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南通海安九年级上学期物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南通海安九年级上学期物理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分)如图,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属于保护环境的是()‎ ‎ A. B. C. D. ‎ ‎2.(2分)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 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 B. 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 C. 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 D. 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3.(2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 B. 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是340m/s ‎ D. 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 ‎4.(2分)如图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 ‎ A. 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 B. 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 C. 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 D. 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6.(2分)去年冬季我地区气温最低达﹣5℃,正确的读法是()‎ ‎ A. 摄氏负5度 B. 零下5度 C. 负摄氏5度 D. 负5摄氏度 ‎7.(2分)下列各种现象中,要放出热量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滴水成冰 C. 云开雾散 D. 干冰灭火 ‎8.(2分)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 B. 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 C.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 D. 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9.(2分)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凝华 C. 汽化 D. 升华 ‎10.(2分)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给出了一组常见的温度值,你认为合理的是()‎ ‎ A. 人体正常体温是39℃‎ ‎ B. 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C. 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 D. 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60℃‎ ‎11.(2分)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 A. 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 B. 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 C. 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 ‎ D. 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 ‎12.(2分)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3.(2分)下列四个词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中,表示能自行发光的是()‎ ‎ A. 金光闪闪 B. 红光满面 C. 火光冲天 D. 波光粼粼 ‎14.(2分)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物理学角度看()‎ ‎ A. 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 B. 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的眼睛 ‎ C. 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 D. 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15.(2分)下列有关不可见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可见光是一种假想的光,实际并不存在 ‎ B. 不可见光也可以传递能量 ‎ C. 不可见光也可以在空气中直线传播 ‎ D. 不可见光遇到物体也可以被反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6.(3分)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这些词,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此词.‎ ‎(1)“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大;‎ ‎(2)“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好;‎ ‎(3)“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高.‎ ‎17.(3分)大地震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成语“掩耳盗铃“是在 处减弱噪声.‎ ‎18.(2分)如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强/弱/不变),进一步推理说明不能传播声音.‎ ‎19.(3分)橱房里多处可以看到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如液化气罐中的煤气是用方法液化的.抽油烟机的油盒内的油,是炒菜时倒入锅里的油经过和两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20.(4分)有四支温度计,测量范围分别是:A.﹣10~110℃B.35~42℃C.﹣20~50℃D.0~50℃‎ ‎(1)若要测量沸水的温度应选;‎ ‎(2)若要来测量镇江气温应选;‎ ‎(3)如图是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它的分度值是℃,此时它指示的温度是℃.‎ ‎21.(2分)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这是沥青在(填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来源:学,科,网]‎ ‎22.(2分)一些枪械上的瞄准器装有夜视仪,这利用的是.平时我们使用的防晒伞,是为了防止对人体的伤害.(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23.(5分)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逝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水蒸气仍然保持气体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图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 ‎24.(2分)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如图,在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上一块透明的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呈现色光.‎ 三、综合解答题(共42分)‎ ‎25.(6分)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来源:Zxxk.Com]‎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26.(8分)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通电了,交响乐又响起来了,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烛焰没有受到风的影响).‎ ‎(1)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小吴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耳朵的.‎ ‎(2)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音量变大,实质是指声音的变大,这又说明物体的增大.‎ ‎(3)若音量过大,烛焰甚至会熄灭,这说明声音具有.‎ ‎(4)晚上小吴欣赏的交响乐,对邻居家做作业的小明来说是(乐音/噪声),小明可采取的措施是.‎ ‎27.(11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②.‎ ‎(3)如图E中甲乙图中,图所示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可以看到沸腾现象是在液体和同时发生.如图F,是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象.图象中BC段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此时水的沸点是.‎ ‎④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28.(5分)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观察图1,结合生活实际,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a、液体表面的大小:b、液体的高低;c、液体的快慢.‎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针对猜想a)‎ Ⅰ取两块相同的玻璃板(图2).‎ Ⅱ在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的酒精,使两滴酒精表面大小明显不同,如图所示.‎ Ⅲ保持酒精的温度和酒精相同.‎ Ⅳ若干时间后,两玻璃板上剩下的酒精明显不同.‎ ‎(4)分析与结论 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的大小(填“有关”或“无关”)‎ ‎(5)本实验采用了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法.‎ ‎29.(6分)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分钟.‎ ‎(2)从图象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凝固点为℃.