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欢迎来到橙子的课堂——一起听橙子讲故事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苏联模式形成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1917192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建立苏联模式??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1936192119532016?191719181921192819361953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标: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考标: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2.4);苏联的改革(2-2.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2.4)。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民德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亚洲六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拉美一国:古巴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①1949年,建立“经互会”②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全方位改造。经互会旗帜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1、推广苏联模式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2、中苏建交与合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2.14作用:①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②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③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材料2: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质量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说:“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企业是很困难的。”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广种玉米宣传画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迈着笨拙的步子急急忙忙地去追赶美国,结果以出丑告终。”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出丑告终”的根本原因是()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B.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D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内容:在经济上推行“”,并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尤其是军事方面。评价:其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新政策重工业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1976到1980平均速度为4.2%,1981到1985为3.6%。背景: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苏联人民排队购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a、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增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b、后又进行政治改革。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书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①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政治上:经济上:②表现: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推倒柏林墙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2、苏联解体八一九事变军队开进莫斯科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1991年,“八一九事件”失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实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⒈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⒉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⒌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⒊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⒋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如何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②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十分感谢您的聆听——一起听橙子讲故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