到门前的丑石 嫌弃 后来 孩子们看到丑石身上锈上了绿苔、黑斑 ‎②‎ 有一天 ‎③‎ 惊奇 不久 天文学家带人运走了丑石并为我们解说丑石的美 ‎④‎ ‎23.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4分)‎ 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中众人都认为丑石极丑,主要是因为丑石外形丑陋、没有多大用处还妨碍生活。‎ B.文章第4段写到丑石上的坑凹儿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表明了丑石也不是一无是处,体现了我们对丑石的态度有所改观。‎ C.文中多处用到了对比:如汉白玉、大青石的有用与丑石的无用构成对比、奶奶与我对丑石的态度前后有对比、丑石在前文中体现的丑与后文中表现的美是对比、人们对丑石的嫌恶与天文学家对丑石的喜爱也形成对比。‎ D.“丑石”在文中不仅仅指一块陨石,它象征那些有过巨大贡献却默默无闻承受着委屈、误解和孤独的人。‎ E.先抑后扬是本文突出的写作手法,文中前面用了大量文字来描述丑石的丑及人们对它的嫌恶,后来转写丑石的美及人们对它的重视和赞美,对比鲜明,凸显了文章主题。‎ ‎25.文章标题“丑石”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现实社会中一个人价值被认可前的“孤独”的看法和感悟。(6分)‎ ‎【链接材料】2018年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获36.5亿票房,主演张译荣获“影帝”称号,深受观众喜爱。但张译成名前,一直默默无闻地跑了十年龙套,受尽了冷眼屈辱。张译曾坦言:那些年被人轻视误解嫌恶的时候,也曾经觉得特别孤独,非常痛苦,他就默默地告诉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相信,作为一个演员,具备过硬的素质和实力,被观众发现和认可只是时间问题。‎ ‎(五)擦鞋的女人 ‎①老街的街口总站着一个擦鞋的女人,在她的身旁,有两把半新不旧的藤椅,抹得干净泛光,一尘不染。‎ ‎②小城的早晨,是勤劳而又新鲜的,擦鞋的女人也是这样。她一脸微笑地立在晨曦里,大方地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打招呼。她不像其他擦鞋的人不厌其烦地问擦鞋吗?她问:去上班?去买菜?去送小孩?……很得体,很亲切,一如她内心的欣悦。‎ ‎③我早上上班,她见着我,笑着问:上班去?有时,她还提醒我:抓紧 点,要迟到了。我一看时间果然很紧,便加快了步伐。走了几步,回头看时,她也看着我,一脸的友好,满是真诚的笑意。‎ ‎④后来,每回经过她的摊前,我就放慢脚步。她看到我,就笑,然后定定地看着我脚上的鞋。我会意,坐在她的椅子上。她笑着说,早啊!我说,你比我还早呢!她就笑着说,老辈人说的——人勤春来早!‎ ‎⑤然后,她埋下头来认真擦鞋,再无言语。她先用鞋刷轻轻地刷去尘土,不急于上鞋油,而是用小喷壶对准皮鞋面喷潮,再用另一鞋刷蘸点鞋油,在潮的地方打着圈把鞋油涂均匀,然后从鞋尖部位开始擦,一点一点地往后。擦完一只再擦另外一只。两只鞋擦完后,她又重新擦一遍,和上次打圈擦不一样,这次是直线来回擦。最后换软棉布擦,棉布缠在右手上,四指并拢用力向外撑,飞速地来回……‎ ‎⑥她擦的鞋一尘不染,油光锃亮。尤其,她把鞋带也都解下来,揉在手心,用洗衣液浸了,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她手执鞋带一端,抻开,在空中甩得啪啪作响。只几下,鞋带就甩干了,洁净似新。‎ ‎⑦接下来,她帮我系鞋带,执带似丝,穿孔如飞,左手内扣,右手外扣,绕一圈,左手抓右绳,右手抓左绳,绞花一般,最后,用力一扯,成了:好一个大方美观的蝴蝶结!‎ ‎⑧看,很好,美丽在我的鞋上,幸福在她的脸上。‎ ‎⑨这时,她抬起头来,再用手抹抹我的鞋面,无一丝灰尘,又轻轻地向鞋面上吹一下,再抹一下,舒口气,她轻轻地抚一下自己额头上的秀发,站了起来。晨曦中的她,朴素得体,健壮生动,让人感觉到一份真实的美丽。‎ ‎⑩后来,听她聊起她的家乡、孩子和她的工作。她说在这儿擦鞋已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擦鞋挣钱、养家糊口,供儿子上完了大学,直到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儿子现在在广州创业办了个小厂,红火着呢……‎ ‎⑪我说,擦了这么多年鞋,你现在也该回去享享清福了。她说,儿子好几次都要她去带孙子,说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好。我说,那当然,去吧。她却没有接话,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是劳碌命,动惯了,一时半会儿还真是歇不下来……”‎ ‎⑫她没有说下去,我也没有再劝下去。她低下头,一丝不苟,双手在我的鞋面上飞舞着。‎ ‎⑬我每回见她捧着鞋的样子,就像捧着一个宝贝似的,全神贯注。有一天,我听得真切,她竟自言自语地说:“鞋啊,不是你穿着它走,是它带着你往前走呢!”‎ ‎⑭那年夏天,在老街的街口,我没见着她。我四下里张望,还是不见她的影子。那个早晨,无风,闷热,让人有些焦躁不安。接下来几天,仍然不见她出现,没有她的老街街口,仿佛少了一道风景。‎ ‎⑮我听说这个擦鞋的女人终是经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到儿子工作的城市带宝贝孙子去了。起先两三年,她整日忙忙碌碌,在儿子宽敞明亮的家里带小孩、做家务。每到节假日,一家人逛商场、游公园、下馆子,她却免不了眼睛滴溜溜地盯着过往行人的脚上看。后来孙子进了幼儿园,她闲着无事,竟背着椅子,操着家什上了街,在一条大街的街口摆起了擦鞋的摊子。不巧却被城管逮个正着,让儿子去领人。堂堂公司总经理的儿子颇感蒙羞,破天荒在老娘面前发了大火。‎ ‎⑯再后来,她又回到了老街,还是风霜雨雪里立在老街的街口,一脸笑,勤快,整洁,生动,阳光。‎ ‎⑰远远地见着我,她似见了亲人一般,说,好久好久了,人也蔫了,手也生了……她注视着我脚上的鞋,我有些尴尬,不好意思地也瞧了瞧自己邋遢的鞋,说,早该擦擦了!‎ ‎⑱她把我的鞋捧在手上,又一丝不苟地擦起鞋来。擦好了,抬起了头,兴奋地对我说:“鞋不擦不亮,人不勤不精神!”‎ ‎⑲我频频点头称是。望着晨曦中的小县城,有几分美好、清丽和诗意……放眼打量,自己好久没有注视这近处的风景了。‎ ‎22.请依据文章内容,从擦鞋女人的角度填写下表。(4分)‎ 时间 情节 心理 早晨 ‎①‎ 欣悦 擦鞋时 擦鞋女人一丝不苟地工作,对擦鞋充满了敬畏 ‎②‎ ‎③‎ 擦鞋女人在儿子的劝说下到儿子工作的城市生活 恋恋不舍 再后来 ‎④‎ 兴奋 ‎23.结合语境,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4分)‎ 她抬起头来,再用手抹抹我的鞋面,无一丝灰尘,又轻轻地向鞋面上吹一下,再抹一下,舒口气,她轻轻地抚一下自己额头上的秀发,站了起来。‎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擦鞋女人的话语质朴而亲切,平儿的语言拉近了与顾客的关系,蕴含着朴素而丰富的人生道理。擦鞋女人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但也是个乐观善良,热爱生活,敬畏工作,富有人生智慧的人。‎ B.文章前三段说她不像一般擦鞋的人,是因为身旁的滕椅总是干干净净。‎ C.文中并没有出现擦鞋女人的名字,而是用“她”指称,这非但没有影响人物形象的真实丰满,还使这一形象具有了群体代表性。‎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全面真实细致地展现了擦鞋女人的日常生活,使读者感觉亲切可信。‎ E.“那个早晨,无风,闷热,令人有些焦躁不安”一句,既写了当时的天气状况,更写出了“我”没见到擦鞋人的失落、沮丧的心情。