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八年级语文小说阅读及理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部编八年级语文小说阅读及理解

第一讲 情节梳理和形象概括 一、(2018·湖南怀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6分)‎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李卓头也不回,__________,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⑧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⑨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下落。‎ ‎⑩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⑪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⑫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 ‎⑬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⑭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⑮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⑯“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⑰“关你什么事!”‎ ‎⑱“我是你爹!”‎ ‎⑲“起来!”‎ ‎⑳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小说以“________”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________——李卓挣钱买车——________‎ ‎2.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3.文章第⑧段与第⑩段都写了______和______的内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4.你认为文中的李卓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5.细读第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二、(2017·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8分)‎ 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13‎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待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战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着。‎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到她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4分)‎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_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 ________(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2分)‎ ‎(1)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 (2)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 ‎★4.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5.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5分)‎ 第二讲 语言品味和描写分析 一、(2018·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1分)‎ 拾 荒 13‎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4分)‎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掲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②③段写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分)‎ 二、(2018·辽宁沈阳)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20分)‎ 碎 暖 包利民 13‎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我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之中,目光不仅投向那张纸条。‎ ‎②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是学生会宣传部的成员,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微笑着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疑惑地打开,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上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炮制了多张纸条,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粘贴在上面许多纸条,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抛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的。开始是一串年月日,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妈妈的表白,将会让她温暖一生。‎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怄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时,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这样,生命才会在磨砺中温暖而多姿,生活才会在坎坷中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4分)‎ →→→→→ ‎★2.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请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分)‎ ‎5.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6.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3分)‎ 第三讲 写法探究 一、(2018·台州)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15分)‎ 玉白菜 李世营 ‎①杨石头南山采石,采了半辈子,偶得一彩石,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稍经打磨便光泽鲜亮。