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总复习知识提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济南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总复习知识提纲

‎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精华版(部编教材)‎ ‎(中国古代史部分) 2020年4月 第一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及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课标要求】‎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2.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3.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5.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知道孔子和老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夏朝建立 ‎2.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 ‎3.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商朝文明的代表:青铜器、甲骨文 ‎5.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 ‎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表现:(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军事)诸侯纷争、(政治)商鞅变法、(思想)百家争鸣 ‎8.战国时期,闻名世界的秦国防洪灌溉工程:李冰修建的都江堰 ‎9.战国时期的变法中成效最显著(比较彻底)的是:商鞅变法 ‎10.商鞅变法的作用: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1.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时期 主要主张 道家 老子 春秋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儒家 孔子 春秋 ‎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仁”(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2.大教育家——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整理文献。‎ ‎《论语》‎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孟子 战国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荀子 战国 ‎“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战国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标要求】‎ ‎⒈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⒉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 吴广起义, 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⒊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 ‎⒋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 ‎⒌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参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汉朝对外交往:丝绸之路 政治:推恩令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始皇统一全国及巩固统一 统一: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巩固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民族: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秦确立的重要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1)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 ‎(3)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灵渠。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民族(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5.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6.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为:楚汉之争 ‎7.汉初统治者实行重要政策:休养生息 8.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是:“文景之治”‎ ‎9.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1)政治:颁布“推恩令”解决地方王国问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 ‎ 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作用: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3)经济: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 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军事: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 作用: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10.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比较安定的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 ‎11.东汉后期统治腐败的表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2.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13.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张骞通西域 ‎14.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15.丝绸之路的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沟通了中外文明。‎ ‎16.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管理措施: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17.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18.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⒈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⒉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 ‎⒊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 ‎ ‎【知识网络】‎ 三国鼎立 东晋南北朝更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科技文化:祖冲之和圆周率 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政权分立 西晋短期统一 经济: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 民族:‎ ‎【核心考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赤壁之战 ‎3.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原因: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北魏时期重要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迁都洛阳 ②汉化政策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学汉礼)‎ ‎6.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7.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科技成就:祖冲之与圆周率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标要求】‎ ‎⒈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 ‎⒉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 ‎ 朝兴盛的原因。 ‎ ‎⒊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 ‎⒋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 ‎⒌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隋朝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统一全国,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度。‎ ‎3.大运河开通的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隋王朝统治 ‎4.唐朝两个封建治世: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5.唐太宗和唐玄宗治国方面共同: 改革内政、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制 ‎6.唐朝兴盛的原因: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开放 ‎7.盛唐气象政治上的主要表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8.盛唐气象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唐三彩。‎ ‎9.盛唐气象民族关系上的主要表现: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0.盛唐气象社会、文学上的主要表现:开放的社会风气,唐诗盛行 ‎11.盛唐气象对外关系上的主要表现: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 ‎12.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 ‎13.唐朝灭亡后的局面: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第五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 ‎⒈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 ‎⒉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 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 ‎⒊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⒋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 ‎⒌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 ‎⒍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 ‎⒎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北宋政治与其他朝代比的突出特点:重文轻武。‎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把军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特点: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4.重文轻武的影响:(积极)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5.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 ‎6.辽与北宋议和:澶渊之盟。‎ ‎7.南宋岳飞抗金:岳飞领导“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 ‎8.宋经济重心南移表现:(农业)引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景德镇发展成瓷都。造船业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商业)城市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市舶司。‎ ‎9.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②南方战乱较少;‎ ‎③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人民的辛勤劳作。‎ ‎10.经济重心南移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最后完成。‎ ‎11.成吉思汗的主要贡献:统一蒙古。‎ ‎12.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13.元朝统治的特点: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版图最大。‎ ‎14.元朝开始形成的新民族:回族。‎ ‎15.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 ‎16.元朝对西藏管辖措施: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7.元朝对台湾地区管辖措施:设置澎湖巡检司。‎ ‎18.宋元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9.元朝中外交通: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20.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标要求】‎ ‎⒈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 ‎⒉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 ‎⒊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 ‎⒋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 ‎⒌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认识台湾、 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⒍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 ‎⒎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 ‎⒏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 ‎⒐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全国性统一政权中,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是:元、清。‎ ‎3.明朝强化皇权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 ‎②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3)思想上:八股取士。‎ ‎4.朱元璋改革行政机构的突出特点: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 ‎5.皇帝专权的弊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 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了危机。‎ ‎6.丞相的设立与废除分别是:秦朝与明朝 ‎7.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郑和下西洋 ‎8.郑和下西洋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9.郑和下西洋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0.明朝对外关系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11.