‎ ‎25.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⑮段在文中的作用。2019年10月,对于全国人大“关于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立法”的建议,教育部进行答复:强化劳动教育。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请你谈谈劳动的价值或意义。(6分)‎ ‎22. 擦鞋女人总是面带微笑站在街口问候他人、幸福、那年夏天、擦鞋女人重回老街干起擦鞋工作。‎ ‎23. 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通过对她擦鞋的动作描写(或细致刻画擦完鞋后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完成后满足幸福的情态,也突出对于女人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品质的赞美。‎ ‎24. BD (B她不像一般擦鞋人不仅因为擦鞋女人身旁的藤椅总是干干净,还因为女人的问候总是很亲切很得体,她总是真诚友好地与路人们进行交流。D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不能全面细致展现擦鞋女人的生活。)‎ ‎25. 作用:①插叙,交代了擦鞋女人没有出现在老街街头的原因,为下文写擦鞋女人回到老街的情节做铺垫。②有空闲就考虑擦鞋的事,突出了擦鞋女人勤劳的品质和对擦鞋工作的热爱,通过擦鞋女人的生活经历凸显了劳动彰显人生价值、劳动人民是生活中最美的风景的主题。(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价值或意义: 一: 劳动能砥砺德行、升华境界。如原文擦鞋女人勤劳踏实、热爱工作热情问候顾客,让顾客感受到了她美好、温暖的品德;二:劳动能让人生活会更自在更充盈,更有价值感。如文中,工作辛劳的擦鞋女人是快乐的幸福的,也获得了顾客的认可和尊重;三:劳动能让我们收获书本知识之外的知识和能力。如毛泽东认为劳动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课。四:劳动能让人生活更乐观向上。如材料二,劳动中的网红食堂姐是乐观的自豪的。(答出三点给4分)‎ ‎(六)暖冬 谢光明 ‎①江南,冬天的冷风一波一波酝酿一次次流产的雪。看来今年又是一个暖冬。街上的人们像往年一样,一件件添加衣裳,把自己包裹成饱满的花骨朵,期待春天的来临。家乡三五堆草垛偎依着乌桕树,温暖的草垛里居住许多失眠的松鼠和麻雀,麻雀们叽叽喳喳在争吵春天的讯息,草垛于是恢复了生命。有生命的草垛守候在村口,挥舞村庄里的炊烟迎送我们的奔波。‎ ‎②乌桕树是带着一身热烈的装扮进入冬天的。记得我回家时,乌桕树还是满身姹紫嫣红,集人间三千美色于一身。才一个月时间,它就这般清瘦苗条,显露出峥嵘遒劲的主干,虬枝盘绕的枝条。粗糙的树身劲骨丰肌,像老人孱弱的身体里蕴含着硬朗的灵魂,沧桑的肌肤纹理里透露着亲近的温度。我学着祖父的样子,背起双手在村庄闲逛。东家要我喝茶,西家要我吃饭,热热的茶,热热的饭,还有升到草垛之上的冬日暖阳,都是家乡暖暖的味道,甚是惬意。‎ ‎③记得祖父和祖母的目光总是秋阳般温暖慈祥,永远镌刻在我无忧的童年。想起祖父,我嘴角微微上扬,他总是乐呵呵的,喜欢喝酒,酒量又不大,客人稍微一劝就醉,醉了就像三花脸。不知道他是要逗大家乐还是大家要逗他乐,总之他唱黄梅戏整个村子都乐,乐得前仰后翻。‎ ‎④“来家坐一下吧。”三婶招呼。我也不客气,进了她家就像进自己家。三婶用铁丝把火桶里的炭火拨亮,又拿来一双布鞋,还用一件衣服把火桶围起来。木炭火像极了春天正午的太阳,烤得人周身发热,暖流在经脉里窜,疏通许多淤积的生活郁闷。三婶去厨房,袅袅的烟气里一股浓浓的熟悉的薯香味道穿过后廊向我扑来。热騰腾的红薯拿在手里像捧着太阳,连牙齿都被融化。“现在没有冬天了。”三婶说,“天气不再像以前那么冷了。”‎ ‎⑤凌亮打来电话,问我在哪里,他说。你快点回县城来搞酒。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经常利用周末时间结伴出去玩,玩够了就喝酒。一个热腾腾的火锅,两个男人,三两酒,慢慢呷。老街的一位朋友也发来微信,叫我去喝茶。那一年,我们坐在老街的老屋里,一边喝热茶,一边欣赏老街簌簌的雪。他说,他小时候一直跟着老街的外婆长大,这条街闭着眼睛能从这头走到那头。“真想念我的外婆”,他动情时含着男儿的热泪说,“一想起她,老街的雪都是温的。”‎ ‎⑥“三婶我走了。”三婶拉住我,把红薯往我怀里塞,边塞边说:“又不是好东西,多拿点。”喜滋滋离开三婶家,看见三五个放学的孩童想过马路,可是远处又驶来一辆小车。小车在马路中间停下来,示意孩童们先走,我竟然有点感动。孩童们盯着我这个陌生的叔叔。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来来来”,三个字的土话一说,他们咯咯笑起来,“自家人啊。”我把红薯分给他们。孩童们并不着急吃,先拿在手心里焐。多么熟悉的动作。十指连心,他们跟我小时候一样,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跟红薯一样温暖的东西。‎ ‎⑦麻雀们从草垛一哄而上飞到光秃秃的乌桕树上,乌桕树立即长出密密麻麻的叶子。叶子在歌唱春天。‎ ‎2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地点 情节 ‎“我”的感受 村庄 ‎“我”背起双手闲逛 ‎ ① ‎ ‎/‎ ‎“我”想起祖父 ‎ ② ‎ 三婶家 ‎ ③ ‎ 喜滋滋 马路边 ‎ ④ ‎ 感动 ‎2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热腾腾的红薯拿在手里像捧着太阳,连牙齿都被融化。‎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第①段描写了家乡冬天景色的美丽和生机,渲染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温馨的氛围。‎ B.“我”在家乡闲逛时,乡亲们要“我”喝茶、吃饭,他们的热情友善、好客给“我”带来温暖。‎ C.第⑥段中“三婶拉住我,把红薯往我怀里塞”,在村庄里,红薯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三婶叫“我”多拿点。‎ D.老街朋友来微信约“我”喝茶,“我”回忆起和他一起喝茶赏雪的情景,觉得老街是个让人伤心的地方。‎ E.“我”把红薯分给孩童们,孩童们的动作让人感到熟悉,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让“我”无比眷念。‎ ‎25.请概括三婶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第⑥段说:“他们跟我小时候一样,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跟红薯一样温暖的东西。”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悟。(共6分)‎ ‎【链接材料】唐林,今年45岁,在专职做公益人之前,是长沙县一中的语文老师。2011年起,他每年都会从长沙募集冬衣,送给西藏八宿县、贡觉县、左贡县、贡嘎县、昂仁县等藏南地区偏远山区的孩子。今年11月1日发动倡议以来,长沙二十多所学校、企业以及上百名长沙市民慷慨捐衣。一个月时间,他收到的冬衣堆满了四个房间。有羽绒服、棉衣、棉鞋、棉被等。有一套崭新的童装里面还夹了张字条:把温暖送给青藏高原上的姐姐。署名是:一个长沙的小朋友。‎ ‎ ‎ ‎ ‎ ‎ ‎ ‎ ‎ ‎24.CD ‎(七)流行音乐 余华 ‎①在我儿子出生后半年,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很正经的人了,他除了吃和睡、哭和笑以外,还没有别的更突出的表现,我就对陈虹说:他应该有点什么爱好了。