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区统考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芜湖市区统考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芜湖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习质量统一测评 九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6页;‎ 2.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满目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转朱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行路难(其一)》中,李白运用典故来表达对自己前途自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常被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 17‎ ‎ ‎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即然“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就成了我唯一的消遣了。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fá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fá(      )味   抹(      )去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 ‎(3)“不能自已”中的“已”的意思是(    )‎ A.已经  B.停止  C.自我  D.过分 ‎(4)根据文段的意思,将下面的语句按合理的顺序填入下划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病而呻吟的  ②写得朦朦胧胧的  ③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题。‎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是__________,诗中作者化身为_________,来抒发深厚的情感。‎ ‎(2)“鸡鸣狗盗君休笑,曾向函关出孟尝。今日配军为上客,孟州赢得姓名扬。”‎ 上面的诗句引自《水浒传》,诗中的“配军”指的是_________(人名),“孟州赢得姓名扬”所说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春晓”文学社开展“走进小说天地”活动,请你参加。‎ ‎(1)在“小说故事会”环节,文学社成员需要在活动中讲一个小说故事。你选择的是《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请为你的讲述写一个开头,以便引出故事来。要求简洁、生动,能体现口头演说的特点。‎ 17‎ ‎ ‎ ‎(2)活动中,各位文学社成员还需即兴进行文学创作。下面是一篇未完成的微型小说,请你发挥想象简要地补写后面的情节。‎ 墙根下 读高中时,他沉迷网络,经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某天半夜,他照例翻墙出校,刚翻到墙顶,他立即拔足狂奔回寝室,面色凝重,问之不答。从此专心读书,再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 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2分)‎ 清凛之美 项丽敏 ‎①昨日午后朔风大作。裹紧衣服,走在风里,想起一句古诗:“昨夜朔风能凛冽,冰花亦结砚池中。”‎ ‎②冰花就是霜花。朔风之后,凡有水处必结霜白。‎ ‎③朔风是有锋芒的,吹在山谷有兵戈之声,吹在田间有倾覆之势。走在风里,似有无数把小刀子刮过脸、眼睛、鼻子、耳朵、嘴唇——吸入的每一口气流,都是清凛的、刚硬的、冷冽的。在风里快步行走,脸颊摩擦着这冷,鼻腔呼吸着这冷,头脑清醒得像一口深山里的井,丝丝冒着冷气,又清澈见底。‎ ‎④想着次日就能见到霜,便觉得这冷也是可贵的。‎ ‎⑤再过两天就是大雪节气,今年还没下过霜。翻开旧时写的《临湖》,十一月就有霜了,“连着下了几日严白的霜,下霜之前已刮了两天粗粝的风。”‎ ‎⑥只有下过霜,才算真正跨入冬天。‎ ‎⑦今晨醒来已近七点,隔着窗帘,隐隐有日光,赶紧起床,洗漱好出门。意外的是,小区的草地并没有结霜,没有覆上那粗盐粒样的霜白。红山茶正开着花,雏菊也在开着花,自顾自地、傻傻地开着,毫无畏霜之意。‎ 17‎ ‎ ‎ ‎⑧出小区,对面就是稻田。稻子在两月前收割,留下半尺长的稻茬。晚秋天气暖,稻茬上又抽出不少新穗,拈一粒在手中,壳是空的。毕竟不是它的季节了,没有力量灌浆,长出饱满的谷粒。‎ ‎⑨过马路,走到对面,心中一喜,那裹着草叶和树叶的,将每一枚叶子都镶上银边的,不正是霜么。只是一条马路相隔不过五十米的距离,俨然两个世界,马路那边是冬天,马路这边还是晚秋。‎ ‎⑩去野外寻霜,也有着与前人相会的心情。这个前人就是德富芦花。‎ ‎⑪总是忍不住要想起德富芦花,也总是忍不住要说起德富芦花,春天会想起他的“午前春阴,午后春雨,暖和悠闲,而且宁静”。梅雨天会想起他的“雨下了停,停了下,鸦声与蛙鸣此起彼伏,争唱雨晴”。而霜风一刮,则会想起:“我爱霜,因为它清凛洁白,给人报知响睛。”‎ ‎⑫这些句子已深深嵌入我的脑子里,不用去想,只要逢到对应的时间,场景、事物就会冒出来,仿佛德富芦花就在我身边,一句一句,对我说着那些话。‎ ‎⑬读一个人的书,读到化境,就是与作者分不出彼此了吧。作者的灵魂附着于你身体,他所经历的、思想的、喜欢的、憎恶的都潜移默化影响着你。‎ ‎⑭德富芦花有多篇写霜的文章。他写霜其实是写冬日的田野、村庄,写在霜天里劳作的农夫,写浸着霜白的日出,写霜在日出后融化时折射的光芒。都是细微之物,瞬间即逝的美。然而又是淳朴的,原始的,神性的。‎ ‎⑮“农舍、竹林,以及田地里成堆的稻草垛,甚至连那一寸高的稻茬上,也是向着阳光处闪着银光,背着阳光处呈现紫色。一眼望去,无不是银光紫影,紫影中隐隐可见白霜,大地仿佛成了一块紫水晶。”在这个结霜的冬日,在黄山脚下十字畈村外的稻田,我如期遇见了德富芦花。我在德富芦花的声音里蹲下来,在稻茬中间蹲下来,用手机拍摄下虽空瘪却仍然垂下腰来的稻穗,拍下稻穗和稻茬上的白霜与日影,拍摄下稻田向光的银色、背光的紫色,也拍摄下远处的村庄,村庄上空的山峦。‎ ‎⑯无论世界变化得如何迅疾,让人无所适从、匪夷所思,只要有一些东西始终不变,年年得以遇见,就还是能给人心以安宁与慰藉的。比如冬雪春雨,夏天的蝉鸣蛙唱,还有秋天的蓝色天际。‎ ‎(选自《散文》2018年第11期,有删改)‎ 注: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著名文学家,在他笔下,人类赖以生息的自然界,始终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5.