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导学案(2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22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学案(全套)‎ ‎1 新闻两则 ‎☆课文导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芜湖(wú) 阌乡(wén)‎ 荻港(dí) 鄂豫区(è)‎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ɡ) ‎ 歼灭(jiān)  要塞(sài)  ‎ 二十八宿(xiù)  绥靖(suí jìnɡ) ‎ 阻遏(è)  杜聿明(yù)‎ 二、词语释义 不含:不包括。‎ 溃退:败退。溃:溃败。‎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炽烈:旺盛猛烈。‎ 屏息凝神: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三、语句解读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3.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 ‎4.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有嘲讽意味。‎ 四、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五、背景探视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后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六、文体浅谈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歼灭(  )  ‎ 击溃(  )  绥靖(  )(  ) ‎ 阻遏(  )  鄂豫(  )  ‎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形似字组词。‎ ‎⑵‎ ‎⑴‎ 锐:(  ) 荻:(  )‎ ‎  税:(  ) 获:(  )‎ ‎⑷‎ ‎⑶‎ 哀:(  ) 歼:(  )‎ ‎  衰:(  ) 纤:(  )‎ ‎4.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5.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 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6.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溃退:散乱,败退。‎ D.督战:帮助作战。‎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 ‎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一句中的“所有”“都”两词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填空。‎ ‎⑴消息要__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_________事件,篇幅一般较_________。消息的内容必须_________,要如实地反映情况。“_________”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⑵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经过、_________。‎ ‎⑶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____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____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⑷消息主要运用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____。‎ ‎⑸“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被称为    ,它交待了    、发电地点和    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       ,报道及时。‎ ‎4.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放在中路军之后来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全部渡过了长江。‎ ‎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坚固不可逾越,故不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矛盾,应删掉“不含”。‎ 三、课内阅读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                  ‎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                  ‎ ‎                  ‎ ‎3.在文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                  ‎ ‎                  ‎ ‎                  ‎ ‎                  ‎ ‎☆新题探密 生活中,有些情况不便在大庭广众下说明,可用特殊的词语代替。根据下面的语境写出“那个”的具体含义。‎ 老郭的朋友结婚,他忘了送礼,事后发觉,十分抱歉。在办会室里,老郭诵钠地说:“你那天那个①,我没有那个②,实在那个③。”朋友笑着回答:“我已经那个④,不必再那个。”‎ ‎①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结婚;②送礼物;③抱歉;④收到很多礼物。‎ ‎☆写作小练笔 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拟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里最近发生的大事,并向全班同学播报,字数300字左右。‎ ‎☆作文素材 信念 美国康奈尔大家的教授三好威克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们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在瓶子里换上几只苍蝇,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去了。原因是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一方不通,立即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总会飞向瓶颈,脱口而出。‎ 威克教授由此总结说:‎ ‎“横冲直撞总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2 芦花荡 ‎☆课文导读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拂晓(fú) 瓦砾(lì)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舀出(yǎo)‎ 疟疾(nüè) 泅着(qiú)‎ 提防(dī) 竹篙(ɡāo) 苇塘(wěi) ‎ 疟子(yào) 寒噤(jìn)  水淀(dià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 二、词语释义 编算:方言,文中指计划、盘算。‎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挂花:受伤。‎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阴惨:阴沉暗淡。‎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歇凉:乘凉。‎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三、语句解读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 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 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 四、作家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 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五、背景探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 六、文体浅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人物:小说的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二)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三)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仄歪(   )    浸泡(   )‎ 泅着(   )   飒飒(   )  ‎ 旋风(   )  冀中区(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诽bànɡ(   )  zhēnɡ(   )扎 dī(   )防  抱yuàn(   )‎ pā(   )下  丝rónɡ(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寒噤:‎ ‎⑵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仄歪:‎ ‎⑶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 ‎⑷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 ‎4.下列各句加点词与原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原句: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A.他虽然很瘦,但精神很好。‎ B.雷锋精神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C.你今天在领奖台上最精神了。‎ D.老头子就有这种不怕输的精神头,有时连年轻人都比不上他。‎ ‎5.选词填空。‎ ‎⑴天空的星星也像________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掉 浸)‎ ‎⑵半夜以后,小船又________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飘 划)‎ ‎⑶弯弯下垂的月亮,________在水一样的天上。(浮 挂)‎ ‎⑷老头子________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带 载)‎ ‎⑸孩子们在炮火里________了一个多月。(呆 滚)‎ ‎⑹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________过。(扫 飘)‎ 二、整体感知 ‎1.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B.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C.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D.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2.判断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⑴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 ‎⑵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  )‎ ‎⑶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 ‎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 ‎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⑶大菱和二菱在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也没有停下来。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 ‎⑷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小女孩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4.对“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这歌声可以想见抗日队伍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战斗风貌。‎ B.从这响亮的歌声可以想见老英雄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体壮,信心十足。‎ C.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D.傍晚时候,人们吃饱喝足,悠闲自得,不由得唱起了歌。‎ ‎5.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                  ‎ ‎                  ‎ ‎                  ‎ ‎⑵“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                  ‎ ‎                  ‎ ‎6.填空。‎ ‎⑴《芦花荡》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芦花荡》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前两者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本文描写的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雁翎队 穆青 ‎——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 雁呵,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 唱着这样的歌,冀中白洋淀的渔人和猎户,在敌人的小汽船扰乱了湖面的平静,把每年三千万的勒索,和无止境的奸淫烧杀加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饱含着辛酸的眼泪,放下了渔网和雁袋,划着鱼船掮着猎枪,一个个投进密密丛丛的芦苇,开始聚结起来了。‎ 一个月,两个月……‎ 无数的渔船和猎枪,在打雁人殷金芬的奔走号召下,“为着咱们的白洋淀,也为着咱们的大雁和鱼虾……”的誓言声里,组织起来了。打雁人拿出了他们美丽的雁翎,把它作为一个共同行动的标志,插在每一个船头上,从此,“雁翎队”光辉的名字诞生了。在这纵横百余里的广阔的湖面上,随着这个名字出现的,是无数只插着雁翎,载着武装,使敌人惊慌失措的“硬排子”,和一个个用白毛巾裹头的战士。‎ 他们在白洋淀的每一个港汊间,为敌人撒下了缜密的埋伏网,猎枪从每一片芦苇的背后瞄准了敌人的汽艇、包运船和粮队。白洋淀湛蓝的湖水,被枪声翻搅起来了,一望无际的荷莲和紫菱遭受了空前的蹂躏:傍晚再听不到饲鸭人嘎哑的吆唤,清晨再听不到那优美的采菱歌。‎ 秋天,数十里深深的芦苇在呼啸着,漫天飞舞着苍白的芦花,偶尔一条银白的鱼带着泼剌剌的水声,欢愉地从莲叶间跃出水面的时候,一群群潜伏的水鸟和野鸭,便带着低沉的鸣叫,来回地从湖面上掠过……这是白洋淀上美丽的季节,也是水上英雄们活跃的好时候。‎ 他们依仗着惊人的水性和射击,依仗着芦苇和水藻的保护,三三两两驾着行驶如飞的硬排,到处分散活动,袭击敌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一声呼啸,几发信号枪,周围所有的雁翎船,便立即从四面八方同时出动。有时为着某种必要,他们也曾在夜雾和晚风飘拂着的湖面上,将成百的雁翎船集中起来,趁着月色,悄悄地掩护着我们的水上运输物,安然行进。有时他们也会在一个桔色的黎明,突然包围了敌人的水上据点,给以猛烈的袭击。‎ 冬天,白洋淀广阔的湖面为明净的冰块凝固,我们又将看见无数只插着雁翎的冰橇,象一只只的飞箭,在湖上穿过。‎ ‎1939年的初秋,为了截击敌人一个运输汽艇,他们以十几只硬排,二三十个勇敢的队员,潜入了赵北口至葛利口的中间地带。那里是一条长十里,宽半里至一里的水陆要道,两旁长满了密密的芦苇和蒲草,他们巧妙地隐藏了船只,脱去了衣裤,全部跃进水里去,在芦苇的边缘,派出了一个侦察哨。为着不使目标暴露,放哨者在水藻的伪装下,仅仅把两只眼睛露出水面,让湖水不断地从他的鼻孔下静静地流过。‎ 不久,一只巨大的拖船,用绳索拖拉着那暗哑了的运输艇,近来了。突然在芦苇的边缘,一声凄厉的口哨,惊起了几只潜伏的水鸟,接着两旁芦苇的深处,激荡着一片水声和呐喊,两排长筒的“排炮”和雪亮的马刀,便威严地排列在押船敌兵们的面前了。‎ 这样,他们安然地割断了两船之间的绳索,捆绑了所有的五个敌兵,用自己插着雁翎的船只,满满地装载了白糖、香烟、罐头和大米;最使他们欢喜的却是缴获了三只三八式,和一挺昭和十一年制造的轻机枪。‎ 他们锻炼了自己的勇气,继续着这样的战斗。……‎ ‎……‎ 四五年来,我们勇敢的雁翎队弟兄,就是这样灵活的与敌人战斗着,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因此在这个长长的时间内,白洋淀始终是冀中最坚强的堡垒之一,它同着千万只神出鬼没的雁翎船,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 让我们遥向着雁翎队的弟兄们致敬吧,如今又是芦苇丛密的时候了。‎ ‎1.文章开头引用歌词的作用是什么?‎ ‎                  ‎ ‎                  ‎ ‎2.“雁翎队”这一名字的来历是怎样的?‎ ‎                  ‎ ‎                  ‎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                  ‎ ‎                  ‎ ‎4.文章写了雁翎队哪几件事?重点写了哪一件?为什么这样写?‎ ‎                  ‎ ‎                  ‎ ‎                  ‎ ‎                  ‎ ‎5.结尾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                  ‎ ‎                  ‎ ‎                  ‎ ‎6.本文对白洋淀的景色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与《芦花荡》一文的景物描写相比,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                  ‎ ‎                  ‎ ‎                  ‎ ‎                  ‎ ‎☆新题探密 给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补上恰当的话。‎ 报载,有位来自新加坡的华侨老太太游福建武夷山,途中不慎被蒺藜划破了裙子,游兴大减,坐在路边不愿起来。机灵的女导游微笑着对她说:“______________。”这话说得老太太破“愁”为笑,连忙起身高兴地继续登山赏景了。‎ 导游究竟说了什么话使老太太破“愁”为笑并继续登山赏景呢?请依据当时情景,以导游小姐的身份将其补出来。‎ ‎                  ‎ ‎                  ‎ ‎                  ‎ ‎                  ‎ ‎                  ‎ 参考答案:太太,这说明武夷山的一草一木对您很有感情,舍不得让您走呢!武夷山风景天下闻名,更美的还在后头,还等着您去欣赏欣赏呢!‎ ‎☆写作小练笔 补写作文,不少于300字。‎ 一个人在自家地里挖到了一尊绝美的大理石雕像。他带着雕像,找到一位酷爱艺术的收藏家,收藏家用高价买了下来。‎ 回家的路上,卖主手里攥着大把的钱,欣喜地自语……‎ 陈列室里,收藏家正出神地端详着雕像,心里在自语……‎ ‎☆作文素材 失去与拥有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便对他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 默想:我们常为失去的机会或成就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 ‎3 蜡烛 ‎☆课文导读 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  ‎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 颤巍巍(chàn) 契柯拉耶夫(qì kē)‎ 腋下(yè)  迫击炮(pǎi) ‎ 拂晓(fú) 更夫(ɡēnɡ) 手臂(bì)‎ 二、词语释义 烧灼:烧、烫,使受伤。‎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副:相称,符合。‎ 目睹:亲眼看到。‎ 匍匐:爬行。‎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企图:图谋,打算。‎ 三、语句解读 ‎1.“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四、作家作品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五、背景探视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文体浅谈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惴(  )(  )  揣(  )(  )‎ 竭(  )(  )  渴(  )(  )‎ 障(    )(  )  嶂(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是(  )‎ A.壳 (1)qiào  地壳  脱壳   ‎ ‎(2)ké   贝壳  甲壳 B.颤 (1)zhàn  寒颤  颤栗   ‎ ‎(2)chàn  颤抖  颤巍巍 C.劲 (1)jìng  强劲  劲敌   ‎ ‎(2)jìn  用劲  劲头 D.食 (1)shí  日食  猪食   ‎ ‎(2)sì   食用  食言 ‎ ‎3.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的意思。‎ ‎⑴精疲力竭:‎ ‎⑵名副其实:‎ ‎⑶永垂不朽:‎ ‎4.选词填空。‎ ‎⑴老妇人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    (A.走出;B.爬出)了地窖。‎ ‎⑵她一直舍不得用,    (A.珍藏;B.保存)到今天。‎ ‎⑶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    (A.细心;B.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⑷他们围着坟堆,    (A.默默;B.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5.对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破折号表示解释)‎ B.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冒号表示解释说明)‎ C.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括号表示补充说明)‎ D.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破折号表示转折)‎ 二、整体感知 ‎1.下列各句所用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环境描写)‎ B.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动作描写)‎ C.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动作描写)‎ D.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出来。“看呀!”那红军说。(语言描写)‎ ‎2.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B.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C.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D.拂晓前,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3.“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类似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作用?‎ ‎                  ‎ ‎                  ‎ ‎                  ‎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好,请说说理由。‎ ‎⑴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⑵这样,她一小时,也许两小时静静地坐在那里。‎ ‎                  ‎ ‎                  ‎ ‎                  ‎ 三、课内阅读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________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________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________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抬 肃穆 珍爱 B.举 严肃 珍爱 C.抬 严肃 可爱 D.抬 肃穆 可爱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哪一句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红布条儿 她来的时候,他在擦他的小号。她看了他一眼,就去连长那里报到去了。‎ 她的到来,对这帮男性公民们来说无疑是头号新闻。几个被硝烟熏得像黑猴般的战士像看外星人一样目送着她从坑道这头儿走向另一头儿;坐在一起打瞌睡的人都站了起来,几个人还因为神情专注而被手里燃着的纸烟烧了手,样子很是好笑。‎ 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也没有人打听她的名字。大家只知道,她是上边派来的卫生员。她的头上扎了根红红的布条儿,时间一长,大家便叫她红布条儿。‎ 很多人找红布条儿说话。‎ 红布条儿偏偏爱和他说话。‎ 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欢和他说话?他们的疑惑不无道理,因为——他是个哑巴。‎ 很多人不屑:“哑巴嘛,除了吹吹号,还能干什么?”‎ 那是一场恶仗。敌人的飞机下冰雹一般把一枚枚炸弹倾泻下来,不远处敌碉堡里面的重机枪子弹嚎叫着飞过掩体。不断有请求炸碉堡的战士冲上去,又倒下去。‎ 掩体里,连长和他都负了重伤。她是卫生员,她知道他和连长都需要马上输血。然而现实往往令人遗憾:她手上只有一瓶血浆和一枚输血针头了。连长已经深度昏迷,他仍然清醒。‎ 她拿针头的手有些颤抖。然而最终,在他和连长之间,她没有选择他。‎ 他看着她把那枚输血针头插进了连长的身体。看着血一滴滴流入连长体内,她捋了捋头发,怯怯地看了他一眼。‎ 他挤出一丝笑,虽然勉强,但很平静。‎ 他艰难地抬起手,比划了几下,她明白了,她把头上那根红布儿解下来递给他。他费力地把它塞进了内衣口袋。‎ 他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她知道属于他的时间不多了。然而就在此时,他竟然抱起炸药包艰难地爬出了掩体。‎ 她突然明白了。她也爬了出去。‎ 他们两个艰难地爬向了敌碉堡。后来一齐用力把炸药包顶在了碉堡口,再后来就听到一声惊天动地的炸响……‎ 有人看到,一根红红的布条儿,从半空中袅袅飘落下来……‎ 残阳如血。负责清理战场的战士把一把小号和那根红红的布条儿交给了连长:“报告,除了这些,其他什么都没找到。”‎ 上边来了人,来人轻轻告诉连长:据我们了解,他们是一对夫妻。‎ 连长雕塑般地站住了。‎ 有人悄悄告诉连长说,连长我们走吧。‎ 连长未置可否。有人看到,连长把那红红的布条儿紧紧系在小号上,紧紧地……‎ ‎1.题目“红布条儿”在文中起________作用。“很多人找红布条儿说话”这句话中的“红布条儿”运用________修辞方法。‎ ‎2.文章第二段写了战士们对女卫生员的到来的种种反应,这样有什么作用?‎ ‎                  ‎ ‎                  ‎ ‎                  ‎ ‎3.揣摩下列句中词语的含义。‎ ‎⑴“她拿针头的手有些颤抖”,为什么会“颤抖”?‎ ‎                  ‎ ‎                  ‎ ‎⑵“她突然明白了”,“明白”了什么?‎ ‎                  ‎ ‎                  ‎ ‎⑶“连长雕塑般地站住了”,为什么是“雕塑般”的?‎ ‎                  ‎ ‎                  ‎ ‎4.这篇文章多次运用悬念的手法,试举例说明。‎ ‎                  ‎ ‎                  ‎ ‎                  ‎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 ‎ ‎                  ‎ ‎                  ‎ ‎                  ‎ ‎☆新题探密 请看下面这段对话,然后写出双方说话的意思。‎ 甲:电话铃响了。‎ 乙:我在洗澡。‎ 甲:好吧。‎ 这三句话,从字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连贯的;但如果在一定情境下,这三句话的意思又是可以理解的,是连贯的: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接电话;我不方便接电话。‎ ‎☆写作小练笔 按照下列要求续写一段文字。要求:①根据所提供的文字续写后面的内容。②要求续写王芳的神情和心理,衔接要自然。③续写200字左右。‎ 王芳的妈妈厂里效益不好,已下岗二年多了。这二年多以来,无论天晴下雨,王芳的妈妈每天中午提着保温饭盒准时地给王芳送来可口的饭莱。这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中午,妈妈在教学大楼的走廊上,把一个已看不出本色的保温饭盒送到王芳的手里。妈妈那熟悉的身影慢慢地消逝在风雨中……‎ ‎☆作文素材 务实 有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时,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看到什么了?”另一个人回答:“我看到满天星星,深感宇宙的浩瀚,造物主的伟大,我们的生命是多么渺小和短暂啊……那你又看到了什么?”那个先开口说话的人冷冷地说:“我看到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文导读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赃(zāng)物 给予(jǐ)‎ 琉璃(liú lí) 珐琅(fà lánɡ)‎ 晨曦(xī) 掠夺(lüè)‎ 瞥见(piē) 箱箧(qiè) ‎ 令人惊骇(hài) 眼花缭(liáo)乱 二、词语释义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晨曦:晨光。‎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 箱箧:箱子。 ‎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也说丰功伟业。‎ 瞥见:一眼看见。‎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三、语句解读 ‎1.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2.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3.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四、作家作品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五、背景探视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六、文体浅谈 什么叫做书信?有事相告,却因地域之隔不得面述,或因其它缘由不宜面述,而以书面文字相寄,这种有专致受读对象,一般用散文形式写作,并遵从一定格式的文字,我们把它叫做信。‎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 )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 )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 )见的亚洲文明的jiǎn( )影。‎ ‎②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qiè(  )。他们手挽手,笑xī(  )xī(  )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2.填空组成与后面成语近义的成语。‎ A.坚不      牢不可破 B.与    增  日积月累 C.  然  存  一干二净 D.    不动  巍然屹立 ‎3.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4.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词语或成语,把序号填在前面的括号里。‎ ‎⑴(  )眼花缭乱  ‎ A.老眼昏花  B.花言巧语  ‎ C.走马观花  D.花枝招展 ‎⑵(  )荡然无存  ‎ A.碧波荡漾  B.动荡不安  ‎ C.倾家荡产  D.飘飘荡荡 ‎⑶(  )丰功伟绩  ‎ A.丰富多彩  B.丰衣足食  ‎ C.丰硕成果  D.丰碑永存 ‎⑷(  )富丽堂皇  ‎ A.对簿公堂  B.相貌堂堂  ‎ C.冠冕堂皇  D.厅堂宽敞 ‎⑸(  )独一无二  ‎ A.独出心裁  B.独立自主  ‎ C.独树一帜  D.唯我独尊 ‎5.写出反义词。‎ 文明(  )  干净(  )‎ 朴素(  )  赞誉(  )‎ ‎6.《新华字典》中对“名”字有下列几种解释,请为下面的“名”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A.名字;名称 B.名字叫做 C.名义 D.出名的,有名声的 E.说出 F.占有 G.量词,用于人 ‎⑴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  )‎ ‎⑵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光中依稀可见。(  )(  )‎ ‎⑶李时珍年轻的时候就潜心医学,为了寻找各种珍贵药材,他遍访名山大川。(  )‎ ‎⑷整个博物院工作人员很多,大约有三百多名。(  )‎ ‎⑸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  )‎ ‎⑹表面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其实一文不名。(  )‎ ‎⑺刚刚还是晴空万里,此刻却又下起了小雨,真是莫名其妙。(  )‎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⑴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________  精神,愤怒地谴责了________     ,表达了对________       的极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⑵雨果,________(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 》、《________ 》和《九三年》等。‎ ‎2.课文中很多句子含有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含义,请你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                  ‎ ‎                  ‎ ‎⑵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                  ‎ ‎                  ‎ ‎3.“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句话活化了两个强盗(  ) ‎ A.凯旋而归的丑态    ‎ B.狼狈为奸的丑态 C.得意忘形的丑态    ‎ D.尴尬的丑态 ‎4. 不改变句子原意,按照不同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这件事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⑴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加重。‎ ‎                  ‎ ‎⑵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变轻。‎ ‎                  ‎ ‎⑶改写成反问句,使语气加重。‎ ‎                  ‎ ‎⑷仍用陈述句,添加修饰词语,使语气变轻。‎ ‎                  ‎ 三、课内阅读 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1.作者把圆明园同巴特农神庙相比,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指的是             。‎ ‎3.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  )‎ A.圆明园不像巴特农神庙那样稀有,那样独一无二。‎ B.圆明园不如巴特农神庙著名。‎ C.圆明园比巴特农神庙更加典范。‎ D.在于强调圆明园的神奇巨大,它与巴特农神庙各有不同的特点。‎ ‎4.作者对圆明园没有直接进行描写,而是通过想像进行描写,是因为(  )‎ A.作者没有到过圆明园,无法进行直接描写。‎ B.作者对圆明园并不十分了解,只好借助想象来进行描写。‎ C.运用想象进行描写,更便于作者抒情。‎ D.运用想象进行描写,更能突出圆明园的优美奇特。‎ ‎5.这段文字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赞美圆明园的艺术奇迹,是为了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个典范的话”是(  )‎ A.一般语序 B.特殊语序 四、拓展阅读 圆明园祭 冯峥 ‎⑴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⑵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⑶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⑷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⑸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⑹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⑺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⑻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⑼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⑽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 ‎1.第⑵⑶两段的描写,轻松中蕴含着   ,沉静中透露出 ,作用是 。‎ ‎2.第⑷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                  ‎ ‎                  ‎ ‎3.第⑹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 的心情。‎ ‎4.第⑺段中的“悲哀”的词性已由     词活用为     词。‎ ‎5.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                  ‎ ‎                  ‎ ‎6.从全文看,第⒁节中的“他们”是指 ‎                  ‎ ‎ 。‎ ‎7.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                  ‎ ‎                  ‎ ‎                  ‎ ‎☆新题探密 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中有一句歌词“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根据你的阅读,这里的“你”“我”分别是      、      。‎ 答案:沙僧、猪八戒。‎ ‎☆写作小练笔 美国莱州制作了一个非常坚固而精致的盒子,里面装有一封致三千年以后的地球人的信。盒子被深埋地下,三千年后方可启封。如果让你执笔写这封信,你将给三千年之后的未来人说些什么呢?‎ ‎☆作文素材 平凡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这是孔繁森同志用以自勉的座右铭,也是我们窥知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因为,一个人怎样估量自己在革命事业中的分量和作用,往往反映着他的人生观达到怎样的境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文导读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杀戮(lù)  悼念(dào)‎ 屹立(yì)  蜿蜒(wān yán)‎ 荒谬(miù)  练习簿(bù)‎ 憧憬(chōnɡ jǐnɡ)  聂华苓(línɡ)‎ 呵护(hē)  纳粹(cuì)‎ 片纸只字(zhī)  缭绕(rào)‎ 二、词语释义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 肃穆:严肃安静。‎ 憧憬:向往。‎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事。‎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呵护:爱护、保护。‎ 灭绝人性: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人味。灭绝,完全没有。‎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屹立: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 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 三、语句解读 ‎1.在正文前面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说说萨特这样说的理由。‎ ‎“沉重”,面对大屠杀,记忆是沉重的,历史是沉重的;“美丽”,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记忆因此而美丽。萨特的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读后又可以知道是点睛之笔,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超越了国界。‎ ‎2.“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使每个词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一读一停顿,想象一个画面,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3.“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强调了什么感情?‎ 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 ‎4.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为什么?‎ 残酷的历史让人感到悲哀;人们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却又何等荒谬!‎ ‎5.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队。但是,不能忘记。内涵是什么?‎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实践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四、作家作品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 五、背景探视 ‎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六、文体浅谈 ‎  参观访问记是记事记叙文的一种形式。参观,是指观看;访问,是指问和听。参观和访问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有的虽有侧重,或以参观为主,或以访问为主,但都是有目的地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基本面貌或一件事物的前因后果。对所见(参观)、所闻(访问)及所感(对所见、所闻产生的想法和心情)进行描述和抒发,就是参观访问记。‎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纳粹(suì)   悼念(dào)  ‎ 朝圣(cháo)  蜿蜒(wǎn)‎ B.屹立(yì)   肃穆(mù)  ‎ 恍惚(hū)  执著(zhuó)‎ C.盟誓(mén)   憧憬(chōnɡ) ‎ 韵律(yùn)  反驳(bó)‎ D.屠杀(tú)   遇难(nán)  ‎ 沉寂(jì)  模糊(mó)‎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杀害(多指大量地)。(  )‎ ‎⑵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 ‎⑶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 ‎⑷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 ‎⑵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的,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⑶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⑷纯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 ‎4.在括号内填写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作用; D. 特定称谓。‎ ‎⑴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 ‎⑵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 )‎ ‎⑶“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 二、整体感知 ‎1.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__年______月,我遇难同胞达___________人。‎ ‎2.文章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目的目的是(  )‎ A.这是孩子们临死前的呼唤,呼唤爸爸妈妈来保护他们。以此为题目,再现了孩子们临死前的恐惧。‎ B.“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孩子们被屠杀前最后的呼唤,以此为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心灵上的震撼。‎ C.“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题目为全文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D.文章以此为题目,意在通过再现孩子们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力,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世界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文章第四部分引述死者遗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  )‎ A.引述死难者遗言,表现了这些人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 B.引述死者遗言,这是生者对死难者悼念的一种方式,以此寄托生者的哀思。‎ C.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遗言,表现了他们死前的爱和心愿,反衬法西斯的残酷,控诉法西斯的罪行,并警示人们: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D.面对屠杀,死难者的遗言中毫无恐惧,证明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无畏,坚强不屈。‎ ‎4.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5.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⑴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历史,现实,在雨中(  )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 ‎    、    、    、    。‎ ‎2.作者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                  ‎ ‎                  ‎ ‎2.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 ‎                  ‎ ‎                  ‎ ‎3.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                  ‎ ‎                  ‎ ‎4.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                  ‎ ‎                  ‎ ‎                  ‎ ‎5.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                  ‎ ‎                  ‎ ‎                  ‎ ‎6.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 ‎                  ‎ ‎                  ‎ ‎                  ‎ ‎☆新题探密 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 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长72厘米,重‎985克。②红银对比的色彩蕴含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③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文化。‎ ‎⑴第 句有语病,病处修改: _____‎ ‎ _‎ ‎⑵第 句有语病,病处修改: ____‎ ‎ ‎ 答案:⑴第②句是病句,修改:把“蕴含”改为“产生”;⑵第③句是病句,修改:把“中国符号文化”改为“中国文化符号”。‎ ‎☆写作小练笔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你结合自己对战争的体验,说一说你对战争的看法。(50字左右)‎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那就请你们去问问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还有白桦和杨林。……请你们去问问母亲们,去问问自己的妻子,你们那时就该明白: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叶夫图申科《俄罗斯要不要战争》)‎ ‎                  ‎ ‎                  ‎ ‎                  ‎ ‎                  ‎ ‎                  ‎ ‎☆作文素材 散步的启示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它,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著汗,喘著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去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你找到你的蜗牛了吗?偶尔出去散散步吧!‎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25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都有一个错误注音,请圈画出来并把正确的拼音写在括号里。(4分)‎ A.伦理(lún)  威胁(xié)‎ 恶劣(liě)  荼毒生灵(tú) ( )‎ B.杀戮(lù) 劫难(jié)‎ 挫折(cuō)  深恶痛绝(è) ( )‎ C.荒谬(miào) 侥幸(jiǎo)‎ 贪婪(lán) 偃旗息鼓(yǎn) ( )‎ D.箱箧(xiá)  恕罪(shù)‎ 耻辱(rǔ)   精疲力竭(jié) ( )‎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拂晓 健忘 惊骇 不可明状 ‎ B.婉如 制栽 匍匐 富丽堂皇 C.磅礴 憧憬 稚嫩 张皇失措 ‎ D.瓦烁 阻遏 赃物 响彻云霄 ‎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2分)‎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4.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2分)‎ A.颤巍巍  B.孤零零 ‎ C.笑嘻嘻  D.赤裸裸 ‎⑴他们手挽手,    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⑵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________的爱……‎ ‎⑶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________地走了。‎ ‎⑷那个苏联人________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纳粹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6.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4分)‎ ‎⑴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 ‎⑵《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 ‎⑶《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⑷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 ‎7.指出下面句子各属于哪一类描写。(4分)‎ ‎⑴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     )‎ ‎⑵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⑶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⑷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8.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请阅后谈谈你的发现。(3分)‎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剩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左右,最多不到1万人,占人口的1/2800或1/500;‎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读者》2004年第19期 ‎ 探究结果: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打电话正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当你给朋友家里拨通电话后,听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这时,你该怎样说才算最合适?( )(2分)‎ A.喂!你是谁?我找张小红。 ‎ B.喂!我要找张小红。‎ C.您好!请找张小红接电话。 ‎ D.您好!我是林坚,请找张小红接电话。‎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14分)‎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0.“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1.该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2分)‎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12.本段文字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2分)‎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1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2分)‎ 狭路相逢 ‎[美]彼得·勃德威·邦勒郭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恐怖: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黑暗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女说了些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了紧他的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面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思,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漂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漏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枪药弹炮,炸毁了我们的军舰。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他给他的宿敌敬了个军礼。日本老兵突然明白过来,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了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了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脚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 两个人一个字也没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14.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瞥(   )见 T恤(   )‎ 忏(   )悔 浸(   )湿 ‎15.“我”“眼角”为什么能够“突然瞥见”日本游客?“刻意而整齐”的打扮从心理方面怎样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怎样解释“日本人的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作者为什么要说明这个花环“很精美”且“价格不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哪处表现了日本老人“几乎有些庄严”?他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一口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海水中”后强调地注释出——“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你怎样理解文题“狭路相逢”和文章的主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9分)‎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训学斋规》‎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21.解释词语。(2分)‎ ‎⑴可以有得。 得: ‎ ‎⑵其义自见。 