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下各点坐标属于第二象限的点的坐标为(  )‎ A.(2,0) B.(﹣1,2) C.(0,2) D.(2,﹣1)‎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则这个多边形是(  )‎ A.四边形 B.五边形 C.六边形 D.七边形 ‎3.关于x的方程x+x﹣3=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 A.m=﹣3 B.m=‎2 ‎C.m=3 D.m=±3‎ ‎4.下列图象中,y是x的函数的是(  )‎ A. B. ‎ C. D.‎ ‎5.下面图形中是中心对称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平行四边形 B.长方形 C.菱形 D.正方形 ‎6.方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的(  )‎ A.平均水平 B.数据个数 ‎ C.最大值或最小值 D.波动大小 ‎7.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x+a2﹣4=0的一个根是0,则a的值是(  )‎ A.0 B.‎2 ‎C.﹣2 D.2或﹣2‎ ‎8.甲、乙二人约好沿同一路线去某地集合进行宣传活动,如图,是甲、乙二人行走的图象,点O代表的是学校,x表示的是行走时间(单位:分),y表示的是与学校的距离(单位:米),最后都到达了目的地,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下面有四个推断:‎ ‎①甲、乙二人第一次相遇后,停留了10分钟;‎ ‎②甲先到达的目的地;‎ ‎⑧甲在停留10分钟之后提高了行走速度;‎ ‎④甲行走的平均速度要比乙行走的平均速度快.‎ 所有正确推断的序号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填空题(本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9.函数y=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10.已知平行四边形邻边之比是1:2,周长是18,则较短的边的边长是   .‎ ‎11.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之中有一个为2,此方程可以为   .‎ ‎12.有一组样本容量为20的数据,分别是:7、10、8、14、9、7、12、11、10、8、13、10、8、11、10、9、12、9、13、11,那么该样本数据落在范围8.5~10.5内的频率是   .‎ ‎13.点A(﹣2,﹣4)到x轴的距离为   .‎ ‎1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D=2,BC=5,∠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则CD的长为   .‎ ‎15.已知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x+2,该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16.如图所示,菱形ABCD,在边AB上有一动点E,过菱形对角线交点O作射线EO与CD边交于点F,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AD边于点G、H,得到四边形EGFH,点E在运动过程中,有如下结论:‎ ‎①可以得到无数个平行四边形EGFH;‎ ‎②可以得到无数个矩形EGFH;‎ ‎③可以得到无数个菱形EGFH;‎ ‎④至少得到一个正方形EGFH.‎ 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三、解答题(本题共68分,第17-19题各5分;第20题6分;第21-24题各5分;第25、26题各6分;第27题7分,第28题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步骤或证明过程.‎ ‎17.阅读下面材料:‎ 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如下问题:‎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求作:菱形AECF,使点E,F分别在BC,AD上.‎ 小军的作法如下:‎ ‎(1)连接AC;‎ ‎(2)作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BC,AD于E,F;‎ ‎(3)连接AE,CF.‎ 所以四边形AECF是菱形.‎ 老师说:“小军的作法正确.”以下是一种证明思路,请结合作图过程补全填空,‎ 由作图和已知可以得到:△AOF≌△COE(依据:   );‎ ‎∴AF=CE;‎ ‎∵   ;‎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依据:   );‎ ‎∵EF垂直平分AC;‎ ‎∴   (依据:   );‎ ‎∴四边形AECF是菱形.‎ ‎18.已知:一次函数y=(2﹣m)x+m﹣3.‎ ‎(1)如果此函数图象经过原点,那么m应满足的条件为   ;‎ ‎(2)如果此函数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那么m应满足的条件为   ;‎ ‎(3)如果此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那么m应满足的条件为   ;‎ ‎(4)如果此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到x轴的距离为2,那么m应满足的条件为   .‎ ‎19.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1=0.‎ ‎20.判断方程4x2﹣1=3x是否有解,如果有,请求出该方程的解;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21.