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共7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共74页)

1 第五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腔肠动物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现象。 2.通过对扁形动物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观察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交流人类生活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认同爱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2. 认同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1. 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自制课件。 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所学生物的一些图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些生物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 下它。 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 热情。 ) 2 (一)腔肠动物 师:让学生观察烧杯中的水螅及水螅纵切切片。 1.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体形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3.水螅怎样捕食水蚤? 4.推测它是如何将水蚤消化的? 5.观察水螅纵切切片,总结水螅的形态结构。辐射对称的定义、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基 本特征。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水螅的生活世界,了解了水螅的形态以及生活。大家知道水螅属于 哪种生物类群吗?你能从水螅身上总结一下腔肠动物的特征吗? 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腔肠动物的价值。 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最后总结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师:回答问题并分组讨论,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总结水螅 身体呈辐射对称,渗透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 能力。) (二)扁形动物 师:让学生观察课本 P6 图 5-6 涡虫结构示意图。 1.涡虫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体形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3.涡虫是怎样消化食物的?左右对称的定义、涡虫的形态结构。 让学生分组自学其他扁形动物。 师:通过对涡虫的学习,我们知道它属于扁形动物。那扁形动物有什么特征呢?扁形动 物和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师:观察图片,思考总结涡虫的形态结构。 生:和同学讨论学习其他扁形动物 3 生:讨论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总结,使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该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一)主要特征 1.身体呈辐射对称 2.体表有刺细胞 3.有口无肛门 (二)主要动物 水螅、水母、海蜇、海葵、珊瑚虫 (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 有弊 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二、扁形动物 (一)主要特征 1.身体呈两侧对称 2.背腹扁平 3.有口无肛门 (二)主要动物 涡虫、血吸虫、绦虫、华枝睾吸虫等 (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预防寄生虫病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课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节课,在这节课教师首先给学生对本教材进行了大概的描 述,把这册课本的整体知识体系系统的介绍了一下,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的好奇心的很强的, 4 他们总想知道、本课教师应从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 还是多细胞动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指出:“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 物是单细胞的,(学过了草履虫)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腔肠动物就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 物。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腔肠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低等的。腔肠动物是怎样构成的?具 有什么特点?常见的种类有哪些?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入手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 欲望,还导出了本课的课题,为上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发现,兴趣的高与低严重影响着一堂课是否成功。如果引课时候提高了学生的 兴趣、同时在教学中一直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兴趣,那么这堂课就成功 了。 第五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概述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学生实施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3.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爱护,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 PPT;活体蚯蚓(有条件的话还可准备蛔虫的浸制标本和蚯蚓模型)、 糙纸、棉球、放大镜;编写学案;布置预习实验――观察蚯蚓。 出示蛔虫和蚯蚓的图片。 师:这两幅图片中的动物同学们认识吗?它们是不是属于相同的动物类群? 师:大家都知道这些生物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 下它。 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思考、作出假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如何才能获得支持假设的证据呢?(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比较) 1.任务一:观察蛔虫的外部形态。观察教材第 8 页蛔虫结构示意图,填写在表格蛔虫 一列的 1-6 条。 提问:(1)蛔虫寄生在人类的小肠中,你能找到或推测出它们的其他特征吗?如内部 结构或者生理功能特征。(2)它的形态结构特征与适应寄生生活有何关系? 生: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 师:问题引入:刚才辨识出蚯蚓图片的同学可真不少!大家对蚯蚓了解多少呢?下面通 过实验来进一步观察蚯蚓。 2.任务二:实验――观察蚯蚓。要求:按照教材第 9-10 页的要求进行观察。 (1)步骤一: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提示:如何根据外形特点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背、腹面? (2)步骤二: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提 示:蚯蚓运动――蠕动,是哪些结构相互配合完成? (3)步骤三:用手触摸蚯蚓,感觉它体表的黏液。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 6 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保持湿润。 (4)思考:蚯蚓体表干燥会窒息死亡,如果将蚯蚓完全浸没在水中,会如何呢? 提问: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你能找到或推测出它的其他特征吗?如内部结构或者生理功 能特征。通过以上的观察、比较与分析,思考蛔虫和蚯蚓是不是属于同一动物类群? (通过问题转承,激发新的兴趣点,从已知引入未知,通过实验,对活体蚯蚓进行多感 官参与的观察,丰富了观察的手段,通过生物外部形态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进而引出与环 境相适应的内部结构与生理功能特征的推测,多层面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通过科 学的观察、比较等过程,得出蛔虫与蚯蚓不属于相同动物类群的结论。) 师:3.任务三:“寻找小伙伴” 给出钩虫、线虫和沙蚕、蛭的图片,根据这些动物的外形特征,区分哪些是蛔虫的小伙 伴,哪些是蚯蚓的小伙伴,并要求说明进行区分的依据。 生:观察并分析进行区分的最明显特征,归类、记录。 师:4. 任务四:总结两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简介活动三的四种动物,引导学生归 纳、概括这两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通过主要特征提升出类群名称。 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最后总结两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师:5.任务五: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阅读教材 8-9 页、11 页相关 内容,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阅读、讨论、记录、交流。 师:这节课,同学们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动物学知识,概括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 要特征,并对这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新的 动物类群。 (突出主线)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7 本课本节课是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在无脊椎动物中)。所以在授课前 学生已经有很大的兴趣了。 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寄生虫、寄生生活、寄主(宿主)。对于这 个,学生需要进行必要的了解,不然无法全方位的理解蛔虫的结构特点。再有就是对于“秀 丽隐杆线虫”是自由生活的线形动物(教材中用楷体字),学生不注意看,不自觉的产生所 有的线形动物是营寄生生活的这样一个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内容,避免 产生错误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容忽视,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 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在学习蛔虫病如何预防的时候,学生们对自己以前的错误习惯进行反思,从而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除了书本上提到的,让学生进行交流。 第五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学生实施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3.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爱护,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说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8 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 PPT;活体蚯蚓(有条件的话还可准备蛔虫的浸制标本和蚯蚓模型)、 糙纸、棉球、放大镜;编写学案;布置预习实验――观察蚯蚓。 师:“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 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生:蜗牛 师:利用 PPT 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 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否有相似性? 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 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 关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实例找到答案。 (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师: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结合书上 12 页图片,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明确双 壳类的结构及其功能。提出思考问题,供小组讨论:其各结构与生存环境有何关系?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生:观察、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1.依据经验推测其具有保 护作用。2.靠足缓慢运动。3.用鳃呼吸。4.推测: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师:在观察双壳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上 13 页石鳖、蜗牛和乌贼的 图片, 提出思考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 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9 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动物的相同点。2.提示学生这些相同点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 征。3.通过主要特征提升出类群名称: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 动物。 师:阅读教材 13 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纳、总结软体动物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2.药用:鲍的 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4.有些软体 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 生:阅读、讨论、记录、交流。 师: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认识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某种动物 是否属于软体动物。作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丰富的 多样性以适应其生活环境。 师:指导学生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总结。 师:讲解:七星瓢虫和蝗虫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 群。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的“虫子”是不是就是昆虫呢?昆虫有哪些特征? 生:思考、比较、判断出七星瓢虫和蝗虫相似度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去除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 师:这以蝗虫为例,试着描述昆虫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 在 PPT 上出示观察提纲: 1.蝗虫身体分哪三个部分?2.头部有哪些结构?3.胸部有几对 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4.腹部有什么结构?5.体表坚 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否受限制,如何解决?6.蝗虫是如何呼吸的?呼 吸器官是什么?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讨论。 1.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2.头 部负责感觉和摄食。3.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 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4.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还有听觉器官和生殖器官。5.外骨骼 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6.体 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 交换的结构讨论回答,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10 师: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蜈蚣等等,虽然外形和结 构有差别,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 此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就因为附肢分节而得名。 师:提问,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知道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何关系呢?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 生: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 (通过阅读,提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地整理和归纳。)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动物界的第一和第二大类群――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无论它 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多少特性,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其主要特征,判断出一种动物属于哪 一类群,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观察其特征时,同时也要分析它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体会 生物之奥秘。