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了.(选填“高”或“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30.(8分)小明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如图1),容器中的水温约为20℃,热奶的温度约为90℃,同时,他还利用温度计和钟表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并作出了水和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1)其中曲线是表示热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大约经过min时间热奶和水温刚好达到一致.‎ ‎(2)参考这位同学实验的图象,你认为沸水放在房间里,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是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均匀降低 ‎(3)参考这位同学记录的数据,如果你要喝一杯奶咖,可以有两种方式供你选择:‎ ‎①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立即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杯中,然后冷却5min.‎ ‎②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你认为方式的冷却效果较好.‎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分)如图,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属于保护环境的是()‎ ‎ A. B. C. D. ‎ 考点: 物理常识. ‎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此题的四个选项考查的是不同的知识点,因此要结合对生活的观察,对四个选项逐个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 解:A、此标志为禁止自行车通行标志,与保护环境无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 B、此标志为限重标志,与保护环境无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 C、此标志为禁鸣喇叭标志,属于减小噪声污染的,属于保护环境的范畴,符合题意;‎ D、此标志为距离标志,表示此地到镇江还有20km路程,与保护环境无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常见交通标志牌的理解和掌握,提醒学生要弄清楚每一个标志牌的含义后再去解答.‎ ‎2.(2分)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 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 B. 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 C. 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来源:学&科&网Z&X&X&K]‎ ‎ D. 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拨动伸出桌边的钢尺,伸出桌边的钢尺振动发声,伸出桌边的钢尺越长,钢尺越难振动,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解答: 解:由题意知,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这样会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改变音调高低.所以实验探究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故选D.‎ 点评: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并且能用实验探究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 ‎3.(2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 B. 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是340m/s ‎ D. 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 考点: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一般不同,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解答: 解:A、一般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其次,气体中声速最慢,故说法错误;‎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声音在空气中15℃时的传播速度是340m/s,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故说法错误;‎ D、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传播速度快,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声速的认识,掌握声音传播的基础知识即可解题.‎ ‎4.(2分)如图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 ‎ A. 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 B. 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来源:学#科#网Z#X#X#K]‎ ‎ C. 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 ‎ D. 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考点: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沸腾及沸腾条件. ‎ 专题: 应用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 (1)晶体的熔化的两个条件是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晶体物质凝固的两个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2)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解答: 解:由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特点可知,该图象可能是晶体升温和熔化图象,也可能是液体升温和沸腾图象.‎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体沸腾和晶体熔化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6.(2分)去年冬季我地区气温最低达﹣5℃,正确的读法是()‎ ‎ A. 摄氏负5度 B. 零下5度 C. 负摄氏5度 D. 负5摄氏度 考点: 温度. ‎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解答: 解:‎ ‎﹣5℃表示温度低于0℃,读作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温度单位的读法,注意低于0℃的温度值有两种读法:负多少摄氏度或零下多少摄氏度.‎ ‎7.(2分)下列各种现象中,要放出热量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滴水成冰 C. 云开雾散 D. 干冰灭火 考点: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 专题: 应用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掌握各种物态变化及其特点.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凝固过程,需要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为升华,需要吸热;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需要放热;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为凝固,需要放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为凝华,需要放热.‎ 首先根据各个选项判断是哪种物态变化,后判断吸热、放热情况.‎ 解答: 解: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所以A不符合题意.‎ B、滴水成冰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所以B符合题意.‎ C、云开雾散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所以C不符合题意.‎ D、干冰灭火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各种物态变化,及其特点.掌握熔化、液化、凝华几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吸热和放热情况是解决此题的基础.‎ ‎8.(2分)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 B. 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 C.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 D. 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来源:Z。xx。k.Com]‎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 解:‎ A、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不合题意.‎ B、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不合题意.‎ C、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体小冰晶,是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的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要判断某些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首先要知道形成的原因,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分析.‎ ‎9.(2分)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凝华 C. 汽化 D. 升华 考点: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解答: 解:“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选:D.