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2框公平正义的守护教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2框公平正义的守护教案新人教版

‎ 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材分析 公平正义的守护是对上节课学习的公平和正义的内涵,以及公平正义的意义和价值的延伸,主要从个人和法律制度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实现公平正义。让学生明白维护社会公平,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制度保障,追求正义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守护正义更需要司法的守护,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由平等的理念,并力所能及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本内容是全书的逻辑升华。‎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公平正义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公平正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判断,但对公平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意识,再加上社会阅历、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当遭遇不公平、不正义时不能正确、客观的处理,因此进行公平、正义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体系目标:掌握维护公平正义的方法和途径。‎ 素质能力目标:明辨是非,敢于并善于同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作斗争。面对利益冲突,学会担当,能够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提高个人处理冲突问题的能力。‎ 价值取向目标:增强公平、正义观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活动体验法。‎ 一、导入新课 看下面的材料,说出自己的感受。‎ 材料一 材料二 曾凡在某公司找到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她按公司的要求辛辛苦苦地干了一个月,满怀喜悦地去领工资,但老板以她曾迟到为由,扣了她20%的工资。曾凡觉得很不公平,因为自己从未迟到过。‎ 问题:看了这些资料,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教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现象吗?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表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对待不公平的做法。‎ 10‎ 教师引导: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总结:这就是我们维护公平的原因。‎ 过渡:知道了维护公平的原因后,我们还必须弄清楚怎样维护公平正义,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初识公平正义 本课有两个重点知识:‎ ‎1.怎样坚守公平?‎ ‎2.怎样守护正义?‎ 同学们先花2分钟的时间把教材正文快速地浏览一遍,找出这两个重点知识,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环节二:坚守公平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优秀老师的博客,博客内容如下:‎ 高考可以说是现今中国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高考中,只论才华,不问出身,所以高考成为我们寒门学子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捷径。正如社会传言:“没有高考,你拿什么跟高富帅比,拿什么跟官二代、富二代比”,可见,高考制度的确是现今中国最为公平的制度了。‎ ‎2018年的高考,我全程参与了整个监考过程,现在就监考过程中的一些心路历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分享:‎ ‎1.高考前:我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我有3个亲人今年都参加高考,要不要回避呢?高考制度规定,必须回避的是直系亲属,我的情况显然不需要回避。)‎ ‎2.高考中:我果真遇到了我的侄儿……(要不要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呢?比如在政治题上给他一些提示,面对这样的利益冲突,我还是选择了站在公平的立场上。)‎ ‎3.高考结束:有位同学英语选择题答案没有填涂完……(要不要等她涂完了再收卷?最后我在一番挣扎后,还是坚守了原则立场,我知道让她继续作答是不符合法规的,对其他考生也是不公平的。)‎ 教师:如果你有这个老师的经历,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向这个老师学习,维护高考的公平,站在公平的立场,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 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P113“探究与分享”,让学生对“中学生在学校如何坚守公平”发表看法。‎ 师生共同总结维护公平的做法,PPT展示:‎ 坚守公平 ‎1.个人维护公平 ‎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过渡:维护公平除了靠我们个人努力外,其实更需要国家给以制度保障。‎ 链接法律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思考:将高考作弊入刑是为高考的公平性提供了哪方面的保障?‎ 学生回答:制度保障。‎ 10‎ 教师引导总结:‎ ‎2.制度保障公平 ‎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 再设问题:‎ 假如你爸是法院的审判长,对于你在高考作弊的量刑上是否会有所减轻?‎ 学生回答:不能,否则就丧失了法律的公正,也会使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师引导总结:‎ ‎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环节三:守护正义 学生阅读课本第115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这三名司机为什么能受到鼓励和奖励?‎ 学生讨论,发表个人观点。‎ 提示:这三名司机富有正义感,做到了见义勇为。‎ 教师引导总结: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行。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过渡:这是我们守护正义的必要性。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就必须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守护正义,需要我们落实在行动中,向那三名司机一样。‎ ‎1.个人守护正义 一方面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引导:成年人在维护正义的时候需要见义“智”为,青少年面对犯罪分子当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更需要做到见义“智”为。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见义“智”为的方法和技能。‎ 学生看课本P115“方法与技能”。‎ PPT展示。‎ 教师总结:维护正义,需要我们勇敢,但不能硬拼蛮干,要讲究“智斗”,这样能避免无谓的牺牲,还能维护正义。‎ ‎2.司法守护正义 活动一:探究庭审规则 学生阅读课本P116“探究与分享”。‎ 思考:图中的审判员是否需要回避?为什么?‎ 提示:需要。因为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亲属关系的审判员回避可以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 活动二:探究审判结果 链接资料:于欢杀人案 ‎2016年4月13日,吴学站在苏银霞已抵押的房子里,指使手下拉屎,将苏银霞按进马桶里,要求其还钱。当日下午,苏银霞四次拨打110和市长热线,但并没有得到帮助。2016年4月14日,由社会闲散人员组成的10多人催债队伍多次骚扰女企业家苏银霞的工厂,辱骂、殴打苏银霞。苏银霞的儿子于欢目睹其母受辱,从工厂接待室的桌子上摸到一把水果刀乱捅,致使杜志浩等四名催债人员被捅伤。其中,杜志浩因未及时就医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另外两人重伤,一人轻伤。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原告人杜洪章、许喜灵、李新新等人和被告人于欢不服一审判决,分别提出上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7年3月24日立案受理。‎ 10‎ ‎2017年5月27日,该案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采取微博直播的方式通报庭审相关信息。