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桂林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三)

2021年桂林市中考语文模拟卷(三)(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26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娉婷(pīn)  妖娆(ráo)  寒噤(jìn)  亵渎(dú)B.惊骇(hài)游弋(yì)潋滟(liàn)麾下(huī)C.豢养(juàn)桑梓(zǐ)栈桥(zhàn)箴言(zhēn)D.矗立(zhù)折本(shé)诓骗(kuānɡ)纶巾(ɡuān)【解析】A.“娉”应读“pīnɡ”;C.“豢”应读“huàn”;D.“矗”应读“chù”。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A.浮躁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B.弛骋 瑕疵 漫不经心 摧枯拉朽C.狡辩 游逛 触目伤怀 战战兢兢D.震撼 枯燥 不屑置辩 血雨腥风【解析】“弛”应为“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深秋,光雾山呈现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绚丽奇观,真是赏心悦目。B.距离我上一次来广西,已经10年了,真是时过境迁 啊,很多地方都已经大变样了。C.独秀峰是桂林市著名的风景区,我曾经去过那里,但由于当时时间匆忙,只好过犹不及。D.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保持目标不变,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解析】C.“过犹不及”指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此处属望文生义。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A.这所学校建筑优美,硬件设施齐全,一定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好学校。B.练好内功,做好自己,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总体战,才能与世界人民携手打败新冠病毒。C.八仙山峰奇谷险,林幽水秀,九月的八仙山是人们出游登高的好地方。D.选手能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过硬的基本功是关键。【解析】不合逻辑,可将“一定”删去。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句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B.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别称,如“弱冠”指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表示已成年。“耳顺”是男子五十岁的代称。 C.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D.《岳阳楼记》开头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解析】“耳顺”指六十岁。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6—10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材料一】①水有山中小碧泉,雾中大汪洋,月有倒挂小玉钩,中堂白玉盘,各自平淡,但二者相遇便生出了永恒的美。世间两种不相关的事物,看似普通,但二者只是没有遇到正确的事物。②万堂起明晖,天下自大同。③陈胜躬耕于田垄之间就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慨叹,在蹑足行伍之间一举获得了民心,成功完成秦末首次起义,鲁迅意识到中国人并非病于形,而是病在思想,果断弃医从文,精于杂文、小说的创作,以笔代枪,唤醒一代青年人的民族魂,成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必须敢于直视,这才可望,可想,敢说,敢做,敢当。”人首先要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价值所在,再正视局势变化。审时度势是成功之道,最后正视自己与世界的统一性,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④ 一个民族需要合理的比重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好比一个罐子要有大石块,沙子,水才能成为坚不可摧的整体,大石块是英雄。沙子是文人、科学工作者等等,水是芸芸众生,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水,一个民族才能兴旺,历史的铁证证明众生的力量是强悍的,如秦末起义、五四运动等等,人民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不能只有英雄伟人,没有百姓一切尽是空谈。⑤英雄是骨,伟人是肉,百姓是血,唯有一个民族全部的人拼尽全力才能铸就一个钢铁之躯,只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⑥万堂起明晖,天下自大同。人活于世,在于正确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于明晓万物与自己的关系,在于认可万物与世界的必然联系。正确运用各种关系来实现人生的非凡,一家灯火并不稀奇,万家灯火这才叫震撼。(摘自《无忧无虑网》)【材料二】儒家创始人,被誉为“天之木铎”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温良恭俭让”“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为政以德”,经由历代儒者不断阐发,培育了“仁者爱人”的人本观念,凝练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汇聚为“现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追求。这些宝贵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摘自《光明日报》)【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6.材料一的观点是( C )A.世间万物相遇皆可产出永恒的美。B.一个民族需要合理的比重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C.万堂起明晖,天下自大同。D.正确运用各种关系来实现非凡。【解析】材料一围绕“万堂起明晖,天下自大同”这一论点展开论述。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A.月有倒挂小玉钩,中堂白玉盘……(比喻论证)B.陈胜躬耕于田垄之间就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慨叹,在蹑足行伍之间一举获得了民心,成功完成秦末首次起义。(举例论证)C.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必须敢于直视,这才可望,可想,敢说,敢做,敢当。”(引用论证)D.历史的铁证证明众生的力量是强悍的,如秦末起义、五四运动等等。(道理论证)【解析】此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8.材料二认为,儒家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下列古诗文中,不能用来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是( D )A.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解析】指出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不能够用来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9.下列针对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A.材料一指出人要先正视自己的价值所在,再正视局势变化,最后正视自己与世界的统一性。B.材料一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民众的重要性,有了民众就可以不需要英雄伟人。C.材料二指出“现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思想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难以超越的作用。D.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来源于网络和报纸,所谈内容有所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作用这一话题。【解析】B.“有了民众就可以不需要英雄伟人”说法错误。材料一指出的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不能只有英雄伟人,没有百姓一切尽是空谈”。C.“难以超越”于文无据。D.材料一没有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作用这一话题。