见: ‎ ‎2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3分)‎ ‎ ‎ ‎ ‎ ‎ ‎ ‎ ‎ ‎2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2分)‎ ‎2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2分)‎ ‎ ‎ ‎ ‎ 四、作文(50分)‎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有责”。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国家遇到了困难,集体发生了分歧,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请以“责任”为话题,或写自己的经历,或写别人的事;或从正面写,或从侧面写;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文体自选。‎ ‎6 阿长与《山海经》‎ ‎☆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骇(hài)  疮疤(chuānɡ)‎ 掳(lǔ)  诘问(jié)‎ 惶急(huánɡ)  霹雳(pī lì)‎ 孀(shuānɡ)  惧惮(dàn)‎ 震悚(sǒnɡ)  懿(yì)‎ 僧恶(zēnɡ)  颈(jǐnɡ)‎ 灸(jiǔ)  矩(jǔ)‎ 二、词语释义 诘问:追问,责问。‎ 郑重:严肃认真。‎ 惧惮:害怕,畏惧。‎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渴慕:非常思慕。‎ 惶急:惊慌急迫。‎ 辟头:开头。‎ 空前:前所未有。‎ 烦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粗拙:粗糙低劣。‎ 三、语句解读 ‎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一句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议论句,因为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所以他对阿长充满了感激、怀念、尊敬的感情。‎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情感,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从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爱戴、敬爱、祝福,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四、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五、背景探视 ‎1926年3月18日 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六、文体浅谈 ‎  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因其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ānɡ(    )疤  jié(  )问 惧dàn(    )  孤shuānɡ(    )‎ ‎2.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淡薄  薄弱  薄厚           ‎ B.妥帖  请帖  碑帖 C.憎恶  好恶  深恶痛绝       ‎ D.空前  空闲  空中楼阁 ‎3.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繁的事情。‎ 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倒应该让我退让。‎ 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复她。‎ ‎4.下列破折号用法分别属于哪一种(填序号)‎ ‎①表语言停顿  ②表语言跃进  ③表语言中断  ④表解释  ⑤表语义转折 ‎ ‎⑴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 ‎⑵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 )‎ ‎⑶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 )‎ 二、整体感知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2.对本文题目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3.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⑴她生得黄胖而矮。 (   )‎ ‎⑵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⑶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4.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       →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 三、课内阅读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我”为何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用原文回答。‎ ‎                  ‎ ‎                  ‎ ‎                  ‎ ‎2.结合原文选出对“无益”解释正确的选项(  )‎ A.没好处   B.没用 ‎3.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什么?‎ ‎                  ‎ ‎                  ‎ ‎                  ‎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                  ‎ ‎                  ‎ ‎                  ‎ ‎5.如何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                  ‎ ‎                  ‎ ‎                  ‎ 四、拓展阅读 祖母的启蒙 ‎①祖母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虽然一生贫困,却教导后代仁慈待人。我刚懂事,祖母便找来一些纸板,剪成各种动物,以类似放幻灯的方式,讲许多匡扶弱小、抵御外侮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还买来仅巴掌大的连在一起的“小人书”,一页页耐心地讲《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故事。上幼儿园前,祖母挪动着小脚,几乎每天下午带我去少年儿童图书馆,她牵着我的小手,轻轻地走到那些专心看书的小学生背后,慈祥地望着他们。然后,祖母抱我坐在草坪上,亲切地说:“细伢子呵,你长大了要努力读书,书会告诉你许多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要宽,要帮助比自己穷困的人。”‎ ‎②我上幼儿园时正值三年困难之际,不少小朋友都因缺乏营养而面黄肌瘦。吃午饭时四个人一桌,中间放一碗没有油的咸菜豆瓣汤,每人轮流舀一汤匙,轮到我时都谦让了;下午发点心时,每个人仅得一只乒乓球般的淡馒头,每次我都留给上小班的弟弟吃。当祖母来幼儿园接我,知道这些事后,不禁潸然泪下,抖抖地捧出一包盐炒黄豆,哽咽着说:“我的乖伢子,你做得对呵,你一定饿坏了吧,快吃,快吃!”‎ ‎③“文革”期间,我家遭难,有一阵断了经济来源。一天,姑妈从安徽寄来一包虾皮,祖母手捧着虾皮闻了又闻,却毅然吩咐我送给了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又将发配崇明劳改的前抗日志士李伯伯。不久,北京的大叔托人辗转捎来两包豆腐粉,祖母也让我送一包给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刘爷爷。……‎ ‎④冬至之夜,我久久地伫立于阳台上,祖母正是18年前的冬至去世的。遥望苍天群星,其中那颗极其平凡的微微闪光的一定是祖母了。‎ ‎1.祖母对“我”的启蒙方式是(  )‎ A.谆谆善诱    B.启发鼓励    ‎ C.以身作则    D.言传身教 ‎2.填空。‎ ‎⑴上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 ‎⑵第①段中加点字“对人要宽”的“宽”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⑶第②段中的比喻句“乒乓球般的淡馒头”形象地表明了馒头的特征是________。‎ ‎⑷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极其平凡”照应了上文_______________,“闪光”照应了上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末尾的省略号有什么意义?‎ ‎                  ‎ ‎                  ‎ ‎                  ‎ ‎4.文中突出了祖母的什么品质?‎ ‎                  ‎ ‎                  ‎ ‎                  ‎ ‎☆新题探密 根据下面活动的一些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近来有一条新闻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兰州女歌迷疯狂追星13年,其父为支持女儿追星,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跳海自杀……一连串不理智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为此,学校团委决定发起“健康追星”系列活动。‎ ‎⑴请你为这次“健康追星”系列活动设计两句宣传语,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从下面几个词语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健康追星”活动的建议或感受,不少于30字。‎ 迷失  冷静  无可厚非 提升  理性  适可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例如:明星不是神灵,追星勿失自我。⑵略 ‎☆写作小练笔 上了中学、学习与生活的节奏变快,变紧张。听听音乐唱唱歌往往是我们放松身心的消遣。读书累了,走入音乐的王国,就会在那里找到心的归宿,找到安闲与解脱。当接受了一番音乐的洗礼,恋恋不合地走出它的大门时,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轻松而愉悦。音乐,使我们在繁忙的学习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去面对一张张考卷、一道道试题。请你写出你最喜欢的音乐或歌曲的名称,并把它介绍给你的同学,字数200字。‎ ‎☆作文素材 不达目的不罢休 ‎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7 背影 ‎☆课文导读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记录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簌(sù)  游逛(ɡuànɡ)‎ 妥贴(tiē)  踌躇(chóu chú)‎ 琐屑(xiè)  箸(zhù)‎ 晶莹(yínɡ)  差使(chāi)‎ 蹒跚(pán shān)  奔丧(bēn sānɡ)‎ 二、词语释义 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文中指职务。‎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精神不振作。文中指衰颓败落。‎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三、语句解读 ‎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宗明义,落笔点题。“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 ‎2.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标题是背影,作者宕开一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推出背影作铺垫。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铺垫,这一句是铺垫部分的总领句。‎ ‎3.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这样的写法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四、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留学英国,次年回国。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拒绝领取“美援”救济粮,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五、背景探视 本文所反映的是1917年的事,那是我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文中写家境的“惨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人民生计的艰难。‎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交卸( )  狼jí( )  ‎ 妥帖( )  tuí唐( )  ‎ 琐xiè( )  晶莹( )  ‎ pán shān( ) 踌躇( )(  )‎ ‎2.根据所给的拼音,为下列多音字组词。‎ ‎⑴差:chāi(   )chā(   )chà(   )‎ ‎⑵丧:sānɡ(   )sànɡ(   )‎ ‎⑶禁:jīn(   ) jìn(   )‎ ‎⑷奔:bēn(   ) bèn(   )‎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狼藉 D.悲哀  衰弱  妥贴  诸多 ‎4.选出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 ‎ ‎ A.变卖典质(典籍)‎ 妥帖(恰当,合适)‎ B.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 C.琐屑(细小而繁多)‎ 大去之期(离开,走开)‎ D.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A.我们俩初次见面的光景,我还记得很清楚。‎ B.昨日半夜光景,风雨大作。‎ C.我班的同学,大都有十五六岁光景。‎ D.我们不能辜负这大好的光景。‎ 二、整体感知 ‎1. 全文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⑴开头点题,引起下文,略写。(第一次)(  )‎ ‎⑵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略写。(第二次)(  )‎ ‎⑶集中刻画,把情节推向高潮,详写。(第三次)(  )‎ ‎⑷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第四次)(  )‎ ‎2. 写送子上车时,父亲对儿子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话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心情是( )‎ A.怕儿子力气小不堪重负,便由自己外出张罗,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 B.怕给儿子添麻烦,便由自己去买橘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怕儿子年轻气盛惹是非,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 D.怕儿子无知受骗,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 ‎3.“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 )‎ 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 D.怕别人笑“我”幼稚。‎ ‎4.“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从哪两方面描绘父亲的形象?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貌 心理   B.动作 语言 C.外貌 动作   D.语言 心理 ‎5.联系全文看,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 A.表达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 B.表达了对父亲非凡经历的赞叹。‎ C.表达了对父亲自暴自弃的惋惜。‎ D.表达了对父亲碌碌无为的感慨。‎ ‎6.揣摩句子含义,选择正确答案。‎ ‎⑴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A.表现父亲意志坚强。‎ B.表现父亲体贴、劝慰儿子。‎ C.表现父亲的乐观精神。‎ D.暗示已经找到生活出路。‎ ‎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A.因自己聪明而沾沾自喜。‎ B.反语,悔恨自己太笨。‎ C.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D.觉得自己聪明过头了反而不好。‎ ‎⑶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怀。( )‎ A.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的原因。‎ B.父亲对世事人情很不满意。‎ C.父亲触景生情,感伤不已。‎ D.父亲对我越来越不好。‎ 三、课内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___________(戴着 带着 代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______(慢慢 轻轻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____(掀身 探身 弯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___________(趴上 登上 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_(扒 攀 抓)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__(抬缩 提);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___________(用力 努力 吃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___________(溜 爬 趴)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①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②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词语,填在文中的空白处。‎ ‎2.从下列句子中选择父亲告别时说的两句话。(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下面的①②处)‎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A.再见了,好好保重! ‎ B.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C.进去吧,里边没人。 ‎ D.小心自己,注意安全。‎ ‎3.看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为什么?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我的父亲才四十来岁,可他说自己快老了。‎ 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门半掩着,屋里有些暗,父亲独自一人靠在火坑旁的椅上,睡着了。火坑里一点点火星儿了没有,我从灶门前拿来一把柴,点燃放在火坑里,干柴越燃越旺,暗暗的小屋顿时亮了。‎ 火光映红了父亲的脸。这就是我的父亲?!黄得发黑的脸,就像一块没了水分的树皮;高高的颧骨,下巴显得有些尖,两眼陷进了眼眶。一身皱皱巴巴的衣服沾满了黑泥巴、灰土,光着脚拖着一双没有鞋带的破球鞋。他还没有醒,睡着了的脸上没有笑容,大概是累了吧。‎ 望着眼前的父亲,我心里酸得发疼,不禁又想起那难以让我忘怀的情景来……‎ 记得那是快开学的时候,家里本来就十分困难,父亲还是硬要我去上学。我知道,父亲是个文盲,他怕我将来跟他一样。为了挣到足够的钱让我报名,父亲和几个大人去离河边不远的小坡上抬石头卖给船主。他们洪亮的号子震动着我的心,我知道那号子虽说洪亮,却也有苦涩。那天,在树阴下,我看着他们干活。突然,父亲晃了几下,脚下一滑,重重地坐在斜坡上,哗的一声,父亲还没来得及站起来,就坐着从斜坡上滑了下去,身后的小石头子纷纷向下蹦,一片烟尘。滑了约七八米,终于在一块大石头前停下,身后蹦来的石头撞在父亲的背上、膀子上。人们见了,一个个张开大嘴哈哈大笑起来,父亲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也嘿嘿地笑起来,笑得像哭,笑得我心里一阵接一阵地疼……几天后,我从父亲手里拿走了所有的钱,只报了名,还欠着钱……‎ 火很旺,大概把父亲的腿烤疼了,他微微颤了几下,慢慢地睁开了两只浑浊的眼睛,长长地打了个哈欠,他摸了摸口袋,从里面摸出一个瘪了的烟盒子,扔在火里,摸摸另几个口袋,什么也没有,便无精打采地坐在那里,皱着眉,像在思索着什么。‎ ‎“爸,学校又催钱了。”‎ ‎“没钱!”声音又重又涩。‎ 屋外传来了几声喊声,叫父亲去上工,父亲又要到那危险的斜坡上开山卖石。父亲肩上扛着钢钎,手里拿着让人见了就怕的炸药、雷管,走了出去,屁股上的补丁十分显眼,拖着一双破鞋,“拖哒、拖哒……”渐渐远了。‎ 父亲似乎真的老了。‎ 真的老了吗?我的父亲!‎ ‎1.“这就是我的父亲?!”这句话中为什么用两个标点呢?体会其中的含义。‎ ‎                  ‎ ‎                  ‎ ‎                  ‎ ‎2.第五段的内容属于什么记叙方式?试概括本段的大意。‎ ‎                  ‎ ‎                  ‎ ‎                  ‎ ‎3.与朱自清的《背影》类似,本文也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描写,试加以分析。‎ ‎                  ‎ ‎                  ‎ ‎                  ‎ ‎4.“父亲似乎真的老了”,这里运用了“似乎”“真的”一对矛盾词语,如何理解?‎ ‎                  ‎ ‎                  ‎ ‎                  ‎ ‎5.结尾处“真的老了吗?我的父亲”,为什么对父亲的“老”又再次产生疑问?‎ ‎                  ‎ ‎                  ‎ ‎                  ‎ ‎☆新题探密 在下文横线上填一句话,既曲折批评售货员的夸大其辞,又表达自己对鞋的质量的怀疑。‎ 售货员说:“先生,买双皮鞋吧。它的寿命将和您一样长。”‎ 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可不相信我会死得这么快!‎ ‎☆写作小练笔 据调查,44%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希望父母总是管着自己。一位中学生的父亲说:“孩子不和我们交心。总是躲避我们,真令人伤心。”‎ 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请以“懂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片段。‎ ‎☆作文素材 磨练 朋友递给我一根火柴说:“你能让它在你手里烧完吗?”‎ ‎“嗤——”,我把火柴擦着了,火苗从火柴头开始沿着火柴杆慢慢地向前,我的手指不断后退,最后终于无路,火苗烧痛了我的手指,我一哆嗦,未烧完的火柴杆掉在了地上。‎ 朋友笑一下,“看,应该这样。”他右手拿着已烧到一半的火柴,左手捉住了那已经烧得焦黑,在隐隐中有些猩红余火的火柴头,整根火柴就这样全部烧完了!‎ 结论是:如果总是停留在舒适的一端,人的潜力便难以发挥。‎ ‎8 台阶 ‎☆课文导读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涎水(xián)  尴尬(ɡān gà) ‎ 凹凼(dànɡ)  黏性(nián)  ‎ 镶嵌(qiàn)  蹿上(cuān) ‎ 倔强(jué jiànɡ)  门槛(kǎn) ‎ 庄稼茬(chá)  硌(ɡè) ‎ 二、词语释义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象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惆怅。‎ 三、语句解读 ‎1.“父亲坐在绿阴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2.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四、作家作品 李森祥(1956— ),衢州人,作家。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作品《小学老师》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他是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 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 五、背景探视 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台阶》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涎水(    )   揩一把(    )   ‎ 尴尬(  )(   )  砌台阶(     )‎ 凹dàng (    ) nián性(    ) ‎ áo不住(    ) 头lú(   )  ‎ ‎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项( )‎ A.麻筋草鞋    人踩牛踏    ‎ 宽敝阴凉    烟瘾 B.自言自语    摇来荡去    ‎ 筹划材料    泥浆 C.精力旺盛    不凑热闹    ‎ 言外之意    跨骨 D.门尴台阶    流出涎水    ‎ 低眉顺眼    磕头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微不足道:‎ ‎⑵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若有所失:‎ ‎⑶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大庭广众:‎ ‎4.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家的台阶高,我们高攀不上。(夸张)‎ B.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拟人)‎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 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 ‎5. 用下列词语造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尴尬:见到老师进来,正在高谈阔论的他露出尴尬的神情 B.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C.烦躁: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他立刻变得烦躁起来 D.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二、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中统领全篇的关键句子是(  )‎ A.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B.我们家的台阶低!‎ C.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D.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2.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父亲劳累半辈子终于造起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赞美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 B.通过记叙父亲大半辈子的劳动、生活和追求,表达了对父亲愚公移山精神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的慨叹。‎ C.通过父亲为实现毕生愿望而努力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民思想的闭塞落后,流露出对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的慨叹。‎ D.通过记叙父亲大半生的劳动、追求,表达了对父亲愚公移山精神的赞美,但也流露出对农民思想闭塞、狭隘的不满与批评。‎ ‎3.父亲坐在绿阴里边吸烟边看人家高高的台阶,“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里对“雾”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衬托父亲一边欣赏景色一边吸烟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B.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父亲的心里像蒙上了一层雾,写“雾”暗示父亲抑郁的心情。‎ C.暗示父亲距离目标实现还很遥远,反衬了父亲追求的专注。‎ D.突出父亲吸烟上瘾,及吸烟时贪婪、满足的样子。‎ ‎4.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⑴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                  ‎ ‎                  ‎ ‎                  ‎ ‎⑵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                  ‎ ‎                  ‎ ‎                  ‎ 三、课内阅读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⑥段中的加点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父亲的手 父亲四十多岁了,身体有些发胖,头发因长年的操心劳作风吹日晒,渐渐泛白了。也许父亲不爱说话吧,他对子女的爱是深埋在心底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愈加明显地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含蓄。使人感触最深的是他那一双实实在在的农民的手。‎ 那年春天,我将要参加升学考试,但是祸从天降,母亲不幸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我也不小心左脚摔成了骨折,不能行走,可又要面临升学的挑战,每天接送我上学的担子就落在了父亲的肩上。他一送就是一个多月。‎ 当我感觉到能慢慢走路时,我告诉父亲,不要再接我,他一边修着车子,一边说:“骨头还没长好,要日后落下啥病根儿咋办?”我没有坚持,乖乖地听了父亲的话。‎ 可是放学后,我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父亲来。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小雨,阴郁的天气最能使人心烦。我慢慢地走出了学校。‎ 就在校门口不远,我遇到父亲,两人都没说话。他把我扶上自行车。前面的坡又陡又长,且路面不平,很少有骑着自行车到坡顶的。可对父亲,这不是难事,就算带上我,让他骑上坡顶仍旧面不改色。然而今天,我明显感觉到父亲的呼吸有些急促了。我说:“爸,下来推着走吧!”父亲头也不回:“没事儿,一会儿就上去了!”‎ 到家后,我向妈妈说今天去接得晚了,妈妈满脸痛楚地说:“丽,你没看见你爸的右手小指包着纱布吗?”我不由愣了。原来父亲送我上学回来时,遇上了车祸,小指夹在两辆车中间,成了粉碎骨折。到医院包扎后,又急急忙忙赶着去接我。‎ 听到这儿,我眼眶一热。喉咙里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似的,想哭,又哭不出来。一瘸一拐地来到父亲的身边,见他躺在沙发上,两眼紧闭,双手交叉放在腿上。我握住父亲的手问:“爸,疼不疼?”父亲仍然紧闭双眼,紧咬着牙关轻轻地说:“骨头都碎了,你说疼不疼?”我的眼泪终于止不住了,沿着两颊无声地滑下来。朦胧中,我望见了父亲那双骨节分明的手,有着几个大大的厚茧。‎ 从此,我有意无意总是能注意到父亲的手。‎ 我只感到奇怪,父亲的手能种田,能开车,整天沾满了泥土和汽油,可一回家就不同了。他总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当他教我写毛笔字时,我奇怪,长满了老茧的手,写出的毛笔字怎么那样好看?当他教我拉二胡、吹笛子时,我纳闷,一双干重活的手,怎么对指法变幻如此纯熟?‎ 后来,我渐渐长大,慢慢看懂了父亲的手。他的手上写满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写满了对新生活的努力和对子女无私的爱!冥冥之中,我隐隐感到,尽管世事变迁,命运坎坷,我是永不会忘记这双手了,直到走完人生之路!‎ ‎1.下面是对父亲的手的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是一双实实在在的农民的手。‎ B.那是一双干重活的手。‎ C.那是一双接送我上学的手。‎ D.那是一双写满了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对子女无私的爱的手。‎ ‎2.“我的眼泪终于止不住了,沿着两颊无声地滑了下来”的原因是(  )‎ A.后悔自己曾对父亲不满。 B.见父亲的手粉碎性骨折,心痛。‎ C.被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所感动。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 ‎3.作者抓住了父亲的手,选了哪些材料?‎ ‎                  ‎ ‎                  ‎ ‎                  ‎ ‎                  ‎ ‎4.谈谈“我”的感情变化。‎ ‎                  ‎ ‎                  ‎ ‎                  ‎ ‎                  ‎ ‎☆新题探密 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一直不好。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 ‎(1)激励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劝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批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⑴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⑵在学习方法上,你要格外注意啦。⑶你怎么总是不讲究学习方法呢?‎ ‎☆写作小练笔 中途岛 这个小村落的名字在地图上找不到,要不是当年作为红军战士路过此地的将军写了一篇有名的回忆文章,谁也不会知道它。‎ 红军战士从这儿走过去之后,西去,北上,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万里长征,革命胜利后,成为人们敬仰的英雄。‎ 不为人知的是,60多年前还有一位红军战士也走到了这个小村落。他的腿受伤了,一时无法行军,便留在村里养伤,伤很快养好了,人却留到了今天。当年他是一位20岁的小通讯兵,今天他已是八旬老翁。‎ 小村落在别人是一个中途岛,在他却是终点站。要是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他爬着也要跟上队伍的,他当初只想在村里休息两三天,有部队经过时马上归队,可惜后来再也没有队伍经过。‎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他久久地站在村口桥头眺望西面烟雾渺渺的大山、一遍又一遍对人说:那时,他们就是从这桥上走过去,翻过那座大山,他们就远了……‎ 请写一段文字来表现这位老红军此时思绪难平的心理。字数300字。‎ ‎☆作文素材 成功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硬剧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受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的答案获得了该题的最佳答案。‎ 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9 老王 ‎☆课文导读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蹬车(dēnɡ)  惶恐(huánɡ) ‎ 田螺眼(luó)  夜盲症(mánɡ) ‎ 荒僻(pì)  塌败(tā)‎ 压根儿(yà)  翳(yì)‎ 取缔(dì)  凑合(còu) ‎ 镶嵌(xiānɡ qiàn)  冰伛(yǔ)‎ 骷髅(kū lóu)  攥着(zuàn)  ‎ 滞笨(zhì)  愧怍(zuò)‎ 二、词语释义 闲话:闲谈。     ‎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 单干户:不跟人合作,单独干活的人。      ‎ 压根儿:根本、从来(多用于否定句)。      ‎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 伛:曲(背)、弯(腰)。    ‎ ‎ 翳:指眼睛角膜病变后遗留下来的疤痕。     ‎ 滞笨:迟缓、笨拙的样子。     ‎ 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 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     ‎ 愧怍:惭愧。    ‎ 三、语句解读 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句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 句①“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句①“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 句①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四、作家作品 杨绛(1911—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5—‎ ‎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将饮茶》等,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五、背景探视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骷髅(  )(  )   愧怍(  )‎ 荒僻(  )  惶恐(  )‎ 塌败(  )  滞笨(  )‎ ‎2.指出下列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A.出息  肿涨  默许  慰藉(  ) ‎ B.田螺  眼瞎  湖涂  抱歉(  )‎ C.夜盲  善良  欺服  闲聊(  ) ‎ D.镶嵌  诲辱  凑合  捉摸(  )‎ ‎3.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荒僻:(          )‎ 塌败:(          )‎ 取缔:(          ) ‎ 凑合:(          )‎ 滞笨:(          )‎ 愧怍:(          )‎ ‎4.依课文填空。‎ ‎⑴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A.偏僻  B.荒僻)‎ ‎⑵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A.坍塌  B.塌败)‎ ‎⑶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A.取缔  B.取消)‎ ‎⑷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A.愧怍  B.惭愧)‎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双引号表示引用)‎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退走不得路了。(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B.本文以老王的活动为线索。‎ C.本文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D.本文以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变化为线索。‎ ‎2.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材料?正确一项是(  )‎ A.本文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材。‎ B.本文兼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组材。‎ C.本文用逻辑顺序来组材 D.本文用时间顺序来组材 ‎3. 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⑴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 ‎⑵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⑶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 ‎⑷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 ‎4.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⑴“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将“镶嵌”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中的“强笑”能否换成“笑着”?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 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2.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文段最后一句话,请问: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她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送花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真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的。一连好几年,这位 A 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大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哀伤,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 B 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眼睛,没注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你真是这么想的?”‎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做声。她只是小坐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 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草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 C 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1.请把“友好”“温存”“温和”三个词依次填入括号内。‎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2.“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 ‎3.“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草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守墓人为什么认为夫人寄钱买花是“可惜”的?他认为怎样才“不可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妇人第一次来墓地的眼神是“哀伤,毫无光彩”的,说明了________;根据文意,她第二次来墓地时的眼神应是“________”的(用一成语填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6.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生活的真谛”“幸福的源泉”的意思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探密 许多网友读了这篇文章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则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昵称哟!(不要用真实的姓名)‎ 网友精彩发言 帖子一 网友昵称 【小桥流水】 发帖时间【2007-5-28 20:02】 ‎ 内容 烧完了石油和煤,我们应该烧什么?的确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 帖子二 网友昵称 【喜刷刷】 发帖时间【2007-5-30 12:12】 ‎ 内容 要降低制造氢气的成本,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科学技术。好好学习吧,朋友们!‎ 帖子三 你的昵称 【   】 发帖时间【2007-6-11 10:12】 ‎ 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小练笔 在历史的长河与现代生活中,有很多使我们敬佩的人物,可能是某个著名的科学家、医生、教师、军事家、文学家、领袖等等,也可能是一些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如果我们和其中的一位自己最敬佩的人物生活一天,情形会怎样呢?以“我与最敬佩的人生活一天”为题目,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写一篇简短的文章,300字以上。‎ ‎☆作文素材 不留退路才有出路 ‎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遛达遛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了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一连数月足不出室,演讲水平突飞猛进。经过一番顽强的努力,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  与此相似,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写作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这部仅用了5个月时间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10 信客 ‎☆课文导读 在《信客》一文里,诚信为准则的信客,以服务大众为己任,期间历尽辛苦,常常受人猜疑,蒙受冤屈,信客却总能宽容、体谅别人对他的误解,忍辱负重,为千家万户传递消息,让我们学到了另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文章文笔轻灵飘逸,行文流畅,是难得的美文。‎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唏嘘(xī xū)  嫉妒(jí)‎ 噩耗(è)  猝然(cù)‎ 诺诺(nuò)  呵斥(hē) ‎ 诘问(jié)  包扎(zā)‎ 直扎(zhā)     颠沛(pèi)‎ 文绉绉(zhōu)  焦灼(zhuó)‎ 伎俩(jì liǎnɡ)  吊唁(yàn)‎ 跋涉(bá shè)  ‎ 二、词语释义 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焦灼:非常着急。‎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颠沛:穷困;受挫折。‎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风尘苦旅:比喻旅途劳累、艰苦。‎ 连声诺诺:一声接一声地答应。‎ 生死祸福:表示是生、是死、是祸、是福,都难以预料。‎ 三、语句解读 ‎1.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句话呢?‎ 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2.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 ‎ 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四、作家作品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五、背景探视 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 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⑴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    )了钱要jiē jì(     )他。‎ ‎⑵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 ‎⑶(老信客)就裁下窄窄一条红chóu(    )捆扎(    )礼品,图个好看。‎ ‎⑷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    )伤了的手……‎ ‎2. 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信客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B.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 C.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D.茅屋外只有劲利的山风。‎ ‎3. 选出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噩耗传来,女人大放悲声。 ‎ B.信客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 C.信客识文断字,经常代读、代写书信,真是无所不为,样样皆能。‎ D.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或词。‎ ‎⑴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黯:‎ ‎⑵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颠沛:‎ ‎⑶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 赋闲:‎ ‎⑷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吊唁:‎ ‎5. 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反义词。‎ ‎⑴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 ‎⑵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⑶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 ‎⑷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⑸都市里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二、整体感知 ‎1.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三十年信客生涯,(    ),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    ),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    ),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备选词语:‎ A.众口传颂   B.桃李芬芳 C.风尘苦旅   D.艰辛备尝 E.任劳任怨 ‎2.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3.请把“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一句改为肯定句,并比较二者,哪个句子更好?‎ ‎                         ‎ ‎                         ‎ ‎                         ‎ ‎                         ‎ ‎4.“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如何理解这个“信”字?如何理解这句话?‎ ‎                         ‎ ‎                         ‎ ‎                         ‎ ‎                         ‎ 三、课内阅读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如何理解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含义?‎ ‎⑴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客为什么不能常去看望老信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第3、4段的内容,并思考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反映信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面选文的内容都反映出信客的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我的故乡四十几年前是穷乡僻壤,在我十岁那年,一位夹雨伞、背包袱的私塾先生飘然而至,伫立庄头,自言自语:“是栖歇之地,我在此可得食宿!”随即,他向走来的村民表明自己的教育之志,当场有人领他回家,愿意借出大厢房设立私塾。‎ 庄里像我一般大的孩子都进了私塾。一方戒尺放于先生的案头,念私塾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害怕打手心。但是,先生的戒尺难得动用,倒是常闻他读书抑扬顿挫,声调儿好听,似乎可亲可敬。他满腹诗文,孑然一身,孤寂之时便抽水烟,或者摸象棋子。为省火柴,他抽水烟用老花镜在阳光下燃烧纸捻,一次我看见他将冒烟的纸捻移近口边,想吹出火苗,这时候却忍不住咳嗽。我见状便走去帮助,他一边点烟,一边用眼睛端详我,待吐出一口烟说:“你散学留下吧!”那天散学,孩子们全部走光,私塾里仅剩下我和先生,他对我温厚一笑说:“瞧你伶俐,我教你读书识字,再私下教你下象棋——嗯,凭这一手,你以后会有结交朋友的机会。”我识好歹,感恩戴德,对他恭敬地三鞠躬。‎ 一年过去,遇到私塾放冬假。上私塾的孩子都忙积肥,我也背粪筐出庄,在一个村庄外面,我听说这里有位探亲回来的军官找不到人下象棋。初生之犊不知畏,我进庄要跟他“杀”两盘。军官看了我很高兴,只要有人跟他下象棋,不论老幼,摆下棋谱,三局两胜,结果我做了他的马前败将。军官和蔼可亲,嘱我明日再来。第二天我应约又去,如此连续几天。最后他赠送我一枝钢笔,讲留作纪念。我无以回报,只有让他过足棋瘾,便向他推出先生,介绍先生的棋艺高超,并表示要带他去见先生。他讲究礼貌,整肃军容,威武雄健地跟我去了。‎ 我放下粪篓抢先进去报告,先生听了愣住。军官跨进门槛,先生吓得胆战心惊,只是讲“我没有犯啥法”。军官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一阵哈哈大笑,马上卸掉军装、摘掉军帽,主动摆下棋盘。先生渐渐消除疑虑和胆怯,披甲上阵,连胜三局。军官站起感慨说:“乡野老儒,棋法精深。”他又看看周围,叹息先生贫寒,两日后派人送来一担柴、一袋米。‎ 又过一年,我们这帮孩子能下田干活了,便不再念私塾。全庄男女老少一起站在庄头欢送,先生又夹起雨伞,背起包袱飘然而去……‎ ‎1.解释下列词语。‎ 穷乡僻壤:‎ 栖歇:‎ 端详:‎ 感恩戴德:‎ ‎2.对词语的句中义或句中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位夹雨伞、背包袱的私塾先生飘然而至”句中,“飘然”指的是这位先生轻松愉快,无所忧虑。‎ B.“他又看看周围,叹息先生贫寒”句中,“贫寒”指的是先生生活穷苦。‎ C.“瞧你伶俐,我教你读书写字”句中,“伶俐”指的是动作灵巧,毫不笨拙。‎ D.“是栖歇之地”句中的“是”为判断词。‎ ‎3.对本文的记叙脉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依次写了私塾先生进村、教书、抽烟、教棋、下棋、离村等几个场面。‎ B.依次写了私塾先生教书、我帮先生点烟、军官找人下棋等几个场面。‎ C.依次写了私塾先生进村、教书、教棋、下棋、抽烟、离村等几个场面。‎ D.依次写了私塾先生教书、我帮先生点烟、我与军官下棋等几个场面。‎ ‎4.对文章第三、四两自然段(记叙下棋部分),理解不准确的几项是(    )‎ A.在这部分中,事情的起因是军官找人下棋,经过是“我”请出先生,结果是军官与先生下棋。‎ B.在这部分中,事情的起因是“我”下棋负于军官,经过是“我”请出先生与军官对弈,结果是军官对先生的棋艺非常满意。‎ C.这一部分是一事写多人。通过下棋事件表现了先生、军官与“我”的各自性格特征。‎ D.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军官的执著追求与盛气凌人、“我”的无知无畏及真诚待人。‎ E.这一部分主要表现的是先生的棋艺高超和生活清贫,而“我”与军官性格的展示起了衬托作用。‎ F.这一部分中,作者表现了对先生高超棋艺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先生传授棋艺的感激之情。‎ ‎5.对这篇短文的中心意思和表现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一事写多人的手法,表现了私塾先生的胆小怕事和棋艺高超、军官的执著追求和以诚待人、“我”的无知无畏和知恩图报。‎ B.以多事写一人的手法,表现了私塾先生生活清贫、认真教书、棋艺高超、与世无争。‎ C.以一事写一人的手法,表现了私塾先生生活清贫、认真教书、棋艺高超、与世无争。‎ D.以一事写一人的手法,表现了私塾先生的胆小怕事和棋艺高超、军官的执著追求和以诚待人、“我”的无知无畏和知恩图报。‎ ‎6.不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故乡的私塾先生        ‎ B.我的启蒙老师 C.忘不了那次下棋        ‎ D.先生,我忘不了你 ‎☆新题探密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汉字汉语和中国古代的许多作品中出现得十分频繁,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笼”、“珑”这些例字后,再写出以“龙”为偏旁的汉字4个。‎ 答:笼、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望子成龙”、“龙马精神”两个成语后,再写出含有“龙”字的成语4个。‎ 答:望子成龙、龙马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介绍名著《西游记》里与“龙”有关的一个故事。(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例字:拢栊咙垅庞宠茏砻聋垄(2)“龙”成语:叶公好龙 群龙无首 车水马龙 乘龙快婿 乘龙佳婿画龙点睛 活龙活现 来龙去脉 老态龙钟 龙争虎斗等。(3)如“哪吒闹海”、“东海龙王”、“小白龙”等故事。‎ ‎☆写作小练笔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一位中国人空中做客,主人两岁多的小宝宝在客厅里跑动,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大哭起来,当妈妈的赶紧跑过来抱起小孩,然后一面用手打椅子。心理学家见此情景,不禁有些孤疑。‎ 根据上述材料,选准角度,请模仿心理学家的口气表达出你自己的观点。‎ ‎☆作文素材 独立与爱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孩子生性多疑。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爬上一个高高的架子,孩子说:“我上去了,您把梯子抽走,我就下不来了。”‎ 父亲说:“放心吧,儿子,相信我。”‎ 孩子爬上去,洛克菲勒把梯子抽走了。‎ 儿子说:“您为什么骗我?”‎ 父亲说:“我要让你记住,一切要靠自己,不要指望任何承诺。自己跳下来吧。”‎ 不愧是洛克菲勒的儿子,孩子踌躇再三,闭着眼,流着泪往下一跃,带着一肚子的委屈、愤懑和仇恨。洛克菲勒张开双臂把孩子稳稳地接在怀离。孩子诧异地睁开眼睛。‎ 父亲抚摸着儿子温软的头发,柔声说:“我要让你记住,这世上如果连父亲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2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针灸    伛偻 ‎ 揩油 砌墙 ‎ ‎(jié)   问 (tuí)   唐 门    (kǎn) 惧   (dàn)‎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长妈妈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B.