2017年6月23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于欢属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有期徒刑5年。‎ 思考:1.于欢二审被判有期徒刑5年,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捍卫社会公平正义上坚持了什么?‎ 学生回答:司法公正。‎ 教师引导总结:司法维护正义。‎ 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守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②国家应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能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思考:2.“杀人偿命”,为何于欢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学生回答:被逼无奈,保护自己,防卫过当。‎ 教师引导:于欢的行为虽然导致有人死亡的客观事实,但其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于情于理于法都不至于更重的刑罚。所以,为了守护正义,我们还必须……‎ ‎③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活动三:史料了解 学生阅读课本P117“探究与分享”。‎ 问题:查阅资料,了解反映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类似审判。‎ 提示:如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期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的军事审判。‎ 教师讲解: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坚守公平和如何守护正义。坚守公平需要个人维护公平,也需要制度保障公平;守护正义需要个人守护正义,也需要司法维护正义,必要时,需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布置作业 ‎1.构建本课知识思维导图。‎ ‎2.熟记怎样守护公平正义。‎ 板书设计 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反思 10‎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将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能力,以自身感悟,来获得正确的认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一、漫画导入 问题:谈谈你对漫画的感受。‎ 教师点拨: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公平正义的守护》,了解如何维护公平正义。‎ 板书:公平正义的守护 二、新课讲授 ‎(一)坚守公平 探究活动一:‎ 如果遭遇“不公平”的事,你会怎么办?‎ 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经历的“不公平”的事,并说说当时的内心感受。‎ 小组成员交流,讨论:遇到“不公平”情形应该怎样做?‎ 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主要观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链接资料1:‎ PPT展示材料:小米是班上的宣传委员,在学校的板报比赛中,班主任让小米负责板报的设计,小米表示一定完成。但在出板报的时候,小米说临时有事,让我来完成任务,她一走了之了。我跟其他同学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并获得学校第一名,小米也因此获得了最佳设计奖,而真正完成板报设计的我却什么也没有。我感觉不公平。‎ 问题:假如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 展示漫画,分析社会中存在不公平现象,需要我们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看漫画谈感受,初步感知维护公平需要个人努力。‎ 分小组探究问题,明确答案。‎ 漫画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且,学生乐于接受寓于漫画的道理。‎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托进行讨论交流。一方面体现“学为主体”,另一方面体现本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 10‎ 明确:公平要求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统一。面对不公平要采用正确途径、方式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找班主任和学校反映情况,申明自己的付出。‎ 续 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基于学生对自己经历不公平时的做法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正确认知。‎ 师生共同总结:‎ ‎(1)个人维护公平 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探究活动二:‎ 链接资料2:租售同权 ‎2017年7月17日,广州市政府规定,明确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租期和租金等方面的制度,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入学、税收、水电费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2018年3月海珠区教委率先出台外地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细则。‎ 思考: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体现了政府用制度保障公平。‎ ‎(2)制度保障公平 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守护正义 探究活动三:人民的心声 通过《人民的名义》热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阅读时事材料,思考要保障社会公平,除了个人的努力以外,还需要靠国家、政府立法保障社会的公平。‎ 回答问题,感受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利用广州关于租售同权的新政策作为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立法、司法(制度)对于保障公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 这则材料的使用,目的在于告诉学生维护正义不能硬拼蛮干,要讲究智斗,保护自己,避免无谓的牺牲。教育学生,这样做是对见义勇为者的公平。‎ 10‎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作家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一开播,立马就火了。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正因为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人民的名义》的热播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是因为反映了人民的心声,请问人民的心声是什么?‎ 学生回答:向往公平,维护正义。‎ 总结: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行。‎ 探究活动四:见义智为 某市曾经发生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辆醉驾车辆冲岗拖行交警,三名互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驾车迅速冲上去,但他们很快意识到单向追截很危险。于是,三辆出租车相互配合,形成默契,分别从前、左、后将肇事轿车合力逼停,及时挽救了交警的生命。在增援而来的交警控制住肇事司机后,三名出租车司机却不留姓名,悄然消失在夜幕中。经过众多市民的努力,终于找到他们。该市警方及客运出租车管理处给他们送来“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锦旗和奖金。‎ 你从三名司机的行为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个人守护正义 当非正义的行为发生时,我们要运用自己的勇气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分析三名司机行为,强调勇敢、机智。‎ 读材料,感受维护正义要有方法,不能硬拼蛮干,要讲究智斗。‎ 续 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探究活动五:司法回避 链接法律:我国法律规定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①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 10‎ ‎②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③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④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 ‎⑤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问题:从法律的这些规定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得出观点:我国通过司法维护正义。