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二、常见的软体动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疾病传播 (二)、节肢动物 一、观察节肢动物 11 二、昆虫的主要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传粉、药用、科研、仿生 有害:传播疾病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无论是从知识的难度上还是内容的量上相对来说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是完全 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消化内容,独立完成教学题目的。 对于节肢动物的特 征,教材的意图是将昆虫的特点融入到节肢动物中,而在教学中采取了从节肢动物引出昆虫 的特征的策略,然后又回归到节肢类动物,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策略的效果还是挺好 的。这样就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的小组的合作和交流、展示,学生们 的积极性非常高,讨论激烈,表述到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五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 鱼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动物分类依据。 2. 熟记鱼的主要特征 3. 学会做鱼的观察实验,说出鱼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4. 知道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鱼的实验,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鱼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的意识。 12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和习惯。 1. 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鱼的观察实验。 2. 养殖和增殖的概念。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课件、鱼的骨骼标本、解剖盘、玻璃缸、活鲫鱼若干条 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鲫鱼骨骼的图片和一节脊椎骨结构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 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 2.哪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 3.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讨论并发言。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动物的分类以及鱼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一)动物的分类 师: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19 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动物分成哪几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生:找出问题并回答 教师总结。 依据:体内是否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二)多种多样的鱼 师: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鱼的视频,阅读教材并思考:鱼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分为哪 两种? 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认识几种主要的淡水鱼,再阅读教材第 19 页第二自然段至第 21 页,准确把握集中常见鱼的特点“四大家鱼”混合放养? 生:抢答,教师作简要评价。 13 (三)鱼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播放视频——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师:提问: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地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 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结合教材第 22 页“观察与思考”,观 察鱼缸里的活鱼,思考下列问题: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 力?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 善,最后得出结论。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 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 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学 生进行试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观察鳃的形态和颜色。 师: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学生讨论并回答:鱼鳃位于鱼头两 侧,当水流经过鳃丝时,溶解于水利的氧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渗 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教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并做简要板书。 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你能判断一下什么样 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 调作用游泳。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3 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并讨论鱼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第四节 鱼 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有无脊柱 二、多种多样的鱼 三、鱼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14 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3.用鳃呼吸; 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鱼”时,整体知识学生是 比较感兴趣的,因为鱼这一种生物,他并不陌生,他摸过、吃过。对于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 的层面上提出的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一般善于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这些问题,此类问题有 些没有一定的答案,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在科学界研究的也不多,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 该多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引导他们将来投身科学事业。在讨论鳃丝 适于水中呼吸的特点时,学生不是很好理解细,表面积大,可以用面条煮在水的现象或者一 些麻绳在水中展开,在干燥的空中粘合在一起来说明鱼为什不能在空 气中呼吸,这样比较 形象利于学生理解。 第五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5. 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感情。 15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 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 学观点。 2.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1. 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1. 两栖动物的概念。 2. 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幻灯片、相关教学视频 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类,鱼类有哪些特征?鱼类的特征与它生活环境密切相 关,最主要的特征围绕着在水中的生活:可以在水中呼吸和游泳。可见动物的特征与它们的 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生:复习,回答: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摆动及 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温故知新,引导对动物的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的思考。) 师:那么,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师:讲解:所谓特征,意思就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特点,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两栖动物 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并看看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一)两栖动物 师:阅读课本第 25 页观察与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两栖蛙成体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 16 分? 2.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 为什么? 3.当你手握青蛙时有什么感 觉? 4.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 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5.仔细观察青蛙 的头部有哪些器官? 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找出问题并回答 师:在学生表述时追问:关于蝌蚪从何处来、关于成体皮肤辅助呼吸。 师:总结:两栖动物幼体的发育无法脱离水环境,成体肺不发达,需皮肤辅助呼吸,是 由水中向陆地过渡的动物类型的特点。 生:通过以上的问题尝试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师:出示图片及视频,请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提出视频或图片中未呈现的两栖动物与 人类的关系。 (认识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环保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爬行动物 师:提问:我们了解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动物,那么龟、鳄这些也能在水中游动的动物 为什么属于爬行动物呢? 师:更多的爬行动物在陆地环境中生存,有的甚至在干旱的环境下生存,我们来具体研 究一下蜥蜴的特征。 (1)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 ①蜥蜴与青蛙的区别。(提示:外部形态,呼吸方式、生殖发育方式、生活环境) ②爬行类的常见动物有哪些?为什么它们属于爬行动物? 生:海龟和鳄都把卵产在陆地上,并且在陆地上孵化。刚孵化出来的幼体很小但与成体 很相似。(1)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蜥蜴与青蛙的差异。(2)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在观察中尝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 达交流的能力。) 师:由蜥蜴、龟、鳄、蛇的共同特点总结出爬行动物的特征。 生:通过以上的问题尝试归纳出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 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利用观察、对比,归纳出爬行动物的特征,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会 17 发现动物的特征与它们功能紧密相关,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同时它们都与人类有密 切的关系。为了生态环境的健康以及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关注它们的生存现状并 加以保护。布置两个思考题:1.树蛙可以远离池塘这样的水环境,它们如何繁殖后代呢?2.某 些蛇直接产下小蛇,它们是胎生的吗? (总结归纳,回扣目标。思维不封顶,生物中往往有例外。)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1、青蛙 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其他两栖动物 3、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其他爬行动物 3、主要特征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的从创设情境开始,以复习上节课“鱼”的知识开始引出两栖类动物青蛙,通过 声音、图片的引导,创设出来优美的情境,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真正学习两栖类动物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生殖发育特点、以 及内部结构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与结构相适应的,其中 青蛙用皮肤辅助的呼吸以及青蛙的生殖发育的部分,有的同学比较难理解,因此提供更加直 观的图片以及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青蛙的这两个方面的特点,理解好了呼吸时都是用毛 细血管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就能够理解青蛙的呼吸,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青蛙不能离开水太久 的原因。在青蛙的生殖部分,我直接让学生观看的视频,从雌雄蛙的抱对一直到变态发育后 形成成体青蛙,更加直观细致的展现生殖过程,以及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而成体生活在陆 地的特点。 18 第五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六节 鸟 一、知识与技能 1. 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说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 3.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关注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1. 鸟的主要特征。 2.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同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 点。 2.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幻灯片、相关教学视频、鸟类照片 师:提问:鸟类可以再天空中自由翱翔,为什么人类不可以在天空中飞翔? 生:回答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向各组分发教师课前备好的各种鸟类的鸟喙、鸟足的清晰图片。 19 师:请学生观察图中涉及的鸟,比较不同的鸟类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分析并尝试推测 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之间的关系,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生:参考课本中表格认真观察分析鸟喙与鸟足的特点,鸟的食性和生活环境,思考鸟喙 与食性、鸟足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上述分析,将鸟大致分类。 师: 提出问题:上述这些鸟除了有各自适应的环境不同这一特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思考、相互补充并回答。 师:组织讨论鸟的外部形态: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标本,观察鸟的外形,分 析体型与飞行的关系,鸟翼对飞行的意义,羽毛的作用,完成讨论并分享鸟的外部形态与飞 行的关系。 生:分析得出:1.流线型的体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2.前肢变为翼,翼附着 羽毛,宽阔呈扇形,扇动空气可获得飞行动力。3.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减重。 (培养学生结合现有知识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师:提问:(1)提出问题:如按照上述分析为人类打造相应的流线型外衣并按照比例 安装羽翼,人是否能飞?飞行还需要哪些结构和功能支持? 师:(2)出示鸟骨骼标本。指导学生观察鸟愈合的头骨、口中无齿、骨内部中空。指 导学生观察胸骨和龙骨突的位置。 生:进一步思考与飞行相适应的结构。1.骨骼轻薄、中空、坚固。支持身体、减轻体 重。2.高高隆起的龙骨突扩大胸肌的固着面积。3.发达的胸肌为振翅提供强大的动力。回 忆已有知识思考能量从哪里来?食物中的能量需要哪些系统配合才能释放出来。 师:(3)出示资料:据记载,世界上鸽子飞行最远的纪录是英国威灵顿公爵的一只信 鸽创造的。这只信鸽从非洲西部海上空起飞,经过 55 天的飞行,当它飞到伦敦离巢只有 1.6 km 地方时,耗尽体力死去。它飞行的路程估计有 10000 km。 提出问题:鸟类是如何保障飞 行时的巨大能量供应的? (4)提供视频、文字等资料。 1. 循环系统:解剖家鸽的心脏,可以看到已完全分成了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 心室。想一想跟鱼和爬行动物相比,家鸽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如何?蜂鸟心脏占体重的 2.37%,飞行时心跳达每分钟 600 次;而人心脏占体重的 0.42%,心跳约每分钟 70 次。想一 想鸟的这种心律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如何? 2. 呼吸系统:出示肺与气囊的关系模式图和气体交换模式图,研究家鸽的气囊在气体 交换中的作用。当家鸽飞行时,两翼上下扇动,这样就促使气囊扩张和收缩。当两翼举起时, 20 气囊扩张,外界的空气就进入肺里,其中大量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也有一部分空气进 入气囊。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空气又经过肺而最后排出体外。这样,每呼吸 一次空气就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那么这种呼吸方式提供的氧气量如何? 