我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C.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凄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恶耗通报。‎ D.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强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3.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老王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深刻,表程度)‎ B.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颜色浓)‎ C.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深度)‎ D.对于遭受战乱,饱经不幸的伊拉克人民,我深表同情。(很,十分)‎ ‎4.根据后面提示,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地填写词语。(2分)‎ ‎⑴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    )。(失业在家)‎ ‎⑵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    )的笑。(神色、态度不自然)‎ ‎⑶他死时,前来(    )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⑷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    )了一会。(犹豫不决)‎ ‎5.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2分)‎ ‎⑴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 。‎ ‎⑵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 。‎ ‎⑶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 地说道:……‎ ‎⑷(父亲)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 似的。‎ A.高兴 舒服 兴奋  轻松 B.兴奋 轻松  高兴 舒服 C.兴奋 舒服  高兴  轻松 D.高兴 轻松 兴奋  舒服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文章选自《呐喊》。‎ B.《背影》是历来传诵的佳篇。作者写父爱,选择了背影这个独特的角度,通过对背影的刻画,表达深挚的感情。语言朴素,平实。‎ C.以善良体察善良,《老王》中,作者杨绛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老王这样一个普普通通,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D.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以“爱”为主题,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但也综合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点明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 B.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C.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历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8.下面的话,说得比较得体的一项是(  ) (2分)‎ A.当朋友喊你去玩时,你说:“都快考试了,没空!”‎ B.有同学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有何见教?请说吧。”‎ C.当你无意中碰了别人一下时,你说:“对不起,没碰到哪里吧?”‎ D.当老师到你家家访时,你说:“您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9.按课文内容填空。(3分)‎ ‎⑴“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句中“她”是________。‎ ‎⑵“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句中“他”是________。‎ ‎⑶“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句中“他”是________。‎ ‎10.奥运艺术研究中心的设计人员选用了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青花蓝、国槐绿等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专用色彩,他们的设计理念之一是:体现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凸现生机勃勃的国家形象。请参考下面的示例,从中国虹、琉璃黄、长城灰中选择一种色彩,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以上设计理念的。(4分)‎ ‎[示例]‎ 青花蓝 温润而典雅的“青花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一种历史的美感。它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中极具代表的色彩,表现了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国槐绿 充满生机的“国槐绿”,是自然的风采,是生伞与环境的象征,寄寓着华夏儿女珍视自己的家园,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表达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15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1.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多次写父亲的“嘱咐”和“踌躇”,其用意是表明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多次写“我那时”的“聪明”,这里的“聪明”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何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7分)‎ 父亲在家等我 星期三下午,学校老师照例要开会、学习,学生们上了两节课就放学了。‎ 他和班上的两位同学欢蹦着走出校门,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离家不远的森林公园。他们一直玩到天黑,还感觉有些意犹未尽。‎ ‎“嘿,想不想吸支烟?”回去的路上,他突发奇想。‎ ‎“好哇。”两位好友齐声赞成。‎ 三个人停下来,把衣兜里的钱都掏了出来,买了一包“阿诗玛”。‎ 他们拿了香烟,跑到路边拐角处。他把烟盒撕开,给两位同学一人一支,自己也拿起一支,叼到嘴上。这才发现,刚才忘了买火。‎ 他冲伙伴们耸耸肩,然后把视线投向路边,张望着。‎ 正是日暮时分,路上不时有行人匆匆走过。他想上前借火,又觉得有些唐突。正在这时,他发现,在路的那一端,有一个小亮点,在夜幕中闪着微弱的光,向他这里慢慢移动。他不禁心中一喜,仿佛已经嗅到了诱人的香烟味。‎ 那个小亮点终于走近。他走上前去,说:“哥们儿,借个火!”‎ 那个人停下来,把手中燃着的烟递给他,他接过来,把自己的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抬起头,把烟还给这位行人。这时候,他才看清他的脸。‎ 刹那间,他惊住了。拿烟的手停在半空。‎ 那个人缓缓地伸出手,接过他手中的烟,凝视了他一会儿,又把视线转向他旁边的两位同伴。然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郑重其事地说:‎ ‎“                  ”。‎ 他说不出话来。‎ 旁边的好友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 ‎“因为,”那个人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你的父亲在家等你!”说完,转身走了。‎ 那个人的背影已经消失在夜色中,他还直愣愣地站在那里。两位同伴用手碰了一个他的胳膊,问:“你怎么了?”‎ 他转过身来,看了看两位同伴,把手中的烟扔到地上,用脚狠狠地踩灭。‎ ‎“把烟捻灭回家去!”他语气十分坚决。‎ 两位同伴看着他,又看看手中冒着缕缕香气的烟,不约而同地说:“为什么?”‎ ‎“因为,我的父亲在家等我。”‎ ‎“你怎么知道?”‎ 他看着两位同伴,低下头来,声音有些哽咽:“刚才那个借火给我们的人,他,就是我的父亲!”‎ ‎16.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所缺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孩子,快回家去!‎ B.我的孩子,回家去吧?‎ C.哥们儿,吸完这支烟,就回家去吧!‎ D.哥们儿,你们还是孩子 ,怎么能吸烟呢!‎ ‎17.概括叙述文章的内容。(含标点不得超过5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很少对心理活动进行直接描写,但又能让人从具体的行为、语言、神态描 写中看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6分)‎ ‎⑴他把烟盒撕开,给两位同伴一人一支,自己也拿起一支,叼到嘴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刹那间,他惊住了。拿烟的手停在半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把烟捻灭回家去!”他语气十分坚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父亲”带给“儿子”的震撼是巨大的,文章留给我们读者的思考也是多方面 的。读完此文,你有何感想?请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感触最深的一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简要说说文章以“父亲在家等我”为题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①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②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 ‎[注] ①审:明白,清楚。 ②眦睚:怒目相视的样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4分)‎ ‎⑴能变易新声 ‎⑵会幸苑中 ‎⑶乐工等罗列上前 ‎⑷卒不赦程 ‎2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得幸于武宗         不得永奉陛下 B.必为奇巧声动上  置琵琶于其上 ‎ C.由是得幸           会幸苑中 D.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  以是为恨 ‎ ‎2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用文中语句填空。(2分) ‎ 罗程“果以眦睚杀人”的原因是“ ”,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罗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25.你从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启示?(每点启示用一句话概述,标上序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埃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情……‎ 请你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①文章内容要求具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 ‎11 中国石拱桥 ‎☆课文导读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最早发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弧形(hú)  拱桥(ɡǒnɡ)‎ 陡坡(dǒu)  匀称(yún chèn)‎ 惟妙惟肖(xiào)  洨河(xiáo)‎ 桥墩(dūn)  堤(dī)  砌(qì)‎ 漳州(zhānɡ)  涧(jiàn)  ‎ 二、词语释义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巧妙绝伦: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它的。‎ 初月出云:看起来好像是农历月初,穿出云层形状如钩的月亮。 ‎ 长虹饮涧:看起来好像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三、语句解读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四、作家作品 茅以升(1896—1989),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五、文体浅谈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平实。‎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⑴惟妙惟肖 ‎ A.xiāo B.xiào ( )‎ ‎⑵匀称 ‎ A.chèn B.chènɡ ( )‎ ‎⑶洨河 ‎ A.xiáo B.jiāo ( )‎ ‎⑷暴涨 ‎ A.zhànɡ B.zhǎnɡ ( )‎ ‎⑸倾听 ‎ A.qǐnɡ B.qīnɡ ( )‎ ‎⑹几乎 ‎ A.jī B.jǐ ( )‎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记载  横跨  陡峭  就地取才 B.和谐  支撑  推祟  巧妙绝伦 C.漳州  优久  弧形  独一无二 D.合拢  残损  拱圈  长虹饮涧 ‎3.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义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⑴胜景  (  )‎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 C.承受  D.优美的 ‎⑵惟妙惟肖(  )‎ A.相似  B.肖像 ‎⑶意想不到(  )‎ A.意思  B.心愿  C.料想 ‎⑷就地取材(  )‎ A.趁着  B.只  C.靠近 ‎⑸巧妙绝伦(  )‎ A.条理  B.同类  C.人伦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江河上,发挥交通作用。(横跨、雄跨、横架)‎ ‎⑵赵州桥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    。(姿态、规模、雄姿)‎ ‎⑶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    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    桥拦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    ”。(称赞、推崇;欣赏、观赏;景色、奇观)‎ ‎⑷石拱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    。(建筑、杰作、工程)‎ ‎5.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 ‎⑵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⑶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 ‎⑷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      )‎ ‎⑸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 二、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填空。‎ ‎⑴《中国石拱桥》是一篇________说明文,文章通过对________和________两座桥的具体而生动的说明,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介绍我国石拱桥时,是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顺序;介绍桥梁结构的顺序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介绍石拱桥的有关历史发展情况则是以_______为顺序。‎ ‎2.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 A.《水经注》提到了的“旅人桥”,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3.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 ‎①《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③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④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石拱桥结构坚固这一特点的是(    )‎ A.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B.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C.这座桥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D.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5.本文的绝大部分篇幅是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为什么题目不改为《赵州桥和卢沟桥》?你由此可以推断出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吗?‎ ‎                         ‎ ‎                         ‎ ‎                         ‎ ‎                         ‎ 三、课内阅读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1.为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2.以上四个层次,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了卢沟桥的什么特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天桥,是对各类天桥的通称。其实,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划分为专供行人通行的“人行天桥”,专供自行车通行的“自行车天桥”,专供机动车通行的“立体交叉桥”,也有自行车、汽车混行的立交桥和构成城市高架路系统的“立体交叉高架桥”,等等。‎ 大桥的结构,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现已有梁式结构天桥、钢架结构天桥、悬索结构天桥、桁架结构天桥、斜拉桥结构天桥等等多种。它们有的结构简单,便于建造;有的富于变化,形式多样;有的凌空飞架,雄浑壮观……构成了城市现代交通的一幅彩虹竞渡的立体画卷。‎ 天桥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人行天桥一般有一字型、T字型、十字型、S型、Y型、U型等多种,皆无定型,根据地形地貌灵活设计。车行天桥基本类型有菱型、苜蓿叶型、环型、喇叭型等多层立体交叉或定向型及半定向型的立体交叉。总之,只要把使用功能、结构和外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取得良好的艺术和技术效果。天津的“蝶式立交桥”就被天津人引为自豪和骄傲。‎ 城市里的天桥,不仅是城市繁荣兴旺的标志,更主要的是它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方面的巨大作用。以上海延安东路人行天桥为例,在天桥启用后,天桥附近‎100米内的机动车速度较前提高了28%,而交通事故下降了80%,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明显的。我国自1964年在广州建造第一座立体交叉桥以来,现广州已有各种立交桥9座,人行天桥、高架桥16座,目前已动工的广州人民路、六二三路高架路系统,长达‎7公里。北京现有立交桥20座,上海有人行天桥13座,跨铁路人行天桥6座,连过去被人们称为“地无三尺平”的贵阳,也于‎1986年10月1日建立了全省第一座人行桥,成为山城的一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桥的“乐章”还远未结束。未来的天桥将是一种立体化的综合结构,天桥将把整个地区的高层建筑在不同层次上连接起来,人们可通过天桥从这个商店走到那个商店,从家里走到医院、学校、办公楼,降低了高层建筑之间的“相对高度”。将来的天桥还将由露天变成透明圆罩的封闭式,宽敞的天桥两旁设有各种饮料店、小吃铺、花坛、靠椅等设施。人们既不用担心日晒雨淋,又不用担心白天黑夜的差别,尽可在天桥这“空中长廊”中,自由、安全、舒畅地通行,去上学,去工作,或者去走亲访友,或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娱乐活动。‎ ‎1.文章说明的内容是天桥的( )( )、( )( )、( )( )、( )( )和天桥的( )( )。(每空只许填写一个字)‎ ‎2.在原文中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 ‎3.文章最后一段中“降低了高层建筑之间的‘相对高度’”,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 ‎                         ‎ ‎                         ‎ ‎4.文章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                         ‎ ‎                         ‎ ‎5.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下列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⑴大桥的结构,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                         ‎ ‎                         ‎ ‎⑵人行天桥一般有一字型、T字型、十字型……‎ ‎                         ‎ ‎                         ‎ ‎☆新题探密 用天气预报的语言介绍下面的天气。选出其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时分,天气突然阴暗下来,下午还时不时下起濛濛的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A.多云转阴,午后有间断小雨,风力1-2级 B.云间阴,下午有雨,伴有短时微风I-2级。‎ C.阴有云,午后有轻风吹拂,细雨连绵,风力1-2级。‎ D.以阴为主,风雨交加,气温明显转凉。‎ 答案:A ‎☆写作小练笔 仿照示例,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下“黑板”、“书本”、“飞机”或“网络”。(任选一个)‎ 示例: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仿写:‎ ‎                         ‎ ‎                         ‎ ‎                         ‎ ‎                         ‎ ‎☆作文素材 悲情英雄——阿拉法特 ‎  阿拉法特从小就显露出了不受他人控制的独立精神和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反英斗争中,年仅17岁的阿拉法特自告奋勇,从沙漠部落中购买武器,偷运到巴勒斯坦,一时成为巴勒斯坦人心目中的英雄。‎ ‎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法特毅然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战争中。在战火硝烟中,他看清楚了巴勒斯坦人的悲惨命运,认识到革命是惟一的出路。此后十几年的时间,他一直为保家卫国的理想舍身奋斗。‎ ‎  自由,比任何东西都来得更宝贵。阿拉法特朝着理想国度勇往直前,1993年,他与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第二年,他结束27年的流亡生涯,回到阔别多年的加沙。1996年,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连任至逝世。‎ ‎12 桥之美 ‎☆课文导读 ‎《桥之美》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总的方面说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欣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周围景色之间的关系。桥之美,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煞风景(shā)  和谐(xié)  ‎ 点缀(zhuì)  笼统(lǒnɡ)‎ 脂粉(zhī) 强劲(jìnɡ)‎ 着重(zhuó)  前瞻后顾(zhān)‎ 孕育(yùn)  脂粉(zhī)‎ 二、词语释义 煞它风景:这里指破坏人的兴致。‎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的事物。‎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三、语句解读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 ‎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 ‎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四、作家作品 吴冠中,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⑴早春天气,江南水乡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 )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头。‎ ‎⑵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 )得体。‎ ‎⑶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cuī huǐ)_________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⑷人们到此总要(zhù) 足欣赏飞瀑流泉。‎ ‎2.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重叠  重逢  重创     ‎ B.相处  处所  处理 C.着眼  着重  着陆     ‎ D.角色  角落  角逐 ‎3.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 B.彻底催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C.即使碰不见晓风惨月,也令画家消魂。‎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⑴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      )‎ ‎⑵停止脚步。(      )‎ ‎⑶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 ‎⑷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⑴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⑵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 ‎⑶“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     )‎ ‎⑷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 二、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________(摧毁、摧残、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⑵每当其间________(呈现、显现、出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________(奏出、唱出、谱出)形于色的乐曲。‎ ‎⑷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________(左右、控制、制约)结构之美呢!‎ ‎2.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⑴“小桥流水人家”,(  )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 ‎⑵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  )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  )构不成画面。‎ ‎⑶喜鹊构成的桥(  )意义好,形式(  )自由,生动活泼。‎ ‎⑷(  )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3.文学常识填空。‎ ‎⑴《桥之美》选自 ,作者是 ,他是我国著名的 。‎ ‎⑵张择端是 (朝代)末期著名的 ,其代表作为《 》,反映了汴河两岸的街景市貌。‎ ‎⑶课文在列举江南乡间石桥时提到了“晓风残月”的景致,“晓风残月”一语出自宋代婉约词人 的《雨霖铃》,原句为“ , ,晓风残月”。‎ ‎4.判断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⑵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三、课内阅读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  )‎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2.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⑴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本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漫谈桥的美 游览祖国的名胜,也许你醉情于名楼古刹,也许你忘返于名山大川,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那横跨在青山绿水间的仪态万方的桥,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多么令人神往。远古的神话,把天上的彩虹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桥”;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却爱把人间的桥比做天上的彩虹。‎ 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无论是拱桥、联拱桥、梁桥、开合桥,还是卧桥、浮桥和悬桥,它们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均衡、对称、变化、和谐,甚至还有韵律和节奏,显示出造型的美。饮誉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目前还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横跨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几乎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两个小拱,拱上加拱,这样不仅减少了水流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化,不呆板,更显美观。整个拱身结构匀称,精巧空灵,雄伟之中见秀逸。历代人们都赞颂赵州桥的美。唐朝张鷟说,远望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宋朝杜德源则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它:“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今天人们不仅观赏它的巧夺天工的造型美,而且为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感到自豪。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共同构成了桥的美。北京丰台的卢沟桥,桥上的石柱雕刻着狮子四百八十五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耳谛听,有的凝目远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颂此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的石狮,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亦为桥增色不少。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在五座青石桥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楼阁间有廊相连,上有屋盖,楼、廊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一条壮丽的水上游廊。‎ 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人们称这为“借景”。泰山中天门北的云步桥,驾凌深涧。附近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桥北石崖名御帐坪,传说是当年宋真宗观赏云步桥的月色与泉声,凿穴支帐野宿的地方。坪前飞瀑悬挂,穿行桥下,水气蒸腾,金鼓齐鸣。明代诗人陈凤梧有诗赞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云步桥的高崖、飞瀑、行云、苍松,使此桥脱尽尘埃气,而产生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使人神清气爽。‎ 桥的美,还因为桥本身的特殊经历。典故传说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意境美。西安灞桥,是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古桥。唐人送客多至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桥。春夏之交,来至灞桥,翠柳低垂,絮花纷飞。口中吟咏着唐朝王之涣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时此地,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意境美。苏州枫桥,唐诗人张继作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为枫桥竖起一块丰碑。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从此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天脚残月、江畔枫树、渔舟火光、栖鸦夜啼、古刹钟声的描写,使枫桥的夜色显得无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断桥,以其“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断桥的著名和给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残雪,而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而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白娘子终因爱情而献身。人们对白娘子的悲惨遭遇,同情、怜悯和赞叹不已。‎ 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比如神话中的桥。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可恶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美满姻缘,用一道银河,隔断了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是那成人之美的花喜鹤,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使夫妻俩得以相会。这鹊桥,是爱情之桥,幸福之桥,自然它是十分奇丽动人的。‎ ‎1.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桥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这里的“多种艺术”指的是什么?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要写到一种非建筑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探密 你知道下列著名的桥吗? ‎ ‎⑴古代人们经常在长安的      折柳送亲友。 ‎ ‎⑵现代诗人徐志摩曾写过脍炙人口的诗作《再别 》。‎ ‎⑶北京的      见证了七七事变中守桥将士英勇抗日的风姿。‎ ‎⑷红军抢渡金沙江时冒着敌火过      。‎ 答案:⑴灞桥 ⑵康桥 ⑶卢沟桥 ⑷泸定桥 ‎☆写作小练笔 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桥。通道上,石桥、板桥、人行天桥;公园里,廊桥、花桥、九曲桥;以至边结人际关系,缔结美好情缘的“心桥”“鹊桥”。这一道道的风景,可许演绎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或许倾诉着令人难忘的情思,或许寓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面对它们,你会想到什么呢?‎ ‎  请以“桥”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 ‎☆作文素材 一次成功就够了 ‎  以下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可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可不久又放弃了;后来,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还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 ‎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馆,他又失业了;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65岁那年,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用这105美元保险金创办了自己的一份崭新的事业;88岁高龄时,他的事业终于大获成功。‎ ‎  他,就是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13 苏州园林 ‎☆课文导读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读者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 丘壑(hè)  模样(mú)  ‎ 重峦叠嶂(zhànɡ)  相间(jiàn)  ‎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ɡ)  ‎ 镂空(lòu)  蔷薇(qiánɡ)‎ 二、词语释义 自出新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嶙峋:突兀的样子。‎ 景致:风景。‎ 阶砌:台阶。‎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三、语句解读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 ‎“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 这个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四、作家作品 叶圣陶(1894—1988),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等。‎ 五、背景探视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邀叶圣陶先生写一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池沼(zhāo)  嶙峋(xún)   ‎ 砌砖(qì)   着眼(zhuó)‎ B.琢磨(zhuó)  丘壑(hè)   ‎ 镂空(lóu)   蔷薇(qiánɡ)‎ C.轩榭(xuān)  庸俗(yōnɡ)  ‎ 模样(mú)   松柏(bǎi)‎ D.斟酌(zhēn)  一幅画(fù)  ‎ 对称(chènɡ)  阑干(lán)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修改。‎ 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上品: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闲适:清闲安适。‎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含有贬义的一项是(  )‎ A.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B.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C.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D.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⑶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国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 ‎⑷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二、整体感知 ‎1.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  )‎ A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D.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C.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4.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并说明它们的排列顺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⑴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⑵它们排列的顺序是( )‎ A.从概括到具体 ‎ B.从整体到部分 C.从主要到次要 ‎ D.从原因到结果 三、课内阅读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兰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选文第一段说明的主要对象是(  )‎ A.假山和池沼 B.河道和桥梁 C.石头和花草 D.游鱼和睡莲 ‎2.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是因为他们(  )‎ A.会以具有风格特色的小山配合竹子花木 B.会堆叠造型各异的假山 C.深知山水风景形象的趣味 D.会在河道模样的水面安排桥梁 ‎3.文中所说“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  (  )‎ A.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鱼戏莲叶间”‎ B.金鱼或各色鲤鱼 C.几块玲珑的石头和一些花草 D.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4.第二段的说明顺序是(  )‎ A.从主要到次要 B.从概括到具体 C.从特点到用途 D.从整体到部分 ‎5.“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句中的“这”指的是(  )‎ A.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B.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也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C.没有把松柏修剪得像宝塔,也没有把道旁树修剪得像阅兵式似的士兵。‎ D.把松柏修剪得像宝塔,把道旁树修剪得像阅兵式似的士兵。‎ ‎6.苏州园林“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原因是(  )‎ A.高树与低树相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同,花时不同的多种树相同。‎ B.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树相间。‎ C.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D.古老的藤萝和盘曲嶙峋的枝干相间。‎ 四、拓展阅读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不无道理。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是很细腻的,她宛如一个蒙着许多层面纱的清秀女子。当你层层深入,并慢慢地撩起她那薄如蝉翼的面纱时,秀丽清纯的美便自然地呈现在你面前。那是一种恬淡的美感。淡而有味,甜却不腻,它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回味无穷;是那般的真切,却又是那般的不可名状,真的好美。‎ 苏州园林只是结腻吗?当然不,你就看那网师园中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假山,虽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那层峦叠峰、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狙犷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呢?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那“ ”的灵动,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池沼,活脱脱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于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细腻、古朴、灵动……苏州园林引人入胜。不是吗?‎ ‎1.结合上下文,用《苏州园林》中引用的一句诗填在文中横线上。‎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 ‎3.文章是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 ‎                         ‎ ‎                         ‎ ‎                         ‎ ‎                         ‎ ‎4.从语段中选出与“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相照应的句子。‎ ‎                         ‎ ‎                         ‎ ‎                         ‎ ‎5.文章末段有什么作用? ‎ ‎                         ‎ ‎                         ‎ ‎☆新题探密 仔细观察下面这个有趣的表格,想一想其中数字的排列有何特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不超过30个字。注意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                         ‎ ‎                         ‎ ‎                         ‎ ‎                         ‎ 答案:它的每一行、每一列及每条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相等。‎ ‎☆写作小练笔 有些老师问我,“教学楼的勤杂工叫什么名字”,我回答不上来,尽管每天走过他扫过的洁净的楼道。老师说:“你该记住他的名字。人生如旅,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许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是回报一上微笑。”‎ 如果老师让你去走近、了解这位教学楼的勤杂工,你该如何设计你的问题呢?请写在下面,不少于五个具体问题。‎ ‎☆作文素材 球王乔丹 ‎  篮球上帝乔丹在一次中国之行中,拒绝乘坐主办方为他提供的奔驰、宝马,而是点名要了美国的道奇山羊。原来乔丹有一条重要的商业原则,那就是“做广告从来只做美国货”,因为,座驾事件与“尊严”息息相关。‎ ‎  从某种意义上说,球场外的乔丹给崇拜他的那些青少年们上了堂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这才是一个“星”真正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相反,我们的各种“星”们,同样作为青少年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呢?我们知道有的歌星歌唱得不怎么样,却热衷于把奇形怪态遁入极端;有些影星不在表演上下功夫,却老是以绯闻来炒作自己;还有那些所谓的足球明星,球踢得极烂,可酗酒、打架等丑闻不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的“星”们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应该好好学学人家乔丹呢?‎ ‎14 故宫博物院 ‎☆课文导读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色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使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矗立(chù)  鳌头(áo)‎ 琉璃(liú lí)  额枋(fānɡ)‎ 迥然不同(jiǒnɡ)  攒(cuán)‎ 金銮殿(luán)  蟠龙(pán)‎ 鎏金(liú)  藻井(zǎo)‎ 檀香(tán)  御花园(yù)‎ 妃嫔(pín)  湛蓝(zhàn)‎ 修缮(shàn)  鸣钟击罄(qìnɡ)‎ 诏书(zhào)  中轴(zhóu)‎ 二、词语释义 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攒:聚集,集中。‎ 矗立:高耸地立着。‎ 攒:积聚。‎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三、语句解读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四、作家作品 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34年生。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 五、背景探视 作者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作者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寿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作者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六、有关常识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挥霍(  )  矫健(  )‎ 缭绕(  )  金luán(  )殿 击qìng(  )  jiǒng(  )然不同 ‎ ‎2.下列语句,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大殿廓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 B.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联,而景然有序。‎ C.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D.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廷院,弯弯的金水河象一条玉带横灌东西,河上是五坐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是(  )‎ A.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B.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绘声绘色,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C.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D.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4.选出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 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迁”。(引用)‎ B.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作比较)‎ C.养心殿东间叫东暖阁,是皇帝休息和召见大臣的地方。(作诠释)‎ D.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 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打比方、列数据)‎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充句子。‎ 围绕  环绕  盘绕 缭绕 ‎⑴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   )着。‎ ‎⑵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   )。‎ ‎⑶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   )着六颗小珠。‎ ‎⑷每根大柱上(   )着矫健的金龙。‎ ‎6.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B.进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C.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D.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二、整体感知 ‎1. 填空题。‎ 故宫又称________和________,它的“三大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三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宫博物院》说明的重点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博物院》一文采用的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使我们对故宫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 B.《故宫博物院》的特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C.作者是以自己参观的路线作为说明顺序的,这也是故宫由南到北的建筑顺序。‎ D.说明文中没有详写和略写的区别,而记叙文中有这种区别。‎ ‎3.将“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这一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并说说这样改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改为陈述句:‎ 表达效果:‎ ‎4.读下列句子,完成问题。‎ ‎①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②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③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苏州园林。‎ ‎④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 ‎⑤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⑴上面语段的顺序被打乱了,请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①句使用了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⑶第③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5.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                         ‎ ‎                         ‎ ‎⑵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 ‎                         ‎ ‎                         ‎ 三、课内阅读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1.这一段主要介绍故宫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多处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如“十米多”、“七十二万平方米”、“七十多座”等,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玲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玲珑奇巧的角楼”说明了建筑_______。‎ ‎4.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故宫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最后一句“宏大壮丽”、“精美”“布局统一”说明了故宫的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故宫的_____________之情。‎ 四、拓展阅读 云水洞 ‎①北京周口店西20余里,有一座上方山。②在山影林间,掩映着一簇规模庞大的庙宇——兜率寺。③在这座古刹西南方‎3千米的山腰上,有一个深邃的洞穴,名曰云水洞。④这是一座规模很大,奇特异常的“地下深洞”,人称“地下宫殿”。⑤云水洞深600余米,由七个厅堂和一个‎150米长的入洞通道组成。⑥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成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⑦从厅顶垂下的石乳和与此相对的地面石笋,玉肌冰肤,千姿百态,难以名状。⑧有的像十八罗汉,有的像猴子吃桃,有的状物,有的貌人,无不惟妙惟肖,各尽其妙。⑨洞中一厅、三厅各有一泉,曰黑龙、白龙,水清冽,可饮。⑩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⑾原来,这是石灰岩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形。⑿据研究认为,在过去地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上方山地区气候湿热,地下潜水在石灰岩地层的裂隙中缓缓移动,年深日久,流水穿石,造成了云水洞的雏形。⒀再加上后来地壳上升,洞体在溶蚀中不断扩大,便形成了今天规模的云水洞。‎ ‎1.选文依次介绍了云水洞的     、     和     。