‎ 点评: 此题要明确“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的状态变化.‎ ‎10.(2分)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给出了一组常见的温度值,你认为合理的是()‎ ‎ A. 人体正常体温是39℃‎ ‎ B. 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C. 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 D. 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60℃‎ 考点: 温度. ‎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要了解常见的温度: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知道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和沸水的温度.‎ 解答: 解:‎ A、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所以A错误;‎ B、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所以B正确.‎ C、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所以C错误;‎ D、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与人的正常体温相差不大,约35~40℃左右,所以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对水的沸点很容易忽略标准大气压下这个条件.‎ ‎11.(2分)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 A. 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 B. 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 C. 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 ‎ D. 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时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 解:小镜子相对口中温度而言,温度较低,当放入口中后水蒸气遇到冷的小镜子会发生液化现象,这样小水珠会分布在小镜子上,使镜子变得模糊,故需要放在火上烤一下,避免镜子的温度偏低;‎ 故选D.‎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液化和液化放热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应用题.‎ ‎12.(2分)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沸腾及沸腾条件;热量的计算. ‎ 专题: 压轴题;信息给予题;控制变量法;图析法.‎ 分析: 要解决此题,首先要会分析沸腾图象,同时需要知道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根据热量公式Q=Cm△t,采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问题.‎ 解答: 解: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由于初温相同,所以,吸收相同的热量,加水前比加水后的温度要高,温度变化大;‎ 当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加水后加热的时间长,吸收热量多,但沸点、沸腾条件相同;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及条件,其中一定注意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且继续吸热.本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热量公式正确读图.‎ ‎13.(2分)下列四个词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中,表示能自行发光的是()‎ ‎ A. 金光闪闪 B. 红光满面 C. 火光冲天 D. 波光粼粼 考点: 光源. ‎ 分析: 能自行发光的即是光源,因此只需判断出四个选项中哪个是光源即可.[来源:学.科.网]‎ 解答: 解:金光闪闪、红光满面、波光粼粼都是反射其他光源的光线而发光,不是光源,不合题意;‎ 而火光冲天,是由热效应产生的光源,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在初中阶段,光源一般指的是由热效应产生的光,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等.‎ ‎14.(2分)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物理学角度看()‎ ‎ A. 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 B. 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的眼睛 ‎ C. 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 D. 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考点: 物体的颜色. ‎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白色的不透明物体,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的不透明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 解答: 解:我们看到白纸,是因为所有的色光经过白纸反射到我们眼睛中.‎ 我们看到黑字是因为黑字吸收所有的色光,不反射光.‎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情况,用黑和白进行了对比,是一道很好的题目.‎ ‎15.(2分)下列有关不可见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可见光是一种假想的光,实际并不存在 ‎ B. 不可见光也可以传递能量 ‎ C. 不可见光也可以在空气中直线传播[来源:Z*xx*k.Com]‎ ‎ D. 不可见光遇到物体也可以被反射 考点: 红外线;紫外线. ‎ 专题: 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1)微波在通信方面的应用主要有雷达、导航、电视等,利用微波可加热食品,如微波炉就是这种应用.‎ ‎(2)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3)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 解:A、不可见光不是一种假想的光,它真实存在,故错误;‎ B、不可见光和可见光一样,是电磁波,因此也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利用微波可加热食品,故正确;‎ C、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可见光在均匀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故正确.‎ D、不可见光遇到物体也可以反射,如: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故正确.‎ 故选A.‎ 点评: 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性质和应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要留心生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6.(3分)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这些词,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此词.‎ ‎(1)“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2)“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音色好;‎ ‎(3)“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 分析: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 解答: 解:(1)“震耳欲聋”说明声音比较大,指声音的响度大.‎ ‎(2)“悦耳动听”说明声音音质比较好,指声音的音色.‎ ‎(3)“脆如银铃”说明声音如银铃般清脆,指声音比较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音调.‎ 点评: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定义是本题的关键,声音的大小和声音的高低容易混淆,声音的高低可以理解为粗细.‎ ‎17.(3分)大地震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振动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成语“掩耳盗铃“是在人耳 处减弱噪声.‎ 考点: 声音的综合利用. ‎ 专题: 简答题;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1)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我们感知不到;‎ ‎(2)被困人员敲击物体可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3)掩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次声波;振动;人耳.‎ 点评: 知道地震时伴有次声波,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18.(2分)如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弱(强/弱/不变),进一步推理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解答: 解:当用力往外拉活塞时,注射器内的空气变得稀薄,所以音乐芯片发出声音传播的介质(空气)相当于越来越少,这时听到的声音就会变弱,进一步推理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弱;真空.‎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靠介质.‎ ‎19.(3分)橱房里多处可以看到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如液化气罐中的煤气是用压缩体积方法液化的.抽油烟机的油盒内的油,是炒菜时倒入锅里的油经过汽化和液化两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解答: 解:家庭用的液化气是在常温下使用的,因此它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煤气液化;‎ 炒菜时,锅里的油受热发生汽化,变成油蒸气,当油蒸气被抽油烟机抽上去后,遇冷又发生液化,变成液态的油.‎ 故答案是:压缩体积;汽化;液化.