3. 消化系统:体重为 1500 克的雀鹰,能在一昼夜吃掉 800-1000 克肉。蜂鸟一天所吃 的蜜浆,约等于它体重的 2 倍。雀形类的鸟所吃的谷物、果实或昆虫,经消化吸收后形成残 渣,1.5 小时后就随粪便排出。这种消化提供的能量如何?巨大的食量不会增加体重影响飞 行吗? 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得出:1.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利于获得足够营养,满足能 量供应。直肠短,粪便随时排出,利于减轻体重 2.鸟具有气囊,可以帮助呼吸。气囊辅助 肺进行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气囊还可减轻身体比重。3.鸟 的心脏占体重的比例大,心率快,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强,保障物质运输,满足能量 供应。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探究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理解鸟类的体形和骨骼肌肉对飞 行生活的适应。) 师:5.体温恒定:寒冷的冬天,我们在户外通常是见不到蛇等爬行动物的,但是鸟类 却可常常看见,这是因为鸟是恒温动物。讲述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提问体温恒定的 意义。 生:学生讨论得出:体温恒定增强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锻炼学生通过理解概念进行分析推导的能力。) 师:提问:如何自然界没有鸟类,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任务布置:请大家课后 收集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相关资料,制作海报。 生:思考,完成海报制作 师:请同学梳理知识总结鸟类特征。 生:1.体表被覆羽毛。2.前肢变成翼。3.有喙无齿。4.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总结归纳,提炼重点。)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鸟 21 1、外部形态 1.体型呈流线型 2.体表被覆羽 3.前肢变成翼 2、生理特性 3、内部构造 4、鸟的生殖 5、与人类的关系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同学的探究活动总结出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在进行授课的 时候, 我首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相关的观察计划,然后通过展示出不同鸟类的图片,引 导学生探究鸟类的体形、翼、肌肉、 骨骼特点等方面是如何与其飞翔生活相适应的,培养了 学生探究合作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七节 哺乳动物 一、知识与技能 1. 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通过分析、概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尝试进行比 较、分析、概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哺乳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 关注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1.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 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幻灯片、相关教学视频 师:提问:草原上驰骋的野马,原野上怡然漫步的非洲象,森林里的猕猴,海洋中的鲸… 都是哺乳动物。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为什么都是哺乳动物? 生:回答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猫的图片 师:引导学生从形态上说出哺乳动物的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的特征 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初步说出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现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从体表来看, 哺乳动物与其他类群的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学过的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 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体表都有什么特有的结构?哺乳动物呢? 生:参考课本中认真观察分析,总结进行回答。 (总结不同类群动物体表的特有结构,可以使学生对各个类群的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 也便于从体表特征的角度初步区分各主要类群。) 师:准备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 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 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生:思考、相互补充并回答,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 及其重要意义。 23 师:除了体表被毛这一外在特征之外,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请学生看“想一想,议一议”,思考: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后 代的成活率?准备奶制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数据照片,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奶水可以为幼 崽提供最好的营养? (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突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可提高后代成活率的优越性。) 师: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它们的牙齿 有什么特点呢?请学生参与教材 38 页的“观察与思考”活动,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比较兔、 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 生:可能会想到门齿啃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 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 师: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牛马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请学 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 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师:总结: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 师:哺乳动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想一想,哺乳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重要 用途?同学们首先会想到我们吃的猪肉、羊肉、牛肉等都来自哺乳动物。各种各样的宠物猫、 宠物狗都属于哺乳动物。警犬、导盲犬等帮助人们破案和照顾盲人生活等。野生动物离我们 的生活较远,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野生哺乳动物由于其皮毛特有的经 济价值,成为人们猎取的对象,疯狂的捕猎导致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种类数量锐减,有的已濒 临灭绝。我国很多林区新建了自然保护区,人们选择人工驯养、养殖的方法,如养殖狐、貂 等。有些动物对人类生活有害,我们是否应该彻底消灭它们呢?我国洞庭湖曾爆发人鼠大战, 想一想鼠害成灾的原因有哪些?人类应该怎样将有害动物的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为什么 国家禁止施用“毒鼠强”等剧毒鼠药灭鼠?你认为是否应该将鼠类彻底消灭?通过这些问题 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看待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通过分析哺乳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哺乳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七节 哺乳动物 24 一、兔 1.生活习性 2.外部形态 3.循环和生理 (1)循环 (2)消化 (3)受外界刺激 (4)生殖和发育 二、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体温恒定 2.胎生、哺乳 3.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 4.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1、提供动物蛋白 2、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皮毛具有特有的经济价值 有害: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疾病。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这节本节课紧紧围绕课前设计的三个活动展开教学,其中又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 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爬行动物、鸟类的生殖特点引出哺乳动物与 之生殖的不同——胎生哺乳,再让学生说出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都是为下一个环节——哺乳 动物的主要特征打下伏笔。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内容中,教师的教学 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观察、对比,由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探究 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环节中还注重到知识的进一步整合, 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提问、阅读教材、教师小结让学生理解哺乳动物的这些主要 特征对哺乳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哺乳动物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辩证的理 25 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比较注意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中一方面教师 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渗透这一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提问掌握好提问技巧。 第五单元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 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锻炼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 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羽毛和皮肤)、镊子、剪刀。 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组织学生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师:提问:动物是怎样通过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物为例, 26 进行探究、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 情。 ) (一)以哺乳动物为例,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 师: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 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如果相应的部位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了呢? 生: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肉和关节构成的。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离不 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 师:取一个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观察肌肉,识别肌腹和肌腱。观察肌肉是怎样 附着在骨上的?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小组讨 论:这种附着方式对运动有什么意义?观察肌肉、关节及骨三者的位置关系。请小组讨论并 以简图的形式表示骨、关节和肌肉的位置关系, 生:完成骨、关节和肌肉三者的关系图并展示画图情况。在笔记上画概念图。 师:组织学生观看“猪的关节”视频,并进行实物观察,在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后,对照 教材模式图剖开关节,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概括关节对骨运动的意义及关节的特点(既牢 固又灵活)。分析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关节?组织学生活动“找出人体四肢的关节”, 使学生明确: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趾关节。分析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关节? 生:观察、思考、回答,理解运动的产生需要多种系统的共同参与。 (通过亲自完成具体的动作,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体验、观察、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 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师: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身 体找出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展示骨连接图片,介绍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类型:不活动的骨 连接、半活动的骨连接和活动的骨连接(关节)。 生:思考,总结和聆听。 师:取一个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观察肌肉,识别肌腹和肌腱。观察肌肉是怎样 附着在骨上的?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有什 27 么意义? (1)展示人体骨骼肌分布图,介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叫骨骼肌,成人体内大约有 600 多 块骨骼肌,约占体重的 40%。 (2)展示骨骼肌的结构图,介绍骨骼肌内还含有血管和神经,说明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 官。说明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3)展示上臂肌肉图,引导学生观察:骨、关节和肌肉三者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 简图的形式表示三者的关系吗?(组织学生将三者的关系图画在学案上,找学生代表到黑板 上画图展示) 师生共同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并板书。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师:播放“骨骼肌的协作作用”视频,说明运动的形成是由骨、骨骼肌和关节共同完成 的。 师:组织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明确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配合关系。 师:带领学生总结运动产生的过程 (三)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运动的产生过程,思考: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完成吗? 师:提问:我们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亲自完成具体的动作,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体验、观察、叙述的能力。) 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 28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讲的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这节课教学内容有两大板 块: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其中运动系统的组成是重点,骨、关节 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本节课能顺利、流畅的完成任务,课前教师应进 行了充分备课。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体 现“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没有问题的课堂如一潭死水,缺少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环环相 扣,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只有问题才能把学生真正的带入课 堂,领进知识的海洋。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为了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在 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标本、现代信息技术。学生通过面对面地接触鸡翅标本,能更具体、更 清楚的了解骨骼的组成。由此也会顺其自然地引出关节的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学生对关 节的理解更透彻。在分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时,播放屈肘、伸肘的动作视频,让学 生观看,再结合自身感受屈肘、伸肘动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生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过程更加简洁、明了。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是课堂的主 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也是主体。 