杨石头携带回家,视若珍宝,闲暇时常拿出把玩,取名“玉白菜”。‎ ‎②有一日,杨石头老伴身体不舒服,到县城医院检查,医生说心脏异常,必须做一个大手术。手术费和医药费算下来要好几万,这可愁坏了杨石头。儿女们都在外地打拼,杨石头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惦记起自己的“玉白菜”来。‎ 13‎ ‎③杨石头带上“玉白菜”,找到县城石头坊的老板赵德茂,请他估个价。杨石头和赵德茂并不陌生,两人早年曾一起在南山采石场当石匠。后来杨石头听说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承包南山采石场发了财,生意越做越大,从当地扩展到周边几个县。‎ ‎④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老杨,亏你干了半辈子采石匠,这能算上品奇石?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你在难处急用钱,我给你顶码价,五千。”‎ ‎⑤杨石头的脸,立马羞成柿子红。他带着“玉白菜”悻悻返回医院,医生却给他一个好消息。杨石头老伴的病情,经省城来的专家复诊,已确认并不需要做手术,采用普通治疗手段就能痊愈。经过这场风波,老伴虽然没事,杨石头却有了心结。此后,那个“玉白菜”,他再没侍弄过。‎ ‎⑥没想到两个月后,赵德茂竟主动上门,还带来两瓶三十年的陈酿,一句一个“杨哥”,直喊得杨石头脑袋发蒙。‎ ‎⑦赵德茂问起“玉白菜”,说上次没看仔细,还想再过过眼。拿到“玉白菜”,赵德茂掏出放大镜,从色泽到纹理仔细端详了好久。“杨哥,这石头虽不是绝佳上品,但也是个好看的玩意儿,成色不错。而且‘玉白菜’,就是‘遇百财’,招财纳宝寓意好啊!我想买来送给一位新交的朋友,他名字里正好有个‘玉’字。五万,怎么样?”‎ ‎⑧杨石头拿过“玉白菜”,沉吟不语。赵德茂有点急了:“价格你还可以抬,但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可一定得卖给我!”‎ ‎⑨突然,杨石头的手机响了。接通电话,他先是三个“哦”,接着是三个“好”。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怎么样啊,兄弟?”迎着赵德茂乞求的眼神,杨石头像是下定了决心。他磕磕烟灰,把旱烟袋往腰间一别,说:“上品也好,普通石头也罢,我决定不卖了。”‎ ‎⑩赵德茂失望而去。‎ ‎⑪三天后,杨石头独自一人带着“玉白菜”坐车去了县城,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县长的办公室。县长开了门,一见杨石头,又惊又喜地说:“爹,您咋来了?”‎ ‎⑫杨石头不言语,大步进屋,取出“玉白菜”,双手捧着放到办公桌上。屋里沙发上坐着的赵德茂,脸色霎时变得通红,他偷偷瞄了一眼放在脚边的袋子,里面是一份没来得及送出的厚礼。‎ ‎⑬原来三天前杨石头接的那通电话,就是小儿子杨玉洁打来的。儿子被组织上安排到家乡任职,特地打电话向父亲报告喜讯。‎ ‎⑭窗外一抹阳光洒进屋子,照得“玉白菜”熠熠生辉。如今的“玉白菜”,上面比三天前多了两行醒目小字:清白坚贞,两袖清风。那字迹,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杨石头刻碑常用的魏碑体。‎ ‎⑮“儿子,得守住这八个字啊。”抽着旱烟的杨石头心里默默念叨着,笼在头上的那一片旱烟雾,久久不散。‎ ‎(选自《2017年微型小说年选》,有改动)‎ ‎1.请根据小说主要情节填空。(2分)‎ 杨石头偶得彩石并取名“玉白菜”→(1)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石头拒绝赵德茂高价购买“玉白菜”→(2)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5分)‎ ‎(1)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2分)‎ ‎ (2)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这个句子写出了杨石头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3分)‎ ‎★3.第③段中写“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4.小说为什么以“玉白菜”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5分)‎ 二、(2018·湖北恩施)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题。(13分)‎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13‎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2分)‎ →→→→→→ ‎2.文中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3分)‎ ‎★3.“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3分)‎ ‎★5.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第四讲 主题理解和内容探究 一、(2018·山东聊城)阅读文段,回答问题。(20分)‎ 大青衣 胡 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 13‎ 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⑪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⑫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青莲去得早,点了杯咖啡喝起来。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⑬老板来了。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⑭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 ‎⑮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⑯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太说道: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⑰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⑱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小说围绕青莲写了哪几件事?(4分)‎ ‎2.简析第④段和第⑯段画线句子在塑造柳月如形象中的作用。(4分)‎ ‎3.赏析第⑬段画线句子。(4分)‎ ‎4.简述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5.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3分)‎ ‎★6.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今天,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2分)‎ 二、(2018·广西柳州)现代文阅读。(16分)‎ 人为什么要善良 鲁西西 在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小修车铺。我第一次去大叔那里补胎,他干完活,满手油污地立在那里,对我说:好了。‎ 13‎ 我问,师傅,多少钱?他说:“4块。”‎ 我忍不住惊讶,在这城市,这种脏累的活,时间成本和店租成本,收费却这么低廉。‎ 他老婆闻讯而来,纠正道:“5块。”‎ 大叔不高兴地扭过头,冲他老婆说:“我说4块就4块!”