‎ ‎2.形成今天规模的云水洞需要四个基本条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                         ‎ ‎                         ‎ ‎                         ‎ ‎                         ‎ ‎3.说明文语言有的以平实为主,有的以生动见长。你觉得⑦——⑨句属于哪一种说明?‎ ‎                         ‎ ‎                         ‎ ‎4.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 ‎                         ‎ ‎5.文中“难以名状”与“有的状物”中的“状”字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                         ‎ ‎                         ‎ ‎                         ‎ ‎                         ‎ ‎6.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成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 ‎                         ‎ ‎                         ‎ ‎                         ‎ ‎☆新题探密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比喻意义。‎ ‎⑴批评应该切合实际,有内容,不要光扣帽子。‎ 帽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人遇事要大度,不要纠住别人的辫子不放。‎ 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把赡养父母看成是包袱。‎ 包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比喻罪名或坏名义。⑵把柄。⑶比喻某种负担。‎ ‎☆写作小练笔 当我国一群访问者南韩汉城的雄伟,“大宇”、“三星”的巍峨,不禁由衷赞叹时,陪访的东道主竟发出长长的喟叹:“我们没有鲁迅。”消息传来,我国一位小有名气的思想界朋友却断言道:“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鲁迅,而是没有‘大宇’,没有‘三星’,鲁迅是不能当饭吃的。”‎ ‎  不知你听到如此一番高论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设计一番辩驳的话来机智地予以反讽。‎ ‎☆作文素材 贝多芬只有一个 ‎  有一天,几个侵入维也纳的拿破仑的军官,发现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15 说“屏”‎ ‎☆课文导读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纳凉(nà)  帷幕(wéi)  ‎ 伧俗(cānɡ)  忒(tuī)‎ 休憩(qì)  韶光(sháo)‎ 二、词语释义 纳凉:乘凉。‎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伧俗:粗俗鄙陋。‎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三、语句解读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四、作家作品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有关常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ŭ)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⑴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  )、闺房,皆可置之。‎ ‎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⑶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  )心生向往之情。‎ ‎⑷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  )、安放的位置与作用……‎ ‎⑸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  )道。‎ ‎2.下列选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销魂  帷幕  韶光  因地治宜 B.善长  锦屏  缘故  雅俗共赏 C.休憩  徒劳  纳凉  艺术点缀 D.造型  关键  怆俗  缓冲视线 ‎3.引号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特殊称谓;E.表否定讽刺。试说说下面句中引号是什么用法。(在括号中填写字母)‎ ‎⑴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 ‎⑵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 ‎⑶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 ‎⑷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  )‎ ‎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称赞夸奖)‎ B.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使冲突矛盾缓和)一下视线。‎ C.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粗俗鄙陋),绘画尚少诗意。‎ D.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恰当,恰如其分)才是。‎ ‎5.给下面句子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⑴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   起分隔作用,   是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选【  】‎ A.不仅 而且 又  B.既 又 又   C.不但 又 而且    D.既 又 而且 ‎⑵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_______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选【  】‎ A.美丽 B.秀丽 ‎ C.美观 D.华丽 ‎⑶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________,色彩又觉伧俗。 选【  】‎ A.精巧   B.轻便   ‎ C.轻巧   D.精密 二、整体感知 ‎1.学了本文,你一定对屏风有所了解,请用一句话解释“屏风”。‎ ‎                                       ‎ ‎                                       ‎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⑴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⑵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⑶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⑷“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3.按要求填空。‎ ‎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处:《    》 作者:      朝代:     ‎ ‎⑵“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处:《    》 作者:      朝代:     ‎ 三、课内阅读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1.从位置来看,屏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第①段的结构属于__________关系。‎ ‎3.第①段使用的最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4.室外屏有什么作用?(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中引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扇面的身价 一把古扇竟能卖到上万元,真让人瞠目结舌。“这并不奇怪,名人用过的扇子卖到十几万元也不算稀奇。”古玩城内的经宫者李先生淡淡地说:“张大千有一幅《戏效莫高窟唐人画》的扇面出手近十万元,扇子虽小,可收藏价值很高。”‎ 李先生喜爱扇子,他收藏的扇子种类多,精品多,有人称他是“扇子李”。尊号可不是白叫的,他收藏的扇 子可以办个小型的博物馆了。其中有苏杭的檀香扇、丝绸扇、黑纸扇,两广的竹扇、棕榈扇,黄河流域的蒲扇、麦扇 、大小不一的工艺扇 ……扇骨为名贵象牙、白银、紫檀、乌木、湘妃竹……扇子的造 型与工艺是千变万化,有腰圆、半圆、月圆、椭圆、六角形、八角形等,并将镂、雕、刻、烫、镶等技全都用上了。加上扇面为名人墨迹,大家丹青,更使得这些扇子增色不少,身价百倍。‎ 扇子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扇 子是用鸟的羽毛做成的,被称为“羽扇 ”。“扇”字中就有羽字。以后人们又制作出轻便、美观的团扇、绢扇、纨扇等,并开始台扇面上书写一些字、画。平民百姓使用的多为葵扇 、棕榈扇、蒲扇 、麦秆扇 、芭蕉扇等,这些扇子物美价廉,就地取材,很是耐用。有人在扇面上编织、绘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使扇子成为一个色彩缤纷的天地。‎ 据说明永乐间纸折扇大兴,文人墨客纷纷将得意之作书画在扇面上,明清以后扇面饰以名人字画最为流行,同时扇骨也非常讲究。所有材质有名贵的木材、竹材,也有象牙、玳瑁、金银,并且用扇也分有四季。一时间人们竞相争购,从而使扇子除纳凉外,又增加了诗画的传播功能,真正成为融书画、工艺为一体的美术的工艺品 ‎1.文章开头介绍一些名扇惊人身价,作用是什么?‎ ‎                         ‎ ‎                         ‎ ‎                         ‎ ‎2.文中的扇,有哪几种功能?‎ ‎                         ‎ ‎                         ‎ ‎                         ‎ ‎3.一把扇子能被称为美术工艺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 ‎                         ‎ ‎                         ‎ ‎4.文中对扇子的分类,主要采用了两个标准。将扇子分为“檀香扇 、丝绸扇 、黑纸扇 ……是以    为分类标准。而将扇子分为腰圆扇、半圆扇 、月圆扇 ……则是按    来分类的。‎ ‎☆新题探密 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中华成语多功能词典》跟一般的汉语成语辞典比较,有两个特点:一是分类较细,把所收成语按意义分成十二大类、若干小类,需要时按义类查找,查即可得,得心应手;二是多用,除包括一般成语辞典的注音、释义外,还包括成语的出处、性质、结构类型、感情色彩以及同义成语、反义成语等多种内容,同时准确辨析同义成语的细微差别。‎ ‎⑴本文段采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语言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⑵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分类别,平实的特点;⑵说明了《中华成语多功能词典》的特点。‎ ‎☆写作小练笔 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有了“门”;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有时希望关着“门”……它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运用联想和想象,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门”的感悟。‎ ‎☆作文素材 为自己定长远目标 ‎  董建华1937出生于上海,10多岁时移居香港。因不会讲广东话,同学们又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常常被取笑。董建华人小志气大,主动与同学们交谈,一字一句地学习广东话,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7岁时又到英国读书,父亲寄给他的钱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所以到了暑假,他还得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学,不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小就培养出这样的个性。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是人生的乐趣。”‎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21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河堤( )  惟妙惟肖( )‎ 池沼( )  煞风景( ) ‎ 着眼( )  脂粉( )‎ 轩榭( )  重峦叠嶂( )‎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6个错别字。(3分)‎ 休憩 烟雾燎绕 金峦殿 消魂 独占鳌头 蟠龙 帷幕 失之毫厘 湛蓝 钟馨 莫明其妙 炫丽 改正: ‎ ‎ 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自出心裁(安排取舍) 瞻前顾后(看)‎ B.巧妙绝伦(条理) 就地取材(靠近) ‎ C.惟妙惟肖(相似) 因地制宜(适合)‎ D.任其自然(任由) 井然有序(整齐的样子) ‎ ‎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⑴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 东西。‎ ‎⑵屏在许多餐厅、宾馆用得很 ,可是总 不起我的诗意。‎ ‎⑶赵州桥 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A.横贯 普遍 勾 横跨 B.横穿 普通 撩 雄跨 C.横贯 普遍 勾 雄跨 D.横穿 普通 撩 横跨 ‎5.下列使用了“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一句是( )(2分)‎ A.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B.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C.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D.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6.下列各句中没用比喻修辞格的是( )(2分)‎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B.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C.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D.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7.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2分)‎ ‎①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②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③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④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A.②④①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特点或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 B.说明文中的描写、议论、抒情,是为了形象地记叙说明的对象。‎ C.写说明文,从事实出发,能用确数就用确数,一时不能确定的,就用约数。但用约数,显示不了说明的科学性。‎ D.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故宫博物院》采用的是空间顺序。‎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石拱桥》是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B.《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C.《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建筑群的事物说明文,它主要是按照作者游览的路线为序依次介绍。‎ D.《桥之美》这篇文章以画家的标准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38分)‎ ‎(一)(20分)‎ ‎(甲)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追求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皆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 的。‎ ‎(乙)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0.(甲)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词语应是(   )、(    )、(     )、(    )。(2分)‎ ‎11.填空。(3分)‎ 说明事物应抓住事物的特征,(甲)中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____ 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 ‎12.(乙)文中“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乙)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中“艺术”和“技术”有何区别?(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6.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的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_____ _顺序。从《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__ ___关系。(2分)‎ ‎17.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⑴(甲)中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作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表达的语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乙)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因为这些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 ‎⑶“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一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8分)‎ 古代的屏风(节选)‎ 汪莱茵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我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钢筋水泥房屋那么严紧。为了挡风,古人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动的精巧断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正中的宝座上,设有雕龙髹金大椅,椅后摆着雕龙髹金屏风。这样陈设,不仅可以御风,又能增加御座的庄重肃穆气氛。由于屏风常摆设在室内明显的位置上,人们在屏风本身的美化和装饰上下过许多功夫,因此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著名手工艺品之一。‎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有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套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据史书记载,在西汉皇室的宫廷里,曾使用过璀璨斑斓的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和杂玉龟甲屏风等。《太平广记·奢侈·赵飞燕》称,西汉成帝时,皇后赵飞燕,向以挥霍无度闻名于世,有一次臣下向她进献三十五种贡品,其中就包括云母屏风和琉璃屏风。后世还出现有珐琅屏风、象牙屏风等等。这些屏风价值连城,多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奢侈品。所以《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屏风,可说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屏风实物。这是一具彩绘漆插屏,木胎,长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长‎72厘米,宽‎58厘米,厚2.‎‎5厘米 ‎。屏板下安有两个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红漆地上满绘浅绿色油彩,中心绘一谷纹圆璧,周围绘几何形方连纹,边缘髹黑漆地,朱绘菱形图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红、绿、灰三色油彩绘云纹和龙纹。但见一条游龙飞舞于长空之中,昂首张口,腾云遣雾,体态轻盈矫健,形象神奇生动,富有想象力和艺术魅力。绿色龙身,丹赤鳞和爪,边缘菱形图案呈朱红色,色调醒目鲜艳,画工技巧高超,落笔潇洒利落,刚柔结合,奔放有力。‎ 说起古代实用屏风,则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的一架漆画屏风。这是南北朝后期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经朽毁了,所余五块屏板还比较完整。板高约八十厘米,还有四件浅灰色细砂石精雕的小柱础,每个高十六点五厘米。如果复原起来,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风,其形状不同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设置在床头的围屏。‎ 紫禁城宫殿里每个殿堂上的宝座后面,几乎都设有屏风,如“紫檀嵌黄杨木雕云龙屏风”“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围屏”“雕龙髹金屏风”等都是清代极为珍贵的工艺品。屏面上的纹饰更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有浮雕的云龙纹,有镶嵌和刺绣的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它们是我国古代屏风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国手工艺的高度水平。‎ ‎18.本文介绍了有关屏风的哪些知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一段举紫禁城设屏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二段中引用史书的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三、四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6分)‎ ‎⑴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紫禁城宫殿里每个殿堂上的宝座后面,几乎都设有屏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1分)‎ 昔者曾子处费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曾子处费( ) ‎ ‎⑵织自若( )‎ ‎⑶有顷焉( )‎ ‎⑷投杼踰墙而走( )( )‎ ‎25.为什么曾母两次听到“曾参杀人”的消息都能“织‘自若’”?(2分)‎ ‎ ____ ‎ ‎26.你怎样看待“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的结局?(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淮南子·说山》:“三人从市中来,皆言市中有虎;市非虎处,而人信以为有虎。”这则寓言与本文有何相似之点?(2分)‎ ‎ ‎ ‎ ‎ ‎28.你知道出自上面这则寓言的一条成语吗?把它写出来,并解释一下。(3分)‎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桥是什么?桥梁专家茅以升说:桥不过是一条放大的板凳。‎ 生活中,我们见过形形色色的桥:水上的桥,陆地的桥;独木桥,石板桥;运用高科技设计的立交桥、斜拉桥……‎ 古今中外画家爱桥、觅桥、画桥。宋朝的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将桥作为画家画卷的高潮,当代画家吴冠中也曾描绘过各种各样的桥。‎ 文学作品也常常离不开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电影《魂断蓝桥》《卡桑德拉大桥》;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的西湖断桥,《牛郎织女》中的鹊桥……‎ 现实生活中沟通人与人心灵的心桥,建立商业往来的商桥……‎ 请以“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16 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导读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翩然(piān)  孕育(yùn)  ‎ 炎热(yán)  簌簌(sù)  ‎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zài)  ‎ 物候(hòu)  农谚(yàn)  ‎ 连翘(qiáo)  悬殊(shū)‎ 二、词语释义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 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呈现:显出、露出。‎ 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悬殊:相差很远。‎ 三、语句解读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孕育”一词,用词典雅,如果改为“结果”则显得口语化。“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四、作家作品 竺可桢(1890—1974),‎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萌发(ménɡ)  翩然(pián)  ‎ 炎热(yán)   孕育(yùn)‎ B.匿迹(nì)   衰草(shuāi)  ‎ 载途(zài)   区域(yù)‎ C.传语(chuán)  农谚(yán)   ‎ 刺槐(huái)  适宜(yí) ‎ D.纬度(wěi)   连翘(qiào)  ‎ 丘陵(línɡ)  侵害(qīn)‎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⑴A.百感交急  B.斤斤计校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  )(  )‎ ‎⑵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 C.原形必露  D.令人喷饭(  )(  )‎ ‎⑶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  )(  )‎ ‎⑷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  )‎ ‎3.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  )‎ ‎⑵不情愿又没有办法。(  )‎ ‎⑶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 ‎⑷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  )‎ ‎4.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⑴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⑵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望  C.预测  D.观测 ‎⑶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果实的季节。‎ A.孕育  B.培育  C.酝酿  D.发育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D.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二、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本文安排这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 )‎ A.由时间到空间顺序。‎ B.由空间到时间顺序。‎ C.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 D.由空间到时间、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3.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C.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抒情  比喻  拟人 D.描写  对偶  拟人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三、课内阅读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________;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_________。‎ ‎6.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动物的有声语言 ‎①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人们发现,每当敌害来到白蚁的巢穴时,整群白蚁常常已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城”一座。为了揭开这个奥秘,昆虫学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原来,担任哨兵的白蚁能从很远的地方,就发出敌情“报告”,用自己的头叩击洞壁,通知巢中的蚁群立即撤退。‎ ‎②在大自然中,用声音作为通信工具的动物是很多的。许多鸟都有着清甜多变的歌喉,它们是出色的歌唱家。据说,全世界的鸟类语言共有两三千种之多,和人类语言的种类不相上下。有些动物学家对鸟类的各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并编成了一本《鸟类语言辞典》。这本辞典是很有用处的。举个例说,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使飞机坠毁。现在有的机场已设立了鸟语广播站,播送鸟类的惊恐叫声,以便驱散它们,使飞机安全起飞和降落。‎ ‎③动物的声音语言千变万化,含义各不相同。长尾鼠在发现地面上的强敌——狐狸和狼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声音;( )威胁来自空中,它的声音( )单调而冗长;( )空中飞贼已降临地面,它( )每隔八秒钟发一次警报。母鸡可以用七种不同的声音发警报,它的同伴一听便知:来犯者是谁,它们来自何方,离这儿有多远。‎ ‎④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些动物的警报声,不仅本家族的成员十分熟悉,就连其他动物也都心领神会。例如,当猎人走进森林时,喜鹊居高临下,叽叽喳喳地发出了警报,野鹿、野猪和其他飞禽走兽顿时便明白了:此地危险。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四处逃窜了。‎ ‎⑤目前,分类学家正在研究,把动物声音信号,作为动物分类的一种指标;生态学家正在探索,如何通过声音信号,来揭开动物行为的奥秘。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利用动物的声音语言来指挥动物,使之按人类的吩咐行事,不得越出雷池半步。‎ ‎1.文章开头举白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                         ‎ ‎                         ‎ ‎                         ‎ ‎2.第二段中加点的词“据说”能否去掉?为什么?‎ ‎                         ‎ ‎                         ‎ ‎                         ‎ ‎3.找出第⑶段的中心句。‎ ‎                         ‎ ‎                         ‎ ‎4.在第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 A.如果 便 一旦 就 ‎ B.一旦 便 一旦 就 ‎ C.由于 便 一旦 就 D.如果 就 如果 就 ‎ ‎5.第⑷段中“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文中该怎样理解?‎ ‎                         ‎ ‎                         ‎ ‎                         ‎ ‎                         ‎ ‎☆新题探密 研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斑马有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在非洲大草原上,这身打扮实在是太显眼了,这使他们很容易成为狮子、土狗之类的食肉类动物的攻击目标。而且,就是吃肉的狮子和土狗,也有着与环境匹配的保护色。‎ 在非洲大陆,有一种可怕的昆虫——舌蝇。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会染上“昏睡病”——发烧,疼痛,神经紊乱,直至死亡。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舌蝇的视觉很特别,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对于有着一身黑白相间条纹的斑马,舌蝇往往是视而不见的。斑马的条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斑马的选择虽然使它有更多的被捕猎的风险,但也使它成功地躲掉昏睡病的困扰,使它们的群体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斑马已经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界上不会有完美无缺的选择,而只有更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也有弊端。(或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展。)‎ ‎☆写作小练笔 也许你听过海浪拍击堤岸,也许你听过山风掠过林梢,也许你听过燕语呢喃。也许你听过雨打芭蕉……这自然的歌声,会引发你想些什么?是你本色的学习生活,还是你倾心自然的一段旅程?是你对自然朴实人生的追求,还是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作文素材 我竭尽全力 ‎  一天,戴尔•泰勒牧师向教会学校的一个班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那是许多孩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有相当大的难度。‎ ‎  但是有一天,一位11岁的学生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最虔诚的信徒能背诵的也很少有,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惊叹他有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呢?”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名叫比尔•盖茨。‎ ‎17 奇妙的克隆 ‎☆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文章紧紧围绕文题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读者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知识。‎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繁衍(yǎn) 囊胚(nánɡ pēi) ‎ 蟾蜍(chán chú) 哺乳(bǔ) ‎ 脊椎(jǐ zhuī) 性腺(xiàn) ‎ 胰蛋白酶(yí méi) 分泌(mì) ‎ 濒临(bīn) 孵化(fū)‎ 二、词语释义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案:旧式的狭长桌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神通,宗教指无所不能的力量。‎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夭亡:短命,夭折。‎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难能:不易做到。可贵,值得宝贵。 ‎ 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三、语句解读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以上语句充分表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 四、作家作品 谈家桢(1909—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繁衍( )  胚胎( )‎ 濒临( )  蟾蜍( )‎ 免疫( )  细胞(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性繁植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 B.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 C.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溶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D.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拨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 ‎,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B.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没有问题)‎ C.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D.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面临,面对)‎ ‎4.下列句子中不含反义词的一项是(  )‎ A.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B.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C.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D.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5.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几个的一项是(  )‎ A.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B.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C.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 D.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二、整体感知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指出它们的不同点。‎ ‎⑴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⑵科学家在鱼类、两栖类克隆成功以后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                   ‎ ‎                   ‎ ‎                   ‎ ‎                   ‎ ‎2.说说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⑴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⑵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⑶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          )‎ ‎⑷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3.本文要向读者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开头却从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等说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 ‎                   ‎ ‎                   ‎ ‎4.“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文中也说“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而该部分的标题却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你能修改这个标题,使之更科学合理吗?‎ ‎                   ‎ ‎                   ‎ ‎                   ‎ 三、课内阅读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实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A)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B)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第1段中“一切准备就绪后”中的“一切准备”具体指什么?请用横线在文中直接标注出来。‎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精选;精确;精密;精心;精致 A.__________ B.___________‎ ‎3.第3段中的前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                         ‎ ‎4.文中画线句子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                         ‎ ‎                         ‎ ‎                         ‎ 四、拓展阅读 美研究显示  现有技术无法克隆人 美国科学家近日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说,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固有缺陷,故目前没有可能对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进行生殖性克隆。‎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沙滕博士等人,利用现有4种细胞核移植技术,对724个恒河猴卵细胞进行克隆操作。研究人员共获33个克隆猴早期胚胎,但将其移植代孕动物体内后,这些胚胎经过初步细胞分裂无一真正孕育。‎ 科学家们对此分析发现,克隆猴细胞分裂看似正常,但细胞内染色体实则出现紊乱。通常染色体在复制和排列过程中需要借助纺锤体,可克隆猴细胞中纺锤体结构杂乱无章,结果导致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不仅如此,对克隆猴细胞纺锤体形成至关重要的绝大多数蛋白质也出现缺损。‎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已有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羊、鼠、猪、牛和猫等动物,但研究表明,现有技术对灵长目动物并不适用,其原因可能在于灵长目动物繁殖过程中,对纺锤体组装的要求,比其他哺乳动物“更为严格”。‎ 匹兹堡神学院教授特纳评论说,沙滕等人的研究展示了灵长目动物克隆的难度,从而为“生殖性克隆不安全、应该禁止”,提拱了迄今最为有力的支持。(车水 编译)‎ ‎1.第一段中加点词“固有”“生殖性”能否去掉?为什么?‎ ‎                         ‎ ‎                         ‎ ‎                         ‎ ‎                         ‎ ‎ ‎ ‎2.试分析第二段中“‎4”‎“‎724”‎“‎33”‎几个数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                         ‎ ‎                         ‎ ‎                         ‎ ‎                         ‎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克隆猴细胞分裂时其内部染色体出现紊乱。‎ B.在通常情况下,纺锤体有助于染色体的复制和排列。‎ C.克隆猴细胞中纺锤体结构杂乱无章导致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 D.蛋白质对形成克隆猴细胞纺锤体比较重要。‎ ‎4.“生殖性克隆不安全,应该禁止”与“美研究显示现有技术无法克隆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是否合理?为什么?‎ ‎                         ‎ ‎                         ‎ ‎                         ‎ ‎                         ‎ ‎☆新题探密 句式变换后,基本意思有所改变的一项是(     )‎ A.他把报纸撕破了。    ‎ 改为:报纸让他撕破了。‎ B.难道你该这样做吗?    ‎ 改为:你根本不该这样做。‎ C.并非所有的人都不愿和你交朋友。     改为: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你交朋友。‎ D.我直到晚上10点才把数学作业做完。   改为:到晚上10点,我才做完数学作业。‎ 答案:C ‎☆写作小练笔 对未来世界,人们有许多预言:比如说,科学技术会如何先进,可能会出现克隆人类,是祸是福,众说纷纭;再如,某一天有外星人造访地球,或许会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或许导致人类的毁灭;再比如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会变得更美好,或者相反,更恶劣……不过,不论你持乐观还是悲观态度,世界的未来,你的明天,都是你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那么,你将如何预言未来呢?你将如何设计你的明天呢?请你以《××的明天》为题写一片段。‎ ‎☆作文素材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文导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遗骸(hái)  褶皱(zhě)‎ 劫难(nàn)  追溯(sù)‎ 两栖(qī)  鸟臀目(tún)‎ 骨骼(ɡé)  衍射(yǎn)‎ 潮汐(xī)  硅(ɡuī)‎ 二、词语释义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语句解读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来说明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鸟tún( )目  chán chú( )( )  xié( )带  潮xī( )‎ 领yù( )  yǎn( )射  ‎ ‎2.下列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流逝  人员流逝  流失  水土流失 B.熔化  岩石熔化  融化  冰雪融化 C.导致  导致失败  倒置  本末倒置 D.漂移  大陆漂移  飘逸  白云飘逸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4. 把下列句子压缩到最简形式。‎ ‎⑴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⑴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⑷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二、整体感知 ‎1.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⑴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                         ‎ ‎                         ‎ ‎⑵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                         ‎ ‎                         ‎ ‎2. 对文中相关知识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大陆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4.“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5.说明文重要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三、课内阅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什么是泛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3.“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 ‎,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地幔( )  地核( )  ‎ 蜕变( ) ‎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                         ‎ ‎                         ‎ ‎                         ‎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                         ‎ ‎                         ‎ ‎                         ‎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                         ‎ ‎                         ‎ ‎                         ‎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 ‎ ‎                         ‎ ‎                         ‎ ‎                         ‎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 ‎                         ‎ ‎                         ‎ ‎☆新题探密 把下面的几个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但不要改变原意。‎ 在逆境中保持自信。‎ 在任何环境中都有能力自我适应、自我发展。‎ 是在重压下的勇敢。‎ 生命的真谛是在艰苦奋斗中的奋发。‎ ‎                                      ‎ ‎                                      ‎ 答案:生命的真谛是在艰苦奋斗中的奋发,是在重压下的勇敢,是在逆境中的自信,是在任何环境中都有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能力。‎ ‎☆写作小练笔 最近,著名导演张艺谋为他的电影《幸福时光》选为女主角。大连姑娘董洁成为幸福的女孩。预计,她也将会像巩俐、章子怡一样,在张艺谋的操作下,一举成功。对此,有人认为,她的成功关键在于得了机会,这样的成功并不值得骄傲;但也有人认为,她们的成功主要在于自己刻苦努力,把握机会,是值得赞赏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写下来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字数200字左右。‎ ‎☆作文素材 改变思维 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很受消费者的喜爱,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到20%,可是到了第11年,企业业绩开始停滞下来。‎ 公司经理召开高级会议,商讨对策。会上,总裁许诺,谁能想出解决办法,重奖10万元。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字条,总裁看完,马上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他。‎ 那张字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牙膏管开口扩大‎1毫米。‎ 消费者每天早晨习惯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如果开口增大,那么每天牙膏的消费量也必将大幅度增加。‎ 公司立即改变包装,第二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19 生物入侵者 ‎☆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劫掠(jié lüè)  失衡(hénɡ)‎ 扼制(è)  遵循(xún)‎ 霍乱(huò) 归咎(jiù)‎ 酝酿(yùn niànɡ)  栖息(qī)‎ 繁衍(yǎn)  水域(yù)‎ 五彩斑斓(lán) 啸聚山林(xiào)‎ 二、词语释义 归咎:归罪。‎ 厄运:痛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 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其互相呼叫,拉帮结伙。‎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无法避免。‎ 物竞天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自然的被选择存留下来。‎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 三、语句解读 ‎1.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2.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3.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 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四、作家作品 梅涛,博士生导师,1962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2001年12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1999年5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五、背景探视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种(zhǒnɡ) 耗资(hào) ‎ 栖息(qī) 归咎(jiù)‎ B.漏网(lòu) 斑斓(lán) ‎ 宠物(chǒnɡ) 藩篱(fán)‎ C.失衡(hénɡ) 劫掠(lüè) ‎ 监控(jiàn) 酝酿(niànɡ)‎ D.厄运(è) 调节(tiáo) ‎ 棕树(cōnɡ) 霍乱(huò)‎ ‎2.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遏止棕树蛇繁延的天敌。‎ B.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蓝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 C.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 ‎ D.要知道,生物入侵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消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3.下列语句中,说明方法不同于其他各项的一项是(     )‎ A.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B.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C.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D.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 ‎4.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义或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突出斑贝的危害之大)‎ B.如果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许多本土物种将难逃绝种厄运。(不幸的命运)‎ C.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表明还有一些国家没有认识到)‎ D.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三个引号的用法一样)‎ ‎5.填在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 。‎ A.人们能无动于衷吗?‎ B.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 C.人们不能无动于衷。 ‎ D.难道人们能无动于衷吗?‎ 二、整体感知 ‎1.根据你对下面三个词语意思的理解填空。‎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⑴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 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⑵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 ‎ 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⑶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 的严重失衡。‎ ‎2.“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中“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为什么?