第五单元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出动物不同的行为,如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迁徙行为等。 2. 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3.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29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1. 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1. 收集、整理动物行为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媒体课件。 2. 准备探究活动“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相关材料和用具:小鼠,纸板 若干(用于制作“迷宫”),制作“迷宫”的各种工具(剪刀、胶带等),小鼠食物,笼子 几个(配有饮水装置),一包木屑(垫于笼中,用于小鼠保暖),纸、笔等记录用具。 展示图片展示“鹦鹉救主”的新闻,提出问题。 师:提问:1.鹦鹉是不是一出生就会模仿报警器的声音?2.如果不是,你认为它是怎 样学会的呢?3.鹦鹉有没有生来就有的行为呢?4.模仿报警器声音和吃食物,这两种行为 有什么区别?5.其他动物的行为也有类似的特点吗? 生:阅读分析,思考后得出。1.不是。2.经常听到或者曾经听到过等。3.吃食物、排便、 喝水等。4.模仿报警器是后来慢慢学会的;吃食物是生来就会的。5.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 一些动物行为的例子。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一)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展示一些动物先天性行为的图片,如教材资料分析中的“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 30 以及“菜粉蝶”等内容,提出问题。 师:(1)图片中动物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 (2)不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否有差别?为什么? (3)刚出生的袋鼠如果不具有这种先天性行为,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4)你是如何理解“小鸟喂鱼”中红雀的这种行为的?试着说说先天性行为有没有局 限性。 生:对先天性行为进行归纳总结,思考后回答。 (1)是生来就具有的行为。 (2)是。因为动物的遗传物质不同,先天性行为的表现也不一样。 (3)会死亡!这种先天性行为是它活下去必须具有的。 (4)这只美国红雀不能随着雏鸟的死亡而停止育雏行为,说明先天性行为是有局限性 的。 展示学习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并提问。 师:(1)为什么大公鸡不能像鹦鹉那样学人说话? (2)野生的黑猩猩为什么不会吸烟?年幼的黑猩猩如何学会钓取白蚁?成年黑猩猩是 如何取到香蕉的?这说明了什么? (3)你会轮滑吗?说说你是如何掌握轮滑技术的? (4)蚯蚓是否具备这种学习行为对它的生存有影响吗?由此说明什么? (5)你家的小猫或是小狗听话吗?你是如何训练它们的呢? 生:对学习行为进行归纳总结,思考后回答。 (1)学习行为以遗传因素为基础。 (2)学习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 (3)学习行为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加强。 (4)动物的学习行为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5)描述自己训练动物的经历。 师:组织学生阅读资料:狼孩的故事提问。 (1)狼孩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说明什么问题? (2)播放无臂少女的视频,然后提问:她的这些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看 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对人类的学习行为归纳总结,思考后回答。 31 (1)认识到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关键时期的。 (2)她是靠不断学习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来战胜学习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 (联系学生的经历,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说明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如何建立的。) 师:总结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生:思考,总结和聆听。 (二)探究实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一)实验准备 师:这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观察动物通过尝试与错误形成一种新的行为的过程”。1.针 对这个实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2.围绕提出的问题,你们又做出了怎样的假设呢?3.在实 验实施以前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本活动的研究对象是小鼠,为什么从实验的前一天晚上开始,就不给小鼠喂食物 (但要喂水),喂食会对实验有什么影响吗? (2)各组的小鼠在品种、年龄、体形上区别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为什么? (3)你打算如何记录小鼠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呢? 4.小组讨论并实施实验计划。 生:1.小鼠经过多少次“尝试与错误”才能成功走出迷宫?是不是尝试次数越多,走 出迷宫越快呢?2.小鼠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越多,最后小鼠走出迷宫所需的时间越短。 3.小组讨论(1)不喂食可以使小鼠在实验前处于饥饿状态,实验时会表现出为获取出口处 的食物而尝试走出迷宫的行为。水是小鼠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质。(2)差别越小越好,减 少误差。(3)记录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或者记录小鼠每一次找到食物的时间。 师:探究活动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学习品质的教育。)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二、探究实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32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是第五单元第二章的第二节知识,本节知识内容不多, 但有些知识不容易理解,并且本节课强调培养同学们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因 此课堂中充分列举实例,并结合板图和练习,使同学们边学边练,总体上教学效果还不错。 回顾本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灵活,对生物这门学科比较感兴趣,有热情。他们虽然具 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深层次分析能力较弱,立体够建立 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以新闻导入着手,从而快速将学生带人课堂,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便于同学们充分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给同学们 列举了大量动物行为的例子,并且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 的判断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 努力弥补不足,争取每一节课都成功,都有好的效果。 第五单元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 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33 1. 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1. 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 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师: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 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 做得更多更好。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二)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 师:请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 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师: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 生:集群捕食的好处。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师: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 生: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 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师: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分析各种动物进行群体生活的特点,引导归纳动物营群体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 34 存环境的适应。) (三)社会行为的重要 观看社会生活的动物(如蚂蚁、蜜蜂)的录像片 师:生活在一个蚁巢中的蚂蚁外形都一样吗?它们不同的外形与其在群体生活中的作用 有关系吗? 生:根据观察区分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并说出其在蚁群中的相应作用。 (比较不同动物群体生活的特点,归纳得出群体生活中个体间分工合作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 征。) 师:群体生活的动物还有什么特点?观看大雁的迁徙、角马的迁徙、头羊的作用等资 料。 生:说明雁群、羊群以及黑猩猩等群体生活动物中往往都有起带头作用的首领,进一 步说明一般是群体中身体最强壮的成为首领。 师生总结: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进一步明确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强化概念,认识到动物的社会行为产生于群体中,但往 往是形成组织的,甚至有等级,不是单纯的聚集。)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方式及其意义 师:展示黑长尾猴的报警行为和蜜蜂的舞蹈的资料,说明群体中个体间要及时交流信息。 师:动物中有哪些信息交流的方式?举例萤火虫、蛾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动物间 的信息交流方式 生:动物间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光、气味、动作、声音等都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师生总结: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普遍存在。信息流同物质流、能量流共同将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紧密连接成统一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通过资料分析,学生能意识到信息交流对于动物群体生活和社会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是生 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桥梁,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第三节 社会行为 35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 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初二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 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 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 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 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 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学习兴趣。 第五单元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36 2.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3. 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动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人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 面的作用。 1. 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 PPT。 展示“颐和园的观鸟活动”的图片。 师:现在观鸟活动在全国各地盛行,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加,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那 么,我们为什么喜欢参加这类活动呢? 生:观鸟能增长知识,培养爱鸟护鸟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 师: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 150 万种,鸟类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从参加观鸟活动中 就可体会到鸟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动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呢? (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创设新情境。) (一)、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一个情境话题,结合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展示结论。 37 资料 1 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开 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市曾在 5 天内就消灭麻雀 686172 只,获 得雀卵 265968 只。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资料 2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 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 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数量 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 3 北戴河最近掀起一场保护 6000 亩松林、消灭“森林杀手”天牛的生物护林战 役,10 万只“护林卫士”肿腿蜂作为“特种兵”,被有关部门分批投放到联峰山景区。据 北戴河园林局负责人介绍,此次以虫治虫生物护林的战役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作用却 是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它不但安全,也是最经济的杀虫护林手段。为什么这种方式安全而 经济呢? 资料 4 河北省北部地区,在麦收时节,据统计,每亩麦田约有 50~100 只青蛙,一只 青蛙一天可食 20~200 只害虫。因此,依靠这种天然的“除虫剂”――青蛙,基本上可以控 制害虫,保证小麦的收成。近年来,由于人们大肆捕捉青蛙,不到几年,该地区蛙类几乎濒 于绝灭,结果导致害虫大肆繁殖,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受害。这就是人们出于眼前的利益捕捉 蛙类,切断了小麦害虫蛙类之间的食物链,结果害虫四起,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严重损失。后 来使用农药,产量获得一些恢复,但随后继续大量减产,这又是为什么呢? 师:提问:(1)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3)你从上述 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 师生总结: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 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当食物链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因捕杀或疾病等原因而大量下降的时候,往往其天敌的数量会随 之下降,而被其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因天敌减少而繁殖增多,就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如植 食性动物数量过多会使植物数量大量减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保护动 物就是要保障既不能随意消灭,也不能任其肆意繁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管理,对 害虫害兽要科学防治。 (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 自身的观点。看问题要多角度把握动物的作用,而不能以偏概全,目光短浅。) 38 (二)、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师:干草堆放久了,会被分解者逐渐分解,如果被羊吃了,会在羊体内分解,你认为这 两种方式哪种分解更快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羊吃的草更能促进草的分解。草中的有机物 被羊体内的细胞吸收后是通过什么作用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二者如何能返回无机环 境中?教师复习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展示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生: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通过动物的呼吸和排泄返回到无机环境,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可 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由分解者进一步分解。