如图,已知在▱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DF∥BE.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22.如图,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点C在线段AB上,点C到x轴的距离为1.‎ ‎(1)点B的坐标为   ;点C的坐标为   ;‎ ‎(2)点P为线段OA上的一动点,当PC+PB最小时,画出示意图并直接写出最小值.‎ ‎23.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BC上一点,DF=DC,DF⊥AE于F.‎ ‎(1)求证:AE=BC;‎ ‎(2)如果AB=3,AF=4,求EC的长.‎ ‎24.阅读理解:‎ 由所学一次函数知识可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是一元一次方程kx+b=0(k≠0)的解;在x轴下方的图象所对应的x的所有值是kx+b<0(k≠0)的解集,在x轴上方的图象所对应的x的所有值是kx+b>0(k≠0)的解集.‎ 例,如图1,一次函数kx+b=0(k≠0)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1,0),则可以得到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kx+b=0(k≠0)的解是x=1;kx+b<0(k≠0)的解集为x<1.‎ 结合以上信息,利用函数图象解决下列问题:‎ ‎(1)通过图1可以得到kx+b>0(k≠0)的解集为   ;‎ ‎(2)通过图2可以得到 ‎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为   ;‎ ‎②关于x的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为   .‎ ‎25.垃圾分类全民开始行动,为了了解学生现阶段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某校组织全校1000名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答题测试,从中抽取部分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测试成绩绘制出了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分组/分 频数 频率 ‎50≤x<60‎ ‎12‎ ‎0.12‎ ‎60≤x<70‎ a ‎0.10‎ ‎70≤x<80‎ ‎32‎ ‎0.32‎ ‎80≤x<90‎ ‎20‎ ‎0.20‎ ‎90≤x≤100‎ c b 合计 ‎100‎ ‎1.00‎ ‎(1)表中的a=   ,b=   ,c=   ;‎ ‎(2)把上面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3)如果成绩达到80及80分以上者为测试通过,那么请你估计该校测试通过的学生大约有多少人;对于此结果你有什么建议.‎ ‎2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我们把横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叫做“整点坐标”,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与直线x=3及x轴围成三角形.‎ ‎(1)正比例函数y=kx(k≠0)图象过点(1,1);‎ ‎①k的值为   ;‎ ‎②该三角形内的“整点坐标”有   个;‎ ‎(2)如果在x轴上方由已知形成的三角形内有3个“整点坐标”,求k的取值范围.‎ ‎2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边AB上的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连接DE,将线段ED绕点E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连接BF.‎ ‎(1)按已知补全图形;‎ ‎(2)用等式表示线段BF与A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提示:可以通过旋转的特征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可以得到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再去发现生成的特殊的三角形,问题得以解决)‎ ‎28.我们给出如下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任意一点P(x,y)如果满足x=2|y|,我们就把点P(x,y)称作“特征点”.‎ ‎(1)在直线x=4上的“特征点”为   ;‎ ‎(2)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的“特征点”为   ;‎ ‎(3)有线段MN,点M、N的坐标分别为M(1,a)、N(4,a),如果线段MN上始终存在“特征点”,求a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分,每小题2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下各点坐标属于第二象限的点的坐标为(  )‎ A.(2,0) B.(﹣1,2) C.(0,2) D.(2,﹣1)‎ ‎【分析】点在第二象限的条件是:横坐标是负数,纵坐标是正数,直接得出答案即可.‎ 解:∵点在第二象限,‎ ‎∴点的横坐标是负数,纵坐标是正数,‎ ‎∴只有B符合要求.‎ 故选:B.‎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则这个多边形是(  )‎ A.四边形 B.五边形 C.六边形 D.七边形 ‎【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列出方程,解出即可.