明朝的主要科技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2.明朝建筑的主要成就:明长城、北京城 ‎13.推翻明朝的是:李自成农民起义 ‎14.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对外: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帝打败沙俄,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 对内:台湾地区的管辖: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藏地区的管辖: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西北地区的管辖: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5.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保持了西藏、新疆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16.清朝前期经济兴盛表现: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人口增长。‎ ‎17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军机处;文字狱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8.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9.闭关锁国表现:禁海,广州十三行,减少通商品岸,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20.闭关锁国重要影响: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第七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标要求】‎ ‎⒈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列举中英《南京条约》 的主要内容, ‎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⒉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 ‎⒊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 ‎ 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 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的抗争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三元里人民抗英 洪秀全领导的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导火线: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3. 鸦片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关税协定 5.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略罪行: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俄国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2. 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后期)《资政新篇》‎ 3.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标志是: 天京事变 4.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八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课标要求】‎ ‎⒈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 ”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初 ‎ 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 ‎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 ‎⒊知道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 ‎⒋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 ‎ 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 2.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3. 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求富” 4. 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 前期:“自强”,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创办安庆内军 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后期:“求富”,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5. 洋务运动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6. 洋务运动局限性:是一次失败的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7.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8.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 9.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0.戊戌变法的主要影响: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1.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邓世昌)、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3.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 内容 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被日本割占50年之久的地方:台湾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大大加深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最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容 ‎14.《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马关条约》签订后,刺激了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侵略,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16.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廊坊阻击战;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界; 天津保卫战 17.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 ‎18.《辛丑条约》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19.《辛丑条约》影响: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九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标要求】‎ ‎⒈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⒉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4.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1912年1月1日,1912年为民国元年 ‎5.民国纪年换算:公元××××年=民国××年+1911‎ 举例: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是民国38年。‎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 ‎7.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的努力(反袁斗争):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8.辛亥革命的评价:‎ 意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课标要求】‎ ‎⒈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⒉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 ‎⒊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⒋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等。‎ ‎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民主、科学 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5.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6.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 ‎7.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8.五四运动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合约上签字。‎ ‎9.五四运动的意义: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五四精神”核心:爱国主义。忧国忧民、不屈不饶、敢于斗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较为系统的介绍:1919年《新青年》上登载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上海——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1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十一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课标要求】‎ ‎⒈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 ‎⒉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 ‎⒊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 ‎【知识网络】‎ 从国共合作 到国共对峙 第一次国共合作 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 表现: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长征 转折:遵义会议 胜利标志: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毛泽东开辟 井冈山道路 南昌起义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毛泽东朱德)‎ 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探索出的正确革命道路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核心考点】‎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表现:创建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2.北伐战争的重要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进行的努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 ‎4.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道路)。‎ ‎5.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所开展斗争的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6.工农武装割据包括: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 ‎7.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 ‎8.长征途中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 ‎9.遵义会议主要内容:纠正“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10.遵义会议的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1.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1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第十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⒈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 ‎⒉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视线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 ‎⒊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 ‎⒋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 ‎⒌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知识网络】‎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侵略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南京大屠杀: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中华民族的抗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的典型事例:平型关大捷 敌后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为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 ‎【核心考点】‎ ‎1.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 ‎2.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 ‎5.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1937年12月,日本制造的侵华罪行:南京大屠杀 ‎7.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②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③武汉会战,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④第三次长沙会战,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8.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②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 ‎9.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0.中共七大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1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全民族抗战)‎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得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1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十三单元 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⒈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 ‎⒉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 ‎⒊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 ‎⒋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第十四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标要求】‎ ‎⒈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 ‎⒉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 ‎ ‎2.