同时,动物的遗体也会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 碳、无机盐等返回无机环境,再进一步供植物利用产生有机物。 师生总结:动物直接或者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动物可 以促进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物质回归自然界。 (从现象出发,不断深入探寻原因,最终揭示原理。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动物 可以促进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物质回归自然界的作用。) (三)、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师:阅读材料,思考:如果没有动物参与,植物的繁殖会不会受到影响? 师:毛里求斯岛上有一特有树种――卡伐利亚树,也称为大颅榄树。这是一种高大的热 带乔木,树高可达 100 英尺,树围 14 英尺。该树木质坚硬细密,曾经是岛上大量出口的优 质木材资源。几百年前,它们的踪迹遍布全岛,而今却已寥寥无几,且都是百年老树。1982 年,科学家在岛上对卡伐利亚树作了几个月的深入研究发现,尽管此树年年开花结果,却没 有一颗种子发芽,这种现象已持续了几百年。据记载,20 世纪 30 年代,一些当地的植物学 家担心卡伐利亚树会灭绝,曾采集这种植物的种子,用各种方法处理种子,试图促使它们发 芽。可是,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人类眼看着这种珍贵树种走向灭绝,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 后来,经科学家细心地测定了大颅榄树的年轮后发现,卡伐利亚树果核的发芽依赖于渡渡鸟 的肠胃;渡渡鸟灭绝了,卡伐利亚树也因无法繁殖后代而走向灭绝。现在,毛里求斯已采用 科学方法磨薄卡伐利亚树的果核或者让吐绶鸡来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以取代渡渡鸟。此后, 这种树木终于绝处逢生。由此,学生更能体会到动植物的息息相关。 师生总结:动物帮植物传粉,使植物能顺利繁殖后代。动物帮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 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动物为植物传粉、播种的现象初步理解动物对植物生长繁殖的作 用,同时,利用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动植物之间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教师展示资料:据报道,福州闽江公园沙滩岸边密密麻麻地散落 10 多厘米长 39 的黄鳝,已全都死掉。当前市民在闽江放生鱼、龟等活动较多,但是被放生的动物被捕捞、 死亡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我们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学生讨论认为保护动物是应该的,但是放 生动物不能盲目,而要选择适合的自然环境,并要考虑水温、其他生物的分布等情况,否则, 被放生的动物不能生活,或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师生总结:动物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也可以帮助植物。但是某些动物数量过 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科学合理地管理和 防治动物。 (引发学生思考正确保护动物的方法,树立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升生物 科学素养)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可行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 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 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对动 40 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怀疑,如果没有植物,植物自生自灭,其遗体或残渣 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这样的疑惑存在,是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 作用没有全面理解。本节课在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先从学生容易接受的传播花粉和 传播种子开始。 在解决学生疑惑的过程中,联系自然界存在而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的现象,剖析动物在自 然界中的作用,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学生太熟悉以至于 可能提不起兴趣来了解的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有时甚至是片面的,本节教 学是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的过程。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几种代表动物入手,全面分析、 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贴近生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 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41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 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 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 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创设情景,激发 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 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 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 生: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 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生: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师: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 18 倍, 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 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师: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生:可能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 何取细菌?”等。 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 7 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 师: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 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 42 呢? 生: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 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 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 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 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 个体。 师:每两个同学一组, 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 并完成以下任务。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 生: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 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以探究验证手机上的细菌是否要比马桶上的多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想了解细菌和 真菌,首先要了解如何观察它们。再通过教材中文字资料和实际菌落的比较,让同学对于细 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师:细菌和真菌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从单个细菌或真菌长成菌落。教师展示发霉 的桔子实物,而霉菌能够生长,就是因为橘子为其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而在实验室中, 则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为其生活提供营养物质。教师介绍培养基的配制原料,即牛肉浸膏、 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这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琼脂是一种极不 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能够保持培养基的形态,易于观察。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仅有培 养基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就可以培养出细菌和真菌了吗? 生:分析后指出打开培养皿盖子后空气会进入,人呼出的气体和手等都会把手机以外 的细菌带到培养基上。因此避免其他环境的微生物进入影响实验结果,真正的细菌和真菌培 养方法最重要的环节是灭菌和无菌操作。 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示范,如何将手机上的细菌放到培养基上。针对学生的操作, 给出接种的概念:将我们要培养的目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我们称为接种。请同 学们分析,这样可以保证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全都来自于手机吗? 师:为学生讲解高温灭菌的过程,使同学们认识到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所有用具在接种 细菌和真菌之前都要保证是无菌的。而接种过程中要保证无菌,就必须在超净工作台中酒精 灯的无菌范围内进行操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完成实验操作的要点,即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 般方法。 师:在学习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教材设 43 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首先小组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探究环境,设计 探究方案。接下来请几个小组简单说一下他们的实验方案。通过分析纠正实验的不足,教师 要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环境要有代表性,设置对照,并且每个培养基接种暴露的 时间要一致,尽量避免其他环境微生物的污染。为学生提供灭菌的培养基,学生课下进行接 种后统一放到实验室培养箱中或实验室进行培养,随时来观察,并根据培养结果,分析所探 究环境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培养后的菌落可以为观察细菌和真菌提供观察材料)。 (学生们学习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后,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环境探究周围 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当接种后,学生会观察到菌落生长的过程,也会直观地认识到 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的。)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比较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 体)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情境,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生 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课堂内容包含以下 几个方面:菌落及细菌真菌的菌落区别、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 细菌和真菌等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注重在教学中依托教材解决问题,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 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上我多次引导学生 阅读教材,来总结出特点及操作方法。以弥补部分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应用时模模糊糊的 现象。(2)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探究细菌真菌分布的整个设计到实施计 44 划都要求有“无菌”的操作。虽然我们在课堂无法达到实验室要求的标准,但在教学中我们 应该培养学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3)练习意识有所提升,讲练结合。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二节 细菌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1.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 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 45 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 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 (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 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 师: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假设 1:在 19 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也就是说, 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许多知名的科学 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 17 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 都支持这种观点。假设 2:有一个人,他就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 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个人就是当时法国的科学家,叫巴斯德。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 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即著名的鹅颈瓶实验。我们知道,实验器材的选择对于 一个实验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展示实验中用到的两种烧瓶,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烧瓶的区别。 生:能够说出瓶颈的不同。瓶颈长而弯的称为鹅颈瓶,瓶颈短而直的称为直颈瓶。 师:提问:现在实验器材有了,如果你是巴斯德,你怎么具体设计这个实验呢? 生:讨论实验设计。能够设计出大致的实验过程 师:展示当年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进一步说明:实际上放在鹅颈 瓶中的肉汤经过很长时间也没有腐败,有的甚至长达四年。而放在普通烧瓶中的的肉汤,几 天就腐败了。 师:引导学生根据结果得出结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可以进一步提问:怎么能让鹅颈瓶中的肉汤也腐败呢? 生:能够答出去掉鹅颈瓶的鹅颈或是晃动瓶子,让细菌进入肉汤中,肉汤就会腐败。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细菌的来源,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你认为细 菌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出细菌的形态。 (将巴斯德和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设计成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探究 实验的整个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并能够从巴斯德身上学习不畏权威, 46 敢于通过实验挑战权威、勤奋努力的科学精神。) 师:提问:大家看看周围,能看见细菌吗?为什么看不见呢?那细菌有多小呢?一个小 米粒的体积相当于 10 亿个细菌堆积起来,还有一个例子,2000~4000 个细菌并排起来,可 以穿过缝衣针上的小孔。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菌落,一个菌落中就有上亿个细菌甚至更多。 细菌为什么这么小呢?测量细菌的大小,需要采用一种称为微米的单位,1000 微米等于 1 毫米。展示在一个大头针尖上逐级放大的细菌。图中的细菌有多大?让学生根据比例尺来目 测一下。 生:能够得出大部分细菌的宽度在 0.1~1 微米之间,长度在 0.2~50 微米之间 师:让学生计算:假设有一个细菌长 5 微米,要多少个这样的细菌头尾相连,才等于 1 毫米? 生:能够计算出 200 个。 师: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十分微小,肉眼是看不到单个细菌的,要看到单个的细菌, 我们该怎么办? 生:学生能够答出用显微镜。 师: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十分微小,肉眼是看不到单个细菌的,要看到单个的细菌,我 们该怎么办?学生能够答出用显微镜。第一个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细菌的人就是列文虎克。 他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微小的生物,细菌就是其中的一种。图示光学、电子显微 镜下细菌的照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而使人们对生 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师:展示一副电镜下的杆菌图片,问细菌是不是都是这种形状呢,还有哪些类型呢? 图示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见学案),让学生将看到的细菌按形状进行分类。 生:一般能够按照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许多细菌就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等特征来命名的。