‎ 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有(n﹣2)180°=360°,‎ 解得:n=4,‎ 故这个多边形是四边形.‎ 故选:A.‎ ‎3.关于x的方程x+x﹣3=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 A.m=﹣3 B.m=‎2 ‎C.m=3 D.m=±3‎ ‎【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列出关于m的方程,解之可得答案.‎ 解:∵关于x的方程x﹣7+x﹣3=0是一元二次方程,‎ ‎∴m2﹣7=2,‎ 解得m=±3,‎ 故选:D.‎ ‎4.下列图象中,y是x的函数的是(  )‎ A. B. ‎ C. D.‎ ‎【分析】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根据函数的意义即可求出答案.‎ 解:A、C、D选项中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可能会有两个值与其对应,不符合函数的定义,‎ 只有B选项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符合函数的定义.‎ 故选:B.‎ ‎5.下面图形中是中心对称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平行四边形 B.长方形 C.菱形 D.正方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即可得解.‎ 解:A、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但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 B、长方形是中心对称也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C、菱形是中心对称也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D、正方形是中心对称也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 ‎6.方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的(  )‎ A.平均水平 B.数据个数 ‎ C.最大值或最小值 D.波动大小 ‎【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即可得出答案.‎ 解:方差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故选:D.‎ ‎7.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x+a2﹣4=0的一个根是0,则a的值是(  )‎ A.0 B.‎2 ‎C.﹣2 D.2或﹣2‎ ‎【分析】根据方程根的定义把x=0代入即可得出a的值.‎ 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x+a2﹣4=0的一个根是0,‎ ‎∴a2﹣4=0,‎ 解得a=±2,‎ ‎∵a﹣2≠0,‎ ‎∴a≠2,‎ ‎∴a=﹣2.‎ 故选:C.‎ ‎8.甲、乙二人约好沿同一路线去某地集合进行宣传活动,如图,是甲、乙二人行走的图象,点O代表的是学校,x表示的是行走时间(单位:分),y表示的是与学校的距离(单位:米),最后都到达了目的地,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下面有四个推断:‎ ‎①甲、乙二人第一次相遇后,停留了10分钟;‎ ‎②甲先到达的目的地;‎ ‎⑧甲在停留10分钟之后提高了行走速度;‎ ‎④甲行走的平均速度要比乙行走的平均速度快.‎ 所有正确推断的序号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根据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得出路程、时间与速度,进而解答即可.‎ 解:①甲、乙二人第一次相遇后,停留了20﹣10=10分钟,说法正确;‎ ‎②甲在35分时到达,乙在40分时到达,所以甲先到达的目的地,说法正确;‎ ‎⑧甲在停留10分钟之后减慢了行走速度,说法错误;‎ ‎④甲行走的平均速度要比乙行走的平均速度快,说法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9.函数y=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x≥5 .‎ ‎【分析】根据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根据题意得,x﹣5≥0,‎ 解得x≥5.‎ 故答案为:x≥5‎ ‎10.已知平行四边形邻边之比是1:2,周长是18,则较短的边的边长是 3 .‎ ‎【分析】可先设出两边的长度,再利用周长建立方程,进而求解即可.‎ 解:∵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18,一组邻边之比是1:2,‎ ‎∴设两邻边分别为x,2x,‎ 则2(x+2x)=18,‎ 解得:x=3,‎ ‎∴较短的边的边长是3,‎ 故答案为:3.‎ ‎11.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之中有一个为2,此方程可以为 x2=4(答案不唯一) .‎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就是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即用这个数代替未知数所得式子仍然成立.本题答案不唯一.‎ 解:答案不唯一,如x2=4等.‎ 故答案为:x2=4(答案不唯一).‎ ‎12.有一组样本容量为20的数据,分别是:7、10、8、14、9、7、12、11、10、8、13、10、8、11、10、9、12、9、13、11,那么该样本数据落在范围8.5~10.5内的频率是 0.35 .