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桂林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四)

2021年桂林市中考语文模拟卷(四)(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28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殷红(yīn) 亘古(gèn) 气冲斗牛(dòu)酣然入梦(hān)B.谰语(lán)哺育(bǔ)颠沛流离(pèi)迥乎不同(jiǒng)C.蠕动(rú)愧怍(zhuò)哗众取宠(huá)毛骨悚然(sǒng)D.修葺(qì)羸弱(yíng)鲜为人知(xiān)怏怏不乐(yàng)【解析】A.“殷”应读“yān”,“斗”应读“dǒu”;C.“怍”应读“zuò”;D.“羸”应读“léi”,“鲜”应读“xiǎ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A.蝉蜕 斑斓 鸡毛掸子 妇儒皆知B.鉴赏 花圃 锋芒毕露 沥尽心血C.嫉妒 崎岖 人声鼎沸 一拍即合D.踌躇 祈祷 家喻户晓 忘乎所以【解析】“儒”应为“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A.仅从外表的第一印象来看,任谁也想不到这位不修边幅的“糟老头子”竟然是我国遥感领域泰斗级的专家李小文院士。 B.现实工作中,不少领导干部也擅长脱稿讲话,并且往往能做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平易近人。C.从北斗到5G、从高铁到空间站、从新能源车到大飞机,中国科技正在崛起,为这个时代掀起新的浪潮,令人叹为观止。D.今年美国一直都非常“热闹”,疫情、暴乱等人祸,飓风、山火等天灾川流不息,令美国民众苦不堪言。【解析】D.“川流不息”指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用来形容天灾不恰当。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崇左的城市特色。B.油茶树是广西面积最大的经济林,也是与桉树、松树、杉树并列的四大造林树种。C.我们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复习,就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D.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解析】A.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爱读书”后加“的习惯”;C.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就”改为“才”;D.语序不当,应把“发扬”和“继承”调换位置。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A.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盛为人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B.古代以总角、垂髫代指童年,以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以及笄表示女子成年,以弱冠表示男子成年。C.《小石潭记》《马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均为唐宋八大家。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解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是孟浩然,他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6—10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材料一】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 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材料二】图1                   图2【材料三】宣传语一:让阳光照亮心灵之窗。宣传语二: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习惯。宣传语三:光明的未来,新视界伴你启航。宣传语四:养成用眼好习惯,还给孩子明亮未来。 6.材料一没有介绍( C )A.眼睛工作原理B.青少年近视的原因C.我国近视人群的发展变化D.减少近视发生风险的措施【解析】材料一没有提到“我国近视人群的发展变化”。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A.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打比方)B.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举例子)C.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列数字)D.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分类别)【解析】此句没有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8.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像精密照相机的“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B.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主动降低学习压力。C.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D.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解析】B.“主动降低学习压力”于文无据。C.原文是“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此项说法与原文不符。D.