‎ ‎                         ‎ ‎                         ‎ ‎                         ‎ ‎                         ‎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⑴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                         ‎ ‎                         ‎ ‎⑵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 ‎                         ‎ ‎                         ‎ ‎4.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生物入侵者”的入侵?‎ ‎                         ‎ ‎                         ‎ ‎                         ‎ 三、课内阅读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  )鸟类,(  )鸟巢,(  )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请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 ‎2.如何理解“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一句中的“竟”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中用两处事例来说明其危害,请说说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前些日子遭遇沙尘暴的袭击,一时间,黑风乍起、黄尘蔽日、飞沙走石、天地闭合……院子里黄土弥漫、沙尘铺地,最叫人可惜的是刚刚开了两天的迎春花未及怒放,便落英缤纷、零落成泥碾作尘了。人们纷纷叹息着,并且夹杂着几句对沙尘暴的诅咒,但我却在心里喊:“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缘何有此想法?因为我们太善于忘却,如果没有沙尘暴的时时(  ),我们会很轻易地忘记江河源头曾经的河水清清、鱼翔浅底,曾经的天高云淡、鹰击长空,曾经的青山隐隐、兽走雉起.也因为我们善于麻木,如果没有沙尘暴的时时(  ),我们会习惯于早上起来抹去桌上黄土,说几句“这鬼天气”之类的话,尔后马照跑、舞照跳……还因为我们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沙化掉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这一无情事实和大自然的警示,我们漠然视之.我们需要沙尘暴的时时(  )。‎ 报纸上说,此次沙尘暴越过其西北领地,长驱直入,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这便让我“欣慰”不已,对了,别老跟西部几个穷省的百姓过不去,他们受的苦够多了。‎ 沙尘暴呀,请你去去大都市,或许靠了你,京城里的人们在吐掉碜牙的沙子后,会想想风从何方来,沙从何处起,进而想想咱戈壁大漠、草原腹地、黄土高坡,想想江泽民同志的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沙尘暴呀,请你去去江南,或许靠了你,他们在灰头土脑、蓬头垢面之时,会想起哺育鱼米之乡的三江源,想起知恩图报……‎ 这么想着,夜晚拥衾侧卧,细听窗外沙尘暴的怒吼狂叫,但觉狂乱时訇訇然万马奔腾、浩浩然惊涛拍岸,低沉时呜呜然抑扬顿挫、凄凄然一咏三叹,好一首宏大壮美之乐章!我一边聆听这乐章,一边暗祈:“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乍起(  )  诅咒(  )  ‎ 戈壁(  )  暗祈(  )‎ ‎2.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                         ‎ ‎                         ‎ ‎                         ‎ ‎3.文中两次出现“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请分别说说它的作用。‎ ‎                         ‎ ‎                         ‎ ‎                         ‎ ‎4.依次在第二段空白处填写词语正确的是(  )‎ A.敲打  提醒  刺激 B.刺激  敲打  提醒 C.提醒  敲打  刺激 D.提醒  刺激  敲打 ‎5.作者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                         ‎ ‎                         ‎ ‎                         ‎ ‎                         ‎ ‎☆新题探密 成语中的比喻很多,请在括号中填入一个恰当的字,使成语完整。‎ 胆小如(   )  料事如(   )‎ 暴跳如(   ) 度日如(   )‎ 挥汗如(   )  挥金如(   )‎ 答案:鼠、神、雷、年、雨、金 ‎☆写作小练笔 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有一种稀珍的鹿种,主人们为了使鹿群不受伤害,将狼、豹野兽捕杀光。从此,这些鹿置于没有任何危险的“安乐窝”中,活动量逐渐减少,体质也越来越差,在瘟疫浒时大量死亡。后来,主人们特意从外地“引进”狼珍稀的鹿群为了生存,整天来回奔跑,体质和生命力逐渐增强。‎ 以上材料给予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来,展示给大家一起讨论。‎ ‎☆作文素材 鸡为什么飞不高 小鸡看见一只鹰在高高的蓝天上飞过,十分羡慕,于是他向母鸡问道:“妈妈,我们也有一对大翅膀,为什么不能像鹰那样高飞呢?”‎ ‎“真是个小傻瓜,”母亲回答说:“飞得高有什么用处,蓝天上没有谷粒,也不会有虫子啊!”‎ ‎20 落日的幻觉 ‎☆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遐思(xiá)  绮丽(qǐ) ‎ 绚丽(xuàn)  殷红(yān) ‎ 喷薄(bó)  气息奄奄(yǎn)‎ 二、词语释义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喷薄:涌起,上升、高涨的样子;一般是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遐思:悠远地思索或想象;深长的思念。‎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西下的太阳无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黄昏时刻。意思是维持不了多少时间。‎ 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衰减:减弱,减退。‎ 三、语句解读 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四、作家作品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息奄奄(     )  绮丽(     )  ‎ 衰减(     )  日薄西山(  )‎ ‎(zhuì)      落 尘(āi)        ‎ ‎(wèi)      蓝  (yān)      红 ‎2.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⑴太阳快要落山了。(   )‎ ‎⑵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⑶气息微弱的样子。(   )‎ ‎⑷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 ‎3. 圈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面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留恋观赏、喑咏描绘。(   )‎ ‎⑵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密的兰灰色暗孤。(   )‎ ‎⑶日落确实很美,色彩峋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相竞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 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⑴日落确实很美,色彩        ,变化多端。(A.绚丽 B.鲜艳 C.艳丽)‎ ‎⑵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A.折射 B.反射 C.散射)‎ ‎⑶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A.衰弱 B.衰减 C.减淡)‎ 二、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2.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                         ‎ ‎                         ‎ ‎                         ‎ ‎                         ‎ ‎3.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1.第一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 。‎ ‎2.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3.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请直接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 四、拓展阅读 长河落日扁 李海沧 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证实。‎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型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穹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像!‎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王维是    (朝代)诗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他的《              》一诗,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通晓字词。‎ ‎⑴找出第五段画线句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错字:        _,正字:         _;‎ 错字:         ,正字:         _。‎ ‎⑵解释第五段加点的“可望而不可即”在文中的含义是                      ‎ ‎ ‎ ‎⑶第三段中加点的“这样”指的是 ‎                                   ‎ ‎ ‎ ‎3.理解内容。‎ ‎⑴“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这句话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应该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                         ‎ ‎                         ‎ ‎⑵根据全文概括回答,为什么“长河落日扁”? ‎ ‎                         ‎ ‎                         ‎ ‎                         ‎ ‎                         ‎ ‎4.阅读第五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地点 形成海市蜃楼的不同点 原      理 海面上 沙漠里 ‎☆新题探密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组成句式相似、前后呼应的一段文字。‎ 旭日东升,照耀大地,给人间带来光明,自有它的辉煌灿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妈妈,您虽然老了,但如同夕阳。没有您此时的火红,怎会有我明朝的蓬勃?‎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青山明丽,为天空织就彩霞,同样不失绚丽壮观。‎ ‎☆写作小练笔 你在上学的路上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过日出或日落吗?请用自己的眼光和自己的笔作一段独具特色的描写,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字数300字左右。‎ ‎☆作文素材 只有你能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个和尚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大师,普度一下终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和尚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眼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和尚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2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hóu)知识。‎ B.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C.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shú)和两栖(qī)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D.轻轻松松嚼(jiáo)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jué)一下是什么声音?‎ ‎2.成语改错。(3分)‎ 冲耳不闻 无动于中 物竟天择 五采斑斓 消声匿迹 风雪在途 ‎ 错误 正确 ‎3.根据解说,在横线处选填汉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A.云 ‎ 霄,“雨”(雨字头儿),与雨或雪有关;宵,“内”(宝盖儿),与房屋有关。横线处应填写“霄”。‎ B. 藏 贮,“贝”(贝字旁儿),与财物有关;伫,“亻”(单人旁儿),与人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贮”。‎ C. 山涉水 跋,“足”(足字旁儿),与脚有关;拔,“扌”(提手旁儿),与手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跋”。‎ D.张灯 彩 节,“仲”(草字头儿),与植物有关;结,“糸”(绞丝旁儿),与丝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节”。‎ ‎4.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修改:删去“问题”。‎ B.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修改:删去“通过”。‎ C.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五个项目的比赛。‎ 修改:将“获得”改为“包揽”。‎ D.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修改:在“是”字后面加上“能”。‎ ‎5.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请你再举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规律。(4分)‎ 诗句: ‎ ‎ ___‎ 规律: ‎ ‎ ___‎ ‎6.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作者以精当的语言对“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轮回的四季做了描述。与四季有关的成语很多,请举两个这样的成语。(2分)‎ ‎ ‎ ‎7.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4分)‎ ‎⑴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 )‎ ‎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 )‎ ‎⑶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 ‎( )‎ ‎⑷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 ‎8.下列关于说明顺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不同事物的说明,说明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内容和说明顺序要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说明,由于说明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内容和说明的顺序要求也可不同。‎ B.逻辑顺序往往运用在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中,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些往往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C.说明文的顺序一般包括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四种。‎ D.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说明就是采用时间顺序说明。人物生平介绍、动植物生长过程、科学观测记录、生产流程说明、民族历史陈述等等,都可采用时间顺序说明。‎ ‎9.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恐龙无处不在是因为它们自己迁移的结果。‎ B.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曾分裂成四部分。‎ C.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斯石英和金刚石在温度升到极高时,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 ‎10.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2分)‎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②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③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④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排列列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一)(19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1.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了一致。(2分)‎ ‎12.根据所供材料填空。‎ ‎⑴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2分)‎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    的科学。‎ ‎⑵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13.第2自然段对物候知识、物候学的介绍是由          到          。(2分)‎ ‎1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超过12个字)。(2分)‎ ‎15.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3分)‎ ‎                                                                                                                                                                                         ‎ ‎(三)(14分)‎ 鸟中诸葛 ‎①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 ‎②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③在英国,乌鸦吞食耗子很有趣。乌鸦站在猪背上“值班站岗”,因为它确信,在猪圈干草堆中爬来爬去的耗子,绝不会留意哼哼叫个不停的肥猪,于是乌鸦从猪背上猛然往下跳,便可以把耗子叨到嘴里。‎ ‎④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⑤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叨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⑥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⑦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⑧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⑨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百余个词呢!‎ ‎⑩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时叼走小羊。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吃“残羹剩饭”。‎ 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 ‎(选自《智慧背囊》第三辑,作者林昌铋,有改动)‎ ‎18.用文中的话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第③⑦⑨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3分)‎ 第③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是一篇消除“乌鸦可恶”的偏见,为乌鸦“正名”的科普文章。‎ B.选文是按照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方式说明事理的。‎ C.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告诉人们欧洲的乌鸦是聪明的。‎ D.生动形象是选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21.用选文中的语句解释乌鸦“报丧之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乌鸦是一种飞禽,却很有人情味,请你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说说它给你的启示。(3分)‎ ‎(1)语段(写出段落序号):______________‎ ‎(2)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昔有大长者①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②洄流矶③激之外,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④。至洄洑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长者:显贵有德的老人。‎ ‎②漩洑(fú):漩涡。③矶:露出水面的大石头。④处(chǔ):处置,即驾船。‎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⑴语众人言 语:_______________‎ ‎⑵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所:___________ __‎ ‎⑶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举:_____________ _‎ ‎24.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中的“之”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甚异之  B.忘路之远近 C.能以径寸之木 D.孔子云:何陋之有?‎ ‎25.文中的“长者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6.翻译:共诸商人入海采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多少年来,它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丰厚的资源。珍爱它,它将会对我们报以温馨的馈赠;践踏它,它将会对我们施以严酷的惩罚。‎ 请联系现实,以“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21 桃花源记 ‎☆课文导读 本文是以记叙文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遂迷(suì)  邑人(yì)  ‎ 间隔(jiàn ɡé)  语云(yù)  ‎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郡下(jùn)‎ 黄发垂髫 (tiáo)  刘子骥(jì)‎ 便要还家(yāo)  诣太守(yì)‎ 舍船(shě)  屋舍(shè)‎ 缤纷(bīn) 怡然(yí)‎ 二、词语释义 缘溪行:缘,沿。‎ 夹岸数百步: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 欲穷其林:穷,穷尽。‎ 豁然开朗:开朗,开阔的样子。‎ 悉如外人: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打听消息。‎ 妻子邑人:妻子儿女,同乡人。‎ 叹惋:感叹,惋惜。    ‎ 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   ‎ 处处志之:志,做记号。‎ 三、语句解读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 无论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 ‎2.省略宾语的句子。 ‎ ‎⑴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 ‎⑵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 ‎⑶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 ‎⑷辞(村中人而)去。‎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四、作家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五、背景探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因为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 )  俨然( )‎ 垂髫( )  阡陌( )( )‎ 发髻( )  两鬓( )‎ ‎2.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⑴得其船,便扶向路。( )‎ 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 C.沿着,顺着 ‎⑵处处志之( )‎ A.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 ‎⑶芳草鲜美( )‎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味道好 D.新鲜肥美 ‎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A.延长 B.推迟 C.聘请、请 D.伸展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晋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 ‎4.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二、整体感知 ‎1.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竹之类。‎ 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 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 ‎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A.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⑴《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 ‎⑵“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 ‎⑶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社会理想。(    )‎ ‎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就是现在所谓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 ‎3.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4.填空。‎ ‎⑴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 ‎⑵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 ‎⑶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是:‎ A. __________ B. _________‎ C. __________ D.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停数日,辞去:辞去,告辞离去 ‎2.对下面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要”“延”意义相同,都是“邀请”。‎ C.“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意义相同,都是“详细”;。‎ D.“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村人“便要还家”,是因为他们想听渔人讲述外面的新鲜事。‎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4.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5.对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说明桃花林是个景色怡人的好地方。‎ B.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 C.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 D.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四、拓展阅读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 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 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   指代(      )‎ ‎2.下面各组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                         ‎ ‎                         ‎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                         ‎ ‎                         ‎ ‎☆新题探密 成语对对子。‎ 井然有序(       )‎ 固若金汤(       )‎ 雪中送炭(       )‎ 流芳百世(       )‎ 精雕细刻(       )‎ 伶牙俐齿(       )‎ 答案:杂乱无章 危如累卵 锦上添花 遗臭万年 粗制滥造 笨嘴拙舌 ‎☆写作小练笔 这是一片起伏的灌木从生的原野,灌木上结着鲜红的大小不一的浆果。有一天,三个年轻人从这走过,被这繁星般美丽的浆果吸引住了。他们约定,从小路的起点到终点,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取的最大。当然,每人只能有一次采摘的机会,而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 ‎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年轻人,你怎样摘到一颗较大的浆果?这一段路途的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请以此为范围写一片段表现你的所想。‎ ‎☆作文素材 快乐与悲哀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卖雨伞的,二女婿则靠卖草帽为生。‎ 一到晴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大女婿的雨伞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可一到雨天,她又想起了二女儿:“又没有人买草帽了。”所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老太太总是不开心。‎ 一位邻居觉得好笑,便对老太太说:“下雨天你想想大女儿的雨伞好卖了,晴天你就去想二女儿的草帽生意不错,这样想,你不就天天高兴了吗?”‎ 老太太听了邻居的话,天天脸上都有了笑容。‎ ‎22 短文两篇 ‎☆课文导读 ‎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事中显理,景中显情。‎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ú)  甚蕃(fān) ‎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不枝(màn)‎ 亵玩(xiè)  噫(yì)  颐(yí)‎ 鲜有闻(xiǎn) 隐逸(yì)‎ 二、词语释义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调,弹奏;素,素朴。‎ 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可爱的(花)”。 甚蕃,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盛爱牡丹:盛,很。‎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予谓菊:谓,认为。‎ 陶后鲜有闻:鲜,少。‎ 三、语句解读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著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3.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4.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用作使动,使……受到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用作使动,使……感到劳累)‎ ‎6.不蔓不枝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7.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四、作家作品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字茂叔,原名敦实,亦称惇颐、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五、背景探视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这篇《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县通判时在任上写的。半年时间,和州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86年)擢为南康郡守(今江西星子县)时写下的。他曾于府署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六、文体浅谈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fán(   )  yū(   )泥 清lián(   ) xiè(   )玩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B.可以调(调弄)素(不加修饰)琴 C.亭亭净(洁净)植(种植)‎ D.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听说)。‎ ‎3.选出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无丝竹之乱耳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三句分别采用了不同句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B.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C.感叹句、陈述句、祈使句 D.感叹句、疑问句、陈述句 ‎5.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者:可爱者甚蕃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整体感知 ‎1.选出翻译句子正确的一项。‎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A.山不在于高低,有了仙人的姓名就成了仙山。‎ B.一座山不在于山高,有了灵气就出名了。‎ C.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D.仙人喜欢居住在不高的山上。‎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A.只可以远远地观看,不可以走到近前与它玩耍。‎ B.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C.可以远看,但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 D.可以远远地察看,却不能走近去玩弄。‎ ‎2.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3.《爱莲说》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 A.咏物抒情  B.托物言志  ‎ C.借景抒情  D.先抑后扬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的作者是宋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B.《陋室铭》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情操。‎ C.《爱莲说》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全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的品德。‎ D.“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文体。‎ ‎5.《陋室铭》的主旨是颂扬(  )‎ A.陋室不陋  B.鸿儒 C.德馨  D.陋室 ‎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课内阅读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哪一个词能统领全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划分文章层次。‎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3.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 ‎5.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共道牡丹时 ‎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水洒复泥封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 帝城春欲暮 ‎ 复前行,欲穷其林 D.‎ 低头独长叹 ‎   晋陶渊明独爱菊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什么世风?‎ ‎                         ‎ ‎                         ‎ ‎                         ‎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                         ‎ ‎                         ‎ ‎                         ‎ ‎4.读完全诗,你认为作者写作本诗的目的是什么?‎ ‎                         ‎ ‎                         ‎ ‎                         ‎ ‎5.下面是一段《啊,牡丹》的歌词,读后回答问题。‎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美,娇美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本段歌词与白居易的《买花》诗都描写了牡丹的美好。你能说说这二者的不同之处吗?说出一点即可。‎ ‎                         ‎ ‎                         ‎ ‎                         ‎ ‎                         ‎ ‎☆新题探密 用“我”字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思路点睛:本句变句的主干是“我看不出名气来”,对什么看不出名气来呢?把对象介入句中就成了本题的正确答案。)‎ 一幅山水画,据说出自名家之手,我左看右看,横看竖看,它的“名气”我始终品味不出来。‎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对那幅据说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山水画,左看右看,横看竖看,始终看不出名气来。‎ ‎☆写作小练笔 做过的事情,要反省一下,是否正确,是否还有缺漏;学过的知识,要反省一下,是否掌握,是否记得扎实;面对自我,要反省一下,是否正直,是否真诚坚强。个人,要反省;国家,也是反省;只要智慧存在的地方,就都少不了——反省。‎ 请你用自己的笔回顾自己一段时期的表现,写下你对自己的评价和反省。‎ ‎☆作文素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孟郊《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3 核舟记 ‎☆课文导读 本文介绍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洢(yī)  器皿(mǐn)‎ 罔(wǎnɡ)  贻(yí)‎ 轩敞(xuān chǎnɡ)  峨冠(é)‎ 矫首(jiǎo)  黍米(shǔ)‎ 八分有奇(jī)  轩(xuān)‎ 箬篷(ruò)  糁之(sǎn)‎ 多髯(rán)  衣褶(zhě)‎ 袒(tǎn)  诎(qū)‎ 椎髻(jì)  壬戌(rén  xū)‎ 甫(fǔ)  篆章(zhuàn)‎ 二、词语释义 明有奇巧人: 手特别巧。‎ 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因,就着。‎ 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盖大苏泛赤壁云:泛舟。‎ 中轩敞者为舱:高起。‎ 启窗而观:开启。‎ 石青糁之:涂。‎ 东坡右手执卷端:拿。‎ 东坡现右足:露出。‎ 佛印绝类弥勒:极像。‎ 左臂挂念珠倚之:靠。‎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 珠可历历数也:清清楚楚。‎ 其船背稍夷:平。‎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三、语句解读 ‎1.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 ‎2.词类活用:‎ 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特殊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句)‎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句)‎ 四、作家作品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阉党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 五、背景探视 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经相当高妙,如明代冯梦龙的《古今概谈》一书中“雕刻绝艺”条记载:吴仁顾四以核桃刻小船,“蓬、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与本文记载的核舟颇为相像,同时还记载了“橄榄花篮”和其他一些微雕艺术品,可见当时微雕技艺之一斑。‎ 六、文体浅谈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 ‎ 天启壬(ré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 ‎ 石青糁(sǎn)之 B.峨冠(ɡuān)而多髯(rán) ‎ 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 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 ‎ 珠可历历数(shǔ)也 钩画了了(liǎo liǎo) ‎ 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 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佛印绝类弥勒(lè) ‎ 舟尾横卧一楫(jí)‎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B.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 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3.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 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B.高可二黍许(上下) ‎ 能以径寸之木(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于)‎ C.明有奇巧人(奇特)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左手倚一衡木(横)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 D.尝贻余核舟一(赠)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 雕栏相望焉(看见) ‎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弯曲)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神情与苏黄不属    ‎ 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5.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 B.通计一舟,为人五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 ‎ B.语气助词 ‎ 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D.动词,可译为“去”、“往”‎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 ‎⑴能以径寸之木( ) ‎ ‎⑵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⑶石青糁之。( ) ‎ ‎⑷左臂挂念珠倚之。( )‎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二、整体感知 ‎1.找出译文没有错误的一项( )‎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 译文: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约有两粒黄米粒那么高。‎ B.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 译文:在右边的一个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握住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好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两膝互相比着,隐藏在画幅下边的衣服折纹中。‎ 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译文:字迹细得像蚊子脚,是用刀钩画出来的。 ‎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属事理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载,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3.下面的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是( )‎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右手指卷 ③东坡现右足 ④鲁直左手执卷末 ‎⑤左手抚鲁直背 ⑥鲁直现左足⑦如有所语 A.①⑤⑦④②③⑥ ‎ B.③⑥⑦④①⑤②‎ C.①⑤④②⑦③⑥ ‎ D.④②⑦①⑤⑥③‎ ‎4.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三、课内阅读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中写东坡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写佛印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用“/’标出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 其 两 膝 相 比 者,各 隐 卷 底 衣 褶 中。‎ ‎3.用“//”给这段文字分层并概括各层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 ‎5.试分析苏轼和佛印的不同性格或心情。‎ 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11.给加点字注音。‎ 季弟(  )  山坳(  )  ‎ 城巅(  )  洞敞(  )‎ ‎12.下列兄弟排行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季、叔、仲、伯 B.仲、季、伯、叔 C.伯、仲、叔、季 D.叔、伯、季、仲 ‎1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长五分许  许:‎ ‎⑵向背皆山  向背:‎ ‎⑶楼门洞敞  洞敞:‎ ‎14.给下面的语句补写上省略的成分。‎ 山坳插一(  )城。‎ ‎15.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A.拿起鼓槌,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 B.拿起鼓槌在打鼓,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 C.拿着鼓槌在敲打,像是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 D.拿着鼓槌,像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 ‎☆新题探密 网络时代的我们,喜欢给自己取个网名,以便与人交流,获取信息。一个好的网名,既要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又要体现高雅的志趣,如“一江春水”、“夜雨时”、“隔水樵夫”等。请你给自己取一个别致的网名,并说说它的由来和含义。‎ ‎   示例: 网名:一江春水 ‎   由来和含义:出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水如蓝,丹心似火,从多彩的生活汲取不竭的动力,用满怀的热情期待美好的明天。‎ ‎   网名: ‎ ‎   由来和含义: ‎ ‎ ‎ ‎ ‎ ‎ ‎ 答案略,注意文明高雅。含义要言之有理。‎ ‎☆写作小练笔 在下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⑴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素材 竞争 一位老人和一只猎狗成了这个庄园的主人。两个月后,猎狗不吃不喝,很快瘦得像一具标本。有一天,一只觅食的苍鹰光临庄园,猎狗蹿起冲向苍鹰狂叫,这天,狗吃了许多东西。醒悟的老人从山里捕回一只狼,拴在庄园外的一棵树下,从此,情况改变了:只要猎狗看到狼,猎狗便显得非常精神,并且食欲大增,一天天胖了起来——没有了对手和较量,没有了危机和竞争,猎狗便会走向死亡。‎ ‎24 大道之行也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 矜(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幼有所长(zhǎnɡ)  男有分(fèn)  ‎ 谋闭而不兴(xīnɡ)‎ 二、词语释义 大道之行也:大道,言道之广大而不偏私。行,意谓通达于天下。‎ 幼有所长:按《曲礼》注,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故知十九岁以前通称幼。有所长,指幼小者皆能长大成人,得到良好的教育。‎ 矜:通“鳏”,老而无妻或丧妻者皆曰矜。‎ 寡:五十岁无夫曰寡,今妇人丧夫皆曰寡。‎ 孤: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者。‎ 独:老而无子曰独。‎ 废疾:谓精神或体力不完全者也。‎ 男有分:男人各尽其责做适当的事,各安其业。‎ 女有归:女人嫁不失时,找到适合人家。《辞源》:“妇人谓嫁曰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指资源,“恶”指讨厌。‎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指包括体力与脑力的劳动力。‎ 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大同:指理想社会。‎ 三、语句解读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 ‎“矜”通“鳏”‎ ‎2.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为……亲,以为……子,意动用法)‎ 故外户而不闭(从外面,名词作状语)‎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老年人,壮年人,形容词作名词)‎ 四、作家作品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相传为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最后由汉初戴圣编写。‎ 五、背景探视 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请划掉加点字的错误注音。‎ ‎⑴选贤与能    A.yǔ  B.jǔ ‎⑵矜、寡、孤、独 A.ɡuān B.jīn ‎⑶男有分     A.fēn  B.fèn ‎⑷货恶其弃于地  A.è   B.wù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选贤与能。 通 意思: ‎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 意思: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男有分,女有归   ‎ 分:          ‎ 归:‎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   ‎ 恶:‎ ‎⑶盗窃乱贼而不作   ‎ 乱:          ‎ 作:‎ ‎⑷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闭:         ‎ 大同:‎ ‎4.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⑴与:选贤与能( ) ‎ 遂与外人间隔( )‎ ‎⑵为:天下为公( )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⑶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 ‎ 故外户而不闭( )‎ ‎⑷行:大道之行( ) ‎ 复前行( )‎ ‎5.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⑴老而无子的人( ) ‎ ‎⑵老而无夫的人( )‎ ‎⑶老而无妻的人( ) ‎ ‎⑷幼而无父的人( )‎ 二、整体感知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填空。‎ ‎⑴《礼记》是中国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49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 ‎                         ‎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                         ‎ ‎                         ‎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                         ‎ ‎                         ‎ ‎                         ‎ ‎                         ‎ 三、课内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找出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语段可分为_____层,每一层的大意总结如下。‎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怎样的?(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给下列字注音。‎ 弗(  )  琢(  )  ‎ 兑(  )  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弗学而能  弗:‎ ‎⑵其次务施报  施:‎ ‎⑶玉不琢,不成器  琢:‎ ‎⑷人有礼则安  安:‎ ‎3.《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句)‎ ‎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 ‎⑵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译文:‎ ‎☆新题探密 班级要组织字谜游戏。你的任务是仿照教材中“甜咸苦辣各味皆备”(谜底:口)的方式,从“木”“心”“二”“人”中选一个字为谜底,用“××××××都有”的句式,设计一个谜面。(3分) ‎ 谜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谜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杨柳樟槐村村都有 ‎☆写作小练笔 某市森林公园决定公开招聘一名高级管理员。几轮测试之后,1000名应聘者中有三人因分数相等同时进入复试,总管招来他们说;“有一只小山羊跑到了三号林区,你们一齐出发,谁抓住了这只山羊,谁将被录用。”三人奉命来到三号林区,甲首先发现了山羊,乙用物击伤了山羊,丙抓住了受伤的山羊。‎ 请你预设一下招聘结果,并以总管的口吻阐明理由。字数100字以上。‎ ‎☆作文素材 价值(教育)‎ 有一次到乡下,我们看到一位老大爷正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 我们就问老大爷:“大爷您为什么不把它放在食槽里让牛吃,却放在那里呢。”‎ 老大爷说:“这种草料不好.要是放在食槽里,牛就会不屑一顾;但如果把它放在牛勉强能够到的屋檐上,牛就会努力吃,直到把草料吃完。”‎ 这真是有趣。‎ 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珍贵的?‎ 信手掂来的不是,价格最昂贵的也未必是。它就在我们不容易够到或者完全够不到的地方。