‎ ‎【分析】先找到数据落在范围8.5~10.5内的个数,再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可得答案.‎ 解:该样本数据落在范围8.5~10.5内的有10、9、10、10、10、9、9这7个,‎ ‎∴该样本数据落在范围8.5~10.5内的频率是=0.35,‎ 故答案为:0.35.‎ ‎13.点A(﹣2,﹣4)到x轴的距离为 4 .‎ ‎【分析】根据平面内一点到x轴的距离是它的纵坐标的绝对值解答即可.‎ 解:点A(﹣2,﹣4)到x轴的距离是4.‎ 故答案为4.‎ ‎1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D=2,BC=5,∠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则CD的长为 3 .‎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ABE=∠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ED=∠EBC,推出∠ABE=∠AED,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B=AE,即可得出答案.‎ 解:∵∠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 ‎∴∠ABE=∠E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B=CD,‎ ‎∴∠AED=∠EBC,‎ ‎∴∠ABE=∠AED,‎ ‎∴AB=AE,‎ ‎∵BC=5,DE=2,‎ ‎∴AB=AE=5﹣2=3,‎ ‎∴CD=AB=3,‎ 故答案为:3.‎ ‎15.已知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x+2,该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2 .‎ ‎【分析】结合一次函数y=x+2的图象可以求出图象与x轴的交点(﹣2,0)以及y轴的交点(0,2)可求得图象与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解:∵令y=0,则x=﹣2;令x=0,则y=2,‎ ‎∴一次函数y=﹣x+2的图象可以求出图象与x轴的交点(﹣2,0),与y轴的交点为(0,2)‎ ‎∴S=×2×2=2,‎ 故答案为:2.‎ ‎16.如图所示,菱形ABCD,在边AB上有一动点E,过菱形对角线交点O作射线EO与CD边交于点F,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AD边于点G、H,得到四边形EGFH,点E在运动过程中,有如下结论:‎ ‎①可以得到无数个平行四边形EGFH;‎ ‎②可以得到无数个矩形EGFH;‎ ‎③可以得到无数个菱形EGFH;‎ ‎④至少得到一个正方形EGFH.‎ 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①③④ .‎ ‎【分析】由“AAS”可证△AOE≌△COF,△AHO≌△CGO,可得OE=OF,HO=GO,可证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由EF⊥GH,可得四边形EGFH是菱形,可判断①③正确,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由“ASA”可证△BOG≌△COF,可得OG=OF,‎ 可证四边形EGFH是正方形,可判断④正确,即可求解.‎ 解:如图,‎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O=CO,AD∥BC,AB∥CD,‎ ‎∴∠BAO=∠DCO,∠AEO=∠CFO,‎ ‎∴△AOE≌△COF(AAS),‎ ‎∴OE=OF,‎ ‎∵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AD边于点G、H,‎ ‎∴GH过点O,GH⊥EF,‎ ‎∵AD∥BC,‎ ‎∴∠DAO=∠BCO,∠AHO=∠CGO,‎ ‎∴△AHO≌△CGO(AAS),‎ ‎∴HO=GO,‎ ‎∴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 ‎∵EF⊥GH,‎ ‎∴四边形EGFH是菱形,‎ ‎∵点E是AB上的一个动点,‎ ‎∴随着点E的移动可以得到无数个平行四边形EGFH,‎ 随着点E的移动可以得到无数个菱形EGFH,‎ 故①③正确;‎ 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BOC=90°,∠GBO=∠FCO=45°,OB=OC;‎ ‎∵EF⊥GH,‎ ‎∴∠GOF=90°;‎ ‎∠BOG+∠BOF=∠COF+∠BOF=90°‎ ‎∴∠BOG=∠COF;‎ 在△BOG和△COF中 ‎,‎ ‎∴△BOG≌△COF(ASA);‎ ‎∴OG=OF,‎ 同理可得:EO=OH,‎ ‎∴GH=EF;‎ ‎∴四边形EGFH是正方形,‎ ‎∵点E是AB上的一个动点,‎ ‎∴至少得到一个正方形EGFH,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三、解答题(本题共68分,第17-19题各5分;第20题6分;第21-24题各5分;第25、26题各6分;第27题7分,第28题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步骤或证明过程.‎ ‎17.阅读下面材料:‎ 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如下问题:‎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求作:菱形AECF,使点E,F分别在BC,AD上.‎ 小军的作法如下:‎ ‎(1)连接AC;‎ ‎(2)作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BC,AD于E,F;‎ ‎(3)连接AE,CF.‎ 所以四边形AECF是菱形.‎ 老师说:“小军的作法正确.”