10.我市政府要制作一期“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宣传片,如果为宣传片选择一幅海报,材料三中最合适的一幅是( A ) A.图一   B.图二C.图三【解析】“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世界”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图二是关于“品茶”,图三是关于“和平发展”。三、古诗文阅读(1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0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怀民亦未寝(睡觉)B.盖竹柏影也(大概是)C.觕恶不可食(食用)D.饮酒但饮湿(但是)【解析】但:只,仅。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念无与为乐者/吾妻之美我者B.相与步于中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C.共买食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大笑而起/怒而飞【解析】A.……的人/表原因。B.在/比。C.代词,代指汤饼/助词,的。D.表修饰。1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D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C.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D.尔尚/欲/咀嚼耶【解析】正确划分节奏应为:尔/尚欲/咀嚼耶。【乙文参考译文】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面条吃,(面条)粗陋而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4分)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 15.甲乙两文都写了苏轼被贬后的生活,“闲人”和“大笑”分别表达了苏轼什么情感?(2分)“闲人”表达了苏轼微妙复杂的情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还有面对挫折的豁达;“大笑”表达了苏轼的乐观、豁达。(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5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6.“沙场秋点兵”一句“秋”字用得很好,说说好在哪里。(2分)“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17.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3分)结语只有“可怜白发生”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照,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18.①__征蓬出汉塞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②潮平两岸阔,__风正一帆悬__。(王湾《次北固山下》)③出淤泥而不染,__濯清涟而不妖__。(周敦颐《爱莲说》)④持节云中,__何日遣冯唐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⑤__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⑥此中有真意,__欲辨已忘言__。[陶渊明《饮酒(其五)》]⑦当你遭遇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困境中往往蕴藏着希望,正如陆游所说,“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__”。(陆游《游山西村》)五、名著及课外阅读(10分)19.(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5分)他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他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选段中的他是__周进__。《儒林外史》还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__匡超人__是曾经诚实质朴的乡村青年,最终堕落为泯灭人性的功名蛀虫;__严监生__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吝啬鬼’形象”。(3分)(2)《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西行漫记 __》,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它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__中国工农红军长征__这一“军事壮举”。(2分)20.课外阅读。(5分)(1)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常常涉及历史名人。如岳阳楼上的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让我们想起宋代名臣__范仲淹__;郭沫若称颂诗人__杜甫__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我们遥想唐代诗歌的辉煌。(2分)(2)谚语是中国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请你根据积累,补充下面两句谚语。(2分)今冬麦盖三层被,__来年枕着馒头睡__。  内行看门道,__外行看热闹__。(3)《说文解字》中说:“悔,恨也”。人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请你写出一个含有“悔”的成语:__追悔莫及(悔不当初、悔过自新)__。(1分)六、书写(5分)21.请用正楷字体书写下列文字。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七、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共12分) 芦苇花的精魂扶 云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③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④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⑤我心中不由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⑥ 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⑦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得哭了。”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⑧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⑨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⑩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选自《意林》,有删改)22.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②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2分)把芦苇花与秋菊作对比,突出芦苇花的朴素和柔细,点明了芦苇花带给作者亲切感觉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花的喜爱。2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芦苇花和落日互相点缀,因此芦苇荡是温暖和美丽的,没有人们一般印象中冬天的清冷。24.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每年三月芦苇要烧做草木灰,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初春挺立的芦苇花展现的是生命的最后抗争;张定宇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与时间赛跑,就像初春的芦苇花一样;赞美了张定宇坚韧顽强的品质。25.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像母亲般朴素与柔细,永远让人感到亲切和慈祥;诠释了“空即富有” 的哲理;表现出在爱中去爱人的人性甜美;展现出对生命的抗争精神。(意近即可)26.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2分)芦苇的腹中是空洞的,却怕天太空寂,捧出自己的花来陪伴天,它的爱是深厚的,因此它的精神是富有的。正如社会中的一些人,虽然身份卑微、物质贫乏,或身处逆境,却拥有一颗大爱之心,精神无比富有。八、写作(50分)27.请你根据“科考员、冰川、发现”三个词语,想象一个故事,以“汽笛欢快地嘶鸣,惊起一滩企鹅……”为开头。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