所以我决定让他来分享我对古典音乐的爱好,我希望巴赫、勃拉姆斯他们,还有巴尔托克和梅西安他们,当然还有布鲁克纳和萧斯塔科维奇,他们能让我的儿子漏漏感到幸福,因为他们每天都令我愉快。我以为漏漏会子承父业,会和我一样感到愉快。   ②我在全部的CD盘里,为儿子挑选出了三部作品,巴赫的《平均律》,巴尔托克的《小宇宙》,德彪西的《儿童乐园》,三部作品都是钢琴曲。我喜欢钢琴的叙述,那种纯粹的、没有偏见的叙述,声音表达出来的仅仅只是声音的欲望。我没有选择弦乐作品,是因为弦乐在情感上的倾向过于明显;而交响乐,尤其是卡拉扬的柏林爱乐和穆拉文斯基的列宁格勒所演奏的交响乐,我想会把我儿子吓死的,他小小的内心里容纳不了跌宕的、幅度辽阔的声音;至于清唱剧,就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我被叙述上的单纯和宁静深深打动,可是叙述后面的巨大的苦难又会使人呼吸困难,我不希望让儿子在半岁的时候就去感受忧伤。我儿子半岁以后,我发现他脾气成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身体,哭叫不仅是他的武器,还成为了他的荣耀。他在发现和感受世界的时候,常常显得很烦燥,尤其是他开始皱着眉观察四周的事物,那模样像是在沉思什么,我就觉得应该给他更多的宁静。   ③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了《平均律》、《小宇宙》和《儿童乐园》,我希望儿子听到真正的宁静,除此之外,我希望他什么都别听到。在我看来,《平均律》和《小宇宙》所表达出来的单纯,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而《儿童乐园》是德彪西为女儿所写,轻快、天真、幽默和温暖,在同一张CD上,还有弗雷的《洋娃娃》。每天到了晚上,我把他抱到床上以后,钢琴曲就会开始,在旋律的发展中,他逐渐进入睡梦。就这样日复一日,他在钢琴曲里睡去,翌日醒来时,又在钢琴曲里起床。慢慢地,他学会了爬,又学会了走路,开始牙牙学语。同时我看到巴赫让他出现了反应,他有时候听着音乐会摇头晃脑起来,甚至连身体也会跟着摆动,最激动的一次是他爬到一只音箱前,对着里面飘出的钢琴曲哇哇大叫。正当我乐观地感到儿子对巴赫的喜爱与我越来越接近时,外婆拿来了一盒儿童歌曲的录音带,里面有一首四十多年前周璇唱过的儿歌: ④小燕子,穿花衣……   ⑤这一天下午,我的儿子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显得十分激动,张大嘴巴使劲地笑着,小小的身体拼命扭动。他让我将这首歌放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因为激动过度而没有了力气,倒在床上睡去后,才让我关掉了音响。   ⑥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听巴赫了,每当我为他放出巴赫的《平均律》,我这才一岁几个月的儿子都要愤怒地挥动着手,嘴里口齿不清地叫著:“小燕子,小燕子……”我只好关掉巴赫,关掉巴尔托克,让“小燕子,穿花衣……”在我们的房间里飘扬。   ⑦我苦心经营了近一年的巴赫,被“小燕子”几分钟就瓦解了。于是我的蓄谋已久、我的望子成龙、我的拔苗助长,还有什么真正的宁静?在我儿子愤怒挥动的手上和口齿不清的“小燕子”里,一下子就完蛋了。流行音乐通过我的儿子,向我证明了它们存在的力量。现在回想起来,当我儿子最初摇摆着身体听巴赫时,他已经把《平均律》当成流行音乐了。他是用听摇滚的姿态,来听我们伟大的巴赫。    ‎ ‎22、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事件 ‎“我”的想法 儿子出生半年后,我决定让他分享我对古典音乐的爱好 ‎① ‎ ‎② ‎ 钢琴的叙述纯粹而没有偏见,可以给儿子更多的宁静。‎ 儿子每天在钢琴曲中作息,对巴赫有了反应。‎ ‎③ ‎ ‎④ ‎ 流行音乐通过我的儿子,向我证明了它们存在的力量。‎ ‎2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的儿子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显得十分激动,张大嘴巴使劲地笑着,小小的身体拼命扭动。他让我将这首歌放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因为激动过度而没有了力气,倒在床上睡去后,才让我关掉了音响。 ‎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讨论音乐对人影响,文中的“我”爱听古典音乐,决定给儿子分享“我”对古典音乐的热爱,而“我”的儿子喜欢《小燕子》,这多少让“我”感到失望。 B. 儿子半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打算培养他的爱好,希望音乐能够让他愉快。 ‎ C. 第②段中,“我”在考虑给儿子选什么作品时,想得非常细致,可见“我”很了解儿子的需求。‎ D. “我”对古典音乐如数家珍,推崇备至,“我”希望儿子在“我”给他选的作品中听到宁静即可,其他什么都别听到。‎ E.文中的诸如“我以为……”“我觉得……”“我就觉得应该……”等句子,隐含着作者对自己让儿子听古典音乐这一做法的调侃和反思。‎ ‎25、你如何评价本文的父亲?请结合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选的文段,在“父母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这个问题上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链接材料】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邀请,到学校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 (节选自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 ‎ ‎ ‎ ‎ ‎ ‎ ‎ ‎22.①儿子应该有点爱好,这样能令他愉快②我为儿子挑了三部钢琴作品③我乐观地感到儿子对巴赫的喜爱与我越来越近④儿子很爱听《小燕子》,拒绝听巴赫。‎ 起。(2分)‎ ‎23.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十分激动”“张大嘴巴使劲地笑”“拼命扭动”“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等动作和神态(1分),生动地展现了儿子听到《小燕子》时激动的样子(1分),可见儿子对《小燕子》的喜爱,这也为下文他从此拒绝听巴赫、要求听《小燕子》作了铺垫。(1分)‎ ‎24.AC ‎25.评价:文中的“我”关爱孩子、注重教育(1分),但缺少对孩子天性的了解,没有顺应孩子的天性,自己想当然地按照自认为理想的模式去塑造孩子,最后在现实中碰壁。(1分)‎ 思考: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前,要了解孩子,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指导孩子。(2分)文中的“我”喜欢古典音乐,于是也希望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爱好,但孩子更喜欢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我”对孩子的这一天性缺少了解,所以我的苦心经营以失败告终。而链接材料中的父亲很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关心但不强求,用自己的爱好影响、带动孩子,在恰当的时候指点孩子,能够跟孩子玩在一起。