‎ 他老婆说:“你每次都这样!”战火仿佛一触即燃。‎ 不想看两口子因为一块钱而吵架,我连忙喊:“你们不要吵啦!”丢下5块钱跑了。‎ 后来我都把车推到他店里修,等待的时候,就会观察他的店面。不足10平方,供一家三口做生意,吃饭、阁楼上睡觉。条件很艰苦。‎ 有一次,他修车的时候,我坐在旁边看他修。我才发现他有一只手的手指不太灵活,仔细一看,发现他的四个手指齐齐断过,是重新接过的。‎ 可是,大叔每次修车,要的价格都是那么低。补胎5块,调整刹车5块,家里收到的小书架,抱下来请他帮忙拼装仍是5块。‎ 我常常在想,他一天要赚多少个5块才能维持他的生活呢?我真的情愿多给他一些,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么做。‎ 有一年春节,他回江西老家过年,我发现他回来以后搬到了隔壁更小更偏僻的店面。‎ 我向他买了充电器,用了几个月,充电器被我弄坏了。‎ 我带着旧的充电器跑下去,对他说:“师傅,买个充电器。这个坏了,给你。”我是想把坏的那个给他,好让他回收卖一点钱。‎ 不料,他看了一眼坏的充电器上的字,然后对我说:“你这充电器超过保质期有几天了。不过我还是给你换个好的吧。”‎ 我把钱递给他。他不肯收,他说:“不要钱,我帮你换了。”‎ 那一刻,我心里非常非常的感动。为什么一个这么贫穷的人,仍然愿意对陌生人心怀慷慨,愿意给予。他明明比我更需要钱。‎ 我愣在那里,但我没有拒绝他的好意。只不过是几十块钱,但是我就是愿意承他的情,接受这份庞大的、震撼我内心的善意。‎ 只是后来,我每次去他店里买东西,都是尽量选最贵的。有一次我的车坏了,需要更换刹车零件。他告诉我,店里的刹车零件从20块到100块,价格不等,问我要哪一种。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100块的。因为我以为贵的东西,他赚的利润可以高一些。‎ 事实上,他的价格总是比外面要便宜。‎ 有一天,车在半路上爆胎了,我不想在就近的修车店处理,就气喘吁吁地推到他的店里,花了半个小时,搞得我汗流浃背。‎ 我心里有个可笑的想法,想要让他多赚点。我把车往他店里一扔,交代师傅“我一会儿再回来拿”。等我洗完澡再下来,发现车还没修。我就吃惊地问:“师傅,怎么还没有修啊?”‎ 两口子笑呵呵地站在门口冲我说:“因为要换胎,价钱高,没有经过你同意哪敢换啊。”‎ 我认真地对他说:“师傅,我永远相信你的人品,你觉得怎么修就怎么修,要多少钱就多少钱。”这是我第一次当面赞美他。‎ 真正的善良是大叔这样的人。他的善良,会让我也想做个善良的人。‎ 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我想,我所能做的最大善良,就是坦然接受对方给予的善意。呵护这份善意,不轻易同情与施舍,让善良的人用他们安心而体面的方式赚钱。‎ ‎(摘自2018年《青年文摘》,有改动)‎ ‎1.文中的“我”用自己的方式屡次帮助修车的大叔。请概括“我”帮助大叔的三件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4分)‎ ‎①②③原因:‎ ‎ 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对文中画线的语句进行品析。(6分)‎ ‎(1)我说4块就4块!你每次都这样!(品析句中加点的词,从中可以看出大叔是个怎样的人?)(3分)‎ ‎ (2)只不过是几十块钱,但是我就是愿意承他的情,接受这份庞大的、震撼我内心的善意。(如何理解“只不过”几十块钱,“我”却说是“庞大的”善意?)(3分)‎ ‎★3.如果把文章的标题“人为什么要善良”换成“人要善良”,你觉得好吗?为什么?(2分)‎ ‎★4.请结合文章说说人为什么要善良。(4分)‎ 13‎ ‎1.参考答案 一、‎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线索以及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单车”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全文,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从“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答案】单车 父亲生气砸车 父子骑车看病 ‎2.【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句子。这是一道选择题,从四个选项内容来看,都表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结合前后内容来看,李卓离家而去是在父亲砸车的第二天,根据第②段的“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和“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都可以判断是在夏天。 ‎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作答时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两段的内容相似却反复出现,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是为了强调这二人的动作。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其实都是他们想念儿子的表现,强调他们对儿子的思念程度之深。‎ ‎【答案】母亲“留饭” 父亲“揭开锅盖看”‎ 用意: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4.【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从“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头也不回”可知李卓的叛逆;从“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可知李卓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从“我要冲了,你抓牢”可见李卓对父亲的爱。‎ ‎【答案】叛逆、吃苦耐劳、有骨气、不善言辞内心却关心父母的人。‎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对结尾的赏析能力。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环住”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说明误会已经解除;“一震”说明李卓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清脆的车铃声”既指真正意义上的车铃声,也渲染出父子愉悦的心情。这样结尾不仅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案】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父子隔阂的消除;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李卓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了成长。‎ 二、‎ ‎★1.【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行文线索、层次结构、写作顺序等方面入手。在把握文章主要情节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所给的提示性内容,弄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是什么,然后“从萨拉的角度”加以提炼概括。