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2 发布 |
- 37.5 KB |
- 5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课件一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昂首跨入WTO大门!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 2003年,从春到夏,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2005年10月“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神六”顺利升空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飞行员安全返回 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20、21世纪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写作背景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号,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流”却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蒋介石有“三日亡国”的论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选自《且介亭杂文》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选自《朝花夕拾》选自《呐喊》选自《朝花夕拾》选自《野草》《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雪》选自《野草》《故乡》选自《呐喊》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有所感触而叹息。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kuāng):哄骗。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检查预习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慨叹渺茫xuán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一般: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作者写作思路树靶子打靶子摆敌论据论点驳敌论证立观点证明 自己观点(1~2)(3~8)(9)作结论 请同学们找出敌方的论点和论据,并讨论其逻辑关系,再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和论据,然后尝试用提纲的形式显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致结构。 议论文包括立论和驳论两种。议论文的常识驳论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议论文。驳论驳论点(直接批驳)驳论据(间接批驳)驳论证(间接批驳) (一)摆敌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内容分析 网络笑话:买汽车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小汽车呢?妈妈:买不起呀。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妈妈:……☆如何找批驳的“突破口” ☆如何找批驳的“突破口”(齐读3~5段)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驳论证)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自信力 (一)摆敌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内容分析(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脊梁 1、思考: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开动脑筋 2、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敌论点中:“中国人”敌论据中:“我们”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一敌论据敌论点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失掉他信力中国人发展自欺力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三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一、(一)的1、2小题二、延伸拓展。作业:根据背景资料,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 精读课文质疑解难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求神拜佛”的实质是什么?其危害性又是什么?[明确]:求神拜佛的实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第四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查官曾把它们删掉,这说明了什么?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的反动本质,使他们陷入捉襟见肘之地,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大禹、李时珍、蔡伦、祖冲之、司马迁……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或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这是比喻的说法。(2)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3)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文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中的“脂粉”指什么?美化、伪装精神、品质、人格、操守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揣摩语言,体味深义: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广大人民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揣摩造语的新奇:“自欺力”“他信力”“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反义词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1、尖锐犀利,带嘲讽意味,富有战斗力。2、巧妙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本文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文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文章主题 拓展阅读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以免肌肤相碰,有碍男女大防。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生活在同一天地间,一同呼吸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鼻孔出,被那个女人吸进去,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A.请找出敌论点、论据。B.鲁迅先生是怎样驳斥的?(驳斥论据) 你能说服他们吗?(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的错误观点。)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读书不如经商打电子游戏可以益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语文教材及辅导用书购买:https://shop59953300.taobao.com/资料下载:www.51zjedu.co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