‎ 点评: 该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以及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难度不大.‎ ‎20.(4分)有四支温度计,测量范围分别是:A.﹣10~110℃B.35~42℃C.﹣20~50℃D.0~50℃‎ ‎(1)若要测量沸水的温度应选A;‎ ‎(2)若要来测量镇江气温应选C;‎ ‎(3)如图是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它的分度值是0.1℃,此时它指示的温度是36.6℃.‎ 考点: 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1)沸水的温度为100℃,镇江的气温最低在﹣10℃左右,最高气温在35℃左右.能够根据测量的要求选用不同的温度计.‎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 解答: 解:‎ ‎(1)沸水的温度为100℃,因此要选取量程为﹣10﹣﹣110℃的A温度计,故选A;‎ ‎(2)镇江的气温最低在﹣10℃左右,最高气温在35℃左右,因此要选取量程为﹣20﹣﹣50℃的C温度计,故选C;‎ ‎(3)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0.1℃.因此它的读数为36℃+0.6℃=36.6℃.‎ 故答案为:(1)A;(2)C;(3)0.1;36.6.‎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温度计的原理和正确读数;二是能够根据测量的具体要求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21.(2分)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这是沥青在熔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非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考点: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可以看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变化,则为非晶体,不变,则为晶体.‎ 解答: 解:烈日下,沥青路面吸热后逐渐变软,这是沥青在熔化;在此过程中,它的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沥青是非晶体.‎ 故答案为:熔化,非晶体.‎ 点评: 本题考查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22.(2分)一些枪械上的瞄准器装有夜视仪,这利用的是红外线.平时我们使用的防晒伞,是为了防止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考点: 红外线;紫外线. ‎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夜视仪、电视遥控器等.‎ 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能杀菌,制成灭菌灯;能促成维生素D的合成.‎ 解答: 解: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夜视仪.由于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经常晒太阳会引起皮肤粗糙,所以要使用的防晒伞.‎ 故答案为:红外线、紫外线.‎ 点评: 此题考查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知识.要知道红外线的具体应用,还要了解紫外线的基本常识.‎ ‎23.(5分)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水珠.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逝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仍然保持气体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汽化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甲图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液化是放热的,所以水蒸气遇冷容易液化.‎ 解答: 解:‎ ‎(1)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①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仍是气态,所以看不到“白气”.‎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了,水蒸气液化,形成了小水珠,所以看到了“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发生汽化,又变成了水蒸气,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所以“白气”少;‎ 火焰熄灭后的一瞬间,锅的上方仍有大量水蒸气,但火焰熄灭后温度降低了,所以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了“白气”.故“白气”多的是火焰熄灭后的情景.‎ 故答案为:(1)小水珠;①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②温度降低液化;③汽化;(2)甲.‎ 点评: 本题的关键是要认识到:“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同时还要注意,液化是放热的,所以水蒸气遇冷容易液化.‎ ‎24.(2分)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如图,在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上一块透明的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呈现红色光.‎ 考点: 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 ‎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光的色散现象,以及有色的透明体只能透过和它颜色相同的光.‎ 解答: 解: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有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它颜色相同的光,红色的玻璃只能透过红色的光,故白屏上呈现红色.‎ 故答案为:色散;红.‎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以及物体的颜色的了解和掌握,要会运用.‎ 三、综合解答题(共42分)‎ ‎25.(6分)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蜜蜂可能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考点: 声音的产生. ‎ 专题: 实验题;简答题.‎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蜜蜂能够发声,肯定是什么在振动,可以逐一排查.‎ 解答: 解:(1)采用多只蜜蜂做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说明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所以猜测蜜蜂可能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因此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 故答案为:(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蜜蜂可能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 ‎26.(8分)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通电了,交响乐又响起来了,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烛焰没有受到风的影响).‎ ‎(1)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小吴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 ‎(2)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音量变大,实质是指声音的响度变大,这又说明物体的振幅增大.‎ ‎(3)若音量过大,烛焰甚至会熄灭,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4)晚上小吴欣赏的交响乐,对邻居家做作业的小明来说是噪音(乐音/噪声),小明可采取的措施是用棉球将耳朵塞住.‎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噪声及来源;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 ‎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影响着响度的大小;‎ ‎(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也能够传递能量;‎ ‎(4)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小吴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 ‎(2)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实际上是音响的振幅增大,从而导致声音的响度增大;‎ ‎(3)音箱音量过大时,烛焰甚至会熄灭,可知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4)交响乐声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因此对邻居家做作业的小明来,交响乐声是噪声;小明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关好门窗;‎ 也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用棉球将耳朵塞住.‎ 故答案为:(1)振动;空气;(2)响度;振幅;(3)能量;(4)用棉球将耳朵塞住.‎ 点评: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多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关键.‎ ‎27.(11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未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未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48℃.‎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水过多;②水的初温较低.‎ ‎(3)如图E中甲乙图中,图甲所示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可以看到沸腾现象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如图F,是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象.