由一些实例引出细菌的名称,如 醋酸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不 是相同的呢? (通过类比、计算、分类等方法,让学生认识细菌的微小和形状,并通过显微镜的应用和发 展,让人们对细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 关。) 师:先让学生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 生:能够答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液泡和细胞核。 47 师:图示并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 DNA 集中的区域, 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叶绿体。再讲述细菌的特殊结构:有的细菌还有荚膜,有的细 菌有鞭毛。这些特殊结构各有什么作用呢? 生:能够回答出鞭毛可以通过摆动帮助细菌运动,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师:巴斯德的实验已经证明: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在生物学上称之 什么? 生:能够答出生殖或繁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生殖的呢? 师:结合图示讲述细菌分裂生殖的过程,包括 DNA 的复制、子细胞的分开等。其实细菌 的分裂生殖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后又能进行分裂。图示一张杆菌的显微照片, 其中有 5 个细胞明显能看出两个子细胞正在分开,问学生哪些是正在分裂的细胞,学生一般 会回答 5 个,教师说明不一定是 5 个,因为可能有的细胞正在复制,从外形上看不出来。提 问:在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细菌 20~30 分钟就能分裂一次,那么细菌是不是可 以无限增殖呢?如果可以无限增殖的话,按 20 分钟繁殖一代计算,48 小时后,细菌的重量 就是地球的 4000 倍了。为什么细菌不能无限增殖呢? 生:能回答出营养、温度等生存条件不会总处于最适宜的状态。 师:提问:一般细菌在 100 ℃的高温下煮 10 分钟就被杀死了,那么为什么外科手术消 毒时要将手术器械在 140 ℃高温下灭菌 2~3 小时呢?由此问题来引出芽孢。有的细菌在环 境不利时能形成芽孢,芽孢是一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而形成的休 眠体。芽孢能抵抗恶劣的环境,能耐受高温,低温和干燥。芽孢又轻又小,可以随风飘散, 当环境适宜时,又能萌发成细菌。 (通过医学上的高温灭菌处理引出芽孢,进一步说明芽孢是有些细菌在特殊条件下形成 的休眠体。) 第二节 细菌 一、 细菌的发现 1、 列文虎克 48 2、 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 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2、 结构: (1)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有的有鞭毛 (3)有的有荚膜 三、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 1. 过度自然:各知识点的学习的过度自然,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生殖各 环节注重知识点的衔接。2. 新旧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如动 植物细胞的结构,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3. 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 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能自发认同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 对比分析:教学过程 多处采用对比与分析,特别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认识,如细菌与 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由旧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识,如由细菌没有叶绿体推出细菌 的营养方式。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三节 真菌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2.说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3.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找到真菌区别于植物和细菌的特征。 49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1. 真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教师:各种真菌的图片,以菌治虫的视频,真菌孢子繁殖的视频。 学生:发霉的橘子、面包片、食用的蘑菇、放大镜。(生物材料放在封口的透明塑料袋 中) 师:提问:先请大家来看一小段视频(播放视频《蝗虫被分解》),天呐!这只蝗虫 怎么了? 师:其实事情的开端仅仅是一粒肉眼看不到的小“尘埃”落在了它的身上,这可不是 普通的灰尘,而是一种真菌的孢子。 (通过用简短而精彩的视频资料,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师:对于真菌你们了解些什么?你能用最精炼的词语说说你所知道的真菌吗? (用这样自由发言的形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快速地检测,无论对错都简要记录,然后在 学习过本节知识后让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审视和修正。) 师:同学们对真菌的了解不少,但这些都是正确的吗?我们先来看看真菌到底长什么样 子。 50 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材料──发霉的橘子、面包、蘑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尝试用语 言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提示不能将塑料袋打开,可以用手撕取少许进行深入观察) 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真菌形态差异很大为什么说它们都是真菌? (第一,展示形态各异的真菌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二,形态不同但是却属于 同一个大的类群,说明它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感受辩证地思考问题。) 师:如果我们不能直接从外部的形态找到这几种真菌的共同特征时你还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说出从细胞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寻找共同点。) 师:给出几种典型真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和生活方式相关资料。 生:阅读资料尝试着从图和文字中提取信息。 师: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真菌是植物吗?和细菌有什么不同?教师用 PPT 出示植物 和细菌的细胞模式图、营养方式、生态系统组成等相关资料辅助学生进行对比,找到三者间 的异同。 生:回忆植物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并与真菌进行对比。 师: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因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异养型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进行横向的对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 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对于 学生思维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师:提问:还记得刚刚上课时我们看到的那只蝗虫吗?真菌是怎样把它化为乌有的?是 一个真菌在起作用吗? 师:出示霉菌的菌落,它们是怎样繁殖的?播放视频,风力作用下大量飘散的孢子和雨 滴落后喷射出的孢子。补充说明: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我要求你们把带来的生物材料放在密 封的塑料袋中了吗?提出问题:孢子要想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师: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在出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生:回忆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条件进行知识迁移,体会借助雨水力量进行繁殖的生物设 计之巧妙。 师: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真菌的知识,它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出示 图片:冬虫夏草,灵芝,葡萄酒,酱豆腐(腐乳),馒头(面包)、青霉素等,以菌治虫的 方法及其优势。出示另一组图片:发霉的食物,补充说明(不用图片)可能引发的一些疾病。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永远是双刃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和其他生物建立和谐的关系。) 51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 1、正确的理解了教材,把握住了这篇文章在所在单元的地位以及重难点,有示 意图和动画课件。2、能够根据学情选择教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学目标的确定 抓住了要点,符合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明确。每课时完成哪些环节有明确计划。4、教学流 程的安排有逻辑性,由浅入深,各个环节有目标任务,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师预设问题能抓 住知识重难点。5、课堂教学上,能够运用表情、语气、语调等提示学生知识的重点之处, 以及通过它们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等。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知识与技能 1. 概述细菌、真菌呼吸作用的机理。 2.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4. 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52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有益、有害关系的典型事例,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 证地看待问题。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自制 PPT;幻灯片;馒头发霉产生二氧化碳与新鲜馒头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的对比实验装 置的制备;检测二氧化碳的澄清石灰水;人体细菌、真菌分布的视频;学案。 师:提问:幻灯片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食品变质现象,站在人 类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是有害的,从大自然的角度看呢? 生:能够说出自己生活中的食品变质现象,体会其对人类生活有害。从大自然的角度看, 细菌、真菌充当分解者,可能是有利的。 师:大自然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中细菌、真菌获取营养物质 的方式有没有共同特点? 生:能够列举出枯枝落叶、动植物遗体被分解等现象。思考说出这些现象中的细菌、真 菌均以动植物遗体或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称为腐生菌。 师:当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时有没有其他物质产生? 生:通过回顾初一学过的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能够说出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水、 无机盐等)。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出课题。) 53 (一)、细菌、真菌分解馒头中有机物的过程 师:如图所示:创设细菌、真菌分解馒头中淀粉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师生共同操 作,引导学生观察及分析实验现象。(有条件的学校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学生都动手 参与和感受,效果会更好)下图 1 装置:教师提前一周把新鲜的馒头密封在广口瓶内(用保 鲜膜密封漏斗口),放置于温暖的环境或暖气上(教师通过尝试发现也可以把已经发霉的馒 头提前一天密封在广口瓶内,放置于温暖的环境或暖气上也有非常明显的实验效果),在上 课前把等量的新鲜馒头放置于广口瓶内密封做对照。 生:提出细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师:果真如此吗?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以细菌和真菌分解馒头的实验为例,根据 图 1 装置怎样搜集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呢? 生:会说出如图 2 所示,通过漏斗往里面加水,挤出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会,使石灰 水变浑浊。 师:怎么能证明这二氧化碳一定是细菌、真菌产生的呢? 生:设计对照试验 师:细菌和真菌是怎样把馒头给分解了呢?是细菌、真菌“有嘴”把它给吃了吗?引导 学生回顾细菌、真菌的细胞结构,无器官分化,不可能吃掉。联想人体消化淀粉的过程,学 生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释放胞外酶把大分子淀粉,转化为小分子葡萄糖,再吸收到细胞内分 解,释放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呼吸过程。 (直观体会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 学生思考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呼吸机理。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54 生物学核心观念。) (二)、作为分解者参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师:事实上,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有很多是由细菌、真菌产生的,产生这么多的二氧化碳 及其他的无机物有什么作用呢? 生:能够答出提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 师: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又被谁利用? 生:被动物利用 师:动植物死后尸体又被谁分解?这样的循环称为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如果没有了 细菌和真菌会怎样? 生:思考、概括细菌真菌在促进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得出如果没有了 细菌、真菌,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被打破甚至将无法进行下去,地球上将会“尸横遍野”。 (三)、细菌、真菌与活体动植物的关系 师:细菌和真菌除了以动植物尸体及现成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外,能否从活的生物体上 获取营养?播放人体细菌、真菌分布的短片,引导学生体会分布在人体细菌和真菌很多。分 布在人体上的细菌和真菌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害的吗?请学生列举典型事例 生:观看视频后,充分地思考分布在人类身体上的细菌和真菌既有有害菌,又有益生菌。 师:从人和动植物的角度看,细菌、真菌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从整个自 然界的角度看寄生和共生是否也促进了物质转化及循环? 生:思考、回答,如根瘤菌促进了氮循环,益生菌帮助人和动物消化食物,渐渐地促进 了物质循环等。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的角度认识寄生菌和共生菌在促进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5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针对本节课作出如下反思 1、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 节。教学中落实了课标,把握住重点。联系中考,进行适度扩展;注意运用教学方法,学生 既有独立思考也有分工合作,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课堂,精 心设计制作了幻灯片,对教材上过多的非重点内容进行淡化处理,让教材为教学服务,适当 降低难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本 节课的重点是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我在这一环节上运用了小组讨论的方 法,学生积极参与,明确了水、无机盐、二氧化碳能够循环的道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效果较好。3、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 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手段。在讲述细菌、真菌使动植物患病和 共生时,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在“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 的技能训练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处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发现、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学生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有些学生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得参 与,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都有所收获。6、评价与 反馈方面还不够及时。教育研究证明,信息反馈越及时,教育的效果就越好。为使学生始终 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评价反馈一定要及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多采取 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7、 56 知识的过渡上还没有完全连贯,没有做到一气呵成。还要更精心地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细节。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分析、归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原理。 