‎ ‎(八)那一束光 ‎①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②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火车就会经过村里,可是那时早已夜色阑珊,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③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巧的是,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 ‎④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陪我聊了一下,“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我有些遗憾地说。母亲说:“那太麻烦了,你忙你的吧,我很好,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⑤近些年,我隔三差五总要打个电话回家,其实也就是为了听听母亲的声音。但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你就忙自己的事,不用挂念我,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太麻烦了!”‎ ‎⑥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⑦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可是,火车一闪而过,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⑧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铁路口等着。火车疾驰着,忽明忽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 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努力张望,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流光溢彩的车流。这是哪条路呢?“施家屯收费站”几个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火车刚在1分钟前已经驶过松林村……‎ ‎⑨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⑩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想着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瑟缩着,想着我又害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再坐汽车,回家住一晚再回昆明?”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那太麻烦了!”语气固执而又坚定,没有办法,我告诉母亲,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到时候,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伏在玻璃上把眼睛使劲睁大,当我隐约看见“施家屯”这几个字时,便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的模糊的路面轮廓了,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⑫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⑬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也越来越远了,那束光也渐渐消失在尽头。‎ ‎⑭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在漫漫黑夜中,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⑮以后的日子,那晚的那束光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且愈发地温暖而明亮……‎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 ‎22.请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情节 母亲的心理 ‎“我”的心理 告知母亲我要坐火车经过村庄 ‎ ① ‎ 遗憾 提议母亲去铁路口等着见我 欢喜 ‎ ② ‎ ‎ ③ ‎ 失望 愧疚 火车第二次经过村庄,我看见了母亲的手电筒光 依依不舍 ‎ ④ ‎ ‎2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⑪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伏在玻璃上把眼睛使劲睁大,当我隐约看见“施家屯”这几个字时,便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 ‎ ‎ ‎ ‎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以《那一束光》为题,一语双关,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B.第⑤段“我”回家,母亲每一次都会责怪我,因为“我”“跑来跑去浪费车费”,体现出母来的勤俭节约。‎ C.第⑧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渴望见到母亲,又怕错过母亲的忐忑心理。‎ D.本文运用倒叙,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我”与母亲的约定做铺垫。‎ E.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我和母亲的一次约定,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温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 ‎25.“文似看山不喜平”,请具体说说本文情节设置的妙处。文中的“我”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母亲总是怕麻烦孩子,不让“我”回家,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理解或感悟。(6分)‎ ‎【链接材料】爱很主观,如何衡量?就是八个字:“很有时间,不怕麻烦”。“时间”的弹性是很大的,我们经常在嘴上说“没时间”,但扪心自问,真的没有吗?对爱的人也没有吗?还有“麻烦”这个东西,也有无穷的伸缩性。对陌生人,我们也许连抬一抬眼皮都嫌麻烦,但是,对自己心爱的孩子、父母、伴侣,则可以无微不至。‎ ‎ ‎ ‎ ‎ ‎ ‎ ‎ ‎ ‎ ‎ ‎ ‎ ‎(九)我的奶奶 文 浩 ‎①……奶奶去了,想起奶奶,就是一串关于辛劳、承受和奉献的记忆,如同寒冬雪花,一片片,一层层,覆盖了我的童年,我的求学,我的大家庭。‎ ‎②我对奶奶的记忆是从童年开始的。当时,我和妹妹是龙凤胎,一出生,整个大家族又喜又忧,喜是自然的,龙风双胞胎本是老天爷送来的“一儿一女一枝花”。