以下是一种证明思路,请结合作图过程补全填空,‎ 由作图和已知可以得到:△AOF≌△COE(依据: ASA );‎ ‎∴AF=CE;‎ ‎∵ AF∥CE ;‎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依据: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EF垂直平分AC;‎ ‎∴ AF=FC (依据: 垂直平分线的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四边形AECF是菱形.‎ ‎【分析】根据菱形的判定,结合作图过程即可补全填空.‎ 解:根据作图过程可知:‎ ‎△AOF≌△COE(ASA);‎ ‎∴AF=CE;‎ ‎∵AF∥CE;‎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EF垂直平分AC;‎ ‎∴AF=FC(垂直平分线的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四边形AECF是菱形.‎ 故答案为:ASA;AF∥CE;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AF=FC;垂直平分线的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8.已知:一次函数y=(2﹣m)x+m﹣3.‎ ‎(1)如果此函数图象经过原点,那么m应满足的条件为 m=3 ;‎ ‎(2)如果此函数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那么m应满足的条件为 2<m<3 ;‎ ‎(3)如果此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那么m应满足的条件为 m<3且m≠2 ;‎ ‎(4)如果此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到x轴的距离为2,那么m应满足的条件为 m=5或m=1 .‎ ‎【分析】(1)将点(0,0)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出m的值;‎ ‎(2)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知,当该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时,2﹣m<0,且m﹣3<0,即可求出m的范围;‎ ‎(3)先求出一次函数y=(2﹣m)x+m﹣3与y轴的交点坐标,再根据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得到2﹣m≠0且m﹣3<0,即可求出m的范围;‎ ‎(4)先求出一次函数y=(2﹣m)x+m﹣3与y轴的交点坐标,再根据图象与y轴交点到x轴的距离为2,得出交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等于2,即可求出m的值.‎ 解:(1)∵一次函数y=(2﹣m)x+m﹣3的图象过原点,‎ ‎∴m﹣3=0,‎ 解得m=3.‎ 故答案为:m=3;‎ ‎(2)∵该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2﹣m<0,且m﹣3<0,‎ 解得2<m<3.‎ 故答案为:2<m<3;‎ ‎(3)∵y=(2﹣m)x+m﹣3,‎ ‎∴当x=0时,y=m﹣3,‎ 由题意,得2﹣m≠0且m﹣3<0,‎ ‎∴m<3且m≠2.‎ 故答案为:m<3且m≠2;‎ ‎(4)∵y=(2﹣m)x+m﹣3,‎ ‎∴当x=0时,y=m﹣3,‎ 由题意,得2﹣m≠0且|m﹣3|=2,‎ ‎∴m=5或m=1.‎ 故答案为:m=5或m=1.‎ ‎19.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1=0.‎ ‎【分析】将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配成完全平方式后,再开方即可得.‎ 解:∵x2﹣2x﹣=1=0,‎ ‎∴x2﹣2x=1,‎ 则x2﹣2x+1=1+1,即(x﹣1)2=2,‎ ‎∴x﹣1=,‎ ‎∴x=1,‎ 即x1=1+,x2=1﹣.‎ ‎20.判断方程4x2﹣1=3x是否有解,如果有,请求出该方程的解;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分析】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式得到4x2﹣3x﹣1=0,再计算出△=﹣7,然后根据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判断方程根的情况.‎ 解:4x2﹣1=3x,‎ 移项得4x2﹣3x﹣1=0,‎ ‎∵△=(﹣3)2﹣4×4×(﹣1)=25>0,‎ ‎∴原方程有解,‎ x1==﹣,x2==1.‎ 故方程的解为x1=﹣,x2=1.‎ ‎21.如图,已知在▱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DF∥BE.求证: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证△ADF≌△CBE(AAS),得出DF=BE,由DF∥BE,即可得出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解答】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C,‎ ‎∴∠DAF=∠BCE,‎ ‎∵DF∥BE,‎ ‎∴∠DFE=∠BEF,‎ ‎∴∠AFD=∠CEB,‎ 在△ADF和△CBE中,,‎ ‎∴△ADF≌△CBE(AAS),‎ ‎∴DF=BE,‎ 又∵DF∥BE,‎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22.如图,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点C在线段AB上,点C到x轴的距离为1.‎ ‎(1)点B的坐标为 (0,2) ;点C的坐标为 (﹣2,1) ;‎ ‎(2)点P为线段OA上的一动点,当PC+PB最小时,画出示意图并直接写出最小值.