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①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②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正义性)。 ‎ ‎4.抗美援朝中“最可爱的人”代表:黄继光、邱少云 ‎ ‎5.中国人民志愿军体现出的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 ‎6.1950 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7.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8.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 第十五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课标要求】‎ ‎⒈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 1956 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⒉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⒊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 ‎⒋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为了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 ‎2.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东北重工业基地和交通运输建设。 ‎ ‎4.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 化迈进。 ‎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7.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 ‎8.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9.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届全国人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 ‎ ‎10.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 ‎1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艰苦创业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两弹元勋邓稼先。‎ ‎12.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成就:‎ ‎①1967 年,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②1970 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73 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第十六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标要求】‎ ‎⒈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 ‎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 ‎⒊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二〇〇八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 ‎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⒌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 ‎【知识网络】‎ 改革开放 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增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改革)‎ 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对外开放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进一步深化: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总设计师:邓小平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开始的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 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提出,十八大确立为指导思想)‎ 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十五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 建设目标: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核心考点】‎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 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 ‎ 政治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地位: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 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7.我国经济特区: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厦门。‎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 ‎11.科学发展观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 ‎13.中国梦具体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十七单元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国防、外交 ‎【课标要求】‎ ‎⒈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 ‎⒉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直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⒊了解香港、 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⒋通过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庆典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 ‎⒌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政治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济上:共同繁荣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 香港澳门的回归 ‎ 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海峡两岸的交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民族团结 ‎ 祖国 统一 民族团结 与 祖国统一 ‎【知识网络】‎ 全方位的外交 ‎50年代的 外交成就 ‎70年代的 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3.亚非会议:“求同存异”。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中美建交 ‎3.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了《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核心考点】‎ ‎1.中共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为港澳回归开辟途径的构想是:“一国两制”‎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1992年,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6.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9.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10.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影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1.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 《联合公报》。‎ ‎12.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世界史部分)‎ 第十九单元 古代亚非欧文明 ‎【课标要求】‎ ‎⒈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 ‎⒉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 ‎⒊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 ‎⒋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 ‎⒌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 ‎⒍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考点1 古代埃及 ‎1.文明的发源:非洲东北角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文明成果: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 ‎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考点2 古代两河流域 ‎1.文明的发源: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 ‎2.文明成果: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_。‎ 考点3 古代印度 ‎1.文明的发源: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_流域。‎ ‎2.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雅利安人建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3.创建佛教: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宣扬“忍耐顺从”。‎ 考点4 古代希腊 1. 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 ‎2.雅典城邦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3.公元前331-前321年,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考点5 古代罗马 ‎1.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 ‎ ‎2.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3.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屋大维。2世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罗马帝国,地中海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考点6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建筑: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有大竞技场和宏大的宗教场所万神庙等。‎ ‎2.雕塑: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3.哲学: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等新学科。‎ ‎4.法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5.公历的起源: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源于罗马的儒略历。‎ 第二十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 ‎【课标要求】‎ ‎⒈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 ‎⒉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⒊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 ‎⒋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 ‎⒌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趣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 ‎⒍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 ‎⒎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 ‎⒏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考点1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基督教:诞生于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耶稣是“救世主”,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其确定为国教。‎ ‎2.法兰克王国:481年,克洛维建立,是西欧王国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3.11世纪时,西欧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已普遍存在,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权利与义务交织,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查理曼帝国:800年,查理接受教皇加冕,被称为“查理大帝”,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形成以后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考点2 西欧庄园 ‎1.西欧庄园:兴起于9世纪,发展于11世纪,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庄园构成:居民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土地构成是自营地、份地和公用地;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维护也限制领主的特权。‎ 考点3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城市兴起:从10世纪起,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用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但仍受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2.城市居民:是手工工匠和商人。后来,他们出现了分化,较富裕的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西欧大学:12世纪,大学兴起,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和教育自主权。‎ 考点4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帝国灭亡。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2.《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三个古代世界历史上地跨三洲的国家: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考点5 古代日本 ‎1.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2.