可是,我们老家还有一个迷信说法,说龙凤胎前世是夫妻,出生以后很难养大成人,偏偏那时农村很多双胞胎都夭折一个,这个迷信说法就更有市场了。所以,我奶奶在左思右想之后,决定来我家,帮助她的儿子儿媳带两个宝贝孙子。那年我奶奶56岁,面色红润,手脚麻利,给孩子洗衣服做饭换尿片打包裙喂饭吃,样样比我妈妈厉害。为了看护我们的成长,她老人家又得义无反顾地耗尽她余下27年的心血,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她累得身体佝偻,左手变形,手上和脚上爬满了无情岁月刻下的松树皮一样的皱纹。那些点滴穿透了我的记忆,深入到我的灵魂。‎ ‎③那年我三岁,家还在沅江河堤边,起了龙卷风,将房顶的石棉瓦掀起好几块,直接扔到河堤上,毫不客气地把房子撕个粉碎,瞬间倒塌。灾难发生的时候,妈正把我抱在怀里,靠近前门,见势不妙,慌忙夺门而出。奶奶、妹妹加上邻家一个小孩三人都在后房,门没有开,奶奶来不及抱着两个小孩跑脱,只好把大一点的邻家小孩塞到床下,把妹妹抱在怀中也往床下钻,无奈床下杂物太多,哪里容得下三个人,奶奶就佝偻着身躯然后挺起腰,死命护着妹妹,腰板上挨了砖块好几下,纹丝不动,直到灾难过后。奶奶因此留下了一身的腰伤,留下了妹妹的性命,留给我们心中永远难忘的记忆,成了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疼痛。‎ ‎④再大些,我调皮,不好好吃饭,奶奶只好拿个搪瓷大碗跟我到处跑,“逼我”多吃几口。可惜半大小孩总是顽劣不化,送到口中的饭菜嚼都懒得嚼就如数吐出,奶奶只好把饭菜在口中嚼碎,然后哄我吃下。这招果然灵,只是从此奶奶自己就很难舒舒服服吃顿饭了,常年老胃病就没有好过。对我而言,吃别人的剩饭就从小时候奶奶给我的一项“福利”变成现在我给别人的一项“福利”。有一次,我到女友家吃饭,女友剩了一点饭菜,伯母说剩了可惜,我就很麻利的把饭菜赶到自己碗里“风卷残云”般吞掉。伯母表扬了,说不像有些人嫌弃别人吃剩的东西。得到“伯母大人”表扬,我喜滋滋的。其实,这只是我从奶奶那里遗传下来的生活习惯。‎ ‎⑤有些人说,奶奶爱财,贪图一点小便宜,这似乎不算一种美德。小学时,我在理发店看到一元钱(1990年左右一元钱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现在十元以上),小声叫了出来,人多,可能是店里人丢的。奶奶一边将我按住,一边迅疾把钱踩在自己脚下,直到我理完头发,趁别人不注意,她才把钱收入囊中。也许奶奶不算一个完人。慢慢我长大了,经历了很多身边的故事,看过了很多书上的故事,觉得其实奶奶就是刘恒小说《狗日的粮食》里的瘿袋,一位伟大而利漠的母亲,极度的饥饿和深厚的母性使得那个年代的母亲为了养有自己的儿女,不惜“聚敛”足够的食物和可以买到食物的钱财。这对于整个社会群体而言,或许不算美德,可是对于嗷嗷待哺的贫困家庭而言,我觉得这是最实在最伟大的美德。只是当时的我,目瞪口呆不太理解这道德的难处罢了。‎ ‎⑥再后来,我成家了。过年时大伯父总是开玩笑说奶奶好多子孙,大概有二三十人,每年都给奶奶一点“意思”孝敬,少则一百,多则三百,奶奶会照单收下,多多益善,这样算来,奶奶五年就是万元户。这次病危,奶奶把皱巴皱巴的积攒的几千元,拆成许多一百,五十和十元的票子,又一次分给儿孙,实际上奶奶自己零花根本就没有用几个钱,她一心一意“聚敛”的财富不是为了自己享福,而是希望她死后能有一笔“可观”的遗产分给这个庞大却并不富裕的家族,受她在天之灵的保估。后人都能富足平安。而她自己,还有我的爷爷,那整整一代人已经穷怕了,苦够了,真心希望后人不要再走他们那遭啦。捏着奶奶分给我的一百元,我心里总不是滋味。我还没有参加工作,并没有给奶奶很多钱。心里的愿望是明年我搬新房子,能接她老人家到长沙来逛逛,看看。后年我毕业工作稳定以后,我就可以把孝敬的“意思”增加一点……可惜时间无情夺走了这一切!‎ ‎⑦看到奶奶的遗体,没有血色,没有气息,没有说故事时的抑扬顿挫,没有大笑时的洪亮畅快,只有冷冰冰的双眼紧闭深陷下去,让人揪心的痛留在我的心底,沉淀成一段苦涩的文字,祭奠她老人家的亡灵。‎ ‎(文章有删改)‎ ‎2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时间 情节 我的心情 三岁那年 奶奶用身体护住妹妹,自己挨砖砸受腰伤 ‎③‎ 再大些 ‎②‎ 喜悦、感恩 小学时 奶奶用脚踩住他人一元钱,趁人不备收入囊中 ‎④‎ ‎①‎ 奶奶将自己的遗产分给家族子孙 遗憾、难受 ‎23.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她累得身体佝偻,左手变形,手上和脚上爬满了无情岁月刻下的松树皮一样的皱纹。‎ ‎ ‎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本文追忆了与奶奶相处的点点滴滴,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B.文章第②段写道奶奶“样样比我妈厉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奶奶更疼爱我和妹妹。‎ C.文章第⑥段“聚敛”一词,贬词褒用,体现了奶奶爱财惜财、贪图便宜的特点。‎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于生活细节之处显现真情,表达了对于奶奶的怀念与敬意。‎ E.文章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从现实到回忆,文章结尾又回到现实。‎ ‎25.请概括文中奶奶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于“道德两难”现象的看法。(共6分)‎ ‎【链接材料】‎ ‎2019年10月21日,天津交警发布:因母亲晚间突发疾病,周某情急之下酒驾到朋友家中取药,在夜检中其被依法查处。交警同时驾驶警车帮助男子将药取回并送至家中,服药后,老人病情得以缓解。目前周某接受罚款1800元,扣驾驶证6个月,驾驶证记12分。‎ ‎ ‎ ‎22.病危时 ‎ 奶奶影响我,使我麻利地吃女友剩饭,从而受伯母表扬 ‎ 难忘,心疼 ‎ 惊讶,不懂 ‎23.外貌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写出奶奶背的佝偻、手的变形;同时将手和脚上的皱纹比作了松树皮,生动形象写出了奶奶的苍老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我对于奶奶的心疼与感动。‎ ‎24.A.D.E(任意两个)‎ ‎25. 奶奶形象:无私奉献、关爱子孙;勤劳善良(2分)‎ ‎ 看法:‎ ‎(1)对于“道德两难”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 ‎(2)文章中,一方面奶奶是因为贫困、生活所迫、母亲突发疾病所需,才将那1元钱据为己有,是不得已而为之,可以理解。另一方面:这一元钱是他人的财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3)材料中,一方面是为了取药救母,从道德、正义的角度来看是可取的。但另一方面却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 ‎(4)我认为我们的言行可以从自我的需求出发,但是不应该违背道德与正义的底线,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 ‎(十)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②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我们因集休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③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看。