3.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分 析资料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研究,以及利用细菌和真菌服务于人类生产、提高人们的 生活质量。 1.分析、归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原理。 2.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应用。 分析、归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原理。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糖、酵母、气球、试管、烧杯、塑料药匙等。 学生:课下收集食品包装袋(盒);了解常用的食品制作和保存与细菌和真菌的关系。 师: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教学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在 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具有的重要作用。思考细菌和真菌能够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那它 57 们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真菌和细菌的利用。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出课题。)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师:演示实验:方法步骤: 1、先在一个饮料瓶中装上半瓶水,再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并振荡; 2、将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 3、最后将瓶子放在室内较温暖的地方。 师: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提问: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 生:展示利用酵母菌发酵作用鼓起来的气球,瓶内有许多气泡和泡沫,瓶壁有些发热。 这说明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且放热。 师:馒头松软多孔跟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很大关系。还产生别的物质吗?让 我们闻一闻,请同学们把气球取下来。 生:有酒味,表明还产生酒精。 师:事实上,酵母菌中含有多种霉,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这些霉能够分解糖产生二 氧化碳和酒精,同时还可以释放出少量的热量,这就是食品发酵的主要原理。 师:那么根据酵母菌的作用及淀粉和糖的关系,馒头的制作主要原理又是怎样呢? 生:由于淀粉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能分解成葡萄糖,后面部分相同于糖。 师:同学们想想,类似馒头的制作,利用酵母菌发酵使变得松软多孔的食品还有哪些? 生:面包,饼干,发糕…… 师:播放桔子和香焦腐烂过程录像,提问:食品很容易腐烂,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不 便和浪费。那么这些都是谁的破坏呢? 生:细菌和真菌。 师:细菌和真菌是怎么使食品腐烂呢? 生:一些细菌和真菌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迅速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 烂。 58 师: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有机物。于是,使食 品尽量不腐烂,有两种选择,一是杀菌,二是抑菌。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 保存。 教师:先请大家结合食品腐烂的例子,联系我们准备的保鲜食品,小组讨论,找出保存 食品的常用方法,并说明选择此种方法保存的理由: 生:防腐剂法或低温保鲜法可以把食品放在冰箱里或低温处;2:晒制或烟熏法,比如 腊肉,还有脱水法;3:巴氏消毒法,高温灭菌;4:腌制咸鱼,腌制法;5、真空包装法、 罐藏法;6:渗透保存法,果脯经常用此法保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想不想试试身手呢? 生:想。 师:回家以后,就请同学们试试如何制作甜酒。播放课件:制作甜酒的材料用具和方法 步骤。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细菌和真菌是一些微小的生物,学生既不能用显微镜观察,也不能触摸来进行学习。如 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是本节课的关键性问题。这些微生物 59 平时学生已经有所闻,但是几乎都是细菌和真菌反面的例子,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纠正 学生的这种想法。 首先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细菌和真菌的种类入手:你知道的哪些细菌和真菌是对人体有害 的?哪些是有益的?同学们想到的往往是害处,然后锋头一转,细菌和真菌对人类还是有好 处的,整节课都围绕着为细菌和真菌“平反昭雪”而进行。然后介绍馒头发酵现象,然后让 学生自己举例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发酵现象有哪些。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蒸馒头或者烤面包 的时候用到过,而且还把蒸馒头的过程简单讲了一下,和现实生活联系很密切。在细菌、真 菌与食品的保存这一知识点上,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方法。我拿 来许多食品包装袋,然后把食品包装袋的封面给大家一一念出,让学生从中找出食品的保存 方式。同时结合人们喜欢腊制制品过冬的习惯,来介绍诸如腊肉、香肠等保存食品的方法。 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其他的的保鲜方法,学生容易思考出冷冻、冷藏、紫外线、防腐剂的方法。 最后老师顺势介绍常见的防腐剂,并提醒学生尽量少吃含有防腐剂的食品,达到关爱人类健 康的情感目标。 总的来说,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之 间的讨论,完全融入这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中。在此,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 教学内容要使学生感兴趣,就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且使学生学而有用。 第六单元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2. 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60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2. 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 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1.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 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1.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 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准备小游戏:“给杂物进行分类”的材料。(将数 量不一的大头针、不同颜色的曲别针、书夹子、订书钉、纸团混在一个盒子里。并告诉学生 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准备实物展示:a.玉米叶子、向日葵叶子;b.桃、松球果;c. 准备几种植物或动物的图片及标本、准备有关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图片、录像。 学生: 收集植物的种子,如玉米、菜豆、松子、葵花籽 、收集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的 资料、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教学策略:小游戏──“给杂物分类” ,动动手、想一想。) 师:同学们,在你们眼前的桌子上放有一个杂物盒,你们能迅速将里面的杂物区分开吗? 看看哪个组的同学分得最细、最快!(游戏规则:分好的小组请迅速举起手,音乐响起时开 始动手,音乐停止时活动停止。) 生:(动动手,交流成果。) 师:很好,大家的速度也很快。其实,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杂物分开的时候,就是在进行 “分类”的工作。请同学们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一些什么样的分类活动? 生:超市肉、鱼、蔬菜等物品分放在不同的区域、家里的药品根据用途不同分类存放、 邮局将信件分类后送出。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身边常见的分类现象,分类需要什么 61 样的前提条件?分类需要一定的依据吗? 生:分类的前提条件是品种繁多,分类需要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归类。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出课题。) 师:通过对分类现象的了解,看来,同学们对分类的技巧都已经各有心得了。我们有没 有信心,今天自己也来做一回分类学家? 生:有!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物圈,在绚丽多姿的生物圈里约有生物 200 多万种,它们 更有分类的必要了。生物又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呢?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类生 物? 学生:(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 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植物,你能简单回顾一下,植物又分几大类吗?它们又是 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生:(不知植物分类的依据。) 师:现在,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安详宁静的植物王国,对植物进行分类吧!同学们请 观察几组植物的图片,这些植物都有种子吗? 生:有的有,有的没有。 师:请同学们以四边互动的形式,根据种子的有无将这些植物分成两大类。 生:葫芦藓、肾蕨、海带、衣藻没有种子; 玉米、雪松、向日葵有种子。 师:恭喜你们。葫芦藓、肾蕨、海带、衣藻都是没有种子的植物,想一想,它们都有根、 茎、叶的分化嘛?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几种植物的主要特征吧。 生:衣藻、海带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葫芦藓和肾蕨具有茎和叶。 师:葫芦藓和肾蕨都具有真正的根吗?(引导同学再将有茎叶的葫芦藓和肾蕨分成两 类。) 生:葫芦藓不具有真正的根,只具有假根,肾蕨真正具有根、茎和叶的分化。师:根 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还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哪位同学能根据这四种 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给它们找到家──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62 生:D—蕨类植物;E—苔藓植物;F—藻类植物。 师:同学们已经成功地给无种子植物进行了分类,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两种常见的植物 的器官,(桃和松球果),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吗? 生:桃是果实,松球果是种子。 师:桃树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是被子植物;松的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保护它的 果皮,松树是裸子植物。请根据种子有无果皮包被着这一结构特征将玉米、雪松、桃三种种 子植物进行分类。 生: 玉米、向日葵种子有果皮包被,雪松种子无果皮包被。 师:我们能不能把玉米和向日葵再进行分类?请大家一起来观察它们的叶子。 生:玉米叶脉是平行脉,向日葵叶脉是网状脉。 师: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常见到那些平行脉、网状脉的植物? 生:(举例) 师:老师再来给你们介绍几种常见的平行脉植物和网状脉植物。请大家留意,进行思考 分析,植物的叶脉与植物种子胚的子叶数量有关系吗?梧桐树、君子兰都是我们常见的植物, 但却不容易见到它们的种子,你能根据今天学的知识判断一下它们种子里胚的子叶数量吗? 生:双子叶植物是网状脉,因此,梧桐是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是平行脉,因此,君 子兰是单子叶植物。 师:同学们找到的规律基本正确。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是网状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是平 行脉。 师:我们再一起为这三种种子植物找找家──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生:A、B—被子植物,C—裸子植物。 师:同学们能否把上述植物的所属类群按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 生: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寻一下植物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规律。生活环境──水生到陆 生;细胞──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从接单到复杂。 师:在刚才我们对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你是依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生:形态结构。 师:(小结植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结 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从这些器官中发现它们共同的 63 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 重要依据。通过对植物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你想了 解什么是生物的分类吗?让我们集体来阅读理解吧! 生: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 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 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 位是种。 师:告别安详宁静的植物王国,让我们带着对生物分类的初步认识,一起来领略博大神 奇的动物殿堂的魅力吧!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分享非洲的脉动。这里介绍了几类非洲的动 物?欣赏短片的过程中,请同学们速记说出屏幕中出现动物的名称, 生:(短篇欣赏)回答 师:在 200 多万种的生物界中,动物自己就独占 150 多万种。你能利用刚才我们给植物 分类的经验,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正确的给他们进行分类吗?请尝试将老师给出的十种 动物进行分类。 生:(四边互动,尝试给动物进行分类①──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分类;汇报, 互动学习。) 师:(点评)看来,仅凭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很难正确的给动物进行分类,往往还要比 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同学们来摸摸自己背后,我们人类有脊柱,蚯蚓有脊柱吗? 生:没有。 师:现在我们就根据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有无,重新对这十种动物进行分类。 生:(四边互动,尝试给动物进行分类②──尝试根据脊柱的有无给动物进行分类;汇 报。) 师:(点评)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非常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动 物的种类繁多,分类自然也是格外的细,你们能不能根据“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中我们所学 的知识,再度帮画面上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找找家?想一想,它们在生物分类学上分别 属于什么类动物?这些动物朋友们为了帮助同学们进行分类,尽快帮自己找到家,也向大家 简要的介绍了自己的情况。那就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生:(四边互动,尝试给动物进行分类③──尝试将脊椎骨和无脊椎动物下属的动物再 度进行细化分类;汇报。) 师:(点评)同学们分得真是又快又准。通过刚才我们一起对生物分类的了解,我们知 64 道科学家们给生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那么, 你能不能将这十种动物所属的动物类群再按照进化顺序从低等到高等进行排序哪? 生:(四边互动,尝试给动物进行分类④──尝试将列出的十种动物所属的动物类群按 照从低等到高等进行排序;汇报。) 师:通过给常见的动、植物进行排序,你能总结出生物进化的顺序吗? 生:生活环境──水生到陆生;细胞──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师:除了以上十种动物涉及到的动物种类,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种类吗? 师:动物的种类远不止这些,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课下请跟随“知识链接”进行解密 吧。(演示链接)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出色地完成了生物分类学家的使命,给动物也各自 找到了家。现在请同学们追溯一下我们给动物分类的整个历程,一起来总结一下,动物分类 的依据是什么? 生:回答 师: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外,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分类依据──生物特征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二)分类方法──二歧分类法 一分为二,逐步对比排列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是对分类进行尝试,侧重于分类技能的掌握,就知识而言可以说这节课既是对以 前所学内容的总结,也是本章后面知识的基础。教师注意到在教参建议里,利用的是“生物 分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分类的技能,而“生物分类”目的是“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 系和进化关系”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仍大胆的将植物、动物的进化规律作为贯穿课堂 的第一主线。课堂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兴趣盎然的 投入课堂的讨论学习中,才能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乐趣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 习兴趣。 