原文是“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是断章取义。9.根据材料二中“图1”的内容,可得出的结论是( D )A.由于学业加重,导致近九成的大学生近视。B.初中生近视率是小学生近视率的2倍。C.我国青少年各阶段近视率朝稳定趋势发展。D.我国青少年各阶段近视率高并呈上升趋势。【解析】观察“图1”的标题和内容可知,该图显示我国青少年各阶段近视率高并呈上升趋势。10.材料三中哪一个宣传语最适合解决材料二中“图2”反映的问题( D )A.宣传语一B.宣传语二 C.宣传语三D.宣传语四【解析】材料二中“图2”显示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的各项数据均不达标。所以宣传语应涉及“用眼习惯”,故选D。三、古诗文阅读(16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2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孙搴:人名。⑨勒:编辑。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穷冬烈风(极)B.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这里指客舍)C.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游玩) D.心善其说(说法)【解析】游:交往。1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戴朱缨宝饰之帽C.故虽有强记之力D.庶几以此补之【解析】代词,代指“善忘”这件事;其余三项,助词,的。1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A.无鲜肥滋味/之享B.同舍生/皆被绮绣C.故/虽有强记之力D.庶几/以此补之【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无/鲜肥滋味之享。1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A.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B.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C.“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D.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解析】乙文中“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中的“善忘”是记忆力不好了,而不是忘记了自己的目标。 【乙文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能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此惩戒自己;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看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善忘而荒废。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2分)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2分)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6—17题。(5分)望 岳 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呈现的画面。(2分)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眼眶似乎要裂开。17.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3分)“齐鲁青未了”借齐鲁两地之远来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阻断,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一览众山小”以在山顶眺望众山变小,来衬托泰山的高大、雄伟。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7分)18.①俗子胸襟谁识我?__英雄末路当磨折__。(秋瑾《满江红》)②__天接云涛连晓雾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③大雪三日,__湖中人鸟声俱绝__。(张岱《湖心亭看雪》)④__长风破浪会有时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五十而知天命__。(《论语 十二章》)⑥《过零丁洋》中表达作者以死明志的诗句是“__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__。”五、名著及课外阅读(9分)19.(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4分)“我得走吗,先生?”我问,“我得离开桑菲尔德吗?”“我相信你得离开,简。我很抱歉,可是我真的相信你得离开。”这是个打击,可是我没有让它把我打垮。“好吧,先生,让我离开的命令一来,我就可以走。”选段中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的身份是__家庭教师__,这个“打击”是指__罗切斯特称要和别人结婚__。(2分)(2)《水浒传》中108位好汉只有三位女性,她们分别是:__一丈青__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__孙二娘__。(2分)20.课外阅读。(5分)(1)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宋玉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宋玉这段话的意思是__自己品行高尚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说三道四__由这个故事演变出一个成语是__曲高和寡__。