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④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知同页岩,嵌顿着,拥滞着,让人透不过气来。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⑤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 ‎⑥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杠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不屑。‎ ‎⑧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⑨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是不幸也是幸事。‎ ‎⑩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北京的地铁客一上车,大部分人自动地机灵地往里走,于是,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即便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2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地点 人们的表现 体现的民族风格 日本地铁上 习惯暗哑、不露哀喜 ‎①‎ 美国地铁上 ‎②‎ 重视自我,不容侵犯 北京地铁上 ‎③‎ ‎④‎ ‎2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4分)‎ 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拥滞着,让人透不过气来。‎ ‎ ‎ ‎ ‎ ‎ ‎ ‎ ‎ ‎24.下列对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①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其中的比喻修辞,幽默或形象之余,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B.第⑥段划线句只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黑人妇女挤地铁的鲁莽和挤进后的得意,反衬出人们对她的鄙夷。‎ C.第⑩段描述了北京地铁客被挤被撞后三种不同的反应,表达了作者对前两种反应的欣赏和对第三种反应的厌恶。‎ D.本文描述了三个国家的人们乘坐地铁时的不同表现,其中作者最赞赏的是北京地铁客中庸平和的风格。‎ E.作者从乘坐地铁时人们的表现入手,来呈现不同民族为人处世的风格,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25.文章标题“地铁客的风格”有什么作用?文末“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究竟指什么?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度的看法或感悟。(6分)‎ ‎【链接材料】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被赵王封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而蔺相如不过一介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因此心中很是不服。廉颇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为避免激化矛盾,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廉颇得知,被他的大度感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齐心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22.①平静坚忍,重视团队②扼守辖地,绝不退让③闪出空隙,与人为善④利人利己,中庸平和。‎ ‎23.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层层叠叠的人比作页岩,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车厢内人群拥挤不堪,表达了作者在乘车时的压抑、难受,也表现出大和民族的坚忍个性。‎ ‎24.答案:B、C。B还有外貌描写,反衬一说也不妥,妇女的鲁莽并没有衬托他人的不屑;C 对第三种反应并没有厌恶之情。‎ ‎25、(1)标题的作用:①概括文章写作内容:②文章以此为线索行文;③暗含主旨,即通过不同民族地铁客的表现,展现不同的民族性格,寄寓自己的情感态度。(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满分)‎ ‎(2)看法:“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指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不会太远以致冷漠,也不会太近保持独立,而是中庸平和的相处方式。(1分)文中北京的地铁客坚持原则,但与人为善,利人利己。‎ ‎(1分)材料中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出言不逊,用平和谦让的态度化解矛盾。(1分)可见适度的包容谦不仅能让人不致于过于懦弱,维护自己,也能化解人际交往的矛盾,助力于良好社会氛围的建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与人为善,和人发生矛盾时,也要学会包容谦让。(1分,其中结合内容1分,影响作用和现实感悟任答一点得1分。)‎ ‎(十一)风中跌倒不为风 林清玄 ‎①路过乡间一座三合院,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放声痛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 ‎②妈妈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对孩子说:“哎呀!都是这土脚不平,害我宝贝跌倒。妈妈替你拍土脚了。”妈妈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夸张,使那哭闹不停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③我站在一边看着这一幕,心里感到十分温馨,想到从前我的妈妈也曾如此地安慰过我。‎ ‎④不只是我的妈妈,从前乡间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安慰孩子。‎ ‎⑤跑的时候被树枝绊倒了,就把树枝折断,说:“坏树枝!怎么可以绊倒我的好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骂土地,说:“歹土地,怎么可以害我的乖儿子跌倒。甚至完全没有原因跌倒,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责备,就骂风说:“都是风吹得太凶,才让我的心肝仔跌倒。”‎ ‎⑥我们小的时候都会信以为真,以为跌倒是因为风、土地或者是是树枝的缘故,我们也会像父母一样,找借口来安慰自己,很少想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 ‎⑦记得有一次,我在门口庭前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破血流,妈妈从灶间跑出来,左看右看,找不到可以打骂的东西,因为庭前土地非常平,既没有树枝,也没有小石子。