萨拉先是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然后每天黄昏,她跟着爸爸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再到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下海去救,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 “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结局是爸爸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答案】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 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 ‎2.【解析】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盯”的意思是“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注视”,是对萨拉的动作的描写,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灯塔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犹豫和矛盾的复杂心理。‎ ‎(2)“扑”字是对萨拉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暴风雨后,萨拉看到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答案】(1)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灯塔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内心的焦急、犹豫和矛盾。‎ ‎(2)写出了萨拉看见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3.【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可从交代故事背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旨等角度分析;结构上,可从引起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等角度分析。“20艘渔船在湖面上”写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写出湖面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答案】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13‎ ‎★4.【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主题以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的思维过程。要学会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答案】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险渔船。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通过找出萨拉在文中的表现,发展阶段“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对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高潮阶段“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答案】①对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2.参考答案 一、‎ ‎1.【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厘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如④⑤段写的是婆媳争吵,妥协寄居。第⑬段写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答案】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2.【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题干要求答出王婆婆的心理活动。要根据“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的动作描写作答。 ‎ ‎【答案】内容要点:无权占为己有;批评儿子儿媳;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3.【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或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1: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体现出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示例2: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节”“咬牙”“颤抖”;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 示例3: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4.【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材料安排的详略是由文章中心所决定的。②③段写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详写。而⑬段写学校的修建过程与文章的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答案】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5.【解析】考查语句的作用。首先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其次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思想答出来,即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善良、责任、淳朴甚至灵魂等。‎ ‎【答案】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二、‎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分析这几段的内容可知第②段写的是“温暖的鼓励”,第③段写的是“温暖的提醒”,第⑥段写的是“温暖的期望”,第⑦段写的是“温暖的表白”。‎ ‎【答案】A.温暖地鼓励 B.温暖地提醒 C.温暖地期望 D.温暖地表白 ‎★2.【解析】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撞开”是用力碰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之大。‎ ‎【答案】“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 ‎★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 13‎ 描写。分析画线句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为了不让我尴尬,偷偷递纸条来提醒我,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答案】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4.