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含答案,word可编辑,初中语文试卷】内蒙古乌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语文,含答案,word可编辑,初中语文试卷】内蒙古乌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0年内蒙古乌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7题,共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话茬(chá)闭塞(sè)膳食(shàn)空穴来风(xuè)B.恬静(tián)矜持(jīng)舵手(duò)浑身解数(xiè)C.美髯(rán)舟楫(jí)笔砚(yàn)怅然若失(chàng)D.糜子(méi)锡箔(bó)国殇(cháng)杳无音信(yǎ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派遣造访密匝匝格物致知B.镌刻睦邻三缄其口言不及意C.谛造蔓延目眩神迷德艺双馨D.萦绕搏弈循规蹈矩直抒胸臆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阅读经典具有一定的难度,你若真正读懂了,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豁然。B.内蒙古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初步遏制了巴丹吉林等五大沙漠的扩展态势。C.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一样,二者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D.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们翻山渡河,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沛流离,才到达那个山村。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年来我国研制、运行和发射了多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B.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C.马头琴的起源传说是把酸奶勺子蒙上牛皮,拉上马尾演奏,被称之为“勺形胡琴”。D.在体育测试前,老师再三提醒我们要注意各项动作要领,切忌不要违规和失误。5.下面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B.《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C.《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此曲被誉为“秋思之祖”。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呐喊》,文章批驳了“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人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6.根据上联写出下联。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照鉴中国以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胸襟和气魄。惟人民和生命为重,中华儿女无畏而坚韧,谱写了一曲抗疫之歌。有对联赞云:上联:异域同天,守望相助,抗疫留佳话;下联:________。7.默写(请用正楷书写)。(1)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韩愈《晚春》)(2)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4)吾视其辙乱,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6)《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一句与“同舍生皆被绮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7)王绩《野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7/7 (8)《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傍晚时的景象,画面灵动,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二、阅读(共45分)(一)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博学而笃志________②即之也温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3)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4)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二)9.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歌者        ①行走在天地之间,广袤的原野从我脚下延伸而去,一直到遥远的天际。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②记得小时候在放牧的路上,当别人家的牧羊犬拽脱拴它的铁链,狂吠着向我冲来时,我心里充满了恐惧。幸亏阿爸及时赶到,一把拽住正准备落荒逃去的我,我们定定地站立在原地。因为有了阿爸,我心里的恐惧立刻减损下来。那牧羊犬冲到离我们大概十步之遥时停下来,不断地叫着,却没向前靠近。“不要跑,要停下来,必要时要迎上去!”阿爸说。后来,阿爸的这句话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经验。        ③每次放牧,走上原野,我会在风中低吟某首歌的旋律,后来唱歌成了我消解孤独的一种方法。比如,刚刚下过一场暴雨,一道弯弯的彩虹出现在天边,就唱:七色的彩虹搭起了帐篷。再如,盛夏时灿烂的野花盛开在草地上,便唱:大地的头上插满了鲜花。渐渐地,我发现天地之间,我可以和任何一样东西对话:原野上的花花草草、天上的飞鸟、河流里的小鱼,甚至一块石头。        ④我发现除了我,在原野上喜欢唱歌的还有百灵鸟,它们对唱歌的热情与执着,比起我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这个草原上的小牧童,常常听到它们婉转又悠长的歌唱,随性又自由。        ⑤小时候,我和堂弟共同喜欢的游戏是在草原上寻找鸟巢。最容易寻得的,是角百灵的鸟巢。它们用干枯牧草搭建的圆形鸟巢,精致得就像人工所为。我们会在鸟巢附近做上记号,然后隔三岔五来探望,等待鸟蛋一天天地孵化。当雏鸟破壳而出后,我们的探望就会频繁起来,俨然是痴心于野外观察的鸟类专家,看着雏鸟的羽毛一点点丰满起来,直到它们的父母带着它们飞离窠巢。        ⑥百灵鸟的雏鸟在没有长出羽毛之前是不发出声音的。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面前,这有着“草原歌唱家”之誉的精灵,把小小的鸟巢隐藏在广大的辽阔之中,以枯草般的毛色掩护自己,在雏鸟时代选择了噤声,是为让自己有更多活下来的机会,为长大后能够更加自由、更加纵情地歌唱。7/7         ⑦我曾看过一个视频,画面里是一只已经死了的角百灵雌鸟,当镜头慢慢推近时,出现了一个被它身体遮掩的小小鸟巢,里面还有几只尚未长出羽毛的幼鸟,因为听到了动静,幼鸟像是忽然醒过来一样,个个伸长脖子,把嘴喙髙高地升向空中。饥饿的它们等待着父母衔来吃食,却不知道当冰雹来临时,它们的母亲用单薄的身体护住它们,一直到冰雹把自己砸死,也没挪动一下!看着这画面,我的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普天下的雌鸟啊,普天下的母亲啊!        ⑧可如今我发现,身边一些人对鸟儿是视而不见的,由此我判断他们对其他事物,比如对野花也是同样态度。