‎ ‎(2)司法维护正义 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探究活动五:巩固提升 议一议: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守护公平正义?‎ 学生讨论,总结答案:‎ ‎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遵守规则、维护秩序,做公平的践行者。‎ ‎②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 ‎③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④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同时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三、课堂小结 展示法律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 要求学生识记司法维护正义的内容。‎ 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答案。‎ 了解司法回避相关法律知识,从中明白:这样的法律规定目的在于维护司法公平,维护正义。‎ 识记知识点。‎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制定答案,同学之间交流提升。‎ 通过典型案例或者相关法律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司法维护正义的做法。‎ 这一问题的设置,既是总结也是提升,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 10‎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坚守公平和如何守护正义。坚守公平需要个人维护公平,也需要制度保障公平;守护正义需要个人守护正义,也需要司法维护正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正确区分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增强公平、正义观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自觉守护公平正义,面对不公平、非正义行为敢于斗争,能够做到见义“智”为。‎ ‎  四、板书设计 ‎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课本理论知识,我们通常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本节课活动目标参考答案 教材P112【运用你的经验】‎ 以小组为单位,描述自己经历的“不公平”的事,并说说当时的内心感受。‎ ‎[例答]答案开放。示例:我去购物的时候排队,遇到了前面有插队的人,感觉不公平,很生气。‎ 小组成员交流,讨论遇到“不公平”情形应该怎样做。‎ ‎[例答]答案开放。示例: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主要观点。‎ ‎[例答]略。‎ 教材P113【探究与分享】‎ 请你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例答]答案开放。示例:作为劳动委员,给同学们安排班里的劳动任务时,做到劳动量尽量一致,不偏不倚。‎ 教材P115【探究与分享】‎ 你从三名司机的行为中学到了什么?‎ ‎[例答]我们每个人都要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教材P116【探究与分享】‎ 图中的审判员是否需要回避?为什么?‎ ‎[例答]需要。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教材P117【探究与分享】‎ 查阅资料,了解反映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类似审判。‎ 10‎ ‎[例答]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又称纽伦堡审判)指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军事审判。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进行,故总称为“纽伦堡审判”。在这场审判中的被告共计22名,均为德国方面的军政首领。另外包括德国内阁在内的6个组织也被调查和判决,其中3个判决为犯罪组织,另外3个则无罪。经过长达218天的审判,最终有18人分别被判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其中11人被判处死刑。对德国来说,“纽伦堡审判”是黑暗历史的结束,也是同过去划清界限的开始。德意志民族从此开始了对历史的反省。‎ 二、相关资料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 社会主义社会一定是以公平为基本特征、以正义为最终价值的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法治的精神不仅在于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复杂的执法工作机制,更在于公平正义精神与价值在法治各个环节中真实的体现和实现。‎ 公平正义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公平正义如果不是抽象的教条,就应拥有反映时代要求的具体内容。公平正义社会首先应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髓。‎ 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历史久远的人类理想,它的基础是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从直观的层面看,社会不公现象是形态各异的,但概括言之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起点的不公。其典型表现是,在人们出生伊始就被依照自然生理状况和社会出身的不同进行人格身份的差等划分;第二,机会的不公。对人们进行人格高低区别的目的,是要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发展机会,这便是机会不公。在高考招生中,同一张试卷面前不同地区的考生享有不同的上学机会,甚至在同一个地区的考生因户口的差异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机会不公的具体表现;第三,规则的不公。用一类规则对一群人,用另一类规则对另一群人,便是规则的不公;表现在法律上,便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便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种种特权的存在;第四,结果的不公。同劳而不同酬,少劳而多得,多劳而少得,劳而不获,不劳而获,就是结果不公的表现。‎ 可以说,没有公平正义便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也便没有社会的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等义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认识的不断深入,社会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不断发展的。“公平正义”观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本质所系,我们要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进而对制度予以重建。‎ 公平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制度的和谐。‎ 制度的本质在于调整社会各种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制度的和谐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所要求的和谐里面第一个要素便是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和谐。国家之成型,是人民意志的产物。因此,国家或曰公共权力存在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便是以人民利益为本,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终极目标在于公平正义,其现实道路在于保障和发展人权,其具体途径在于公平执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的入宪,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念确立了现实的基准、法律的标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不再仅是一句口号,不再仅是一个理论术语,而是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共识,已经融汇进我们的法律制度和执政理念,成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法的灵魂和动力。‎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