妈妈怔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站起来了,她还怔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支锅铲,样子有点滑稽。妈妈看着我望着她,以为我要哭出来,突然大声地骂天:“都是这可恶的风,吹得我家宝宝扑倒在地上!”我抚着自己头上的伤口,对妈妈说:“妈,不是因为风,是我自己不小心扑倒的。”那时,庭前确实只有灿烂的阳光,一丝风也没有。妈妈这时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过来检视我的伤口,欣慰地说:“乖儿子,你大汉了!‎ ‎⑧妈妈的意思是我长大了,可以承担自己错误与失败。当我们发现,不论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不是去找借口,那时我们就长大了。‎ ‎⑨我们在事业上遇到瓶颈甚至失败的时候,也像孩子一样——即使土地不平、荆棘横路、风狂雨暴,都不应该是我们跌倒的借口。最应该检视的是我们的心,去承担错误与失败。‎ ‎⑩孩子的跌倒顶多是皮肉受伤,事业的挫败也顶多是失意痛苦,并不会伤及人生的本质。因此,一个人不应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不应该因为暂时的失利和挫折,就失去承担的心。‎ 要寻找生命最内心的本质,是不能有任何借口的。当我们还有借口,本质就不会显露出来。‎ 我对自己过去情感的受伤、事业的挫敗也没有任何借口,这都是我生命中的必然之路。我也愿坦然承担任何批评,并把这些批评当成石阶,走向更高的位置来回看自己的人生。‎ 在风中跌倒,在爱中流泪,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都能学习到更广大的胸怀,都能不失去真爱的勇气、美好的追求,一切的挫败不也都有深刻的意义吗?‎ 我站着看那拍打土地安慰孩子的母亲的情景,一面忆起往事,一面想到我们的人生可能永无平静之日,但我们要使心安宁,只在当下的转念之间。‎ ‎(原文有改动)‎ ‎22.阅读上文,理清文脉,在横线处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4分)‎ ‎① →想起父母安慰孩子的办法,曾信以为真→② →联系生活中遭遇的失败挫折,觉得坦然。‎ ‎23.请结合文意,品味文中两处划线句中“滑稽”的不同含义。(4分)‎ ‎(1)妈妈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使那不停哭闹的孩子也忍不住笑了。‎ ‎ ‎ ‎ ‎ ‎(2)妈妈愣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站起来了,她还愣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把锅铲,样子有点滑稽。‎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中,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篇写一个母亲拍打地板安慰放声大哭的孩子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一下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B.从前乡间的父母几乎都用拍打地板一类的方式来安慰跌倒的孩子,这表现了乡间的父母对子女淳朴的爱。‎ C.“风中跌倒不为风”这个标题诗意、巧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叙议结合,前面部分写乡间的父母之爱以叙述、描写为主,后面部分则由我的经历转入议论。‎ E.本文表现父母之爱选取了不同一般的角度,对让孩子学会“找借口安慰自己”的愚昧的爱的方式,进行了批判。‎ ‎25.文章回忆了“我”一次跌倒的经历,妈妈先是“愣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站起来了,她还愣在那里”,后是“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妈妈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家长替孩子“找借口”这现象的看法。(6分)‎ ‎【链接材料】前几日,我和一位家长及她孩子谈到国庆的阅读摘抄作业。男生告诉我,他还没开始做作业。作为老师,我郑重地告诉他,我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不到一天就要返校了。这时,孩子妈妈跟我说,他们家因为在国庆经历了一些事情,整个国庆过得很糟。我说,我很难过,但不得不指出这作业早在国庆放假的前一周就已经布置了。她马上又说,趁着举国欢庆,她允许孩子在周末可以有一些“欢乐时光”,所以作业没完成并不能全怪他。‎ ‎ ‎ ‎ ‎ ‎ ‎ ‎ ‎ ‎22.①看到妈妈拍土脚安慰孩子(1分),觉得温馨(1分)②回忆自己认清跌倒原因的情景(1分),成长懂事(1分)(记叙文第一题内容规定为情节梳理,但不一定是表格题,解题思路和表格题一致。) 3“滑稽”的本义是动作、语言引人发笑。第(1)句中的“滑稽”就是本义,妈妈逗小孩时的拍地动作有趣、引人发笑。第(2)句中的“滑稽”则用来形容母亲看到“我”已经爬起来,却仍没替“我”想好跌倒借口时的茫然无措。 3. CE 4。妈妈这一变化的原因:她看到“我”没有哭泣,觉得我变得坚强,所以高兴(1分);同时她也为“我”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再找借口感到高兴(1分)。 理解: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家长替孩子“找借口”这一现象(摆明观点1分)。一方面,家长为孩子“找借口”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出于对孩子的呵护与担心,家长会尽全力的“爱”,甚至不惜为他“找借口”。如原文中母亲因多次在我绊倒时借口其他物品来表示对于自己的担心(1分)。另一方面,家长为孩子“找借口”也可能是溺爱的体现,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过分依赖家长,不利于他们的自立自强,不利于培养孩子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1分)。如材料中的母亲为孩子假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而找种种理由。在生活中,家长不能时时处处都为孩子寻找“借口”,应该让孩子在失败错误中直面问题,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成长。(1分)‎ ‎(十二)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贾平凹 浅浅是我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写诗,我只觉得好玩可爱,但从不鼓励她将来要当作家诗人,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人活得太累,并且我极不爱听文二代之说,这样的帽子很容易被戴上,既丑陋,又硌得脑袋疼。在二三十年里,我仅呵护她的上学、就业、结婚,指望着一切能安康平顺,岁月静美。等到她的两个孩子终于上小学了,家里没了零乱和嚣烦,有一日她送我烟酒还有几首诗,我才知道她其实还一直写诗,只是有的写在日历上,有的写在手机上,有的能念出来没有写下来。