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品资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品资料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品资料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 力 7.1 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 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 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 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 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 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 测量范围。(否 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 校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 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 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 垂直 。 7.3 重力 (G) 1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 定义:由于 地球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 重力的大小: 1 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 g= 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 1 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 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 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 施力物体: 地球 5 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 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 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 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 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 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 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 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 的方向运动,所以……. 8.2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 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2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 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 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 摩擦力 1 定义:两个 相互接触 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相对运动 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 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 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 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 3 种类:A、滑动摩擦 B 静摩擦、C 滚动摩擦 4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5 方向:与物体 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 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平衡) 7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8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 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 第九章 压强 9.1、压强: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 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 但压力并不是重 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 压力叫压强. 4、公式: P=F/S 5、单位:帕斯卡(pa) 1pa = 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 牛顿。 6、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 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7、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 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 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 P=ρgh 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 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 76cm 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 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 准大气压可以取 105 帕斯卡,约支持 10m 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 3000 米内,每升高 10m,大气压就减小 100Pa;大 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 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10.1 浮力(F 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 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0.2 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G1,小桶所受的重力 G2;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 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 F 浮 =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3 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 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 力 G 排=G3-G2。 2.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 力。 3.公式:F 浮=G 排=ρ液 gV 排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 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 态无关。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状态 F 浮与 G 物 V 排与 V 物 对实心物体ρ物与ρ液 上浮 F 浮>G 物 V 排=V 物 ρ物<ρ液 下沉 F 浮<G 物 ρ物>ρ液 悬浮 F 浮=G 物 ρ物=ρ液 漂浮 F 浮=G 物 V 排 G ,上浮 (3)F 浮 = G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F 浮 < G,下沉;(2) F 浮 > G ,上浮 (3) F 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 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 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 浮= G — F ,(G 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 数) (2)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F 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 浮=G 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 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 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不是一种力,所以只能说物 体具有惯性,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 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 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 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 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 m 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 F1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 起子) (2)费力杠杆:L12,平衡时 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 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 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 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 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 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 力×距离) 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N;s→m。(1 焦=1 牛·m).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 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W 有/W 总=η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W;W→J;t→s。(1 瓦=1J/s。1KW=1000W) 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下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下知识点总结方式有:动 能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汇编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3、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4、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它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位置的 改变而改变。 二、质量的策测量 1、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2、生产生活中测质量常用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称等。 三、天平的使用 1、基本步骤 (1)放:测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先将游码拨回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出(归零),在调节平衡螺母(走向高 端),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刻度(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表示横梁平衡; (3)测: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物右砝),用镊子加减砝码并调节游 码,使天平重新平衡; (4)读: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指示值。 2、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2)用镊子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3)保持天平清洁、干燥,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盘上,也不要把 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第二节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m/v 3、单位:1g/cm3=103kg/m3 4、含义:以水为例 ρ水=1.0×103kg/m3 其物理意义为:体积为 1 m3 的水的质量为 1.0×103kg。 5、应用:(1)求物体的体积(v=m/ρ)或质量(m=ρv);(2)测出物体密度来鉴 别物质。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量筒的使用 1、看:首先认清量筒采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 2、放: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3、读:当液面是凹形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保持水平;当液面是凸形时, 视线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 二、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 1、将适量的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出杯与液体的总重量 m1; 2、将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v; 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m2; 4、计算液体的密度:ρ= m v = m1-m2 v 三、测量固体的密度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 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 v1; 3、用细线拴住固体,轻放浸没在水中,读出固体水的总体积 v2; 4、计算固体的密度:ρ= m v = m v2-v1 x k b 1 .c o m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密度与温度 1、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物质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个别物质除外, 如水 4℃时密度最大。 2、热气球原理:空气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 二、密度与鉴别物质 1、原理: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不同; 2、方法: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被鉴定物质的密度,与标准密度表比较即可。 第四章光现象 6、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自然光源是指自然存在的光源,如太阳、星星、闪电、萤火虫、磷火、水母、灯笼鱼、 斧头鱼等。 3、人造光源是指人为制造的光源,如篝火、火把、油灯、烛光、电灯等。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3、解释现象: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昼夜的形成等。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射击要“三点一线”、手影、皮影戏等。 三、光速 1、光能在真空和透明物质中传播。 2、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真空中的光速 C=3×108m/s ;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非常接近,通常也取 C=3×108m/s。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水中的光速约为 3 4 C,在玻璃中的光速约为 2 3 C。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两种物质的交界面(或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来的介质 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规律 www .xkb 1.co m 1、对“一点二角三线”的认识: 一点:入射光与反射面的交点叫入射点,用“O”来表示; 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叫入射光线,用“AO”来表示,不能说成“OA”, 经反射面反射后的出射光线叫反射光线,用“OB”来表示,不能说成“BO”, 过入射点 O 并垂直反射面的直线叫做法线,用“ON”来表示; 二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用“i”来表示,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r”来表示。 1、 光的反射规律: (1) 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共面); (2)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分居); (3)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可逆)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平滑物体表面,反射光平行射出,这样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反射光不再是平行的,而是杂乱地射向四面 八方,这样的反射叫做漫反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要遵从光的反射规律; 4、光污染:玻璃幕墙、磨光的大理石等反射太阳光,炫目的光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的现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 1、表面平滑的面镜叫平面镜。平整的玻璃表面、平静的水面等都可看出平面镜。 2、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二、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2、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具体特点为:(1)像与物大小相等(等大),(2)像到 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等距),(3)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垂直),(4) 像与物左右相反(反向),(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 三、球面镜 x k b 1.c o m 1、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面镜叫做球面镜。 2、利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做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常用作汽车观后镜来 扩大视野。 3、利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做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常用作太阳灶、发射 式望远镜等。 第四节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现象 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2、当光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3、光发生折射的部位是两种介质的界面处。 二、光的折射规律 1、认识一点两角三线。 2、折射规律:(1)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共面);(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分居);(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物质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不等角, 在空气中的角大);(4)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三、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 www. kb 1.c om 池水变浅;在岸上看水中的物体和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看到的都是物体的虚像,像的位置 比实际位置高;彩虹;海市蜃楼;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向上弯折;透过厚玻璃看物体, 物体被错位等。 第五节 光的色散 一、色散 1、太阳光是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做色散;如彩虹的形成。 2、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色光的折射角不同造成的,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经三棱 镜折射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按此顺序排列形成太阳光谱。 二、色光的混合 1、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颜色的光,这个现象叫做色光的混合; 也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彩色电视机的彩色画面的形成。 2、红、绿、蓝三种色光等比例混合可得到白光。 三、看不见的光 1、把红光以外的辐射叫做红外线;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 射的红外线越强,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会升高; 2、应用:“热谱图”查病,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遥控,红外线取暖,红外线烤箱等。 3、在光谱上,把紫端以外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它炽 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4、紫外线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适当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 D 以保健康,过量照射有损健 康;紫外线还有荧光效应,常用作防伪。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