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蜡烛
学 科 语文 课 题 3、蜡烛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过程 方法 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情感 态度 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感情: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有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处理本课生字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教师提示学生复述适应抓住技术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的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了但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了悼念烈士,他用处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3.请学生自由谈读的感受。 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学生识别、注音,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学生读、记。或个别学生讲述二战时解放穆沙拉夫的情况。 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学生畅谈阅读感受,或分组自由谈论阅读感受。 由此及彼,由生活中的蜡烛引入课文,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布置作业就要检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下学生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复述课文,看似常规老套,实则是培养学生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好训练。 学生自由谈阅读感受,充分相信学生,人文关怀不可少。 四、精研细读,揣摩感悟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读后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炮火的对此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凸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对蜡烛的6次描写。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气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夫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对老夫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的年老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2.文中是否有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段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例如: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的片段。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夫人向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3.课文倒数第2段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勾画了战后的环境、蜡烛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诗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学生齐读课文片段。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说,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变现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他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的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爬出了地窖”,他想告诉人们什么?“他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讨论。 (2)选两位同学发言。 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反复描写的用意。 学生朗读令自己感动的片段,读完后谈自己感动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互相补充。 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想象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由讨论对老妇人的理解,然后发言。 这是本课写作的一大特色,只有让学生在不断地品味中才能理解。朗读是关键,要不厌其烦地读,在读中感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 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读,课堂上要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读是感悟、思考的前提,教师补课越俎代庖。 想象老妇人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走进老妇人的内心世界,零距离接触才会心心相印。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他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和平,渴望解放,她对苏联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决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战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了深沉的母爱。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六、教师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只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志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作 业 设 计 请你给文中的主人公“老妇人”写一封信,谈谈你的心里话。600字左右。 板 书 设 计 反复细致的描写 老妇人 感人至深的情节 催人泪下的举动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作者简介 (1915.11.28-1979.8.28)生于一个沙俄军官家庭,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他的成名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 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到1979年去世。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第一部《生者与死者》,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其创作的《蜡烛》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他的小说既有反应卫国战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又有迎合某种需要的主观描写。 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今天的圣彼得堡城北部,有一条街就命名为“西蒙诺夫街”。 法西斯主义的由来 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有12个卫士相随。他们各手执一束棍棒束棒中间插有一把战斧,象征着罗马国家的最高权力。棒子用于施行笞刑,斧子用来执行死刑。“束棒”在古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中,读作“法西斯”。法西斯主义一词就从此发展而来。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例如,德国的政治警察“盖世太保”,可不经法律程序,肆意将成千上万的进步人士投入监狱。德国的法西斯组织“冲锋队”和“党卫军”,制造了无数反犹太人和迫害政敌的公开暴力事件,搜捕所谓的“国家的敌人”,对人民进行迫害和控制。日本法西斯势力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他们制造了一系列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法西斯政权都狂热的进行扩张和征服,醉心于建立庞大帝国。 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 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用的权力标志棒),象征有判处笞刑或死刑的权力。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因此,法西斯成为独裁和暴力的代名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是三个典型的法西斯国家。法西斯是人类文明的敌人。希特勒在德国焚书,把马克思、海涅、左拉的著作等许多人类文化宝贵财富付之一炬。 我需要对上一段作以批驳。“法西斯”本身如词条之首解说的是它就是又“权力标志棒”引申出来的一种思想,一种屠虐生命的思想。这个思想绝对不是始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而只是到他这里有了发展。“法西斯”应该早在法国就有所发展,具体人物无证可考,但大家看一看法国的国徽就知道了,那实际上就是“法西斯”就是“权力标志棒”。早在那时法兰西民族就盛行这种思想,墨索里尼是将其发展了。 希特勒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转年改组成“国社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文Natia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故又简称“纳粹党”),自任党的领袖,推行“纳粹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党徒身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党”。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家们的支持下,出任内阁总理。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 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德意法西斯主义有所不同。在日本,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是日本军部,一些右翼党派和“御用文人”则充当了帮凶和吹鼓手。日本法西斯主义更具有军事专制独裁色彩,故称为“日本军国主义”. 二战中的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轴心国集团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南斯拉夫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政府———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流亡政府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铁托元帅军衔。 邓小平举杯向铁托致意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中共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铁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曾获得很大成就,其国民生活水平在东欧一度居于领先水平,由于铁托本人在二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从苏联集团、也不依附西方集团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国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