图象中BC段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水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此时水的沸点是101℃.‎ ‎④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考点: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此题温度计的示数在量程的范围内,且分度值为1℃,可根据这两点读出此温度计的示数.还要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及酒精度火焰的大小;‎ ‎(3)水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4)掌握液化现象,知道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来的小水珠.‎ 解答: 解:(1)温度计在使用的时候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壁,读数的时候不要离开被测液体,且视线未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由图C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48℃;‎ ‎(2)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可能是因为水太多或水的初温低造成的;‎ ‎(3)图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 图乙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由图象知,水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为101℃,所以沸点为101℃;‎ ‎(4)水面上的“白气”是由于汽化生产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故答案为:(1)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未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未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③48.‎ ‎(2)①水过多;②水的初温较低;‎ ‎(3)甲;内部;表面;水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101℃;(4)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点评: 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沸腾时的特点、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和沸腾图象的分析,考查的很全面、具体.‎ ‎28.(5分)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观察图1,结合生活实际,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a、液体表面的大小:b、液体温度的高低;c、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针对猜想a)‎ Ⅰ取两块相同的玻璃板(图2).‎ Ⅱ在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的酒精,使两滴酒精表面大小明显不同,如图所示.‎ Ⅲ保持酒精的温度和酒精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 Ⅳ若干时间后,两玻璃板上剩下的酒精明显不同.‎ ‎(4)分析与结论 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的大小有关(填“有关”或“无关”)‎ ‎(5)本实验采用了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考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专题: 实验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 首先要注意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反应条件,然后根据反应条件确定影响因素.注意以下几点:①液体类型:类型不同,蒸发快慢就不同; ②温度:温度越高,蒸发就越快;③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就越快;④空气流动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就越快.[来源:学,科,网]‎ 解答: 解:(2)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3)两玻璃板上的液滴表面积大小不同,所以是研究蒸发快慢和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需要控制温度和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4)玻璃板上的酒精在温度和空气流动快慢相同,表面积不同时,经过一段时间后,两玻璃板上剩下的酒精明显不同,故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的大小有关;‎ ‎(5)被研究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即控制不研究的因素保持一定; ‎ 故答案为:温度,表面的空气流动,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控制变量.‎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馒的因素,注意温度、湿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等对蒸发的影响.‎ ‎29.(6分)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 ‎(2)从图象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凝固点为﹣2℃.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低了.(选填“高”或“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考点: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根据图象可知: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2)与水凝固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 ‎(3)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解答: 解:(1)∵凝固为晶体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 有∵在图象中与横轴平行的一段是温度保持不变的;‎ ‎∴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 ‎(2)从图象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 又知:水的凝固点是0℃,‎ ‎∴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 ‎(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 ‎∴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 ‎∴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 ‎∴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故答案为:(1)10;(2)不变;(3)﹣2;低;(4)变多.‎ 点评: 解决此题的根据是要读懂晶体凝固的图象,特别是要弄明白究竟哪段是凝固过程.‎ ‎30.(8分)小明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如图1),容器中的水温约为20℃,热奶的温度约为90℃,同时,他还利用温度计和钟表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并作出了水和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1)其中②曲线是表示热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大约经过14min时间热奶和水温刚好达到一致.‎ ‎(2)参考这位同学实验的图象,你认为沸水放在房间里,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是B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均匀降低 ‎(3)参考这位同学记录的数据,如果你要喝一杯奶咖,可以有两种方式供你选择:‎ ‎①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立即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杯中,然后冷却5min.‎ ‎②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你认为方式②的冷却效果较好.‎ 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首先掌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热传递是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直到二者温度相等时,热传递停止,即达到热平衡,然后由图象中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即可.‎ 解答: 解:(1)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水温约为20℃,热奶的温度约为90℃,热奶的温度比水温高,热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容器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则由图象可知:热奶的温度随时间降低的是曲线②.‎ 热奶和容器中的水发生热传递时,直到二者温度相等时,热传递停止;从图象分析可以看出第14分钟两者的温度相同了.‎ ‎(2)参考这个实验的图象,沸水放在房间里,和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应该相似,即是先快后慢的规律.‎ ‎(3)一杯热奶咖啡冷却时,根据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先快后慢的规律可知:开始时温度自然降低的快,不必加冷牛奶,5min后在温度降低比较缓慢的时候再加一匙冷牛奶,效果会比一开始就加冷牛奶到热咖啡中好一些.‎ 故答案为:(1)②;14;(2)B;(3)②.‎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一是知道热传递的条件及热平衡,二是从图象中读懂有用的信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