【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老师发现“我”扔纸条后,没有当面批评我,而是利用这个恰当的时机融入同学之中,由此可知老师是一个有教育智慧、保护学生自尊心的人,他的这些品质让“我”敬佩。‎ ‎【答案】宽容:容忍我上课扔纸条、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有教育智慧:①没有当面批评我,保护了我的自尊。②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融入同学之中。(“有教育智慧”的依据任选其一) ‎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画线句,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画线句描绘的是“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与开头“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相照应,引出下文“我”曾在一个幼儿园墙上看到父母写给孩子们的纸条的回忆。‎ ‎【答案】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 ‎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所记叙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与题目“碎暖”中的“碎”相对应。文章以“暖”为线索,贯穿全文。“碎暖”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答案】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参考答案 一、‎ ‎1.【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已给出的情节,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相应情节即可。本文以“玉白菜”为线索,而且给出的两个情节都出现了这个线索,所以概括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杨石头偶得彩石并取名“玉白菜”,接着就写了他的老伴生病的事,可概括为杨石头老伴生病找赵德茂为“玉白菜”估价。在杨石头拒绝赵德茂时,他接了一个神秘的电话,后来发生的情节是:他为当了县长的儿子送去“玉白菜”,只为警醒儿子清白为官。‎ ‎【答案】(1)杨石头想把“玉白菜”卖给赵德茂来给老伴治病 (2)杨石头把“玉白菜”送给儿子 ‎2.【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加点的“惊”“笑”是对杨德茂的神态描写,“惊”表现了他看到玉石的惊讶,说明“玉白菜”的价格不菲;但是他后来却说这不是奇石,所以“笑”和“撂”的动作是为他的欺骗做掩护,他想以低价来购买“玉白菜”,表现他为人的虚伪。‎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根据前后的情节来看,杨石头此时是在做心理斗争,因为赵德茂此次前来就是希望高价购买“玉白菜”,并说可以看在往日情分上适当提价,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但此时他收到了儿子的电话,得知儿子将任本县的县长,他生怕儿子在赵德茂这类人的影响下而失去做人的原则。所以卖给赵德茂还是“送”给儿子,他一时难以抉择。‎ ‎【答案】(1)“惊”写出了赵德茂发现“玉白菜”是一块上品奇石时的惊喜,“笑”和“撂”写出了赵德茂掩饰自己的惊喜,想压低玉石价格的心理,写出了他的不讲情谊、唯利是图。‎ ‎(2)这个句子写出了杨石头内心的犹豫:是把“玉白菜”卖给出高价但人品不好的赵德茂,还是送给刚回来当县长的儿子。‎ ‎★3.【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用意。解答此题关键要看事物出现前文章写了什么,事物出现后故事情节有了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理解,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切题的答案拟写出来。从结尾处杨石头在儿子的办公室里遇到了赵德茂,可以看出第③段中写“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就是为此处埋下伏笔,表现赵德茂为人的同时,也表现了官场的黑暗,与杨石头警醒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答案】一方面写出了赵德茂是一个靠攀附权贵来谋利的商人,另一方面为下文写赵德茂到县长办公室送礼这一情节做铺垫。‎ ‎4.【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从全文内容来看,“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它而展开;杨石头意在以“玉白菜”提醒儿子“清白坚贞,两袖清风”,从谐音的角度来说,是守住这份清廉之“财”,所以以“玉白菜”为题还能表现全文的主旨。‎ ‎【答案】第一层:思维比较肤浅,只关注标题的单一作用,没有写到标题的含义。‎ 示例:“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围绕“玉白菜”展开)。‎ 第二层: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上的作用,又能阐述标题的含义,但思维不够深入、全面。‎ 13‎ 示例:“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玉白菜”具有“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的特点,寓意做人要清清白白。‎ 第三层: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上的作用,又能结合小说主题阐述标题的含义,思维深入、全面。‎ 示例:“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玉白菜”隐含着小说的主题。文中的赵德茂认为“玉白菜”寓意“招财纳宝”,想用高价买来送人谋利;而杨石头认为“玉白菜”代表做人要“清白坚贞,两袖清风”,决定送给当县长的儿子,勉励他做个好官。小说以此为标题,表达对儿子为官清廉的美好期盼。‎ 二、‎ ‎1.【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厘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爷爷找不到丢的玉簪,于是叫回儿子继续找,田里,菜地,老屋,最后在老屋的木箱里找到簪子。读到这里,就可以补充情节了。‎ ‎【答案】父亲寻找 老屋里找 ‎2.【解析】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这句话中,“抚摸”一词能够看出奶奶看儿子的眼神的温柔与慈爱;结合后文得知,儿子三年没回家,奶奶甚是想念,于是设计骗回儿子,非常珍惜与儿子在一起的时光,才“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答案】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线索。通读全文,文中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玉簪子”展开的,所以,“玉簪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答案】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4.【解析】本文考的是提炼文章主题。