(3分) (2)“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谋是借助动物定名的,如打草惊蛇、__金蝉脱壳__、__调虎离山__。(2分)六、书写(5分)21.请用正楷字体书写下列文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七、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共12分)瓦下听春雨秦 钊①一场雨,打湿了整个春天。②燕子飞来了,依着斜斜的雨脚低低地从窗前掠过,转身就隐到高楼后面。燕子飞刀而去,身后春雨逶迤,像剪不断的愁。③年少读书,总并不明白,为何于四季中,最是春日易生愁。古人的诸多诗词中,总把春愁说得沉甸甸的。唐人冯延巳: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宋人柳永更谓: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就连素来旷达的苏东坡也难免伤春: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而在我往日的印象里,春天总是欢快的,纵是雨,也飞扬出一种美的意绪。④ 在清透的雨影里,少年倏然跃过矮墙。牛羊鸡鸭刚刚回栏,一场密密的雨沿着黄昏飘洒。春雨来了,村庄一下子静了下来,雨点照亮了门前的池塘,在水面画满圆圈,枝头上刚刚抽芽的嫩叶快活地眨着眼睛。不多久,檐角的瓦沿簌簌地挂起了珠帘。少年站在屋檐下,伸手作刀,飞快地左削右劈,珠帘依旧兀自垂落。这时,母亲从灶屋急切地呼唤,少年飞快地转身进屋,抄起门后的长竹竿,迎着屋顶透亮的地方把稀松的瓦片顶几下,最后几滴雨便落在少年的脖子上,少年拍拍水珠,又急忙跑到粮仓边,搬过板凳,踮起脚尖,循着雨声,把一个破旧的搪瓷脸盆放上去,清亮的水滴声立时响起。⑤在破旧的土坯瓦房内,少年的心快乐而丰盈。有时候,望见母亲向着煤油灯,眯着眼扯出短短的针线,缝补着重重叠叠的日子。父亲坐在门槛上,望着阴沉的天,嘀咕着小麦的墒情,担忧庄稼是否要遭受连阴。屋外室内的雨水声伴着少年欢快的读书声,只是他还读不懂母亲紧皱的眉心,以及父亲长长的叹息。⑥转眼,少年变成了青年,瓦屋更矮了。父亲将山墙加固,将几扇坍圮的隔墙重新用红砖垒砌,赶着哪个晴天,上屋顶把瓦片拾掇一遍,这样漏雨的情形就少多了。青年喜欢在这样的檐下写字。春雨悄然发生,像不可捉摸的命运,窗外阳沟的水声汩汩,后山岸上的杂花竹叶窸窸窣窣,但是,远赶不上屋脊传来的雨敲泥瓦的铮然清音。这声音叫人心身安静,也让人逸兴遄飞。彼时,蒲松龄笔下的那尾红狐也可能悄然闪入窗内,伊人在侧,纤手破橙,曲目送茶。笔尖的沙沙声唱和着无边的雨韵,一个宽广的世界悠然洞开。青年实在很享受这份陶然。 ⑦这时,父亲推门而入,手里捏着半截纸烟,颓然坐下,慢慢地说,你母亲的病怕是好不了了。父亲的声音,如同屋外的雨。青年止住笔,仰起头,屋上是一派繁密的雨声……⑧瓦是另一种形式的泥土,它来自地下,遭受烈火的熏烧,出落灰黑的容貌,鳞次栉比地排列在我们仰望的地方,经受着风雨。雨敲瓦鸣,那是骨骼的声响,也是大地的回音。母亲,最终在那个春天的雨季一去不返。那个青年怀着春雨沾染的气息,踏进了另一场风雨。⑨三年前的清明节,屋漏如注,岌岌可危,我决意出资在原址上新建房屋,父亲在半推半就后接受了。父亲在新居的旁边,保留了两间瓦屋作为柴房,每次回老家,都会去转转。四岁的女儿小心地跟在身后,扯着我的衣角说,这屋顶上的声音真好听,只是怎么房子里面还下雨呀!孩子的心地是纯净的,因而美好。我呆呆地站在粮仓边,没有回答,我要等着灶屋里传来的,那一声呼唤。⑩少年的雨清亮,青年的雨飞扬,而今的雨溅落着几许惆怅。雨,落在不同的年轮,就有了不同的回声。不变的是雨,变化的是在雨中行走的人,以及听雨的心境。历经世事,方才开始明白古人那些词句间的悱恻,其实浸染着重重的风雨。元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这样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⑪人生的壮年,寄居城市。高楼的屋顶,已经听不到雨声了。春雨绵绵,水影漫漶,只有淡淡的愁绪,隐约着乡下的老房子,以及那些个春天里,瓦下的雨声。 22.选文第④~⑥段围绕春雨主要写了哪几件事?(2分)①“我”雨中玩耍,用竹竿顶瓦挡雨,用盆接雨。②修整屋瓦,“我”在雨打瓦声中写字读书。23.选文第③段引用了很多古诗词,有何作用?(2分)①引用了冯延巳、柳永、苏东坡的诗词,体现年轻时“我”对春愁的不解,引出后文“我”少年时期春雨中的快乐和陶然;②这些诗词中沉甸甸的春愁,为成年后“我”从春雨中感受到惆怅作铺垫。24.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有时候,望见母亲向着煤油灯,眯着眼扯出短短的针线,缝补着重重叠叠的日子。叠词,生动地写出了衣服上补丁打补丁(针脚摞针脚)的样子,表现了年少时“我”家境的贫困;用“重重叠叠”形容日子,又写出了春雨和贫苦的生活日复一日,表现了父母内心的担忧与愁闷。25.文章第⑨段写到了四岁的女儿的言行,简析其写作意图。(3分)四岁的女儿对柴房内漏雨表示不解,是与少年的“我”挡雨接盆的生活对比,写出了两代人对瓦屋生活的不同感受;女儿与“我”都感到瓦屋上的雨声很好听,表现了瓦屋时代乡村生活之美,并且引出“我”对往事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26.对于文章的题目,有人觉得“瓦下听春雨”比“瓦下听雨”这个题目好。你能站在他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一下理由吗?(3分)①“瓦下听雨”太笼统,且与文章所写内容不吻合。②文章所写的几件事,都是发生在春季,春雨是所有故事的共同背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春雨细密连绵的特点,与人生中绵密的愁绪相似,营造出哀怨惆怅的意境。八、写作(50分)27.《社戏》中一群小伙伴度过了美好难忘的一天;《散步》中一家四口度过了平静温馨的一天;《驿路梨花》中一群解放军战士经历了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的一天;《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莫顿·亨特经历了惊心动魄、受益一生的一天……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一天,那天从早到晚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都值得我们记忆。请以“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