‎ 唉,诗这东西像种子一样,有土壤水分了就要拱土发芽,生叶抽枝的。我读了那些诗,觉得有意思,她说够不够发表水平,我说,就是够发表水平也不要发表,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吧。‎ 她是听我话的,生活得简单而安静,偶尔给我手机手发一首诗。我对她的诗越来越辅导不了,以我的爱好,总是回复一句好或是不好,建议她给她认识的几个诗人发去让人家看看。此后很久的时间,她不再发诗给我,或许她觉得我老打击她,许也觉得我真的不懂诗。后来我所知道的,是一些朋友认为她写的还好,竟替她把一些诗稿投给杂志,竟受到肯定,有了许多赞许的话。‎ 人真是奇怪,受了鼓励,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虽然这火山上冰雪覆盖。这一点上她有点像我。‎ 她现在已经不小了,说起来有父女的名分,实际上我是我,她是她,她早不崇拜我,我也无法控制她,何况诗是她的,与我毫不相关。她的诗在各种杂志上不断地发表,偶尔我读到了,也让我惊讶,她怎么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那些句子是她这个年龄人的句子,是这个时代的句子,我是远远撵不上了,倒生出几多感叹和羡慕。‎ 我曾经给许多人写过序,给许多书画展览、新书发布会站过位,而浅浅要作公开的诗人了,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却因别的事外出,不能到现场祝贺,就写几句话赠送她。我要说的是,既然一颗苗子长出来了,就迎风而长,能长多高就多高,不要太急于结穗,麦子只有半尺高结穗,那穗就成了蝇头。‎ 培养和聚积能量是最重要的,万不可张狂轻佻,投机迎合,警惕概念化、形式化,更不能早早定格,形成硬壳。作家诗人是一生的事,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 最后,我还要说: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 读父亲信有感 贾浅浅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他正在书房同别人说话。我坐在他的旁边。说不上来是感动还是悲伤,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似的喘不过气来,我忽然哭出了声,限泪汩汩地流着,像要接满桌前放着的那块凹石。‎ 他侧着身子,看着我,声音柔软地说:你还读哭了?!我知道他有时还拿我当小孩一样,我也故意拽着他的袖子要把眼泪鼻涕往上抹。他嘿嘿地笑了,说是写了整整一个早上。‎ 在家里,我是最跟他没大没小的两个人。常常当着屋里屋外的人搂着他的脖子,掀他的寿眉。着急的时候他会喊:不当当(方言,意为没大没小)。过后依然在电话里按我的要求用响亮的亲吻结束。是呀,“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他怎么忍心让自己女儿活得辛苦呢。这几年只有自己做了母亲,才体会得出那其中的深意。“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这也许是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期待。‎ ‎“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吧。”像开出的莲,它却长在淤泥里,“风刮风很累,花开花也疼。”当人们的目光都停留在腾空而起婀娜多姿的青烟时,往往忽略了那炷香的存在。‎ ‎“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创作,不就是这样吗。我划了根火柴,燃起一根烟夹在他的食指间,笑着说我想起了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搔搔头说“好”,一朵兰花瓣,正悄悄落下。‎ ‎(以上两文选自《文艺报》2018年02月05日,有删改)‎ ‎【注】贾浅浅,作家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的第一部诗集出版后举行首发式,贾平凹因故未能到场,但他提前给女儿写了一封贺信,贾浅浅读到信后,写了《读父亲信有感》。‎ ‎22.阅读《写给女儿的一封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每处不超过10字)(4分)‎ 女儿的成长 作者的态度 小时候喜欢写诗 ‎①‎ ‎②‎ 有意思,不要发表 诗作不断发表 ‎③‎ ‎④‎ 写信祝贺 ‎2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人真是奇怪,受了鼓励,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虽然这火山上冰雪覆盖。‎ ‎ ‎ ‎ ‎ ‎ ‎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他侧着身子,看着我,声音柔软地说:你还读哭了?!”通过描写姿态、语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疼爱。‎ B.“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贾平凹这句话提醒女儿道路漫长,锲而不舍;告诫女儿专心投入,淡泊名利;鼓励女儿心怀梦想,开拓进取。‎ C“实际上我是我,她是她,她早不崇拜我,我也无法控制她,何况诗是她的,与我毫不相关”写出了贾平凹与女儿之间的隔膜。‎ D.“在家里,我是最跟他没大没小的两个人。常常当着屋里屋外的人搂着他的脖子,掀他的寿眉。”写父亲嫌“我”没大没小。‎ E.这两封信深情款款,既谈文学又谈生活,皆为美文,贾平凹父女有趣的互动体现了亲密和谐的父女关系。‎ ‎25.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共6分)‎ ‎【链接材料】父女关系影响女儿一辈子,爸爸的爱让女孩儿更容易快乐。和母亲相比,父亲们更喜欢玩耍,更喜爱与女儿进行有肢体接触的互动,更多地跟女儿用自由且略带冒险的方式去游戏,并且会在交流中突然转变彼此之同的互动关系,新鲜而灵活。我们会发现,那些从来不缺乏父爱的女孩子,会拥有更良好的个性和人际交往关系,同时,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会表现出更强烈的自信,也更容易与人沟通。可以说,父亲是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从小有父亲陪伴着一起游戏的女孩,总能够活得更开朗乐观,也更独立和果敢。‎ ‎(1)为什么爸爸的爱让女孩儿更容易快乐?(2分)‎ ‎ ‎ ‎ ‎ ‎(2)请你结合选文和生活实践,谈谈作为“父亲”该如何改善亲子关系。(4分)‎ ‎ ‎ ‎ ‎ ‎ ‎ ‎ ‎ ‎22.①觉得好玩,并不鼓励 ‎②长大后一直写诗 ‎③惊讶、感叹、羡慕 ‎④出版第一部诗集 ‎23.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儿受到鼓励之后,激发出的创作热情和才华。(4分)‎ ‎24.CD(4分 ‎25.(1)和母亲相比,父亲们更喜欢玩耍,更喜爱与女儿进行有肢体接触的互动,更多地跟女儿用自由且略带冒险的方式去游戏,并且会在交流中突然转变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新鲜而灵活。(2分)‎ ‎(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第一,改善跟妻子之间的关系,这对孩子很重要。第二,多跟孩子玩耍,每天都抽出半个小时陪伴孩子。(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