‎ ‎25 杜甫诗三首 ‎☆课文导读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景之苦,表达出忧国忧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的体现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决眦(zì)  未了(liǒo)  ‎ 搔(sōo)  簪(zōn)‎ 逾墙(yú)  邺城(yè)  戍(shù)‎ 老妪(yǜ)  幽咽(yè)‎ 二、词语释义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决眦入归鸟:眦,眼眶,眼角。‎ 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 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逾墙走:走,跑。‎ 吏呼一何怒:呼,大声吆喝。怒:凶狠。‎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备晨炊: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泣:小声抽泣,啼哭。‎ 三、语句解读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四、作家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五、背景探视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正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大唐就像个强壮的青年,有着无尽的理想和希望,宽广的胸怀似乎包容的下所有的豪情。这时正值青年的杜甫正在南北游历,他路过“五岳之尊”的泰山,写下《望岳》一诗。‎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安史之乱”的第三年,大唐进入由盛转衰时期,玄宗早已弃都而逃,长安被攻占,人民生活在战乱中,大唐一片混乱。中年杜甫在投奔肃宗路上被判军所俘,困居长安,写下《春望》一诗 公元759年,尚未平息“安史之乱”,唐朝派大将郭子仪等九位节度史围攻安庆绪,兵败后到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既要遭受战乱之苦,又要受兵吏抽丁、生离死别之苦,民不聊生,杜甫这时被贬官,回华州途中,写出《石壕吏》等著名的“三吏”“三别”诗。‎ 六、文体浅谈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决zì(  )   搔(  )更短  ‎ 不胜zān(  )  逾(  )墙 ‎ 邺城shù(  )  老妪(  )‎ 晨炊(  )   泣幽咽(  )‎ ‎2.下列句子中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下列句子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喂有乳下孙。‎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⑴三男邺城戍           A.生活贫困 ‎ ‎⑵二男新战死           B.战争惨烈 ‎ ‎⑶出入无完裙           C.兵役苛酷 二、整体感知 ‎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2.《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3.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4.填空。‎ ‎⑴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⑵《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三、课内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⑦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完裙(    )‎ ‎2.将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3.《石壕吏》是一首_______诗(体裁),以_______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____,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                         ‎ ‎                         ‎ ‎                         ‎ 四、拓展阅读 ‎《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ɡ。‎ ‎1.解释词义。‎ ‎⑴更:         ⑵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                         ‎ ‎                         ‎ ‎                         ‎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                         ‎ ‎☆新题探密 阅读下面故事,完成两道题目。‎ 甲乙两个猎人各猎得两只野兔回家,甲的妻子看见后冷冷地说:“ A    ”。甲猎人不悦,心想:“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第二天,他故意空着手回家,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不容易的事。乙猎人遇到的情形恰好相反。他的妻子看见他带回两只野兔,就欢天喜地地说:“ B   ”。乙猎人心中喜悦:“两只算什么?”第二天,他打回了四只野兔。‎ ‎    请补上A、B两处的内容,两处均必须是疑问句,并且均不得超过10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A:你仅打到了两只?B:你竟打到了两只?‎ ‎☆写作小练笔 根据情景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⑴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安定、详和的社会中生活时的心情。‎ ‎                         ‎ ‎                         ‎ ‎                         ‎ ‎                         ‎ ‎⑵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时的心情。‎ ‎                         ‎ ‎                         ‎ ‎                         ‎ ‎                         ‎ ‎☆作文素材 脚踏实地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第五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俨然(yǎn) 间隔(jiàn) 问津(jīn) 屋舍(shè)‎ B.案牍(dú) 苔痕(tái) 甚蕃(fán) 鲜有闻(xiān)‎ C.器皿(mǐn) 箬篷(ruò) 衣褶(zhě) 虞山(yú)‎ D.和睦(mù) 男有分(fèn) 黍(shǔ) 淤泥(yū)‎ ‎2.下列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罔不 俨然 箬篷 糁之 B.弘儒 案牍 苔痕 陋室 C.豁然 仟陌 垂髫 屋舍 D.德磬 矫首 昂视 诣太守 ‎ ‎3.填空。(5分) ‎ ‎⑴《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日常生活中评价一个人清正廉洁,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时时常用《爱莲说》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魏学伊在《核舟记》中巧妙地引用苏轼《后赤壁赋》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公无私,任人惟贤,讲究诚信,和睦相处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教育家孔子在《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开篇便谈到此话题,他认为这是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请把这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在日常生活中高尚者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为自己谋私利。教育家孔子在《大道之行也》一文中也有阐述。这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稀少)‎ B.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挨着)‎ C.货恶其弃于地(恶:憎恶)‎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 ‎5.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6.下列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神情与苏、黄不属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下列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居右者椎髻仰面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连线,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桃花源记》——散文——晋代——陶渊明 B.《爱莲说》——骈文——唐代——刘禹锡 C.《石壕吏》——五绝——唐代——杜甫 D.《大道之行也》——散文——战国——孟子 ‎9.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铭”是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B.《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撰而成。‎ C.“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爱莲说》‎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选自《春望》,作者是唐朝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所以能实现。‎ B.《核舟记》中船舱两侧窗上刻上文字的目的,是借助苏轼《赤壁赋》的文句来暗示泛舟之处在赤壁之下。‎ C.《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蓝图,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神往。‎ D.《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现象的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 (16分)‎ 清净之莲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头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心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地孤独地站立在街边,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②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荚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③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陆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④‎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极像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⑥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个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⑦偶尔……‎ ‎⑧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⑨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⑩惟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惟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惟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惟其柔软,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⑾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⑿那最关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⒀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⒁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12.请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找出与文中第⑥段画横线部分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以“妈妈的爱”为表述对象,仿照下列语句写一段话。(4分)‎ ‎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清净之莲”中“清净”一词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简述你对“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概括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1分)‎ 荷花之迷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花一样不受污染,永保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莲子辜苍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死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7.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竟然”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一一概括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2分)‎ A.荷花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花瓣表面尽是疙瘩,十分毛糙。‎ B.因为荷花细胞内有能发热的线粒体,所以荷花的花朵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C.文章用“古莲发芽”这一例子,说明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就是指能修理细胞本身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的“酶”。‎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糝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粒粒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2.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不同。(2分)‎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 ‎⑵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 ‎23.摘录本文段中文字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古今在数词的说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苏、黄共阅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舟尾横卧一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2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简答: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种执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讲究文明,真诚待人;求知若渴,完善自我;打破成规,探索创新;善待自然,呵护草木……都是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人心的音符。‎ 请你以“美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6 三峡 ‎☆课文导读 ‎《三峡》是由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三峡》既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一篇优美的文学篇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阙处(quē)  襄陵(xiānɡ)‎ 绝巘(yǎn)  属引(zhǔ)  ‎ 沿溯(sù)   飞漱(shù)  ‎ 御风(yù) 林寒涧肃(jiàn)‎ 猿鸣(yuán) 长啸(xiào)‎ 曦月(xī)   急湍(tuān)‎ 长啸(xiào)  重岩叠嶂(zhànɡ)  ‎ 二、词语释义 重岩叠障: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襄,漫上。‎ 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良多趣味:良,真,实在。‎ 林寒涧肃:肃,寂静。‎ 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 空谷传响:传,同“啭”,声音婉转。‎ 三、语句解读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作家作品 郦道元(?— 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⑴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 C.夏水襄(xiānɡ)陵 D.重岩叠嶂(zhànɡ) (    )‎ ‎⑵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 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    )‎ ‎2.为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或:A.或许  B.有人  ‎ C.有时  D.或者 或王命急宣(  )   ‎ ‎⑵虽:A.虽然  B.即使  ‎ C.但是  D.而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⑶自:A.如果  B.在  ‎ C.由  D.从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  ‎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⑷绝:A.断绝  B.极  ‎ C.阻断  D.消失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略无阙处           略无:‎ ‎⑵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⑶沿溯阻绝        沿溯:‎ ‎⑷虽乘奔御风         奔:‎ ‎⑸素湍绿潭           素:‎ ‎⑹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 ‎4.选出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A.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A.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B.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二、整体感知 ‎1.填空题。‎ ‎⑴《三峡》选自《___________》,三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学家。‎ ‎⑵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哪些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描写景物动态的一项是(  ) ‎ A.素湍绿潭 B.绝巘多生怪柏 C.回清倒影 D.清荣峻茂 ‎ ‎4.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从侧面描写三峡的险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从正面写出三峡的险恶。(  )‎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写俯视所见;“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写仰视所见。(  )‎ ‎5.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                         ‎ ‎                         ‎ 三、课内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空白处补写原句。‎ ‎2.第一段画线的两句,描绘出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_____________,先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色。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_____________或季节,中间是_____________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_____________之。‎ 四、拓展阅读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上文两段文字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试给第一段加上标点。(在原文中加标点即可)‎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⑴迳狼尾滩 ‎⑵负刀牵牛 ‎⑶虽途迳信宿 ‎⑷犹望见此物 ‎⑸相去二里 ‎⑹悉作人面形 ‎3.试把第二段文字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                         ‎ ‎                         ‎ ‎                         ‎ ‎4.找出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 ‎5.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人滩”得名的原因。‎ ‎                         ‎ ‎                         ‎ ‎                         ‎ ‎☆新题探密 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答案:B ‎☆写作小练笔 生活里,每天几乎都弥满绿意。‎ 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同样地,如果没有——‎ 请以“如果没有……”为题接着写下去,字数200字以上。‎ ‎☆作文素材 积累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27 短文两篇 ‎☆课文导读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ɡ)  竹柏(bǎi)‎ 二、词语释义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相与:和……一起,共同。‎ 中庭:院子中。‎ 空明:空旷澄澈。‎ 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 三、语句解读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四、作家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五、背景探视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六、文体浅谈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怀民亦未寝(  )  ‎ 水中藻荇交横(  )(  )‎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翻译句子。‎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 ‎                         ‎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                         ‎ ‎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                         ‎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一文统领全文的句子,并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 ‎                         ‎ ‎                         ‎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⑴《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⑵《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下列有关《记承天寺夜游》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B.“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3.《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                         ‎ ‎                         ‎ ‎                         ‎ ‎                         ‎ ‎4.读《记承天寺夜游》,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                         ‎ ‎                         ‎ ‎                         ‎ ‎                         ‎ 三、课内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                         ‎ ‎                         ‎ ‎                         ‎ ‎2.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 ‎                         ‎ ‎                         ‎ ‎                         ‎ ‎                         ‎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                         ‎ ‎                         ‎ ‎                         ‎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                         ‎ ‎                         ‎ ‎                         ‎ ‎                         ‎ 四、拓展阅读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诚 有 好 奇 之 士 亦 安 能 独 行 以 夜 而 之 空 旷 幽 绝 蕲 顷 刻 之 玩 也 哉 今 余 之 游 金 沙 堆 其 具 是 四 美 者 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⑴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 ‎⑵去人远者又胜也(      )‎ ‎⑶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⑷尽却童隶而登焉(      )‎ ‎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⑴安得皆临水?‎ ‎                         ‎ ‎                         ‎ ‎⑵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                         ‎ ‎                         ‎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有之矣 B.今余之游金沙滩…… ‎ 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 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                         ‎ ‎                         ‎ ‎                         ‎ ‎                         ‎ ‎☆新题探密 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把下面文段中加线的主动句改为被动句,被动句改为主动句。‎ ‎ 连长带领战士冲上制高点,①敌人的阵地被炸毁了,②敌营长被打死了,③俘虏了20个敌兵,④占领了高地。‎ 改写句式:‎ ‎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___‎ ‎④ ________‎ 答案:①炸毁了敌人的阵地 ②打死了敌营长 ⑧20个敌兵被俘虏了 ④高地被占领了。‎ ‎☆写作小练笔 亲近自然可能是人的本能,男女老幼对自然的山川草木,花虫鸟鱼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你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走近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作文素材 舍弃 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地上安装一个小木盒子,把猴子爱吃的坚果装在里面。木盒子上开有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把前爪伸进去,但在抓住坚果后猴子的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是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28 观潮 ‎☆课文导读 本文写的是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分四段写了不同的内容: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观潮者之多。文章通过介绍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二、词语释义 既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穷尽。‎ 标枪舞刀:标,举,树立。‎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出,来到。‎ 倏尔: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略,微,一点。‎ 溯迎而上:溯,逆流。‎ 皆披发文身:文,画着文彩。‎ 而旗尾略不沾湿:略不,毫无;略,大概,大致。‎ 以此夸能:夸能,夸耀才能。‎ 虽席地不容闲:虽,即使。‎ 三、语句解读 ‎1.词类活用。‎ ‎⑴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 ‎⑵皆披发文身。(文:本指花纹,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刺刻花纹。)‎ ‎⑶乘骑弄旗。(骑:名词,马。)‎ ‎2.特殊的文言句式。‎ ‎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⑵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四、作家作品 周密(1232—1298),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苹洲、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 五、背景探视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雷霆(tínɡ) 震撼(hàn) ‎ 京尹(yǐn) ‎ B.艨艟(tōnɡ) 如履平地(lǚ) ‎ 崩山(bēnɡ)‎ C.为火所焚(fén) 善泅者(qiú) ‎ 溯迎而上(suò)‎ D.鲸波万仞(rèn) 罗绮(qǐ) ‎ 车马塞途(sāi)‎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1)例:如履平地 ( )  ‎ A.西装革履 B.郑人买履 ‎ C.履险如夷 D.履行职责 ‎(2)例: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 A.物尽其用 B.尽人皆知 C.同归于尽 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例:人物略不相睹 ( )‎ A.略不沾湿 B.雄才大略 C.攻城略地 D.长远战略 ‎3.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字。‎ 仅 ‎ 仅如银线 ( )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能 ‎ 以此夸能(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观 天下之伟观也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势 势极雄豪( )‎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4.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观潮》一文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B.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C.弄潮健儿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惊涛巨浪之中,腾身百变,表演得惟妙惟肖。‎ D.海潮似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惊天动地,势极雄豪。‎ ‎5.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B.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状语后置句)‎ C.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也(判断句)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珠翠罗绮满目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整体感知 ‎1.对下列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A.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以这种表演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B.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C.而旗尾一点也没沾湿,以这种表演夸耀自己高超的技能。‎ D.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凭借这种表演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能。‎ ‎2.判断下列说法是对还是错,对的画勾,错的画叉。‎ ‎⑴“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此句大意是:“同时有骑着马、摇着旗、举着枪、挥舞着大刀在水面上的,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 ‎⑵“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是描写在江上点放烟炮的情景。其中“倏尔”:指刹那间。“水爆”:指在水面点放的烟炮。“略不相睹”:指彼此全都看不见了。“略”与下文“略不沾湿”的“略”字同义。(  )‎ ‎⑶“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意思是: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就有一只船不见了,可能是被烧掉而沉没了。(  )‎ ‎⑷《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这是一篇以场面描写著称的佳作,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  )‎ ‎3.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以此表现大自然力量的伟大。‎ B.赞美水军和吴中健儿的非凡勇敢和高超的游泳技术,以此表现当朝社会的良好风气。‎ C.说明观潮是当时社会的一件盛举,以此表现人们对钱塘江大潮的热爱之情。‎ D.赞美钱塘江海潮的壮观的景象,并叙写了当时观潮的盛况,以此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                         ‎ ‎                         ‎ ‎                         ‎ 三、课内阅读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                         ‎ ‎                         ‎ ‎                         ‎ ‎                         ‎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                         ‎ ‎                         ‎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                         ‎ ‎                         ‎ ‎                         ‎ ‎4.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________”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                         ‎ ‎                         ‎ 四、拓展阅读 白洋①潮 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②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③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④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⑤,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⑥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⑦,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⑧,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注释】①白洋:山名,又名龟山,在浙江绍兴;②遄(chuán):迅速;③真:同“直”;④擘(bò)翼:张开翅膀;⑤蹴(cù)起:涌起;⑥镞镞:同“簇簇”,聚集;⑦辟易:惊退;⑧炝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瀑布。‎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他很擅长讲故事。‎ B.‎ 岁岁如之 如驱千百群小鹅 C.‎ 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三峡》)‎ D.‎ 势欲拍岸而上 ‎ 势极雄豪(《观潮》)‎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                         ‎ ‎⑵坐半日,颜始定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 ‎                         ‎ ‎                         ‎ ‎⑵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                         ‎ ‎                         ‎ ‎4.作者为了突出海潮的壮美,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 ‎                         ‎ ‎                         ‎ ‎                         ‎ ‎5.第二段“坐半日,颜始定”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                         ‎ ‎                         ‎ ‎☆新题探密 巧填成语。‎ 厨师的拿手好戏……………(       )‎ 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 用霓虹灯装饰的广告语………(       )‎ 替人写春联………………(      )‎ 扭着秧歌打腰鼓…………(      )‎ 卖桃子的和卖李子的打架……(      )‎ 答案:添油加醋;开天辟地;闪烁其辞;与人作对;旁敲侧击;投桃报李。‎ ‎☆写作小练笔 寓言:有则寓言说,老鼠自感形象不佳,希望变得“伟大”。它来到山大王面前,苦苦哀求给予帮助。山大王动心了:它令老鼠变成猫。可猫怕狗呀,又经哀求变成狗,不料,狗是怕狼的,这怎么能体现“伟大”?于是又经请求变成狼,如此,老鼠一路请求,一路变下去,最后,它终于变成了动物群体中形象最为高大魁梧的象,可它万万没有想到,象最惧怕的,也是在它的眼光中视为最伟大的莫过于鼠了。于是,它最终的请求是:把自身复变为自己原来的样子。‎ 请续写这段材料,阐明寓言所蕴含着的深刻道理,字数100字左右。‎ ‎☆作文素材 绝不气馁的贾平凹 ‎  贾平凹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并逐步将作品投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的退稿单比稿费单要多得多,但他毫不气馁,一如既往地看书、写作、投稿,终于获得成功。20年来,他以一枝灵秀之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 ‎29 湖心亭看雪 ‎☆课文导读 本文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 dànɡ)‎ 一芥(jiè) 崇祯(chónɡ zhēn) ‎ 铺毡(zhān) 喃喃(nán) ‎ 更有此人(ɡènɡ) 强饮(qiǎnɡ)‎ 二、词语释义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 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 拥毳衣炉火:拥,围裹。 毳衣,细毛皮衣。 ‎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 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 焉得:哪能。 ‎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 舟子:船夫。‎ 三、语句解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 ‎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四、作家作品 张岱(1597—1679),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五、背景探视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 崇祯(   )  雾凇(   )  ‎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2.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 上下一白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D.‎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翻译下面句子。‎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                         ‎ ‎                         ‎ ‎                         ‎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二、整体感知 ‎1.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的现象,翻译时,我们要把它们补充出来。请把下一段文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填空。‎ ‎⑴本文选自《 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⑵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_。‎ ‎⑶是日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⑸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                         ‎ ‎                         ‎ ‎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                         ‎ ‎                         ‎ ‎                         ‎ 三、课内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_____________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春游西湖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①。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②数为余言傅金吾③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馀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④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①夕岚(lán):傍晚的山光;②石篑:即陶望龄,作者的朋友,“石篑”是他的号;③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金吾,这里指明朝锦衣卫的官;④夕舂:夕阳。《淮南子·天文训》说,太阳落到虞渊叫高舂,到连石叫下舂。‎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此 乐 留 与 山 僧 游 客 受 用,安 可 为 俗 士 道 哉?‎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梅花为寒所勒 ‎⑵竟不忍去 ‎3.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                         ‎ ‎                         ‎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                         ‎ ‎                         ‎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余时为桃花所恋 B.‎ 尤为奇观 急往观之 C.‎ 尤为奇观 月景尤不可言 D.‎ ‎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与杏桃相次开发 ‎5.找出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写在下面。‎ ‎                         ‎ ‎                         ‎ ‎6.第二段写石篑约作者往梅园观梅,而作者未去,作者为什么不去观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 ‎                         ‎ ‎                         ‎ ‎☆新题探密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的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经济合作发展规划表示欢迎。‎ ‎⑴                                                               _________‎ ‎⑵                                                              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 ‎⑷                                                              __________‎ 答案:⑴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了一项经济合作发展规划。⑵这一规划是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的基础上制定的。⑶其目的是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⑷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该规划的通过表示欢迎。‎ ‎☆写作小练笔 庄子带领弟子出游,行至山中,遇见伐木工,正在伐树。弟子问为什么那棵长得很歪的树不伐?答:伐了无用。至暮,投宿一老友处,友人欲杀鹅相待,家仆问杀哪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这则材料于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用一段话来表述你的观点。‎ ‎☆作文素材 珍重人生 这爱情,这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一定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无论是阳光下,这是风雨里,都可以闪耀出一种读之即在的光荣了。‎ 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到忘情泪至潇洒的心灵照耀。‎ ‎30 诗四首 ‎☆课文导读 ‎《归园田居》写出了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使至塞上》写了王维出使西北边塞的经历,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抒发了作者失意的惆怅、寂寞和感伤。‎ ‎《渡荆门送别》描写了李白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写出作者在政治上的抱负和豪情壮志,同时含蓄的抒发了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人借对岳阳楼景象的叙写,表达了自己的身世悲凉之感和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晨兴(xīnɡ)  荒秽(huì)  ‎ 荷锄(hè)  草木长(zhǎnɡ)  ‎ 侯骑(jì)  燕然(yān)  ‎ 帘旌(jīnɡ)  徙倚(xǐ)‎ 二、词语释义 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 道狭:道窄。 ‎ 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单车:形容轻骑简从。 ‎ 问边:慰问边士。 ‎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边疆的统帅正率兵虎据燕然,镇守着祖国的西北边陲。 ‎ 大荒:广阔的原野。‎ 天镜:比喻明月。‎ 海楼:即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 ‎ 故乡水:指长江,来自作者的家乡四川。‎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倚:徘徊。‎ 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三、语句解读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其中,“直”、“圆”‎ 两字用得十分传神,抓住了西北高原的特色。色彩也很丰富:大漠的黄沙,红色的晚霞,闪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四、作家作品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苏轼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陈与义(1090—1138),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五、背景探视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登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秽(  )  草木长(  )  ‎ 荷锄归(  )  候骑(  )  ‎ 燕然(  )  荆门(  )  ‎ 对峙(  )  帘旌(  )  ‎ 徙倚(  )  沧波(  )‎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 B.萧关逢候骑 C.都护在燕然 D.都护在燕然 ‎3.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道狭草木长,西露沾我衣。‎ 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C.月下飞天境,云生接海楼。‎ D.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4.把下列相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归园田居》 唐 李白 ‎《使至塞上》 宋 王维 ‎《渡荆门送别》 唐 陶渊明 ‎《登岳阳楼》 晋 陈与义 二、整体感知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西汉时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B.《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展望和对故乡的眷恋。‎ C.《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这首诗是他出使边塞时所作。‎ D.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宋代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有二首,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一首。‎ ‎2.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诗人虽不善于种田,但是仍早出晚归,不辞辛劳耕作的形象。‎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用了拟人、借代、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C.“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一联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 D.“登临吴楚横分地”,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3.默写。‎ ‎⑴《登岳阳楼》诗的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王维《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 。” ‎ ‎⑶“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____,‎ ‎      ____。”‎ ‎⑷《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诗人恋乡之情的诗句是“ , ‎ ‎ 。”‎ ‎4.对《使至塞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 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5.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三、课内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                         ‎ ‎                         ‎ ‎                         ‎ ‎2.陶渊明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________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3.诗中体现了农家生活艰辛的一句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说?‎ ‎                         ‎ ‎                         ‎ ‎                         ‎ ‎                         ‎ ‎5.体现了全诗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诗通过躬耕夜归这个小小的生活片断,表现了什么深刻的思想?‎ ‎                         ‎ ‎                         ‎ ‎                         ‎ 四、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杜甫的《旅夜抒怀》,回答下列问题。‎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宿建德江》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旅夜抒怀》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 ‎2.两首诗中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读者二人都是在客船上观赏夜景。(摘引原句回答)‎ ‎3.“日暮客愁新”一句抒写了诗人的___________;“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联是激愤的反语,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旅夜抒怀》一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题目为“旅夜抒怀”,诗的前半部分写“旅夜”,写景;后半部分“抒怀”,抒发了诗人心中的不平。