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17‎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要重提旧时写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怎样理解第⑨段中加下划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两种不同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⑮段中引用出自德富芦花《晨霜》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清凛之美”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1分)‎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冷漠 毕淑敏 ‎①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②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③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17‎ ‎ ‎ ‎④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⑤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⑥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孩子怎么可能感受被爱呢?‎ ‎⑦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⑧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⑨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⑩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的逻辑。更感动的是他们谈论里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 ‎⑪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⑫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同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⑬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17‎ ‎ ‎ ‎⑭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而出了。‎ ‎(选自《杂文选刊》2018年第5期)‎ ‎10.文章开头写了孩子们哪些冷漠的表现?作者为什么一开篇要写这些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针对孩子们的冷漠现象,作者给天下的家长们提出了哪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加下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2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7‎ ‎ ‎ ‎【乙】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①;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②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③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④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⑤,又何必濯颍水⑥而以为高,登首阳⑦而以为清⑨也哉?‎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①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②上人:和尚。③洋洋:快意的样子。④汩(gǔ):乱。⑤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⑥颍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颍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⑦高:品行高尚。⑧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⑨清:品行纯洁。‎ ‎14.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_________  (2)树林阴翳  翳:_________‎ ‎(3)名之曰松风之阁  名:_________  (4)观于松可以适吾目  适:_________‎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为了突出文章主旨,甲乙两文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概括甲乙两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情趣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 ‎ 三、写作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课堂上,师生用心一起走过,智慧之花在这里灿然开放;操场上,你我携手一起走过,友谊的汗水让脚步更加坚强;家庭里,家人一起真情走过,可贵的亲情更加滋润芬芳;社会上,大家一起和谐走过,爱的琼浆就会使我们的纽带固若金汤……‎ 请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3)抄袭是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100‎ 17‎ ‎ ‎ ‎200‎ ‎300‎ 17‎ ‎ ‎ ‎400‎ ‎500‎ 17‎ ‎ ‎ ‎600‎ ‎700‎ 17‎ ‎ ‎ 参考答案 一、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正确答案:‎ ‎(1)①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感极而悲者矣  ③欲为圣明除弊事  ④低绮户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背诵默写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熟背古诗文名篇,不仅给出上句能对出下句,还必须给出下句能背诵出上句;不仅能背诵名句,而且还能背写出普通句子;不仅能补充上下句,还必须要理解诗句,并能根据提示语默写诗句。比如“满目萧然”句本非名句,但属名篇,也要求会默写。这样就增加了试题难度;(2)则是根据提示语来默写,若非对诗歌熟练掌握,很难作答。本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柯、弊、绮、蜡。‎ ‎2.正确答案:‎ ‎(1)乏    mǒ   (2)即然  既然 (3)B   (4)C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给汉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给汉字注音注意习惯性误读、多音字误读和形近字误读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注意“乏”的写法和“抹”的读音。