从结尾“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一句话我们很快就能明白,母亲找不到丢了的簪子,叫回儿子找,目的就是想和儿子见面。找簪子的过程当中母子俩回忆起当年美好的时光,也让儿子恍然大悟:应该多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答案】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5.【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用意和对作品的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答题比较自主。发表观点后,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要有具体理由,并且不能脱离文本。答题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如情节是否完整,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影响人物塑造,能否与前文照应等。‎ ‎【答案】示例1: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②深化了小说主题;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示例2:能删去。因为:①删去后情节结构是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④结尾“奶奶的精气神又回来了”照应前文。‎ ‎4.参考答案 一、‎ ‎1.【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厘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答案】青莲迷上青衣;青莲拜师学戏,出师成名;青莲弃演青衣;青莲重演青衣。‎ ‎2.【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第④段通过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第⑯段通过表姑的话进行侧面描写,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曲,淡泊名利的品质。‎ ‎【答案】第④段通过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第⑯段侧面描写,通过表姑的话,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曲,淡泊名利,坚守信念,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 ‎3.【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第⑬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 ‎4.【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等作用。小说最后一段表达了青莲对戏曲的热爱,照应前文,反映了对传统戏剧的继承。‎ ‎【答案】表现了青莲对师傅的愧疚和完成师傅遗愿的决心;表达了青莲对戏曲的热爱;照应前文,反映了青莲对传统戏剧(传统文化)的继承。‎ ‎★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大青衣”贯穿全文始终,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 13‎ ‎【答案】柳月如和青莲都是技艺高超的青衣表演者;情节围绕青衣展开,“大青衣”贯穿全文始终;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基本要求: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充满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 ‎【答案】示例: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充满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 二、‎ ‎1.【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概括及原因分析。通读全文,厘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注意题干要求的“概括‘我’帮助大叔的三件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如13~18段是写把坏的充电器送给他;19、20段写换刹车零件选择价位高的买;21~25段写特意推车走半小时,把车扔在他店里修。这样做的原因可依据“因为我以为贵的东西,他赚的利润可以高一些”一句分析作答。‎ ‎【答案】①把坏的充电器送给他。②换刹车零件选择价位高的买。③特意推车走半小时,把车扔在他店里修。原因:想让他多赚点钱(或:让他用安心而体面的方式赚钱)。‎ ‎2.【解析】(1)本题考查品析词语,分析人物形象。“就”强调不容商量,“都”说明向来如此,一直没变。从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上,就可分析出大叔是一个诚实守信、说一不二的人。‎ ‎(2)本题考查品析语句。“只不过”几十块钱,是说钱的数量少。而“庞大的”善意,是在赞美贫穷中的高贵。强调善意不在于钱的多少,只要有这份善意就是“庞大的”。答此题,最好把握好文章的中心后再组织答案内容,这样答案就准确无误了。‎ ‎【答案】(1)“就”字写出毋庸置疑(或:无可辩驳,不容商量,下定决心,强调)语气。“都”暗示这个收费标准向来如此(或:说明对别人也如此,说明一直是这样)。这两个加点词可以看出大叔是一个诚实守信(或:说一不二,不贪婪,实在,质朴)的人。 ‎ ‎(2)“只不过”指对于“我”来说钱的数量少,然而,“这么贫穷的人,仍然对陌生人心怀慷慨,愿意给予”这种贫穷中的高贵异常可贵,所以说这份善意是“庞大的”。‎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标题。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如觉得不好,可从原标题的设问效果好的角度作答。如果觉得好,可从新标题直接点明中心的角度作答。‎ ‎【答案】示例1:我觉得不好。因为原标题用设问的方式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用和读者讨论的口吻,显得更亲切),而换成新标题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显得生硬。‎ 示例2:我觉得好。因为新标题直接点明中心(或:明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告诫、勉励作用),原来的标题没有这样的效果,显得态度模糊。 ‎ ‎★4.【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主旨。题干要求回答人为什么要善良。要求结合原文内容来答。可从文章中找到关键句作答。如“他的善良,会让我也想做个善良的人”,是说他的善良感染了我,所以“我”选择贵的刹车零件买,“我”把车放心地扔在大叔店里修。而“我永远相信你的人品”,是说善良对信任的意义。文章这样的话很多,可提取出来,再用情节来诠释即可。‎ ‎【答案】示例:①“他的善良,会让我也想做个善良的人”,善良能让更多人成为善良的人;②“我每次去他店里买东西,都是尽量选最贵的”,善良会收获更多来自他人的善意,手留余香;③“我永远相信你的人品”,善良会收获别人的信任;④“我所能做的最大善良,就是坦然接受对方给予的善意。呵护这份善意,不轻易同情与施舍,让善良的人用他们安心而体面的方式赚钱”,善良会让善良延续下去。‎ 1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