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1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1‎ 考试范围:初二上1-4单元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万斤鸦片。“他”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次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840年西方列强的枪炮声,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中华民族屈辱抗争的近代史开始了。这里的“枪炮声”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选项A符合题意;从时间上看,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189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1900年,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1861年,一位沙俄渔夫在库页岛附近捕鱼遭到清军阻挠,但是渔夫说自己的做法是合法的,那么它的理由应该是 A.沙俄实力比中过强大 B.沙俄人民法律意识强 C.符合中俄《瑷珲条约》的规定 D.符合中俄《北京条约》的规定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所以,渔夫说自己做法合法的理由是符合中俄《北京条约》的规定,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中俄《瑷珲条约》俄国割占中国的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 龙江以北的领土。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侵略者都有英国 ‎ B.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C.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 ‎ D.侵略势力都深入内地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仅限于东南沿海。故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侵略势力都深入内地,D符合题意;ABC项都属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排除。故选择D。‎ ‎5.这一文件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未产生显著作用。“这一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59年洪仁玕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6.1856年,杨秀清逼封“万岁”,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出走,太平军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这一事件是指 A.定都天京 B.北伐、西征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这就是天京事变,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 不符,故选C。‎ ‎7.仔细观察下图,它可以帮助理解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故B符合题意;A项虎门销烟的时间是1939年;C项戊戌变法的时间是1898年;D项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8.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为了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兴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主要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的旗号是求富,主要是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 A.增强了清朝军事力量 B.抵御了列强经济上的侵略 C.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侧重于说明开平矿务局创办后对于日本煤炭业在天津势力的打击,说明了近代洋务企业 对于抵抗外来资本入侵的积极作用。A选项中增强军事力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选项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题目中只说了对于抵御列强经济侵略而没有详细说明对于中国工商业的推动作用,C选项为过度解读故予以排除;D项,“根除了”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正确答案为B。‎ ‎10.“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1895年中日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开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选项B符合题意;《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失败签署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京条约》是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签署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于1901年签订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的局部,其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于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日本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威海卫位于图中的③,C符合题意;①是辽东半岛的战役,A不符合题意;②是旅顺战役,B不符合题意;④是平壤战役,属于甲午战争一开始的战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几个战役要明确: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其中威海卫战役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战役。‎ ‎12.观察下图,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这种情况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使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在百日维新的法令中,最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校 D.编制国家预算 ‎【答案】B ‎【解析】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オ,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这些内容中最能够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以经济上采取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二十七年应是1875+27—1=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在1901‎ 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也就是题干的“金四百五十兆”。因此,D符合题意;英国殖民者是在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故A不符合题意;英法联军是在1856——1860年侵略中国,故B不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当‘洋人的朝廷’。”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使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当‘洋人的朝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条约是《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符合题意;选项A、B、C分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 A.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目标 B.制定了社会革命的方案 C.阐述了文化革命的纲要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于民权主义解决的是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而不论是民族主义还是民生主义,其解决的基础都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因此民权主义之所以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因为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目标,故A项符合题意;B项民生主义是社会革命的方案,与题意不符;C项三民主义未涉及文化革命纲要,与题意不符;D项三民主义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的中国社会的矛盾,与题意不符。故选A ‎17.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黄花岗起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因为辛亥革命;故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黄花岗起义与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无关,故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它”指的是 A.《革命军》 B.《中华民国约法》‎ C.《猛回头》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它”指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是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结社、集会、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所以D项符合题意;AC项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著作,排除;B项是由袁世凯所颁布,排除。故选D。‎ ‎19.表格中的①②处分别是 派系 人物 控制范围 ‎①‎ 段祺瑞 安徽、浙江、福建等省 奉系 ‎②‎ 盘踞东北 A.桂系吴佩孚 B.皖系张作霖 C.直系冯国璋 D.滇系唐继尧 ‎【答案】B ‎【解析】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在东北。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0.“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新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狂人日记》‎ D.《劳动界》‎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可知是指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故A符合题意。《文学改良刍议》、《狂人日记》都是发表于《新青年》的文章,故BC不符合题意。《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在上海创办的刊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B.它掀起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它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它促进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答案】B ‎【解析】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变法运动,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正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22.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A.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人说“不”指的是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说法的重点;C和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 B.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C.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 D.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热情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爱国运动在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后,后期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发挥主力军作用,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故选C;ABD有利于促进五四运动取得胜利,但不是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排除。