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即然”,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既然”。  ‎ 17‎ ‎ ‎ ‎(3)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主要看平时的积累情况。学习与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平常容易用错的词语,重点标记或抄在小本子上,多加复习。若对某个词语有疑问,要及时翻阅字典,以便准确记忆并且加强记忆。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力求文从字顺,语言简明,尤其要注意词语的深层含义,如比喻义等。 (4)本题考查学生语句排序的能力。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找准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语段要害,就可以定首句或尾句,中间的顺序也会逐渐清晰明朗地排出来了。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自然,保持语言连贯,同时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3.正确答案:‎ ‎(1)艾青  一只鸟   (2)武松  大战蒋门神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这里只要对《艾青诗选》和《水浒》这两本书有所了解,就能很好答题。‎ ‎4.正确答案:‎ ‎(1)示例:各位同学,农村老太你见得多,可见过世面的农村老太,你未必见过几个。今天,我就要给您说说这么一位,她有趣有情有义,她是《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却有着大境界。您也许猜着了,对,她就是刘姥姥。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 (2)示例:考上名校,同学问他何故。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试题解析:‎ ‎(1)此题考查语言运用即席讲话的能力。关键是紧扣活动主题,抓住演讲的文体特点,做到开篇有称呼,语言简洁、生动即可。 (2)此题考查语言运用即兴个性创作的能力。关键是抓住所给情景,发挥想象简要地补写后面的情节,情节要合情合理,要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二、阅读 正确答案:‎ ‎5.①描写了朔风和行走在朔风中的感受。②这样写突出了朔风的凛冽,衬托出了清凛中所蕴含的美。 6.①照应开头,再次说明冬日刮风之后就会有霜;②渲染气氛,增强了对霜的期待,为下文写霜作铺垫。 7.“两个世界”指的是一边是红山茶和雏菊盛开,一派晚秋景象,另一边却是盐霜覆盖的初冬情景。作者描写这两种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探寻冬天之美的惊奇而又欣喜的心情。 ‎ 17‎ ‎ ‎ ‎8.①德富芦花的诗句,描写了冬日暖阳照耀下的田野,表现了霜的清新可爱。②作者引用这个语句,确切地再现了自己眼前的景象。③抒发了对霜白的喜爱,对自然之趣的欣赏,对恬静生活的赞美。 9.①指清冷中孕育的美丽的白霜;②赞美了冬日里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③指清冷中却清澈而深邃的思想。‎ 试题解析:‎ ‎5.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内容以及理解写作目的的能力。做此题时,一定认真读文本筛选信息高度概括。从写作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去做题。文本“朔风是有锋芒的,吹在山谷有兵戈之声,吹在田间有倾覆之势。走在风里,似有无数把小刀子刮过脸、眼睛、鼻子、耳朵、嘴唇——吸入的每一口气流,都是清凛的、刚硬的、冷冽的。”描写了朔风和行走在朔风中的感受。再根据文章下文章内容“想着次日就能见到霜,便觉得这冷也是可贵的”,以及作者情感即可概括“这样写突出了朔风的凛冽,衬托出了清凛中所蕴含的美”。‎ ‎6.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写作技巧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从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去写。“⑤再过两天就是大雪节气,今年还没下过霜。翻开旧时写的《临湖》,十一月就有霜了,连着下了几日严白的霜,下霜之前已刮了两天粗粝的风。⑥只有下过霜,才算真正跨入冬天。”和开头“②冰花就是霜花。朔风之后,凡有水处必结霜白”相照应并渲染了清凛之美为下文写霜做了铺垫。 7.此题考查学理解鉴赏句子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把握文本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文章第⑨段“俨然两个世界,马路那边是冬天,马路这边还是晚秋”中“两个世界”指的是一边是红山茶和雏菊盛开,一派晚秋景象,另一边却是盐霜覆盖的初冬情景。作者描写这两种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探寻冬天之美的惊奇而又欣喜的心情。 8.此题考查学生鉴赏重点语句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从句子内容,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三个方面去写。十五段引用德富芦花《晨霜》中的句子以及下文“一眼望去,无不是银光紫影,紫影中隐隐可见白霜,大地仿佛成了一块紫水晶。在这个结霜的冬日,在黄山脚下十字畈村外的稻田,我如期遇见了德富芦花。”相照应,描写了冬日暖阳照耀下的田野,表现了霜的清新可爱。作者引用这个语句,确切地再现了自己眼前的景象。抒发了对霜白的喜爱,对自然之趣的欣赏,对恬静生活的赞美。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标题内涵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清凛之美”本意“指清冷中孕育的美丽的白霜”。引申义“指清冷中却清澈而深邃的思想”​赞美了冬日里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 正确答案:‎ ‎​孩子们冷漠的表现有:①在父母的爱意中浸泡长大,却感受不到爱。②认为父母爱的付出很平常,无所谓。他们既感受不到爱也不理解爱。作者一开篇就写孩子们冷漠的现象,一方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冲击,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提供议论的话题,也为下文议论摆出了有力的论据。 11.①分析上文中孩子们对爱的冷漠的原因;②引出下文对怎样让孩子们懂得爱的论述。 12.