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制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12世纪晚期,日本开始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考点6 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伴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2.阿拉伯文化: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典型代表有阿拉伯数字、《天方夜谭》等。‎ 第二十一单元 走 向 近 代 ‎【课标要求】‎ ‎⒈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 ‎⒉从手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 ‎⒊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 ‎⒋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体现了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逐渐形成。‎ ‎2.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3.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其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大解放。‎ ‎4.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代表作是《神曲》;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5.达·伽马绕非洲南端到达印度。哥伦布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6.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亚、非、美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7.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8.“三角贸易”的路线是欧洲——非洲——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欧洲。其中从非洲到美洲一段贩运的是黑奴,充满了血腥性。‎ ‎9.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殖民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同时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二十二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及工业革命 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课标要求】‎ 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 ‎⒈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 1787 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⒉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活动,初步理解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 ‎⒊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 ‎⒋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与王权矛盾尖锐;美国独立战争前,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矛盾尖锐;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来克星顿的枪声,战争的转折是萨拉托加大捷;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起推动作用的文件:《独立宣言》宣告了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人权宣言》传播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等进步思想。‎ ‎4.起巩固作用的文件:《权利法案》开始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5.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法国反对的是封建专制统治,美国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6.华盛顿的主要活动:(1)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2)领导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共和国;(3)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7.拿破仑的主要活动:(1)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1799年夺取法国政权;(2)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本主义法典的范本; (3)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4)对外战争既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革命思想;也侵犯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8.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9.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行业是棉纺织业,标志性发明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10.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标志性发明)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确立工厂制度。‎ ‎11.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3.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4.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 第二十三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课标要求】‎ ‎⒈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 ‎⒉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 ‎⒊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⒋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了拉美独立运动,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民族女英雄是章西女王。‎ ‎3.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性质的富国强兵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4.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既有国内矛盾,又有民族危机。‎ ‎5.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领导者是亚历山大二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需要出钱赎买土地。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6.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障碍是英国殖民统治和黑人奴隶制,分别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解决。‎ ‎7.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8.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 ‎ ‎9.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第二十四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与文化 ‎【课标要求】‎ ‎⒈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 ‎⒉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巴多酚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德国人本茨制造出汽车、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等。‎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化强国。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 ‎4.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和环境污染。‎ ‎5.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牛顿的三大成就。‎ ‎6.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第二十五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课标要求】‎ ‎⒈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 ‎⒉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意义。 ‎ ‎⒊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 ‎⒋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 ‎⒌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重要战役是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 ‎3.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战争目的)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性质)。特点是时间长、国家多、伤亡大。‎ ‎5.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6.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7.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8.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形成。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9.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0.巴黎和会的操纵国是英、美、法。签订了对德《凡尔赛条约》。(1)条约中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是分赃的会议;(2)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由日本继承,损害中国主权,引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11.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12.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3.甘地领导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4.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迫使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15.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第二十六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 ‎⒈知道经济大危机, 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 ‎ ‎⒉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改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 ‎⒊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美德等国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危机,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措施有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发展社会福利。‎ ‎4.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希特勒上台执政,成为国家元首;日本法西斯建立的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掌握政权。‎ ‎5.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6.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7.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8.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0.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对日作战的是雅尔塔会议。‎ ‎11.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2.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3.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4.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合作。‎ 第二十七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标要求】‎ ‎⒈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 ‎⒉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 ‎⒊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 ‎⒋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 ‎【知识网络】‎ ‎【核心考点】‎ ‎1.美国“冷战”政策措施: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2.德国分裂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 ‎3.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6.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美国的援助、大力发展科技、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7.1991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8.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9.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第二十八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课标要求】‎ ‎⒈初步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 ‎⒉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 ‎⒊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知识网络】‎ ‎、‎ ‎【核心考点】‎ ‎1.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5.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6.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7.多极化趋势受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美军等国占领伊拉克。‎ ‎8.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9.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