‎ ‎24.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相比,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了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C.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答案】C ‎【解析】A项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是中共一大的内容;B项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是中共二大、中共一大的相同点;C项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革命纲领,故C符合题意;D项项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中共六大的主要内容,由此分析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京张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它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提供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B.必须开展武装斗争 C.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D.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京张铁路工人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张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工人为了反对军阀阻挠工会的建立而发动的,是为了维护工人自身的政治权利而发动的,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的失败并没有使工人运动结束,只是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运动的规模缩小,它的失败让共产党认识到了只依靠工人阶级是不能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一起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站臣街”—Possession Street“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 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 ‎(一处遗迹留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 ‎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的历史依据是什么?(2分)‎ ‎(2)材料二遗迹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经历的哪次惨痛事件?(2分)该事件的制造者是谁?(2分)‎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2分)“一条胡同”指北京的哪条胡同?(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获得了哪些认识?(2分)‎ ‎【答案】(1)《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分)‎ ‎(2)火烧圆明园。(2分)英法联军。(2分)‎ ‎(3)《辛丑条约》。(2分)北京东郊民巷。(2分)‎ ‎(4)落后就要挨打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1)“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 指的是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第一问:材料二中的遗迹是圆明园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的是第2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问:该事件的制造者是英法联军。‎ ‎(3)第一问:根据“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条款出自《辛丑条约》。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条胡同指的是北京的东交民巷。《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的反侵略斗争连续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主权沦丧。由此可知,落后就要挨打。‎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图(a)]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b)]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图(c)]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a)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有何影响?(2分)‎ ‎(2)指出图(b)中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2分)‎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1分)‎ ‎(4)图(c)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1分)为什么他说自己 “死得其所”?(2分)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2分)‎ ‎(5)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答案】(1)公车上书。(1分)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分)‎ ‎(2)康有为和光绪帝。(2分)‎ ‎(3)戊戌政变。(1分)‎ ‎(4)谭嗣同。(1分)他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意思相近即可,2分)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分)‎ ‎(5)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2分,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第二小问据材料“……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据材料“……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b)中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康有为和光绪帝。‎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 ‎(4)第一小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c)反映的是谭嗣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谭嗣同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第三小问属运用层面的要求,紧扣材料主题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如: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需要寻求新的救亡道路。‎ ‎28.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大清国人人有病,愚昧之病。 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从来不知道平等为何物,不知自爱且不懂爱人,一句话,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 四书荼毒生灵,五经钝化人心;三纲生产奴才,五常捆绑性情。这是文化之病。普天下之大众,食不能裹腹,衣不能暖身,而王爷大官骄奢淫逸,盘剥不止。这是经济之病。所有这些病症都是一个总病根,那就是政治之病:华夏四千年的封建专制。‎ ‎——孙中山《走向共和》‎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 (革命军)以通俗浅显,适合当时社会需要,几乎人手一编,卒赖其言为驱胡建国之本,功不在孙、黄诸公之下。‎ ‎——《南京临时政府追悼革命先烈祭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清国人人有病”是指哪些病?(2分,不能直接引用原文)为此孙中山打算怎样给“大清国”治病。(2分)‎ ‎(2)写出材料二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1分)其历史地位如何?(2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新的学说”是指什么?(1分)该学说有什么价值?(2分)‎ ‎(4)怎样解释材料四中的“驱胡”之意?(2分)‎ ‎【答案】(1)①愚昧之病:不知道自由平等;②文化之病:思想上受儒家等级尊卑思想束缚;③经济之病:老百姓深受统治阶级的剥削;④政治之病:封建君主专制。(答出两点即可,2分)‎ 治病: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专制统治。(2分)‎ ‎(2)名称:中国同盟会。(1分)地位: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分)‎ ‎(3)“新的学说”:三民主义。(1分)价值: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2分)‎ ‎(4)“驱胡”指反对满洲贵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大清国人人有病,愚昧之病。 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从来不知道平等为何物”可知是愚昧之病,即不知道自由平等;根据材料一“三纲生产奴才,五常捆绑性情。这是文化之病”可知是文化之病,即思想上受儒家等级尊卑思想束缚;根据材料一“普天下之大众,食不能裹腹,衣不能暖身,而王爷大官骄奢淫逸,盘剥不止。这是经济之病”可知是经济之病,即老百姓深受统治阶级的剥削;根据材料一“那就是政治之病:华夏四千年的封建专制”可知是政治之病,即封建君主专制。治病: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打算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2)名称:根据材料二“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可知是中国同盟会。地位:同盟会的地位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新的学说”:根据所学可知是三民主义。价值: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4)根据材料四“卒赖其言为驱胡建国之本”结合所学可知“驱胡”是指反对满洲贵族。‎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分)这些口号反映了这次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2分)‎ 材料二 如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示意图 ‎(2)结合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由谁在何时于上海建立起来的?(2分)结合上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表现,说明上海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走在前列的原因。(4分)‎ 材料三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 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3)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1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2分)‎ ‎【答案】(1)五四运动。(2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分)‎ ‎(2)1920年;陈独秀。(2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9年6月上海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力量走上历史舞台。(4分)‎ ‎(3)1921年。(1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进步的政党,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2分)‎ ‎【解析】(1)据材料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了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门集会、示威、游行,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五四运动爆发。这些口号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9年6月上海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力量走上历史舞台,所以上海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走在前列。‎ ‎(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根据“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进步的政党,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