‎ ‎【分析】(1)根据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即可求得B、C的坐标;‎ ‎(2)作B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B′C,交x轴于P点,此时PC+PB的值最小,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最小值.‎ 解:(1)∵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 ‎∴B(0,2),‎ ‎∵点C到x轴的距离为1.‎ ‎∴点C的纵坐标为1,‎ ‎∴y=1时,1=x+2,‎ 解得x=﹣2,‎ ‎∴C(﹣2,1),‎ 故答案为(0,2),(﹣2,1);‎ ‎(2)作B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B′C,交x轴于P点,此时PC+PB=PC+PB′=B′C,则PC+PB的值最小,‎ ‎∵B(0,2),‎ ‎∴B(0,﹣2),‎ ‎∴B′C==,‎ ‎∴PC+PB的最小值为.‎ ‎23.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BC上一点,DF=DC,DF⊥AE于F.‎ ‎(1)求证:AE=BC;‎ ‎(2)如果AB=3,AF=4,求EC的长.‎ ‎【分析】(1)证出∠AFD=∠B,AB=DF,由AAS证明△ABE≌△DFA,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 ‎(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E=AF=4,AE=BC,由勾股定理求出AE=5,得出BC=5,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B=90°,AB=DC,AD=BC,AD∥BC,‎ ‎∴∠AEB=∠DAF,‎ ‎∵DF⊥AE,‎ ‎∴∠AFD=90°=∠B,‎ ‎∵DF=DC,‎ ‎∴AB=DF,‎ 在△ABE和△DFA中,,‎ ‎∴△ABE≌△DFA(AAS),‎ ‎∴AE=AD,‎ ‎∴AE=BC;‎ ‎(2)解:由(1)得:△ABE≌△DFA,‎ ‎∴BE=AF=4,AE=BC,‎ ‎∵∠B=90°,‎ ‎∴AE===5,‎ ‎∴BC=5,‎ ‎∴EC=BC﹣BE=5﹣4=1.‎ ‎24.阅读理解:‎ 由所学一次函数知识可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是一元一次方程kx+b=0(k≠0)的解;在x轴下方的图象所对应的x的所有值是kx+b<0(k≠0)的解集,在x轴上方的图象所对应的x的所有值是kx+b>0(k≠0)的解集.‎ 例,如图1,一次函数kx+b=0(k≠0)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1,0),则可以得到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kx+b=0(k≠0)的解是x=1;kx+b<0(k≠0)的解集为x<1.‎ 结合以上信息,利用函数图象解决下列问题:‎ ‎(1)通过图1可以得到kx+b>0(k≠0)的解集为 x>1 ;‎ ‎(2)通过图2可以得到 ‎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为 x1=﹣1,x2=2 ;‎ ‎②关于x的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为 x1<﹣1,x2>2 .‎ ‎【分析】(1)利用直线与x轴交点即为y=0时,对应x的值,进而得出答案;‎ ‎(2)利用抛物线与x轴交点即为y=0时,对应x的值,进而得出答案;‎ ‎(3)利用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即为x轴上方对应x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解:(1)通过图1可以得到kx+b>0(k≠0)的解集为x>1;‎ ‎(2)通过图2可以得到 ‎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为x1=﹣1,x2=2;‎ ‎②关于x的不等式ax2+bx+c>0(a≠0)的解集为x1<﹣1,x2>2.‎ 故答案为:x>1;x1=﹣1,x2=2;x1<﹣1,x2>2.‎ ‎25.垃圾分类全民开始行动,为了了解学生现阶段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某校组织全校1000名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答题测试,从中抽取部分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测试成绩绘制出了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分组/分 频数 频率 ‎50≤x<60‎ ‎12‎ ‎0.12‎ ‎60≤x<70‎ a ‎0.10‎ ‎70≤x<80‎ ‎32‎ ‎0.32‎ ‎80≤x<90‎ ‎20‎ ‎0.20‎ ‎90≤x≤100‎ c b 合计 ‎100‎ ‎1.00‎ ‎(1)表中的a= 10 ,b= 0.26 ,c= 26 ;‎ ‎(2)把上面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3)如果成绩达到80及80分以上者为测试通过,那么请你估计该校测试通过的学生大约有多少人;对于此结果你有什么建议.