‎ B.“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联书写诗人自己的身世处境,为自己因文章写得好而出名觉得很自豪,连官都不要做了。‎ C.“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联,诗人以漂泊于茫茫天际间栖无定所的沙鸥自比,天地之大,竟容不得诗人一身,到处流离,抒发了内心的激愤。‎ D.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形象多姿,意境开阔。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新题探密 分析下面的材料,得出结论,将你的结论概括成一句话,写在下面横线上。‎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的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师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 ‎☆写作小练笔 根据下面这首诗的意思,展开想像和联想,运用描写手法,写一段记叙文字,200字左右。‎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提示]‎ ‎“鸢”指用纸做成的鸟,代指风筝。儿童放风筝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儿童的神情、行为动作,都可描绘得生动些。‎ ‎☆作文素材 关于“抱负”‎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卡耐基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鲁迅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时。‎ ‎——居里夫人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 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爱因斯坦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曦月xī 属引zhǔ ‎ 泅水qiú 雾凇sōnɡ ‎ B.毳衣cuì 藻荇xínɡ 艨艟tónɡ 追溯sù C.京尹yī 船舸ɡě 沆砀hànɡ 一芥jiè ‎ D.毛毡zhàn 僦赁lìn 飞漱sù 打更ɡēnɡ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B.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面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共同、一起。‎ 荷锄:扛着锄头。 ‎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B.征蓬:飘飞的蓬草。‎ 倍穹:加倍的高。‎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C.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江干:江岸。‎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 D.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沃日:冲荡太阳。‎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4.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此夸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但使愿无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余舟一芥 D.虽乘奔御风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6.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4分)‎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之富贵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 B.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不要说您傻,还有比您傻的人呢! ‎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贬官黄州时所写,该文仅以很小的篇幅,描写深秋月夜的景色,抒发被贬后的复杂心情。‎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不写自己对故乡的难分难舍,却反过来说故乡水难舍诗人,为诗人送行,真是独辟蹊径。‎ C.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们并称“李杜”。‎ D.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田园大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他的《归园田居》共五首,表达了诗人消极厌世的思想。‎ ‎9.按照提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⑴《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有一句景物描写,似水墨画一般,“ _ _ , 、 , 。”颇有点像七年级所学丰子恺的《竹影》里的墨竹画。‎ ‎⑵《归田园居》“ ,‎ ‎ ”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劳作的艰辛。‎ ‎⑶《渡荆门送别》中“ ,‎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⑷请你写出一句吟咏西湖的诗句(上下联), ‎ ‎“ , 。”‎ ‎⑸请你写出与春节或中秋有关的诗句一联。‎ ‎ ,‎ ‎ 。‎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16分)‎ 冬天过去了 ‎ ①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一过几个月啊。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冬天快过去了。”‎ ‎ ②‎ 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望着疲惫地坐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壮年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 ③还是一个冬季。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我的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 ④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不用不用,你还小,扛不动。”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后来才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威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交给我:“快去买饭吃吧,饿坏了。”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要走三十里的路呢。走几步,他又回过头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纽扣扣好,对我说:“熬一熬,冬天快过去了。”我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声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我张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可他已走远了……‎ ‎ ⑤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教我对未来充满期望。‎ ‎ ⑥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父亲望着屋外,对绕膝的满堂孙辈吆喝着:“出太阳啦,出去玩吧。冬天过去了。”父亲的话让我一下子生出万千感慨: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为过,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感谢你,父亲。‎ ‎10.全文详细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6分)‎ ‎⑴ ‎ ‎ __________________‎ ‎⑵ ‎ ‎ __________________‎ ‎11.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⑴ ‎ ‎ _______________‎ ‎⑵ __‎ ‎ _____________‎ ‎12.请从课文中摘录你感悟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赏析(4分)‎ ‎ ‎ ‎ ‎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 中国皮影戏 易树 ‎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 ‎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 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 ‎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 ‎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 ‎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 ‎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7年第2期,有删改)‎ ‎13.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     ——广泛流传。(2分)‎ ‎14.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          ,二是                 。(3分)‎ ‎15.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点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3分)‎ ‎                  _‎ ‎                _____‎ ‎                _____‎ ‎16.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4分)‎ ‎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_________‎ ‎                 。‎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一)(5分)‎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第二联中的“感时”和“恨别”‎ 分别与上下文的哪些内容相照应?从而可以看出它们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3分)‎ ‎ ‎ ‎ ‎ ‎18.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二)(8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9.选出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2分)‎ A.高峰入云 重岩叠嶂 B.晓雾将歇 朝发白帝 C.青林翠竹 清流见底 D.夕日欲颓 不见曦月 ‎20.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贤与能 B.将:晓雾将歇 出郭相扶将 C.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自:自康乐以来 自李唐来 ‎2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项( )(2分)‎ A.古来共谈(谈论)‎ 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夕日欲颓(落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 ‎22.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四、作文(50分)‎ 水,是一个多情而美丽的精灵,生命因她有了灵气,世界因她有了精彩。江河湖海,是水让她们成为大地的眼睛;雨、露、霜、雪,是水让她们成为自然的花朵。请以“水”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期中检测 ‎(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 (寄语: 同学,当你走进考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只要心静,只要细心认真地阅读、思考,你就会感到试题并不难。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请相信自己。)‎ 一、基础知识(31分)‎ ‎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绉绉(zhòu)     嫉妒(jí)‎ 憎恨(zènɡ)      呵斥(hē) ‎ B.取缔(dì)         愧怍(zuò)‎ 滞笨(zhì)       凹凼(dànɡ)‎ C.门槛(kǎn)        涎水(xián)‎ 模样(mó)       半晌(shǎnɡ)‎ D.疮疤(chuānɡ)     惧惮(dàn)‎ 惶急(huánɡ)    粗拙(zhuó)‎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皇失措      转弯抹角 走头无路      谈笑风生 B.永垂不朽      锐不可挡 振聋发聩      言简意该 C.鬼鬼嵩嵩      众志成城 荡然无存      意想天开 D.杯盘狼藉      得意洋洋 锲而不舍      踌躇满志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3分)‎ A.万恶不赦(赦免)     触目伤怀(心)‎ B.人迹罕至(稀少)      好意难却(推辞,拒绝)‎ C.名副其实(辅助的)    从容不迫(急促)‎ D.不言而喻(明白)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4.下面句子朗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这二句时应在“明”、“登”、“独”、“翁”后有短暂停顿,用以显示词句鲜明的节奏感。)‎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朗读第一句语调要上扬,第二句语调要下降,读出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C.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读后一句时,重音应放在“背影”二字上,以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印象之深。)‎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全部赞誉”应用一种嘲讽的语气读出对侵略者罪行的讽刺和谴责。)‎ ‎5.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白族人家的墙上有很多绘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虫草,无不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B.庆功会上,大家谈笑风生,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C.从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井有条。‎ D.与其在这里怨天尤人,责备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好条件,不如下定决心,从此更加努力。‎ ‎6.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①对偶 ②排比 ③拟人 B.①排比 ②夸张 ③拟人 C.①排比 ②对偶 ③反问 D.①夸张 ②对偶 ③反问 ‎7.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文中的“我”却并非指鲁迅自己。‎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8.判断下面四副对联写的分别是哪位文学家,选( )(3分)‎ ‎⑴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⑵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⑶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A.诸葛亮、文天祥、司马迁、蒲松龄 B.杜甫、文天祥、屈原、蒲松龄 C.杜甫、司马迁、屈原、吴承恩 D.李白、文天祥、司马迁、蒲松龄 ‎9.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3分)‎ ‎《南京晨报》‎12月1日电  安徽又有一人感染禽流感死亡。面对邻省再次出现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江苏省、南京市卫生部门均表示密切关注。昨天,南京市卫生局还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防控人感染禽流感的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拟新闻标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0.根据要求填写诗句。(4分,每空0.5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⑵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 ‎⑶《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含蓄地表达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⑷《望岳》中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⑸《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43分)‎ ‎(一)(15分)‎ 美哉陶公 ‎ ①庐山脚下,栗里小村,几栋茅屋,烟云舒展,竹篱密密,杨柳依依。陶渊明就居于斯。‎ ‎ ②每日,他或耕地、种园,或读书、饮酒。陶公“性乐酒德”,端起酒杯,就远离了凡尘,就仿佛置身先于他100多年的“竹林七贤”弹奏的韶乐之中。在那激扬的生命乐曲里,他相识了以酒以诗为命的“七贤”之一刘伶。常于醉眼朦胧中,恍惚看刘伶出门带一壶酒,叫随从带一铁锹,说:“死便埋我。” 陶公竟拍案叫绝,引为知己。‎ ‎ ③一次,陶公的好友颜延之出任始安太守,路过浔阳,临别前留了两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有时陶渊明做东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④陶渊明慧性别具。一张无弦琴,伴他终生。和朋友饮酒之后,或独对明月的静夜,常常抚弄这张无弦之琴。他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⑤把一顶小小的乌纱,换成了一件宽大的布衣。陶公隐居的日子,一个个朝廷在变更。在他的一生,三个朝代,十个皇帝,都如镜花水月一瞬即逝。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在他看来,不过是窗前一阵风,一串雨罢了。‎ ‎⑥做个无忧无虑、心地善良的田园诗人,做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在陶公的诗文里,无处不流露着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 ‎⑦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灵魂深处却充满灿烂阳光。陶公能这样。‎ ‎⑧在古代高人韵士的眼里,隐逸是一种最高尚、最自然的人生。‎ ‎⑨陶渊明的好朋友颜延之称他为“幽居者”,稍后的沈约把他请进《宋书·隐逸传》,跟着钟嵘又封给他“古代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于是陶先生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 ‎⑩可陶渊明并不是真正看破红尘、心如止水的“隐士”,他的隐逸,不是出于对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理解,他要逃避的是无可奈何的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曾这样歌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公心界空灵、幽美。他像一个纯真的孩童,唱着无邪的的歌。他以精进的人生态度获得了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也是这种生之和谐,丰富了汉文学伟大的诗歌和散文。‎ 在栗里那栋茅舍里,陶渊明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在漫漫长夜里,他要为所有的人设计一个最辉煌的宫殿。一个黎明,他心里的菩提树繁花绽放啦,于是,诞生了《桃花源记》。‎ ‎11.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 ‎ ‎ ‎ ‎12.请结合语境写出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3分)‎ ‎ ‎ ‎ ‎ ‎ ‎ ‎ ‎ ‎13.阅读第②段,说说陶渊明为什么将“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引为知己?(3分)‎ ‎ ‎ ‎ ‎ ‎ ‎ ‎ ‎ ‎14.“在漫漫长夜里,他要为所有的人设计一个最辉煌的宫殿”,这座“最辉煌的宫殿”‎ 指的是什么?这一设计表达了陶渊明怎样的理想与情怀?(3分)‎ ‎ ‎ ‎ ‎ ‎ ‎ ‎ ‎ ‎15.有人说“隐逸”是消极遁世,是对人生的逃避。联系本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 ‎ ‎ ‎ ‎ ‎ ‎ ‎ ‎(二)(14分)‎ 雪莲 雪莲,在青海有些地方叫雪荷花、冬莲等,藏民的称法更多,较通用的为“恰羔素巴”。经科学工作者长期研究认定,雪莲为菊科凤毛属植物。‎ 我国很早就有了关于雪莲的记载,清人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雪荷花产伊犁西北及金川等处大寒之地,积雪冬夏不散,雪中有草,类荷花,独茎,亭亭雪间”。‎ ‎□□□□,道出了它的产地和亭亭玉立的神态美。雪莲多生长在海拔‎3500米到‎5000米高的峰顶碎石之中,一般很难见到,更不易找到,这里的自然环境无疑是十分恶劣的:寒流的侵袭,大雪的积压,狂风的肆扰,冰雹的鞭挞……在这被认为寸草不生、虫鸟绝迹的地方,雪莲却能坚韧顽强地代代繁衍下来,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奇迹。‎ 尽管雪莲生长在严酷气候之中,但它仍然要受到四季的影响,只是报春和花期要比同科植物迟些。一般初夏破土,独茎,叶状如白色或淡黄色长绒毛,纤细稠密,光滑泽润,宛如毛茸茸的鸡腿,藏语中的“恰羔素巴”,即鹰腿意译所得。每年中伏,正值雪莲的花期,其时高峰积雪逐渐消融减少,雪莲花愈开愈旺,那膨大的头状花序上密集地排列着无数管状小花,与向日葵盘中的管状花几乎别无两样,朴实无华,淡妆素裹;幽雅的芬芳,微苦缕丝,似有似无。雪莲的根柔韧细长,像银白的丝线,蜿蜒潜游于砾石冰土之中,随处可以再生。‎ 在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中,雪莲被称为“少用中品”。《本草纲目拾遗》谓雪莲“治一切寒症”,现代中药学经研究亦表明,雪莲“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它不但是除寒壮阳的最佳原始药物,且对不少常见的妇科病有良好效用。‎ 据报载,近年我国人工栽培雪莲取得了较大成果,由此可见,这“高山明珠”也不再独芳高山了。‎ ‎16.文中“□”内所缺的一个成语为( ) (2分)‎ A.言简意骇 B.意味深长 C.寥寥数语 D.语重心长 ‎17.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2分)‎ ‎ ‎ ‎ ______________‎ ‎18.本文抓住了说明对象哪些特征?(2分)‎ ‎ ‎ ‎ ______________‎ ‎19.第二三两段除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 ‎ ‎ ______________‎ ‎ ‎ ‎20.下面句子加点的字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这里的自然环境无疑是十分恶劣的。‎ ‎ ‎ ‎ ______________‎ ‎ ‎ ‎ ‎ ‎21.你认为人工栽培雪莲需要注意什么?(3分)‎ ‎ ______________‎ ‎ ‎ ‎ ‎ ‎ ‎ ‎(三)(14分)‎ 英雄 ‎①大楼很高很气派,在这座大楼里上班的人被人们称作“白领”。‎ ‎②老头也很高,但不气派,而且很瘦,因为瘦就更显得干巴无力。他在这座大楼里做收发,顺带负责一楼大厅的卫生。‎ ‎③每天,出入这座大楼的白领很多,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商人,但从来没有人正眼看过老头一下,顶多在经过那儿时顺便淡淡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问一句:“我有信吗?”若是有,老头就会低头在桌上找上一气,从里面递出来,白领就边拆信封边走进那个漂亮的电梯。‎ ‎④后来,白领们听说老头是一位老干部,打过平津、淮海战役,是一位战斗英雄,至今身上还留有一颗敌人的子弹。后来,他又从北方随大军南下到了这个城市。退休后,老伴先他一步去了另一个世界。老头无儿无女,又不甘寂寞,就托人找了这份收发室的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把每个月的退休金全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一个小学校,自己就靠这一份临时工作的微薄薪水生活。‎ ‎⑤白领们没有探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再次经过收发室时,他们也在想象着一挺笨重的重机枪压在老头瘦干的肩上会不会把他压散了架。没有人相信老头的故事是真的,更没有人相信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头会是一个战斗英雄。‎ ‎⑥老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让白领们见识到了英雄的真正面目。当两把白亮亮的匕首扎进他的胸腔时,他竟然一声没吭,仍死揪住了两个歹徒的衣服。‎ ‎⑦歹徒是与下班的白领们一起走出电梯的,在经过收发室门口时,老头的一声炸雷般的大吼惊动了每一个人。老头身形一晃就出了收发室的门并立在了两个年轻人的面前。这是白领们方才注意到身边这两张陌生的面孔。人们同时也看到,老头怒睁的双眼里喷着让人胆寒的火。‎ ‎⑧年轻人极不情愿地打开了手上的包,白领们看到了钳子等工具,人们还来不及细看,就见二道寒光刺向了老头,同时,一道黑影迎着寒光扑了上去,两只暴着青筋的大手死死卡住了年轻人的喉咙……‎ ‎⑨这座大楼里所有的白领都自发地参加了老头的追悼会。在老头的骨灰里,白领们清楚地看到了子弹,不是一颗,是两颗,亮闪闪的,就像是老头的勋章。‎ ‎22.用两个词语评说“白领”对“老头”态度的变化过程。‎ 从 到 。(2分)‎ ‎23.老头“很瘦,因为瘦就更显得干巴无力”,他真的“干巴无力”吗?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请摘录。(3分)‎ ‎ ‎ ‎ _____________‎ ‎24.概括第④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 ‎ ‎ _____________‎ ‎25.文章说,“老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让白领们见识到了英雄的真正面目”,什么是“英雄的真正面目”?(3分)‎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 ‎26.说说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这座大楼里所有的白领都自发地参加了老头的追悼会。在老头的骨灰里,白领们清楚地看到了子弹,不是一颗,是两颗,亮闪闪的,就像是老头的勋章。‎ ‎ ‎ ‎ ‎ ‎ ‎ ‎ ‎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一)(11分)‎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27.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2分)‎ ‎28.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⑴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⑵饮其水皆寿。( )‎ ‎⑶或至百二三十岁。( )‎ ‎⑷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29.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 ‎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30.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5分)‎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31.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2分) ‎ ‎32.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像,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景。(3分)‎ ‎ ‎ ‎ ‎ ‎ ‎ ‎ ‎ 四、作文(60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作家毕淑敏还说幸福需要提醒。幸福是清闲无事,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攫取与占有,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出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期末检测 ‎(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嗨!同学,展示自己的时候到啦!当你走进考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只要心境平静,只要细心、认真地阅读、思考,你就会感到试题并不难。‎ 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请相信自己。你可一定要冷静思考、沉着答卷啊!祝你成功!‎ 一、基础知识(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栖xī 脊椎jí 褶皱zhě 遗骸hái ‎ B.翩然piān 匀称chènɡ 藻井zǎo 矗立chù C.娴熟xián 祈祷qǐ 连翘qiáo 载途zài ‎ D.取缔dì 纤细xiān 地窖jiào 面颊jiá ‎2.请在下列词语中找出五个错别字,并把正确的字写在田字格中。(3分)‎ 张惶失措 血雨腥风 眼花撩乱 臭名昭著 谈笑风声 巧妙绝纶 惟妙惟俏 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所标重音与提供的情景最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小陆参加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好朋友小海得知比赛结果后,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他:‎ A.你荣获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第一名啦!‎ B.你荣获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第一名啦!‎ C.你荣获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第一名啦!‎ D.你荣获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第一名啦!‎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久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 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花名册:记录人员名字的簿册。)‎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 价钱;就送我上了车。(漂亮:指外表美观,看了有愉悦感。)‎ C.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 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池沼:比较大的水池子。)‎ D.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 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潜意识: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3分)‎ A.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B.烟雾在杀人,废水和废渣也在杀人啊!‎ C.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D.天空渐渐出现了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6.给句中横线上依次选择最恰当词语的一项是(    )(3分)‎ ‎⑴谁如果要______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⑵务必使游览者站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的图画。‎ ‎⑶我国的石拱桥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______的办法。‎ A.欣赏  完美  神奇无比 B.鉴赏  完美  意想不到 C.鉴赏  完备  神奇无比 D.欣赏  完备  意想不到 ‎7.花与叶相依,写花常写叶,这里蕴涵着美学的道理。与“枝间新叶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有着相同美学效果的一项是(      )(3分)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0.5分,共5分)‎ ‎⑴古代诗歌与季节有关的,多是悲秋或喜春之作。然而也有感受独特、与众不同的,例如在刘禹锡的《秋词》里,秋高气爽,鹤冲云霄的景象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 ____ ____ _ , ___ ___ 。”而在杜甫《春望》中,春天的开花,鸟鸣无疑引发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 __ ____ , _________ 。”‎ ‎⑵《黄鹤楼》一诗中作者在登楼远眺,引起无限乡愁的景象是:“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⑶《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外奇特优美的自然景观的两句是:“ __________ ,_____ ___ 。” ‎ ‎⑷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⑸山随平野尽, 。(《渡荆门送别》)‎ ‎9.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各地电信运营商纷纷举行庆祝。②许多电信企业还组织经理们接待顾客的投诉和建议,场面热闹。③然而,热闹的场面过后,呼吁良久的消费者老问题仍未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46分)‎ ‎(一)(14分)‎ ‎【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特点,这才是可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丙】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渐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10.三段文字都写到“树”,但各有不同的特点,如甲文所写的树木特征是“高低错落,充满画意”。请从乙丙两文中选择有关词语,概括树木的不同特征。(2分)‎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三段文字写树都强调了气氛,如甲文突出繁华欢悦,乙文突出_________________,丙文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对这三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3分)‎ A.甲乙两文多处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甲文没有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乙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D.甲乙丙三文都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13.从说明顺序来看,甲乙两文都是_______顺序,丙文是________顺序;从文段结构看,甲文是__________结构,乙文是_________ 结构,丙文是并列结构。(4分)‎ ‎14.有人认为甲文段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 苏州散忆 张含冰 ‎①昨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白发苏州》。‎ ‎②秋雨先生是个造诣很高的人,他看苏州,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③我看苏州是在十年前了,当时以一个稚童的眼光来评判,背不动“文化”两个字。唐伯虎的故事后来才懂,还有那个金圣叹。后来又知道了他们都是那个江南小城人氏,一点也不奇怪——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壁垒上垂延至地的藤蔓;小桥下发如墨云的洗衣妇人;街暮人淡之时,似听见却又似想见的寒山寺里的钟鸣。苏州,美得有声有色。‎ ‎④苏州人热情,或许是因为习惯了宾客盈门的生活——苏州每年的旅游者是以万计的。那一回在去拙政园的路上,公车里一位妇人跟我妈妈聊了起来。她先是用夹着细软方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苏州的景点,什么时间去好,路怎么走,都一一顾到。未了,便打听起我们的来处。“桂林!”得到这个答案后,那先前不曾歇过话的妇人竟呆了一小会,临下车时她满脸疑惑地遗下一句:“桂林多好!你们何苦来看我们这儿人造的山水呢?”‎ ‎⑤万物自然为妙,妇人的惊异再平常不过了。倘若是生长在西北高原的汉子,倘若是从大兴安岭苍莽森林里来的客人,想像品着茉莉花茶般地来苏州求个神清气爽,倒可以理解。可是,生在桂林山清水秀间的人们也来了,为什么呢?我也常常自问。‎ ‎⑥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奇山俊水引来无数丈人骚客,后来有了镌刻于洞间石壁上的经文诗篇。在那些或清秀流畅或健拔有力的字迹里,有柳宗元,有徐霞客,还有那描画了“八骏图”的徐悲鸿,久而久之,桂林成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涌来的人们看罢山水,还忘不了看一看那流溢于山水之间的斑斑墨迹,发一番“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唏嘘同感。‎ ‎⑦苏州不同。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大师计成在他的《园治》中这样描写苏州园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 ‎。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葺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 ‎⑧明清时候,江南是富人的天地,为卜居闹市而又兼事自然风致之美,有钱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园林。封建文化较为发达的苏州城里,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师又多能诗善画,在无数园林竣工的同时,他们也完成了苏州文化的营建。许多年以后,造园人曾经的政绩,曾经的富贵荣华都已逝作尘埃,惟独因为一个园子,历史记下了他们的名字,真趣亭,芙容榭,网师园……苏州人要的,不,应该是中国人要的只是一个“后院”,在里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⑨唐伯虎晚年信了佛,住在他的桃花庵里,唱着他的《桃花庵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通“趋”,追求),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有了富贵在地贫在天的旷达,他的殷厚又有谁人能比呢?其实,这是苏州人的心灵皈依。这种皈依不是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神羡,而有如在自家屋后开一畦菜地的恬趣晓畅,在属于他们的、属于天下所有心态恬淡者的“后院”里,人们体味到了“自锄明月种梅花”的真趣。‎ ‎⑩也许妇人的问题背后早已自有了答案,只不过想引我这个“回家的孩子”费些思考。写下上边一段文字。‎ ‎15.在作者看来,苏州与桂林不同的美分别是怎样造成的?(用原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苏州人疑惑:“桂林多好!你们何苦来看我们这儿人造的山水呢?”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作为桂林人,作者为什么来到苏州?下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身临“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享受苏州有声有色的美。 ‎ B.品位苏州茉莉花茶般的神清气爽。 ‎ C.凭吊唐伯虎和金圣叹,追寻历史文化的足迹。 ‎ D.回到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因为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 ‎17.《桃花庵歌》中能看出唐伯虎的生活志趣,揣摩下列古诗文名句,想一想,哪几位作者与唐伯虎有着同样的生活态度?(多项选择,5分)选【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D.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E.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18.余秋雨先生评价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8分)‎ ‎“情绪污染”也是病 ‎ 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其实,家庭中的“情绪污染”尤其值得注意。其明显特征,一是“患病的多”:因孩子生气,因家务生气,因性格不合生气,因在外面不顺心生气,回家拿老婆孩子生气等等。总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生气。有人研究认为,家庭气氛如果长期压抑、沉闷,很容易使人神经系统紊乱,免疫能力下降,患病机率升高。正所谓“情绪致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凡患情感失调的人,发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因而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 ‎ 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人心情愉悦,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抑郁寡欢.加速老化。某刊曾登载如下相处金言:“为小事争吵是愚蠢,为大事争吵是无能。做你该干的事,不做无谓的精神消耗。”其次,要善于克制与忍让。不少“大腕”、政治家都不断警示自己要“制怒”,要“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作为普通百姓,更应该“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切不可动辄争吵、斗气、自家相残。再次,要审视自己,多加交流。人无完人,谁都有毛病。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意见、看法和心理需求。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共同构建欢愉和谐的家庭气氛。‎ ‎ 此外,还应扩大宽容,多点幽默。所谓宽容,即互谅互让。幽默不仅体现宽容,而且富有趣味和启示,能调节情绪,宽松气氛,使人步入和谐,感受更为从容乐观的思想境界。有所悟之人曾造出如下箴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情乐观的人,记住,自己所能干的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轻松和愉快。”‎ ‎19.“情绪污染”的危害较多,除了文章列举的“患病的多”外,你还能列举一个吗?(3分)‎ ‎ ‎ ‎ ‎ ‎ ‎ ‎20.既然情绪污染的危害大,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防治情绪污染?(4分)‎ ‎⑴ ‎ ‎⑵ ‎ ‎⑶ ‎ ‎⑷ ‎ ‎21.举例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写出其作用。(4分)‎ ‎ ‎ ‎ ‎ ‎ ‎ ‎ ‎ ‎ ‎ ‎ ‎ ‎22.“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意见。(4分)‎ ‎ ‎ ‎ ‎ ‎ ‎ ‎ ‎ ‎23.短文三处引用格言,你知道每一处引用的作用吗?(3分)‎ ‎① ‎ ‎② ‎ ‎③ ‎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一)(11分)‎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2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2)使侄录之________‎ ‎(3)侄罔然而止________‎ ‎(4)执所书问曰________‎ ‎25.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2分)‎ ‎(1)皆讥笑之________‎ ‎(2)诟其侄曰________‎ ‎(3)汝胡不早问________‎ ‎(4)致余忘之________‎ ‎2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 ‎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 ‎ ‎ ‎ ‎27.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 ‎ ‎ ‎ ‎ ‎ ‎ ‎ ‎(二)(4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8.颔联用“征蓬”“归雁”自喻,暗示了诗人政治生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9.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2分)‎ ‎ ‎ ‎ ‎ 四、作文(60分)‎ 材料: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求尝一口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郑板桥就命他请教厨师,儿子将馒头做好时,郑板桥已经咽气了。他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认真阅读上面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答案 ‎1 新闻两则 一、1.dí jiān kuì suí jìnɡ è è 2.C(B项“急烈”应为“激烈”。C项“拒决”应为“拒绝”,“签定”应为“签订”,“胁定”应为“协定”。D项“残败”应为“惨败”。) 3.示例:⑴精锐 税收 ⑵芦荻 收获 ⑶哀悼 衰弱 ⑷歼灭 纤细 4.C(ABD三项为叙述,C项为议论。) 5.ACDCA 6.D(D项“督战”意为“监督作战”。) 二、1.C(应是交代了地点和结果,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2.B 3.⑴及时 准确 重要 短小 完全真实 用事实说话 ⑵时间 地点 原因 结果 ⑶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标题 导语 主体 标题 引题 副题 导语 主体 ⑷叙述 议论 ⑸电头 发电单位 时间 来源真实 4.D 5.CD 三、1.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2.“东面防线”指“南京江阴防线”“同日同时”指“21日下午五时”。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4.“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5.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6.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7.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四、1.“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2.导语:从开头到“宣告灭亡”。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概要。3.第一层:“人民解放军入城后……献花致敬。”大意:群众欢迎解放军的热烈场面。第二层:“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开门营业。”大意:解放后的南京,社会秩序稳定。第三层:“在发起渡江……有组织的抵抗。”大意:对这事件的评论。4.记叙和议论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对的,但是也并不排斥议论,适当的议论可以对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2 芦花荡 一、1.zè jìn qiú sà xuàn jì 2.谤 挣 提 怨 趴 绒 3.⑴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⑵倾斜、歪斜。⑶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⑷指月色皎洁,清风宜人。4.C(C项与原句中的“精神”均为形容词,其它选项中的“精神”为名词。) 5.⑴浸 ⑵飘 ⑶浮 ⑷载 ⑸滚 ⑹扫 二、1.B(ACD三项均为比喻,而B不是。) 2.⑴描写;⑵记叙;⑶描写。3.⑴环境描写⑵肖像描写⑶心理描写⑷语言描写 4.D 5.⑴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不断扫荡、严密的监视与封锁中。⑵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代表着白洋淀人的意志和力量。“狠狠”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6.⑴孙犁文集 孙犁 白洋淀纪事之二 抗日战争时期 ⑵环境 情节 人物 富有诗情画意 三、1.轻盈、轻快的特点。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2.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3.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自信,自尊。4.不能去掉。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四、1.表现白洋淀人民依依不舍告别平静的生活,充满辛酸和愤怒投入到战争当中去。2.白洋淀人民把美丽的雁翎插在每一条船头上,把它作为一个共同行动的标志。3.时间顺序。4.写了四件事:⑴袭击敌人的汽艇、包运船和粮队;⑵掩护我们的水上运输队安然行进;⑶包围敌人的水上据点,给以猛烈袭击;⑷胜利截击敌人一个运输汽艇的战斗。重点写了第⑷件事。这样写既有概括介绍,又有具体描述,既有点又有面,全面而真切地描述了雁翎队的英勇雄姿,加深了读者的印象。5.表达对雁翎队弟兄们的深深敬意,“如今又是芦苇丛密的时候了”言外之意是:如今又是雁翎队大显身手的时候了。6.略 ‎3 蜡烛 一、1.惴:zhuì,惴惴不安;揣:chuǎi,揣摩;竭:jié,竭力;渴:kě,渴望;障:zhàng,障碍。 2.D(所举词语都读“shí”) 3.⑴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⑵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⑶永垂不朽:(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4.⑴B⑵A⑶B⑷B 5.B(表示提示下文。) 二、1.C(肖像描写) 2.C(描写,其它为叙述。) 3.反复的修辞,有强调突出的作用。突出了老妇人无所畏惧的精神。4.第⑴句把“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老妇人的敬意和哀痛之情。三、1.A 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5.动词:跪、蹲。形容词:肃立、庄严。四、1.线索;借代。2.战斗前线女性比较少,以此从侧面烘托出女卫生员的勇敢。 3.⑴表示她在做出抉择前内心的矛盾。⑵她明白了他抱起炸药包要与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⑶“雕塑般”表明连长听说他们是夫妻后非常震惊,对他们油然而生崇敬之情。4.如第1段“她来的时候,他在擦他的小号。她看了他一眼,就去连长那里报到去了”“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欢和他说话”“然而最终,在他和连长之间,她没有选择他”等。5.连长被夫妻二人的英勇无畏的行为所感动,因此他把红布条儿系在小号上,意思是让他们夫妻二人永远在一起。‎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1.⑴骇 曦 瞥 剪 ⑵箧 嘻嘻 2.A.可摧 B.日俱 C.荡、无 D.岿然 3.D 4.⑴A⑵C⑶D⑷C⑸C 5.野蛮 肮脏 华丽 贬低 6.⑴B⑵AE⑶D⑷G⑸C⑹F⑺E 二、1.⑴人道主义 侵略者的罪行 被侵略、被掠夺者 ⑵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⑴圆明园是东方艺术的典范。⑵艺术是没有国界的,随着世界的发展,一切到最后也将没有国界。3.C 4.⑴这件事不可能没有成功的希望。⑵这件事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⑶这件事难道没有成功的希望吗?⑷这件事也许还有成功的希望。三、1.二者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杰作,同时又都被掠夺者所毁坏。2.中华民族 3.D 4.D 5.突出对焚毁这一名园的强盗行径的义愤之情。6.B 四、1.苍凉、焦虑;为下文作了铺垫。2.雨果 3.抒情;悲伤 4.形、动 5.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6.慷慨施舍想把圆明园重建的人。7.作者持否定态度。‎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1.B(A项中的“粹”读cuì,“蜿”读wā。C项中的“盟”读ménɡ。D项中的“难”读nàn。) 2.⑴杀戮⑵朝圣⑶恍惚⑷荒谬 3.⑴排比⑵设问⑶比喻⑷拟人 4.⑴C⑵A⑶C 二、1.1937 12 30万 2.D 3.C 4.B 5.⑴这里不仅是在描写天气,而且是在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让读者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⑵“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三、1.融合 呈现 反抗 执著 2.天地与人同哀。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0多人的哀悼。3.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4.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5.通过音乐会,重现残酷而沉重的历史,表达了人民的哀悼之情。四、1.残暴,无人性 2.时间,即顺叙 3.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4.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5.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 笑。6.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一、1.A项“劣”读liè,B项“恶”读wù,C项“谬”读miù,D项“箧”读qiè。2.B(A项“不可名状”应为“不可名状”;B项“婉如”应为“宛如”,“制栽”应为“制裁”;C项全对;D项“瓦烁”应为“瓦砾”。3.A(A项“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是褒义词,不可用来形容敌人。B项“张皇失措”指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使用正确。C项“名副其实”是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这里使用正确。D项“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这里使用正确。)4.⑴C⑵D⑶A⑷B 5.A(B项中的“旋”与“归来”重复,C项中的 “的距离”应删除,D项中的“纳粹”后加“将”。)6.⑴×(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⑵×(应为“抗日战争”。)⑶√⑷×(应为“法国作家”。)7.⑴动作;⑵心理;⑶环境;⑷外貌。8.谈出你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即可。9.D(给别人打电话往往先应表明自己,再说事。)二、(一)10.标题 人物(对象) 地点 事件 数量 气势 准确、简练地概括内容。11.C 12.B 13.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本段文字主要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二)14.piē xù chàn jìn 15.⑴他的打扮与众不同。⑵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16.⑴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⑵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17.⑴整理领带与衣褶及深吸气等一系列动作。⑵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他是负罪而来,是来还债的,不能不沉重。18.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19.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20.⑴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⑵本文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诲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之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狭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三、21.⑴得:收获。⑵见:同“现”,显露。22.先须熟读,继以精思。 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23.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4.介绍读书的步骤,并要专心致志。四、略 ‎6 阿长与《山海经》‎ 一、1.