65 第一,较好的利用了四边互动合作讨论方式。分类活动如果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确实有 难度,可喜的是,平日训练的四边互动合作讨论方式在本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取得了非常 好的活动效果。在四边互动合作讨论过程中,各种不同认识的交流和争论,激发学生思维的 火花,使学习过程在交锋中取长补短,互相矫正。这样的讨论能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交 流中解决了很多难题,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讨论结果的正确率非常高。第二,教师的有效 提问与参与促进了互动学习。我在提问时,注意每一个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阶梯性,指导 学生沿着正确的讨论方向一步步独立的、顺利的完成任务;参与讨论过程中,除了帮助解决 一些难题,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知识补充,还把一些思路、方法交给学生;在班级的 课堂交流中,通过学生帮助,教师指导,实现了师生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单元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二节 从种到界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3. 通过“按照等级对生物进行归类”的活动,综合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技 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活动,认同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1.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66 2.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 PPT;准备大开张白纸若干,供分组活动粘贴图片;打印并剪裁 13 种动物的图片(灰狼、郊狼、狐、虎、牛、猴、兔、白头海雕、蜥蜴、蛙、鱼、蚯蚓、蜜蜂), 每个学生小组 1 套,每套含 6 份;布置活动准备,携带胶棒。 师:回顾上节课内容“观察与思考”尝试对 10 种动物进行分类。 师:提问:1.容易分类吗?为什么不好区分?2.动物界是由 150 多万种动物组成的, 如何区分?为此科学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分类体系,“界”是很大的一个分类单位,“种” 是很小的分类单位。 生:回忆、观察、思考、尝试回答。 (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创设新情境。) 师:蜜蜂是一种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又是昆虫,小小的蜜蜂有这么多的名称, 会不会造成混乱呢?为什么?给出科学的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以 中华蜜蜂为例,介绍生物分类单位,并结合已学动物类群名称,从生物分类学角度对这些类 群名称进行梳理,将其归于不同分类等级。 生:回忆、归纳、思考、回答 (以中华蜜蜂为例,讲解分类单位。以生物分类体系为框架,对已学的动物类群名称进行梳 理。) 师:“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为什么?以“马”“牛”“驴”“骡子”为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能否产生可育的后代,讲解物种的概念,说明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 单位。 生:倾听、思考、分析、尝试回答。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以学生熟悉的生物为事例,利于学生理解“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区分 “物种”和“品种”。) 67 师:以灰狼为例,将其定位在分类体系中。进一步将给定的动物,按照与灰狼的相似程 度,分门别类地归于不同等级。1. 图片:郊狼、狐、虎、牛、猴、兔、白头海雕、蜥蜴、 蛙、鱼、蚯蚓、蜜蜂。2. 活动:4 人为一组,将动物图片贴在白纸上相应的等级位置。挑 选一组学生在黑板上排列图片,并说明理由。 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讨论、展示与表达。 (学生动手,依据动物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相似程度,尝试按照等级进行归类。) 师:提问:1.哪个等级的生物种类最多?2.哪个等级共同特征最多?3.哪个等级亲 缘关系最近? 生:思考、回答、倾听。 师:通过生物分类体系,我们可以将每种生物都定位到相应的分类等级。这不仅使得一 种生物与其他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目了然,而且为研究整个动物界的进化关系提供依 据。 (总结内容要点,点明生物分类的意义。) 第二节 从种到界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从种到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中的一节内容。 68 是在上一节“尝次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分类知识进一步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课文以大量的图片展示为主, 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体会或概括出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怎样利用这些共同特征来确 定分类等级。这给教学带来了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比较各种动物形 态结构之间的差异,体验生物分类的方法,了解分类的意义 第六单元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三个层次,概述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2.说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形成起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3.关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1.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1.教师制作课件。 69 2.教师和学生收集有关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资料。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张海报,观察海报中的地球有什么特点,海报说明了什 么?生物的多样性到底重要在哪里呢?为什么会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呢?今天这节课就让 我们一起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生:观察、推测分析、思考问题(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了地球,有些种类已经灭绝了, 宣传保护生物种类等)。 (通过展示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的一张宣传海报,引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进入认识生 物多样性这一课题。同时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师:自然界是那么的生机勃勃,我们一起来通过一段视频感受一下吧! 师:1.是谁使得自然界这么的生机勃勃呢? 2.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大致有多少种? 3.已经标识的生物种类大致有多少种? 生:各种的生物及生物种类的大致情况。 师:虽然我们不能确切知道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生物,但人类已经标识了其中的 175 万种。 如果说世界上的生物是一桶水,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滴水,所以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的 奥妙,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生物学还有许多的发展空间。(整体上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培养 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师:观察教材资料分析中的图表,思考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与世界生物多样性相比较, 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四人一组,通过阅读资料、分析资料,然后讨论资料上的思考题,了解生物种类多 样性的情况。 师:提问:1.表中的生物类群从分类上来说,又可以分为哪两大类?2.表中我国已知 生物类群哪类最多?哪类最少?3.为什么说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4.怎么计算我国生物 类群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 生:1.动物和植物。2.被子植物最多,裸子植物最少。3.①因为我国裸子植物在世 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②我国有许多特有的裸子植物,如银杏,水杉等。③它们在地球上 出现年代非常久远。4.用我国已知植物种类数与世界已知植物种类数的比值,再乘以 100%。 70 结果约为 10%以上。 展示:我国裸子植物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师:把这个数字放到世界范围去看,处于什么水平呢? 生:分析资料得出,我国的被子植物种类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两栖动物数量排名第二, 哺乳动物排名第五。 (用典型的生物种类说明我国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 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展示:这是一张部分国家生物种类的排列图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在世界上的大致情况。我国被世界公认为生物种类多样性 丰富的国家之一。前面我们通过各种资料分析了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现在我们来总 结一下这些特点。 (二)、基因的多样性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呢?内在 的因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讨论。我们先探讨基因的多样性。我们知 道,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千上万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生:外界的因素是环境。内在因素是生物的基因。 展示:兔与狗的图片。 师:1.同学们想一想,兔和狗的基因组成是否相同?2.不同的狗,它们的基因组成 是否相同呢? 生:不相同,不同的狗它们的基因也不相同。 生:从它们的颜色、体形等都可以看出基因组成的不同 生:兔与狗之间的差异大。 (从内外两种因素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内容上层层递进, 由表及里地向同学们传递。通过学生分析多种资料,从不同侧面来学习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师:我们知道了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不相同,再想一想,狗与兔之间,狗与狗之间,哪 种情况的基因组成差异大? 生:也就是说,同种生物的基因组成具有相似性,这些相似性的基因组成,就形成了狗 的基因库。狗有狗的基因库,人也有人的基因库。目前,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并在继 续研究,这将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站在生物圈整体的角度去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71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基因多样性,懂得了基因多样性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们 来讨论决定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外在因素──环境。我们都热爱生物,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 的生物,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确定一种你最喜欢的生物,然后我们一起来分析它生活 的环境。 生:分别说出喜欢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喜欢的生物,这些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可见生态 系统也具有多样性。 师:我国的生态系统也丰富多彩,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就有 599 种之多。 师:假如,你喜欢的生物所生活的生态系统消失了,它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生:它们将灭绝 师:现在反过来,你喜欢的生物消失了,对生态系统有影响吗? 生:对食物链有影响。 (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开始,切身体会生物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的意义。)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它具有哪三个层次的含义?它们三者是什么关系 呢? 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72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资料分析和教师引导,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 就达到近 200 万种,还有生态系统是环境和生物种类的统一整体,不同的环境和生物就会组 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 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通过授课,还知道 了学生对生物类群的知识掌握还不是很好,应该注意复习旧知,为获得新知打基础。 第六单元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出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 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形成起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 养成爱护生物的情感,认同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 1. 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73 1.教师:指导各小组进行课前调查与信息收集,指导各小组制作 ppt 或汇报。 2.学生:调查相关内容的信息,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准备汇报内容。 展示已经灭绝的生物图片 师:你亲眼见过这些生物吗?其实以上的这些动物都已经灭绝了。 生:看图片(已经灭绝的生物)并思考。 (通过对已经灭绝动物的了解,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愿望。)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师:一起查阅地球上已经灭绝的物种列表。思考:什么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生:地球上已经灭绝的物种列表,并观看图片世界物种灭绝趋势。 师: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呢?请各小组展示汇报他们查阅的内容。 生:小组汇报查阅内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环境污染、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外来 物种的影响。 (强化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铺垫。)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师:那么该如何对生物进行保护呢?(引导学生对各组的表现及交流的信息进行质疑和 评价,对各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 生: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提出方案: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 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动物园等。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制定法律法规。 (引导学生交流、归纳保护生物的主要措施。)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是什么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因素: 1.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74 2.环境污染 3.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4.外来物种的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动物园等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制定法律法规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内容不是很难理解,但要上好这一节课首先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认真 选择教学模式,准备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其次,要上好这一节课还要把 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意义,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其实学生本来很有热情,关键是怎样去调动。在 课的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对比让他们了解美丽的自然界以及被破坏的美丽,再通过小 组展示让他们认识到濒危动物的现状,激发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再进 一步知道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则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尽管学生目前并不能完全付诸行动, 但需要从现在开始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作出贡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