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忽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        (作者:龙仁青 有改动)(1)结合全文,简述题目“歌者”的含义。(2)你如何理解第②段画线句所蕴含的人生经验?(3)第③段中“我”吟唱的歌词很有艺术性,请品析。(4)请简要分析结尾段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三)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夏津,有片古桑林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音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教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7/7 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作者:梁衡 有改动)(1)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2)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4)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四)1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谈美感教育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美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有是一种情感教有。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国为他们误认为美有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说》《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 有改动)(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2)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3)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4)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7/7 三、写作(本题包括12、13题,共50分)12.根据漫画(如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2)写一段话解说漫画的创作意图。要求:不能以“都是手机惹的祸”为标题;解说的字数不少于15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1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月,高挂空中,亘古不变。月光里映照着历史的兴衰与更迭、抗争与期待,月光里还映照着我们的欢聚与离别、温馨与痛苦……月下,你有哪些回忆?又有哪些思索?请以“明月来相照”为题,完成一篇作文。要求: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7/7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20年内蒙古乌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7题,共25分)1.C2.A3.D4.B5.D6.举国一心,防控互联,驱瘟赞英才7.百般红紫斗芳菲乱花渐欲迷人眼竹杖芒鞋轻胜马望其旗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二、阅读(共45分)(一)8.坚定,接近①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②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二)9.放牧时,以唱歌消解孤独的“我”;草原上自由、纵情歌唱的百灵鸟;所有能勇敢顽强地面对困境,唱出精彩的鲜活生命。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困境,不要畏惧、逃避,而应该冷静面对,思考解决的办法;必要时迎难而上,甚至做出一些牺牲。歌词简洁生动,通俗易懂。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由“彩虹”联想到草原上常见的“帐篷”;把“遍地鲜花”想象成是姑娘“头上插满了鲜花”。富有鲜明的民族和草原特点。结尾段写一些人对鲜活生命的漠视,与上文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三)10.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的介绍。列数字。“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古桑数量之多说明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不能。“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就过于绝对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四)11.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示例:央视“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7/7 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三、写作(本题包括12、13题,共50分)12.题目:手机滥用,谁之过?手机依赖综合征等。创作意图:这幅漫画是反映手机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漫画中老鼠医生在工作时手机不离手,在测视力的老鼠也拿着手机,对于两者来说都受到了手机的影响,其实,祸害我们的不是手机,而是我们自己。手机只是一个工具,而我们使用者才应该是这一工具的主宰,正是我们自己没有合理地安排手机的使用,才导致了手机成为了祸害。这幅漫画讽刺了人们对手机的滥用和过度依赖的社会现象。13.明月来相照“解发呼月洗青阶,人生长恨从此歇。”明月来相照的时刻,人的心灵纵有千般寂寞,万种牵扯,也会蓦然清澄,宛如由水洗过一样。那天,李白独坐花间,花在香气间朦胧,酒香盛于酒杯,出于酒杯,升于花香,又没于花香。香气如斯,又与谁共之?四下一望,别无相亲。寂寞深甚,人何以堪?忽然抬头,正见一轮明月在天。明如银盘,润如圆玉,金黄之彩,凝脂之泽,透光蕴华,仿如一仙人手举银灯,正在向自己微笑呢。于是,才有了那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名诗。人世纵然寂寞深深,但有明月相伴,也可以聊以相慰了。其实岂独李白如是?谁又不喜欢月亮呢?只是红尘扰攘,我们的心总是被好多乱七八糟的事塞满,所以往往发现不了月亮之美。那天,到院子里收煤,一推门,无意中抬起头来,见正有一轮弯月斜挂于天,亮晶晶的,就像一枚玉珏,十分莹润,又光华四射。在弯月脚边有一颗同样亮晶晶的星星。那是谁的眼睛呢,那样静静地、执着地相望?可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对于美,谁又会视若无睹呢?在远处,不是有更多晶亮的眼睛在追寻相望吗?一阵寒意袭来,我把大衣裹紧了一些,身边的石榴树此时早已落光了叶子,然而在月光之中,我却并不感到冬的空寂。因为月亮是那么清明,幽幽地洒下一片清辉,在屋瓦上,在树枝上,在我的衣袖上,在我的靴尖儿上,在远远近近的地上。想到地上,也才注意到,地上竟如铺了银子一般,再往远处望,薄薄的清雾浮在半空,月光便如笼着轻烟的水一样。不知从哪儿传来一阵笛声,笛声清越已极,恍惚中,让人觉得笛声、月光相融相悦,仿佛就是那弯明明之月在持笛横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世事如何纷纭,月亮会始终在那里,始终在那里的。只要能走出心门,明月就会来相照。7/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