‎ ‎【分析】(1)第一组的频数为12,频率为0.12,可求出调查人数,进而求出a的值,根据频率之和为1,求出b的值,再根据频数之和为100,求出c的值;‎ ‎(2)根据(1)中的频数,可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求出80分以上所占的百分比为26%+20%=46%,进而求出测试通过的人数,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解:(1)12÷0.12=100(人),a=100×0.10=10(人),‎ b=1﹣0.12﹣0.10﹣0.32﹣0.20=0.26,‎ c=100×0.26=26(人),‎ 故答案为:10,0.26,26;‎ ‎(2)由(1)得,a=10,c=26,可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1000×(26%+20%)=460(人),‎ 由于测试通过的学生人数所占的百分比为46%,不到一半,因此测试通过率较低,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2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我们把横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叫做“整点坐标”,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与直线x=3及x轴围成三角形.‎ ‎(1)正比例函数y=kx(k≠0)图象过点(1,1);‎ ‎①k的值为 1 ;‎ ‎②该三角形内的“整点坐标”有 1 个;‎ ‎(2)如果在x轴上方由已知形成的三角形内有3个“整点坐标”,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1)①把(1,1)代入y=kx,可求出k的值,②画出函数的图象,可知三角形内有1个“整点坐标”;‎ ‎(2)当直线y=x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时,就有3个“整点坐标”,即k>1,‎ 当直线y=kx过点D(2,3)时,k取最大值,可得取值范围.‎ 解:(1)①∵正比例函数y=kx(k≠0)图象过点(1,1),‎ ‎∴代入得:1=k,‎ 即k=1,‎ 故答案为:1;‎ ‎②如图,直线y=x、直线x=3和x轴围成的三角形是ABC,‎ 则三角形ABC内的“整点坐标”有点,(2,1),共1个,‎ 故答案为:1;‎ ‎(2)当直线y=kx过点D(2,3)时,其关系式为y=x,‎ 当直线y=kx过点A(3,3)时,其关系式为y=x,‎ ‎∴当三角形内有3个“整点坐标”,k的取值范围为1<k≤.‎ ‎2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边AB上的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连接DE,将线段ED绕点E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连接BF.‎ ‎(1)按已知补全图形;‎ ‎(2)用等式表示线段BF与A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提示:可以通过旋转的特征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可以得到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再去发现生成的特殊的三角形,问题得以解决)‎ ‎【分析】(1)根据要求画出图形即可.‎ ‎(2)结论:BF=AE.过点F作FH⊥AB,交AB的延长线于H.证明△DAE≌△EHF(AAS),推出AE=FH,AD=EH,AB=EH,推出AE=BH=FH,再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解:(1)图形如图所示.‎ ‎(2)结论:BF=AE.‎ 理由:过点F作FH⊥AB,交AB的延长线于H.‎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AB,∠A=90°,‎ ‎∵∠DEF=∠H=90°,‎ ‎∴∠A=∠H=90°,‎ ‎∵∠AED+∠FEH=90°,∠FEH+∠EFH=90°,‎ ‎∴∠AED=∠AFH,‎ ‎∵DE=EF,‎ ‎∴△DAE≌△EHF(AAS),‎ ‎∴AE=FH,AD=EH,‎ ‎∴AB=EH,‎ ‎∴AE=BH=FH,‎ ‎∴BF=FH=AE.‎ ‎28.我们给出如下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任意一点P(x,y)如果满足x=2|y|,我们就把点P(x,y)称作“特征点”.‎ ‎(1)在直线x=4上的“特征点”为 (4,2)或(4,﹣2) ;‎ ‎(2)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的“特征点”为 (4,2)或(,﹣) ;‎ ‎(3)有线段MN,点M、N的坐标分别为M(1,a)、N(4,a),如果线段MN上始终存在“特征点”,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1)由“特征点”定义可求解;‎ ‎(2)由题意可得“特征点”在直线y=或直线y=﹣上,联立方程组,可求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的“特征点”;‎ ‎(3)画出“特征点”函数图象,利用特殊点可求解.‎ 解:(1)∵x=2|y|,且x=4,‎ ‎∴y=±2,‎ ‎∴在直线x=4上的“特征点”为(4,2)或(4,﹣2),‎ 故答案为:(4,2)或(4,﹣2);‎ ‎(2)∵x=2|y|,‎ ‎∴y=或y=﹣,‎ ‎∴“特征点”在直线y=或直线y=﹣上,‎ 由题意可得:或,‎ 解得或,‎ ‎∴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的“特征点”为(4,2)或(,﹣),‎ 故答案为:(4,2)或(,﹣);‎ ‎(3)如图,‎ 当M(1,a)在直线y=上时,‎ ‎∴a=,‎ 当N(4,a)在直线y=上时,‎ ‎∴a==2,‎ ‎∴当≤a≤2时,线段MN上由“特征点”;‎ 当M(1,a)在直线y=﹣上时,‎ ‎∴a=﹣,‎ 当N(4,a)在直线y=﹣上时,‎ ‎∴a==﹣2,‎ ‎∴当﹣2≤a≤﹣时,线段MN上由“特征点”;‎ 综上所述:当≤a≤2或﹣2≤a≤﹣时,线段MN上始终存在“特征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