​①不要溺爱孩子,爱不等于关怀或照料(或“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②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爱别人,并付出自己爱的劳动(或“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同围的人”);③爱需要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孩子(或“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13.①提出了全文的主要观点;②强调了让孩子们在爱中领略被爱的更深远的意义。‎ 17‎ ‎ ‎ 试题解析:‎ 10.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开头段落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读懂文章,掌握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引出论题或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找出关键的语段,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孩子们冷漠的表现有:①在父母的爱意中浸泡长大,却感受不到爱。②认为父母爱的付出很平常,无所谓。他们既感受不到爱也不理解爱。作者一开篇就写孩子们冷漠的现象,一方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冲击,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提供议论的话题,也为下文议论摆出了有力的论据。 1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结合语段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情况下,在文章的中间的段落的作用有: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写什么作铺垫、为下文写什么埋下伏笔、起对比或烘托作用等。阅读文本可知,第⑥段在文中起的作用是:​①分析上文中孩子们对爱的冷漠的原因;②引出下文对怎样让孩子们懂得爱的论述。 1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读懂文章,再找出关键的语段,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作者给天下的家长们提出的建议有:①不要溺爱孩子,爱不等于关怀或照料(或“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②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爱别人,并付出自己爱的劳动(或“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同围的人”);③爱需要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孩子(或“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1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理解句子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中心论点、作者的观点与情感,具体语言环境等。通过分析可知,对句子的理解是:提出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强调了让孩子们在爱中领略被爱的更深远的意义。‎ 正确答案:‎ ‎14.(1)不久;(2)遮盖;(3)命名;(4)使……舒适。 15.又何必要像许由用颍河水洗耳朵那样来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那样来表示高洁呢? 16.甲文使用了烘托的手法,用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卒章显志。乙文运用了托物抒情的手法,借松树寄托自己的生活情趣。 17.同:都表达了热爱自然,追求山林野趣,但不愿隐逸而想有所作为的积极情怀。异:甲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追求高风亮节和宁静生活的思想志趣。‎ 试题解析:‎ 14.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适”的解释。 15.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濯”“清”等关键词的理解。 16.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了解文章写作特色,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最后抓住重点段落(句子)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甲文使用了烘托的手法,用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卒章显志。乙文运用了托物抒情的手法,借松树寄托自己的生活情趣。 17.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同:都表达了热爱自然,追求山林野趣,但不愿隐逸而想有所作为的积极情怀。异:甲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追求高风亮节和宁静生活的思想志趣。‎ 17‎ ‎ ‎ 三、写作 正确答案:‎ ‎18.略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写命题作文的能力。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我们一起走过”是一个主谓短语。“我们”意味着本文至少要写两个人,可以理解为“我”与老师、同学、家人等。“走过”意味着不是指一天两天,指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已经成为过去。所以本文要求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走过”还含有不容易走过来的意思,是很值得回味,很值得珍惜的。“一起”是题眼,表示过去的岁月是和老师、同学、家人等共同度过的,因而本命题的写作中心是表达老师、同学、家人之间的美好的感情。其次要选材构思,可以与具体的人一起走过:与老师一起走过,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教导;与同学一起走过,可以感受到同学的真挚、纯洁的友谊;与父母一起走过,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家的欢乐;与书一起走过,在与书交往的过程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可以从同学到老师、到家人留给自己的美好记忆中拾取若干剪影,铺设成篇。要选取过去生活中最能引发自己感情的几个片段,围绕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流水帐式地记录过去生活中的每个生活细节。​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17‎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