疮 诘 惮 孀 2.C(C项都读wù,A项分别读:bó,bó,báo;B项分别读:tiē,tiě,tiè;D项分别读:kōng,kòng,kōng。)  3.C(A项中的“繁”应为“烦”,B项中的“由”应为“有”,D项中的“复”应为“服”。) 4.④②⑤ 二、1.B 2.B 3.⑴肖像描写⑵动作描写⑶语言描写 4.实在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产生新的敬意。三、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2.B 3.说明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的善良、朴实。4.“这”指代上文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5.这是作者的议论,表明了“我”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的心情。四、1.D 2.⑴祖母;⑵宽厚、宽恕;⑶小;⑷普通的家庭妇女;对“我”进行启蒙教育和平时待人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品德。3.表明祖母所做的这一类事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两件。4.宽厚待人,乐于助人。‎ ‎7 背影 一、1.xiè 藉 tuǒ 颓 屑 yínɡ 蹒跚 chóu chú 2.⑴差:差使;差别;差不多 ⑵丧:奔丧;丧失 ⑶禁:情不自禁;禁止 ⑷奔:奔丧;投奔 3.A(B项中的“钩”应为“勾”,C项中的“萤”应为“莹”,“御”应为“卸”,D项中的“贴”应为“帖”‎ ‎。) 4.D(A项中的“典”应为“典当”的意思,B项中“颓唐”应为“衰颓败落”的意思,C项中的“大去”应为“死”的意思。) 5.A(A项和例句的“光景”都是“境况、状况”的意思,B项中的“光景”表时间,C项中的“光景”表数量,D项中的“光景”表时光。) 二、1.⑴√⑵×⑶×⑷√ 2.B 3.A 4.C 5.A 6.⑴B ⑵C ⑶A 三、1.戴着 蹒跚 探身 爬上 攀 缩 努力 爬 2.BC 3.年迈的父亲给我买橘子,我非常感动。4.父亲面对生活的重担,但为了不让儿子担心,故意装成轻松的样子。5.内容:“又”表明第二次,突出儿子对父亲的深情。结构:照应前文,“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四、1.“?”代表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父亲,表示自己心中的疑问;“!”代表他内心的吃惊,父亲的衰老,使他由衷地发出内心的感叹。2.插叙;回忆开学时父亲为了挣钱让我上学,到山上去做开山卖石的危险工作。3.第十段:“父亲肩上扛着钢钎……渐渐远了”,表现了父亲工作的辛苦与危险,生活的艰辛,父亲的劳累。其中蕴含着深深的爱子之情,同时也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深爱。4.“似乎”表示好像,并不十分确定,其实在作者的心中是多么不希望父亲变老呀;“真的”又十分肯定地认为父亲确实老了。5.几次提到父亲的“老”,说明作者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这里有对父亲艰辛生活的理解,有对父亲为自己辛苦劳累的理解,也有对父亲深深的爱。‎ ‎8 台阶 一、1.xián kāi ɡān ɡà qì 凼 黏 熬 颅 2.B(A项中的“敝”应为“敞”,C项中的“跨”应为“胯”,D项中的“尴”应为“槛”。) 3.⑴小得不值得提。⑵好像失去了什么。⑶人多而公开的场合。4.A(双关) 5.D(“和睦”指与人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此处单指老师,使用错误。) 二、1.A 2.B 3.C 4.⑴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⑵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因年老而挑水时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三、1.“漫长”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从建房需要的经济与物质即建材上进行了准备。2.“鸣叫三遍”出发,“黄昏贴近”归来,说明了父亲出外一天劳动时间之长;“很疲倦”描写父亲的神态,表现他劳累的程度;“磨穿了底”说明他走路之多、之远。3.父亲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精神。4.根源在于农村的经济落后。父亲的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贪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村的经济极端落后。四、1.D 2.D 3.送“我”上学一个多月;骨折后到学校接我;教“我”写毛笔字,拉二胡,吹笛子等。4.生气——感动——崇敬 ‎9 老王 一、1.kū lóu zuò pì huáng tā zhì 2.胀 糊 负 侮 3.荒僻:荒凉偏僻;塌败:形容塌陷破败、没有生气的样子;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凑合:将就;滞笨:呆滞笨拙;愧怍:惭愧。4.⑴B⑵B⑶A⑷A 5.B(引号表示强调。) 二、1.C 2.A 3.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4.⑴不能。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而用“站立”给人的印象,认为老王的身体较好。⑵不能换。“强笑”说明笑的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三、1.善 苦 2.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也许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将告别于人世了。)3.总觉得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关爱太少。4.①虽然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不好,但相比于身体有残疾,无固定收入、生活贫困的老王来说,作者感到自己还是幸运的,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②这是因为作者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四、1.A.温和;B.温存;C.友好。2.反问 ‎ ‎3.因为夫人病情太重,而且听完话后也没有说什么。4.鲜花搁在墓地上,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把鲜花送给爱花的活着的人,送给需要的人。5.病情很重,奄奄一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神采奕奕,她把花送给孤儿院的人,自己也变得快乐起来,她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对生活充满了信心。6.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10 信客 一、1.⑴zhuàn;接济 ⑵jǐ jǐ ⑶绸;zā  ⑷zhā 2.D(“利”应为“厉”。) 3.C(“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干。) 4.⑴黯:阴暗。⑵颠沛:穷困;受挫折。⑶赋闲:失业。⑷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5.⑴头——尾⑵生——死;祸——福;来——回⑶进——退⑷羡慕——嫉妒⑸升——沉;荣——辱;迟钝——敏感 二、1.CDEBA 2.⑴行为描写;⑵心理描写;⑶行为描写。3.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都相信会有很多。否定句的语气强烈,比肯定句好。这更能体现信客的痛苦是蒙受无端的怀疑,也更能表现信客的高尚品质。4.“信”指诚信。这句话是说诚信是信客的生命,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成为让别人充分信赖的信客。三、1.⑴“逼”字说明老信客对自己职业的万分留恋。⑵“堆”字说明信客的肩上担子很沉重。2.因为他实在太忙,也怕因为去看望老人,而叫别人苦等。3.这两段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情。这是从信客所承受的痛苦的角度来表现信客的。他不仅繁忙,承担着众人的嘱托,而且承担着不应承担的委屈,承担着无端的怀疑、猜测。4.信客的职业特点就是传递消息,把亲人的音讯传递给对方,有喜有忧,有福有祸,当然也包括着噩耗。所以作者把这些都比喻成“重担”,担在了信客的肩上,说明信客的责任重大。5.任劳任怨,仁义热心,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四、1.穷乡僻壤:荒凉贫穷而偏僻的地方。栖歇:停留,歇息。端详:仔细地看。感恩戴德:对别人所给的恩德表示感激。 2.B(A项中的“飘然”是指轻捷或迅速的样子。C项中的“伶俐”是指聪明、灵活。D项中的“是”可译为“这”。) 3.A 4.AD(A项概括错误,D项分析错误,主要表现的人物是“先生”,并非“军官”和“我”,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有误。) 5.B  6.C(并非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一、1.jiǔ yǚ kāi qì 诘 颓 槛 惮 2.C(A项中的“保母”应为“保姆”,B项中的“带”应为“戴”,C项中的“凄容”应为“戚容”,“恶耗”应为“噩耗”,D项没有错别字。) 3.C(C项的“深”指“深奥”。) 4.⑴赋闲 ⑵尴尬 ⑶吊唁 ⑷踌躇 5.C 6.A(选自《朝花夕拾》) 7.C(“山海经”加书名号。) 8.C 9.⑴阿长 ⑵老王 ⑶信客 10.示例:⑴中国红——热烈而充满激情的“中国红”,是中国的象征。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红色的装饰主题。它象征着喜庆与吉祥,代表着古老而悠久的民俗,寓示着国家蒸蒸日上、日新月异。⑵琉璃黄——华美亮丽的“琉璃黄”,是古都北京特有的颜色,代表着北京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寓示着一个成熟稳健的国家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3)长城灰——冷静古朴的“长城灰”,是中国传统建筑景观中的标志色,在北京奥运色彩中独具魅力。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那深沉的灰色,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经历了沦桑巨变的民族正以冷峻的思考、全新的姿态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二、(一)1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12.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13.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14.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15.略 (二)16.C  17.一次,他和两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买了一包香烟,在向行人借火时,受到父亲委婉的教育,内心深感愧疚。18.①悠然自得 ②突然发现父亲那时极为尴尬的神情和恐慌的心理③悔恨不已,坚决改正错误的真实感情。19.示例:①好的教育无需过多的语言,就能让人认识并坚决改正错误。②“爱心”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胜过于严厉的批评和说教。③偶尔犯点小错误 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能勇于改正错误。20.此题是父爱的集中体现,也是让“他”‎ 认识并改正错误的根本原因,以此为题很有概括力,很好地突现了文章的主旨。三、21.⑴变换。⑵正好,恰好。⑶排列,排成行列。⑷终于 22.D  23.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和法律。24.①恃恩自恣 ②惜程艺天下第一(或:以程艺天下无双)25.示例:①英明的统治者会以国法为重,不会因偏爱和人情而废法。②恃恩自恣终会酿成大错。③人才虽能得,但法律是无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是平等的。四、略 ‎11 中国石拱桥 一、1.⑴B⑵A⑶A⑷B⑸B⑹A 2.D(A项中的“才”应为“材”,B项中的“祟”应为“崇”,C项中的“优”应为“悠”。) 3.⑴D ⑵A ⑶C ⑷C ⑸B 4.⑴雄跨 ⑵雄姿 ⑶推崇、欣赏、奇观 ⑷杰作 5.⑴打比方  ⑵列数字  ⑶作引用  ⑷举例子  ⑸作诠释 二、1.⑴事物 赵州桥 卢沟桥 特点及光辉成就 ⑵一般 特殊 概括 具体 整体 局部 时间 2.A(应在“建成”前加“大约”,在“是”前加“可能”。) 3.②①④③ 4.B(只是写了卢沟桥的建筑形态方面的特点,并没有体现出结构坚固这一特点。) 5.因为本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赵州桥和卢沟桥只是代表中国石拱桥特征的两个典型的例子。可见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三、1.B 2.①历史悠久。 ②结构精巧。 ③强度高,坚固耐用。 ④形式美。3.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4.“几乎”是对“与河面平行”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与河面平行”,强调了路面平坦的程度。四、1.分类;结构;形状;作用;发展 2.每一段的第一句话。3.“相对高度”的意思是指由于天桥将各高层建筑在不同层次上连接起来了,免去了上上下下的麻烦,虽然实际高度并没有降低,但相对的高度降低了。4.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5.⑴说明大桥结构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不是一时的或阶段性的发展。⑵说明这些结构形式是人行天桥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12 桥之美 一、1.⑴xiān xì ⑵hé xié ⑶摧毁 ⑷驻 2.C(A项分别读:chóng,chóng,zhòng;B项分别读:chǔ,chù,chǔ;C项都读zhuó,D项分别读:jué,jiǎo,jué。) 3.C(A项中的“慨”应为“概”,B项中的“催”应为“摧”,C项中的“惨”应为“残”,“消”应为“销”,D项全对。) 4.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⑵驻足 ⑶美感 ⑷史诗 5.⑴打比方⑵列数字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 二、1.⑴摧毁 ⑵显现 ⑶谱出 ⑷左右 2.⑴固然 ⑵但 因而 ⑶不仅 也 ⑷凡是 其实 3.⑴《吴冠中人生小品》 吴冠中 艺术家 ⑵北宋 画家 《清明上河图》 ⑶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4.⑴拟人 ⑵比喻 三、1.C 2.石桥;密密的苇丛;石桥;细柳;长桥;风雨;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3.⑴用比喻句来形容观桥后的心旷神怡的感受,突出桥的开阔与宽广。⑵以画家和摄影师要展开搏斗来衬托此景致独特优美。4.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各不相同,但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构成和谐的一体,共同组成入画的景致。四、1.“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2.作者从五个方面说明桥的美的:一是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二是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三是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四是还因为桥的本身的特殊经历;五是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3.“多种艺术”指的是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文中首先举了卢沟桥的例子:它含有雕刻狮子、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其次举了程阳风雨桥的例子:它的特色是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4.这种桥虽然不属于建筑艺术的桥,但它也是美的,它是神话中的鹊桥,象征着幸福,象征着爱情。作者最后的这种安排是从实写到虚写,逐渐抽象升华,完成了对我国桥梁的隽美的说明介绍,突出了说明的中心,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5.一方面说明这座桥非常著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这种桥的特点;第三,使文章语言生动且丰富。‎ ‎13 苏州园林 一、1.C(A项中的“沼”读zhǎo,B项中的“镂”读lòu,D项中的“称”读chèn。) 2.治——制 新——心 曼——蔓 鳞——嶙 3.A(“标本”在这里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4.B 5.⑴作比较 ⑵摹状貌 ⑶举例子 ⑷打比方 二、1.C 2.BDAC 3.B 4.⑴排比⑵C 三、1.A 2.C 3.D 4.B 5.D 6.B 四、1.鱼戏莲叶间 2.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3.从苏州园林的细腻、古朴与灵气三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4.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寂寞。5.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用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 ‎14 故宫博物院 一、1.huò jiǎo liáo  銮 磬 迥 2.B(A项中的“廓”应为“廊”,B项中的“联”应为“连”,“景”应为“井”,C项全对,D项中的“廷”应为“庭”,“灌”应为“贯”,“坐”应为“座”。) 3.B(“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这里形容建筑,搭配对象有误。) 4.A(表强调。) 5.⑴围绕  ⑵缭绕  ⑶环绕 ⑷盘绕 6.D(省略号删除。) 二、1.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太和殿。2.C 3.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是令人惊叹的。原句是双重否定句,表达了作者高度赞美祖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劳动人民智慧的情感。改后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如原句强烈。4.⑴④②①⑤③  ⑵作比较  ⑶比喻 5.⑴“现存”限制了时间,“最大最完整”准确说明了故宫的面积和现状⑵“基本”限制了程度,表示差不多,但还不完全一样,表述留有余地。三、1.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2.列数字 故宫规模宏大。3.(东西)精巧细致;精美。4.爱和赞颂。5.建筑特征;赞美。四、1.地理位置、特点、形成。2.⑴处在石灰岩地区;⑵气候炎热;⑶年深日久;⑷地壳上升,洞体扩大。3.属于生动说明。4.列数字。5.不同。第一个“状”是名词,在文中是形状、形态的意思;第二个“状”是动词,是“形态像”的意思。6.“均”,都,表示毫无例外,用语十分准确。‎ ‎15 说“屏”‎ 一、1.⑴zhāi⑵yíng⑶jīn⑷chèn⑸chēnɡ 2.C(A项中的“因地治宜”应为“因地制宜”,B项中的“善长”应为“擅长”,D项中的“怆俗”应为“伧俗”。) 3.⑴A ⑵B ⑶D ⑷A 4.B(这里是“遮挡”的意思。) 5.⑴D⑵D⑶C 二、1.示例:是放在室内用来挡风、隔断视线或艺术点缀的用具,一般用木头或竹子做框子,蒙上绸子或布,有的单扇,有的多扇相连可以折叠。2.⑴作比较⑵作诠释⑶分类别⑷引用 3.⑴秋夕;杜牧;唐 ⑵牡丹亭;汤显祖;明 三、1.室内 室外; 金屏 银屏 锦屏 画屏 石屏 木屏 竹屏 2.总分 3.分类别 4.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5.①引出“屏”的另一种分类;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四、1.说明这些扇的艺术价值高,能引起读者注意。2.纳凉,传播诗画。3.造型精美,工艺精致;扇面上应有上档次的书画作品或织绣图案。4.制作材料、造型工艺。‎ 第三单单元检测 一、1.dī xiào zhǎo shà zhuó zhī xiè zhànɡ 2.缭 銮 销 磬 名 绚 3.B(伦,同类,同等。) 4.A 5.B 6.C(C项为想像,并非比喻。) 7.A 8.C(“显示不了说明的科学性”有误。) 9.B(应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 二、(一)10.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1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完美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12.池沼河道高低屈曲任其自然。13.假山池沼的艺术美。1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 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15.作比较  引用  16.从整体到局部  总分  17.⑴一切  决不  肯定,强调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⑵大多  往往  ⑶略 (二)18.介绍了屏风的作用、类型、制作、历史及所取得的成就。19.屏风的作用:不仅可以御风,又能增加御座的庄重肃穆气氛。20.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使所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晰,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21.说明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2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3.⑴“主要”“之一”说明屏风的重要性,但它只是其中一种,不排除有别的器具。表述非常严密。⑵“一般”限制了范围,不排除特殊情况,用语很有分寸。⑶“几乎”表示程度,说明屏风之普遍,但也有极少数不设屏风的,用语留有余地,很准确、很严密。三、24.⑴住在;⑵镇定,如故;⑶过了一会儿;⑷扔下,放下;逃跑。25.对自己儿子的性格品德十分了解,相信“吾子不杀人”。26.谣言可畏。曾母虽相信并了解儿子,但经不住多次多人都这样说,终于害怕了。27.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谎言重复多次,就会惑乱人心。28.成语是“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四、略 ‎16 大自然的语言 一、1.B(A项中的“翩”读piān,C项中的“谚”读yàn,D项中的“翘”应读qiáo。) 2.⑴AB(集、较) ⑵BC(及、毕) ⑶AB(惜、生) ⑷BD(喻、簇) 3.⑴销声匿迹 ⑵无可奈何 ⑶难能可贵 ⑷衰草连天 4.⑴B ⑵D ⑶A 5.A(“次第”是一个挨一个地,一朵桃花不能用“次第”。) 二、1.C 2.C 3.B 4.D 5.A 三、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3.C 4.D 5.“哪些”“首先” 6.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四、1.白蚁能用声音传达信息,生动有趣,引起读者好奇心;也说明动物的声音语言是多种多样的;扣题并引起下文。2.不能去掉。因为有了这个词,说明它所统领的内容是听说的,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若去掉,那些内容就成了确凿可信的了,易引起读者的误解,也不符合事实。3.动物的声音语言,千变万化,含义各不相同。4.A 5.原意是说两心相通,互相了解。在这里借指某一动物发出了信号,其他动物也领会到是什么意思。‎ ‎17 奇妙的克隆 一、1.yǎn pēi bīn chú yì bāo 2.B(A项中的“植”应为“殖”,C项中的“溶”应为“融”,D项中的“拨”应为“拔”。) 3.D(临近、接近) 4.A 5.B 二、1.句子强调的重点不一样。第⑴句强调了鱼类、两栖类克隆成功的结果;第⑵句强调了科学家的追求。2.⑴下定义⑵列数字⑶举例子⑷打比方 3.运用排比描述一系列无性繁殖现象,显得生动形象。列举人们熟悉的事例,让读者对“克隆”有一个具体的感性的认识。4.如“克隆技术意义重大”等。三、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2.A.精确 B.精心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列数字;说明了实验的艰难,表现了科学工作者面对困难不退缩,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四、1.不能。去掉“固有”,难以表明“缺陷”的特点;去掉“生殖性”,就变为不能对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进行克隆,结论错误。2.⑴表述准确,体现了科学工作的严谨性。⑵科学说明了目前无法生殖性克隆人这一论断3.D 4.二者是并列关系。不合理。文章把二者看成了因果,或被支持与支持的关系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前者是伦理、道德、纪律范畴的问题,后者是技术问题。‎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1.臀 蟾蜍 携 汐 域 衍 2.A(人员流失) 3.B 4.⑴斯石英被转化为二氧化硅。⑵“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答案。5.⑴作比较 ⑵举例子 ⑶打比方 ⑷分类别 二、1.⑴“确实”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这里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⑵“也许”‎ 在这里表示对恐龙灭绝的这种原因只是一种猜测,表达极有分寸。2.C(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3.A 4.D 5.A(应在“会”前加“也许”。) 三、1.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2.逻辑顺序 3.泛大陆时期 4.“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四、1.màn hé tuì 2..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3.“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4.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5.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6.D 7.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19 生物入侵者 一、1.A(B项中“藩”读fān,C项中的“监”读jiān,D项中的“棕”读zōng。) 2.A(A项中的“遏止”应为“扼制”,“繁延”应为“繁衍”,B项中的“斑蓝”应为“斑斓”,C项中没有错别字,D项中的“消烟”应为“硝烟”。) 3.B 4.D 5.B 二、1.⑴生态环境⑵生态平衡⑶生态系统 2.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重复,不能去掉。这句话是说“生物入侵者”不仅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构成威胁,而且对“物种的多样性”也造成威胁,使生物界的物种种类日趋减少。3.⑴不能。去掉后意思就变为疏水管道全部被占领。⑵不能,去掉后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的特殊情况就变为经常的情况了。4.提示:可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或提高环保意识,密切注意,避免物种入侵到别的生态环境中。三、1.捕食;偷袭;吞食 2.“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示由于人们的疏忽,几只斑贝的数量急剧增长,几乎“占领”了五大湖内的全部疏水管道,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3.“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生物入侵者”就可以毫无节制地繁衍,肆意泛滥,就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及威胁。4.第一个“斑贝”事例说明得较为详细,其中运用了“几只”与“数十亿美元”进行对比,说明其危害之大;第二个“天牛和红蚂蚁”事例,说明得较为简略,主要说明了它的危害。四、1.zhà zǔ ɡē qí 2.本文标题化用了高尔基《海燕》中的一句话,新奇醒目。为全文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带着疑问读下去。3.第一次点题,设悬念并引起下文。第二次照应题目和开头,使结构严谨,并点明全文主旨。4.C 5.观点:让沙尘暴时时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是否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20 落日的幻觉 一、1.yǎn qǐ shuāi bó  坠 埃 蔚 殷 2.⑴日薄西山 ⑵绮丽 ⑶气息奄奄 ⑷变化多端 3.⑴流连 吟咏 ⑵神秘 蓝灰色 暗弧 ⑶绚丽 景象 竟然 4.A(B项是作比较,C项是列数字,D项是打比方。) 5.⑴A ⑵C ⑶B 二、1.略 2.主要是感情上的原因,夕阳总让人联想到人的死亡或事物的没落,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只有短暂的存在。3.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总分关系。前三段主要写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景象的原理。三、1.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作比较。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4.“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四、1.唐代,《山居秋暝》 2.⑴型,穹  ⑵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本文指驼队感觉能望到大湖、遇到绿洲,但实际上根本达不到大湖、绿洲。⑶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3.⑴放在第二、三段之间,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的呼应承接。⑵太阳落山时,阳光斜射大气,由地表和高空大气密度差异产生的折射现象到了人们肉眼可见的程度,看上去,落日就成了扁的了。4.如下表。‎ 地点 形成海市蜃楼的不同点 原理 海面上 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向下折射 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会使光线曲折 沙漠里 景物发出的光线自下而上折射,形成倒影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 一、1.A(应读hòu) 2.充 衷 竞 彩 销 载 3.D(应填写“结”。) 4.B(A项删去“不断”或“继续”。C项在句首加“在”。D项删去“能否”。) 5.示例:黄梅时节家家雨 规律:伴随梅子黄熟的是连绵的阴雨天气 又如: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规律:桃李先于海棠开花。6.万紫千红 夏日可畏 秋高气爽 冰天雪地 7.⑴举例子 ⑵下定义 ⑶打比方 ⑷作比较 8.B(应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9.A(是因为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10.③⑤②④① 二、(一)11.“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12.⑴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⑵举例子 作比较 13.古代 近代 1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15.不能,理由:①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句;②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③按季节顺序举例。16.如“月晕午时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17.略(能扣住保护动物、森林等生态环境来写,且不胜枚举,表述清楚即可得满分)(二)18.乌鸦是鸟中诸葛。(答“鸟中诸葛”不能得分) 19.第③段打比方;第⑦段作比较;第⑨段列数字。20.C  21.①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②乌鸦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气味;③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22.语段:⑦⑧;启示:鸟类尚且知道孝敬父母(知恩图报)、对他人的帮助心怀感激,人类更应如此。三、23.①告诉 ②地方或处所 ③全 24.A(均为代词。) 25.夸夸其谈,却没有实践经验。26.和许多商人一起下海采宝。27.略 四、略 ‎21 桃花源记 一、1.huò yǎn tiáo qiān mò bìn 2.⑴C ⑵A ⑶A ⑷C 3.D 4.C(“具”在这里是详细的意思。) 5.C(C项的两个“复”都是“又、再”的意思。A项:出来/拿出。B项:于是/竟。D项:舍弃,抛下/房屋。) 二、1.⑴C ⑵A 2.⑴√⑵×(田间小路交错相通。)⑶√⑷×(这二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陶渊明受时代局限,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的概念。) 3.A 4.⑴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⑵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⑶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得。三、1.C(“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2.D(两个句子中的“为”都是“给”的意思。) 3.C 4.C 5.A 四、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C项中的两个“属”都是“类”的意思。A项:落下/部落。B项:实现/果然。D项:到处/相处。) 3.穴中人;杨氏 4.D 5.⑴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⑵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有才能的人了。‎ ‎22 短文两篇 一、1.xīn tái rú dú 蕃 淤 涟 亵 2.C(植,立。) 3.B(B项与例句的“之”都是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结构助词“的”。C项: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4.A 5.D(A项均翻译为“什么”,B项均翻译为“可以”,C项均翻译为“只”,D项:代词,代“水陆草木之花”/表判断。) 二、1.⑴C ⑵B 2.C(“亵”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理解有误。) 3.B 4.A(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周敦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 5.C 6.C 三、1.德馨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借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比喻、类比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5.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才能、德行,为世人所景仰;扬子云是西汉著名学者,为世人所推崇。提及此二人,作者引以自况,以古贤居住的“草庐”“云亭”来衬托“陋室”,表示陋室主人也具有他们的志趣、操守与抱负。这里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四、1.C(A项都是“说”的意思,B项都是“又”的意思,D项都是“只”的意思,而C项:将要/想要。) 2.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4.讽刺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5.提示:《买花》借人们对牡丹的喜爱,揭示当时社会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中极力描写人们对牡丹的热爱和保护,突出人们对牡丹的追求。牡丹成了富贵荣华的象征。结尾点明主旨。而《啊,牡丹》歌词却赞美了牡丹历经贫寒后的美,赋予它一种高贵美好坚强的品性。反复咏唱,抒情色彩浓厚。‎ ‎23 核舟记 一、1.D(矫,jiǎo) 2.D(A项:“有”同“又”。B项:“诎”同“曲”。C项:“衡”同“横”。) 3.C(A项:“因”解释为“顺着、就着”,“曾”解释为“竟然”,“比”解释为“靠近”。B项:“属”解释为“类似”。D项:“望”解释为“相对”。) 4.B(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戴着高高的帽子”。) 5.C(C项与例句中的“为”译为“做”,其它三项都译为“是”。) 6.⑴C⑵B⑶A⑷A⑸C 二、1.A(B项中的“倚”是“倚靠”的意思,C项中的“比”是“靠近”的意思,D项中的“了了”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2.B(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3.C 4.C 三、1.中峨冠而多髯者;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3.……//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第一层:总述船头上的三个人。第二层:说明苏黄共阅手卷。第三层:介绍佛印的神态动作。4.总──分 5.儒雅;放旷 四、1.jì ào diān chǎnɡ 2.C 3.⑴左右 ⑵正面和背面 ⑶大开 4.座 5.B ‎24 大道之行也 一、1.⑴A⑵B⑶A⑷A 2.⑴“与”“举”推举 ⑵“矜”“鳏”老而无妻的人 3.⑴分:职分;归:女子出嫁 ⑵恶:憎恶 ⑶乱:造反;作:兴起 ⑷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 4.⑴通“举”,推举/和 ⑵是/刻成 ⑶阻塞/关 ⑷施行/走 5.⑴独 ⑵寡 ⑶矜 ⑷孤 二、1.C 2.⑴儒 西汉 戴圣 ⑵论语 孟子 礼记 3.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⑵(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4.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三、1.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2.三;一层: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二层: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三层: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总—分—总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四、1.fú zhuó duì shànɡ 2.⑴不 ⑵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⑶琢磨、雕琢 ⑷安定 3.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4.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指的色欲、形貌欲等六种欲望。5.⑴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⑵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25 杜甫诗三首 一、1.眦 sāo 簪 yú 戍 yù chuī yè 2.D 3.C(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4.⑴C⑵B⑶A 二、1.A 2.B 3.C(应分别是“山的北面和南面”。) 4.⑴‎ 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⑵《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完:完整,完备。2.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3.叙事 时间先后 老妇 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4.“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四、1.⑴岂 ⑵挨次 2.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3.客即杜甫 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第五单元单元检测 一、1.B(“鲜”读xiǎn) 2.A(B项中“弘儒”应为“鸿儒”,C项中“仟陌”应为“阡陌”,D项“德磬”应为“德馨”。) 3.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⑸力恶其不出身心,不必为己。4.D(益,更加。) 5.D(D项与例句中的“之”为代词,A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B项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中的“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C(A项中的“交通”今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指往来通达,交错相通;B项中的“无论”今表条件的连词,古指不要说,更不必说;D项中的“绝境”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指与世隔绝的地方。) 7.B(A项中的“亲”形容词用如动词,B项中的“简”是“挑选”的意思,无词类活用现象,C项中的“椎髻”名词用如动词,D项中的“名”名词用如动词。) 8.A(B项中的《爱莲说》改为《陋室铭》,C项中《石壕吏》并非五绝,D项《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9.C(意为: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10.D(杜甫并非“唐宋八大家之一”。) 11.A(“能实现”错误。) 二、(一)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3.例:妈妈的爱是我迷惘彷徨时的明灯,妈妈的爱是我失落消沉时的号角,妈妈的爱是我独处异乡孤枕难眠时的摇篮曲。14.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15.在纷繁忙碌的世俗生活里,我们要把持住自己,不要随波逐流,我们应怀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纯真、美好和崇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清明、充实、自由,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16.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二)17.荷花效应: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不受污染。18.第一问: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后一问:表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19.三个特点: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20.AD(根据文章的开头的设问可推知A是错误的,根据文章的结尾可推知文章并没有解释“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因此D错误。) 三、21.⑴高高的帽子 ⑵举  相似 22.⑴奇妙 零数 ⑵做,雕刻  是 2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24.⑴苏、黄二人一起观看一幅书画的横幅长卷。⑵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古今不同点:古代汉语表数量时,不用量词。25.⑴体积小;⑵容量大。26.通过读者的想像力,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印证了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四、略 ‎26 三峡 一、1.⑴A(应为tuān)⑵C(应为zhǔ) 2.⑴C⑵B⑶DA⑷CD 3.⑴完全没有。⑵如果正午。⑶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⑷奔驰的马。⑸白色。⑹几声。4.⑴B⑵A 二、1.⑴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省略了“水、树、山、草”3.B 4.A.×(正面和侧面的表述刚好相反。) B.√ 5.表现旅人的哀愁。三、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三峡两岸山峰重叠、高插云霄、险峻幽邃的奇景。3.三峡水流之湍急。4.清荣峻茂 5.小;总;分;地点;景物;烘托 四、1.……东,……迳黄牛,……滩,……曰“黄牛滩”。……起,……人,……牛,……‎ 黄,……高,……回,……宿,……物。……曰:“……牛,……牛,……暮,……故。”2.⑴经过;⑵背;⑶即使;住两夜;⑷还;⑸距离;⑹全、都。3.人滩的水流十分湍急,滩南岸有青色石块,夏天淹没冬天露出。4.此岩既高……犹望见此物。5.因为滩南岸有石块,都像人面形状,其中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做人滩。‎ ‎27 短文两篇 一、1.liáo mò tuí lín yuè yù qǐn zǎo xìnɡ 2.C(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 3.⑴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⑵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⑶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⑷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5.⑴对偶 ⑵对偶,借代 二、1.⑴陶弘景;华阳隐居;信。⑵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2.A 3.例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三、1.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⑴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⑵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3.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4.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四、1.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2.⑴(景色)美好;⑵距离;⑶阴历每月十五;⑷全,都。3.⑴哪里能全都靠近水?⑵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4.C 5.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28 观潮 一、1.A(B项:艟,chōng/C项:溯,sù/D项:塞,sè) 2.(1)C (2)D (3)A 3.仅:几乎/只 能:才能、能力/能够 观:景象/欣赏 势:气势/阵势 4.C(A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项“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C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形容表演,用词错误;D项“惊天动地”,在这里形容声势浩大。) 5.C 6.B 二、1.B 2.⑴√⑵√⑶×⑷× 3.D 4.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三、1.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2.形、色、声、势 3.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4.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四、1.A 2.⑴非同寻常;⑵脸色。3.⑴只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⑵观看的人们(被潮水)惊退,跑着躲避到海塘下面。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5.用观者的感受反衬海潮的惊心动魄的气势。‎ ‎29 湖心亭看雪 一、1.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D(A项:白色/酒杯。B项:全/一个。C项:这/判断词。D项:等到。) 3.这一天打完更,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4.C(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1.余 两人  余  两人  余 2.⑴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 ⑵湖中人鸟声俱绝  ⑶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⑷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⑸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3.‎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静中有声。4.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四、1.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2.⑴抑制;⑵离开。3.⑴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⑵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讲述呢?4.C 5.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6.“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西湖桃花之盛、之美。‎ ‎30 诗四首 一、1.huì zhǎnɡ hè jì yān jīnɡ zhì jīnɡ xǐ cānɡ 2.C 3.D 4.略 二、1.A(魏晋时期) 2.B 3.略 4.C 5.D 三、1.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2.田园派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恬淡愉悦。因为诗人笔下描摹的夜归情景是非常优美的:皎洁的月光,狭长的山路,茂盛的草木乃至夜露打湿衣襟。如果没有愉快的心情,不会写出这么美的意境。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6.为了能不同流合污,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节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四、1.绝句,律诗。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危樯独夜舟。3.羁旅愁思,有远大政治抱负而不得施展的激愤之情。4.B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 一、1.A(A项全对;B项中的“荇”读xìnɡ,“艟”读chōnɡ;C项中的“尹”读yǐn,“砀”读dànɡ;D项中的“毡”读zhan,“漱”读shuo。) 2.B(“崇桢应为”“崇祯”,“具”应为“俱”。) 3.D(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B(B项中的通假字是“阙”,通“缺”。) 5.B(A项:技能/能够。B项两个“但”都是“只”的意思。C项:参与,这里指欣赏/连词,和。D项:飞奔的马/腾起。) 6.(1)的,助词。(2)它,代词,代核舟。(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4)表提顿,助词,不译。7.D(“痴”为“痴情”的意思,并非“傻”。) 8.D(并非消极厌世。) 9.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⑷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⑸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二、(一)10.(1)父亲背弟弟去看病。(2)父亲为我送米。11. (1)触景生情而引起的自言自语。(2)对我的告诫。(“自我安慰、自我激励”或“藐视困难、憧憬未来”等,应给分。)12.摘录正确1分,赏析合情合理1分。(二)13.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14.一是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二是增强文章趣味性。15.传到国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很多,去掉“之一”显得绝对,表达就不准确了。16.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剧目丰富。三、(一)17.“感时”是感叹时世,指首联的内容;“别”是离别,指下面“家书抵万金”。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8.D(并非都是诗人亲眼所见。)(二)19.C(A项都指山峰,B项都指早晨,C项“青”为“青绿色”,“清”为“清澈”,D项都指太阳。) 20.D(A项:参与/通“举”。B项:将要/扶,持。C项:判断词/代词“这”。D项都是“从”的意思。) 21.D(神奇) 22.C(应是以骈句为主。) 四、略 期中检测 一、1.B(A项:zhōu zēnɡ C项:mú D项:zhuō) 2.D(A项:走投无路 B项:锐不可当、言简意赅 C项:鬼鬼祟祟、异想天开) 3.C(副,符合。) 4.A(应在“明”、“途”、“与”、“别”后有短暂的停顿。) ‎ ‎ 5.C(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这里用来形容殿宇、楼阁等错误。) 6.A 7.B(文中的“我”即鲁迅。) 8.B 9.南京卫生局加强防控人感染禽流感。10.⑴晴川历历汉阳树;⑵决眦入归鸟;⑶独与老翁别;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⑹濯清涟而不妖。二、(一)11.酷爱人生,心界空灵、幽美、纯真。12.生动形象地写出朝廷的纷争在他心中是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的。13.刘伶“以酒为务”,酒龄长,酒龄大,世所公认,性格爽直,不求闻达。陶公也“性嗜酒”,自认为性气相投,故陶渊明将他引为知己。14.它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乐的社会图景,与东晋末年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一种社会理想,又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15.略 (二)16.C 17.过渡句,承上启下 18.生长环境恶劣,具有多种药用价值。19.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第三段主要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20.“这里”突出雪莲生长的独特环境,“无疑”起强调作用,“十分”从程度上限制,说明环境的恶劣,所以不能去掉。21.注意选种,选择土壤,控制温度等。(答出二点即可2分)(三)22.从冷淡到崇敬。23.不是;有很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反应,如第⑦⑧段中的相关描写。24.老头的人生简历,插叙,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作铺垫。25.用生命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26.自发地:“白领”内心无比崇敬,他们被老头的精神品质深深感动了,亮闪闪的勋章: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经济建设年代,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老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真正的英雄。三、(一)27.桃花源记 28.①只 ②长寿 ③有的人 ④这里 29.多过其实 30.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二)31.断、开 32.提示:符合题目要求,语言流畅即可。四、略 期末检测 一、1.D(A项:qī jǐ B项:chèn C项:qí) 2.皇 缭 生 伦 肖 3.D 4.B(这里指说话出色。) 5.C(句中的“好像”表猜测。) 6.B 7.C 8.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⑷苔痕上阶绿。⑸江入大荒流。9.①“庆祝”前或后加“活动”,或删去“举行”。②“接待”改为“接受”。③将“消费者”移至“呼吁良久”前。二、(一)10.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丙:繁茂交错,莽苍深邃。11.(乙文突出)幽静典雅;(丙文突出)庄严肃穆。12.B 13.逻辑;空间;总分;分总。14.此题开放性强,答案不求统一,不论肯定否定,言之成理即可。(二)15.鬼斧神工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苏州不同,轩楹窗棂之词,是一双又曾经劳碌修葺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16.D  17.ACE  18.提示:赞成作者的观点,可从古典苏州和传统苏州的角度分析;反对作者的观点,可从现代苏州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三)19.示例:人际危机、亲友、同事等相处不和谐,易产生矛盾。20.①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②善于克制和忍让;③审视自己,多加交流;④扩大宽容,多点幽默。21.示例:①下定义: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情绪污染。②作比较:人心情愉快,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忧郁寡欢,加速老化。清晰明白地说明了心情愉快的重要作用。22.不能。防止“隋绪污染”的方法较多,加强品德和心情修养是最主要的方法,去掉“主要”一词就变成了唯一的方法。23.①说明生气的危害性。②说明情绪的作用③呼吁乐观情绪。三、(一)24.(1)喜爱 (2)叫,让 (3)迷惑 (4)拿,持 25.(1)他 (2)他的 (3)你 (4)我 26.(1)这是什么字呢?(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27.该责怪的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儿问。(二)28.漂浮不定 2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